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讲解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讲解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讲解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讲解

计算地层剥蚀量方法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研究盆地演化史和进行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地层最大埋深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烃源岩生油期、生气期,进而准确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勘探目标。

目前存在多种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如:(1)地层对比法、(2)沉积速度法(Van Hinte,1978)、(3)声波测井曲线法(Magara,1976)、(4)镜质体反射率(R o)法(Dow,1977)、(5)地震地层学法(尹天放等,1992)、(6)最优化方法(郝石生等,1988)、(7)天然气平衡浓度法(李明诚等,1996)等。

一、构造横剖面法

该方法通过对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推测地层的剥蚀量,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该方法适用于构造发育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角度不整合地区,对平行不整合的剥蚀量计算受到一定的限制。

图1 构造横剖面法推算地层剥蚀量示意图

可以根据残余地层的展布特征及构造运动的特点推算出剥蚀厚度。以某三维地震剖面为例,通过该方法可估算出该地区印支运动对C-P顶面造成的剥蚀量

的剥蚀量最大可到1500m左右。

最大不超过1000m,J3~K沉积时期,J1

+2

二、沉积速率法

该方法是依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沉积速率及绝对年龄计算地层剥蚀量,具体可分如图2所示的几种情形进行处理(Guidish等,1985):

图2 对不整合面的不同处理方法(Guidish等,1985)(a)将不整合面视为沉积间断,期间无剥蚀发生,界面上下沉积岩的绝对年龄的差值即为沉积间断的时间。

(b)发生了剥蚀,视剥蚀掉的地层的沉积速率等于其剥蚀速率,所以:

H e=[(V上+V下)/2]×[(T下-T上)/2]

(c)认为剥蚀掉的地层的沉积速率等于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的沉积速率,而其剥蚀速率等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的沉积速率,因此剥蚀开始的时间(T e)和剥蚀厚度(H e)即为:

T e=(V上T上+V下T下)/(V上+V下)

H e=V上(T e-T上)

该方法必须在知道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沉积速率及绝对年龄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三、声波时差法

沉积物在沉积、埋藏过程中,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大呈指数减小,又因为在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隙的固结地层中,孔隙度与传播时间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线性关系(Wyllie等,1956),因而在Magara K.(1976)总结了Athy(1930)、Rubey 和Hubbert(1959)等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泥页岩在正常压实情况下的声波时差-深度关系式(Magara K.,1976):

Δt=Δt0e-CH

式中,Δt:泥页岩在深度H处的传播时间(μs/m)

Δt0:外推至地表的传播时间(μs/m)

C:正常压实趋势斜率(m-1)

H:埋深(m)

如果地层为连续沉积,则泥页岩声波时差与深度满足上述关系式,在半对数坐标系中为线性相关;如果某一地区经历了抬升和剥蚀,那么泥页岩声波时差与深度的正常压实趋势线与未遭受剥蚀地区的相比,则向纵坐标偏移,即在所有的深度上都向压实程度增强方向偏移,根据这一偏移趋势大小,将其压实趋势线上延到未经历压实的Δt0处,则Δt0与剥蚀面处的高差即为剥蚀厚度。

这一原理与方法是建立在“泥岩沉积物的压实形变为塑性形变,不会发生回弹”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而且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其只适用于新沉积物厚度必须小于地层剥蚀厚度的情况下,否则原泥岩孔隙度将被改造而失去定量计算地层剥蚀

量的可能(张博全,1992)。

然而,孔隙度并不是埋深的函数,除了受埋深直接控制的压力因素外,沉积速率、沉积环境、构造背景等也对压实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判断能否运用压实曲线资料进行地层剥蚀量的估算的标准不应该是依据剥蚀地层厚度与后沉积的地层厚度的大小比较,而应该是判断剥蚀前地层的压实效应是否被后来的沉积地层所改造。

造成间断面之下的地层压实趋势线未被改造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种:1、后来沉积的地层厚度远小于剥蚀厚度,其产生的压实效应不足以对间断面之下的地层进行改造;2、由于上覆地层的底部存在低渗透层的隔档,阻止了上覆地层对下伏地层的压实改造;3、由于间断面上下地层的沉积环境、沉积速率、及改造背景存在明显差异,造成界面上下地层的压实趋势线的斜率不同,而新沉积地层产生的负荷压力还不足以对剥蚀前沉积的地层进行改造。

图3 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厚度示意图

因此,我们只要能确定间断面之下地层的压实效应未被后来沉积物所改造,那么,就能依据其保留下来的剥蚀前的压实趋势线,进行恢复地层剥蚀量的估算。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首先分别对间断面上下的声波时差-埋深曲线进行对数回归,得到两个回归方程,取埋藏深度为0(H=0),依据间断面之上的声波时差-埋深关系回归方程,求算出地表的声波时差值Δt0,而后将Δt0值代入间断面之下的埋深-声波时差回归方程,得到剥蚀前地表相对于现今地表的深度,该深度与间断面现今埋深的差值即为剥蚀厚度。依据同样的原理,也可用作图法求得地层剥蚀厚度,如图3所示。

四、镜质体反射率(R o)法(Dow,1977)

镜质体是高等植物木质素经过生物化学降解、凝胶化作用而形成的凝胶体,在受热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上升,其芳构化程度和芳环缩聚程度逐渐增大,且缩合芳环排列的定向性和有序程度增强,这使得镜质体的光学性质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镜质体反射率逐渐增高,且具有不可逆性。因此镜质体反射率能记录下有机质所经历的整个受热地质历史中的最大温度信息,在无异常热流(如岩浆体侵入、火山活动等)的正常地质背景下,它主要受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影响,换而言之,它是地温梯度和沉积速率的函数。对连续沉积的地层而言,镜质体反射率(R o)与埋深(H)呈对数关系,在半对数直角坐标系中为线性相关;如果地层存在间断,H-Log R o的关系图(即成熟度剖面)将不连续,或间断面上下的成熟度剖面曲线的斜率存在差异,因此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进行地层剥蚀量的恢复和平均古地温的求取。

运用Ro计算地层剥蚀量

Dow(1977)最早提出用R o计算地层剥蚀量,具体方法如图4所示。图中成熟度剖面显示地层剥蚀前的R o记录还没有被新的地温场改造,间断面之上地层中最底部N点的R o%值为0.62,间断面之下地层最顶部M点的R o%值为0.94,其差值0.32只表明由于间断面的发育而造成的N、M点热变质程度目前的差异,因此用0.32恢复的剥蚀厚度远比实际剥蚀厚度小,因为0.94才是较真实地代表了M点最大埋深时的变质程度。

图4 印度尼西亚某井的成熟度剖面及地层剥蚀量估算(引自Dow, 1977)所以更正确的方法是:依据间断面之下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剥蚀前的成熟度剖面趋势线,将其上延至古地表附近的R o%最小值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地表附近R o%最小值为0.18~0.20),也就是延至R o%为0.20处,则该点在成熟度剖面中所代表的深度值为剥蚀前古地表相对于现今地表的深度,其与间断面所在深度的差值即为地层剥蚀厚度。

与声波时差法类似,判断能否用镜质体反射率进行剥蚀量的计算是看间断面之下的地层的热史记录是否被改造,如果保留有原来的记录,则可以恢复地层剥蚀量,如果剥蚀前的热史记录被完全改造,R o则不能用于恢复地层剥蚀厚度。

对某一具体的井或剖面而言,如果在不整合面上下所测试的Ro数据点多且连续,能够明显反映出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随埋深变化的趋势差异,则可

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如图5所示)。

a. b.

