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论唐朝维护边疆稳定的策略及手段

摘要:“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采取了较为平等的态度对待周边各族,为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局面。民族融合的局面为调动各族的积极因素,巩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为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有多次大分裂,但最终仍归于统一。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关键词:羁縻府州和亲册封质子通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繁荣王朝,唐王朝的统治政策特别是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激发了各民族的力量和智慧,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的大国,而且也造就了文化上的奇异光辉。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当时所谓的“怀柔”政策。贞观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当时,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靺鞨、室韦、高昌以及西域各族。由于中央政府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汉族社会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也给了汉族社会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交流与相互影响不仅进一步开发了边疆地区,也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形成了民族和谐的新局面,并最终成就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唐盛世。

唐朝多民族融合的景象得益于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边疆区域的有效管理。唐朝的历代君主通过征战不断扩大中央的版图,又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的一系列手段,有效地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本篇文章将从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将领、和亲、交换质子、通商,这五个角度来论述唐朝在边疆地区的地缘关系。

一、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羁縻府州制度)

自秦汉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以来,边疆和内地的联系日渐紧密。但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土地辽阔,边疆与内地的社会、历史与自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历代统治者在制定边疆政策时,不得不考虑边疆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采取有别于内地的统治方式。羁縻府州制度逐步形成,羁縻府州作为一种完备的在周边民族地区推行的政治制度,始于唐代。所谓羁縻,“羁”就是从军事和政治上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唐朝从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个都护府。到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羁縻府州在边疆地区的推行,从唐朝初年到唐朝末年未曾中断过,总计近千个羁縻府州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边疆民族受招抚归附后,于各族、各部落原居住地区设置的;二是由于

边疆各族的大批内迁,唐廷在缘边诸州设置许多都督府、州,以管理内迁的各族人口;三是有些边州地区,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受到了削弱,无力对边州地区的民族实行直接的统治,遂将正州改为羁縻州。从羁縻府州的特点上看,它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佐均由本族人担任,政府派遣部分官员参与管理,羁縻府州的区划以少数民族的活动范围为基础,赋税仍由当地首领按原来的规定征收,不需上交唐朝财政。唐朝皇帝还时常赐给少数民族首领大量财物。赈济遭灾的当地群众。由于羁縻府州属于唐朝地方政府领导,所以唐朝的声威和教化能够传播到这些地区,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羁縻府州的居民户口不需要呈送户部,羁縻府州可以保留兵卒,守疆卫士,受都护府的节制,服从朝廷的调遣。

唐朝采取这种近似民族自治的政策,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达到了分而治之,“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①这种对边疆民族的羁縻统治方式,被太宗之后的各个君王所承袭下来,对开拓和稳定唐代广阔的边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空前统一多民族强盛国家的发展,周边民族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增强,与在边疆地区建立和推行羁縻府州制分不开的。

二、册封少数民族将领

册封是的以官爵名号确定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册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册和封,所谓“册”,主要是指册命周边汗国的国王或可汗;所谓“封”,大多是指封赐少数民族的首领以官爵。把这两个层面的意思糅合起来讲,册封就是中央王朝给边疆民族首领加以爵位,“加以侯王之号,申以封拜之宠,备物典册,册以极其名号,持节封建,以震乎威灵。至于告终称嗣,抚封世及,俟文告之命,乃定君臣之位”②即承认少数民族上层已有的政治地位,并用王侯名位固定下来,准其世袭,从而通过保障少数民族首领的既得利益。中央王朝利用册封方式确定边疆地方民族政权的从属关系并非始于唐,早在唐之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见于史载。不过,唐朝对边疆民族的册封最为普遍,唐代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贯穿于整个唐朝的历史发展之中,如对南诏的册封,对东突厥降部李思摩的册封,对吐谷浑的册封。唐朝时期,几乎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契丹、奚、突厥、回纥、党项羌、南诏、渤海、吐谷浑、龟兹、焉耆、于阗、吐蕃、康国、高昌等都受到唐王朝的册封。

这种册封制度,使唐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隶属关系得以确立,对于边疆局势的稳定有重要的意义,使唐朝国土四周形成保护屏障。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日益加强,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入内地,形成了各民族繁荣的景象。

