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二)一般均衡

前提:所有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法】。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尔拉斯认识到 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但其证明是错误的。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朴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由于调整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在尚未完成调整时便可能发生错误的交易。实际交易可能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便很难成立。

瓦尔拉斯假定“拍卖人”报价,家庭和企业则申报自己的供给或需求,如果供求一致,则成交;如果不一致,则家庭和企业抽加申报,拍卖人修正报价,直到家庭和企业申报的供求相等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达到均衡的“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是什么?

为什么?是如何?

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1.帕累托标准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2.帕累托改进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3、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非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a点变为b点或c点,则有一人效用水平会提高,另一人不变;如变为d点,则两人效用水平都会提高。

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总

可以改变该状态,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人的状况变坏。

2、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c 点变为b 点或e 点,则有一人效用水平会降低;如C 变为g 点或f 点,则两人效用水平都会降低。

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处在消费者A 和B 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人的状况变坏。

3、交换的契约曲线

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VV ′,叫做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4、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要使两种商品X 和Y 在两个消费者A 和B 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即:

例:A 有1杯牛奶(10个效用)、2个苹果(第1个8个效用,第2个5个效用);B 有1杯牛奶(10个效用)、2个面包(第1个8个效用,第2个5个效用);A 认为第1个面包能给他带来8个效用,B 认为第1个苹果能给他带来8个效用。如果维持现有状态,两人各得23个效用,则社会总效用为46个效用;如果A 用1个苹果与B 的1个面包相交换,则两人的效用都增加到26个效用,社会总效用也增加到52个单位。

四、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非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A B X Y X Y

MRS MRS

如a’点变为b’点或c’点,则有一厂商产量水平会提高,另一厂商不变;如变为d’点,则两厂商产量水平都会提高。

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生产者C和D的两条等产量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c’点变为b’点或e’点,则有一厂商产量水平会降低;如C’变为g’点或f’点,则两厂商产量水平都会降低。

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生产者C和D的两条等产量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生产的契约曲线

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qq′叫做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要使两种要素L和K在两个生产者C和D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生产者来说,这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等,即:

D LK C LK MRTS MRTS

例:A 厂(大纱厂)与B 厂(小纱厂)都进行棉纺,同样1吨棉花,A 厂加工可增值5000,B 厂加工可增值4000元。在原材料棉花供给不足的条件下,将小厂的棉花给予大厂加工,则可增加社会总利润。

五、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问题和假定

(1)交换和生产的最优并不是将交换的最优与生产的最优简单并列

交换的最优只是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是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的简单并列,只是说明消费和生产分开来看时各自独立地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将交换和生产综合起来看时,也达到了最优。

(2)分析假设

假定整个经济只包括两个消费者A 和B ,它们在两种产品X 和Y 之间进行选择;两个生产者C 和D ,它们在两种要素L 和K 之间进行选择以生产两种产品X 和Y 。

为了方便起见,假定C 生产X ,D 生产Y ,并且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亦即无差异曲线簇为给定不变,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即等产量线簇为给定不变。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由生产契约曲线可以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

Y P

O

P P 3 P 2 P 1 生产可能性曲线图

I X II X III X III

Y II Y

I Y

设C 厂商生产消费品X ,D 厂商生产消费品Y ,则左图中e ’点对应右图中的P1点(X 少Y 多),左图中b ’点对应右图中P3点(X 多Y 少)。生产契约线qq ’上每一点都对应在生产可能线pp ’上某一点。

生产可能性曲线PP ′就是最优产出量集合的几何表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两个特点:向右下方倾斜、向右上方凸出。

向右下方倾斜源于资源既定条件下,两种产品生产不能同增或同减。

向右上方凸出源于边际转换率递增。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边际转换率

边际转换率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dX

dY X Y MRT x xy =??==→?lim 0增量减量 边际转换率递增,因而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右上方。边际转换率递增源于资源边际生产率递减或生产边际成本递增。

生产不可能性区域和生产无效率区域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右上方的区域实际上是在目前条件下所不可能达到的区域,即所谓“生产不可能性区域”。

