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秋词》.ppt

七年级上册《秋词》.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教案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全诗。 2、领会诗的意思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学习另类角度创作。 刘禹锡简介:(772——843)字梦得,唐代诗人。22岁中进士,做过朗州司马等刺使之职。在文学上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在诗歌上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被誉为“诗豪”。《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当时王叔文被杀,作者遭遇牵连,面对逆境,他却一改前人借“秋”写“悲”的传统,唱出了“秋”的赞歌,展示了他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初中入选课文是《陋世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及《秋词》。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原文:译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一谈到(遇到)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寥落。 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我却认为(说)秋天美丽的景色远远胜过春天的景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仰望万里晴空,一只黄鹤冲破白云正翱翔苍穹。 便引诗情到碧霄。于是引发了我的浓厚诗情,跟着它飞向青天。 全诗乐观明快,豪迈高旷,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训练——《秋词》

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训练——《秋词》 秋词(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主题】 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法】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教案

秋词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年级上册《秋词》

《秋词》教案 教学目标: 1. 赏析本诗文中美妙的词语。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会本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二、真实性阅读(时间:≥30钟) (一)教师出示“阅读清单” 1、学生自述对作者的了解及其本诗的写作背景。 2、学生给生字注音,理解相关词语的解释。 3、学生注意词句停顿与押韵。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本诗的大意:圈画疑难问题。 5、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本诗,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 (二)学生根据“阅读清单”自读诗文,完成清单要求,各小组组员展示阅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 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诗人曾以太子宾客入朝为官,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其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公元805年诗人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他虽被贬官,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明确:2.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zhāo:春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明确: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为寥、朝、宵。 明确:4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之上了。 明确5问题一:本诗里边的词语,你认为那个词语用得好,能说说理由吗? 自古:包含一切,没有例外么?为什么还这么说?为了突出下文的“我” 悲: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秋词》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秋词 [唐] 刘禹锡 自z ì古ɡǔ逢f én ɡ秋qi ū悲b ēi 寂j ì寥li áo ,我w ǒ言y án 秋qi ū日r ì胜sh èn ɡ春ch ūn 朝ch áo 。 晴q ín ɡ空k ōn ɡ一y ì鹤h è排p ái 云y ún 上sh àn ɡ,便bi àn 引y ǐn 诗sh ī情q ín ɡ到d ào 碧b ì霄xi āo 。 诗词赏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词》刘禹锡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秋词》刘禹锡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题型:【理解性默写】【赏析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原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3、下列《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表达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人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三、赏析简答题: 1、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词(其一)教案 北师大版

秋词(其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难点: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由课前吟诵引入背诵杜牧的《山行》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也是多姿多彩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面对绚烂多彩的秋季,都会生发不同的情感和感受。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三、出示学习目标,共同确认目标。 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 2.朗读诗歌,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4.背诵并默写全诗。 四、学习新知: 1.走近作者:学生4-6人一组交流预习资料,查缺补漏,互通有无,展示后教师加以补充强调。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贞元七年中进士。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

“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初读诗歌解诗意: 1)指名同学朗读,明确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重音,读出情感。 2)点明诗歌体裁,寻找韵脚,纠正节奏和重音。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结合文下注释,师生共同解读诗意。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4)听读录音,感知诗情。 从诗中可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5)再次指导,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3.再读诗歌悟诗情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解读自古:★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代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为什么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三读诗歌品诗境试赏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