三、和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实际上是作为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周边各民族政权首领之间,为平衡彼此政治关系而缔结的一种联姻,其中以汉代和唐代最为典型。唐高祖李渊,出于统一大业的政治需要,早在建唐之前就推行过和亲政策。唐太宗即位后,继续坚持和亲的政策,最为典型的事例是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朝时期,与周边的契丹、奚、吐谷浑、吐蕃、突厥、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都实行过和亲。例如,唐睿宗时金山公主嫁突厥可汗默啜,中宗时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唐玄宗时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及静乐公主出嫁契丹首领。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九,贞观四年四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②王钦若. 册府元龟?外臣部?册封. 卷九六三[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41

唐朝和亲与以往的和亲的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完全是少数民族首领向中原王朝求婚。少数民族向唐朝求婚,一是出于借中原王朝作为靠山而在其他少数民族中树立威望,二是羡慕和学习中原的文化。唐朝时期的和亲第三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既不同于汉朝的委屈以安边,也不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为逐鹿中原而结军事同盟,而主要是为了分化、瓦解、削弱和控制对方,即以柔化政策达到开疆拓土的目的,和亲并不是单纯的一般意义上的姻亲关系,可以说每一起和亲,无论其对象、内容、细节如何,它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且常常是作为政治或外交斡旋的一种手段。和亲作为唐朝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有利于冲淡民族偏见,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推动民族间的融合与同化。除此之外,和亲建立了舅甥关系,唐与回纥之间通过和亲所确立的“甥舅”关系,影响波及后世。“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①到五代时,一部分在甘州者,每次来唐朝仍称“舅”,唐朝答书亦称为“甥”,由此可知和亲对于加强唐王朝和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重要意义,使唐始终能与各民族保持长久的联系。这种和亲政策对避免民族冲突和战争,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增进民族情感,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四、交换质子

中原王朝接受边疆民族“纳质”的规定始于汉朝,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内地政权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进一步的发展,质子制度较前代也有所发展。唐代的纳质涉及整个边疆地区,边疆纳质几乎成为一种主动行为。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质子管理体系:质子有等级之分,按照等级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待遇;唐代对接待质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中央对质子的管理、安排更加全面和具体。

唐朝利用质子作为发展民族关系的工,一方面唐朝利用质子来笼络边疆民族,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唐对入华质子赐婚,以加强与边疆民族的联系。随着中原政权不断强大,四夷纳质活动也日益频繁,这有益于边疆形势的稳定,进而促进唐朝国力的强盛。一些强大的边境民族政权向唐纳质,也成为对外宣扬大唐国威的有利证明。除此之外,这种纳质行为加强了唐王朝与边疆地区的相互了解,又促进了双方经济上的往来。质子不仅成为两国之间特殊的外交使臣,而且也是特殊的文化使者。“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入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足,西域文明及于长安,此辈盖预有力焉。”②来华质子不但受到较高的礼遇,也得到了接触唐文化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向边疆地区传播中原文化的文化使者。

五、通商

唐朝时期充分发展各民族之间的通商,这也是接受了汉代以来“通关市”的经验,不但加强了披此的经济联系,满足了各民族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可增进民族间的友谊。自仅以后,历代王朝与各民族在政治上虽处于或亲或疏的状态,但始终存在着多少不一的商业往来,至隋唐则更加频繁。唐作为空前富强的封建大国,有高度发展的农业和手工业,有稳定的货币,社会秩序良好,交通也四通八达。这就创造了通商的良好象件,唐统治者对商贸往来持积极态度,首先是朝贡形式的官方贸易,各民族的使臣来朝时贡献一些珍宝和土特产,表示“臣礼”,而唐王朝的“赏赐”更加丰厚,价值往往超过贡品。其次是两国间的互市,唐王

①脱脱.宋史.卷四九O[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51

②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第9页

朝需要牛马,曾大规模地从边疆输人。对于民间贸易,唐王朝也是鼓励的。,唐的丝织品和瓷器富于魅力,足以吸引各少数民族和外国,大抵突厥、吐谷浑、吐蕃等地用牛马,东北诸族除牛马外,还用皮裘,西域诸胡,特别是昭武九姓胡则多是用宝石、香料和药材等以换取中原的绢帛、瓷器和茶叶等。这促进了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往来,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正如唐玄宗给突厥的玺书所说,“国家因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得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①

