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今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综述

当今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综述

当今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综述
当今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综述

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之综述

吴思睿教育学本科2014级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摘要]在格外重视人才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英才教育成为了各国一致的战略选择,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各国根据自身国情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英才教育实施制度。实施制度包括甄选和培养两个部分(本文不讨论英才教育教师培养现状)。这些培养模式可大体分为加速、充实和能力分组三个方向。本文将就各国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英才教育实施措施、对我国英才教育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近来英才教育的研究做出综述。

[关键词]英才教育比较教育英才甄选

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英才教育是针对英才儿童实施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与普通儿童不同的差别化教育。英才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或者说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和特殊价值。发展英才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近十几年来,世界多数国家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选教育模式,并从国家政策角度给予了大力支持。综合分析各国的国情与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制定出基于国情、符合教育规律的英才教育制度,更好地开展英才教育。

一、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

放眼世界,各国开始实施英才教育的时间不一,但无疑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分。其中,日本发展英才教育的历史最长,可追溯到战前(1918年)。虽然战后日本国民的战争反思使得国民对于英才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但英才仍有其他非官方的发展机会,使得日本的英才教育仍然实际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政府与国民都有强烈危机感,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有迫切需求。这一点战后率先开展英才教育的以色列(1958年)也有所体现。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也在1958年开展了对于英才教育的探索,而其导火索正是“冷战”时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苏联这一重大的航天成绩使得美国政府展开对于教育的深刻反思,并于后来的十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英才教育运动。

而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英才教育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新加坡于1981年派出访问团考查和学习英才教育,1983年5月就启动了“英才教育计划”,起步虽晚但发展和完善的速度快。

二、英才教育实施措施现状

(一)英才学生的甄选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英才的定义不一,可概括为:在(1)综合智能(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2)特定的学术能力(Specific Academic Aptitude);(3)创造性思维能力(Creative or Productive Thinking);(4)领导能力(Leadership Ability);(5)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的能力(Ability in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Arts);(6)心理活动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以上六个方面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与相同年龄、相同文化环境同学相比表现出很好的能力或者潜能的学生。而多民族多文化背景的国家(如美国、新西兰)对于英才学生的定义则更具有开放性。

在英才学生的甄选方面,各国都采用了客观实用的标准化测试,测试包括学业水平测试、智力水平测试、创造力标准化测试、认知能力测试、性向测试等。其中,英、美等国对于学业水平测试以外的标准化测试的看重程度比其余各国高,以色列则特别注重智力水平测试。而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则更注重非标准化考评,如老师推荐,家长推荐等。

(二)英才教育的具体实施制度

英才教育的模式大体可分为加速(acceleration)、充实(expansion)和深入研究(In-depth studies)三个方向,由此演化出各种不同的英才教育制度。

1.加速制模式:体现该模式的教育机制主要分为内容加速与年级加速。在内容加速方面的具体措施有函授课程、导师制、双重学籍、压缩课程、导师制等;在年级加速方面则有提前入学、跳级,提前毕业等措施。

2.充实制模式:充实教育模式是指在不改变就读年级的情况下,向英才学生提供常规课程之外的拓展课程,或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学习更高深的内容,或使用更复杂的教学策略来满足英才学生的特殊需求,包括垂直充实(增加课程的深度)和水平充实(增加课程的广度)两种。当前此种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许多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都采取这种模式作为英才教育的主要模式。

3.能力分组模式:主要与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关,具体分为三种:(1)普通型分组:英才学生与普通学生同在一个教室学习,但课内和课后都有针对英才儿童专门开设的英才班和英才学校(2)特殊型分组:为英才儿童专门开设的英才班或英才学校(3)混合型分组:上述两种分组方式的混合类型。

三、我国英才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才教育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面向部分学业优异的青少年的重点校、重点班培养形式;一种是面向部分超常儿童的大学少年班、中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形式;一种是近年来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三种模式各有选拔制度、培养机制和测评机制。

重点中小学和重点大学设立的初衷是通过严格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而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与英才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但中国的重点学校政策在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偏差。从选拔上来看,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招生依据主要是根据升学测试成绩或综合多次学业水平测试,选拔手段较为单一。从培养机制上看,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多数重点学校与重点班更注重学生考试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发展,与英才教育南辕北辙。