图5 镜质体反射率对义155、桩11井剥蚀量的计算

但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受取芯段的限制,只有很少的井自下而上有完整的数据点,大部分的井都只是几个数据点,很难连成一条趋势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通过各井的镜质体反射率与济阳凹陷标准成熟度曲线的对比,确定数据点所曾到达的最大埋深,再依据图6所示的数据点在剥蚀前后的埋深与地层剥蚀量的关系来推算剥蚀量。

图6 地层剥蚀前后数据点A埋深变化示意图

注:H1为剥蚀前A点的最大埋深,H2为数据点现今埋深,H3为不整合面的现今埋深,因此剥蚀掉的地层厚度He = H1 —(H2-H3)

五、磷灰石裂变径迹法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Apatite Fission Track Analysis,简称AFTA)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恢复沉积盆地热史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是建立在磷灰石所含238U自发裂变产生的径迹在地质历史时间内随温度增高而发生退火行为这一化学动力学原理基础之上的。由于磷灰石在沉积岩中分布十分广泛,其径迹退火带温度与油窗温度基本一致,且对温度十分敏感,不仅可以表示盆地经历的最高古地温,而且可以反映地史时期温度的变化,因此人们常用此方法来研究盆地的沉积史和地层剥蚀量(Green P. F. 等,1989;潘长春等,1989;康铁笙、王世成,

1990,1991)。

实验表明,磷灰石中的238U自晶格形成后,便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不断地自发裂变,所产生的一对高能裂变碎片沿相反方向运动,穿射矿物晶格从而造成宽度约为10-3μm的辐射创伤,这就是磷灰石裂变径迹。经过化学蚀刻扩大以及其他技术方法处理,可以在不同光学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观察。

人们普遍认为,在地质历史时期诸多物化因素中,只有温度对裂变径迹的稳定性有影响(Fleischer R. L.等,1965,1975;Naeser C. W.,1979)。裂变径迹因受热而发生衰变,表现为长度缩短,密度减小,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退火。地质历史时期的退火带温度范围约为65~125o C之间(Geadow A.J.W.等,1983),与油气盆地的生油窗口相当吻合。

目前,国内外学者经过对许多沉积盆地的分析试验,提出了五项能够指示古地温的裂变径迹指标,即:裂变径迹年龄、单晶粒表观年龄随埋深的变化、单晶粒年龄的频率分布、平均径迹长度随埋深的变化和径迹长度的频率分布。

图7 磷灰石五项指标与温度的关系(Green等,1987)

Green等人(1987)通过对澳大利亚南部奥特韦裂谷盆地的研究发现,上述五项指标随温度的变化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图7 ),Laslett等(1987)对Green等(1986)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提出了径迹退火的扇型模型,Carlson(1990)则从微观角度提出了退火的物理模型,这些模型为定量研究径迹数据、提取热史信息提供了数学基础。周礼成等(1992)通过对一些已知热史盆地的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的数值模拟,为沉积盆地热史定性分析提供了判断模式。如正态或似正态分布表示升温过程,或总体上是升温过程,中间有小的降温;负偏分布表示降温冷却过程(也可能中间有小的升温);双峰分布表示典型的升温-降温-恒低温(或不高的升温)过程。

地层抬升遭受剥蚀的过程是一个降温冷却的过程,因此依据上述规律及原理,可以根据裂变径迹五项指标的变化确定具体的降温幅度,再运用古地温梯度资料求得抬升量和剥蚀厚度。

但是,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恢复热史来计算剥蚀量的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径迹的退火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因此以前记录在径迹中的热史信息有可能被后期高温改造而难以反映,所以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在冷却盆地的应用可以获取精确的热史信息,进而精确估算剥蚀量,而在有复杂演化史的盆地中精度较差(施小斌等,1998)。

六、宇宙成因核素法

1.基本原理

宇宙成因核素是地表及其附近岩石中矿物的原子核接受宇宙射线轰击而产生的放射性核素(Lal and Peters,1967),当宇宙射线穿过地表进入岩石内部时,将发生核反应和电离损耗,其能量随着进入地表的深度而递减,导致核素产生率随深度呈指数减少,即:

P(h)=P(0)e-(h/Λ)

式中P(h)是深度为h处的宇宙核素产生率(单位:原子/(g.a)),P(0)为岩石表面的宇宙核素产生率,Λ为岩石中核反应粒子的平均吸收自由程。

因此,地表及其附近矿物颗粒中所聚集的宇宙核素量能揭示其暴露在宇宙射

线下的时间长短,换句话说,矿物中宇宙核素的浓度记录了矿物剥露到地表的速率或暴露时间,长时间的暴露或缓慢的剥蚀速率就意味着接受了较长的宇宙核辐射,因而矿物中就相应地具有较高的宇宙成因核素积累。这为研究剥蚀速率和暴露时间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将这一方法用于山脉地区岩石的剥蚀速率、抬升速率及地表的暴露年龄研究,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顾兆炎等,1997;Granger D E et al, 1996; Nishiizumi K et al, 1991; Lal D., 1991; Brook E L et al . 1996)。

目前,在岩石中已发现了36Cl、21Ne、3He、7Be、10Be、14C、26Al、39Ar等一系列宇宙核素,其中10Be和26Al在自然界分布广而稳定,并且具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前者为1.5Ma,后者为0.705Ma),因而在进行地表暴露时间、剥蚀速率等方面的研究中用得最多。

2.剥蚀速率的计算

Lal(1991)提出,在剥蚀速率稳定不变的情况下,岩石表面稳态宇宙成因核素的浓度N(原子/a)与其剥蚀速率E(cm/a)成反比关系,即:

N=P0Λ/E

E=P0Λ/ N

变换后得到:

式中P0为地表核素的产生率(原子/(g.a)),Λ为岩石中核反应粒子的吸收自由程,约为60cm。

上述关系式求得的E为现今岩石露头表面在由原来地表之下Λ处剥露到地表的过程中的平均剥蚀速率,该关系式要求N必须为该剥蚀过程中(即在Λ/E的时间尺度内)所产生的宇宙成因核素的总和。但由于宇宙成因核素存在衰变现象,因此只有当核素的放射性平均寿命(T)比Λ/E要长得多时,可以认为岩石表面样品中测得的核素浓度近似地等于其剥露过程中产生的宇宙核素的总和;如果核素的平均寿命较短,那么岩石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其剥露到地表前形成的宇宙成因核素在其剥露到地表时已经发生了衰变,测得的岩石露头表面中的宇宙成因核素的浓度就不能代表由原来地表之下Λ处剥露到地表的过程中产生的核素的总和,必须加上在剥露过程中(即Λ/E 时间尺度内)核素的衰变量。因此,平均寿命越长的核素,其在岩石露头表面的含量越接近于其在整个剥露过程中产生的总

量。就放射性核素26Al(T=1.0Ma)和10Be(T=2.2Ma)而言,当E>1cm/ka时,将Λ厚度地层剥蚀掉的时间小于T的6%,因此这两种核素在研究中也用得最多(Nishiizumi et al.1993; Bierman 1994; Cerling and Craig 1994)。

