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20卷第12期2005年12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

V o l.20 N o.12

D e c.,2005

文章编号:1001-8166(2005)12-1288-12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唐启升1,苏纪兰2,孙 松3,张 经4,5,黄大吉2,金显仕1,仝龄1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2;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4.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3;

5.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 要: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是全球变化和海洋可持续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当今海洋科学最为活跃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之一。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1999—2004)”的研究成果为主,介绍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中国近海;海洋科学

中图分类号:Q178.53 文献标识码:A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 l o b a l O cea n E c o-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s,G L OBE C)是全球变化和海洋可持续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当今海洋科学最为活跃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其目标是:提高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及其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对物理压力响应的认识,发展预测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能力。考虑到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浅海”、“陆架”是我国海域显著特点等原因,在我国G L OBE C发展之初,在研究目标区选择上确定了与国际略有不同的发展策略,即确立以近海陆架为主的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目标,提出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础知识体系的战略目标。本文以2004年完成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1999—2004)”的研究成果为主,介绍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 国内外研究进展简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为海洋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产生了一系列全球

性的大型国际海洋研究计划。在这些计划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海洋物理过程与生物资源变化密切有关,而对其相互关系研究基本上空白。于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成为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 CO R)和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 O C)等国际主要海洋科学组织的生长点,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交叉研究引起人们关注,并形成边缘学科新的研究领域。1991年在国际海洋的推动下,G L OBE C开始筹划,1995年被遴选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 G-B P)的核心计划,使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成为海洋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1]。国际I G-B P /G L OBE C科学指导委员会于1997年公布了G L OBE C科学计划,1999年公布了G L OBE C实施计划。国际G L OBE C的主要任务是:①更好地认识多尺度的物理环境过程如何强迫了大尺度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化;②确定生态系统结构与海洋系统动态变异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营养动力学通道、它的变化以及营养质量在食物网中的作用;③使用物理、生物、化学耦合模型确定全球变化对群体动态的影响;

④通过定性定量反馈机制,确定海洋生态系统变化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国际G L OBE C在全球范围内

* 收稿日期:2005-09-20;修回日期:2005-10-0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编号:G1999043700)资助.

 作者简介:唐启升(1943-),男,辽宁大连人,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海洋生态与资源方面的研究.E-m a i l:t angq s h@c ae. c n

形成4个区域性研究计划:北大西洋的“鳕鱼与气候变化”、北太平洋的“气候变化与容纳量”、极地洋区的“南大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和全球性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与气候变化”。与此同时,各有关国家(如美国等)的国家计划也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些研究计划中,“过程研究”和“建模与预测研究”成为重中之重,表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是一项目标明确、学术层次较高的基础研究计划[2,3]。另外,无论是大区域性研究计划,还是国家计划,无不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相联系。人们在关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同时,更为关注它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特别是对与全球食物供给密切相关的渔业补充量变化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国际I GB P/G L OBE C科学指导委员会开始关注整合研究,关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食物网营养动力学过程的研究[4]。

我国是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科学家作为国际G L OBE C科学指导委员会首届成员,在积极参与国际G L OBE C计划和北太平洋G L OBE C区域计划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中国G L OBE C的发展。199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下,开展了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发展战略研究,着手制定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发展规划。其战略目标是:①确认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变化机制,建立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基础知识体系;②定量研究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预测其动态变化,寻求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调控途径;③促成多学科交叉研究与综合观测体制,造就一支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的优秀中青年研究群体。发展原则是:①抓住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与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科学问题紧密结合;②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多部门联合攻关和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③兼顾前沿性和可行性、近期与中长期目标,有利于21世纪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④有利于同国际相应学科和区域性科学计划接轨和同步发展[5]。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不失时机地启动了“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重大基金项目研究。在有限目标原则下,该项目选择了渤海的典型区域,开展对虾早期生活史与栖息地关键过程、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食物网营养动力学和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下面一些重要成果:

河流截流、人工改道黄河入海口等人类活动严

重影响了对虾幼体到达栖息地的可能性,气候的长期变化导致了渤海水文环境的显著变化,并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产生影响;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作用不容忽视,6月份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和总生产力的贡献分别为87.0%和87.4%,小型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作用比大型桡足类更为重要;在胁迫条件下鱼类的食性和生态转换效率会发生改变,建立了描述渤海生态系统的营养通道模型;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渤海的初级生产力有13%进入主食物链,有20%向底层食物链转移,气候变化带来的海洋变化是引起渤海营养盐—浮游植物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6]。虽然该项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是有限的,但是,它毕竟是北太平洋地区第一个具有国家层次的G L OBE C实施研究项目,不仅为我国积极参与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也为我国深入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创新成果

1999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该项目紧紧围绕浅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6个关键科学问题[7]开展调查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现场第一手调查与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共享;关注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确定了5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主题(--鱼产卵场与补充机制、中华哲水蚤种群动态与度夏策略、--鱼越冬场形成的物理机制、不同水域的生源要素循环和东、黄海生态系统年代际变化);关注在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占居一席之地,2002年承办的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 L OBE C)第二届开放科学大会被国际《P I CE S新闻》称为“是G L OBE C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国际F i s h er i e s O ce an o g r a p hy学报遴选刊登的会议论文,我国科学家的论文数量与美国和法国并列第一。经过5年的努力工作,项目实现了拟在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关键过程和生物资源补充机制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预期目标。获得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概括为如下5个方面:

2.1 初步建立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

(1)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框架具有较好的学科覆盖面和前瞻性。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根据东、黄海生态系统特点提出的6个关键科学问题所构成的,即资源关键种能量流动与转换、浮游动物种群的

9

8

2

1

第12期 唐启升等: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补充、关键物理过程的生态作用、生源要素的循环与更新、水层与底栖系统耦合、微食物环的贡献等[7]。这6个关键科学问题涉及到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4个学科领域,涉及到“浅海”和“陆架”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I: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发展战略》专著[7],围绕6个关键科学问题系统论述了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科学意义、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以及实施策略。由于东、黄海拥有世界最为宽阔的陆架,地理环境特点显著,既有半封闭系统的特点又有开放海域的内涵,因此该理论体系在科学上具有普遍意义和创新性。它不仅构成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适用于全球陆架浅海区海洋生态系统研究。

与国际G L OBE C重要的不同点是:在包含了国际G L OBE C主要科学问题的同时,又考虑了对生态系统营养具有重要支持和调节功能的生物地球化学的科学问题,如“生源要素的循环与更新”和“水层与底栖系统的耦合”。这种设计思路在2003年1月巴黎召开的I GB P/O C EAN S(I M BE R,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生态系统整合研究)开放科学大会上,得到充分肯定。此后,I M BE R科学指导委员会认为这是G L OBE C与I M BE R相结合的一种好的形式。事实上,以6个关键科学问题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框架对推动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参与国际I GB P/I M BE R新科学计划的制定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6个关键科学问题的学术要点。

资源关键种能量流动与转换。关键资源种群食物网能量流动与转换是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与产出及其资源种群动态的关键生物过程,其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食物网的基本结构、主要资源种类营养动力学特征、食物网能量流动/转换的动态关系、上行控制作用和下行控制作用对资源生产的影响以及资源补充机制对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浮游动物种群的补充。浮游动物作为中间环节,在生态系统能量转换和物质流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下行控制初级生产,上行控制上层捕食者。首先需要查明水团和环流等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进而了解浮游动物作为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转换的关键环节的生态转换效率,以及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的机制,特别是影响其世代成功的关键物理和生物过程。

生源要素循环与更新。生源要素的输送、循环与更新是构成再生的生命资源的物质与环境基础。其关键的科学问题包括:研究区域开边界/自然边界生源要素的输送速率和季节/年变化,生源要素背景场的更新时间及其重要影响因素,生命与非生命过程/事件对生源要素在不同物质状态间的转化/循环的驱动,各种营养盐储库中的现存量及时空变化,生源要素及痕量元素(如铁)与浮游植物的相互作用。

关键物理过程的生态作用。通过对各关键物理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生源要素在界面的外部和内部经过怎样的物理过程进行交换和循环,了解浮游植物、颗粒有机物的集结、沉降和再悬浮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了解浮游动物中关键种群的补充特点与物理环境的关系。进而掌握关键资源种类的产卵、孵化、越冬、索饵和洄游在物理场演变过程中的分布和集群特点。其关键的科学问题是:高生产力区中尺度物理过程的特性和演变机制、海底边界动力结构及其对物质的沉降和再悬浮的作用,以及模型的数值表达。

水层与底栖系统的耦合。颗粒有机质(P0 C)通过生物泵、漏流和平流的输运,沉降到海底,启动了海洋中的另一条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再经分解矿化、生物扰动、摄食、分子扩散和物理过程的作用与水层的生物生产过程相连接。其关键的科学问题是:颗粒有机物质的垂直通量、动态变化及控制因素,底栖碎屑食物网动力学及顶级捕食者的摄食控制,生物扰动及其沉积物的再悬浮过程对沉积物海水界面物质通量的作用,微型、小型生物关键类群对水层系统———底栖系统耦合过程的调控。