与重点学校、重点班所开展的英才培养活动相比,“英才班"是比较纯粹的英才教育。英才班有大学少年班和中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班两种形式。从选拔模式上看,“英才班”通过标准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测量工具进行甄别选拔,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综合运用心理测试与学科测试、笔试与面试、个别与集体、静态结果与动态观察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能够较好地避免超前学习、专门训练、心理早熟的干扰和客观性差的智力测验题的干扰。然而,“英才班”班额极小,导致英才学生的受益面太小,全国的英才班全部加在一起每年的招生量也不足千人。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标示出中国英才教育的新动向和新进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与实践存在两个最突出的问题:一是覆盖面太小,同龄英才学生受益面太窄;二是只关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英才开发,未涉及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

四、各国英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辩证看待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间的关系。自英才教育实施以来,社会关于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的论战就从未停止。要有效开展英才教育,就要走出英才教育违反教育公平的认识误区,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英才教育只是因材施教的一种表现形式,英才教育反映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充分发展、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发动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英才教育。由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公立教育无法为大多数英才儿童提供适宜的英才教育。日本民间有一些机构专门针对英才儿童进行教育,另有一些机构在某些方面也有英才教育的性质。在英才教育的培养方式上,我国也可借鉴日本这种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弥补公立教育的不足,充分发挥民间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机构对英才儿童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我国的教育。

(三)对于英才学生的考查方式不应只局限于学业水平测试,而应该引入其他包括智商测验、性向测验在内的标准化测验和主观测评手段。

对于英才学生的鉴别,一方面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推动,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鉴别英才儿童,注重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使英才儿童的鉴别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要忽略寻常百姓家的英才儿童。

(四)丰富英才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鼓励实施调整型的教育方案。目前,我国英才教育安置形式以加速制为主,大都采取一般课堂教学的教育方案,较少关注英才儿童的个别化需求。虽然少数学校尝试充实制教育方案,但缺少正规的校外和课外英才教育资源,所采取的教育安置形式未能体现出文化融合与环境融合理念。

在高中阶段,我国还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英才学校,这些学校与传统意义上的重点学校在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评价方式上都不一样,建议可以学习借鉴韩国、日本、美国的模式,建立一些科技高中,重点培养一批科技英才。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J]. 教育研究. 2012(11)

【2】曹原朱庆环.美国英才教育政策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

【3】吴春艳肖非.以色列的英才教育现状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

【4】高莉褚宏启王佳.卓越与公平:澳大利亚英才教育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5】刘继和赵海涛.韩国英才教育制度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2(12)

【6】王佳褚宏启.新加坡英才教育的举措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3(5)

【7】陆莎肖非.日本“有实无名”的英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13(5)

【8】姚红玉.英国的英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13(5)

【9】程黎王寅枚.新西兰英才教育的政策与实践[J]. 2013(5)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中国与英国中学教育体制比较 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体制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但与西方教育体制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课程设置;班级制度;作业与评价形式;中英对比 21世纪,世界科技文化水平高速发展,世界各国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竞争激烈。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最终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 一、课程设置 英国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他们的课程分为两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由教育部规定的,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定的课程。 在中国,初中生所学的全是必修科目。主要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等。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英国的课程设置有以下两个优点: 1.学生就必修课以外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他们开发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做教长远的规划。

2.学生参加课程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班级制度 英国中学也实行班级授课,但他们的班很小,一般每个班20~30个人。他们的一个班的同学并不是一直在一起上课。每天早上班上的同学集中,班主任点一下名,布置一下相关事宜,然后就到自己所选的课程的教室与来自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 中国应该可以说是实行大班教学。一个班少则50~60人,多可达80~90人,一个教室除了基本的教学用具和学生就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了。在分班的时候,很多学校采取的是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分成快、慢班。 我们不难看出,英国的这种班级制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1.小班上课让学生更有学习主体的感觉,有利于教师注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容易把握教学进度。 2.不同班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有利于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拓宽自己的思维。 3.根据每门课程的学习水平来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来上课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到适合自己各科水平的教学。 三、作业和考试形式 英国中学生的作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

