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身体部位解

研究经穴之入手,必先明经之循行,明经之循行,必先知周身之名位,然后读各经循行之分野,可了然于胸中也。《医宗金鉴》注周身名位,录作参考。

头: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脑者,头骨髓也,俗名脑子。

巅:巅者,头顶也。头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顖:xìn,顖亦作囟,巅前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

目: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囊,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眦:目内眦(zì)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也。

目外眦: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眦也。

目珠: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骨眶: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骨,骨之外即颧骨。

额:额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zhuō,目之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頄;qiú,頄者, 内鼻旁,近生门牙之骨也。

颧:颧者,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kǎn,顑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耳者,司听之窍也。

蔽:蔽者,耳门也。

耳郭:耳郭者,耳轮也。

颊:jiá,颊者,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

曲颊: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颊车: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人中: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口: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唇:唇者,口端也。

吻:吻者,口之四周也。

颐:颐者,口角后,顑后下也。

颏:kē,颏者,口下唇末之处,俗名下巴壳也。

颔:hàn,颔者,颔下结喉上两侧内空软处也。

齿: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牙尽根之别。舌:舌者,司味之窍也。

舌本:舌本者,舌之根也。

颃颡:háng sǎng,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

悬壅垂:悬壅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也。

会厌: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咽: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喉:喉者,通声气之路也,居咽之前。

喉咙:喉咙者,喉也,肺之系也。

嗌:yì,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结喉:结喉者,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外见颈前,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

胸膺: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两旁高处也,一名臆胸骨也,俗名胸膛。

骬:骬(yú)者,胸之众骨名也。

乳:乳者,膺上突起两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

鸠尾: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间。

膈:膈者,胸下腹上,界内之膜也,名曰罗膈。

腹: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脐:脐者,人之初生胞蒂之处也。

毛际:毛际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间际也。

篡:cuàn,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器之所也。

睪丸:睪丸者,男子前阴两丸也。

上横骨: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弯,横骨旁拄骨之骨也。

拄骨: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肩解:肩解者,肩端之骨节解处也。

颙骨:yóng,颙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头。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肩胛:肩胛者,即颙骨未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焮板子骨。

臂: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肌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腕骨也。

腕:腕者,臂掌骨交接处,必其宛曲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各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掌骨:掌骨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鱼: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起,其形如鱼,故谓之鱼也。

手: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

手心: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指骨:指骨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四指名无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五指名小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各节之交接处,皆有碎骨筋膜联络。

爪甲: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歧骨:歧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名歧骨,手足同。

臑:nào ,臑者,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之白肉也。

腋: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肐肢窝。

胁肋:胁者,胁下至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腋之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

季胁:季胁者,肋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骨。

: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

脑后骨: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枕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隆起者是也。其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颈项: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

颈骨:颈者,头之茎也。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项骨者,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膂:lǚ,膂者,夹脊骨两旁肉也。

脊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

胂:胂者,腰下两旁尻骨上之肉也。

臀:臀者,胂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kāo,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推、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下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撅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髁骨上端,俗名骻骨。

肛:肛者,大肠下口也。

下横骨髁骨楗者: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两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骨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髁骨。下分出向后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侠髋之细骨名曰机,又名髀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

股:股者,下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bì,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柱髀枢,下端如锤,接于骨。

骨:骨者,俗名臁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外侧之小骨也。

伏兔:伏兔者,髀骨前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免。

膝解:膝解者,膝之节解也。

膑骨:膑骨者,膝上盖骨也。

连骸:连骸者,膝外侧两高骨也。

腘:腘者,膝后屈处,俗名腿凹也。

腨:shuàn ,腨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云小腿肚。

踝骨:踝者,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也。

足:足者,下体所以趋走也,俗名脚。

跗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跗本节之众骨也。

足心: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跟骨者,足后跟之骨也。

趾: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指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趾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节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曰核骨。)

三毛: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

踵:zhǒng,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2

想要高分,好好看看选择题中的A、B型题和填空题及名词解释、问答题。其中名词解释、问答题以统计分析的为重点。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2.刘完素认为肺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3.刘完素认为心的本气是() A.温 B.清 C.燥 D.湿 E.热 4.刘完素认为肝的本气是() A.热 B.温 C.清 D.燥 E.湿 5.刘完素认为脾的本气是() A.寒 B.燥 C.湿 D.热 E.清 6.刘完素认为肾的本气是() A.清 B.寒 C.湿 D.热 E.燥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 A.张洁古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9.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选用除……以外的下列方剂() A.防风通圣散 B.双解散 C.天水一、凉膈半 D.天水凉膈各半 E.三一承气汤 10.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应用何法() A.以解表为主 B.和解表里 C.表里双解 D.以清里热为主 E.以上都不是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二)B型题 A.小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三一承气汤 D.黄连解毒汤 E.大柴胡汤 1.刘完素治疗大下之后,热势尚盛者用() 2.刘完素治疗表证而兼有内热者用()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4.朱丹溪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5.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中医名词解释集锦

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或简答: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 ,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精彩文档

中医内科重点 简答 名词解释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 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 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①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②常 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厥证的病理转归①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②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③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 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

中医学名词解释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 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 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46453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这种认识与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辩证施护:就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就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就是症状,也不就是病名,而就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就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五行学说: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与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与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与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就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就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 A.防风通圣散 B.地黄饮子 C.双解散 D.白虎汤 E.三一承气汤 二、名词解释题 1.河间学派 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中医学常考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2.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3.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外的表象,以揣测分析及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以表知里 5.恒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因此,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7.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8.疠气又称疫气.毒气.异气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的特点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气化泛指气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 2.形气转化概指有形之物转化为无形之气,或无形之气转化为有形之物;以及形与形,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的相互转化 3.气是最基本的客观存在,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础最原始的物质,古有元气原气之称又由于气是极精极微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精粹物质,故又称精气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如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多指阳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盛,多指阴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6.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如阳虚则外寒,是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的虚寒之象; 阴虚则内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之象 7.阴阳互损一是指阴阳偏盛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8.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但尚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即实则泻之当损其有余 9.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10.阴病治阳指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 11.阳病治阴指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 12.五行制化制,制约克制的意思;化,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属于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3.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4.抑木扶土又称平肝和胃法或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5.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6.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7.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 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

标准。

9.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 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2、气机:气的运动。 3、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解表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5、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每题2分,共10分) 1、麻黄: 发汗,平喘,利水。 2、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4、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5、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人体之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 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