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观

实践观

实践观
实践观

第二单元 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论)

年级:高二 编写:高二备课组 日期:2013.5 【学习目标】 高考考点: 1、实践:⑴实践的概念 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⑴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⑵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知识梳理】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是 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 。 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 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总是处于一定的 之中进行实践活动,历史性——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受 的制约。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⑴实践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⑵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新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⑶实践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推动认识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变为现实,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对照,成功的,则是正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真正目的和归宿,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 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 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班别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为转移。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

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认识过程:

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

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才能完成。

原因:⑴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⑵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

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的,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原因: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的延续性;

认识的基础---实践的不断发展

认识的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获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这里总

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真理,在实践中真理。

【知识明辨】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

5、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

6、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7、真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

8、有用的是真理,真理是有用的( )

9、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10、科学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定的唯一标准。( )

11、真理是客观的,不具有主观性。()

1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3、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14、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练习巩固】

一、单选题(基础过关)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2008海南卷19)“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⑧④ C.①⑧ D.②④

3、奥运火炬接力珠峰展示活动是奥运史上的第一次,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重要亮点。北京时间2008年5月8日凌晨3:00,经过6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于当天上午9点多,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峰,并进行传递,从而实现了奥运火炬传递历史上海拔最高的传递壮举。由于珠峰特殊的气候环境,实施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工作的时间跨度为3个多月。这样安排既照顾到珠峰登顶时间的不确定性,又不影响各地传递活动。从哲学上看,材料表明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C.实践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4、(2009广东理基)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了《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5、(2010广州一模)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将于2008年升空继续寻找反物质。人们利用阿尔法磁谱仪深入探究世界,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8.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A.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C.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D.不怕慢,就怕站

9.(2008上海卷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10.(2008江苏卷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2008广东卷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2.(2008广东卷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13.(2008宁夏卷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15.(2010珠海一模)2009年7月22日浩瀚的天空出现了日全食现象,此前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紫金山天文台作出了准确的预测。人们能够准确预测日全食表明

①办事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决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③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④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总是在人们的预料之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二、能力提升(简答题)

16、2009年12月20日,胡锦涛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今天的澳门,社会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这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中央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针。一国两制来自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更加完善,一国两制的实施必将更好的推动港‘澳发展,并为尽快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方法借鉴。

问:材料是如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五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暴动,或认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可以“被检测出来”;2010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66%提升到90%以上;2009年报告大纲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即更加关注区域气候变化现象和进一步深入评估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审题提示: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 2015年04月17日10:01 来源:光明日报手机看新闻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近日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此次印发的《行动方案》,是与《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相配套的文件,是深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步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是必须抓好的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原则要求。经过各地各部门长时间的积极贯彻和大力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可喜成效。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是基础,付诸行动是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在于实践,伟力也藏于其中。动员起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坚持下去,应该成为下一阶段的总体思路。《行动方案》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将广大干部群众发动起来;要统筹协调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全面铺展;要强化实践养成,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动局面。 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防止凌空蹈虚、脱离实际。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否则就容易出现活动和实际各唱各调、互不相干的脱节现象,也难以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此次印发的《行动方案》,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公正文明执法司法活动等15个实践活动项目进行了详细安排。这些活动都是各行业长期开展的品牌项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也是经验的提炼。总体看来,活动安排在深化拓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活动的基础上,着力向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延伸。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法治是保障和支撑。按照《行动方案》,下一步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用良法善策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用刚性制度树立道德天平、引导价值判断、规范行为取舍。历史上任

实践观

第二单元 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论) 年级:高二 编写:高二备课组 日期:2013.5 【学习目标】 高考考点: 1、实践:⑴实践的概念 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⑴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⑵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知识梳理】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是 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 。 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 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历史性:社会性——总是处于一定的 之中进行实践活动,历史性——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受 的制约。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⑴实践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⑵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新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的发展;⑶实践锻炼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了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推动认识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变为现实,人们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对照,成功的,则是正确的。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真正目的和归宿,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 方法论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 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班别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课后题第二章 实践辩证法

第二章实践辩证法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3.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6.“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 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4.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E、主要联系5.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7.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