总结

唐朝疆域辽阔,贞观十四年的版图是东及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设州县,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在这个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采取了较为平等的态度对待周边各族,为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局面。民族融合的局面为调动各族的积极因素,巩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为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有多次大分裂,但最终仍归于统一。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今天的中国是数千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民族共同缔造的。奠定今天中国疆域规模的,不仅包括汉族,而且包括各少数民族,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今天的中国文化也不是纯汉族文化,而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化。这种汉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多源交流、源流交错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源远流长的血缘相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发展的相互同化相互融合的民族关系。正是历史上不间断的民族融合,使得各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和演化,促成了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我们今天创造更加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双月刊》2006年第2期(总第91期)《民族历史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管彦波

②《社科纵横》2006总第21卷第4期《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马敏钱晓芳

③《唐代民族政策初探》熊德基

④成林《唐代民族关系中的质子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⑤《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四月第21卷第二期《试论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羁縻府州制度》管彦波

⑥《唐朝的地缘政治与族群关系》李鸿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基金资助

①《册府元龟》卷九八0外臣部,通好。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辉煌灿烂文明的过程中,也创造了作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既基于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捍卫统一的历史事实,也基于56个民族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浓浓血脉。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文化格局。在这种文化格局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种共有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民族之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民族团结这样一种强烈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海内一家的民族心理和共同情结,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至上的伦理要求。 解放60年以来,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30年以来,大改革、大发展、大开放更使得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新疆,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强势新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及内地各兄弟省市、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持、支援下,在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下,新疆激情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跨越。 一、“三个离不开”是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 1990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新疆考察时明确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揭示出一条最简洁最朴素的规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是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则两利,分则俱伤。 大杂居、小聚居是中华56个民族人口分布格局的特点。在“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大地,生活着47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个。天山流淌的清澈雪水,绿洲捧出的丰硕果实,一同滋养了各民族的儿女。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方土地,各族儿女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彼此交流、彼此借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结下了亲如骨肉手足的情谊。“家是一个家,

关于维护社会稳定问题的思考

2012年12月下旬刊 西江月【摘 要】社会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 认识和维护社会稳定,对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乐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弄清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社会稳定;维稳体系;意识形态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是构成社会系统最基本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及状况对一个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到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一些国家的政变、内战、骚乱,小到一些人际关系、家庭内部矛盾,无不与经济状况有着密切联系。 2.政治性因素。政治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权力高度集中的、以人治和管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多样化状况所要求的民主法治的严重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党和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正受到挑战。一个政权的合法性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坚信、接受和服从当局,认为遵守政权的各种要求对他们来说是正确和恰当的。具有合法性的政权得到广大民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认为遵从其管理是应该的、合情合理的。 二是政治参与渠道不畅。政治参与是指民众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官员的选择或以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政治体系想保持稳定,就必须为有秩序地改变其参与者、领导人和政策提供有组织的和为大家所接受的手段。 三是腐败现象的严重存在。腐败在中国已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从个体腐败到集体腐败,从一般机关的腐败到作为社会公正最后防线的司法腐败,从党政官员的腐败到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的腐败,从村官腐败到胡长青、成克杰等高官的腐败无不说明这一点。 四是权力运作的随意性。这是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中国人办什么事都要先去找有权、有钱、有势的亲戚、朋友、熟人,或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这些人通常是愿意帮忙的,即使心里不乐意,也会因怕被人指责为六亲不认、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而不得不去想办法、去变通、去冲破原则和法律制度。五是没有自动调节机制。民主制度划定了各种权力和权利的范围与边界,规定了权力运用和权利行使的严格程序,为各种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多种渠道,如选举、司法、舆论等等。由于民主制度不健全,我们的社会缺乏强有力的自动调节矛盾的机制。 3.文化因素。文化对社会的整合即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规范与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整合功能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是社会整合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而这些手段如果没有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的支撑,其作用就大大削弱,很难建立起社会稳定的牢固基础。当前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结构的碎片化。千百年来,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维系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革命文化抽象化、 教条化、空洞化。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化传统。这种革命文化适应当时革命的需要,对团结、鼓励人们进行革命斗争起到了巨大作用。本来随着革命战争的结 束,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革命文化要继续发挥其作用也必须相应作出调整,按科学的态度对其中的内容或继承、或改造、或抛弃。而事实恰恰相反,执政后政党政治被神圣化了,成为整个国家唯一合法存在的文化。 三是对道德行为监督的弱化。人的道德行为要靠人的信念和自觉,但仅靠自觉还是不够的, 外部的道德评价、道德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对道德行为监督的弱化使道德主体行为失范的可能性大增。网络社会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使网络中人的行为不受约束,超越国界,这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可能带来复杂问题,造成严重后果。二、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社会稳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必须用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快速变化的社会。因此,稳定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1.加快发展,合理分配,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根据各生产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分配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彻底消灭贫困,使最穷的社会群体也能衣食无忧, 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保障。2.加快改革,健全民主,推进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保持社会稳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总体上始终保持稳定,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 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会被滥用,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这是附着在权力身上不变的咒语,是千百年来人们用血与火换来的深刻教训。 二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稳定也就有了保障。三是确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法治社会,法律具有稳定性、规范性、权威性,法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产生,而一旦实施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集团都没有超越其上的特权。 3.加强建设,构筑体系,增强文化的竞争力。一种文化有整合功能才能起到维系社会成员的作用,而有整合功能的文化必须是形成体系的有机结构。同时,它还必须有竞争力,即得到本国民众真心实意的信仰和尊崇,有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否则即使是体系化的文化也不能起到社会整合功能, 促进社会稳定。综上所述,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切实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海.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机制:有效的社会管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2]刘中起.新时期化解社会矛盾的新型机制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1).[3]李笃武.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M].学林出版社,2006. [4]王雅宁.谈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理念的转变[J].公安研究,2010(9). 作者简介:邹文海(1989—),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研究生。 关于维护社会稳定问题的思考 姻 邹文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市100038)法学研究 ·74·