《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不愧对于天,低头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 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因此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安妮·莎莉文用超凡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唤醒海伦·凯勒的灵魂,带给她光明、快乐、信心、勇气。她在没有教育经验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桀骜不驯的小女孩儿培养成著名作家、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是一个奇迹,安妮·莎莉文则是创造奇迹的大师! 《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414325481.html, 东西方教育制度的比较 作者:孟璐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摘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上时间对应,双方在文化方面都有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为后世缤纷多彩的文化世界提供了最初的幼芽。一方是诸子百家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出绚丽的智慧的火花,另一方是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中爆发出思想、艺术等多方面的划时代的突破。两种思想的空前繁荣造就两方教育的蓬勃发展,本文将对双方教育制度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私学儒家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和古希腊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做了出巨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在历史中大致属于同一时期,这个时期是两大文明相继萌发了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辉煌时期。在思想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动荡变革,但产生了私学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古希腊的教育也出现了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正是由于这个时期教育的异同,才会产生今天各国文化发展的各自特色。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由官学制度变为私学制度 (1)官学制度的衰微 西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官学,主要吸收乡国子弟。如果不是贵族子弟,根本无权接受教育,那些父代身份低微的孩子成了教育所遗忘的对象。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不安,西周以来形成的“尊尊”,“亲亲”的一整套制度被打乱,“礼崩乐坏”成为无法阻挡的形势,诸侯忙着逃亡,文化典籍流失,没有时间办学,又苦于没有人才可用,这样供求的极大矛盾使得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私学的产生,官学被私学一点点替代。 (2)私学制度的兴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实用文档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命题点一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释,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孟子.尽心上》 命题点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里,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中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实用文档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在教的活动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中,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全面发展。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教育制度资料)

原文载于:《少年儿童研究》2000年第10期 美国式的教育重视如何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它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不以成绩区分胜者和败者。中国的教育特色是重视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是相对评价,谁比谁优秀、谁胜谁败成为评价的关键,于是中国的教育与试卷考试便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关系。 世界教育的三种类型 文/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译/胡霞 中国教育的位置 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基本构成两个极端,日本和韩国则处于二者之间,左右徘徊,尝试着各种改革。 为了从总体把握中国教育的位置,先看看各国教育的现状。世界的教育大致可分为美国型、中国型、日韩型,各国虽有各自的特征,但大多不过是这几种类型的变身。 美国的特色是重视如何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中国的特色是重视提高所有学生的成绩。美国式的教育不重视学生的成绩,不以成绩区分胜者和败者,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 将美国模式看作对能力的绝对评价,中国模式则是相对评价,谁比谁优秀,谁胜谁败成为评价的关键,即采用相对竞争原理。 由这种教育理念引导的教育,在具体实施当中便产生出各种差别。美国模式的教育不以成绩决定胜者和败者,所以不提倡试卷考试,不以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来决定谁对谁错。 中国的教育理念则不同,为了了解谁比谁优秀就需要区分同一问题的正解者和误解者,于是与试卷考试便形成了难以割舍的关系,这应该说是中国教育负的一面。 事实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可称为高中生诺贝尔奖的世界科学技术大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 的金奖几乎都被美国人独占,这大概就是因为美国模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们的擅长才能的结果。 当然,胜者败者原理的优点不可忽视,所有的竞争参加者朝着高水平拼命竞争,力求取胜,其结果带来多数国民具有高水准的教育程度,社会秩序和生产率相应提高。 中国的教育水平很高,除去边远山区,可谓处于世界最高峰。与此相比,美国的教育水平很低,只会加法不会乘除计算的美国人随处可见。 打个比方,买了80美元的东西,交给售货员一张100美元的纸币,多半情况下,售货员先将售出的东西放在面前,嘴里念叨着“80美金”,然后将一张10 美元的纸币放在货物上,“90 美金”,再放上一张10美元的纸币,“100美金”,如此计算。也就是说,售货员

《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孟子》【为学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但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抬头不愧对于天,低头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 而教育之 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因此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人看你是否真正捂住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悄悄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然后,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安妮·莎莉文用超凡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唤醒海伦·凯勒的灵魂,带给她光明、快乐、信心、勇气。她在没有教育经验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将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桀骜不驯的小女孩儿培养成著名作家、演说家和社会活动家。海伦·凯 勒是一个奇迹,安妮·莎莉文则是创造奇迹的大师!