除了对岩石露头表面的宇宙成因核素分析外,Lal和Arnold (1985)认为沉积物或风化层中的宇宙成因核素的浓度也能够反映物源区或母岩的剥蚀速率。最近一些研究者通过运用冲积沉积物对区域范围内的平均剥蚀速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观点(Bierman 1992; Brown et al. 1993; Granger and Kirchner 1994; Bierman and Steig 1995; Brown et al. 1995)。

3.暴露时间的计算

陆相区域经过剥蚀均夷后,往往要经历一段无沉积、无剥蚀的暴露时期,暴露时间越长,地表接受宇宙辐射产生的核素越多。因此,在考虑核素衰变的情况下,岩石表面露头中的核素浓度与暴露时间满足如下关系式(Nishiizumi等,1991):

N(0)=P(0)(1-e-λt)/λ

式中N(0)为古地表稳态核素的富集浓度(单位:原子/g),可通过试验测得,λ为放射性核素的衰减常数。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对10Be、26Al等多个宇宙成因核素进行测定、计算,相互校正。

由上述分析可知,利用宇宙成因核素计算地层剥蚀速率和暴露时间具有原理简单、采样方便、计算简单、精确性高等优点,而且不需要确定研究区域的地层年龄和剥蚀量,这可以克服传统计算方法的不足,但是,由于宇宙成因核素仅产生于地表及其附近环境,且核素产生后还会发生衰变,本项目的测试结果并不理想。该方法适用于晚近地质时期的陆相地层剥蚀速率和暴露时间的研究。

七、波动方程法

1.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的基本原理

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具有波动性,地质上的“旋回性”、“韵律性”、“周期性”、“节律性”、“脉动性”都是地质体波状运动的表现形式。由于地质演化具有长期性和波动的多向性特点,因而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从数学上讲,多种严

格周期过程的叠加可以产生不严格的周期现象,因而说我们所见到的似周期而非周期的被称作沉积旋回、沉积韵律、地壳波状运动的现象实际上是若干个有一定周期和振幅的波状运动过程叠加的结果(施比依曼,1982;缅丝尼高娃,1991;张一伟,1983;刘国臣,张一伟,1999;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1997)。

通过对已知地层资料(露头剖面、钻井、测井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复杂的地质剖面上分解出周期曲线的叠加曲线,经过拟合检验和剖面平衡检验后,使其能够较好地代表研究区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建立描述盆地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F(t)。

因而盆地发育过程中沉积的地层原始厚度为:

?t t t F

)(

式中t0为盆地开始生成的时间,t为盆地结束的时间。

沉积间断面地层剥蚀厚度则为:

?2 1)(

t t

t F

式中t1为沉积间断开始的时间,t2为沉积间断结束的时间。

因此,通过波动方程的建立与分析,可以了解盆地演化过程,恢复无沉积记录时间段的沉积—剥蚀过程,研究不整合的空间展布、成因并计算剥蚀量,分析抬升剥蚀过程及沉降、沉积中心转移规律,并可建立沉积埋藏史精细模型(刘国臣,张一伟,1999)。

2.盆地波动分析计算剥蚀量的方法及流程

沉积盆地波动过程研究是指通过求沉积速度,进一步用滑动平均的办法对这些似周期又非周期的沉降速度处理,分解出一些有周期规律的波动曲线,建立波动方程,该方程存在周期(T)、波长(λ)、振幅(A)和初始相位t0,可用正弦曲线方程来表达:W=A·sin(2π/T-t0)。因此,从沉降速度曲线中寻找到周期波,是该研究方法的关键;具体工作流程和方法如图8所示(刘国臣,1998)。

图8 波动过程分析流程图(据刘国臣,1998)(1)研究区的选择及原始资料的统计

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盆地之后,首先要将盆地划分为几个小区,小区的选择和划分要建立在对盆地地质情况了解的基础上,各小区的分布应尽可能的均匀,划分时主要依据构造位置和地层发育情况,其目的是将各小区的最终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原始资料主要指综合野外、岩芯、录井图、声波测井、密度测井、地震、古生物化石及与研究区有关的其它地质资料(张一伟,李京昌,金之钧,刘国臣,2000;齐永安,刘国臣,1999;刘国臣,1998)。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各组、段岩性厚度进行统计,厚度统计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波动曲线方程,在进行各组、段厚度统计时,一定要以钻井资料为依据,取所选钻井各组段地层厚度得平均值,不能根据地震剖面等资料加以推测,而对于某些钻井地层的缺失,应按实际厚度计算,因为波动地质学研究方法是从现存岩层厚度得统计规律研究地壳运动规律的(刘国臣,李京昌,1994)。

(2)将岩性—深度剖面转化为岩性—时间剖面

在岩性柱状图上反映的是岩性—厚度剖面,计算沉积速率时必须将它转化为岩性—时间剖面,这时必须建立一个时间坐标——地质年代表。同时,建立地层格架的目的是将地层置于地质发展的时间序列中,时间尺度下的地层分布特征研究,是波动分析的前期主要工作。对地质年代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案,最好选取那些经过研究区实际资料检验过的最新研究成果。年代地层格架精度的大小对于提高波动分析的精度有很大的作用,在波动分析刚引入我国以来,由于建立研究区年代地层格架的精度不高,使研究仅限于低频波(周期大于30Ma),对盆地的研究仅限于宏观框架上。范国章等(2001)在选取塔里木盆地某地区志留系作为研究对象时,应用测井数据将数学分析方法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建立了联系,实现了地层的精细定年,为高频波的识别提供了可能。

(3)恢复原始厚度并计算沉积速率

由于现在所观察到的各组、段厚度是经过地质历史时期压实的厚度,为计算沉积速率必须恢复其原始厚度。原始地层厚度的恢复是准确计算沉积速率的关键,是波动分析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原始地层厚度的概念是某一套地层刚沉积埋深在一定深度下的平均厚度一般将其恢复到地下100m处。原始地层厚度的恢复是根据其压实状态分不同岩性进行。该方法将碎屑岩地层粗略的分为砂砾岩类和泥岩类;灰岩与白云岩、盐岩类成岩较早,一般不作原始厚度恢复;火山活动作为一种突发事件,一般在计算原始沉积速率时将火山岩厚度扣除。连续沉积压实剖面碎屑岩地层在恢复原始厚度时可根据其孔隙度与深度的变化关系逐层恢复,对于非连续剖面可分层位进行恢复。但是,有时缺少不同深度的孔隙资料,由于声波时差与孔隙度有一种对应关系,只要知道了不同深度的声波时差,就可以确定不同深度的孔隙度(齐永安,刘国臣,1999)。

将各组、段的原始厚度除以各组、段的沉积时间,就可以获得各组、段的沉积速率,以横坐标作为沉积速率,纵坐标作为时间,便可绘制出各组、段的沉积速率直方图。

(4)波动方程的建立

仅仅从沉积速率直方图上观察不出有规律的波动特征,为此,必须对沉积速率直方图进行数学处理,使之变成有周期性的曲线。这里我们应用滑动平均的办法,即设定一个滑动窗口,对窗口内不同组、段的沉积速率取平均值,并将这一

平均值记录在窗口中央所对应的位置(图9)。在滑动的时候从时间坐标的零点开始,每次移动一个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的长短视研究的精度而定)依次下滑,这样就得到一系列沉积速率平均值得点,将这些点连接后,就得到一条圆滑的曲线G(低频),无疑这条曲线消除了小于该窗口尺寸的波,改变窗口尺寸又可以得到另一条曲线N(高频)。如果所做两条曲线之差是周期波n,同时又知道G 的方程,则曲线N方程为N=n+G是时间的函数。如果所做出的两条曲线之差不是周期波,则变化滑动窗口的尺寸,直到找到这样一个周期波为止。周期波n 的求得,可用作图法实现。改变窗口的大小,重复以上过程,将G曲线依次分解,可以得到不同级别的周期波。

