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民本到民主

从民本到民主

从民本到民主
从民本到民主

中国政治传统的一大特色是民本主义,其含义可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概括。"作之君",君王须负责民众的生育长养;"作之师",君王须负起民众的教化之责。倘若君王没能很好地"养民"以致民众不得不"自养",那么这个君王就不合格。仅仅做到"养民"而没有"教民",也还是不够的,"不教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孟子·告子下》)如果君王很好地做到了"养民"和"教民",那么他就是一个"仁君",君民之间就达致理想的和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亦天下,忧亦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后世范仲淹将孟子的这种思想还推进了一步,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民众这一面来说,"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视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荀子·富国》)自汉武帝时期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民本主义就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原则,以致两千多年后,中国的统治者依旧念兹在兹:"从来为君上之道,当视民如子。""朕……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惮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衽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遑寝食。"(雍正:《大义觉迷录》)民本主义的内容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所有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君和以君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治人者"),民众("治于人者");二、道德诉求是这两个群体作为政治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三、两个群体的道德诉求有所不同:"治人者"要求"爱民"("仁"),"治于人者"要求"忠君"("忠");四、道德诉求既来自于自身,也来自于对方,成为带有普遍性色彩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本主义以其田园诗般的温情撩人遐想,尤其是在中国这种自古自视为"天下"的封闭圈子里,更成为人们千古不易之理想。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却与之完全相背,不仅"圣君贤相旷百世不一遇",(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中国社会历数千年,也"仅成此一治一乱之局,而半步未进"。(严复:"《法意》按语")一旦与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碰撞,立即一败涂地。很多人在探讨个中原由,但他们的思路仍然局限在民本主义的圈子中:太公之言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孔子说:"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又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又曰:"先之劳之。"夫子值东周之衰,世变未极,故为此浑容之语。洎乎孟子,世变将极,上下之情愈离,故其言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悲天悯人,冀世主之一悟,不啻大声疾呼。卒之举世聋聩,竟无用者,终成暴秦之祸,伤已!汉、唐以降,虽代有令辟,而要皆创业之始,挟其假仁小惠笼络天下,以求遂其大欲。守成之主并此而去之,百计防维,全其权,固其私,为子孙谋,去古人利天下之心愈远而愈失。此所以治乱相寻无百年而不变。宋儒误引《春秋》之义,谓君虽至不仁,臣民必顺受不贰。呜呼!信如斯也,则是天之立君,专为鱼肉斯民,而天下兆民胥供一人之用。有是理乎?为君者乐其言便于一己之私,亦从而嘉许之,以布告四海。执持愈坚,缚束愈甚,于是天下之民气愈遏抑而不能伸,天下之民心愈困穷而无所告,郁久猝发,若决江河,不横溃四出,尽溃堤防而不止。嗟乎,孰使之然哉!(郑观应:《盛世危言·原君》) [!--empirenews.page--] 在这段话中,民本主义依旧是衡量、检讨政治得失的标准,依据这样的标准,之所以有如此不幸的现实,根源在于"君"不尽责,"去古人利天下之心愈远而愈失",没有做一个"仁君"。反过来说,如果他们不"聋聩",听从孔孟之言,真正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仁君",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而是相反。这正是中国人考察中国传统政治的一贯思维,究其实,还是缘于人们没有摆脱民本主义的窠臼。理性如梁漱溟者,也作如是观,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之不免于专制,并非其本意,而"理想自理想,现实自现实,终古为一不落实的文化"。按照他的说法,这样的现实只是因为理想没有落实的缘故,倘若理想得到落实,就不会是这样的现实了。他与郑观应并无实质区别,民本主义仍然是其思维的主导。又过了许多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样式更为丰富、结果更为惨烈的"试错",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现实,原因正在于我们有那样温情脉脉的民本主义理想。我们姑且同意统治者并无建立极权专制的本意吧,但民本主义必定要导致极