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

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 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一1、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 2、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3、孟子曰:“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 4、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5、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 6、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 7、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 8、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

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尽心上》) 9、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 10、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 孟子关于教育的名言二1、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译文: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 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译文: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 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人是自己先弄明白了再去让别人明白,现在的人却是自己稀里糊涂便企图让人明白。 5、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 6、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远看他不像一个君主,接近他也感觉不到帝王应有的那种威严。

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教育制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15个/ 1.【2017年上半年中学真题】 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C)。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2.【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试题】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转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A)。 A.双轨制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3.【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C)。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4.【2016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 )。 A.六三分段设置; B.五四分段设置 C.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并存 5.【2015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2014年上半年中学真题】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德国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

家。) 7.【2013年上半年中学真题】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B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结构制度 8.【2012年下半年中学真题】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学制年限划分采用的是(A)。 A.”六三制“; B.”五四制“; C.九年一贯制; D.多种形式并存 9.把女子教育列入学制,并取消了读经课和忠君尊孔的内容的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0.义务教育的特征包括(C ) 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④地方性 A.④ B. ④ C. D.④ 11.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是在(B)中提出的 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年3月18日颁布的(B)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二、辨析题4-6个/ 1.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 2.(2014)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综述

世界各国英才教育实施之综述 吴思睿教育学本科2014级晏阳初创新实验班 [摘要]在格外重视人才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英才教育成为了各国一致的战略选择,以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各国根据自身国情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英才教育实施制度。实施制度包括甄选和培养两个部分(本文不讨论英才教育教师培养现状)。这些培养模式可大体分为加速、充实和能力分组三个方向。本文将就各国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英才教育实施措施、对我国英才教育发展的启示三个方面,对近来英才教育的研究做出综述。 [关键词]英才教育比较教育英才甄选 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英才教育是针对英才儿童实施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与普通儿童不同的差别化教育。英才教育具有一般教育或者说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和特殊价值。发展英才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近十几年来,世界多数国家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选教育模式,并从国家政策角度给予了大力支持。综合分析各国的国情与英才教育实施制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制定出基于国情、符合教育规律的英才教育制度,更好地开展英才教育。 一、英才教育发展历史与背景 放眼世界,各国开始实施英才教育的时间不一,但无疑都将英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分。其中,日本发展英才教育的历史最长,可追溯到战前(1918年)。虽然战后日本国民的战争反思使得国民对于英才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但英才仍有其他非官方的发展机会,使得日本的英才教育仍然实际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政府与国民都有强烈危机感,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有迫切需求。这一点战后率先开展英才教育的以色列(1958年)也有所体现。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也在1958年开展了对于英才教育的探索,而其导火索正是“冷战”时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成功。苏联这一重大的航天成绩使得美国政府展开对于教育的深刻反思,并于后来的十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英才教育运动。 而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英才教育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新加坡于1981年派出访问团考查和学习英才教育,1983年5月就启动了“英才教育计划”,起步虽晚但发展和完善的速度快。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 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 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首先是大化革新。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考入专科学校,或者继续读普通高中,也可以直接选择就业等方式。日本的专科学校和中国的专科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职业特性很强,为培养专业人士而准备,课程并不比普通高中学校轻松,而且毕业后的学生可以考取普通大学,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专

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孟子对于“为师”、“教育”的观点态度

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孟子对于“为师”、“教育”的观点态度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孟子说君子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 孟子也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你认为孟子对于“为师”、“教育”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解读: 君子: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英才:不应仅理解为人才的初始水平,还可以理解为教育的成果。 人(第二句话头一个):普通人,未必达到为师标准的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隐含的情感态度:责任与担当。隐含的教育对象特点:学习的主动者、受益者。 “好为人师”隐含的情感态度:自以为是、自我炫耀、自大虚荣、倨傲邀功。隐含的教育对象特点:“被”教育者、教育的受损方。 立意示例:

1.教育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快乐,而不会被人讥为“好为人师”。 2.教育者要自信而不自大。 3.为国育才是责任担当而不是为自我炫耀。 4.教育者应确立这样的目标:与人为善,而不是一味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5.教育要分清对象,才能有益有效。 6.注重教育方法,更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评判标准: 两者兼谈,就合乎题意。按融合得好不好来辨别高下。 回避一者,只谈一者,可算基本合乎题意。 谈谈孟子的“为师”观 孟子说,君子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所谓英才,就是极佳人才。能够招纳天下的极佳人才,教育这些极佳人才,这是人生的快乐。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了他作为老师在教授优等生时的一种快乐状态。 孟子是春秋时代的大儒,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大知识分子。那时候,群雄逐鹿,民不聊生。“春秋无义战”,讲的就是那个时代战争频仍的现实。打仗,老百姓自然没什么好日子过。孟子希望通过儒家思想的教化,培训出一些治国理政的高级人才来治理社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因此,在他的眼中,所谓英才,除了

