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PU的工作电压

CPU的工作电压

CPU的工作电压
CPU的工作电压

CPU的工作电压(Supply Voltage),即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任何电器在工作的时候都需要电,自然也有对应额定电压,CPU也

不例外。

目前CPU的工作电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较低的工作电压主要三个优点:

1、采用低电压的CPU的芯片总功耗降低了。功耗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就相应降低,这对于便携式和移动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使其

现有的电池可以工作更长时间,从而使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2、功耗降低,致使发热量减少,运行温度不过高的CPU可以与系统更好的配合;

3、降低电压是CPU主频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CPU的工作电压分为两个方面,CPU的核心电压与I/O电压。核心电压即驱动CPU 核心芯片的电压,I/O电压则指驱动I/O电路的电压。

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

早期CPU(286~486时代)的核心电压与I/O一致,通常为5V,由于当时的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以致CPU的发热量过大,导致其寿命缩

短。不过那时的CPU集成度很低,而目前的CPU集成度相当高,因此显得现在的CPU 发热量更大。

随着CPU的制造工艺提高,近年来各种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目前台式机用CPU核电压通常为2V以内,笔记本专用CPU的

工作电压相对更低,从而达到大幅减少功耗的目的,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CPU发热量。而且现在的CPU会通过特殊的电压ID

(VID)引脚来指示主板中嵌入的电压调节器自动设置正确的电压级别。

许多面向新款CPU的主板都会提供特殊的跳线或者软件设置,通过这些跳线或软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手动调节CPU的工作电压。很

多实验表明在超频的时候适度提高核心电压,可以加强CPU内部信号,对CPU性能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这样也会提高CPU的功耗,影

响其寿命及发热量,建议一般用户不要进行此方面的操作。

核心(Die)又称为内核,是CPU最重要的组成部分。CPU中心那块隆起的芯片就是核心,是由单晶硅以一定的生产工艺制造出来的,CPU所有的计算、接受/存储命令、处理数据都由核心执行。各种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逻辑结构,一级缓存、二级缓存、执行单元、指令级单元和总线接口等逻辑单元都会有科学的布局。

为了便于CPU设计、生产、销售的管理,CPU制造商会对各种CPU核心给出相应的代号,这也就是所谓的CPU核心类型。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会有不同的核心类型(例如Pentium 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种核心都会有不同版本的类型(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变更是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错误,并提升一定的性能,而这些变化普通消费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种核心类型都有其相应的制造工艺(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积(这是决定CPU成本的关键因素,成本与核心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核心电压、电流大小、晶体管数量、各级缓存的大小、主频范围、流水线架构和支持的指令集(这两点是决定CPU实际性能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功耗和发热量的大小、封装方式(例如S.E.P、PGA、FC-PGA、FC-PGA2等等)、接口类型(例如Socket 370,Socket A,Socket 478,Socket T,Slot 1、Socket 940等等)、前端总线频率(FSB)等等。因此,核心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CPU的工作性能。

一般说来,新的核心类型往往比老的核心类型具有更好的性能(例如同频的Northwood 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 1.8GHz性能要高),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新核心类型刚推出时,由于技术不完善或新的架构和制造工艺不成熟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新的核心类型的性能反而还不如老的核心类型的性能。例如,早期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 4的实际性能不如Socket 370接口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赛扬,现在的低频Prescott核心Pentium 4的实际性能不如同频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等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CPU制造商对新核心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后期产品的性能必然会超越老核心产品。

CPU核心的发展方向是更低的电压、更低的功耗、更先进的制造工艺、集成更多的晶体管、更小的核心面积(这会降低CPU的生产成本从而最终会降低CPU的销售价格)、更先进的流水线架构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总线频率、集成更多的功能(例如集成内存控制器等等)以及双核心和多核心(也就是1个CPU内部有2个或更多个核心)等。CPU 核心的进步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最有意义的就是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性能更强的CPU。

在CPU漫长的历史中伴随着纷繁复杂的CPU核心类型,以下分别就Intel CPU和AMD CPU的主流核心类型作一个简介。主流核心类型介绍(仅限于台式机CPU,不包括笔记本CPU和服务器/工作站CPU,而且不包括比较老的核心类型)。

Tualatin

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图拉丁”核心,是Intel在Socket 370架构上的最后一种CPU核心,采用0.13um制造工艺,封装方式采用FC-PGA2和PPGA,核心电压也降低到了1.5V左右,主频范围从1GHz到1.4GHz,外频分别为100MHz(赛扬)和133MHz(Pentium III),二级缓存分别为512KB(Pentium III-S)和256KB(Pentium III和赛扬),这是最强的Socket 370核心,其性能甚至超过了早期低频的Pentium 4系列CPU。

Willamette

这是早期的Pentium 4和P4赛扬采用的核心,最初采用Socket 423接口,后来改用Socket 478接口(赛扬只有1.7GHz和1.8GHz两种,都是Socket 478接口),采用0.18um 制造工艺,前端总线频率为400MHz,主频范围从1.3GHz到2.0GHz(Socket 423)和

1.6GHz到

2.0GHz(Socket 478),二级缓存分别为256KB(Pentium 4)和128KB(赛扬),注意,另外还有些型号的Socket 423接口的Pentium 4居然没有二级缓存!核心电压1.75V左右,封装方式采用Socket 423的PPGA INT2,PPGA INT3,OOI 423-pin,PPGA FC-PGA2和Socket 478的PPGA FC-PGA2以及赛扬采用的PPGA等等。Willamette核心制造工艺落后,发热量大,性能低下,已经被淘汰掉,而被Northwood核心所取代。

Northwood

这是目前主流的Pentium 4和赛扬所采用的核心,其与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进是采用了0.13um制造工艺,并都采用Socket 478接口,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分别为128KB(赛扬)和512KB(Pentium 4),前端总线频率分别为400/533/800MHz(赛扬都只有400MHz),主频范围分别为2.0GHz到2.8GHz(赛扬),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 (800MHz FSB Pentium 4),并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持超线程技术(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装方式采用PPGA FC-PGA2和PPGA。按照Intel的规划,Northwood核心会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