确定了周期波n的周期后还要确定振幅An,振幅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有下面几种情况:

(a)所有点沿一斜线分布,表示振幅与时间为线形关系,则周期波方程为:

W=(ax+b)sin[2π(t-t0)/T]

(b)所有点分布为线性关系。这时为了得出A(t)与t的关系,可以对振幅取对数,这样就将A(t)—t坐标转换为ln[A(t)]—t坐标系。经过这样的转化,ln[A(t)]与t有可能变成线性关系,则可对时间t也取对数,建立ln[A (t)]—lnt的直角坐标系,周期方程为:

n=e at+b sin[2π(t-t0)/T](单对数坐标时)

n=e alnt+b sin[2π(t-t0)/T](双对数坐标时)

其中,a,b值亦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如某一周期的振幅与上一周期的振幅之间有线性或者对数关系等,这里就不再列举了。改变窗口的大小,重复以上过程,可以将G曲线依次分解,一般来讲,经过三四级分解后就可以得到一条简单曲线,它是控制盆地演化的最大周期,称之为能量函数。它的方程很容易通过观察建立,依次回代,就可以得到代表沉积—剥蚀过程的高频曲线的波动方程。当然,从地质剖面上分解周期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经过多次反复调整窗口的长度,两个窗口长度的搭配不合适,分解出的两条曲线的差值就不是周期波,另外还应注意在寻找各级别周期时滑动窗口的衔接问题,即寻找长周期时的小窗口应为寻找短周期时的大窗口。

图9 滑动窗口方法使用示意图(据李京昌,1997)

图10 沉积剥蚀过程平衡原则示意图(据李京昌,1997)

(5)沉积剥蚀过程分析及地层剥蚀量的计算

在建立了波动方程的基础上,可进行剥蚀量的计算,原理如图10所示。

图中打斜线的直方图是在剖面上所测得的某些组段的沉积速率。因为时间对速率积分为沉积厚度(图中直方图面积),所以曲线X含的整个面积等于沉积地层的厚度,时间1、2沉积的地层比现今观察到的要多,部分地层在3、4时被剥蚀了;时间5时沉积了新的地层,而这些地层在时间6时又全部被剥蚀了(平行直线所表示的部分);时间7内沉积的岩层在时间8开始就被剥蚀掉了,在时间8~9剥蚀了剩余的下部岩层(图中圆点表示的部分)。若对时间3~4时内的曲线积分,还可以达到恢复被剥蚀地层厚度的目的。

八、各种计算剥蚀量方法的结果比较

从原理上来看,上述各种方法都能计算地层剥蚀量,但每种方法又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存在不同的因素影响计算结果(图11),故此,要针对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性及资料的情况,在充分考虑和排除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不同的井或地区选用了不同的方法,同时为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还对一些井同时采用了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计算,相互验证其结果。

图11 影响地层剥蚀量计算结果的主要因素

物质的量有关计算

物质的量及有关计算 【基础知识】 一、物质的量 符号:n 1、国际单位制规定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长度、质量、时间、物质的量等) 2、物质的量是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 。即表示物质所含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 3、物质的量的单位: 符号:mol 4、1摩尔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结构微粒,因此,1mol 任何粒子集体所含有的粒子数相等。 二、阿伏加德罗常数 符号:N A 1、1mol 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通常使用 mol -这个近似值。 例:1molCO 2在任何情况下,都含有N A 个CO 2分子,约为6.02×1023个。 2、物质的量(n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粒子数(N )三者的关系:n= A N N 三、摩尔质量 符号:M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即每摩尔物质所具有的质量,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 。 2、单位:g/mol 或kg/mol 3、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如下:M=n m 例:1molCO 2的质量为44g ,CO 2的摩尔质量为44g/mol 四、气体摩尔体积 符号:Vm 1、表示: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 2、单位:常用的是:L/mol 3、定义式: Vm= n V ( 即 n=V / V m );该关系式只适用于气体。 V m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L/mol ),V ——气体的体积(单位常取:L ), n ——气体的物质的量(单位:mol ) 4、标准状况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都约为 L/mol 。不在标准状况时,气体摩尔体积不一定为22.4 L/mol 。 5、用到22.4 L/mol 时一定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标准状况;②气体。 五、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注意: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钢筋工程量计算例题

1、计算多跨楼层框架梁KL1的钢筋量,如图所示。 柱的截面尺寸为700×700,轴线与柱中线重合 计算条件见表1和表2 表1 混凝土强度等级 梁保 护层厚度 柱保 护层厚度 抗震 等级 连接 方式 钢筋 类型 锚固 长度 C302530 三级 抗震 对焊 普通 钢筋 按 03G101-1 图集及 表2 直径68 1 2 2 2 2 5 单根 钢筋理论 重量(kg/m) 0. 222 0. 395 0. 617 2. 47 2. 98 3 .85 钢筋单根长度值按实际计算值取定,总长值保留两位小数,总重

量值保留三位小数。 2、已知某教学楼钢筋混凝土框架梁KL1的截面尺寸与配筋见图1,共计5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求各种钢筋下料长度。 图1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KLl平法施工图

3、某6m长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见下图),试计算各型号钢筋下料长度。 4、某抗震框架梁跨中截面尺寸b×h=250mm×500mm,梁内配筋箍筋φ6@150,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c=25mm,求一根箍筋的下料长度。

5、某框架建筑结构,抗震等级为4级,共有10根框架梁,其配筋如图5.23所示,混凝土等级为C30,钢筋锚固长度LαE为30d。柱截面尺寸为500mm x 500mm。试计算该梁钢筋下料长度并编制配料单(参见混凝土结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03G10l-l构造详图)。

6、试编制下图所示5根梁的钢筋配料单。 各种钢筋的线重量如下:10(0.617kg/m);12(0.888kg/m);25(3.853kg/m)。

7、某建筑物第一层楼共有5根L1梁,梁的钢筋如图所示,要求按图计算各钢筋下料长度并编制钢筋配料单。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总结

钢筋工程量计算方法总结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二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 +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 +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且》0.5Hc 5d,为直锚,取Max{Lae, 0.5Hc+ 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w 或Lle0.5Hc 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二Max{Lae, 0.5Hc+ 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二净跨长+ 2 x 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 2 x保护层)+ 2 x 11.9d (抗震弯钩值)+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二(箍筋根数/2)x (构造筋根数/2 );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 2 X保护层+ 梁高X保护层)*2 + 2 X 11.9d開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X 2 +(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一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二2*锚固(20d) +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 < 800mm 夹角=45 °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 、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 +中间支座值+ Ln/3; 第二排为:Ln/4 +中间支座值+ 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 +前中间支座值) + (Ln/3 +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 (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 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 5d的判断值。

钢筋工程量计算公式

一、梁 (1)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2、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高中一年级化学物质的量计算