关于教育的经典句子

关于教育的经典句子 2018-01-171.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 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马克思2.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3.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 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奥斯特洛夫斯基4.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克鲁普斯卡娅5.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6.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斯宾塞7.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 ——爱迪生8.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

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9.年轻人把受教育求进步的责任和对恩人及支持者所负的义务联结起来,是最适宜不过的事,我对我的双亲做到了这一点。 ——贝多芬10.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亚里士多德11.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 ——马卡连柯12.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马卡连柯13.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 班主任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夏丐尊14.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5.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16.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17.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

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

教育社會學授課綱要 第三單元: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 雖然比較不同社會的教育體系相當困難,但透過對其他社會之教育體系的瞭解,我們可以知道哪些是我們社會教育制度特殊的現象,哪些是普世性的。比較研究的重要焦點是在解瞭與社會其他制度(特別是經濟、政治、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及關係。教育社會學家在教育體系的比較上有其一定的貢獻,其中包括研究方法的發展模式、關鍵變項的發現、分析的建構,以及研究計畫的執行等。 一、教育體系的跨文化比較在研究些什麼? ─過去廿年來,對教育體系的跨文化比較研究關心的問題包括:課程、對學生的平均支出、教科書、教師養成等、特 定科目的學習表現、性別議題、國家的角色等方面的比較。 ─大致上,比較教育研究的問題可以分成五個方向: 1.比較不同國家在特定教育面向,如某一科目的成就(如 國際間的數學、科學測驗)。 2.比較不同國家在教育體系內部結構的主要要素。 3.比較不同社會是採取何種策略,來連結教育體系的發展 及社會的需求。 4.普及教育課程與國家發展、標準課程和結構等之間的關 係。 5.教育體系及社會制度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所用的理論觀點除了教育社會學各種不同觀點的理論外,比

較特別的包括人力資本論、依賴理論或世界系統論、國家 主導發展論等。 ─比較教育的研究架構:open system approach;multilevel framework。 二、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系 ─工業化社會:包括了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體制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西歐諸國、北歐諸國、以及前蘇聯集 團中較發達的國家(如捷克、匈牙利)、以色列、紐澳、日 本、以及東亞新興國家。 ─工業化社會的教育體系可以依照幾個特徵分成少數幾個特定的取向。形成這些取向的原因包括: (1)歷史起源的不同: 菁英養成的取向:主要是歐洲社會的傳統。雖然免費的初級普及教育在1700年代已經開始,如普魯士,但中 學和大學教育則仍是保留為貴族或地主等上層階級子 女養成的場域。這些社會建立初級普及教育主要原因是 啟發民智、形塑國家認同等。 這些社會的初級教育體系的發展又會因政府是屬 paternalistic(家父長制)或laissez-faire(自由放任)而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1.学制及升学途径 大陆香港 中学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共七年学费由小学至初中三都是免费的实行小学至中三的九年免费教育 学校等级学校分各级的重点中学(省级、县级及 巿级) 学校分三等级(band),第一级的学习 能力最高,第三纸的最低 小学升中学的方法以往小学生是依照成绩来分中学的, 近年来则按住处的区域分配。 小学生可透过自行收生计划报考中 学,或依照教统局的中央派位分配 初中升高中的方法完成初中后要通过考试才可以升高 中。 中三课程完成后,根据成绩升读中 四或修读其他学校。 高中升大学的方法完成高中后要通过「高考」,按得分高 低进入大学。(省重点中学入读大学的 机会率可达百份之九十) 中五要通过会考才可升读预科;预 科后要参加高级程度会考,按成绩 进入大学。 近年开始有学生透过完成副学士课 程及专业教育学院课程升读大学 海外升学的机会经济能力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学生到海 外留学。 学生也会选择海外留学 近日开始兴起到内地升学的潮流 2.上课情况 根据我们在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访问,得知他们上课时会很安静留心,总会在适当时候主动举手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在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上课气氛十分积极。 至于本校的上课情况,我校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反而多是老师主动发问,同学才会回答。 至于老师讲解方面,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认为,上课的气氛较严肃,形式没大变化,比较沉闷。虽然如此,但同学依然保持安静。由于建青同学一般认为学习是应该由学生自主自发的,故此纵使课堂比较沉闷,我们并没有发现同学与「周公」约会。本校学生则认为,在香港上课时,有些老师会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有些老师亦会很严肃。老师会因应不同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辩论比赛、游戏等,教学方法较为灵活。有些低年级的同学感到上课沉闷时,有时也会有限度地谈话。 至于近年流行的信息科技教学,我们一致认为沪港两地的学校均充分的应用。