这是Intel最新的CPU核心,目前还只有Pentium 4而没有低端的赛扬采用,其与Northwood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0.09um制造工艺和更多的流水线结构,初期采用Socket 478接口,以后会全部转到LGA 775接口,核心电压1.25-1.525V,前端总线频率为533MHz (不支持超线程技术)和800MHz(支持超线程技术),主频分别为533MHz FSB的2.4GHz 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与Northwood 相比,其L1 数据缓存从8KB增加到16KB,而L2缓存则从512KB增加到1MB,封装方式采用PPGA。按照Intel的规划,Prescott核心会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并且很快就会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赛扬。

Athlon XP的核心类型

Athlon XP有4种不同的核心类型,但都有共同之处:都采用Socket A接口而且都采用PR标称值标注。

Palomino

这是最早的Athlon XP的核心,采用0.18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为1.7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

Thoroughbred

这是第一种采用0.13um制造工艺的Athlon XP核心,又分为Thoroughbred-A和Thoroughbred-B两种版本,核心电压1.65V-1.7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和333MHz。

Thorton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65V左右,二级缓存为256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333MHz。可以看作是屏蔽了一半二级缓存的Barton。

Barton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65V左右,二级缓存为512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类型

AppleBred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为64KB,封装方式采用OPGA,前端总线频率为266MHz。没有采用PR标称值标注而以实际频率标注,有1.4GHz、1.6GHz 和1.8GHz三种。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类型

Clawhammer

采用0.13um制造工艺,核心电压1.5V左右,二级缓存为1MB,封装方式采用mPGA,采用Hyper Transport总线,内置1个128bit的内存控制器。采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接口。

Newcastle

其与Clawhammer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二级缓存降为512KB(这也是AMD为了市场需要和加快推广64位CPU而采取的相对低价政策的结果),其它性能基本相同。

CPU接口类型大全

CPU接口类型大全 我们知道,CPU需要通过某个接口与主板连接的才能进行工作。CPU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采用的接口方式有引脚式、卡式、触点式、针脚式等。而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针脚式接口,对应到主板上就有相应的插槽类型。CPU接口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形状都有变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Socket AM2 Socket AM2是2006年5月底发布的支持DDR2内存的AMD64位桌面CPU的接口标准,具有940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虽然同样都具有940根CPU针脚,但Socket AM2与原有的Socket 940在针脚定义以及针脚排列方面都不相同,并不能互相兼容。目前采用Socket AM2接口的有低端的Sempron、中端的Athlon 64、高端的Athlon 64 X2以及顶级的Athlon 64 FX等全系列AMD桌面CPU,支持200MHz外频和1000MHz的HyperTransport 总线频率,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其中Athlon 64 X2以及Athlon 64 FX最高支持DDR2 800,Sempron和Athlon 64最高支持DDR2 667。。按照AMD的规划,Socket AM2接口将逐渐取代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和Socket 939接口,从而实现桌面平台CPU接口的统一。Socket S1 Socket S1是2006年5月底发布的支持DDR2内存的AMD64位移动CPU的接口标准,具有638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这是与只支持单通道DDR内存的移动平台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的最大区别。目前采用Socket S1接口的有低端的Mobile Sempron 和高端的Turion 64 X2。按照AMD的规划,Socket S1接口将逐渐取代原有的Socket 754接口从而成为AMD移动平台的标准CPU接口。 Socket F Socket F是AMD于2006年第三季度发布的支持DDR2内存的AMD服务器/工作站CPU 的接口标准,首先采用此接口的是Santa Rosa核心的LGA封装的Opteron。与以前的Socket 940接口CPU明显不同,Socket F与Intel的Socket 775和Socket 771倒是基本类似。Socket F接口CPU的底部没有传统的针脚,而代之以1207个触点,即并非针脚式而是触点式,通过与对应的Socket F插槽内的1207根触针接触来传输信号。Socket F接口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处理器的信号强度、提升处理器频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处理器生产的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Socket F接口的Opteron也是AMD首次采用LGA封装,支持ECC DDR2内存。按照AMD的规划,Socket F接口将逐渐取代Socket 940接口。1 W( f- ~' B2 P! C# i w Socket 771 Socket 771是Intel2005年底发布的双路服务器/工作站CPU的接口标准,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采用LGA封装的Dempsey核心的Xeon 5000系列和Woodcrest核心的Xeon 5100系列。与以前的Socket 603和Socket 604明显不同,Socket 771与桌面平台的Socket 775倒还基本类似,Socket 771接口CPU的底部没有传统的针脚,而代之以771个触点,即并非针脚式而是触点式,通过与对应的Socket 771插槽内的771根触针接触来传输信号。Socket 771接口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处理器的信号强度、提升处理器频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处理器生产的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Socket 771接口的CPU全部都采用LGA封装。按照Intel的规划,除了Xeon MP仍然采用Socket 604接口之外,Socket 771接口将取代双路Xeon(即Xeon DP)目前所采用的Socket 603接口和Socket 604接口。 Socket 479. f$ ~' I" J2 o4 O. L9 \1 q Socket 479的用途比较专业,是2003年3月发布的Intel移动平台处理器的专用接口,具有479根CPU针脚,采用此接口的有Celeron M系列(不包括Yonah核心)和Pentium M系列,而此两大系列CPU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命运。Yonah核心的Core Duo、Core Solo和Celeron M已经改用了不兼容于旧版Socket 478的新版Socket 478接口。. ?6 D5 _8 j0 S* `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0级电信基地班胡亚昆) 摘要:上个世纪中期至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CPU是计算机的核心。本文以美国Intel 公司推出的CPU为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CPU的发展。 关键词:CPU 数据总线时钟频率80X86 Pentium Core 1. 引言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而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正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引擎,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CPU技术的发展。通常,计算机的发展是以CPU的发展为表征的。根据摩尔定律,我们知道微处理器集成度每个18个月翻一番,芯片的性能也随之提高一倍左右。目前世界上生产CPU最强的公司是美国著名的Intel公司。本文将从Intel公司推出的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逐个介绍到Intel最近推出的Core系列处理器,通过这些介绍来让大家深刻地了解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 2. Intel 4004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3. 8086/8088/80186/80188 1978年,Intel公司正式推出了8086CPU,这是该公司生产的第一个16位芯片,内外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20位,主存寻址范围为1MB,时钟频率为5MHz,集成度只有0.040百万件/个。 由于当时的外设接口是8位,8086的16位外设数据线不能直接与外设接口连接,这一点限制了8086的推广。于是,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准16位处理器8088,它只是将数据总线改为8位,其他设计都没有交大的改变,应用较为广泛。 8086/8088CPU内部结归纳起来可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互相协调,对命令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协调工作。以后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都可归纳为这三部分。 8086/8088的指令是以字节为基础构成的,建立了指令预取队列,将取指令和执行指令这两个操作分别由总线接口单元(BIU)和执行单元(EU)来完成,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指令执行速度。 8086/8088内有8个通用寄存器(AX,BX,CX,DX,SP,BP,SI,DI),4个段寄存器(SS,ES,DS,CS)和2个控制寄存器(IP,FLAGS),这些寄存器全部是16位寄存器。 8086/8088无高速缓存。 随后,Intel公司80186/80188,它们的核心分别是8006/8088,配以定时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等支持电路,功能更多,速度更快。80186/80188指令系统比8086/8088增加了若干实用的指令,涉及堆栈操作、位移指令、输入输出指令、过程指令、边界检测及乘法指令。