权专制却是千古昭然之理。依据民本主义思想,"治人者"必定是一个道德圣人,否则的话,他的统治就缺乏政治合法性,同时也难以解释他成为"治人者"的事实之所以然。因此,"大德必得其位。""大德者必受命。"(《中庸》)"盖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此天下一家,万物一体,自古迄今,万世不易之常经。"(雍正:《大义觉迷录》)既为"百举不过"的道德圣人,在逻辑上,"治人者"就必须要享有"独尊"的地位,否则,就自相矛盾。因此荀子说:"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致士》)为了达到"独尊",在手段上就必须要消弭一切个体性的差异,"当是非,齐言行",将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一个标准上来,只要有任何的例外,"独尊"就不能达致。这个手段就是道德的意识形态化。作为道德圣人的"治人者",他所独有的"君师合一"的身份使道德的意识形态化既获得合法性,也获得可能性。因为代表道德"至善",所以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否则,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而失去继续存在的依据--在中国,政治上的不道德常常被认为禽兽不如,这直接意味者性命之虞。而道义和力量上的双重强势,使个体的反抗根本微不足道。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化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强制,而中国传统政治中的道德意识形态化则使强制变得轻而易举。这除了它依靠政权获得的巨大力量,更在于中国独特的传统道德所具有的"腐蚀"性使其对手变得"弱不禁风"。对此,梁启超有很深入的分析,他说:"夫出吾仁以仁人者,虽非侵人自由,而待仁于人者,则是放弃自由也。仁焉者多,则待仁于人者亦必多,其弊可以使人格日趋于卑下。""若曰吾举天下人而仁之,毋乃降斯人使下己一等乎?"(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这种对于个体人格和精神的近于釜底抽薪似的作用,终至于使国人变得"无骨无血无气",这反过来又使道德的意识形态化变得更为容易。 [!--empirenews.page--] "自由乃权利之表征。"(梁启超)民众放弃自由,其实是放弃自己的权利。使民众放弃自身权利,正是极权专制得以存续的前提,中国的极权专制政权正是通过道德的意识形态化,一方面是外在的强制,一方面是内在的腐蚀达到这个目的。权利之不容于民本主义,正见出民本与民主的根本区别。关于此点,前人多有论述。萧公权先生说:"孟子民贵之说,与近代之民权有别,未可混同。简言之,民权思想必含民享、民有、民治之三观念。故人民不只为政治之目的,国家之主体,必须具有自动参预国政之权利。以此衡量,则孟子贵民,不过由民享以达于民有,民治之原则与制度皆为其所未闻。"(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表面上看,民主只是比民本多一"民治"而已,似乎民本与民主很接近。其实,细较之下,两者完全不同。民主政体之发端,首在于确认个体之权利,并视之为最高价值。正是因为确认了个体权利并给予相当之重视,就必须要制订相应的制度以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这个制度就是民主制度。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从政治的角度而言,"民治"的权利居于核心地位。所谓"民治",就是由民众自己管理自己的公共事物,对此,孙中山有很透彻的分析,他说,民治"即在予人民以完全之政治上权力",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始可谓之行民治。"民治是实现民有、民享的先决条件,"要必民能治才能享,不能治焉能享?"如果没有民治,"所谓民有总是假的。" 民治就是全民自治,在一个政治实体里面,所有的人都属于自治者,每一个人既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社会性的公共事务通过建立在协商基础上的契约来管理。在民主政体中,完全不存在象民本主义那样的"治人者"和"治于人者"的区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凌驾于他人之上,所有人一律平等。民主政体的制度既表现为法律,反过来民主政体也必须通过法律来维护。因此,法律置于最高地位,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任何人都不可以例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依据民本思想,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低,取决于他的道德水平,"德必称其位","论德以图次"。根据这样的观点,作为享有最高地位的统治者,他同时也是最有德行的人,因此,他完全不受任何制约。西哲说:"权力导致腐化,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化。"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政权,可是最后却总是不免于灭亡一途,"终成一治一乱之局",究其原因,正在于这种不受制约的权力导致的腐化。综观古今,在这