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 一、 物质的量 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12g 12 C 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 mol 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12 g 12 C 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 × 1023 个。 二、摩尔 1. 概念: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 2. 符号:mol 。 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与12 g 12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相同,则它的物质的量为1 mol ,而这个数值(粒子数)我们就叫它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三、阿伏伽德罗常数N A 把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 × 10-23 g 求: 12 g 12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解:2323 -1002.610993.1g 12?≈?=g 碳原子数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 N )之间的关系: 注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任何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N A )个微粒。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电子、中子 等。不是用于宏观物质如:l mol 人、1 mol 大豆都是错误的。 2. 使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粒子的名称,不能笼统地称谓。1 mol 氧、1 mol 氢就是错误的。只能说:l mol 氧分子或1 mol 氧原子。 3. 只要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物质,所含微粒数相同,反之也成立。

根据表中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将结果填入表中空格: 物质微粒物质质量1个微粒实际质量所含微粒数目物质的量12C 12 g 1.993 3 × 10-23 g 6.02 × 1023 1 mol Fe 56 g 9.3 × 10-23 g 6.02 × 1023 1 mol O232 g 5.32 ×10-23 g 6.02 × 1023 1 mol Na+23 g 3.82 × 10-23 g 6.02 × 1023 1 mol 据表可得出什么结论? 1 mol 任何粒子集合体都约为 6.0 2 × 1023个粒子;而 1 mol 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 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三、摩尔质量 1. 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2. 符号:M 3. 单位:g ? mol -1或 g / mol 。 4. 物质的量、质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当堂检测 1. 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B.0.5 mol H2O 含有的原子数目为 1.5 N A C.1 mol H2O 含有的 H2O 分子数目为N A D.0.5 N A个 CO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0.5 mol 【解析】32 g O2为 1 mol,氧原子数为 2N A,A 错误; 0.5 mol H2O 中原子数为 0.5 × 3 ×N A,B 正确;1 mol H2O 中含有 H2O 分子数为N A,C正确;0.5N A个 CO2分子的物质 的量为 0.5 mol,D正确。 2. 下列关于相同质量的 O2 和臭氧(O3)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分子数之比为 1﹕1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公式大全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预制构件、不同钢种和规格,分别按设计长度乘以单位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塔接长度的,按规定塔接长度计算;设计未规定塔接长度的,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另计算塔接长度。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3、先张法预应力钢筋,按构件外形尺寸计算长度,后张法预应力钢筋按设计图规定的预应力钢筋预留孔道长度,并区别不同的锚具类型,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 (1)低合金钢筋两端采用螺杆锚具时,预应力的钢筋按预留孔道长度减0.35m,螺杆另行计算。 (2)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螺杆锚具时,预应力钢筋长度按预留孔道长度计算,螺杆另行计算。 (3)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徽头插片,另一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增加0. 15m,两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共增加0.3m计算。 (4)低合金钢筋采用后张硅自锚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0. 35m计算。 (5)低合金钢筋或钢绞线采用JM, XM, QM型锚具孔道长度在20m以内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lm;孔道长度20m以上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1.8m计算。 (6)碳素钢丝采用锥形锚具,孔道长在20m以内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lm;孔道长在2 0m以上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1.8m.

(7)碳素钢丝两端采用镦粗头时,预应力钢丝长度增加0. 35m计算。 (二)各类钢筋计算长度的确定 钢筋长度=构件图示尺寸-保护层总厚度+两端弯钩长度+(图纸注明的搭接长度、弯起钢筋斜长的增加值) 式中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长度、钢筋搭接长度、弯起钢筋斜长的增加值以及各种类型钢筋设计长度的计算公式见以下: 1、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 受力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并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2)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20且施工质量有可靠保证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制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的预制构件,当表面另作水泥砂浆抹面且有质量可靠保证措施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室内正常环境中的构件的保护层厚度数值采用。(3)钢筋砼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10mm;预制的肋形板,其主肋的保护层厚度可按梁考虑。 (4)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的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2、钢筋的弯钩长度 Ⅰ级钢筋末端需要做1800、 1350 、 900、弯钩时,其圆弧弯曲直径D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 的2.5倍,平直部分长度不宜小于钢筋直径d的3倍;HR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

声波时差计算剥蚀量

声波时差计算剥蚀量 其基本原理是:在正常压实的情况下,泥页岩的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大呈指数衰减,而在均匀分布的小孔隙的固结地层中,孔隙度与声波传播时间之间又存在着正比例的线性关系,因此声波时差与深度在半对数坐标系中为线性相关,并满足下列关系式: Δt=Δt0e-CH 式中,Δt:泥岩在深度H处的传播时间(μs/m); Δt0:外推至地表的传播时间(μs/m); C:正常压实趋势斜率(m-1); H:埋深(m)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分别对间断面上下的泥页岩声波时差~埋深曲

线进行对数回归,得到两个回归方程,取埋藏深度为0,并依据间断面之上的埋深-声波时差关系回归方程,求算出地表的声波时差值Δt0;而后将Δt0值代入间断面之下的埋深-声波时差回归方程,得到剥蚀前的地表相对于现今地表的深度(或高度),其与间断面深度的差值即为剥蚀厚度(图4-7) 发表于: 2009-03-31 20:53 只看该作者| 小中大 Δt0的理论值为620~650 μs/m,某一地区的Δt0值可根据该地区多口井正常压实曲线外推至地表平均求得。 在地层有剥蚀的地区,当不整合面以上沉积物的厚度小于剥蚀厚度时,

剥蚀前泥岩的压实情况得以保存。这时,将不整合面以下泥岩的压实趋势线外延至Δt =Δt0处即为古地表,古地表与不整合面之间的距离即为剥蚀厚度(见上图)。 简单点:就是把深度H与声波时差Δt拟合出一公式,应为H = A* Ln(Δt ) +B。其中A、B有拟合公式可以得到,当Δt =Δt0=620~6 50 或者研究区外推出来的已知值。这时H即为所求。 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可有效地用于剥蚀量较大而埋藏较浅的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估算,不整合面以上沉积物的厚度必须小于剥蚀厚度。然而,在地层埋藏达到一定深度时,由标准指数关系所计算得出的声波测量值与实测值有偏差。说明这种方法对剥蚀量不大或被剥蚀层段成岩程度不高的地区适用性较差。 沉积物在沉积、埋藏过程中,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大呈指数减小,又因为在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隙的固结地层中,孔隙度与传播时间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线性关系, 因而泥页岩在正常压实情况下的声波时差-深度关系式 Δt=Δt0e-CH 式中,Δt:泥页岩在深度H处的传播时间(μs/m), Δt0:外推至地表的传播时间(μs/m) C:正常压实趋势斜率(m-1)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