AMD处理器接口详细规格

开始支持DDR2内存的AM2接口 除了APU之外,目前AMD处理器的接口均是以AM为开头命名 常见的有:AM2/AM2+/AM3以及AM3+ 而在AM系列插槽出现之前,主流的插槽有Socket 754以及Socket 939两种,其中Socket 754接口仅支持单通道DDR内存。 AM2 2006.5月AM2接口为用户带来的最大特性就是它开始集成了DDR2内存控制器,接口名“AM2”中的“2”也正是代表着它支持DDR2内存。

过渡性质的AM2+接口 AM2+平台相对于AM2平台在实质上改变并不大 唯一的区别就是AM2+支持HT 3.0前端总线. 此前的AM2平台仅支持HT 1.0以及HT 2.0前端总线,工作频率较低,传输带宽被大大的限制(工作频率仅为1GHz,最高传输速度8GB/s) 而AM2+平台则提供了对HT 3.0总线的支持,工作频率最高可达2.6GHz,最高传输速度增至20.8GB/s。

AM3接口 AM3接口的处理器拥有938根阵脚,可以安装在AM2以及AM2+插槽上使用。但是由于针脚位置不同,AM2以及AM2+的处理器无法安装在AM3插槽上使用。

推土机御用的AM3+ 首先,AM3+插孔要比AM3的大11%,因此安装起来更加方便,其次是电气性能上的差距,AM3+接口的CPU采用了3.1MHz的VID设计,可以提供更好地功耗管理以及节能效果,而AM3只有400KHz,效果自然慢了很多;其余在功耗噪音方面都明显得到了许多的改善。 9系列芯片组的主要使命自然是支持新的黑色Socket AM3+插座和FX系列推土机处理器,不过得益于良好的向下兼容性,也可以继续搭配Socket AM3封装接口的Phenom II/At hlon II/Sempron系列处理器。

CPU卡与SAM卡原理

CPU卡与SAM卡原理 第一部分CPU基础知识 一、为什么用CPU卡 IC卡从接口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及复合卡。从器件技术上分,可分为非加密存储卡、加密存储卡及CPU卡。非加密卡没有安全性,可以任意改写卡内的数据,加密存储卡在普通存储卡的基础上加了逻辑加密电路,成了加密存储卡。逻辑加密存储卡由于采用密码控制逻辑来控制对EEPROM的访问和改写,在使用之前需要校验密码才可以进行写操作,所以对于芯片本身来说是安全的,但在应用上是不安全的。它有如下不安全性因素: 1、密码在线路上是明文传输的,易被截取; 2、对于系统商来说,密码及加密算法都是透明的。 3、逻辑加密卡是无法认证应用是否合法的。例如,假设有人伪造了ATM,你无法知道它的合法性,当您插入信用卡,输入PIN的时候,信用卡的密码就被截获了。再如INTENET网上购物,如果用逻辑加密卡,购物者同样无法确定网上商店的合法性。 正是由于逻辑加密卡使用上的不安全因素,促进了CPU卡的发展。CPU卡可以做到对人、对卡、对系统的三方的合法性认证。 二、CPU卡的三种认证 CPU卡具有三种认证方法: 持卡者合法性认证——PIN校验 卡合法性认证——内部认证 系统合法性认证——外部认证 持卡者合法性认证: 通过持卡人输入个人口令来进行验证的过程。 系统合法性认证(外部认证)过程: 系统卡, 送随机数X [用指定算法、密钥]对随机数加密 [用指定算法、密钥]解密Y,得结果Z 比较X,Z,如果相同则表示系统是合法的; 卡的合法性认证(内部认证)过程: 系统卡 送随机数X [用指定算法、密钥]对随机数加密 [用指定算法、密钥]解密Y,得结果Z 比较X,Z,如果相同则表示卡是合法的; 在以上认证过程中,密钥是不在线路上以明文出现的,它每次的送出都是经过随机数加密的,而且因为有随机数的参加,确保每次传输的内容不同。如果截获了没有任何意义。这不单单是密码对密码的认证,是方法认证方法,就象早期在军队中使用的密码电报,发送方将报文按一定的方法加密成密文发送出去,然后接收方收到后又按一定的方法将密文解密。