微食物环的贡献。异养微生物将溶解态有机物转化为颗粒态有机物(细菌本身),并为微型浮游动物(主要是原生动物)所利用。经过这一转换,使在光合作用等过程中流失的有机物得以重新进入主食物链。其关键的科学问题是:异养微生物的二次生产和微型浮游动物(主要是原生动物)的转换以及微型浮游动物直接对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利用,以及控制这一过程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

围绕6个关键科学问题和5个重点研究主题开展的多学科交叉和过程研究己获得一批成果,以下将详细介绍的食物网资源关键种能量转换及可持续管理模型、浮游动物种群补充及微食物网的贡献、关键物理过程的生态作用、生源要素循环及水层—底栖系统耦合等。这些创新成果的获取,不仅证明了理论体系框架的科学价值,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9

2

1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2.2 食物网资源关键种能量转换与可持续管理模型

从关键种、重要种类和生物群落的层面上,首次研究了浅海陆架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营养动力学特征。与国内外现有研究相比,从研究所涉及的生物种类,到研究内容的广度和系统性以及与区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关系上,都有较大的突破。所获得的成果己成为国际G L OBE C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的主要部分,也为进一步研究东、黄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转换和食物网营养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1)高营养层次营养动力学特征及生物生产机制。海洋生物种类间的生态转换效率存在显著差异[8],21种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生态模拟实验研究表明,鱼类食物转换效率介于9%~35%之间,能量转换效率介于14%~45%之间。温度、体重、摄食水平、饵料种类和群居行为等生态生理因素又可能引起鱼类自身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营养动力学特征的改变[9,10]。发现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与营养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低营养级的鱼类有较高的生态转换效率,而高营养级鱼类的生态转换效率则较低。这对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动态特性及资源补充机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也直接否定了国际上根据“F i s h i ng d o wn m a r i ne f oo d w e bs”[11],断定海洋渔业开发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的认识的全面性。根据这个发现,提出我国渔业可采用不同于“欧美国家追求顶层获取”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策略,为我国渔业指出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渤海和黄海高营养层次营养级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各海域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呈下降趋势,如渤海从1959年的4.1下降到1998—1999年的3.4,黄海从1985—1986年的3.7下降到2000—2001年的3.4,即营养级较低的种类成为目前高营养层次的主要生物资源种类[12]。首次发现多种重要资源种类食性发生年代际转变现象,如蓝点马鲛、带鱼、龙头鱼等由游泳动物食性转变为杂食性,小带鱼则由游泳动物食性转变为浮游动物食性,营养级明显下降,由此加深了对高营养层次营养级波动原因的认识。即高营养层次营养级的波动不仅与群落种类组成变化有关,同时与单种类群体个体大小及其食物种类的营养级等多种因素的变化直接有关。该研究结果为确定营养级是认识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重要指标提供了新的依据。

对渤海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年代际变化研究发现,海洋生态系统控制机制的传统理论(如上行、下行或蜂腰控制作用)难以单一地套用于实际,提出了浅海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受多种机制作用的理论,而单一机制的作用又可能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3]。这种复杂的多机制控制作用,可能是造成浅海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具有显著动态特性的原因。

(2)--鱼早期生活史与重要生物资源种群动力学特征。在国内率先进行了生态系统关键种--鱼早期生活史的关键阶段—卵子死亡和仔稚鱼的耐受饥饿的实验以及食性和生长研究[14~16]。查明了--鱼、带鱼、小黄鱼、鲐鱼、蓝点马鲛、玉筋鱼和鹰瓜虾等多种重要资源种类种群动力学参数[17~19],建立了--鱼和带鱼亲体与补充模型,评估了渔业可持续产量[20,21];在渔业资源群体结构评估的研究上与国际上同时建立了利用声学数据和拖网取样数据重建--鱼群体结构的方法[22]。高营养层次群落结构和多种重要资源种类种群动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制定我国负责任渔业管理制度的技术措施提供了具体的科学依据,如带鱼亲体—补充的研究就直接证明了伏季休渔制度所带的生态经济效益[23,24]。

(3)高营养层次群落生态结构、种群遗传结构和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型。根据黄、东海陆架海域生物资源群落结构、优势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环境因子的关系,首次从生态学角度将黄、东海高营养层次划分为南北两个大群落,黄海又进一步被划分为冷水团与近岸水域群落,东海为深水和浅水群落[25]。群落划分结果与环境特征相吻合,为进一步研究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从基因水平上研究了黄、东海蓝点马鲛、--鱼、小黄鱼等8种石首鱼类、带鱼、小带鱼和鲈鱼及12种鲆鲽类的种群遗传结构、系统进化和种群划分[26,27],探讨了我国近海渔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开发无序,利用无度”局面对主要渔业种类遗传变异的影响,为保护和恢复近海渔业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捕捞活动对黄海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结构年代际变化影响显著,3个时间段(1985—1988,1990—1994,1998—2002)渔业生物种类组成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少数关键种类数量变化造成的。而生态多样性,1985—1992年期间呈现下降趋势,1992—2002年间上升,--鱼的数量变动对生态多样性的变化具有很大影响[28]。在我国首次提出了--鱼配额捕捞与管理模型[20],为国家制定限额捕捞方案、推动先进渔业管理措施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2.3 浮游动物种群补充及微食物网的贡献

(1)中华哲水蚤度夏机制研究。由于浮游动物

1

9

2

1

第12期 唐启升等: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国际 G L O BE C 研究计划将其作为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在

“横跨大西洋飞马哲水蚤研究”(

T A SC )计划中对飞马哲水蚤生活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飞马哲水蚤在冬季聚集在大西洋的深层水中越冬,种群组成以C 5期拟成体为主,整个冬季处于休眠状态。春季由底层向表层扩散,此过程直接受到物理过程的影响,其结果影响到鳕鱼和其它经济鱼类的种群

补充[29]

。该成果被认为是海洋物理过程—生物过程耦合研究的经典之作。本项目研究揭示了浮游动物重要种类—哲水蚤类的另一种生活史策略(图1),即在温带陆架边缘海存在的度夏机制:中华哲水蚤夏季有2个月的时间生活在黄海冷水团中,其生物学特征具有明显的休眠特点,度夏成功与否主要受物理过程的控制,是秋季种群补充的关键。作为陆架区典型生态系统,中华哲水蚤度夏机制的研究为物理过程—生物过程耦合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成

功的案例,被认为是国际

G L O BE C 计划实行以来的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国际

G L O BE C 和国际 I G B P 分别在2005 年4月和6月的 N e w s l e tt e r 对本项

研究的核心部分进行了介绍[30,31]

中华哲水蚤是东、黄海浮游动物桡足类的关键种,是重要经济鱼类的主要饵料。但长期以来,对其

生活史、周年数量消长、种群补充机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清楚。通过20个航次的野外综合考察和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认识:

中华哲水蚤的产卵率相对较低,但全年都能够

产卵,其中春季(5~6 月)产卵率高、孵化率也高,孵

化率基本为100%,其次是秋季(10月),产卵率虽较低,但卵的孵化率高,而飞马哲水蚤产卵主要集中在夏季。所以,从种群补充的角度来讲,中华哲水蚤

采取了与飞马哲水蚤的不同生殖策略[32]

。中华哲水蚤的产卵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主要集中在晚上12时至早上6时之间。卵的孵化时间与水体温度关系密切,高温会使卵出现发育畸形。迄今没有发现中华哲水蚤的休眠卵。

发现中华哲水蚤种群在春季3~

4 月份伴随着浮游植物水华期,首先在近岸初级生产力高的区域和底层温度梯度较大的锋区繁盛起来。5月份整个种群得到迅速增长,到6月份达到生物量的高峰期,此时中华哲水蚤在--鱼产卵场的生物量能够占整个浮游动物生物量的85%以上。7月下旬开始表层水温超过23℃,近岸中华哲水蚤种群密度很低,分布的中心转移到冷水团内。8月份主要分布区在黄海

图1 中华哲水蚤 C a l an u s s i n i c u s 度夏策略示意图,背景部分是黄海6月份的温度剖面 F i g.1 G e n er al p i c t u r e o f t he C a l an u s s i n i c us o v e r- s um m e r s t r a t e gy T he b a c k g r ou n d i s t he

w a t e r t e m p er a t u r e o f t h e Y e ll ow S e a i n J u ne

2921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冷水团的中心区,种群组成中以C5期桡足幼体的比例占绝对优势,昼夜垂直移动基本消失,C5期桡足幼体和大部分成体主要集中在靠近底层的水体中。通过现场实验证明夏季东、黄海的表层高温超过了中华哲水蚤的耐受上限(23℃),高温对生殖和补充都非常不利。通过多个航次的调查研究,认为黄海冷水团保守的结构阻碍了营养盐的循环和补充,使得叶绿素水平较低,但同时这种稳定的垂向结构也使得中华哲水蚤可以通过调节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来躲避高温伤害。温度锋面对中华哲水蚤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锋面外侧是中华哲水蚤垂直分布的中心区域[33,34]。在冷水团边缘区域由于受物理环境(温度和水动力)的影响,中华哲水蚤仍然处于生长和发育状态,但死亡率很高,对整个种群补充的作用很小。在冷水团以外,黑潮水由底层向东海陆架的爬升和近岸陆坡区域的上升流都能破坏水体的垂向层化结构和中华哲水蚤的昼夜垂直移动的特性,使得逃避高温的机制失效,从而经历较高的死亡率。10月份开始随着温跃层的减弱和初级生产的增加,在物理过程的驱动下,中华哲水蚤开始向表层和岸边扩散,11月之后整个海域都由其分布。作为黄海夏季最显著的水温现象,黄海冷水团为中华哲水蚤提供了一个避难所[35,36]。