第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左下方的区域达不到该经济可能有的最大产出,是“生产无效率

区域”。

第三,生产可能性曲线又是生产可能性区域的“边界”,故可叫做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变动

如果要素数量或者技术状况发生了变化,则可能生产的最大产出组合就可能发生变化,从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就可能发生变化。比如,资源数量增加和技术进步,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

3、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PP’任选一点E,实为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一点,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从E点引一垂线和水平线,构成一交换的埃奇活斯盒形图。图中交换契约曲线为VV’上任意一点均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点切线S的斜率是产品X转换为产品Y的边际转换率MRT,交换契约线上C点是两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共同切线T的斜率是产品X替代产品Y的边际替代率MRS。切线S与切线T,可能平行(MRS=MRT),也可能不平行(MRS≠MRT,则未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出现在无差异曲线的切线T′上的切点e上,e点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S上的切点B的斜率相等,即切线T′与切线S平行。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S

XY =MRT

XY

即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

此时,点e的边际替代率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B的边际转换率相等。

第三节社会福利函数

一、效用可能性曲线

1、概念

横轴表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纵轴表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由于帕累托生产最优有无数个组合,每一组合点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都对应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每条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A、B利用既定的X、Y产品所能得到的效用组合。在每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上都可找到一点,满足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连接各条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所有满足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点,则有UU’效用可能性曲线。

效用可能性曲线表示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就叫效用可能性曲线。

效用可能性曲线说明了当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给定之后,另一个消费者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

2、特点

(1)向右下方倾斜;

源于实现帕累托最优后,两消费者效用水平不会同增或同减。

(2)凹凸不定;

源于帕累托生产最优有无数个组合,每一组合点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都对应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

“效用不可能”区域与“无效率”区域

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右上方区域,是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无法达到的,故可以看成是“效用不可能”区域;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左下方区域,在既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经济没有达到它可能达到的最优效用水平组合,故是“无效率”区域。

效用可能性曲线又可称为效用可能性边界。

二、社会福利函数

1、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

社会福利函数W可以写成:W=W(UA,UB)

社会福利函数表示的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效用水平UA和UB关系的几何表达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

2、最大社会福利

最大社会福利出现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上。

三、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美国经济学家阿罗(R·Arrow)证明: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数学表达:在能被一般人接受的条件下,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

既然社会福利函数不存在,社会福利最大点也就不存在。

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案例:

假设有甲、乙、丙三人,分别来自经贸、管理和会计,三位同学个人素质非常高,而且分别是各学院的学生会干部。三人同时受命任校级班刊大赛评委。但是,“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的学院背景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投票倾向:①甲:经贸>管理>会计;②乙:管理>会计>经贸;③丙:会计>经贸>管理。

如果用民主的多数表决方式,结果如下所示:首先,在经贸和会计中选择,甲、乙喜欢经贸,丙喜欢会计;然后,在财经和会计中选择,甲、丙喜欢会计,乙喜欢财经;最后,在经贸和财经中选择,乙、丙喜欢财经,甲喜欢经贸。

三个人的最终表决结果如下:经贸>会计,会计>管理,管理>经贸。

可见,在这种情景下,利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机制,将产生不出一个令所有人满意的结论。

万解秋《货币银行学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章 货币与国民收入决定:LS—LM模

第十章货币与国民收入决定:LS—LM模型 10.1复习笔记 一、IS-LM模型:基本结构 IS-LM建立了利率、货币供求、投资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此揭示产品市场均衡与货币市场均衡的关系及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1.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 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不考虑国际贸易): Y=C+I+G 式中,Y代表收入,由于各经济主体的收入之和构成了产品的总价值,所以它实际上代表着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C、I和G则分别代表消费、私人投资和政府购买,它们构成了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政府购买可以被认为是由政府决策所决定的,所以可以看作是一个外生变量(也就是不能由模型本身加以解释的变量);消费主要由收入与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收入越高,消费意愿就越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C/△Y越高,消费增长越快。投资则主要受利率与资本的边际效率(即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影响,利率越高,投资意愿就越低,资本的边际效率越高,投资意愿越强,反之就越低。 其函数关系如下: C=C(Y)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可写为:

C=a+bY 而投资函数则可写为: I=I a+I(i) ,这样,产品市场的均衡由总供此外,政府支出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变量,即G G 给(r)与总需求(C+I+G)的均衡所决定。 图10-1总供求均衡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然后,再把利率引入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过程,可以看到:利率变动通过影响投资支出水平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利率的变化与投资支出呈反向运动,即利率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投资支出的上升,而投资支出水平的上升,与投资乘数一起,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这一过程的推导,可用IS曲线来体现。 IS曲线是一个投资等于储蓄的曲线,它反映了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从而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图10-2IS曲线与产品市场均衡 (1)IS曲线的斜率为负,它反映的是利率与投资需求的反向变化关系,而投资支出则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效率和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从社会主义本质来看,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本国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深刻认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思考,认为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必须要将公平提升到与效率同等的地位上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合理分配、推进教育、完善社保和法制,才能使效率和公平更加平衡。 关键词效率公平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对策思考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论概述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我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都被形象的称为“扩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问题。没有蛋糕何

来分蛋糕之说,所以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效率,空谈公平是毫无意义的。从本国发展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一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非常公平,但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物质匮乏,大家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得不到满足,根本就谈不上分配公平。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达不到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的。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公平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证,也就是说“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但这里我们所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只能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只有相对公平才能同时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索与实践过程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的领导集体渐渐认识和发展了对效率、公平的含义,同时也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的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教学注解 这一章将课本前面许多章的分析进行了扩展。16.1节涉及了一般均衡分析,并将供求分析扩展到多于一个市场且市场间存在反馈效应的情况。16.2与16.4节运用埃德沃斯盒式图探究了消费与生产的效率,并从这一角度扩展了第4章与第7章的分析。16.3节介绍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时间有限可以略去。16.5节讨论了交易的所得(时间有限的话也可以略去)。16.6节是对16.2节、16.4节以及竞争性市场较好的概括。16.7节介绍了市场失灵的类型。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区别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但他们可能觉得图16.1的图形分析很难懂。尽管这不是对一般均衡的完整的讨论,学生们可以学着去理解局部均衡的局限,以及考虑市场间相互作用的需要。强调运用一般均衡分析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如提高最低工资。 为给交易经济的讨论提供一个背景,你可以通过两个小孩午餐时交换饼干与薯条开始。更正式的例子,参见瑞德福得,“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 POW Camp”,Economia(1945.11)。学生们发现帕累托最优的定义(如果一种配置在不使另一些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就不能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的)由于其双重否定的表达(在一句中,既有cannot又有without)而难以理解。尝试用其他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思,例如,如果商品可以交易使某人境况更好而其他任何人和原来一样好,那么,这一配置就不是帕累托有效的.帕累托效率对即将涉及的外部性而言特别重要。解释为什么朝向契约曲线的移动是帕累托改进的,而沿着契约曲线的移动不能使帕累托改进。指出所有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效率的,但并非所有的帕累托效率点都处于均衡状态。强调竞争性均衡取决于起初的配置,这将阐述公平与分配中的最终配置的区别。 你可以运用埃德沃斯盒式图展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区别,如,基于公平的考虑,契约曲线上临近角落的点与曲线外靠近盒子中央的点相比,受到的偏好更少。这一矛盾引出了定义公平以及将公平纳入经济分析的问题。表格16.2列举了公平的四个定义。讨论完后,要求学生选出最接近他们关于公平概念的定义。然后要求学生们对其选择辩护,这将引出一场有意思的争论。 16.4节接着16.2节进行分析,向学生们介绍了埃德沃斯盒式图中的生产状况。这一分析引出了投入效率的定义和生产契约曲线。将帕累托最优的定义运用于生产,在讨论图16.11之前,确保学生们知道产出效率的要求。除非你已经介绍了15章中的投资可能性边界以及伴随分析(accompanying analysis),这个几何图就是新知识。图16.10的替代方法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画埃德沃斯盒式图(一个顶点在C)(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Figure 16.10 in to draw the Edgeworth box for exchange inside the PPF with one of the vertices at point C)。展示两个个体边际替代率相等且等于边际转换率的点。16.5节介绍了比较优势,并将一般均衡分析运用于(两国)国际贸易以分析所得。16.7节作为连接16章与后两章的桥梁。 复习题 1.为什么反馈效应能使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发生很大的差别? 局部均衡分析着眼于一个市场供求的相互作用。它忽视了一个市场上供求的移动对其替代品和互补品市场的影响。一般均衡分析试图分析对相关市场的影响(这些市场可能反过来影响主要着眼的市场)。忽视这些反馈效应能导致对供求变化产生的全部影响的不准确估计。尽管分析应当涵盖所有的反馈效应,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保障社会公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分配方面,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迅速扩大,同时带来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涉及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价值追求的理论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按劳分配和效率与公平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科学社会主义的缔造者,通过对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深刻地认识到产品的数量和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真正公平与否;据此他们科学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产品分配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社会上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 在他们的代表著作如《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公平的概念作了许多阐述,主要在于: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学派各有不同的公平观,抽象的,超时代的永恒公平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公平的阐述用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对此作出准确而深刻的说明。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对于效率,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别用“真正财富”和“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进行阐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