价值观主题活动方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突出抓好以未成年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学校将组织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特制订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讲道德重细节塑品行 二、活动内容 (一)引导日常熟读背诵。利用晨读、课间背、课前背、放学背、回家背、集中背等多种形式引导未成年人熟读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4字”(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庆幸福谣“七个层面21福”(①对自己:健康是福,勤俭是福,知足是福;②对他人:真诚是福,包容是福,友善是福;③对家庭:理解是福,体贴是福,和睦是福;④对生活:热爱是福,珍惜是福,乐观是福;⑤对事业:敬业是福,担当是福,奋斗是福;⑥对社会:感恩是福,尽责是福,回报是福;⑦对国家:忠诚是福,守法是福,奉献是福)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基本内容,做到人人会背、个个牢记,并慢慢品味、逐步领会,日积月累内化于心,体现在习惯养成中。 (二)融入主题班团队会。各班级要把班团队会活动作为学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组织开展主题宣讲、集体诵读、讨论交流、宣誓明志等活动,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庆幸福谣”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在大声朗读中增强感知认同,在热烈讨论中接受信念教育,在积极参与中实现自我规范、主动成长。 (三)强化校园宣传教育。各班级要充分利用文化走廊、黑板报、宣传栏、电子屏等宣传平台,通过创作手抄报、张贴宣传画等形式,营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计划修订版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实践活动计划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计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旨,以培育“四有”新人为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广大小学生培养成具有世界眼光、改革精神、开放意识,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重点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凝练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教育系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也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三、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做到活动开展扎实有效。把这项工作当做长期任务来抓,不能看成突击性工作。要加大对活动开展过程的检查和指导,把过程抓实,把管理抓细,推动工程持续、稳步开展。学校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陈华东 副组长:陈雅 组员:各班主任。 四、实施途径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报告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每一个公民而言,要想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要求,首先要做到对我们每个公民的要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对于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似乎是抽象的,甚至是虚空的。其实,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特别遥远的事情,也并不是只有部分人能够做的,而是适用与我们所有的公民,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都是相辅想通的。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爱国不再是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兴国,强国。兴国,强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敬业,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是一种贡献。诚信,友善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做到诚信友善。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我们学校各个学院,社团都有积极响应。我参加的公益社团和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举办了冬季送温暖的活动,每年的十一月份,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办公室都会订购一批羽绒服,然后向各个学院统计需要帮助的同学,给需要帮助的同学发放羽绒服。 首先我们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通过卖家给的衣服样本,来通知领取衣服的同学前来试衣服的款式,号码。在这个时候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同学的通知以及来试衣服同学的时间。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同学由于换号手机关机等原因没收到我们发的短信,不知道需要前来试衣,还有部分同学记错试衣时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让他们同班同学带话或再次通知来让每个同学都试到满意的衣服。 然后就是上报需要各款羽绒服的数量,号码等,这个过程算是比较容易的,不过也有遇到商家没有足够数量的我们需要的羽绒服,然后就是再找同学让他们再选择其他的衣服。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概述: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的重要创造,他看到了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所具有的极其丰富的内容,赋予了实践以本体论的意义。本文借鉴前辈观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这实践活动的进程。咋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给为显著。当然,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的作用。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对于实践来说,它依然是第二位的东西。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范畴的内涵可概括为人的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对对象化扬弃的活动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 实践概念最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构建了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实践哲学体系,开创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活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着必需的,为着他物而被选择的”工具性活动,即创制,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另一类是“以其白身而被选择的”白由活动,即实践和思辨,这种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人在这种活动中就能够得到快乐。此后至今,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各不相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 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 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在一个范围内说,是实践塑造了历史。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实践跟历史,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个人认为,当我们把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摆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而不应该单纯地考察实践的观点。社会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关键词:《实践论》辩证法当代意义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就不可能有它们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历史发展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主客观的统一就将是僵死的、凝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批判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理论法宝,而且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许多启示。 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前者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后者就是要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国强民的两步走战略,而这两歩走恰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现实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我国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区都能均衡发展,同时发展。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看综合竞争力。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就是达到了主观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有力的证明,这条富国强民的发展政策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客观发展实际的理论方针,这是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论创建。如果我们不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就不会有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当前,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第二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实施这一理论政策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党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造成区域、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一定要在主观思想上

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从加强政法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洪流,有助于培育中国特色法治文化,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根据中央政法委有关精神,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将围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引领法律思潮,在政法战线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个人初步认识到,上述政法干警四个核心价值观中,“忠诚”是指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律,“廉洁”是指奉公守法、恪尽职守,是对一切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属于政法职业群体最基础的核心价值观。而某一职业群体核心价值观,应是基于职业定位和职业特征长期潜移默化、内在生成的职业伦理、准则,虽历经社会发展变化,而最终能沉淀下来的影响职业者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的职业理念。“公正”、“为民”则更能体现法律职业伦理中独特价值。 “公正”,即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守护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是法律职业群体首要的职业伦理规范。法,