(2)浮游动物群落研究。首次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对黄东海的浮游动物群落重新进行了划分:①东海外陆架高温高盐群落;②东海交汇水混合群落;③黄东海混合水群落;④黄海沿岸群落;⑤黄海中部群落。同以往的工作相比,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陆架,并应用多维定标序列图标出了各群落的指标种。这一成果对确定黄东海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亚系统和建模具有指导意义[36]。

明确了小型桡足类在能量转换中的功能作用和作为仔稚鱼的饵料的重要意义。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具有空间优势(高密度区主要出现在多种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时间优势(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是4~10月,保障了不同月份繁殖的仔稚鱼、幼鱼的存活和生长)、粒度优势(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大型桡足类小1~2个数量级,适合做开口饵料)和密度优势(比大型桡足类大1~2个数量级,提高了游泳能力低和感官还不完备的仔稚鱼的捕食成功率)。由于小型桡足类的生命周期短、世代多,其产量和在次级生产中的贡献反而高,特别在近海,4种优势小型桡足类的产量为2种优势大型桡足类产量的1.16倍[37]。查明了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的摄食率的水平、昼夜24小时摄食节律以及不同季节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为建模提供了基本参数[38]。

对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证实黄海暖流是季节现象。用浮游动物暖水种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作为指示,显示冬季黄海暖流是从中层沿黄海水槽向北进入黄海的,可能到达的北限大致在35~36°N[39]。

(3)海洋微食物环的研究。首次在东、黄海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微型生物主要功能类群的生态学研究,在鞭毛虫研究中采用荧光原位染色和同位素示踪等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微微型自养原核生物的两条摄食途径及其摄食效率,得到了微微型自养原核生物作为鞭毛虫食物的重要性高于异养细菌的结论[40]。

应用数值模型初步估算微食物环对主食物链的贡献,定量研究了浮游植物、微型浮游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之间的能流、物流关系。发现了东、黄海微型硅藻在硅藻总丰度中的优势地位,并发现1个新种、2个我国新记录的属和9个我国新记录的种[41~43]。

2.4 关键物理过程的生态作用

对--鱼产卵和越冬两个关键生活阶段进行了多学科研究,揭示了物理—生物过程耦合在--鱼产卵场和越冬形成和补充中的重要作用。物理过程一方面通过物理要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对生物生产产生影响,如潮锋和跃层中的混合和层化、平流和扩散等影响生源要素的外源补充和内部循环、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浮游动物的次级生产、--鱼鱼卵和稚仔鱼等。另外,还开展了底边界层动力结构、颗粒物悬浮特征和输运以及不同水动力环境下的再悬浮和沉降,黄海内波对再悬浮和混合等研究,生态建模工作验证了一些理论假设,标志着研究进入到学科综合和过程耦合的阶段和水平,也为国际G L OBE C提供了一个陆架浅海区物理与生物过程耦合研究的实例。

(1)物理过程在--鱼两个关键生活阶段的生态作用。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南黄海西部和中南部--鱼产卵场和越冬场的关键物理过程。现场调查、卫星遥感、理论和数值模拟综合研究表明,南黄海西部潮锋、跃层和环流是--鱼产卵场的关键物理过程,温度和盐度锋面是--鱼越冬场的关键物理过程。认识了关键物理过程的特征和形成机理,潮锋出现在成山头外海和苏北浅滩外海,两个潮锋区皆为--鱼卵子和稚仔鱼的密集区(图2)。潮锋的环流辐聚、辐散

3

9

2

1

第12期 唐启升等: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图2 --鱼产卵场海表温度(细实线)、潮锋参数(粗实线)和--鱼卵子分布(圆圈)

F i g.2 S e a s u r f a c e t e m p er a t u r e ( f i ne s o li d li n e ), t i dal f r ont pa r am e t e r ( h e avy s o li d li ne )

a nd e gg o f a n c hovy ( c i rc l e )

i n an c hovy n u rser y g r ou n d 图3 越冬--鱼(圆圈)和相应水温分布(等值线和颜色)

F i g.3 O v e r- w i n t e r a n c hovy ( c i rc l e ) a nd w a t e r t e m p er a t u r e ( c on t o u r a n d c o l or )

a .2001 年1月;

b .2002 年1月;

c .2004 年1月 a .J a n ua r y 2001 ; b .J a nu a r y 2002 ; c .J a nu a r y 2004

4921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作用显著,是形成潮锋区--鱼卵子和稚仔鱼斑块分布的原因[44~48]。

春季,潮锋附近水体垂向混合较强,丰富的生源要素和充足的光能使得初级生产、进行次级生产均在锋区出现高值,为--鱼稚仔鱼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理化环境和饵料条件。锋面离岸侧的温度和密度跃层很强,水体垂向稳定,层化阻滞着物质跨跃层的交换,在光能和盐养盐的共同限制下,溶解氧、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高值区均出现在跃层的下界,为--鱼的成鱼提供充足的饵料。冬季,受地形、海气热量交换和黄海暖流的共同作用,在黄海形成显著的温度锋面:山东半岛锋、江苏沿岸锋和黄海暖流锋,黄海越冬--鱼主要分布在这几个锋面附近合适水温一侧,锋面较强的温度水平梯度是促使--鱼密集,从而形成--鱼越冬场的主要机制(图3)。

(2)物理过程对生源要素的循环与传输。根据海上观测资料,深入地分析了海底边界层内的流速、温、盐和悬浮沉积物浓度的垂向分布,发现底床糙度长度Z0在大流速时随流速增加而减小,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随流速增加而增大。应用该成果,潮波运动数值模拟精度得到提高,克服了强潮海区潮流流速峰值偏小的问题[49,50]。

长江冲淡水为东海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以往的冲淡水扩散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东海,很少关心向苏北沿岸的扩散过程。在现场观测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基础上,研究了长江冲淡水向苏北的扩散过程和颗粒物输运规律,发现:①长江入海物质并非完全直接向东海输运。春、秋、夏季长江口入海的部分淡水和悬浮物质经长江口北侧进入苏北水域,然后与苏北沿岸流一起在上层向东海输运,在底层向黄海深槽输运;②除冬季外(无资料),南黄海50m等深线附近下层有一个温度锋面。该锋面附近聚集了较高浓度的悬浮颗粒物。锋面附近东黄海区悬浮颗粒物输运率最大,甚至比长江河口区的输运率还大[51]。

(3)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以叶绿素a、硝酸盐、氨盐和磷酸盐浓度为生态变量的、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营养盐动力学模型[52],模拟了黄海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年循环规律,估算了黄海营养盐的收支情况和季节变化,特别探讨了海域固定大气C O

2

能力的新生产状况。黄海年平均初级生产力达508m g C/(m2?d),物理过程很大程度影响了营养盐的分布和生态功能。黄海中部深水区初级生产力在5~6月和11月出现双峰特征,而近岸海区初级生产力单峰出现在6~8月。河流每年

为黄海输送无机氮225.4×103t和无机磷6.82×103t;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营养盐最大的汇和源;黄海中部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向水体提供大量的硝酸氮,为新生产贡献56%的氮;大气沉降补充的营养盐占年初级生产所需氮、磷的6%和1.5%,为河流输入营养盐的3~5倍。

(4)黄海环境的长期变化。过去25年中(1976—2000),黄海温度、盐度、D I N和N:P呈上升趋势,而溶解氧、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黄海中的年平均水温和D I N分别上升1.7℃和2.95μm o l/L,而年平均D O、P、Si分别减少59.1、0.1和3.93μm o l /L。气候系统对黄海的水文、气象要素有深刻影响,是局域海对气候自然变化响应的体现,而生源要素的变化则主要表现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文活动对近海的影响[53]。

2.5 生源要素循环及水层—底栖系统耦合

研究的成果证明了在真光层中生源要素的再生可以为微生物利用,即直接供给初级生产,而发生在跃层下部的矿化则形成暂时性的营养盐贮库。在潮锋附近,发现明显的营养盐梯度变化,生源要素的峰值与溶解氧、叶绿素之间具有相关性,表明锋面对化学物质和浮游植物具有同样的聚集作用。跃层的形成与变化控制生源要素的垂向迁移和转化,使得那里在冬季成为水体中生源要素的“源”,而夏季成为“汇”。垂直一维模型对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对的模拟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生产中,10%进入了主食物链,而20%~25%进入底栖系统。将同位素32P和33P用于研究磷在东、黄海真光层的循环速率,计算了磷在水体的停留时间,以及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对碳的输出通量(图4)[54]。