7《微观经济学》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二)一般均衡 前提:所有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法】。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尔拉斯认识到 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但其证明是错误的。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朴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由于调整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在尚未完成调整时便可能发生错误的交易。实际交易可能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便很难成立。 瓦尔拉斯假定“拍卖人”报价,家庭和企业则申报自己的供给或需求,如果供求一致,则成交;如果不一致,则家庭和企业抽加申报,拍卖人修正报价,直到家庭和企业申报的供求相等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达到均衡的“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是什么? 为什么?是如何?

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1.帕累托标准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2.帕累托改进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则认为是“坏”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3、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率)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非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a点变为b点或c点,则有一人效用水平会提高,另一人不变;如变为d点,则两人效用水平都会提高。 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条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不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平等的扩展和普及,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两个价值应该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无论是效率的提高还是公平的增进,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概括地说就是,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是取舍关系,或权衡(trade-off)关系。 绝对公平的“大锅饭”我们已经见过——造成效率低下、民困国穷。 讲求效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见过——若没有兼顾公平,则可能造成贫富悬殊、仇富心理和社会动荡。 所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

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马克思还认为既然存在差别,社会主义的国家就要建立起社会调节机制,缩小并消除实际存在的差别,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该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最终发展结果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他说:“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可见马克思和列宁的公平效率观是因时代而变的,最终是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进 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如果静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很难说某种说法是惟一科学合理的。但动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历史地来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其性质,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意味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限,如果消费资料分配上稍有不平等,那么就有人不能生存,在一个需要集体生存的时代,这种不平等分配意味着整个部落或氏族没法生存下来。因此,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使得平等分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8版)配套题库(下册)-课后习题-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16.1课后复习题详解 1.为什么反馈效应能使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存在很大的不同? 答: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反馈效应能使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发生很大的差异的原因。考察录像带租赁和影剧院门票这两个竞争市场。这两个市场有紧密的联系,是因为录像机的普遍拥有使大多数顾客可以选择在家而不是去影剧院看电影。影响某一市场的价格政策变动也会影响另一个市场,而该市场的变化又会对第一个市场产生反馈效应。现在假定政府对购买每一张电影票征收1美元的税。这一税收的局部均衡效应就是使对电影的需求曲线向上提高1美元。电影税会影响录像市场是因为电影和录像是替代品。局部均衡分析会低估税收对电影票价格的影响。录像市场受到影响后,又通过反馈效应影响电影票价格,结果必然同时决定电影和录像两者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解释埃奇沃思盒形图中的一点是如何同时代表两个消费者所拥有的商品配置的。 答:假定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其既定数量为X′和Y′,两个消费者分别为A和B,如图16-1所示的埃奇沃思盒形图,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整个经济中的第一种产品X的消费量X′,盒子的垂直长度表示第二种产品Y的数量Y′,O A表示第一个消费者A的原点,O B 表示第二个消费者B的原点,从O A水平向右测量消费者A对第一种商品X的消费量X A,垂直向上测量它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Y A;从O B水平向左测量消费者B对第一种商品X 的消费量X B,垂直向下测量消费者B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Y B。现在考虑盒中的任意一点D,对应于消费者A的消费量(X a,Y a)和消费者B的消费量(X b,Y b),这样,X a+X b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怎样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并开展了热烈讨论。对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党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 何谓公平?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例如,按劳分配,以投入的劳动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然形成个人收入差距;按投入要素分配,以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经营力为尺度,更会形成个人收入差距。如果抹杀这种差距,追求结果的均等,必然导致平均主义,这恰恰是不平等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公平与效率,何者为先?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9版)章节题库-第16章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圣才出品】