世界教育现状

世界高等教育现状 (一)多元、公平、合作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在1998年举行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十年之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的主题为“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 (二)凸显高等教育公共产品属性,政府责任加强 传统西方社会通常将高等教育界定为可交易的消费品,然而,在过去十年以来,各国更强调高等教育本身的价值,加大了政府的投入。 (三)关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的同时,地区参与不断加强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更是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和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为世界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资源。 (四)世界各国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建立自己的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另外,扩大教育机会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了挑战,确保教育质量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各国正在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方式来保证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并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大力建设并推广质量文化。 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世界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速度规模,资金筹措、结构形成等方面。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高等教育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要办好当代大学启示,高等学校必须走开放办学,走国际化的路子;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学术中心,必须加强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为社会作出贡献。 美国教育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等教育规模与容量仅次于中国,但美国高校的入学率却远非中国所能企及:美国共有各类高等院校3000多所,美国的大学汇集了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44%经常被引用的论文,都出自美国的大学在美国,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口比例高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留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据悉,仅仅中国每年奔赴美国留学的人数都达数万人(公立,私立)。 美国高等教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富有、国人的重视,体制方面的促进作用,和实用主义的治学传统。 首先,美国学生的平均教育费用远远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品均水平。 其次,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捐助使教育经费充足。 美国高等院校半数以上是私立的。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高校教师在职期间竞争十分激烈,教师开设的课程如果在两个学期内选修学生人数达不到最低标准,就面临着被校方解聘的可能。 1.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巴西入学考试高校自己说了算 现行的巴西教育体系构建于1968年,高等院校分为联邦、州立、市立和私立四类,前三类是公立学校。 巴西高等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由参加招生的各大学自行决定。报考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毕业证书。在考试的具体内容上,各高校和各专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联邦和州立等公立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所以吸引众多考生。巴西高校一般采取走读方式,每年有效学习时间为180天。 英国实行A-LEVEL考试 在英国,高中二年级的考生需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即A-LEVEL考试。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试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数学、经济等课程。学生选修的课目也要考试。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不象中国,越临近考试学校抓得越紧,考生越紧张。英国的中学在A-LEVEL考试前两周,放假让学生回家自己复习,学校教师不搞什么猜题或复习提要等活动。A-LEVEL考试评分分为八挡,即A、B、C、D、E、F、G,最后一档零分用U表示。 法国实行高中会考 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获得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BAC)。原则上说,所

有通过高中会考的考生,均可申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及技术学院等除外。由于名额有限,这些院校和专业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 为了让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况,法国高校招生实行预注册,即提前登记志愿。预注册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间进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法国绝大多数学校均采用电话计算机的登记方式。 加拿大没有高考 对加拿大来说,根本就没有“高考”这一概念,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加拿大中学生想要上大学,不用参加专门的入学考试。在每年6月份中国高中毕业生为高考而紧张而忙碌的时候,加拿大高中毕业生可能早已经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有些学生还会面对几所最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为到底选哪一所而左右为难呢! 加拿大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选拔制度。由于加拿大联邦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负责,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差别,加拿大的大学对各地学生的录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印度高校自行出题 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选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教育,学生反而有了的选择余地。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的高考同样充满“恐怖”气氛。由