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一、选择题 1.质量相等的两份气体样品,一份是CO,另一份是CO 2,这两份气体样品中,CO与CO 2 所含氧原子的原子个数 之比是( ) A.1:2 B.1:4 C.11:14 D.1l:28 2.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 2和N 2 B.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 2 和C 2 H 4 C.体积相同、密度相等的CO和C 2H 4 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O 2 和H 2 3.由钾和氧组成的某种离子晶体含钾的质量分数是78/126,其阴离子只有过氧离子(O 22-)和超氧离子(O 2 -)两种。 在此晶体中,过氧离子和超氧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l B.1:l C.1:2 D.1:3 4.由CO 2、H 2 和CO组成的混合气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CO 2 、H 2 和CO的体积比为 ( ) A.29:8:13 B.22:l:14 C.13:8:29 D.26:16:57 5.由X、Y两元素组成的气态化合物XY 4,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分解为A、B两种气体物质,己知标准状况下20mLXY 4 分解可产生标准状况下30mL A气体(化学式为Y 2 )和10mL B气体,则B的化学式为() A.X 2 B.Y 2 X 2 C.XY 2 D.X 2 Y 4 6.将N0 2、NH 3 、O 2 混合气22.4L通过稀硫酸后,溶液质量增加了26.7g,气体体积缩小为4.48L.(气体体积 均在标况下测定)剩余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着火,则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 ) A.28.1 B.30.2 C.33.1 D.34.0 7.为方便某些化学计算,有人将98%浓硫酸表示成下列形式,其中合理的是 ( ) A.H 2SO 4 ·1 9 B.H 2 SO 4 ·H 2 O C.H 2 SO 4 ·SO 3 D.SO 3 ·10 9 H 2 O 8.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0.1mol,完全燃烧得O.16molCO 2 T3.6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混合气体中( ) A.一定有甲烷 B.一定是甲烷和乙烯 C.一定没有乙烷 D.一定有乙炔 9.用惰性电极电解M(NO 3) x 的水溶液,当阴极上增重ag时,在阳极上同时生b L氧气(标准状况),从而可知M 的原子量为 ( ) lO.b g某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该金属的三价正盐和a g氢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它们的物质的量必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乙烯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相等 C.1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L氧气的质量小 D.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中所含的H+ 数一定相等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磷酸的摩尔质量与6.02×1023个磷酸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相等 B.6.02×1023个氮分子和6.02×l023个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14:1 C.32g氧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2×6.02×1023。 D.常温常压下,0.5×6.02×1023个一氧化碳分子所占体积是11.2L 13.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0.1mol·L-1稀硫酸100mL中含有硫酸根个数为0·1N A B.1mol CH 3+(碳正离子)中含有电子数为10N A 22.4ax A. b 11.2ax B. b 5.6ax C. b 2.8ax D. b 2b A. a 2b B. 2a 3b C. a a D. 3b

钢筋工程量计算例题

. 例题1.计算多跨楼层框架梁KL1的钢筋量,如图所示。 ,轴线与柱中线重合700×700柱的截面尺寸为2 和表计算条件见表11 2 表 钢筋单根长度值按实际计算值取定,总长值保留两位小数,总重量值保留三位小数。解:25 2Φ1.上部通常筋长度 +右端下弯长度单根长度L1=Ln+左锚固长度,所以左支25=725mm<LaE=29d=29×(判断是否弯锚:左支座hc-c=700-30)mm =670mm0.4LaE+15d,hc-c+15d)=max (0.4×725+15×座应弯锚。锚固长度=max(25,670+15×25)=max(665,1045)=1045mm=1.045m (见101图集54页) 右端下弯长度:12d=12×25=300mm (见101图集66页) L1=6000+6900+1800-375-25+1045+300=15645mm=1.5645m 由以上计算可见:本题中除构造筋以外的纵筋在支座处只要是弯锚皆取1045mm,因为支座宽度和直径都相同。 2. 一跨左支座负筋第一排 2Φ25 单根长度L2=Ln/3+锚固长度=(6000-350×2)/3+1045=2812mm=2.812m (见101图集54页) 3. 一跨左支座负筋第二排 2Φ25

单根长度L3=Ln/4+锚固长度=(6000-350×2)/4+1045=2370mm=2.37m . 范文. . (见101图集54页) 4. 一跨下部纵筋 6Φ25 单根长度L4=Ln+左端锚固长度+右端锚固长度=6000-700+1045×2=7390mm=7.39m (见101图集54页) 5.侧面构造钢筋 4Ф12 单根长度L5=Ln+15d×2=6000-700+15×12×2=5660mm=5.66m (见101图集24页) 6.一跨右支座附近第一排 2Φ25 单根长度L6=max(5300,6200)/3×2+700=4833mm=4.833m (见101图集54页) 7.一跨右支座负筋第二排 2Φ25 单根长度L7= max(5300,6200)/4×2+700=3800mm=3.8m 8.一跨箍筋Φ10@100/200(2)按外皮长度 单根箍筋的长度L8=[(b-2c+2d)+ (h-2c+2d)]×2+2×[max(10d,75)+1.9d] = [(300-2×25+2×10)+ (700-2×25+2×10)]×2+2×[max(10×10, 75)+1.9×10] =540+1340+38+200 =2118mm=2.118m 箍筋的根数=加密区箍筋的根数+非加密区箍筋的根数 =[(1.5×700-50)/100+1]×2+(6000-700-1.5×700× 2)/200-1 =22+15=37根 (见101图集63页) 9.一跨拉筋Φ10@400(见101图集63页) 单根拉筋的长度L9=(b-2c+4d)+2×[max(10d,75)+1.9d] =(300-2×25+4×10)+ 2×[max(10×10, 75)+1.9×10] =528mm=0.528m 根数=[(5300-50×2)/400+1]×2=28根(两排) 10. 第二跨右支座负筋第二排 2Φ25 单根长度L10= 6200/4+1045=2595mm=2.595m 11.第二跨底部纵筋 6Φ25 单根长度L11=6900-700+1045×2=8920mm=8.92m 12.侧面构造筋 4Ф12 单根长度L12=Ln+15d×2=6900-700+15×12×2=6560mm=6.56m 13.第二跨箍筋Φ10@100/200(2)按外皮长度 单根箍筋的长度L13=2.118m 箍筋的根数=加密区箍筋的根数+非加密区箍筋的根数 =[(1.5×700-50)/100+1]×2+(6900-700-1.5×700×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讲解

计算地层剥蚀量方法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研究盆地演化史和进行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地层最大埋深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烃源岩生油期、生气期,进而准确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勘探目标。 目前存在多种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如:(1)地层对比法、(2)沉积速度法(Van Hinte,1978)、(3)声波测井曲线法(Magara,1976)、(4)镜质体反射率(R o)法(Dow,1977)、(5)地震地层学法(尹天放等,1992)、(6)最优化方法(郝石生等,1988)、(7)天然气平衡浓度法(李明诚等,1996)等。 一、构造横剖面法 该方法通过对构造发育特征的分析,推测地层的剥蚀量,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该方法适用于构造发育特征比较明显、尤其是角度不整合地区,对平行不整合的剥蚀量计算受到一定的限制。

图1 构造横剖面法推算地层剥蚀量示意图 可以根据残余地层的展布特征及构造运动的特点推算出剥蚀厚度。以某三维地震剖面为例,通过该方法可估算出该地区印支运动对C-P顶面造成的剥蚀量 的剥蚀量最大可到1500m左右。 最大不超过1000m,J3~K沉积时期,J1 +2 二、沉积速率法 该方法是依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沉积速率及绝对年龄计算地层剥蚀量,具体可分如图2所示的几种情形进行处理(Guidish等,1985): 图2 对不整合面的不同处理方法(Guidish等,1985)(a)将不整合面视为沉积间断,期间无剥蚀发生,界面上下沉积岩的绝对年龄的差值即为沉积间断的时间。