第16章 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 一、选择题 1.一般均衡理论试图说明的问题是( )。 A.单个产品或单个要素市场的均衡 B.劳动市场的均衡 C.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D.所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 【答案】D 【解析】一般均衡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每个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还与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有关。只有当整个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才达到一般均衡。 2.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 )。 A.所有的商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B.所有的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C.所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D.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相互独立 【答案】C 【解析】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即所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3.在研究某一市场的均衡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通常是( )。 A.静态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动态均衡分析 D.静态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均衡分析 【答案】D 【解析】研究单一市场均衡的方法主要是静态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比较分析新旧均衡状态。 4.一般均衡理论认为,每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是( )。 A.该商品价格的函数 B.由该商品成本所决定的 C.整个价格体系的函数 D.由其他商品价格决定的 【答案】C 【解析】一般均衡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每个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还与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有关。即每个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都取决于整个商品价格体系。 5.下面哪种情况是帕累托最优?( )

论刑事诉讼中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正是人类社会首要追求的价值目标,效率则是有效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都是现代诉讼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追求,两者在宏观上是统一的,但是二者也常出现矛盾。而简易程序的适用正体现了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协调与权衡。 关键词:诉讼公正;诉讼效率;统一;对立 一.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基本含义 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是刑事诉讼的两个重要方面。诉讼公正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和结果在整体上为当事人及社会接受、认同、信赖、支持的性质[1]。它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程序公正,指诉讼程序方面的公正。要求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保障诉讼参与人的权利;程序公开透明;按期办案、结案等。实体公正,指案件实体结局处理所体现的公正。要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生效的判决得到合理有效的执行等。 诉讼效率是指在刑事诉讼所投入的司法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设备等)与所取得的成果之比例。讲究诉讼效率就是要求以一定的司法资源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诉讼成果,即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速诉讼运作[2]。刑事诉讼的效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合目的性两个方面[3]。基于此,刑事诉讼效率的内涵就是通过诉讼程序的设计和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最大程度的实现刑事诉讼目的,即满足社会、国家和个人对正义、秩序和自由的需求。 二.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关系 (一)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统一 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首先,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维持社会的秩序。其次,诉讼效率是诉讼公正的重要保障,而诉讼公正是诉讼效率的必然要求。“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如果不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司法机关将无法处理堆积如山的案件,当然也不可能实现公正;同时,效率要求以最小的司法投入来实现最大的收益,但是这种收益要符合公正的要求。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关于建议程序的适用就体现了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统一。 1.扩大了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判:(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二)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三)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据此,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已扩大至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以外的所有一审刑事案件,当然还需要满足其他的条件[4]。 简易程序的扩大适用,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使占案件总量绝大多数的简单刑事案件得到快速及时审理,从而使法院可以将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入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上,也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从而推动刑事审判工作的良性发展。 2.赋予被告人简易程序选择权 程序选择权是指刑事诉讼的参与人尤其是当事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选择适用何种程序审判的诉讼权利。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将“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明确为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之一,同时要求庭审中审判人员要“确认被告人是否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这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体现了程序公正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因为使用简易程序的实质是限制了被告人的部分诉讼权利,被告人与案件结果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如果不能在判决前表达自己的意愿,可能会产生不平甚至反抗,这可能会增加司法成本,降低诉讼的效率,同时也可能无法保证司法公正。赋予被告人简易程序选择权,体现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的统一。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 A. 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 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 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 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 对于A 和B ,Y X XY P P MRS = B. 对于A 和B ,XY XY MRTS MRS = C. 对于A 和B ,XY B XY A MRS MRS = D. 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人(A 和B )和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6.小李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陈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李更喜欢鸡蛋,小陈更喜欢苹果。在帕累托状态下,可能( ) A. 小李消费更多的鸡蛋 B. 小陈消费更多的苹果 C. 两人的苹果和鸡蛋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 上面说得都对 7.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