利用碳、氮同位素的分布建立了陆源颗粒物的多元化模式,剖析陆源物质、黑潮输送和现场生产及水柱中的再生过程是物质来源的控制因素[55]。来自长江的陆源输送可远达离岸250k m以外,前人的结果可能忽略了横过陆架的陆源物质输运(图5)。

黄、东海中溶解态痕量元素的行为主要受诸如淡咸水混合、颗粒物—水界面分配等过程的影响。利用铝作为示踪元素研究陆源的溶解态化学元素横越东海陆架的输运时,发现其更新时间为150~200天。在长江口及黑潮入侵的区域,砷的含量均较高,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有增加的趋势;A s(I I I)/A s(V)与N H+

4

/N O-

3

之间具有统计上的联系。

痕量元素(Zn、C u、Fe、M n、A l等)、生源要素(C、N、P)、以及稳定同位素在--鱼体内的分布揭示

5

9

2

1

第12期 唐启升等: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图4 利用放射性磷同位素(即:磷-32 与磷-33 )做出的东、黄海不同水域中溶解态磷( T D P )的周转时间(天)

与颗粒态有机碳( P O C )的垂向通量( m m ol / (m 2

?d )

F i g.4 T u r n- o v e r t i e m ( d ay )

f or d i ss o l v e d p h o s p ho r us a n d v er ti c al fl u x f or p a r ti c u l a t e o r ga n i c c ar b on i n t h e

Y e ll ow S e a a n d E a s t C h i na S e a , b a se d o n t he r a d i o ph o s p ho r us m e a s u re m e n t s ( i . e

.32

P and

33

P )

图5 根据稳定同位素与颗粒态有机碳、氮估计的陆源

有机物质横越东海陆架的输送比例

F i g.5 P erce n t age o f t erres t r i alo r ga n i c m at e r i a l s a cr o s s t h e E a s t C h i n a S e a S h e l fba se d o n t he p a r ti c u l a t e o r ga n i c

c a r bon , n it r og e n ,δ13 C a n

d δ15

N m e a s u re m e n t s

出,痕量元素随着体长的增长,浓度显著下降。--鱼

体内生源要素氮、磷的变化趋势与痕量元素一致,而碳则相反。随着--鱼体长的增长,稳定同位素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水平有显著的改变。此外,不饱和

脂肪酸(如18:

3 n 3、22:6 n 3、22:5 n 3和22:5 n 6)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中存在明显的差异。随着营养级的

升高,鱼类体内起于浮游植物的16:

1 n 7不断转化减少,同时来自动物的18:

1 n 9逐渐增加。在长江口外发现有一处面积14 ×10 3km 2,平均

厚度达20 m 的底层低溶氧区( D O <2 m g / L ),其含

氧量最低值达到1 m g / L ,与美国密西西比河口与墨

西哥湾的溶解氧最小区相似[56]

。在低溶氧区域,表

观耗氧量( A O U )为5.8 m g / L ,亏损氧总量达1.59

×10 6t 。

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交换通量与样品的采集方式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而且是非线性的。还原条件下,氨在多数情况下是由沉积物向上覆水体中释放,因而沉积物成为源;当外来有机质的输入较少时,硝酸盐的交换是由沉积物交换到上覆水中;沉积

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与有机质的降解对PO 3-

4的交换通量有很大影响;硅的界面交换特点是以从沉积物

到上覆水中为主[57]

。在东、黄海,陆源输入具有较

高的 N ∶ S i 比值特点,因此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硅作为群落结构控制因子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硅藻在数量上的减少将可能会增加有害赤潮的发生。

各种营养盐组分在春季沙尘暴期间在气溶胶中出现较高的浓度,表明陆源的输入对东、黄海的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有显著的影响。与国际上的研究成果相比,东、黄海的降水中氨与硝酸盐的比值高出了一倍。对比干、湿两种输入方式,几种营养盐都以湿沉

降方式为主,其占大气总输入量的50% ~

90%。世界不同海区皆有“大气输送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作用与混合层的营养盐水平存在内在联系”的现象。结果提供了不同来源的“新生产”之间的对比平台,

而且可以嵌套在数值模拟之中[58]

春、夏季表层海水中甲烷全部呈过饱和状态,饱

和度在110% ~222%,而且东海甲烷的饱和度要明

显高于黄海。在夏季东海大范围内观测到表层海水

中N 2O 为5.75 ~37.2 n m o l / L ;底层海水中N 2O 为

7.91 ~75.1 n m o l / L ,N 2O 在海水中饱和度是94.0%~

381%[59]

3 展 望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如何推动这个新的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深入、持续的

发展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自2003 年以来,中

国科学家在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相关领域新科学计

划的发展中,组织和壮大自身的发展,特别是2004

年5月成功地举行了以“陆架边缘海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这次香

山科学会议以国际 I G B P 新近进展为背景,以“地球

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针对“全球可持续性”的需求目标,深入探讨了影响我国海洋可再生资源持续

6921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利用的机制与过程,研讨了与全球变化紧密联系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食物网的相互作用及其在陆架边缘海的特点与关键过程,甄别影响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环节,提炼、归纳在我国开展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会议立足国家需求,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全球变化科学框架下开展陆架边缘海可持续生态系统基础研究的科学思路:①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基础研究是新世纪的一项重要科学议题;②海洋食物网是开展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整合研究的重要切入口;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支持和调节功能的关键过程。这次会议为实施新的国家973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2006—2010)”做了充分的学术准备。新的973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将使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由结构研究的层面提升到服务功能研究的水平上,在国家需求方面将深入探索提高近海生态系统食物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的科学途径,为2015年建立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可持续生产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海洋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新的发展预示,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不仅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在该前沿领域己占有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会对该国际前沿领域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R e f ere n ce s):

[1] T ang Q i s heng,S u J i l a n.S t udy o n m a r i ne e co s y s t em dynam i cs a n d l i v i ng r e s o u r ces s u s t a i nab l e u t ili z a t i on[J].A d v an c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2001,16(1):5-11.[唐启升,苏纪兰.海洋生态系统动力

学研究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

16(1):5-11.]

[2] H a rr i s R,e t al.G l obal O ce an E co s y s t em D y n a m i c s(G L O B E C)/ S c i e n c e P l a n.I G B P R e p o r t40[M].S t ockho l m,S w eden:I G B P

S e c r e t a r i a t,1997.

[3] H a rr i s R,e t a l.G l obal O cea n E co s y s t em D ynam i c(G L O BE C)/

I m p l e m en t a t i on P l an.I G B P R epo r t47[M].S t ockho l m S w eden:

I G B P Sec r e t a r i at,1999.

[4] B a r ange M,W e r ner F.G e t ti n g r ea d y f o r G L O BE C,s i n t eg r a ti on

a nd s y n t he s i s p ha s e[J].G L O BE C I n t er na ti ona l N e w s l e tt e r,2004,

10(2):1-2.

[5] T a ng Q i s heng,F an Y uanb i n,L i n H a i.P r i m a r y s t ud y o n C h i na m a r i ne e co s y s t em dy n a m i cs deve l opm ent s t r at a g em[J].A d v an c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1996,11(2):160-168.[唐启升,范元炳,林

海.中国海洋生态学统动力学研究发展战略初探[J].地球科

学进展,1996,11(2):160-168.]

[6] S u J i l a n,T a n g Q i s heng,e t al.S t ud y o n E co 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s i n

C oa s t al O cea n I I:P r oc e ss es of t he B o h a i S ea E c o ss y t em

D y n a m i cs

[M].B e i j i n g:S c i ence P r e s s,2002.[苏纪兰,唐启升,等.中国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I I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 T ang Q i s heng,S u J i l a n,e t al.S t u dy o n E co s y s t em D ynam i cs i n

C oa s t al O cea n I:K e y S c i en t ifi c Q ue s t i on and S t udy s t r a t a gem

[M].B e i j i n g:S c i ence P r e s s,2000.[唐启升,苏纪兰,等.中国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I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发展战略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 T ang Q i s heng,S un Y ao,G u o X ue w u,e t al.E c o l og i ca l conve r s i o n

e f

f i c i enc i es o f8f i s h s pec i es i n Y e ll o w S ea a n d B o hai S e a a nd m a i n

i n fl u e n c e f a c t o r s[J].J o u r na o f F i s h er i e s of C h i n a,2002,26(3):

219-225.[唐启升,孙耀,郭学武,等.黄、渤海8种鱼类的生态

转换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水产学报,2002,26(3):219-

225.]

[9] S u n Y a o,Z hang B o,G uo X uew u,e t al.E f f ec t of t em pe r a t u r e o n

e ne r g y bud g e t o

f B l ac k s e a b r eam,S pa r us m a cr o ce p h a l us[J].C hi-

n a A c t a E c o l o g i c a S i n i e a,2001,21(2):186-190.[孙耀,张

波,郭学武,等.温度对黑鲷(S pa r us m a cr o ce pha l us)能量收支

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121(2):186-190.]