条历史定律面前,任何人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没有例外。而统治者的腐化给民众带来的苦痛,是所有其他灾祸都难以比拟的,中国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常常就来自于统治者的腐化。权力之所以不受制约,正是因为权力者被认为是拥有最高德行的人,这使制约没有必要。在民主政体中,权利是核心价值。权利的一大特质是其个体性,权利也正是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存在的标志,是每一个人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的依据和体现。如果没有了权利,或者说,如果权利受到了侵犯,那么,自己就不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就要接受别人的摆布,生命就会陷入如履薄冰的恐惧,随时会面临灭顶之灾。梁启超说:"形而上之生存,其条件不一端,而权利其最要也。故禽兽以保生命为对我独一无二之责任,而号称人类者,则以保生命与保权利相倚,然后此责任乃完。"(梁启超:《新民说·论权利思想》)此真为的论,没有权利,即没有生命。与此相对,如果道德扩充到公共政治领域,则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每一个个体权利的侵犯;由于道德具有趋于"至善"的本性,因此它的侵犯性也常常"没有止境",其所造成的后果,较之外来强敌的掳掠,往往更为惨酷。中国人活着的和死去的,多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民主政体下,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生活中不应该存在道德的影响因素,道德必须回复到私人领域,不可稍有僭越,否则即可能造成对他人的侵犯。 [!--empirenews.page--] 中国古代思想家晏子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晚清思想家王韬说:"天下之治,以民为先,所谓民惟帮本,本固帮宁也。"我们现在说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能说这中间有什么区别吗?我们虽然口里喊的是民主,但骨子里却是民本;我们虽然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土地上,衣着光鲜地在"现代化",一些人甚至还在指点江山,但我们的思想却还在传承着中国传统中源自于久远、散发着霉味的最腐朽落后的东西。

民主的经济理论

《民主的经济理论》读后感 ——理性人假设研究姓名:秦子巍学号:0912797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摘要:本书开创性地将经济理论思想引入政治学研究,安东尼·唐斯从政府、政党、选民的理性行为入手,分析了西方民主制度背后的经济实质,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西方民主制度的崭新视角,阐明了西方民主制度运行的机制、内在动因及其局限性,对我们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但也有很大的缺陷,其理论前提是不牢靠的,因而结论也多不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理性人;民主制;政府;经济 先说一些题外之话,我觉得人不管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最好都可以研究一些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为什么?研究哲学可以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完满;研究经济学则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民主的经济理论》这本书中,代表性地将现代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论——应用于政治科学的尝试,唐斯认为,传统的关于政府行为的经济理论中隐含的利他主义的假设于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私人经济行为的自利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唐斯主张:经济学分析必须同政治学的分析结合起来。唐斯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政治当事人也像经济当事人一样,服从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即他们总是在给定的制度和非制度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私利,本书就是依据基本的理性人假设对现代民主制下政府的行为提供一

个系统的、严格的分析,并派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检验的命题。 首先,我们先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一下一般均衡方法论。均衡即平衡,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作用在质点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时的情况。经济中的均衡是指经济决策单位意识到若重新调配资源配置方式或购买方式已不能获得更多利益,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时的状况。①均衡分析是指经济当事人最大化他们的个人利益的行为能否产生出一种稳定的市场均衡状态。均衡方法可以看作是对复杂现实的一种简单化的处理。我们知道,理性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基石,即经济当事人在给定的约束下最大限度的追求他们的个人利益。 那么,本书中理性人的概念是什么呢?唐斯将理性限定在政治目的的范围内,每一个政府寻求最大化政治支持,他的首要目标是连任,当选则是在野党的目标。同时,政府的理性行动又受到一些基本条件的约束,所谓理性行动,我们指有效地用来实现行动者的自觉挑选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的行动;在我们的模型中,政府在三个条件下追求他的目标,一个允许反对党存在的民主政治结构,一种存在不同程度不确定性的环境和有理性投票者组成的选民。②政党成员的行为也是合乎理性的,政党成员追求的是私利,履行政府的社会职能,对他们来说只是实现其个人追求的一种手段。理性的选民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这种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驱使他们追求预期能够带给他们最大利益的政党。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政府的任何决策行为,取决于将政府成 ①《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册》蔡继明等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p12 ②《民主的经济理论》安东尼·唐斯著姚洋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17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

