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最新整理)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最新整理)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最新整理)
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最新整理)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

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

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

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

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

如“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

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

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

张状态突显出来。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对人物、事件、

环境所作的具体

描绘和刻画。常

见的描写角度有:

形、声、色、态、

味。“形”“色”

是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

度;“态”分为

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

度。立足点的变

化,有移步换景、

定点换景、换点

定景等;角度的

变化,有俯视、

仰视,远景、近

景,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感觉)

(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

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

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

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

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

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

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

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

等。流连忘返的心情。

(3)白描。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

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

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4)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

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

鲜明、生动。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

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

敲棋子落灯花。”最后一句就是典型的细节描写。

诗人等着朋友如约前来,左等右等,朋友还不来,

已经过了夜半了。百无聊赖之际,便自娱自乐,

一个人摆棋谱玩。一个“敲”,一个“落”,传神

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

的焦虑心理。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

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

的怀念之情。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

爱憎、好恶、喜

怒、哀乐等主观

感情。抒情分直

抒胸臆(直接抒

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1)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

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永

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

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

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借物抒情就是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

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陆游《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

喻指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

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

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

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

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

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

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

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

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

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

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

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

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

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

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

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

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

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

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

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

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

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

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

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

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

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

更尖锐。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

牛”(李商隐《马嵬》),将此日发

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

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

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

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回味。

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

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

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

感的形象。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

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9.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

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

关两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

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杨

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

晴。”“晴”与“情”同音,以天

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

有情。

10.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

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

弦。”(白居易《琵琶行》)“主人

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

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11.叠词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作用是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

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这七

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

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

态。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

有节奏感。

12.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

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

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

片萧疏景象。

13.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

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

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

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山。”(王昌龄《出塞》)借用飞将

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

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

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

当时主将的无能。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特 征例句及分析

 1.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

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

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

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

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

术手法。

例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

冕《墨梅》)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

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

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

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

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

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

陪衬。

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3.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

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

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

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

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

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

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

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

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远

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

氛。

4.反衬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

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

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

景写哀情”“以动衬

静”“以静衬动”等。

例如:《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

王维的《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用“月出

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又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

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

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

穷的离愁别绪。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

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

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

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

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

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

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

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

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

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

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

题。

 6.虚实结合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

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

知为虚等等。

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

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

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7.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

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

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达到以小见大。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

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

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小事,

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

反映三国之争,此乃大事。

 8.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

常见的,借对历史上人、

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

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

告。

例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

锁二乔。”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

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

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

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9.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

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

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

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

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

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

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

垫。

 10.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

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

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

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

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

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共分两阕,下

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

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11.卒章显志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

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白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

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相生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抑扬结合(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以小见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诗歌鉴赏写作手法详解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表达技巧的运用。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达技巧题型就迎刃而解。 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欢迎访问美丽语文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简陋的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

《现代诗歌写作的10个技巧》

现代诗歌写作的10个技巧 (供稿:梨花泪—章贵全)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一首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和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 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 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在此,我们足以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带来的巨大魅力。 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也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 那么我们再回过来,带着节奏与韵律的品味,来欣赏先哲现代诗人的佳作。 再别康桥(节选)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开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描写———衬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比照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托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托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各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致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大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替代该事物,如部分替代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比照的区别(比照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构造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构造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构造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穿插运用。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资料讲解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 作手法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三、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最新诗歌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特征及分类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与记叙有关的还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注意“移位即变换角度”)。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 言对人物、事件、 环境所作的具体 描绘和刻画。常 见的描写角度 有:形、声、色、 态、味。 “形”“色”是 视觉角度; “声”是听觉角 度;“态”分为 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 度。立足点的变 化,有移步换景、 定点换景、换点 定景等;角度的 变化,有俯视、 仰视,远景、近 景,视觉、听觉、 (1)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 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 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 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 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又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 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 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 张状态突显出来。 (2)动静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态的描写, 也有静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 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 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以丹青妙笔 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皎洁的月光 静静地洒在苍青的松树上,落下斑驳的月影,清 澈的泉水在青白的石头上潺潺流过,发出悦耳的 响声。这两句诗写景状物由高到低,动静结合, 诗句所描写的景致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山中景物

高考常见诗歌表现手法归类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诗歌写作教案

《诗歌写作》教案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诗,但真正认识诗的同学就少,知道怎样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仿写教学设计得通俗易懂,可触可摸可感,在品位诗歌时领悟方法,从而掌握仿写诗歌的基本方法(品—悟—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三、导入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四、教学过程 1、营造诗的氛围,感受诗的魅力。欣赏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选这一首,一者熟悉,二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通过朗诵,一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上。 2、品味诗歌、领悟方法,学会仿写。 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情感美音乐美 二、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意像美意境美 三、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构思美想像美 写法归纳: (1)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 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转)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一) 诗的结构寻根谈 诗从语言结构的观点来剖析,是寺中的言。即庙里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语言不是我们通常所用的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惯性思维所表达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里,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语言。这另一个世界就是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封闭性。只有进入了这个封闭的庙里的人,他们才可以通过使用这种语言来相互交流。所以,过去有句话说:“诗向会人吟。” 诗,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特殊。因为从表相上看,它是依附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但它的实质却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里形成一层不对外封闭的特性。于是古人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诗,虽然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这个独立个体要将所表达的内质传递给受者,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而语言文字这种传播符号从诞生之日起首先就带着一层大众传媒普及性。而诗恰恰又是小众的,“不能言传”的,这就使诗在形式表达上和传播中形成了内在矛盾。即小众的,有别于大众语言表达传播的诗,却要通过大众传媒语言方式来传递。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诗还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生存。 于是,人们惶惑了。但却从惶惑中发现。语言文字作为诗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只是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诗。