2018年4月自考00464中外教育简史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卷 (课程代码0046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私学的兴起,发端于 A.商代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我国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 A.国学 B. 乡学 C.党库 D.州序 3.荀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A.大儒 B.鸿儒 C.君子儒 D.雅儒 4.先秦时期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理想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萄予 D.墨予 5.南朝宋文帝时,开设的专科学校是 A.律学 B.画学 C.书学 D.医学 6.为保证门阀世族的特权,晋武帝成宁二年(276年)所新创立的学校是 A.国子学 B.四门学 C.太学 D.鸿都门学 7.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天命论 B.“致良知”说 C.三纲五常 D.中庸思想 8.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近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卵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9.近代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梁漱溟 B.陶行知 C。晏阳初 D.陈鹤琴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 A.延安大学 B.抗日军政大学 C.鲁迅艺术学校 D.陕北公学 11.在“七艺”中智者派创立的学科被称作 A.“六艺” B. “五艺” C.“四艺” D.“三艺” 12。中世纪神学哲学化最高阶段的产物是 A.经验神学 B.经验哲学 C.神学哲学 D.经院哲学 13.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教育家伊拉斯谟著有的主要代表作是 A.《教学论》 B.《巨人传》 C.《散文集》 D.《愚人颂》 1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非国教派教育家创立的具有近代课程性质的学校,被称为 A.学院 B. 学园 C.学员 D. 学校 15.1862年《毛雷尔拨地法》规定,美各州凡有国会议员1人,联邦政府就拨给州土地 A.2万英亩 B.3万英亩 C.4万英亩 D.5万英亩 16.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根本性指导原则是 A.“教育适应社会” B.“教育适应经济” C.“教育适应政治” D.“教育适应自然” 17.1947年法国以,“现代化、民主化”目标制定的包括六条内容的教育改革方案是 A。统一学校制度方案 B.戴高乐教育改革法案 C.郎之万教育方案 D.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方案 18.德国魏玛共和时期,义务教育的年限为 A.6-l2岁 B.6.13岁 C.6-14岁 D.6—15岁 19.1958年的美国《国防教育法》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以加强国防力量,拨款有 A.6亿多美元 B.7亿多美元 C.8亿多美元 D. 9亿多美元 20.德国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赖伊非常重视“感受一加工一活动”的过程,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 A.“感受教育学” B.“加工教育学” C.“行动教育学” D.“知觉教育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21.秦代奉行法家教育思想,采取的措施有 A.书同文 B.颁挟书令 C.无为而治 D.行同伦 22.被收入朱熹《四书集注》的儒家经典有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苟子》

各国大学教育制度解析

各国大学教育制度解析 各国大学教育制度解析 大学入学制度的设计对国家高等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 * ,各国对于此项制度的建立也各有特色,一般而言亚洲国家比较重视所谓的“会考”,而西方国家则以平时的学业及行为表现为主,至于奖学金的申请不见得全视成绩或家庭环境而定,标准并不统一。 美国---- 据神州学人9月17日报导,美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是两年制社区学院或初级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即可就学。另外三分之二是四年制大学,只要采用两家私人考试机构承办的入学考试,就是ETS(能力性向考试)和ACT(综合成就考试)。80%以上的四年制大学在招生时还要参考高中表现,如成绩、班级排名、上课讨论表现以及社会工作情况等。所以美国高中生更重视平时的表现,因为这些都计入总成绩记录。 美国大学提供奖学金本已学生的家庭收入为依据,但是近十余年发放标准变成了以高中成绩为主的依据。没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毕业后再偿还。美国大学新生能申请的包括有助学金、奖学金、免学杂费三种。其中助学金是金额最高的。学校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不仅学杂费全免,还会提供一定的生活费。奖学金的形式非常多,一个优秀学生很可能同时获得数种奖学金,对学生颇具吸引力。 英国----

英国大学招生,一般要看GCSE成绩和A-level会考成绩,有些学校还要再加面试或笔试。各学校再根据自订的GCSE成绩和A-level 会考成绩作为入学资格的审查。英国高等学校大部分为三年学期制。1月至3月为春季学期,4月至6月为夏季学期,10月至1 2月为秋季学期。秋季是高校接收新生的主要学期。 目前英国大学生的生活费一半以助学金的形式发放,另外一半是贷款。而且助学金正在逐年减少,贷款的比例逐年增加。英国大学是公寓式宿舍,而且租金较便宜,一些大型的学生宿舍还带有餐厅。学生也可在校外租房子住。 GCSE考试:是全英国统一的中等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分数等级分为A、B、c、D、E、F、G七个等级。会考:在英国有很高的信誉,一般在GCSE以后再学习两年.它实际上是大学生预科的水平,难度比较大。 德国--- 德国很重视教育,认为大学教育为经济、科学、社会发展的驱动器。14世纪时,德国大学对所有人开放。18世纪虽然实行过入学录取考试,没有考试和中学没毕业的人仍然可以进入大学。到了20世纪的初期,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大学招生以会考成绩为依据。直到现在现在仍然沿用这种制度,但是各大学的学生名额有限,入学申请人数超过名额时就会限制资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