在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代表一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神兽。拉丁文中“法”兼指“权利”、“正义”、“公平”之意。古罗马人把法律视作善良公平之艺术,可见,法律肇始的制度价值就在于公平正义。在大陆法系,检察官素有“法律的守护人”之称,而马克思所谓“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警察更是代表正义力量除暴安良。皆因为秉持公义之心的执法者能通过司法活动,将法律条文中所蕴含的一般的、抽象的公平正义精神贯彻到每个具体案件的处理中,实现公平正义。因此,将守护法律、维护公平正义诠释为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养成。 “公正”,还意味着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中立。在我国,公正廉洁执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政法队伍思想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政法干警通过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是,公正执法须以法律为依归,树立根植法律文化的法律信仰至关重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政法干警将自觉守护法律公平正义精神、实现司法公正视作司法活动的基本准则;有助于在公正执法办案中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培养对法律的情感、思想和信仰,从而起到自觉遏制司法腐败的良好作用。 “为民”,即所谓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职业群体显著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方法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从古罗马“人民的福祉就是最高的法律”,到近代“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等关于公民权利的名谚,为法治文明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由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思想发展而来的民权思想,成为近代法律

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 姓名:耿芳兵学号:100301114 以前很多哲学家都论述过实践,它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实践”主要是指伦理行为和政治行为,注重的是行动,其目的在与自身,使人们“善”;而“创制”主要指导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技艺活动,其目的在于创制的对象。之后,关于实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实践不过是思想的代名词。而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实践指的是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精神实体活动。旧唯物主义者更重视实践,但他们把实践又通常理解为饮食起居之类的日常生活或商人的营业牟利活动。他们对实践的理解片面而孤立。而马克思则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构成其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的提出是一个从有到无、逐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l、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 3、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认识论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于是,从哲学上概括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可能。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过程 马克思从开始从事哲学活动时起,就十分重视实践问题,但对实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是哲学实践,即理论批判活动。实践的力量来自本身自由的理性,实践的作用是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和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使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念发生怀疑和动摇,从而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分析,同时也由理性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这个时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主要是指政治批判和推翻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他把两者看成是同一件事情。这时马克思在实践观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区别开来,认为从事政治批判不仅需要有革命理论,而且还需要物质力量,这个物质力量就是掌握了革命理论的无产阶级。但这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生产实践问题,不了解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还没有解决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问题。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探索科学实践观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首先,由于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从而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即生产实践。其次,他在对人的本质的分析中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并强调指出,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离不开外部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第三,马克思还初步论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指出真正的实践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此外,马克思正式使用了实践范畴,并把实践理解为人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他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初步萌发了实践是认识的对象、源泉以及认识真理标准思想。在另一个方面, 基于此种实践观,马克思进一步伸张了实践的批判维度,把哲学终结的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把这

实践观

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你要想认识某个事物的属性、特征,你就要去动手“实践”,当然这里的实践是广义的,不单单指动手去做。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就使用过实践的概念,比如我们国家的古代哲学,实践就被称为“践行,实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前人,正确的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可见实践哲学的重要性,实践观的重要性。实践观对我们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大方面来讲,实践观对我国 的影响,在 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于当时的时代问题,这篇文章引发了国内的轰动,对当时的意义不可估量。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小的方面来讲,实践观对个人的影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要想去认识一个事物或者得出一个结论,必先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年轻的时候就大胆的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质疑,并绝心推翻它,于是自己实践,做一次实验。他利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正如他自己想的一样,实验成功的说

明了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我觉得他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统治”了人们1700多年的的理论就他敢站出来推翻它,并用实践打败了所谓的“真理”。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实践对我们更重要。经历了高中三年的“高温高压”,基本上没有实践(各种实践)的机会。而大学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你可以尽情的利用它来展示自己,来充实自己。你可以参加各种社团的各种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参加学校举办的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我们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升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我们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实践观贯穿着人类的进化史中,从原始人类到现在,人类每一次大胆的实践、大胆的突破,人类就会向前进步。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积极实践、积极动手,你就会进步。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学校:江西师范大学 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姓名:叶文才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到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演变