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

[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J·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和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最主要的创始人。生于佛蒙特州柏灵顿市附近农村零售商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他是一个偏僻乡村里的平凡而羞怯的孩子。他两岁时爆发了南北战争,其父应征入伍,参加了林肯总统的志愿兵。因家庭没有定居一处,他快满8岁才上小学。他度过青年时代的新开发中部地区,自从南北战争结束后,开始修建铁路和工厂,建设城市。年青的杜威在那里目睹了开拓者的积极生活,这对他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论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1875年—1889年,就学于本州大学。1879—1881年,在南方石油城一所中学里当拉丁语、代数、自然科学教师。1881年—1882年,在本州一所乡村学校执教,这时期跟着佛蒙特大学教授托莱研究哲学史。1882年,在哈利斯主编的《思辨哲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假说》。1882年,入霍金斯大学攻读学位。1884年,以《康德心理学》获得博士学位。1884—1888年,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1888—1889年,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889—1894年,被聘到密执安大学担任哲学系主任。研究新黑格尔主义和实验生活心理学。1894—190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这期间他抛弃了黑格尔主义,转而接受工具主义。1896年—1903年,在芝加哥大学创办实验学校,起初办小学,后来一直办到大学预科,他的进步教育就在这里实地试验。1899—1900年,任美国心理学研究会会长。19 04年,哥伦比亚大学聘他为哲学教授,直至1930年退休。1905—1906年,任美国哲学学会会长。1915年,任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1938年,被选为美国哲学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杜威在一生中,曾到日本、苏联、中国、墨西哥、土耳其等很多国家进行讲学和访问,并留下很多著作。据统计,共有专著44种,论文815篇,传播于几十个国家。其中有关教育学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儿童与课程》(1902年)、《逻辑理论研究》(1903年)、《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年)、《教育上的兴趣和努力》(1913年)、《明日之学校》(与他女儿合著)(1915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 16年)、《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1928年)、《教育科学的资源》(1929年)、《我们怎样思维》(修订本,1933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人的问题》(1946年)。 杜威教育思想兼有儿童中心和社会改造思想,这与其经验主义、民主主义哲学思想是相适应的。杜威教育思想作为当时进步教育运动(资本主义改良主义)的一种产物和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批判,对当时美国新教育体制的产生与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民主主义和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门罗(P.Monro e)编教育学教科书系列书之一,麦克米兰社出版,后由FPPE出版,有20多种译文。中译本《民本主义与教育》,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邹恩润译述,陶行知校订,1947年和1949年再版,全书共424页。1 990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纽约麦克米兰社1937年版翻译出版,译者王承绪,共399页,30余万字。杜威的代表著《民主主义和教育》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在芝加哥实验学校实验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教育思想。该书被誉为教育的经典著作,进步教育理论的总纲。下边根据1990年中译本,全书的结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序 1915年,杜威写于哥伦比亚大学。简要地指出本书讨论所包括的范围:指出建设教育的目的与方法,探索和阐明民主主义社会所包括的思想和把这些思想应用于教育事业许多问题的努力。本书的指导思想是把民主主义与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学上的进化观念和工业的改造相互联系起来,并指出这些在教育中引起的变化。 除了序以外的26章的题目是:(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 (3)“教育即指导”;(4) “教育即生长”;(5)“预备、展开和形式训练”;(6)“保守的教育和进步的教育”;(7)教育中的民主概念;(8)“教育的目的”;(9)“自然发展和社会效率作为教育目的”;(10)“兴趣和训练”; (11)“经验与思维”;(12)“教育中的思维”;(13)“方法的性质”;(14)“教材的性质”;(15)“课程