A. 不使其他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 每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 每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 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8.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推导而来的() A.无差异曲线 B.生产契约曲线 C.消费约束曲线 D.社会福利曲线 9. 下面哪些计划不属于贫困救济范畴() A. 向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计划 B. 食品补助票计划 C. 医疗救济计划 D. 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计划 10.下面哪些家庭最容易沦入贫困阶层() A.单身汉家庭 B.三代同堂的家庭 C.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 D.单身母亲和孩子的家庭 11.周期性失业的发生一般是由于() A. 低生产率 B. 意愿需求的变化 C.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D. 缺少人力资本 二、填空题 1. 是主要讨论一个市场出现的情况而忽视其他市场。 2. 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3.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建立在效用论基础上。 4. 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5. 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都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在个人之间加以分配,这样的要求成为。 6. 转换曲线是从导出的。 7. 边际转换率是的斜率。 8. 导出必须做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论文) 题目: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院系: 专业: 班级:XXX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五月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XXX 摘要: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然已经达到了一定可观的程度,但要保持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可观,就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发展效率;在我国社会模式的前提下,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已然成为了首要任务,否则,即便

经济发展再可观,若不遵守既定的分配原则,也只是会偏离了我们的最初理想和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合理分配的正确关系也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良性循环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的概念 要想能够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能够弄清楚二者的概念,然后理清楚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继而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使达到二者利益的统一。 1、所谓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的各项属性平均。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人们都知道公平二字,但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公平其实就是交易的粉饰。什么是交易,两个需要的交换方式就是交易。什么是需要,本能利益的需求就是需要。[1]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公平也是各项竞技活动开展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由活动的发起人制定,参与者遵守。 2、所谓效率,即工作效率,一般指工作投入与产出之比,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某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2]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1、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2、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3、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章一、名词解释1、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的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的总和,或者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2、社会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或者是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3、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现象。4、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5、供应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干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6、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

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人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7、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8、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出了社会潜在产出水平之后引起的价格水平连续上涨的情形。 9、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方面的因素发生了变化,所引起的物价水平连续上涨的情形。10、通货紧缩:是指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上升的一种货币现象。二、单项选择题。 1、对总需求和货币供给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总需求决定货币供给B、总需求等于货币供给C、货币供给是总需求的载体D、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答案:C 2、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将会。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先增加后减少答案:C 3、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的是。A、货币供给规模B、货币需求规模C、商品服务规模D、出口规模答案:A 4、企业和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受制约于。A、总需求B、货币总供给 C、货币总需求 D、总供给答案:D 5、1980年我国提出的“两平一稳”政策中的“一稳”是。A、稳定物价B、稳定财政C、稳定信贷D、稳定国际收支答案:A 6、货币失衡的需求型调节针对的是( )。A、货币供应量B、先是货币需求量,后是货币供应量C、货币需求量D、先是货币供应量,后是货币需求量答案:C 7、滞胀现象可以用下列哪种通货膨胀理论来解释。A、需求拉上说B、成本推动说C、结构说D、混合说答案:B 8、把利息和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在通货膨胀时期会。 A、增加收益 B、损失严重B、不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 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一面。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在效率低下、还没有产生剩余物品时,空谈公平就失去了意义。而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不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其二,公平促进效率。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 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公平和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矛盾,而这些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必须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重申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在效率和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由于效率和公平在统一中还有对立的一面,在复杂的两难选择中,只有选择效率优先,才能达到未来更高层次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