[10] S un Y ao,Z h e n g B i n g,Z hang B o,e t al.E f f ec t s o f r a ti on l eve l

a nd f ood s pec i es on eng e r gy

b udge t of S pa r us m a cr o ce pha l us[J].

M a r i n e F i s h e r i e s R ese a rc h,2002,23(1):5-10.[孙耀,郑冰,

张波,等.摄食水平与饵料种类对黑鲷能量收支的影响[J].

海洋水产研究,2002,23(1):5-10.]

[11] P au l y D,C h r i s t e n s en V,D a l s g aa r d J,e t a l.F i s h i ng d ow n m a-r i n e f o od w e b s[J].S c i e n c e,1998,279:860-863.

[12] Z hang B o,T ang Q i s heng.S t udy o n t r oph i c l eve l o f i m po r t a nt r e-s o u r ces s pec i es at h i gh t r oph i c l eve l s i n t he B o hai S ea,Y e ll o w

S e a and E a s t C h i na S ea[J].A d v an ce s i n M a r i ne S c i e n c e,2004,

22(6):393-404.[张波,唐启升.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

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4,

22(6):393-404.]

[13] T ang Q i s heng,J i n X,W ang J,e t a l.D e cadal-s ca l e v a r i a ti o n s o f

e co s y s t em p r oduc ti v it y a n d c on t r ol m echa n i s m s i n t he B ohai S ea

[J].F i s h er i e s O ce an o g r a p h y,2003,12(4~5):223-233.[14] M eng T i a n x i a n g.S t ud i e s on t h e f e ed i ng o f anc h ov y(E ng r au l i s j a-p on i c us)a t d i ff e r e n t li f e s t ages on z oo p l ank t o n i n t he m i dd l e a n d

s o u t he r n w a t e r s o f t he Y e ll o w S ea[J].M a r i n e F i s h er i e s R ese a rc h,

2003,24(3):1-9.[孟田湘.黄海中南部--鱼各发育阶段对

浮游动物的摄食[J].海洋水产研究,2003,24(3):1-9.][15] M eng T i anx i ang.D a i l y ag e c om po s it i on a nd g r o w t h r a t e of J a pa-n e s e anchovy(E ng r au li s j apo n i c us)l a r va e i n t he s o u t he r n w a t e r s

o f S handong P en i s u l a[J].M a r i ne F i s h e r i e s R e s e a rc h,2004,25

(2):1-5.[孟田湘.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鱼幼体日龄组成

与生长[J].海洋水产研究,2004,25(2):1-5.]

[16] W an R ui j i ng,L i X i a n s e n,Z h uang Z h i m e n g,e t al.E x p e r i m en t a l s t a r va ti o n on E ng r au l i s j apon i c us l a r va e and d e fi n iti o n o f t he po i nt

o f n o r e t u r n[J].J o u r n a l o f F i s h er i e s of C h i n a,2004,28(1):79-

83.[万瑞景,李显森,庄志猛,等.--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

点的确定[J].水产学报,2004,28(1):79-83.]

[17] L i n L ong s h a n,C heng J i a h ua,R en Y i p i n g,e t al.A n a l y s i s o f p o p u l a ti o n b i o l ogy o f s m a l l ye l l ow c r oa k e r P s e ud o s c i aena p o l y ac ti s

i n t h e E a s t C h i na S ea r eg i on[J].J o u r na l of F i s h er y S c i e n ce s o f

7

9

2

1

第12期 唐启升等: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C h i na,2004,11(4):333-338.[林龙山,程家骅,任一平,等.

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研究[J].中国水产科

学,2004,11(4):333-338.]

[18] C heng J i ahua,L i n L o n g s h a n.S t u dy on t he b i o l og i ca l c ha r ac t e r i s-t i cs and s t a t u s o f c om m on m a cke r e l(S c o m b e r j a p on i c us H out-

t uyn)f i s h e r y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 a S ea r eg i on[J].M a r i ne F i s h er i e s,

2004,26(2):73-78.[程家骅,林龙山.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

性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研究[J].海洋渔业,2004,26(2):

73-78.]

[19] C hen C hanghai.A m m ody t e s p ers o n a t u s r e s ou r c es i n t he Y e l l ow S ea and i t s s u s t a i nab l e u til i z a ti on[J].J o u r na l o f F i s h er i e s o f

C h i na,2004,28(5):603-607.[陈昌海.黄海玉筋鱼资源及

其可持续利用[J].水产学报,2004,28(5):603-607.][20] J i n X i an s h i,H am r e J,Z h a o X i a n y ong,e t a l.S t udy o n t he q o u t a m a n a gem e n t of anchovy(E ng r au l i s j apo n i c us)i n t he Y e l l ow S ea

[J].J o u r na o f F i s h e r y S c i e n ce s of C h i n a,2001,8(3):27-30.

[金显仕,H a m r e J,赵宪勇,等.黄海--鱼限额捕捞的研究

[J].中国水产科学,2001,8(3):27-30.]

[21] Z hao X i anyo ng,H a m r e J,L i F,e t a l.R ec r u i t m ent,s u s t a i nab l e y i e l d and p o ss i b l e e co l og i ca l c on s equ e n c es o f t he s ha r p dec l i ne o f

t he a nchov y(E ng r au l i s j a p on i c us)s t ock i n t h e Y e l l ow S ea i n t he

1990 s[J].F i s h er i e s O ce anog r aphy,2003,12(4~5):495-501.[22] Z h a o X i anyo n g.R eco n s t r uc ti on o f t h e S i z e S t r uc t u r e of F i s h P o p-u l a ti on U s i ng A co u s ti c and T r a w l S am p l e D a t a[C].I n t e r na ti o n a l

S ym po s i um A C OU S T G E A R2000,2001.202-206.

[23] X u H anx i ang,L i u Z i pan,Z hou Y ongdong.V a r i a ti on o f T r i c h i u-r us ha um e l a p r oduc t i v it y a n d r e c r u it m e n t i n t h e E a s t C h i n a S ea

[J].J o u r na l of F i s h e r i e s of C h i na,2003,27(4):322-327.[徐

汉祥,刘子藩,周永东.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J].水产学报,2003,27(4):322-327.]

[24] L i u Z i pan,X u H a n x i a n g,Z hou Y ongdong.A n am e li o r a t i ve s t udy o n t he f o r e ca s t o f r e c r u i t m en t s t ock and c a t c h i n w i n t er s ea s o n s o f

h a i r t a i l,T r i c h i u r u s ha um e l a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a S e a[J].J o u r na l o f

Z he j i a ng O ce an U n i vers i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2004,26(1):14-

18.[刘子藩,徐汉祥,周永东.东海带鱼补充群体数量预报

及东汛渔获量预报的改进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4,26(1):14-18.]

[25] J i n X i an s h i,X u B,T a n g Q.F i s h a ss em b l ag e s t r uc t u r e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a S ea a n d s ou t he r n Y e l l ow S ea d u r i ng a u t um n a n d s p r i ng

[J].J o u r nal of F i s h B i o l ogy,2003,62:1194-1205.

[26] M eng Z i n i ng,Z huang Z,J i n X,e t a l.A na l y s i s of R A P D a nd m i-t o chond r i a l16S r R N A g e n e s equences f r o m T r i c h i u r u s l e p t u r us

a nd E up l e u r og r am m u s m u ti c us i n t he Y e l l ow S e a[J]. P r og res s i n

N a t u r al S c i e n c e,2004,14(2):125-131.

[27] M eng Z i n i n g,Z h uang Z h i m eng,D i ng S haox i ong,e t al.m t D N A 16r R N A g ene v a r i a ti on and p hy l og eny a m o ng8S c i aen i dae fi s hes

i n C h i na c o a s t a l w a t e r s[J].P r og res s i n N a t u r al S c i e n c e,2004,

14(5):514-521.[蒙子宁,庄志猛,丁少雄,等.中国近海8

种石首鱼类的线粒体16 S r R N A基因序列变异及其分子系统

进化[J].自然科学进展,2004,14(5):514-521.]

[28] X u B i nd uo,J i n X.V a r i a ti ons i n fi s h co m m u n it y s t r u c t u r e d u r i ng w i n t e r i n t he s o u t he r n Y e ll ow S ea ove r t he p e r i o d1985-2002[J].

F i s h er i e s R ese a rc h,2005,71(1):79-91.

[29] T ande K S,M ill e r C B.P opu l a t i on d y n a m i c s of C a l a nus i n t he N o r t h A tl a n t i c:R e s u lt s f r om t r ans-A tl an ti c s t ud y o f C a l anu s fi n-

m a r c h i c u s[J].I CE S J o u r na l of M a r i ne S c i e n c e,2000,57:1527.[30] S un S o n g.O ve r-s u m m e r i ng s t r a t e gy of C a l anus s i n i c us[J].G LO-

B E

C N e w s l e t t e r,2005,11:1,34.