(b)发生了剥蚀,视剥蚀掉的地层的沉积速率等于其剥蚀速率,所以: H e=[(V上+V下)/2]×[(T下-T上)/2] (c)认为剥蚀掉的地层的沉积速率等于不整合面之下地层的沉积速率,而其剥蚀速率等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的沉积速率,因此剥蚀开始的时间(T e)和剥蚀厚度(H e)即为: T e=(V上T上+V下T下)/(V上+V下) H e=V上(T e-T上) 该方法必须在知道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沉积速率及绝对年龄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三、声波时差法 沉积物在沉积、埋藏过程中,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大呈指数减小,又因为在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隙的固结地层中,孔隙度与传播时间之间存在着正比例线性关系(Wyllie等,1956),因而在Magara K.(1976)总结了Athy(1930)、Rubey 和Hubbert(1959)等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泥页岩在正常压实情况下的声波时差-深度关系式(Magara K.,1976): Δt=Δt0e-CH 式中,Δt:泥页岩在深度H处的传播时间(μs/m) Δt0:外推至地表的传播时间(μs/m) C:正常压实趋势斜率(m-1) H:埋深(m) 如果地层为连续沉积,则泥页岩声波时差与深度满足上述关系式,在半对数坐标系中为线性相关;如果某一地区经历了抬升和剥蚀,那么泥页岩声波时差与深度的正常压实趋势线与未遭受剥蚀地区的相比,则向纵坐标偏移,即在所有的深度上都向压实程度增强方向偏移,根据这一偏移趋势大小,将其压实趋势线上延到未经历压实的Δt0处,则Δt0与剥蚀面处的高差即为剥蚀厚度。 这一原理与方法是建立在“泥岩沉积物的压实形变为塑性形变,不会发生回弹”这一前提的基础上,而且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其只适用于新沉积物厚度必须小于地层剥蚀厚度的情况下,否则原泥岩孔隙度将被改造而失去定量计算地层剥蚀

钢筋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公式汇总(大全)

建筑行业所有计算公式大全(附图表)(2012-10-16 23:39) 标签:计算公式总结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 钢筋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 全套计算规则 一、平整场地:建筑物场地厚度在±30cm以内的挖、填、运、找平。 1、平整场地计算规则 (1)清单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定额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外墙外边线每边各加2米以平方米面积计算。 2、平整场地计算公式 S=(A+4)×(B+4)=S底+2L外+16 式中:S———平整场地工程量;A———建筑物长度方向外墙外边线长度;B———建筑物宽度方向外墙外边线长度;S底———建筑物底层建筑面积;L 外———建筑物外墙外边线周长。 该公式适用于任何由矩形组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场地平整工程量计算。 二、基础土方开挖计算 1、开挖土方计算规则 (1)、清单规则:挖基础土方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计算。 (2)、定额规则:人工或机械挖土方的体积应按槽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槽底面积应以槽底的长乘以槽底的宽,槽底长和宽是指基础底宽外加工作面,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 2、开挖土方计算公式: (1)、清单计算挖土方的体积:土方体积=挖土方的底面积×挖土深度。(2)、定额规则:基槽开挖:V=(A+2C+K×H)H×L。式中:V———基槽土方量;A———槽底宽度;C———工作面宽度;H———基槽深度;L———基槽长度。. 其中外墙基槽长度以外墙中心线计算,内墙基槽长度以内墙净长计算,交接重合出不予扣除。 基坑开挖:V=1/6H[A×B+a×b+(A+a)×(B+b)+a×b]。式中:V———基坑体积;A—基坑上口长度;B———基坑上口宽度;a———基坑底面长度;b———基坑底面宽度。 三、回填土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基槽、基坑回填土体积=基槽(坑)挖土体积-设计室外地坪以下建(构)筑物被埋置部分的体积。 式中室外地坪以下建(构)筑物被埋置部分的体积一般包括垫层、墙基础、柱基础、以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所占体积 2、室内回填土体积=主墙间净面积×回填土厚度-各种沟道所占体积 主墙间净面积=S底-(L中×墙厚+L内×墙厚)

物质的量公式大全.

“物质的量”的复习指导 一、理清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的关系 物质的量在国际单位制(SI)中是七个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于表示微观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的数量,我们在计量物质的多少时通常就是用质量、体积、物质的量;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SI单位;而阿伏加德罗常数NA则是mol这个计量单位的计量标准,此计量标准(注意:它不是单位)等于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量,根据定义,阿伏加德罗常数本身是一个实验值,其最新实验数据NA=6.0220943×1023mol—1。如氧气分子的数量为此数的两倍,就可以记为2molO2。 二、识记两种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由固体配制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摇匀 仪器:容量瓶、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由浓溶液配制稀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转移⑤洗涤⑥定容、摇匀 仪器: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三、理解三个公式 1.物质的量计算的万能公式:n=m/M=V(g)/Vm=N/NA=c*V=xs/[m*(100+s)] 式中n为物质的量,单位为mol;m为物质质量,单位为g;M为摩尔质量,单位为g?mol -1;V(g)为气体体积,单位为L;Vm为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L?mol-1;N为粒子个数,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6.02×1023mol-1;c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1;V(aq)为溶液体积,单位为L;x为饱和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S为溶解度,单位为g。 解答阿伏加德罗常数(NA)问题的试题时,必须注意下列一些细微的知识点: ①标准状况下非气体物质:水、溴、SO3、CCl4、苯、辛烷、CHCl3等不能用Vm=22.4L/mol 将体积转化为物质的量。 ②分子中原子个数问题:氧气、氮气、氟气等是双原子的分子,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白磷(P4)、臭氧(O3)。 ③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Na2O2与H2O、Cl2与NaOH、KClO3与盐酸、铜与硫、电解AgNO3等。 2.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稀释 ω1?m1=ω2?m2(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守恒) ω1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分数,m1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ω2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分数,m2为稀释后溶液的质量。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1稀释前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2为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V1为稀释前溶液的体积,V2为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四、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四条推论 阿伏加德罗定律(四同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或气体物质的量相同。气体摩尔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一个特例。 1.推论一: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V1:V2=n1:n2=N1:N2) 2.推论二: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ρ1:ρ2=M1:M2) 3.推论三:同温同压下,同质量气体的体积比与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V1:V2=M2:M1) 4.推论四:同温同容下,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P1:P2=n1:n2) 以上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必须理解记忆,学会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m/M *RT)自

钢筋工程量计算实例

一、箍筋表示方法: 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集中标注): ⑴ 3Φ22;3Φ20表示上部通长钢筋为3Φ22,下部通长钢筋为 3Φ20。 ⑵ 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即原位标注) ⑴ 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 ⑴ 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 ⑴ 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下排筋5Φ25,通长布置。 五、标注示例: KL7(3)300×700 Y500×250 φ10@100/200(2) 2Φ25 N4Φ18 (-0.100) 4Φ256Φ25 4/26Φ25 4/26Φ25 4/2 4Φ25 □……………………………□………………□……………………………□ 4Φ252Φ25 4Φ25 300×700 N4φ10 KL7(3) 300×700表示框架梁7,有三跨没有悬挑,断面宽300,高700。 Y500×250表示梁是加腋梁即梁下加腋,宽500,高250。 N4Φ18表示梁腰筋位置中为抗扭钢筋,每侧2根直径为18的一级钢筋,共四根。 φ10@100/200(2) 2Φ25 表示箍筋为直径10毫米的一级钢筋,在加密区是每间隔100布置一根,在非加密区是每间隔200布置一根,都是双肢箍。梁上部钢筋中有两根直径为25的二级钢筋时通长钢筋,布置在角筋位置。 -0.100 表示梁顶标高比所在结构层标高低了0.1米。