从民本到民主

中国政治传统的一大特色是民本主义,其含义可以"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概括。"作之君",君王须负责民众的生育长养;"作之师",君王须负起民众的教化之责。倘若君王没能很好地"养民"以致民众不得不"自养",那么这个君王就不合格。仅仅做到"养民"而没有"教民",也还是不够的,"不教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孟子·告子下》)如果君王很好地做到了"养民"和"教民",那么他就是一个"仁君",君民之间就达致理想的和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亦天下,忧亦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后世范仲淹将孟子的这种思想还推进了一步,提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民众这一面来说,"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视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荀子·富国》)自汉武帝时期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民本主义就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原则,以致两千多年后,中国的统治者依旧念兹在兹:"从来为君上之道,当视民如子。""朕……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惮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衽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遑寝食。"(雍正:《大义觉迷录》)民本主义的内容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所有的人分为两个群体:君和以君为核心的统治集团("治人者"),民众("治于人者");二、道德诉求是这两个群体作为政治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三、两个群体的道德诉求有所不同:"治人者"要求"爱民"("仁"),"治于人者"要求"忠君"("忠");四、道德诉求既来自于自身,也来自于对方,成为带有普遍性色彩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本主义以其田园诗般的温情撩人遐想,尤其是在中国这种自古自视为"天下"的封闭圈子里,更成为人们千古不易之理想。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却与之完全相背,不仅"圣君贤相旷百世不一遇",(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中国社会历数千年,也"仅成此一治一乱之局,而半步未进"。(严复:"《法意》按语")一旦与完全异质的西方文明碰撞,立即一败涂地。很多人在探讨个中原由,但他们的思路仍然局限在民本主义的圈子中:太公之言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孔子说:"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又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又曰:"先之劳之。"夫子值东周之衰,世变未极,故为此浑容之语。洎乎孟子,世变将极,上下之情愈离,故其言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曰:"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悲天悯人,冀世主之一悟,不啻大声疾呼。卒之举世聋聩,竟无用者,终成暴秦之祸,伤已!汉、唐以降,虽代有令辟,而要皆创业之始,挟其假仁小惠笼络天下,以求遂其大欲。守成之主并此而去之,百计防维,全其权,固其私,为子孙谋,去古人利天下之心愈远而愈失。此所以治乱相寻无百年而不变。宋儒误引《春秋》之义,谓君虽至不仁,臣民必顺受不贰。呜呼!信如斯也,则是天之立君,专为鱼肉斯民,而天下兆民胥供一人之用。有是理乎?为君者乐其言便于一己之私,亦从而嘉许之,以布告四海。执持愈坚,缚束愈甚,于是天下之民气愈遏抑而不能伸,天下之民心愈困穷而无所告,郁久猝发,若决江河,不横溃四出,尽溃堤防而不止。嗟乎,孰使之然哉!(郑观应:《盛世危言·原君》) [!--empirenews.page--] 在这段话中,民本主义依旧是衡量、检讨政治得失的标准,依据这样的标准,之所以有如此不幸的现实,根源在于"君"不尽责,"去古人利天下之心愈远而愈失",没有做一个"仁君"。反过来说,如果他们不"聋聩",听从孔孟之言,真正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仁君",就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而是相反。这正是中国人考察中国传统政治的一贯思维,究其实,还是缘于人们没有摆脱民本主义的窠臼。理性如梁漱溟者,也作如是观,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之不免于专制,并非其本意,而"理想自理想,现实自现实,终古为一不落实的文化"。按照他的说法,这样的现实只是因为理想没有落实的缘故,倘若理想得到落实,就不会是这样的现实了。他与郑观应并无实质区别,民本主义仍然是其思维的主导。又过了许多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样式更为丰富、结果更为惨烈的"试错",现在我们终于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现实,原因正在于我们有那样温情脉脉的民本主义理想。我们姑且同意统治者并无建立极权专制的本意吧,但民本主义必定要导致极