[31] S un S o ng,Z hang G T.O v er-s um m e r i n g s t r a t e gy o f C a l a nus s i ni-

c us[J].I G B P N e w s l e t t e r,2005,(62):12-13.

[32] Z hang G T,S un S,Z h a n g F.S ea s onal va r i a t i on of r ep r oduc ti o n r a t es a nd b ody s i z e of C a l anus s i n i c u s i n t h e S ou t h e r n Y e ll o w

S e a,C h i n a[J].J o u r nal of P l ank t on R ese a r c h,2005,27(2):

135-143.

[33] P u X M,S un s ong,Y a n g B,e t al.T he c om b i ned e f f ec t s o f t em-p e r a t u r e and f ood s upp l y on C a l an us s i n i c us i n t he s o u t hen Y e ll o w

S e a i n s u m m e r[J].J o u r n al o f P l ank t on R ese a rc h,2004,26:

1049-1057.

[34] L i u G M,S un S,W ang H,e t al.A b undance o f C a l a nus s i n i c us

a c r o s s t he ti da l f r on t i n t h e Y e l l ow S e a,C h i na[J].F i s h er i e s O c e-

a nog r ap h y,2003,12(4/5):291-298.

[35] S un S ong,W ang R,Z h a n g G T,e t a l.A p r e li m i na r y s t ud y on t he o ver-s um m e r i ng s t r a t eg y o f C a l an us s i n i c us i n t he Y e ll o w S ea[J].

O ce a no l og i a e t L i m no l og i a S i n i c a,2002,33(s uppl.):92-99.[36] W ang R,Z uo T.Z oop l ank t on D i s t r i bu ti on i n r e l a t i on t o t he h y-

d r og r aph i ca l f ea t u r es i n t h

e s ou t h e r n Y e ll ow S e a[A].I n:T he

P r e s e n t and t he F u t u r e o f Y e l l ow S ea E nv i r onm e n t s[C].P r o-

c ee

d i ngs of Y

e ll ow S e a I n t e r na ti onal S ym po s i um,A n s an,K o r ea,

2003.77-102.

[37] W ang R,Z u o T,W ang K.T he Y e l l ow S e a C o l d B o tt o m W a t er-

a n o ve r s um m e r i ng s it e f o r C a l an us s i n i c us(C o p e poda,C r u s t a ce-

a)[J].J o u r nal o f P l a nk t on R ese a r c h,2002,25(2):169-183.[38] L i C L,Z u o T,W a n g R.A s t ud y o n g r a z i ng o f p l ank t on i c cope-p o d s i n t he Y e ll ow s e a and e a s t C h i na s ea I.P o p u l a ti o n abun-

d a n c

e and g u t p i gm ent co n t ens[J].O c e ano l og i a e t L i m no l og i a

S i n i c a,2002,(Z o op l a n k t on S pec i a l I s s ue):100-110.

[39] W ang R ong,G ao S hangw u,W a ng K e,e t al.Z o op l a n k t on i ndi-

c a ti on of t he Y e ll ow S ea w a r m c u rr e nt i n w i n t e r[J].J o u r n al o f

F i s h er i e s of C h i na,2003,27(s up pl.):39-48.[王荣,高尚武,

王克,等.冬季黄海暖流的浮游动物指示[J].水产学报,

2003,27(增刊):39-48.]

[40] X i ao T i an,W ang R,Y u e H D.H e t e r o t r oph i c b a c t e r i al p r o d uc-t i on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a S ea[J].C h i n s e s J o u r n a l o f O ce an o l o g y and

L i m no l ogy,2001,19(2):157-163.

[41] H ua n g L F,G uo F,H uang B Q,e t al.D i s t r i bu t i on pa tt e r n o f m a r i n e f l a ge ll a t e and i t s c on t r o l li ng f ac t or s i n t he c e n t r a l and

n o r t h pa r t of Y e l l ow S ea i n ea r l y s um m er[J].A c t a O ce a no l og i c a

S i n i c a,2003,22(2):273-280.

[42] Z hang W C,X i ao T,W ang R.A bund a n c e and b i o m a s s o f cope-p o d n a u p li i and c il i a t es and h e r b i v o r o u s ac t i v i t y o f m i c r o z oop l ank-

t o n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a S ea[J].P l ank t on B i o l o g y E c o l o g y,2001,

48(1):28-34.

[43] Z h a n g W,Z h a n g F,W ang K.T he r a t i o o f t he phy t op l ank t on car-

b on and

c h l o r ophy l l i n t h e s e a[J].M a r i ne S c i e n ce s,2001,25

8

9

2

1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

(3):

28-29.[44] 

W an R u i j i ng , H uang D a j i , Z hang J i ng. A bun dance and d i s t r i bu - t i on o f e ggs a n d l a r vae of E n g r au li s j apon i cus i n t he N o r t he r n pa r t o f E a s t C h i na S ea a n d t he S ou t he r n pa r t o f Y e ll o w S ea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n s h i p w i t h env i r o n m e n t a l c ond iti ons [J ].J o u r na l of F i s h er i e s o f C h i n a ,2002 ,26(4):321-330.[万瑞景,黄大吉,张经.东

海北部和黄海南部

--

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J ].水产学报,2002 ,26(4):321-330.]

[45] 

Z hou F eng , S u J i l an , H uang D a j i . S t u dy o n t he i n t r u s i on o f c oa s t al l ow s a li n i t y w a t er i n t he w e s t of s ou t h e r n H uanghai S ea d u r i ng s p r i n g a n d s um m er [J ]. A c t a O ce ano l og i c a S i n i c a ,2004 ,26(5):34-44.[周锋,苏纪兰,黄大吉.南黄海--

鱼产卵场沿岸低盐水入侵现象研究[J ].海洋学报,

2004 ,26(5):34-44.]

[46] 

L i u G M , S un S , W ang H , e t al . A bund a nce of C a l anus a c r o s s t he t i dal f r ont i n t h e y e ll ow s ea , C h i na [J ]. F i s h er i e s O ce an o g r a - p hy ,2003 ,12(4/

5 ):291-298.[47] W ei H , S u J , W an R J , e t al . T i da l f r o n t ,

f r on t a l c i r cu l a t i on a n d a nchovy e g

g co n v e r g e i n t he Y e ll ow S ea [J ]. F i s

h er y O ce an o g r a - p hy ,2003 ,12(4/5 ):434-442.

[48] 

T ong Y uan z h e n g. P hy s i cal M echan i s m o f t he F o r m a t i on o f A ncho- v y ov er W i n t er G r oun d i n t he Y e ll o w S e a [D ]. H ang z hou : S eco n d I n s tit u t e of O cea n o g r a p hy , S t a t e O ce an i c A dm i n i s t r a t i on ,2005.

[童元正.黄海--

鱼越冬场形成的物理机制研究[D ].杭州: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2005.][49] 

C ao Z Y , L i Y ,

D ong L X. T he B o t t om B oun da r y L aye r O b s e r va- t i ons and U s i ng a t N u m e r i cal T i dal M o d e l i n H an g z hou B ay [C ]. H a n g z ho u : P r o cee d i ng o f I n t e r n a t i onal C on f e r ence on T i d al D y- n a m i cs a n d

E nv i r onm ent R e s ea r ch ,2002.

[50] 

C a o Z Y , L i Y ,

D ong L X , e t al . O b s e r va t i on o f t h e b ound a r y l ay er a t H ang z h o u b a y [J ]. A c t a O ce an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2005 (i n p r e s s ).

[51] 

D ong L X , C ao Z Y , G uan W G , e t a l . D i s t r i bu ti on cha r ac t e r i s- t i cs o f s u s p e n ded s ed i m e n t pa r t i c l es i n Y e ll o w S ea and

E a s t C h i na S e a [J ]. A c t a O c e ano l og i c a S i n i c a ,2005 ( i n p r e s s ).

[52] 

T i a n T i a n , W ei H a o , S u J i an , e t a l . S t u dy o n cyc l e and b u dge t s o f nu t r i e n t s i n t he Y e l l ow S e a [J ]. A d v an ce s i n M a r i ne S c i e n c e ,2003 ,21(1):1-7.[田恬,魏皓,苏健,等.黄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研究[J ].海洋科学进展,2003 ,21(1):1-7.]

[53] 

L i n C , N i ng X , S u J , e t al . E nv i r onm en t al c h a n g es a n d t he r e- s pon s es of t h e e co s y s t em s of t he Y e ll ow S e a d ur i ng 1976-2000 [J ].J

o u r nal of M a r i ne S y s t e m s ,2005 ,55:223-234.[54] 

Z hang G L , Z h a n g J , K a n g Y B , e t a l . D i s t r i bu ti ons a n d f l uxes o f d i ss o l ved m e t hane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a S ea and t h e Y e l l ow S ea i n s p r i ng [J ].J

o u r na l of G e ophy s i c al R ese a rc h ,2004 ,109 : C 07011.[55] 

W u Y , Z hang J , L i D J , e t al . I s o t ope v a r i ab i lit y of p a r ti c u l a t e o r ga n i c m a t t er a t t he P N s e c ti o n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 a S ea [J ]. B i o-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2003 ,65:31-49.