维护稳定工作措施

洛浦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维稳工作 措施 近日,接连发生在新疆的暴力恐怖案件,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对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三起惨案,残杀对象都指向手无寸铁的各民族无辜百姓,犯罪手段极其残忍,暴力恐怖特征极其明显,无疑是典型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暴力恐怖犯罪案件,再次让我们看清了暴力恐怖分子敌视国家、危害社会、残害无辜的反动本质和丑恶嘴脸。血淋淋的事实也再次证明,严重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也是全世界的公敌。 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暴力恐怖活动及其犯罪分子,就要坚决果断,绝不手软。保证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任何一个政府应有的责任,对各类暴力恐怖犯罪,任何法治国家都不能容忍,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有权依法处置、严厉打击。果断处置严重暴力恐怖犯罪,政府首先责无旁贷,政法机关代表政府执法履责,更是天经地义。这在世界各国都一样,面对穷凶极恶的暴徒,犹豫、拖沓甚至手软,都有可能给人民群众和执法者本人带来更大的灾难。 但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仅靠政法机关的力量是不够的。

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不光是政府之责,也是全体公民法定的权利和责任。为此,洛浦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实际,特制定近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措施。 一、深入学习、深化认识 紧紧联系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实际,紧密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有针对性地确定集中学习的方法,特别注意运用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形式多样地开展学习教育,确保入脑入心,真正触及思想深处,统一思想认识。重点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学习地委书记闫汾新在全区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县委书记陈远华在洛浦县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同时,联系本地本单位实际,选学有关维护民族、维护社会稳定的文件和领导讲话。通过集中学习,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各族干部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切实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落实推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各项措施 坚持从领导干部做起、从本单位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大办推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实事,推

论唐代艺术的特色

唐朝的美术气势宏伟、富丽堂皇、赋予想象,在技巧上也有不少的建树。另外在书法、工艺美术、建筑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泽被东西,独领风骚。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习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总结唐代艺术的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建筑方面: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其代表建筑为:永宁寺塔,广仁王庙,天台庵,南禅寺,佛光寺 (二)服饰方面: 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

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区市东街道办事处,位于**市区东北部,版图面积平方公里,5个社区,26个居委会,万人,其中流动人口3600余人。建设和谐、稳定、安全的政治环境,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乡镇办事处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如何创新理念,强化措施,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重大的课题。近年来,市东街道办事处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把抓好辖区稳定、推进城市化进程,做为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全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有力的促进的全办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近年工作开展情况 随着全国上下改革开放,以及XX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辖区稳定工作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由原来的邻里纠纷、干群关系转变为追求经济利益、民主权力和政治地位为主的矛盾体系。即是由道德杠杆为主逐步转变为利益杠杆为调节体系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利己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于是围绕村务、财务、政务公开,宅基地、承包田、农民负担、计划生育以及开发商与占地群众等利益冲突已成为当前矛盾的主体。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东党工委办