教育民主概念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所谓教育民主化,就是要"要求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等级制教育制度,给广大民众以受教育权利,实行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压抑儿童的个性,要求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他们的民主和参与意识"。 反思教育民主 来源:《教育学报》 2010年第4期作者:柳谦 摘要:理解教育民主首先应对民主作全面的认识。民主强调平等但并不主张平均,强调个人自主但并不允许自我中心,民主是一种公共生活的程序,而不是最终目标。教育民主的依据是人的自由特性和社会观念的多元化;自由的实现离不开教育。教育民主的根本属性是教育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师生平等是知识、真理面前的平等,学生的自主应是培养中和指导下的自主,课堂参与也必须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理解和实践教育民主不能简单移植政治民主的概念和做法。 关键词: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指导下的有限理性自主;学生参与的反参与性 民主作为现代主流的政治理念,已成为衡量各项社会制度或生活方式的标准,很少有国家会宣称自己不民主或不需要民主。在教育领域倡导民主也渐渐成为共识,一些教育主张如师生平等、学校民主管理、全民教育等都以民主作为其合法性依据。然而人们对民主的认识一直在充实之中,民主实践也伴随不少批评,这提醒我们应更全面地去理解它,在将它作为前提运用时保持审慎的态度。对教育民主也是一样。我们尤其应当考虑民主在教育中的适用性,包括教育民主的理论根基及其与政治民主的区别。本文想要说明的是:教育民主首先应是教育性的,符合教育活动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和生命力;如果只是简单照搬民主概念和程序,就可能得到非民主甚至反教育的效果。 一、民主内涵辨析 关于什么是民主,有学者认为是“政治参与”,或“主权在民”和“多数决定”,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也广为人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定义民主政体为“多数的平民统治”,与其对立的是少数的富人统治。[1] 托克维尔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没

试论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论述民本与民主的区别 民本语出《尚书·五子之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一种君轻民贵、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后君主专制时代的产物,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民本主张“君权天授”,民主主张“主权在民” 民本思想是从统治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不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的,为政以民为本,是为了统治者能得天下并保天下。民本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君以民为本”,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说明了君主的权力是天授的,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得分享。而民主思想是以人人平等为根本原则的,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政府是由于人民的委托才获得了权力,这种权力必然要受到人民的监督。如《美国独立宣言》:“为了保障这些权力,所以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政府的正当权力,则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和杰斐逊:“政府是经过受其治理的人民的同意才获得权力的。” 二、民本提倡“为民作主”,民主主张“当家作主” 民本思想从君主民从的关系出发,确定了民在国家、社稷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倡的是为民作主,而非人民作主。民本思想认为君主的责任是治理好国家,管理好百姓,君主和官员就是民众的父母,他们的贤能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国家的治理状况。如《孟子·梁惠王上》:“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孟子认为,如果君主不为民谋生,则是罪人,寄希望于君主通过实施仁政、德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从不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去实现自己的权利。而民主思想主张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具有天赋权利,政府的统治权由人民授予,只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及全体人民制定的宪法进行管理国家,不能代替人民作主。正如林肯所说的“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即是“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 三、民本的思想渊源是性本善,民主的思想渊源是性恶论 民本的思想渊源在于孟子人性本善良的思想,强调君王要道德贤良和聪慧。如《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表示人皆有不忍之心,君王也有不忍之心,君王会采取一些顺应民心的“仁政”“德政”措施来治国爱民。而民主思想的渊源在于人性本恶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性中包含社会性、趋善性、理性,以及欲望与兽性,同时指出:“必须用法律来订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著名的麦迪逊原理认为,如果不受到外部制约的限制,任何既定的个人或个人群体都将对他人施行暴政,而任何权力的集中都将导致外部制约的解除。所以,民主的思想特别强调权力的制约和法律基础。 四、民本寄希望于君王的自我约束,民主则更注重制度建设 民本思想用“天意”、用“仁道”来限制和约束君王行为,加强对君主和官吏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希望他们重民、爱民、利民。如《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逋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意思是说,人事不值得过于指责,政事不值得过于非议。只有君子才能够纠正国君内心的错误。国君仁,就没有人不仁;国君义,就没有人不义;国君正,就没有人不正。因此,只要国君品行端正,国家就安定了。如“敬德不谄”的典故,说的是唐俭与唐太宗下棋时得罪太宗,被太宗贬官后,太宗还觉得不解气,要尉迟敬德指证唐俭有怨言,但唐太宗在尉迟敬德的多次拖延时间下,怒气渐消,心绪平静,能够冷静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认识到自己太过小气,差点枉杀唐俭。而民主从“主权在民”思想出发,注重国家制度的建设,如建立自由普选、新闻自由、三权分立、多党制和军队国家化等等基