[56] 

L i D J , W u Y , Z hang J , e t al . O xyge n d e p l e ti on i n t he C hang j i ang ( Y ang t z e r i ve r ) E s t ua r y [J ]. S c i e n c e i n C h i na (D ),2002 ,45(12):1137-1146.[57] 

L i u S M , Z hang J , L i R X . E co l o g i cal s i gn i fi cance of b i oge n i c s ili c a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a S ea [J ]. M a r i n e E c o l ogy P r o g r e s s S er i e s ,2005 ,290 :15-26.

[58] 

Z hang J , Z o u L , W u Y , e t al . A t m o s phe r i c w e t depo s i ti on and c hanges i n phy t op l a n k t on b i o m a s s i n t he s u r f a c e oce an [J ]. G e o- p hy s i c a l R ese a rc h L e t t er s ,2004 ,31: L 11310.

[59] 

Z hang Y H , Z hu L , Z eng X , e t a l . T he b i og eochem i ca l cy c li ng o f pho s ph o r us i n t he u pper oce an o f t he E a s t C hi n a S ea [J ]. E a s t - u a r i ne , C oa s t al and S h e l f S c i e n c e ,2004 ,60:369-379.

A S T U D Y O F M AR I N E E CO S Y S TE M D Y N A M I C S I N

T H E COA S TA L OC E A N O F CH I N A

T AN G Q i - s heng 1

, S U J i - l a n 2

, S U N S ong 3

, Z H AN G J i n g

4,5

H UAN G D a- j i 2

,J I N X i a n - s hi 1

, T ON G L i n g

1

(1.

Y e ll o w S e a F i s h er i e s R ese a rc h I n s tit u t e , Q i ngdao 266071 , C h i na ;2. S ec o nd I n s tit u t e o f O ce an o g r a p hy , H ang z h o u 310012 , C h i na ;3. I n s tit u t e o f O ce an o l o gy , C AS , Q i ngdao 266071 , C h i na ;4. O ce an U n i vers it y o f

C h i na , Q i ngdao 266003 , C h i na ;5. E a s t C h i na N o r m al U n i vers it y , S hanghai 200062 , C h i na ) A b st r a c t : G l o b a l O cea n E co 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s ( G L OB

E C ) i s a n i m p o r t a ntp a r t o f t he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 a nd m a- r i ne s u s t a i n a b l e s t ud i e s . I t i s o ne o f t he m o s t a c ti v e f r o nt fi e l ds o f t he i n t e r n a ti o n a lm a r i n e s c i e n ce s r e s ea r c h. T h i s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s t udy p r og r e s s a nd d eve l o pm e n t d i r ec ti o n o f eco 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s i n t he C h i ne s e c oa s t a l ocea n b a s e d o n t he p r o j ec t titl e d “ E co 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s a nd S u s t a i n a b l e U tili z a t i o n o f L i v i ng R e s o u r ce s i n t he E a s t C h i na S e a a nd Y e ll o w S e a (1999-2004 )” o f N a ti o n a l B a s i c K e y R e s ea r c h P r og r a m (973 p r og r a m ). K e y w o r ds : G l o b a l ocea n e co 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s ; C oa s t a l ocea n o f C h i na ; M a r i ne s c i e n c e.

9921

第12期 唐启升等: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进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 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从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来分析相应的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关于环境方面 的限制只会越来越多。本文从当前环境对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中分析出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最后提 出了我国在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时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管理;环境壁垒 一、环境对贸易的不利影响 各国早已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为保护环境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来禁止一些产品的贸易构成“绿色贸 易壁垒”,影响着正常贸易的发展,盲目增长的进出口贸易也会给国内的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例如, 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盲目出口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出口而生产高污染产品也会对环境 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WTO 之后,遭遇关税、配额限制的可能性减少, 而环境壁垒却成为我 国外贸发展的新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发生的重大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将污染密集型产业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因生产外国的污染严重的产品,造成本国的环境严重恶化,但同时我国由于技术和资金等 方面的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以1991-2001年间为例,我国进口了大量污染废弃物, 1991年为99万吨,占 当年全国进口额的0.49% ,而2001年我国的进口污染物为1 119万吨,达到了历史最高,占当年全年进口额的2.07% 。 绿色壁垒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绿色壁垒从环境保护上来说,它可以限制那些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人类生 活健康的贸易活动;从出于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上看,它利于发达国家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而实行贸易保护,这对 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壁垒。中国处于发展的状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要 求,致使很多产品出口受限。例如,被称为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标准——日本《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申论范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申论范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

—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研究生《机械系统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试题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机械工程2014级 课程名称: 《机械系统动力学》 考试时间: 120分钟 考试日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分数 1 圆柱型仪表悬浮在液体中,如图1所示。仪表质量为m ,液体的比重为ρ,液体的粘性阻尼系数为r ,试导出仪表在液体中竖直方向自由振动方程式,并求固有频率。(10分) 2 系统如图2所示,试计算系统微幅摆动的固有频率,假定OA 是均质刚性杆,质量为m 。(10分) 3 图3所示的悬臂梁,单位长度质量为ρ,试用雷利法计算横向振动的周期。假定梁的 变形曲线为?? ? ?? -=x L y y M 2cos 1π(y M 为自由端的挠度)。(10分) 4 如图4所示的系统,试推导质量m 微幅振动的方程式并求解θ(t)。(10分) 5 一简支梁如图5所示,在跨中央有重量W 为4900N 电机,在W 的作用下,梁的静挠度δst=,粘性阻尼使自由振动10周后振幅减小为初始值的一半,电机n=600rpm 时,转子不平衡质量产生的离心惯性力Q=1960N ,梁的分布质量略去不计,试求系统稳态受迫振动的振幅。(15分) 6 如图6所示的扭转摆,弹簧杆的刚度系数为K ,圆盘的转动惯量为J ,试求系统的固有频率。(15分) 7如图7一提升机,通过刚度系数m N K /1057823?=的钢丝绳和天轮(定滑轮)提升货载。货载重量N W 147000=,以s m v /025.0=的速度等速下降。求提升机突然制动时的钢丝绳最大张力。(15分) 8某振动系统如图8所示,试用拉个朗日法写出动能、势能和能量散失函数。(15分)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试题纸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 m。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66 微克/3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机械动力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机械动力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判断 1.机构平衡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动态静力分析为基础的动力学综合,或动力学设计。 答案:正确 2.优化平衡就是采用优化的方法获得一个绝对最佳解。 答案:错误 3.惯性力的计算是建立在主动构件作理想运动的假定的基础上的。 答案:正确 4.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与机械驱动构件的真实速度无关。 答案:正确 5.作用于等效构件上的等效力(或等效力矩)所作的功等于作用于系统上的外力所作的功。答案: 错误 6.两点动代换后的系统与原有系统在静力学上是完全等效的。 答案:错误 7.对于不存在多余约束和多个自由度的机构,动态静力分析是一个静定问题。 答案:错误 8.摆动力的完全平衡常常会导致机械结构的简单化。 答案:错误 9.机构摆动力完全平衡的条件是:机构运动时,其总质心作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错误 10.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与质量有关。 答案:错误 11.平衡是在运动设计完成之前的一种动力学设计。 答案:错误 12.在动力分析中主要涉及的力是驱动力和生产阻力。 答案:正确 13.当取直线运动的构件作为等效构件时,作用于系统上的全部外力折算到该构件上得到等效力。答案:正确 14.摆动力的平衡一定会导致机械结构的复杂化。 答案:错误 15.机器人操作机是一个多自由度的闭环的空间机构。 答案:错误 16.质量代换是将构件的质量用若干集中质量来代换,使这些代换质量与原有质量在运动学上等效答案:正确 17.弹性动力分析考虑构件的弹性变形。 答案:正确 18.机构摆动力矩完全平衡的条件为机构的质量矩为常数。 答案:错误

19.拉格朗日方程是研究约束系统静力动力学问题的一个普遍的方法。 答案:正确 20.在不含有变速比传动而仅含定速比传动的系统中,传动比为常数。 答案:正确 21.平衡分析着眼于全部消除或部分消除引起震动的激振力。 答案:正确 22.通路定理是用来判断能否实现摆动力完全平衡的理论。 答案:错误 23.无论如何,等效力与机械驱动构件的真实速度无关。 答案:正确 24.综合平衡不仅考虑机构在机座上的平衡,同时也考虑运动副动压力的平衡和输入转矩的平衡。答案:正确 25.速度越快,系统的固有频率越大。 答案:错误 26.平衡的实质就是采用构件质量再分配等手段完全地或部分地消除惯性载荷。 答案:正确 27.优化综合平衡是一个多目标的优化问题,是一种部分平衡。 答案:正确 28.机构摆动力完全平衡的条件为机构的质量矩为常数。 答案:正确 29.当以电动机为原动机时,驱动力矩是速度的函数。 答案:错误 30.为了使得等效构件的运动与机构中该构件的运动一致,要将全部外力等效地折算到该机构上这 一折算是依据功能原理进行的。 答案:正确 2、单选 1.动力学反问题是已知机构的(),求解输入转矩和各运动副反力及其变化规律。 A.运动状态 B.运动状态和工作阻力 C.工作阻力 D.运动状态或工作阻力 答案:B 2.平衡的实质就是采用构件质量再分配等手段完全地或部分地消除()。 A.加速度 B.角加速度 C.惯性载荷 D.重力 答案: C 3.摆动力的完全平衡常常会导致机械结构的()。 A.简单化