剥蚀量恢复几种方法

我最近正在做剥蚀量恢复和原型盆地分析相关工作,根据现有数据先后用了地震资料趋势外延法、声波时差法和境质体反射率方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趋势法应用范围广,不受盆地性质限制,只要对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有清楚的认识就可以做,但是他只能求出相对剥蚀量,即认为洼陷中心地层没有没有受到剥蚀,对于盆地整体抬升造成的剥蚀就无法估计了。只能是用趋势法先做一个相对剥蚀量,之后用其他井上的数据做一下绝对剥蚀量进行校正。 声波时差对于浅层的剥蚀量恢复效果还不错,但对深层的不整合或是叠合盆地的下部不整合用不了。而且最好资料段有大段的泥岩段,要是沙泥岩互层的效果非常差。 对于深层的不整合,我是尝试用境质体反射率方法做的,没有其他数据。但境质体反射率数据有限,单井资料在不整合一下只有两三个境质体反射率的值,而且都选在深度非常接近的范围内,这样使得很临近的井求出来的剥蚀量相差甚远,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先后用Dow最原始的Ro差值法、外推法、最高古地温法(限于资料我用的是Barker的经验模型)求解的剥蚀量相差巨大。 总之,剥蚀量恢复是个极大的难题,基本都是个大概,要想各个资料的结果相互支持谈何容易! 剥蚀量恢复是我们搞勘探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希望有做过

这方面工作经验的积极讨论,相互提高。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研究盆地演化史和进行油气资源定量 评价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中生代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地层最大埋深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第三系之下的烃源岩生油期、生气期,进而准确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勘探目标。这对于第三系之下的油气资源勘探(如C、P的煤成气)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存在多种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如:(1)地层对比法、(2)沉积速度法(Van Hinte,1978)、(3)声波测井曲线法(Magara,1976)、(4)镜质体反射率(Ro)法(Dow,1977)、(5)地震地层学法(尹天放等,1992)、(6)最优化方法(郝石生等,1988)、(7)天然气平衡浓度法(李明诚等,1996)等。本项目在考虑到各种方法适用范围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种资料,将传统方法与裂变径迹分析、宇宙尘埃特征元素分析等现代技术相结合, 目前,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方法有很多,如声波时差法、孔隙度法、优化孔隙度法、改进的声波时差法、压实法、平衡剖面地质对比法、邻层厚度比值法、参考层厚度法、沉积速率比值法、沉积速率趋势法、镜质组反射率法、磷灰石裂变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习题与答案详解

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0.3 mol NaCl 固体溶于水配成200 mL 溶液,溶液浓度为 ( ) A .0.3 mol·L -1 B .0.15 mol·L -1 C .1.5 mol·L -1 D .0.015 mol·L -1 答案 C 解析 c (NaCl)=0.3 mol 0.2 L =1.5 mol·L -1。 2.50 mL 0.6 mol·L -1 NaOH 溶液,含NaOH 的物质的量为 ( ) A .0.03 mol B .0.04 mol C .0.05 mol D .0.06 mol 答案 A 解析 n (NaOH)=0.05 L ×0.6 mol·L -1=0.03 mol 。 3.下列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与100 mL 1 mol·L -1 MgCl 2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 A .50 mL 2 mol·L -1 CaCl 2溶液 B .100 mL 2 mol·L -1 NaCl 溶液 C .50 mL 4 mol·L -1 CaCl 2溶液 D .100 mL 4 mol·L -1 NaCl 溶液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 -1。各选项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中4 mol·L -1;B 中2 mol·L -1;C 中8 mol·L -1;D 中4 mol·L -1,故选B 。 4.在0.5 L 某浓度的NaCl 溶液中含有0.5 mol Na +,下列对该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1 B .该溶液中含有58.5 g NaCl

建筑工程量计算方法(含图及计算公式)

工程量计算方法 一、基础挖土 1、挖沟槽:V=(垫层边长+工作面)×挖土深度×沟槽长度+放坡增量 (1)挖土深度: ①室外设计地坪标高与自然地坪标高在±0.3m以内,挖土深度从基础垫层下表面算至室外设计地坪标高; ②室外设计地坪标高与自然地坪标高在±0.3m以外,挖土深度从基础垫层下表面算至自然设计地坪标高。(2)沟槽长度:外墙按中心线长度、内墙按净长线计算 (3)放坡增量:沟槽长度×挖土深度×系数(附表二 P7) 2、挖土方、基坑:V=(垫层边长+工作面)×(垫层边长+工作面)×挖土深度+放坡增量 (1)放坡增量:(垫层尺寸+工作面)×边数×挖土深度×系数(附表二 P7) 二、基础 1、各类混凝土基础的区分 (1)满堂基础:分为板式满堂基础和带式满堂基础,(图10-25 a、c、d)。

(2)带形基础 (3)独立基础

1、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 (1)独立基础:V=a’× b’×厚度+棱台体积 (2)条形基础:V=断面面积×沟槽长度 (1)砖基础断面计算 砖基础多为大放脚形式,大放脚有等高与不等高两种。等高大放脚是以墙厚为基础,每挑宽1/4砖,挑出砖厚为2皮砖。不等高大放脚,每挑宽1/4砖,挑出砖厚为1皮与2皮相间(见图10-18)。

基础断面计算如下:(见图10-19) 砖基断面面积=标准厚墙基面积+大放脚增加面积或 砖基断面面积=标准墙厚×(砖基础深+大放脚折加高度) 混凝土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现浇混凝土工程量计算规则 混凝土工程量除另有规定者外,均按图示尺寸实体体积以m3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及墙、板中㎡内的孔洞所占体积。

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

5.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掌握有关计算的基本题型。 能力培养: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在溶液计算中,贯彻守恒的思想。 科学方法:演绎推理法,比较分析法。 重点、难点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6种基本类型是重点;电荷守恒、建立参比的基本解题方法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今天我们复习物质的量浓度。 【提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是什么?请写出它的计算公式。 学生活动 回答: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板书:c=n(mol)/V(L) 【再问】溶液的组成还常用什么来表示? 回答:也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板书:a%=m(溶质)/m(溶液)×100%

【提问】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c=n/V,我们能够联想起哪些有关的计算思想?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1)在公式计算中,已知任何两个量,可以求得第三个量。 (2)还可以根据物质的量联系溶质的质量、气体溶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及微粒数目等。 (3)当溶质的量一定时,浓度和体积成反比;当体积一定时,浓度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4)根据n=cV,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但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所取溶液的体积成正比。 【评价】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不过,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取出一定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浓度不变? 回答:溶液是均匀稳定的体系。 【板书】类型1 代入公式的计算 【投影】填空: 思考,完成练习。

【强调】体积必须以升(L)为单位进行计算。如果题目给的体积为mL,则必须进行换算。 【提问】为什么醋酸的[H+]小于其酸的浓度? 回答:醋酸为弱酸,[H+]=ca, 因此,[H+]小于酸的浓度。 【板书】类型2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提问】在进行换算时,根据那个不变的量来推导计算公式?请写出计算公式? 回答:溶液中溶质的量是不变的,分别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于是得到如下方程: m=cVM=1000Vρa % 【强调】在此公式中,物质的量浓度(c)、溶质的质量分数(a%)、溶质的摩尔质量(M)和溶液密度(ρ),已知任何三个量,可计算第四个量。 【投影】练习:63%硝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4 mol· L-1,溶液的密度为______。 思考,完成练习。 答案:1.4 g·mL-1 【板书】类型3 稀释问题 【提问】溶液在加水稀释过程中,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是什么?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