考研大纲 思想政治理论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50分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的物质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完整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虽然说专业要求阅读的教育论著比较多,但我所认真拜读过得教育名著中最喜欢的莫过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本了,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这本著作,论述其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开展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即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学校即社会”,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杜威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二)、经验与课程的关系 从“教育及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观点出发,杜威提出了“课程教材心理化”,强调课程应该以儿童现有生活经验为根基,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即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经验;杜威从他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出发,在教学上提倡“从做中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应为儿童设想,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杜威反对传统

教育中那种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突破了把儿童放到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学完全脱离实际,没有时代感等缺陷。教师应当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杜威曾说,“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课业缺乏目的性,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所以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 (四)、思维与教学的关系 杜威从“思维五步”出发提出“五步教学法”: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个与实际经验有关系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活动是连续的,他们对活动本身是感兴趣的;第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并由此而引发他们积极思维;第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第四,由学生把自己所想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排列,条理明晰;第五,由学生尝试运用提出的设想来解决问题,直到问题解决。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论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 姓名:夏姗 专业:英语 学号:12000615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约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的要素。中华文明尽管也历经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阅读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社会中提倡民本思想,而非民主思想。这又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发展有怎样紧密的联系呢?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传统文化,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民主建设有重要额借鉴意义。传统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为人民做主,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在施政过程中做到贵民、爱民、顺民、信民、富民,不要无视百姓,官逼民反。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这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在建设现代民主社会的过程中,要弄清民本思想的实质才能判断是继承还是摒弃。将他们作为比较,区分他们的主体、“民”的本质含义、民本与民主社会的背景以及其与统治者的关系、二者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差别。同时寻找二者对待民众力量的态度、道德约束以及对统治者约束力限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剖析两者为什么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时期,即传统社会中为什么只有民本思想而没有民主思想。 阅览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课程标准】 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权力分立”思想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三三位思想家主张的比较。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 【教法方法】 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并通过相关素材的整理与再现,创设简易可感知的情境,使用启发式,激励性, 以教师为"导",导之有法,使其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和简洁性,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 采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课件为主,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编辑小故事等课文资料和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勇敢的心》华莱士行刑时场景,华莱士高呼“自由!”由此导入,这自由二字,仅仅是喊喊而已吗?不是,他代表人们的自由民主意识已经觉醒,向着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讲授新课】 一、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1.产生的时代背景 近代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兴起。其目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是什么?(目的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核心内容是民主政治,根本原则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政治”追求“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认为人民可以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意见,直接伙间接地参与和管理国家大事。 16世纪中叶,尼德兰最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要求摆脱西班牙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同年 8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1581年由北方各省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17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当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在整个17世纪,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对外贸易繁荣,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的金融中心。但是当时荷兰面临着来自西班牙强权的外部威胁,内部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参与势力。荷兰的资产阶级仍然面临着剧烈的斗争。反动的西班牙封建政权,不甘心失败,仍然想从政冶上、军事上和宗教上控制荷兰;而荷兰国内也还存在着顽固的封建残余势力,荷兰新教教会和犹太教会中的顽固分子继续迫害无神论

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代民本思想和近代民主思想 在高中中国史教学中,思想文化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上的传统“民本”思想和近代史上的“民主”思想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精华。“民本”与“民主”既有其相通性,但又不能等同。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

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 殷商时期,迷信的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天——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如流水”。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从民本走向民主——民本思想之我见