CPU的接口类型有哪些

CPU的接口类型有哪些 CPU接口:Socket 939 Socket 939是AMD公司2004年6月才推出的64位桌面平台接口标准,具有939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DDR内存。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面向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站市场的Opteron 1XX系列以及面向桌面市场的Athlon 64以及Athlon 64 FX 和Athlon 64 X2,除此之外部分专供OEM厂商的Sempron也采用了Socket 939接口。Socket 939处理器和与过去的Socket 940插槽是不能混插的,但是Socket 939仍然使用了相同的CPU风扇系统模式。随着AMD从2006年开始全面转向支持DDR2内存,Socket 939被Socket AM2所取代,在2007年初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被淘汰,从推出到被淘汰其寿命还不到3年。 CPU接口:Socket 940 Socket 940是最早发布的AMD64位CPU的接口标准,具有940根CPU针脚,支持双通道ECC DDR内存。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服务器/工作站所使用的Opteron 以及最初的Athlon 64 FX。随着新出的Athlon 64 FX以及部分Opteron 1XX系列改用Socket 939接口,所以Socket 940已经成为了Opteron 2XX全系列和Opteron 8XX全系列以及部分Opteron 1XX系列的专用接口。随着AMD从2006 年开始全面转向支持DDR2内存,Socket 940也会逐渐被Socket F所取代,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被淘汰。 CPU接口:Socket 603 Socket 603的用途比较专业,应用于Intel方面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平台,采用此接口的CPU是Xeon MP和早期的Xeon,具有603根CPU针脚。Socket 603接口的CPU可以兼容于Socket 604插槽。 CPU接口:Socket 604 与Socket 603相仿,Socket 604仍然是应用于Intel方面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平台,采用此接口的CPU是533MHz和800MHz FSB的Xeon。Socket 604接口的CPU不能兼容于Socket 603插槽。 CPU接口:Socket 775(LGA775) Socket 775又称为Socket T,是目前应用于Intel LGA775封装的CPU所对应的接口,目前采用此种接口的有LGA775封装的单核心的Pentium 4、Pentium 4 EE、Celeron D以及双核心的Pentium D和Pentium EE等CPU。与以前的Socket 478接口CPU不同,Socket 775接口CPU的底部没有传统的针脚,而代之以775个触点,即并非针脚式而是触点式,通过与对应的Socket 775插槽内的775根触针接触来传输信号。Socket 775接口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处理器的信号强度、提

中央处理器的发展

中央处理器的发展 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思是中央处理单元,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中央处理器。CPU是电脑中最重要的核心组件。通常,一块CPU都要包含运算/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和寄存器这三部分,这些单元都被集成在一块面积不大的硅晶片中。 要了解CPU,首先要了解一些CPU方面的术语,拿这颗Intel新推出的P4 (图1)来看,它的一些参数已经在金属外壳上刻有了,1M/800分别代表CPU的主频、二级缓存和前端总线频率。 主频就是这颗CPU的工作频率,一般来说主频越高CPU的速度越快,性能也就越强,主频、倍频和外频之间有一个换算关系:主频=外频×倍频。这颗CPU的外频是200MHz,于是我们可以推算出它的倍频应该是14。缓存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Int el通常按照二级缓存的多少来划分Pentium和Celeron,通常两者之间有一倍的差距。前端总线(FSB)在Intel P4系列CPU 中和外频之间也有个换算关系:前端总线频率(FSB)=外频×4,所以通过这里给出的800MHz,我们可以推算出外频为200MH z。 目前,市面上的CPU主要是Intel和AMD两家公司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公司的发展旅程来看看CPU的发展。 CPU双雄:Intel & AMD 一、早期的CPU 早期我们接触的电脑,大部分使用的是Intel的处理器,386、486其实说的就是CPU的型号。例如486是指CPU为Intel 80486(图2)处理器的电脑,Intel的处理器价格昂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买得起的,当时一台普通的486电脑售价接近1 0000RMB。这个时候的AMD公司一直都在努力仿照Intel的CPU,推出一系列与之兼容的处理器,而且采取和Intel同样的命名方式,也取名叫386、486。 二、Pentium与K5出现 1993年3月,Intel发布了继80486之后的又一款CPU,并正式取名为Pentium(奔腾),俗称“586”。最初有Pentium

ic卡分类介绍

什么是“磁卡? 磁卡(Magnetic Card),是以液体磁性材料或磁条为信息载体,将液体磁性材料涂覆在卡片上(如存折)或将宽约6-14mm的磁条压贴在卡片上(如常见的银联卡)。 根据ISO7811/2标准规定,第一磁道能存储76个字母数字型字符,并且在首次被写磁后是只读的;第二磁道能存储37个数字型字符,同时也是只读的;第三磁道能存储104个数字型字符,是可读可写的,银行卡用以记录账面余额等信息。三条磁道在卡上的位置在国际标准ISO007811/5中被严格规定。 磁卡一般作为识别卡用,可以写入、储存、改写信息内容,特点是可靠性强、记录数据密度大、误读率低,信息输入、读出速度快。由于磁卡的信息读写相对简单容易,使用方便,成本低,从而较早地获得了发展,并进入了多个应用领域,如金融、财务、邮电、通信、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宾馆等。 磁条卡技术是在卡存储数据发展过程中使用时间最久的。基本上常用的磁条卡有两种:高磁(HICO)卡以2750或4000 Oersteds的强度进行编码,而低磁(LOCO)卡以300 Oersteds的强度进行编码。 在IC卡推出之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磁卡由于技术普及基础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与后来发展起来的IC 卡相比有以下不足:信息存储量小、磁条易读出和伪造、保密性差,从而需要计算机网络或中央数据库的支持等。 什么是“条码卡”? 条码卡(Bar Card),以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条形码记载信息,常见的条码符号是由黑条和白空印刷而成,当光照射到条码符号上时,黑条和白空产生较强的对比度,从而利用条、空对光的不同反射率来识读信息。 条码卡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一维码比较常用,如日常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就是一维码。它的信息存储量小,仅能存储一个代号,使用时通过这个代号调取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二维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像、指纹、签名等,并可脱离计算机使用。 条码卡制作简便,普通的条码按一定要求打印或复印即可,成本较低,但它的识读设备(特别是二维码的识读设备)比较昂贵。与磁卡和IC卡不同的是,条码卡内的信息不能改写,另外,安全性能差、标准也不统一,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应用。 “IC卡”是怎么回事? IC卡即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发展的产物。它将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塑料基片的指定位置上,利用集成电路的可存储特性,保存、读取和修改芯片上的信息。 IC卡的概念是70年代初提出来的,IC卡一出现,就以其超小的体积、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技术、以及特殊的保密措施、和无法被破译及仿造的特点受到普遍欢迎,40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通讯、医疗、身份证明等众多领域。 按照与外界数据传送的形式来分,IC卡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 按照卡内集成电路(嵌装的芯片)的不同,IC卡可分为存储器卡、逻辑加密卡和CPU卡 存储器卡适合于仅以IC卡作为数据的转存介质或有软件加密而不担心被篡改的系统,价格较低;逻辑加密卡通过设置卡上的密码区域来控制卡的读写,价格适中,目前应用数量最大;CPU卡又名“智能卡”(其名称来源于英文名词“Smart Card”),卡的集成电路中带有微处理器,自身就可以进行数据计算和信息处理,同时能够利用随机数和密钥进行卡与设备的相互验证,安全性高。虽然价格稍高一些,但应用前景仍然看好。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划的金融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划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卡,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的社会保障卡采用的都是这种接触式CPU卡。 在众多实力强大的国际级大财团的推动下,智能卡及其行业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之势。 IC卡具有磁卡和条码卡所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存储容量大,是磁卡的几倍至几十倍;安全性高,具有防伪造、防篡改的能力;可脱机使用,应用较为灵活。同时,也存在着价格高、抗静电和抗紫外线能力弱等缺点。