推荐-项目名称: 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

项目名称: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产出与 适应性管理的科学基础 首席科学家:张经华东师范大学 起止年限:20XX.9至20XX.9 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二、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本项目将遵循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即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两个方面认识我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与产出功能,量化其生态容纳量及动态变化,预测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易损性。寻求我国近海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使具有陆架特色的我国近海可持续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五年预期目标 针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在多重压力影响下不断地发生变化、其所提供的食物产出也受到现有管理决策的影响的现实,在本项目中,将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食物网的影响为重点,剖析在多重压力下近海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和食物产出的可持续性。通过本项目的学科整合与持续性研究工作,提升对近海生态系统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实现我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食物产出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其中包括: ?深化对近海生态系统在多重压力影响下可持续发展机理的认识, 提高预测能力; ?在多重压力的背景之下,剖析近海渔业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前提下的适应性管理对策; ?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队伍的能力建设,继续壮大和培育能积极参与国际前沿领域活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群体;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50 名以上,发表科学15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或研究专辑1-2部。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近海生态系统数据系统和资料共享平台。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 在项目实施中,拟选择长江口外与东海陆架的缺氧区、山东半岛的增养殖区为重点调查与实验区域。 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刻画的物质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例如:基本物质基础与支撑功能)特点,它控制和调节着海洋中物质循环的基础过程(例如:营养限制),支撑着海洋中的食物产出的数量与品质(例如:食物网的物质传递)。在海洋中,多重压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将通过物质输运的性质、通量及其改变体现出来。相对于针对高营养层次的生物学研究而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迅速,而且其变化引起的后果贯穿于整个食物网中。我们将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前期发展基础上,以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食物网的关键作用为研究核心,针对多重压力对近海生态系统的食物产出的主导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提高预测的水平;项目的研究成果将为近海生态系统可持续食物生产的适应性管理对策提供基础。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全程食物网的作用意义上凸现不同的生态系统亚区在多重压力下可持续发展的取向和相应的适应性管理问题。譬如,在长江口外和东海陆架区认识黑潮涌升与陆地径流的变化对缺氧区形成和演化的控制作用,检验缺氧同富营养化在因果上的关联和脱节,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水层-底栖系统耦合的调控机制。在近海的增养殖区域,认识富营养化、海洋酸化与不同的增养殖策略对食物网的关键种群结构和食物产出的影响程度,在食物网不同营养层次功能群的层面上分析海洋酸化和人为的“寡营养化”所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后果。 为了使关键科学问题的多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收到预期效果,我们将在不同的典型生态区选择相应的重点研究主题,促使各课题的研究能够目标集中、步调一致, 对应“关键问题”聚焦“共性特点”研究, 使整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国家对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食物产出的重大需求,帮助产业界克服相关的瓶颈障碍。 2.技术途径

机器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机器人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题: 1.自由度: 2.机器人工作载荷: 3.柔性手: 4.制动器失效抱闸: 5.机器人运动学: 6.机器人动力学: 7.虚功原理: 驱动: 9.电机无自转: 10.直流伺服电机的调节特性: 11.直流伺服电机的调速精度: 控制: 13.压电元件: 14.图像锐化: 15.隶属函数: 网络: 17.脱机编程: : 二、简答题: 1.机器人学主要包含哪些研究内容 2.机器人常用的机身和臂部的配置型式有哪些 3.拉格朗日运动方程式的一般表示形式与各变量含义 4.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有哪些 5.直流电机的额定值有哪些 6.常见的机器人外部传感器有哪些 7.简述脉冲回波式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8.机器人视觉的硬件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9.为什么要做图像的预处理机器视觉常用的预处理步骤有哪些 10.请简述模糊控制器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用途。 11.从描述操作命令的角度看,机器人编程语言可分为哪几类 12.仿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2.试论述精度、重复精度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3.试论述轮式行走机构和足式行走机构的特点和各自适用的场合。 4.试论述机器人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的关系。 5.机器人单关节伺服控制中,位置反馈增益和速度反馈增益是如何确定的 6.试论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准则。 四、计算题:(需写出计算步骤,无计算步骤不能得分): 1.已知点u的坐标为[7,3,2]T,对点u依次进行如下的变换:(1)绕z轴旋转90°得到点v;(2)绕y 轴旋转90°得到点w;(3)沿x轴平移4个单位,再沿y轴平移-3个单位,最后沿z轴平移7个单位得到点t。求u, v, w, t各点的齐次坐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辩证法)

“美丽中国”之生态文明建设 看到论文标题,我们不禁会问“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查百度百科可知其定义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那“什么又是美丽中国”呢?查百度百科又可知其定义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是的,以上两个观点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的新提法,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决策,也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中国梦”。在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党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十七大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的章程。通过对比,今年十八大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成就,让百姓能充分享受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 十八大报告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深刻而准确地抓住了建设美丽中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出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美丽中国”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共生”。真正做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共同繁荣昌盛,自然生态成为人类的美好“家园”,人民得以美好“栖居”。其次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实现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且自然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好保护,真正做到青山绿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再次应该是人的生存权与环境权的有机“统一”。“美丽中国”的提出使我国第一次将在美好环境中生活作为人民生存之要义加以明确,从而将环境权纳入生存权之中,使得两者得以统一,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面临着从低端发展到高端创新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以往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的发展,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即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将今后中国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中国七大环境问题 伴随着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扩张达到极限,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 达到5000美金这一中等发达水平的时候,中国同时也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如果说四万亿之前的环境污染还只是个别局部现象,而今就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 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都成为民众的奢望之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一、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二、水污染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三、垃圾处理 中国工业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四、土地沙化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讲座心得体会 为期5天的党校学习已经结束了,来自不同专业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其中,马教授讲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印象颇深,讲出了眼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下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面结合马教授的授课,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放在如此突出、重要的位置 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是继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到生态文明之后,又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到生态文明建设,足以证明,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gdp高速增长,一个东方大国已经崛起,在这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朱训称,“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三分之二正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而且另外340座矿业城市终将面对矿山闭坑的一天。”不仅如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石油、天然气也即将面临危机。与此同时,水体污染、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也在日益加重,物种灭绝、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等问题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一句名言警示着我们:如果还不珍惜,人类最后一滴水将与血等价。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及不合理使用,过分的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原因造成的。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建设生态文明在当下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何为“美丽中国” 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在这个特定语境下,美丽中国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个方面平衡发展的状态,就是要打造“三个空间”: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要想实现“三个空间”,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是时候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注意的时候了,只有人人有意识、有担忧、有责任,我们的国家才会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当下状态一步步的实现我们所谓的具有山川海河的自然之美、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人文风化的心灵之美的“美丽中国”。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生态的现状、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保护对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全社会都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关键字:生态环境资源安全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工业、农业等高效快速地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面对我国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

为突出。 1、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 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 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 3、环境安全问题

机械动力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机械动力学期末复习题及 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机械动力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1、判断 1.机构平衡问题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动态静力分析为基础的动力学综合,或动力学设计。 答案:正确 2.优化平衡就是采用优化的方法获得一个绝对最佳解。 答案:错误 3.惯性力的计算是建立在主动构件作理想运动的假定的基础上的。 答案:正确 4.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与机械驱动构件的真实速度无关。 答案:正确 5.作用于等效构件上的等效力(或等效力矩)所作的功等于作用于系统上的外力所 作的功。答案:错误 6.两点动代换后的系统与原有系统在静力学上是完全等效的。 答案:错误 7.对于不存在多余约束和多个自由度的机构,动态静力分析是一个静定问题。 答案:错误 8.摆动力的完全平衡常常会导致机械结构的简单化。 答案:错误 9.机构摆动力完全平衡的条件是:机构运动时,其总质心作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错误 10.等效质量和等效转动惯量与质量有关。 答案:错误 11.平衡是在运动设计完成之前的一种动力学设计。 答案:错误 12.在动力分析中主要涉及的力是驱动力和生产阻力。 答案:正确 13.当取直线运动的构件作为等效构件时,作用于系统上的全部外力折算到该构件上得到等效力。 答案:正确 14.摆动力的平衡一定会导致机械结构的复杂化。 答案:错误 15.机器人操作机是一个多自由度的闭环的空间机构。 答案:错误 16.质量代换是将构件的质量用若干集中质量来代换,使这些代换质量与原有质量在运动学上等效 答案:正确 17.弹性动力分析考虑构件的弹性变形。 答案:正确 18.机构摆动力矩完全平衡的条件为机构的质量矩为常数。 答案:错误 19.拉格朗日方程是研究约束系统静力动力学问题的一个普遍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