从民本走向民主——民本思想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6-19T10:37:32.0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燕[导读]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诸侯争霸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 刘燕山东省无棣县第一中学 251900 摘要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有它合理的方面。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重温儒家民本思想,目的是借鉴其精华部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词民本思想民主以民为本为民做主人民做主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孕育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发端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孟子为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秦开创帝国以来继续发展。 “民本”一词源于《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毂梁传?桓公十四年》的“民者,君之本也”。可以说,殷周时期就产生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在诸侯争霸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 “民本”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左传》集中反映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儒家学派对“民本”思想作出了很好的阐释。“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者爱人”,如果把“仁”的思想用于治国,则是要重视人民的利益,强调“德治”。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使平民百姓可以接受教育。这是实现“民本”思想的有效途经,也使“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孟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民本思想的。孟子反对虐政,他劝说统治者不要残害百姓,还强调思想上要教民、化民,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众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结论。孟子所谓王道,就是民本之道;所谓仁政,就是民本之政。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君主专制制度,董仲舒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也强调:“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由此可见,董仲舒仍然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尽管它与“屈民而伸君”有矛盾。一直到宋、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都是把“三纲”之说与民本思想结合在一起。虽然有矛盾,但也说明当君主专制达到一定程度时,儒家就可能重新考虑民本与政治制度的关系问题。 传统民本论始终强调民为邦本,强调统治者对广大人民的职责和恩惠,总是寄希望于用“天意”、“仁道”约束统治者让他们重民、爱民,而不强调民众个体的权利和能力,从未想到如何让百姓自己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权利。 到明清之际,传统民本论表现出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此时的思想家站在民众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强调民权的重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下”,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包含了以权力来制约权力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历史从古代发展到近现代,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 当然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民主和传统民本思想是不一样的,虽然周朝已经出现“民主”一词,但这个“民主”是指“为民作主”,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是明确否认了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民本思想是为封建专制政体服务的;民主思想是为现代共和政体、人民政权服务的。统治者能以民为本固然是好事,但那只是专制时代人民的要求,而且并不可靠。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民主决不是“为民作主”的民主,而是“人民做主”的民主,必须把传统民本思想真正落实为人民的政治权力,才能真正地从民本走向民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认定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有它合理的方面,我们重温儒家民本思想,目的是借鉴其精华部分,使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因素在当前的民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将儒家“恻隐仁爱”阐释为“尊重每个人应得的基本权益”,维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捍卫每个公民的应得权益。只有这样,儒家民本思想才可能对现代化的民主建设真正发挥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D】西南大学 2009年【2】王瑞明《民本思想源流说》【D】华中师范大学 2005年10月【3】张分田《民本思想和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4】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5】《孟子》,[M],中华书局,2007 【6】《论语》,[M],中华书局,2007 【7】曹大为、赵世瑜《政治文明历程》,[M],岳麓书社,2009,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民主与自由,是马克思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的源头。研究马克思的民主观,脱离不开对他青年时代民主思想的探求。在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学界长期关注黑格尔,对马克思与卢梭、费尔巴哈、卢格、赫斯的学术关联的讨论不多,因此,本文展开相关的文献述评,以期明晰早期马克思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渊源。 标签:马克思;民主思想;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与卢梭 在卢梭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关系上,国内外存在几种不同声音。 以部分苏联学者为代表,认为卢梭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影响极少。列宁认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探讨马克思民主理论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考察了马克思民主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来源。部分学者强调,卢梭的民主理论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甚至认为二者几乎等同。德拉·沃尔佩提出,卢梭的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前提,马克思继承了卢梭人民主权说的同时摒弃其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新的民主理论。科莱蒂认为较之卢梭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只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没有增添新东西。“马克思对议会制度的批判,他的普遍代表权理论,甚至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都能追溯到卢梭那里”。〔1〕 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继承和超越了卢梭的人民主权。马克思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而呐喊的民主思想,与卢梭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提出的一些民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郭丽兰认为卢梭在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影响。其一是从经济角度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的起源问题,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废除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结论。其二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启发马克思超越资产阶级待议制民主,提出人民民主思想。〔2〕王东从人民主权论、直接民主论、人民公仆论、人民监督论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民主思想与卢梭民主观的联系与区别。〔3〕 我认为,马克思的民主观通过对卢梭民主思想的扬弃,具备了后者无可比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马克思在继承卢梭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的无产阶级民主概念。将代表制与卢梭的直接民主制相结合,多种途径为民主的实现提供保障。卢梭的民主旗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旗帜,而马克思所提出“人民”和“权利”指包含劳动阶层的人民群众全体以及人民群众的权利。不同于卢梭民主理想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的民主理想寻得了科学的实现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