所有CPU插槽介绍(部分设计图,实物图)

所有CPU插槽介绍(部分设计图,实物图) 1.由于部分插槽没有中文 所以个人帮助翻译可能不专业 敬请原谅 2.由于部分原图首发ZOL, 所以部分图片有ZOL 水印并非抄袭 我在ZOL网名为AdrianJ 先发一张总览表 在这张表里 缺失AMD最新插槽AM2+ 以及Intel的最新插槽SOCKET B(LGA 1366)和几款很老很老的CPU插槽(广义上) 但是后面实物图和介绍上我会补上 ———————————————————————————————— ———————————————— - DIP 插槽 DIP 代表Dual in-line package(不知国内叫什么),在微电子学中也被称 作DIL 正常写法是DIPn n代表针脚数入DIP14 DIP 用于集成电路中,入CPU DIP由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tor)于1965年发明PLCC插槽 全称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不知怎翻译) PLCC是一个四边有脚而中空的集成电路块 PLCC插槽应对的是CPU Harris 80286-16 (下左图)

INTEL 80286 INTEL 80386 SOCKET 1(自己翻译) SOCKET 1 是第二个被设计出来的用于X86 微型CPU的标准 SOCKETCPU插槽 拥有169个PIN 适用于5-Volt, 16 到33 MHZ , 486 ,DX486, DX2 和 DX4 系列CPU Socket 2 SOCKET 2是SOCKET1的升级版本增加了对奔腾CPU的支持 同时针脚数由原来的169 上升到238 使用19*19的规格划分 支持CPU 有5-volt, 25 到50 MHz 486 SX, 486 DX, 486 DX2, 486 DX4, DX4 63 或者83 MHz,奔腾系列CPU SOCKET 3 SOCKET 3的设计是为了数学协处理器芯片适用于INTEL 低电压CPU 对比于SOCKET2 ,它重新排列了针脚,并且省略了一个针脚 SOCKET3 拥有237个针脚

中央处理器cpu主要由什么组成

中央处理器cpu主要由什么组成 CPU作为电脑的核心组成部份,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脑的性能。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中央处理器cpu主要由什么组成的内容,欢迎阅读! 中央处理器cpu主要由什么组成? 运算器和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这两部分合称中央处理单元(Centre Process Unit,简称CPU),如果将CPU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作为一个独立的部件,该部件称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简称MP)。 运算器进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系统; 1、运算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中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通常由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累加器及通用寄存器组成。

2、控制器 控制器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地执行各条指令,通常由指令部件、时序部件及操作控制部件组成。 CPU 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主频和字长。 字长表示CPU每次计算数据的能力。如80486及Pentium 系列的CPU一次可以处理32位二进制数据。 时钟频率主要以MHz为单位来度量,通常时钟频率越高,其处理速度也越快。 相关阅读推荐: Intel和AMD双双意识到到目前为止测温问题解决的并不好,于是用到了一个新的方式。这个方式仍然包括热敏二极管,但是热敏二极管是一个模拟器件,所以读数必须被转换成数字数据。这个工作由ADC(模数转换器)来完成。

一个热敏二极管加上一个模数转换器就构成一个被称为DTS(数字温度传感器)的部件。理论上来说这个DTS的工作方式十分简单:一个CPU核心上的电路从热敏二极管上采样然后把数字数据输出到CPU一个特定的寄存器中,从而任何程序都可以随意读取该数据。这种方式的长处就是所有工作都在CPU内部即时完成,和易于被干扰和衰弱的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传输的时候不会损失精确性。 这个系统另一个优点就是你可以在一块芯片上集成若干个传感器。Intel和AMD都在CPU的每一个核心上集成了一个DTS,这意味着你可以看到你每一个核心的温度。例如当你在双核CPU上运行程序并把该程序的相关性设定到某一个核心的时候,你会看到只有一个核心会升温并且会升得非常之快。当然另一个核心温度也会上升,毕竟两个核心共处在一个硅片上,只是不会上升到全力工作的核心那么高罢了。 看了中央处理器cpu主要由什么组成文章内容的人还看: 1.cpu由什么和什么组成 2.计算机cpu由什么组成