事处结合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从五个方面入手,做好辖区稳定、安全工作 (一)倒序选村,重心下移,合理配置包村工作与力量办事处紧密结合XX区开发实际,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落实一岗多责,合理配置包村(居)工作和力量配比,职务越高的包情况越复杂的村(居)。即将现有26个村(居)分类、排队,确定现有14名班子成员和副科级干部任包村组长,再由班子成员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在优秀中层中,选出其余12名包村组长。这12名包村组长,得票少的先挑村,班子成员和副科级干部排名在后边的再挑村,以此类推,职务越高的任务越重。同时,经党工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包村工作落实一个“包”字。对村(居)班子调整、纳新党员,旧村改造、项目开发,特别是对重大经济活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表决会议,包村干部要参加,搞好会议记录,参会人员要签字。同时要求工作重心下移,包村干部、社区书记,分管领导,各负其责,改变以往凡事即找主要领导要解决办法的无序局面,既提高了办事处干部在村(居)中的威信,又不断锻炼、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及时发现,适当调整,集中开展重点村居整治行动 今年以来,办事处加强了重点村居整治工作,将解决近

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点

中共子中乡委员会子中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2011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点》 的通知 各村、乡属各单位: 2011年,全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全国、省、市、县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服务发展大提升、大创新,矛盾纠纷大防范、大化解,重点群体大服务、大管控,平安建设大推进、大深化”要求,突出健全制度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攻坚破难、搞好统筹协调“四个方面”,深入推 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积极维护全乡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为推动我乡经济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强化责任落实,服务经济发展 一要强化维稳责任。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要求,高度重视维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主要领导要主动承担起维稳第一责任,其他领导要

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推动各项维稳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 二要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与执法部门的协作机制,建立健全预防经济犯罪体系,积极支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依法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行为。大力整治地区周边治安环境,坚持打击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 三要加强法制保障。依法打击危害各类经济主体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精心处理群体诉讼案件、涉及困难群众的案件、新型民(商)事案件,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和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 四要保障改善民生。加倍重视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民生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统筹解决相关民生问题,切实解民困、化民怨、护民利、促民和。 二、认真排查调处,化解涉稳问题 一要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把抓好矛盾纠纷防范化解作为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加强情报信息搜集,严格信息报送制度,健全社会稳定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反复排查不稳定隐患,及时会商研判涉稳突出问题,对重大涉稳突出问题实施专案督导、挂牌督办,坚持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限,包处置化解,做到不欠新帐,还清老帐。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 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

美。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唐代染织工艺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印染方法。 (3)刺绣:唐代刺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流行更广,制作工艺也有发展和创新,绣品做工精巧、色彩华丽,用途也更加广泛。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也有所发展和创新,除保留了传统的辫绣外,又创造出直针、缠针、套针、戗针、贴绢、锁绣、堆绫和缀珠等针法。戗针绣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绣品纹饰主要为花鸟,也有性格温驯的动物纹饰。

关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报告 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下面就如何发挥基层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当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土地问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不同期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征地补偿问题牵扯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是空前团结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如果处理不妥,将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从我乡信访形势来看,反映土地方面问题的占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在处理涉及征地事件时,一定要谨慎。 2、农村村务公开问题。 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这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相当关心。但是,在有些村组,村干部却对这项工作并不热心,所以造成村务尤其是财务的公开不规范、不彻底,甚至是流于形式,引发群众上访造成农村