从实践辩证法的现实转向到否定的辩证法的文化转向——马克思到阿多诺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演变 摘要:从实践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的逻辑演进来看,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或在形式上完成了辩证法的精神性的运动。然而,这种辩证法表面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否定性实则是对现存事物作为保守理论的一种辩护,也就是对“旧世界”的维护,而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马克思实践的辩证法正是切入现实之中,只有对社会批判即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以实现人类的整体的解放。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关系在内的整个唯物史观的批判,无论马克思对整体性的社会批判还是对人类解放的政治追求,他的批判是以建构性为基础的,他的批判既是对启蒙以来辩证法的最高完成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最后阶段。终结本身就意味着开启,以解构性形式出现的辩证法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以解构性为基础的辩证法,阿多诺辩证法之所以会走向“否定的”批判性,之所以将马克思对于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转向对文化的现实批判,从现实批判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阿多诺辩证法的过渡和历史逻辑发展的一个理论环节。 关键字:否定的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现实转向文化转向 一、马克思实践辨证法批判的现实转向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批判的现实转向是针对传统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的基础之上而转向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反对一切将辩证法建立在抽象事物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反对为哲学寻找一切本体论的基础。他立足于实践对传统的辩证法予以批判,即对旧世界进行批判而发现新世界。这个新世界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维层面,而是转向到人的现实生活之中。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独立的观念都不会成为历史,他反对建立任何一种哲学的本体论,哲学在马克思的视域内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环境。马克思所要改变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否定性,而实则是作为一种保守的理论对现存事物进行完整的辩护,这种“批判的武器”即理性实则是在理论层面对现存的世界进行着解释。而马克思抓住了黑格尔辩证法所存在问题的关键之处,他用实践的劳动特征对现实的矛盾进行彻底的批判与否定,这种革命性的力量是现实的革命性的力量,它是一种“武器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理性的批判当然不能代替现实的批判,只有对现实的社会或资本主义的制度进行批判才能够彻底的改变世界。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批判时指出,“现代德国的批判着意研究旧世界的内容,而且批判的发展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精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精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乡党委政府学习专题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乡工作实际,迅速动员部署,组织召开党组会议,有序开展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带动行业树立新风,现将该活动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乡党委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制定了《**乡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坚持“加强学习保质量,提高认识增成效”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市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解放思想,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迅速行动,全面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思想教育、丰富活动内容,营造活动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干部职工的贯彻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利用板报、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广泛宣传,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撰写心得体会;深入开展 “讲文明树新风”、“优质服务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并深入开展了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为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高效、便捷”服务中创先争优,为我乡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组织在工商景区开展党员挂牌、亮身份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争创游客满意窗口;组织导游开展优质服务,争创优秀服务标兵活动;组织鸣凤宾馆、国际大酒店创建四星级酒店。 三、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干部素质,不断推动工作新水平。 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局机关狠抓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继续采取了党组中心组、干部政治学习、局办公学习三位一体的模式,坚持集中与自学相结合方式,采取络、讨论、座谈等多种形式,每周坚持进行政治学习,全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学习,并对本系统先进人物和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摘要】十七大报告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一新的概念、理论和任务的提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主线和核心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驾驭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团的一份子,具备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身处多种价值观的包围之中,价值观取向的多元分化意识不争的事实,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并不意味这多有的主观都是提倡的。正因为多元,才必须有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导航”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摘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 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自然界是自发运动,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科学的实践观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诞生的标志,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的旧哲学中脱颖而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就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是这一实践观在各个领域里延伸的结果。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哲学生成的手段。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也就不能够深刻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项基本原理。 有些人不认识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他们把实践只看作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只讲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非常片面的。实践范畴决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如果没有科学的实践范畴,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将是不可理解的,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命题就失掉了灵魂,就和旧哲学命题难以区分。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为着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对以往的旧哲学进行清理的结果。一切过去旧的哲学都是立足于社会上的有钱有势的剥削统治阶级,唯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人类的解放。只有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人类解放的使命,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站在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一面,对于维护剥削和压迫的旧哲学展开无情地批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产生的动力。

旧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时期,两个基本的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费尔巴哈则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清理,就是通过对于上述两家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黑格尔的哲学,但是他始终不是一个正统的黑格尔派,因为立足点是不同的。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虽然包含着理性具有能动性的积极因素,但是他把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活动,认为通过哲学批判的实践就可以解决社会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看到,单是思想的力量是不能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的,社会矛盾必须通过物质力量来解决。马克思以此为基本思想展开了对黑格尔的批判,阐发了自己的新观点。他认为,思想批判能超越旧社会的思想范围,但不能改变旧秩序,改变旧世界只有把思想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展开“肉搏的批判”,才能战胜敌人。他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这表明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力量对于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物质力量来自何处?就是来自广大的群众。群众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把他们武装起来,才能形成摧毁旧世界的巨大力量。 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不满使马克思转向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不久马克思就发现,费尔巴啥的哲学声称以人为中心却不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