ic卡种类介绍

◎什么是“磁卡? 磁卡(Magnetic Card),是以液体磁性材料或磁条为信息载体,将液体磁性材料涂覆在卡片上(如存折)或将宽约6-14mm的磁条压贴在卡片上(如常见的银联卡)。 根据ISO7811/2标准规定,第一磁道能存储76个字母数字型字符,并且在首次被写磁后是只读的;第二磁道能存储37个数字型字符,同时也是只读的;第三磁道能存储104个数字型字符,是可读可写的,银行卡用以记录账面余额等信息。三条磁道在卡上的位置在国际标准ISO007811/5中被严格规定。 磁卡一般作为识别卡用,可以写入、储存、改写信息内容,特点是可靠性强、记录数据密度大、误读率低,信息输入、读出速度快。由于磁卡的信息读写相对简单容易,使用方便,成本低,从而较早地获得了发展,并进入了多个应用领域,如金融、财务、邮电、通信、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宾馆等。 磁条卡技术是在卡存储数据发展过程中使用时间最久的。基本上常用的磁条卡有两种:高磁(HICO)卡以2750或4000 Oersteds的强度进行编码,而低磁(LOCO)卡以300 Oersteds的强度进行编码。 在IC卡推出之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磁卡由于技术普及基础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与后来发展起来的IC 卡相比有以下不足:信息存储量小、磁条易读出和伪造、保密性差,从而需要计算机网络或中央数据库的支持等。 ◎什么是“条码卡”? 条码卡(Bar Card),以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条形码记载信息,常见的条码符号是由黑条和白空印刷而成,当光照射到条码符号上时,黑条和白空产生较强的对比度,从而利用条、空对光的不同反射率来识读信息。 条码卡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两种。一维码比较常用,如日常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就是一维码。它的信息存储量小,仅能存储一个代号,使用时通过这个代号调取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二维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存储更多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像、指纹、签名等,并可脱离计算机使用。 条码卡制作简便,普通的条码按一定要求打印或复印即可,成本较低,但它的识读设备(特别是二维码的识读设备)比较昂贵。与磁卡和IC卡不同的是,条码卡内的信息不能改写,另外,安全性能差、标准也不统一,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应用。 ◎“IC卡”是怎么回事? IC卡即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等发展的产物。它将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塑料基片的指定位置上,利用集成电路的可存储特性,保存、读取和修改芯片上的信息。

CPU卡消费系统功能要求,技术参数详细说明

多奥CPU卡消费系统功能要求,技术参数详细说明 消费系统功能要求 在食堂,会所等地方采用多奥CPU卡消费系统,代替现金交易,杜绝员工徇私舞弊,提升物业的形象与服务效率。 系统需具备以下功能要求: 系统设备组成 系统由管理软件、标准消费机、后台管理工作站等组成 系统功能要求 系统操作员通过权限分级控制,防止系统非法授权使用。 能自动记录操作员操作日志,包括:操作员、操作时间、操作对象、操作内容、操作结果。 系统提供多种消费方式 充值消费:先交押金并充值,后消费 记账消费:不需要充值,先消费,月底结算 菜单方式:消费项目以菜单形式提供选择,并纪录消费明细

定额方式:消费项目为固定的金额 支持卡片分类、消费折扣、最大消费次数、每次最大消费额、挂失等功能。 当持卡人在POS上读卡消费后,系统实时记录读卡信息、时间、消费金额、累积使用情况等流水帐信息。 归类、汇总后系统将数据进行各种稽核,生成各类统计报表,便于财务对各消费点收入情况核算或监督。 统计报表包括个人日报、个人月报、部门日报、部门月报、单位日报、消费机报表以及充值报表、补助报表、退款报表、综合报表等信息进行统计。 可多奥梯控,门禁,停车场,通道,巡更等智能一卡通 多奥消费机技术参数要求 型号:DAIC-XF-MB 通讯方式:TCP/IP通讯 工作电压:12VDC±5% 功耗:≤120mA 显示:双面8位LED显示屏 键盘:30个按键

读写时间小于0.2秒。 读卡距离20-50 mm 发卡量:不限 脱机信息存贮量:≥20000 黑名单:≥20000 数据保存:FLASH 保存数据,掉电不丢失工作温度:-10℃-- +70℃

最新AMD-CPU接口大全

●统一接口时代的开始:Socket AM2 2006年五月,Socket AM2接口发布,支持AMD 64位桌面CPU ,它为用户带来的最大特性就是开始集成了DDR2内存控制器,接口名“AM2”中的“2”也正是代表着它支持DDR2内存。计划用于取代原有的的Sock 754和Sock 939接口,从而实现了AMD 桌面平台CPU 插槽的统一。这一年,中端市场AMD K8架构处理器大行其道,AM2接口也得到了众厂商的一致支持。 AMD 统一接口的时代,从AM2开始

这一年是AMD走下神坛的一年,也是K8架构在主流市场大行其道的一年。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Intel的“扣肉”处理器,AMD把旗下的速龙系列大幅度降价,这让追求性价比的主流用户享受到许多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单核速龙64 3200+和后来成为“入门双核”的速龙64 x2 3600+ AMD AM2 Athlon 64 3200+

速龙64 X2 3600+成为双核市场普及先锋 这段期间AMD发布的产品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单单是速龙X2 就横跨了90纳米到65纳米两个时代,还有全新命名规则的BE-2300、LE-1150系列,一路穿越到2008年,45纳米全面普及,采用的依然是AM2接口。这种做法让DIY用户的平台升级变得非常简单,不少人就直接从90纳米时代飞跃到45纳米,要做的仅仅是刷新一下BIOS,换一个处理器。 ●“路人甲”:过渡接口Socket AM2+ 2007年第三季度,AMD推出了AM2到AM3之间的过渡性接口:Socket AM2+。其实按照AMD最初的设定,AM2服役时间过后就会被AM3所替代,但由于K8架构的四核羿龙一再跳票只能作罢,推出了过渡性质的AM2+接口,这款接口与AM2完全相容,也就是说AM2+处理器能用在AM2主板上,AM2处理器也能用上AM2+主板。