社会不稳定。 3、农民法制意识问题。虽然法制建设在农村逐步加强,但受观念影响,部分农民还不习惯用“法”来解决争端,而依靠单纯的“私力”解决,明明违了法,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4、农村干部的工作问题。 一方面有些乡村干部工作作风飘浮,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么弄虚作假,要么侵犯农民的利益,把干部直接推向农民的对立面。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村文化的相对缺乏,赌博迷信、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蔓延,已成为诱发多种犯罪的社会毒瘤。 6、劳资矛盾问题。 我乡属于工业经济发展乡,基本上每家农户都有人在企业工作,农民与企业主之间因工作、报酬引发的矛盾逐年增多。同时由于目前办企业的门槛较底,“开关”厂比较多,劳动法律制度执行不彻底,企业职工(农民)的权益不能有效保障,导致了群众性事件的加剧。 7、外来人员管理问题。 近几年,我乡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制度和力量的缺乏,我们明显感觉到社会稳定工作的压力,主要包括流氓恶势力、卫生防疫和计划生育等。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进入本世纪的

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对策思考

当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对策思考 维护社会稳定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要前提,也是体现执政意志确保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需要。当前,维护社会政治环境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增多,化解社会矛盾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为进一步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咸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工作实践,就深化地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如下初浅思考。 一、当前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许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原有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暴露,新的矛盾还在不断产生,一些矛盾问题一旦处臵失当将给发展稳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困难。当前,引发不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因征地拆迁安臵补偿问题诱发稳定隐患。征地拆迁安臵补偿问题是近几年来重点工程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敏感问题。现实表明,绝大部分群众对征地拆迁与安臵补偿的态度是积极的,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但是,现实也表明,一些负责征地拆迁安臵

补偿的组织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擅自降低安臵补偿的标准,拖延安臵补偿时间,实行强制、野蛮拆迁等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引发了群众的对立情绪,滋生了不稳定因素。近些年出现的所谓“钉子户”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 2、因对企业改制不满诱发稳定隐患。企业改制是企业为自身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消除企业在原有经营模式中不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进而推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但是,由于企业改制必然要调整诸多企业原有的经营机制,如企业人事制度的变化、分配收益制度的改革等,就势必会对企业职工的利益带来了“冲击”。当职工一旦认为自身利益“今不如昔”时,就会引发不稳定因素;此外,个别企业负责人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采取“暗箱操作”方式,借企业改制之机,侵吞国家、集体利益,这更加容易激发职工对企业负责人的不满,进而对企业改制政策不满,从而形成不稳定因素。 3、因刑事犯罪问题诱发稳定隐患。刑事犯罪问题是影响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黑恶势力犯罪活动更加隐密,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个人极端行为增多,形成严重社会危害,并容易造成恶劣影响,进而有可能引发政治事件;网络违法犯罪威胁增大,黄、赌、毒违法犯罪屡禁不止;新型犯罪案件不断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优美典雅,风格恬静清秀,语言清丽洗练。整首诗句都体会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东晋时期,陶渊明等人形成了一种东晋田园诗派,南朝山水诗派则以谢灵运、谢脁为主,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唐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繁荣的局面,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奇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意境幽深,色彩雅淡,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优越,为四处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提供了一定得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盛行佛道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追求自然的和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精神条件。文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不免的对风景和自然发起兴趣,诗歌的创作中就逐渐转变成描绘山川美景,乡村的田园风光为主题。进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不是影藏起来道德,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中最有特点的一种诗体。 山水田园诗的具体风格以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为主。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代表了全盛的开元天宝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象。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

《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董仚生副省长《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题讲座,收获颇丰。董省长先从五个阶段阐述了我党历来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接着深刻剖析了我省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就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问题从六个方面做出了深刻思考。作为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员,对如何加强基层维稳工作,谈谈我的看法: 一、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筑牢基层维稳第一防线。当前农村“两委”换届已经接近尾声,一些还没有完成选举的村,大多是矛盾纠纷较多的村,这就要求我们突出抓好这些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即发现、控制、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提高,干部群众选择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的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提高。切实做到“四个坚决防止”,即坚决防止发生暴力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影响重大的恶性刑事案件和大面积炒作的网络事件。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要把实现公平正义做为工作目标,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处的结果要经得起历史、法律和人民的考验。同时,要处理好法律和道德、法律与情理之间的关系。群众的合理诉求在依法解决的前提下,法律、法规