而诗是什么呢?诗实际上是生存在语言之中的另一种语言。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贵族性,注定了它的非普及性,注定了它的封闭性,注定了它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 诗是庙里的语言,这个庙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就是诗。过去古人们总结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是我们说出来的“心志。”而这种说出来的“心志”,在阅读过程中已超出了我们过去阅读的经验范围,它不是通过语言的直接传递,而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暗示,来传递一种依附于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于是,对于诗的阅读古人便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是客观存在的,但诗在形式表达上的难述描性,又的确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手脚无措。我们说诗是主观到客观,再由客观到主观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诗在传递过程中的不停转换,实际上也就肯定了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弹性、张力、暗示……常常就会因为读者的不同,对所传递表达出来的意旨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产生歧义。 诗是一种文学贵族的文字游戏,这就是说诗对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都是有条件的。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二)

古诗文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分享

又到了我们周末分享的时间啦… 根据学姐上周的调查,很多小可爱们对古诗文的写作手法摸不到头脑,有的甚至一问就蒙,综合以上现象,学姐这里查阅了资料,做了些写作手法的总结,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下哦~ 现在活动开始了哦~ 根据大家的学习和积累,小可爱们能不能说出一些写作手法呢?大家踊跃发言,看看谁知道的最多,学姐在这里准备好给你们一批彩虹屁了~ 大家说的都很好,学姐在这里给你做了一个总结 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了解了写作手法的分类,大家也想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会出现在卷子中,那我们怎么区别这些写作手法呢?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看完这些常见的手法,那我们也想揭开它们的面纱~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们具体都是什么~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以上是写作方法的全部内容,光知道写作方法是很片面的,那大家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诗词呢?肯定首先离不开古诗词的结构即叙事方式~接下来学姐给大家准备的扩展资料,这些在我们有次分享中也提到过,今天再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扩展资料: 古诗的叙事方式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地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地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地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地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地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王维地名篇《山居秋暝》中地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地松树,皎洁地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地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地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地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地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地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地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地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地动与静”这一类题型.考生在答这类题目地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地动与静中地其中一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种.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地种类型作简单介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地事物和动态地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地巧妙结合.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地《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一句,写地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地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地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地一幅动静结合地画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地事物当作静止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地形态和神态.如李白地《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地第一眼形象,将流动地水当作静止地布,瀑布像一条巨大地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地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地“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地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地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地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地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地,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地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地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地“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地典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唐·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地.“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地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地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地事物来衬运动地事物(包括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复习)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 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哀景 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志:即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 借史抒情——借古讽/伤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咏史怀古诗); 借典抒情(用典抒情) (2)描写手法: 动和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和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俯仰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表现手法(狭义): : 对比对照、烘托衬托(正衬、反衬)、渲染、象征、联想与想象、比兴、用典、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复、顶真、反语、 通感、对偶等 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浑然天成、画龙点睛、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 【补充】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注】 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 *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答题步骤: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 (1)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

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 “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雨后池上刘攽(全国Ⅲ卷)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鉴赏: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部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的,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合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和感恩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 “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 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够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和读者带来的巨大魅力

诗歌创作技巧

诗词创作技巧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凡是有成就的诗人,吐纳珠玉,舒卷云风,无不在创作技巧上下功夫。现就常用的几种技巧介绍如下: (一)赋。 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陈事,二是直言。所谓陈事,就是叙事、状物,通过事与物 来言志抒情。所谓直言,就是照实描写,是通过鲜明的形象来直说其事。 如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以上的直言、陈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慈母形象。(二)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常说的打比喻。 一是明比。 如《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雪比作梨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二是暗比。 如:《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是苏轼表面上写花的影子被日收月送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是写诗人被谪贬而感怀不满的情绪。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先说他物,由于他物的触动,引起感情的抒发,一般放在诗的开头。 如《喜外弟卢纶见寄》: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看到风雨之中残衰的黄叶老树,引发起对自己年老力、生活无计的痛苦的感受。(四)夸张。 有时强烈的感情,费尽笔力也写不出来,一用夸张便可得之。 如李白的《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是夸张,之所以极度夸张白发,是言愁多也。 (五)问答。 问答可以突出表现思想感情,增加情趣。有的问而有答,有的问而无答。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问答艺术很多,可增加诗的感化力,一句啃着主题。 (六)拟人。 把自然界中的无知之物赋予生命或情感,使之为自己的创意图服务,也叫“人格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春江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