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针脚式接口

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针脚式接口,对应到主板上就有相应的插槽类型。CPU接口类型不同,在插孔数、体积、形状都有变化, 所以不能互相接插。 Socket 775 Socket 775又称为Socket T,是目前应用于Intel LGA775封装的CPU所对应的接口,目前采用此种接口的有LGA775封装的Pentium 4、 Pentium 4 EE、Celeron D等CPU。与以前的Socket 478接口CPU不同,Socket 775接口CPU的底部没有传统的针脚,而代之以775个触点, 即并非针脚式而是触点式,通过与对应的Socket 775插槽内的775根触针接触来传输信号。Socket 775接口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处理器的信 号强度、提升处理器频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处理器生产的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随着Socket 478的逐渐淡出,Socket 775将成为今后所 有Intel桌面CPU的标准接口。 Socket 754 Socket 754是2003年9月AMD64位桌面平台最初发布时的CPU接口,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低端的Athlon 64和高端的Sempron,具有754 根CPU针脚。随着Socket 939的普及,Socket 754最终也会逐渐淡出。 Socket 939 Socket 939是AMD公司2004年6月才推出的64位桌面平台接口标准,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高端的Athlon 64以及Athlon 64 FX,具有 939根CPU针脚。Socket 939处理器和与过去的Socket 940插槽是不能混插的,但是,Socket 939仍然使用了相同的CPU风扇系统模式,因 此以前用于Socket 940和Socket 754的风扇同样可以使用在Socket 939处理器。 Socket 940 Socket 940是最早发布的AMD64位接口标准,具有940根CPU针脚,目前采用此接口的有服务器/工作站所使用的Opteron以及最初的 Athlon 64 FX。随着新出的Athlon 64 FX改用Socket 939接口,所以Socket 940将会成为Opteron的专用接口。 Socket 603 Socket 603的用途比较专业,应用于Intel方面高端的服务器/工作站平台,采用此接口的CPU是Xeon MP和早期的Xeon,具有603根 CPU针脚。Socket 603接口的CPU可以兼容于Socket 604插槽。

中央处理器(教案)

第五章中央处理器(教案) a)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了解掌握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组成原理与控制方式 学习要求:了解CPU的总体结构,掌握指令的执行过程,时序产生器的工作与控制原理,微程序控制技术,各种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本章主要内容: ?CPU的总体结构 ?指令的执行与时序产生器 ?微程序设计技术和微程序控制器 ?硬布线控制器与门阵列控制器 ?CPU的新技术 b)应掌握的知识点 i. CPU的总体结构 CPU由控制器和运算器两个主要部件组成。控制器负责协调和指挥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执行程序的指令序列。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和操作控制器等组成;运算器接受控制器的命令并负责完成对操作数据的加工处理任务,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寄存器、数据缓冲寄存器和状态标志寄存器组成。 CPU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控制指令执行顺序;(2)控制指令操作;(3)控制操作时间;(4)执行算术、逻辑运算。 CPU中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全过程的部件是操作控制器,其主要功能是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的要求,产生各种操作控制信号,以便正确地建立数据通路。 操作控制器有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两种,二者和差别是它们中的“控制信号形成部件”不同,反映了不同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根据设计方法不同可分为:①硬布线控制器;②微程序控制器;③门阵列控制器。 CPU中除了操作控制器外,还必须有时序产生器。时序产生器是对各种操作实施时间上的严格控制的部件。 CPU的组成如图5.1所示。

算术逻辑单元 CPU c c c ALU 取指 控制 执行 控制 时钟 状态反馈操作控制器 时序产生器 状态条件寄存器 累加器 c AC 指令 译码器 程序 计数器PC c c 指令寄存器 c IR c 地址寄存器AR 缓冲 寄存器 DR 存储器 输入/ 输出 数据总线 DBUS 地址总线 ABUS 图5.1 CPU主要组成部分逻辑结构图 ii. 指令的执行与时序产生器 1.指令周期 程序运行的过程是逐条执行指令的过程,而一条指令的执行又分为取指令、取操作数和执行指令等时间段,这些时间段在计算机中称为周期。 取出指令并执行该指令所需的时间称为指令周期。如图5.2所示。 1.取指令 1.取操作数 2.指令译码 2.完成操作 3.PC+! 3.结果回写 4.送操作数地址 4.AC送存储器 图5.2 指令周期、取指周期、执行周期和微操作 指令周期常常用若干个CPU周期数来表示。由于CPU内部的操作速度较快,而CPU 访问一次主存储器所花的时间比较长,故通常是用主存储器中读取一个指令字的最短时间来规定CPU周期。CPU周期也称为机器周期。这就是说,一条指令的取出阶段,简称取指,需要一个CPU周期时间。而一个CPU周期又包含有若干个时钟周期,时钟周期通常又称为节拍脉冲或T周期,是处理操作的最基本时间单位,它由机器的主频决定。一个CPU周期的时间宽度就由若干个时钟周期的总和决定。 几种典型指令的指令周期: (1)非访问内存的指令(如CLA)需要两个CPU周期。如图5.3所示。其中,取指令阶段需要一个CPU周期,执行指令阶段需要一个CPU周期。在第一个CPU周期,从内存

IC卡基础知识介绍

IC 卡基础知识 一、IC 卡概念IC 卡又叫智能卡(SmartCard),一般用于指一张给定大小的塑料卡片,上面封装了集成电路芯 片,用于存储和处理数据。 图1 IC 卡外形 我们常用的智能卡大致分四种:存储卡、加密存储卡、CPU 卡,实际上,只有具备了微处理器的IC 卡,才是智能卡,但是人们习惯上吧IC 卡统称为智能卡。智能卡包括三个部分:塑料基片(有或没有磁条)、接触面、集成电路1.半导体厂家将大的硅片切成小块,一个六英寸直径的硅片可以造出上千个芯片。2.对小硅片进行光刻以产生必要的电路,并将她封装在黑色的集成电路模块中。3.将集成电路的输入输出端连结到大的接触面上,便于今后读写器的操作。4.最后,把造好的模块嵌入到卡上。 图2构造示意图二、IC 卡分类智能卡属于半导体卡。半导体卡片采用微电子技术进行信息的存储、处理。按照其组成结构,智能卡可以分为一般存储卡、加密存储卡、CPU 卡和超级智能卡:

1、存储器卡(MemoryCard) 其内嵌芯片相当于普通串行E2PROM存储器,这类卡信息存储方便,使用简单,价格便宜,很多场合可替代磁卡,但由于其本身不具备信息保密功能,因此,只能用于保密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合。 2、逻辑加密卡(SecurityCard) 加密存储器卡内嵌芯片在存储区外增加了控制逻辑,在访问存储区之前需要核对密码,只有密码正确,才能进行存取操作,这类信息保密性较好,使用与普通存储器卡相类似。 芯片结构如下: 图3 带有安全逻辑的IC卡用存储器芯片 3、CPU卡(SmartCard) CPU卡内嵌芯片相当于一个特殊类型的单片机,内部除了带有控制器,存储器,时序控制逻辑等外,还带有算法单元和操作系统,由于CPU卡有存储容量大,处理能力强,信息存储安全等特性。因此,广泛用于信息安全性要求特别高的场合。 芯片结构如下: 图4 带有加密运算及安全逻辑的IC卡用微控制器芯片 4、超级智能卡

cpu卡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CPU基础知识 一、为什么用CPU卡 IC卡从接口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接触式IC卡、非接触式IC卡及复合卡。从器件技术上分,可分为非加密存储卡、加密存储卡及CPU卡。非加密卡没有安全性,可以任意改写卡内的数据,加密存储卡在普通存储卡的基础上加了逻辑加密电路,成了加密存储卡。逻辑加密存储卡由于采用密码控制逻辑来控制对EEPROM 的访问和改写,在使用之前需要校验密码才可以进行写操作,所以对于芯片本身来说是安全的,但在应用上是不安全的。它有如下不安全性因素: 1、密码在线路上是明文传输的,易被截取; 2、对于系统商来说,密码及加密算法都是透明的。 3、逻辑加密卡是无法认证应用是否合法的。例如,假设有人伪造了ATM,你无法知道它的合法性,当您插入信用卡,输入PIN的时候,信用卡的密码就被截获了。再如INTENET网上购物,如果用逻辑加密卡,购物者同样无法确定网上商店的合法性。 正是由于逻辑加密卡使用上的不安全因素,促进了CPU卡的发展。CPU卡可以做到对人、对卡、对系统的三方的合法性认证。 二、CPU卡的三种认证 CPU卡具有三种认证方法: 持卡者合法性认证——PIN校验 卡合法性认证——内部认证 系统合法性认证——外部认证 持卡者合法性认证: 通过持卡人输入个人口令来进行验证的过程。 系统合法性认证(外部认证)过程: 系统卡, 送随机数X [用指定算法、密钥]对随机数加密 [用指定算法、密钥]解密Y,得结果Z 比较X,Z,如果相同则表示系统是合法的; 卡的合法性认证(内部认证)过程: 系统卡 送随机数X 用指定算法、密钥]对随机数加密 [用指定算法、密钥]解密Y,得结果Z 比较X,Z,如果相同则表示卡是合法的; 在以上认证过程中,密钥是不在线路上以明文出现的,它每次的送出都是经过随机数加密的,而且因为有随机数的参加,确保每次传输的内容不同。如果截获了没有任何意义。这不单单是密码对密码的认证,是方法认证方法,就象早期在军队中使用的密码电报,发送方将报文按一定的方法加密成密文发送出去,然后接收方收到后又按一定的方法将密文解密。 通过这种认证方式,线路上就没有了攻击点,同时卡也可以验证应用的合法性; 但是因为系统方用于认证的密钥及算法是在应用程序中,还是不能去除系统商的攻击性。

CPU接口10年变迁

技术发展晴雨表细数CPU接口10年变迁 前言:CPU接口一直是消费者又爱又恨的对象,爱是因为每一次接口的变迁都代表了一次技术上的进步,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即将到来,恨的是每一次的接口变迁都要让消费者再掏一次钱来更换产品,因为原来的老产品已经不能继续使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处理器接口从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来的变迁。 处理器在2000-2009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称之为代表的也就只有Intel 和AMD两家了,虽然VIA也曾经在x86架构上耕耘过,但是从市场的表现来看就已经r让人们知道了结果

。所以这10年的CPU接口变化的幕后操纵者实质上就只有Intel和AMD。因此我的文章也将围绕Intel和AMD进行。 处理器最新接口的代表LGA1366与LGA1156 笔者简单的数了一数,在这整整10年之中,Intel与AMD总共推出了多达10个新的处理器接口。平均下来每一年就要更换一次。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每一次接口的更新历程。我们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这10次接口的更新历程展现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进入新千年的2000年。 在2000年的中国处理器市场,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品牌——AMD,这在已经看惯了Intel与奔腾的中国消费者来讲是非常新鲜的。而这个新的品牌也为DIY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选择,速龙处理器。虽然当时的AMD 还并没有能力与Intel直接抗衡,但是正是因为Athlon XP处理器的到来,将昂贵的CPU价格拖入了百姓价位时代。此时的Athlon XP处理器使用的正是一代经典Socket A(462接口)接口。 Socket A(462)接口的经典作品:Barton核心Athlon XP 2500+处理器 Socket A接口,也就是Socket 462接口。2000年7月,AMD推出了基于K7架构设计的Duron和Athlon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随之被推广。Athlon处理器的到来不仅震动了整个处理器业界,同时也为Intel敲响了警钟,因为他昭示着属于Intel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Socket A接口时代,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处理器涌现在市场上,其中最为经典的就要算是Barton核心的Athlon XP 2500+处理器。从这时期,性价比也被广大的消费者记在了心中。 Socket A接口是AMD成功的开始,这一接口也一直陪伴AMD长达5年的时间,随着新一代K8架构处理器Athlon 64的出现,Socket A接口也走到了尽头,终于在2005年5月正式宣告结束。 2000年底,Intel推出了新世纪的第一个产品,Pentium 4处理器。由于之前的处理器已经出现了主频超过1GHz产品,因此如何提升主频进行主频大战就成为了Intel当时的主要目的。早期的Pentium 4处理器采用的是0.18微米制造的Willamette核心,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Intel设计了全新的Socket 423接口,此时的CPU前端总线已经到达了当时惊人的400MHz,不得不说Socket 423接口的奔腾4处理器是当时的典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