及现行政策都没有规定的,要遵循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稳妥处理。 二、管控好特殊人群,夯实基层维稳基础。一是要加强安置帮教工作,着力落实社会管理责任。对辖区内的安置帮教对象,要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漏管,防止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要建立帮教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防止其重新违法犯罪;要加强与公安、监狱等部门联系,建立起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努力做到不漏不丢,最大限度减少脱管和失控。二是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尤其加大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严管对象的监管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社会危害性大、管理难度大的服刑人员和新入矫人员到沧州进行集中教育培训,进一步规范其思想和行为;要严格规范审前调查案件程序,确保每名调查对象都有完整的调查笔录,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的档案管理,社区矫正的相关法律文书要做到真实、规范、完整,对不完整的档案要做到查漏补缺,但是严禁随意编造。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唐朝绘画不仅名家辈出,而且在题材内容、作画技法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初唐绘画,以宗教佛像和贵族人物画为主。名家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等,现存的《太宗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就是阎立本的杰作。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最有成就的画家是吴道子,他是画工出身,对人物画和山水画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画圣”之称,现存的《送子天王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在画法技巧上,吴道子在传统的兰叶描和西域的铁线描之外,创造出一种莼菜条的笔法。他还发展了梁朝张僧繇用的晕染法,于焦墨痕中,别施彩色,微分深浅,使画富有立体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画金碧山水著名,设色绚丽,描绘工细,景物逼真,是山水画北派之祖。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解放后在陕西西安附近发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寿、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场面宏伟,生动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盛唐以后,随着庶族地主经济的发展,题材大大开阔,画法也有新的创造,人物画开始以世俗生活为内容,山水画也日益兴盛起来。 唐朝还有许多长于画花鸟禽兽的画家,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韩滉戴嵩画牛,都著称于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画,是唐朝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空前的,其题材虽以佛经故事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耕地、收获、拉纤、伐木、射猎以及角抵、乐舞等。那些供养人画,更是当时历史的写真。这些壁画的无名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描绘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壁画中的飞天,窟顶的藻井图案,也是富有独创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中国唐代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由于隋、唐两代全国的统一,特别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间,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经济繁荣,国内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这一时期是中国绘画史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 当时涌现了大批的著名画家,有记载的就有200多人。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也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吴道子创作的人物很有特色,与东晋(公元317--公元420年)顾恺之不同,他改变了以前画风那种粗细一样的"铁线描",善于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风格。吴道子善于把握人物传神生动,注意整体形象的塑造,所画女子壁画十分精彩。他的风格影响到日本、韩国等地。 唐代首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才很多。唐代早期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来自西域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唐代中期的张萱、周和后期的卢楞伽、孙位等,都非常有名。周的传世名作《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唐代贵族妇女悠闲生活的一个片断,画面上共有五个贵妇人和一个挥着宫扇的宫女。这五个贵妇人的面容发式都很相似,她们有的在逗玩着小狗,有的在看手中采来的鲜花,有的在漫步,十分悠闲的样子,这是宫廷生活空虚、寂寞、平静的真实写照。妇女们身上的衣服色彩非常鲜艳华丽,周画得很逼真,连外面穿的很薄的纱衣,都画出了质感。唐代人物画家中

谈唐代绘画

《灿烂求备,异彩纷呈(一)》——谈唐代绘画 文/静远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 唐代确实是中国绘画建构模式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国画传统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都是意境的内涵素质,其艺术魅力就是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但意无穷。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唐代绘画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论不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直接促进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于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的同时,指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为后人所奉行,指出绘画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亦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与当朝绘画创作一道共同谱写了大唐绘画的辉煌乐章,完善了民族绘画体系。 一、人物画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在唐代绘画中仍占主要地位,大体分为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道释画兴盛,重要人物画家皆擅佛道壁画,当时宫殿、衙署、厅堂、寺观、石窟都有壁画装饰,气势恢宏,色彩灿烂,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萨、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飞天凌空飞舞,表现天国世界的美好,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画准确而生动。唐代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一代画圣”,被民间画塑匠人尊称为“祖师”,在道家中称为“吴真人”,擅画佛像、神仙、广阔的宇宙空间,亦擅画山水,在用笔技法上,笔法圆转飘逸,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兰叶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所创的风格样式被称为吴家样。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道壁画四百余间,神态各不相同,表现出神的世界、神的光明,感动人心,意境高远。他在长安兴善寺作画时,长安市民扶老携幼观赏、赞叹。神的美好、慈善开启了画者创意的源泉,净化了观赏者的心灵,令人心驰神往。 吴道子的几幅公认的代表作品如下:《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这幅画的内容是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