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名词解释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

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

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

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

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31.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32.

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33.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34.往来寒热: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体的情况。

35.

君相二火:即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36.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侧,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37.恶血:即败血。

38.败血:瘀血的一种,指溢于经脉外,积存于组织间隙的坏死血液。

39.带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腰部一周。

40.脾气:指脾的运化功能。

41.命门:有生命之门的含义,有生命的关键之意。它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有指两肾为命门。

42.潮热:发热如潮水一样有定时,每天到一定时候体温就升高(一般多在下午出现)。

43.痈:病名,风疮面浅而大者为痈,因气血受毒邪所困而瘫塞不通所形成的。

44.手汗:指手掌心潮湿多汗的症状,多为脾胃湿热引起。

45.前阴:又称“下阴”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46.后阴:即肛门部。

47.死血:指瘀血。

48.湿痰:痰证的一种。多由脾关健运,湿蕴酿痰所致。症见痰多稀白,或黄滑而易出。

49.木:即麻木。

50.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有物质基础,由先天之精生成,由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来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功能。在人体它位居首要地位。前人把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故又有“心藏神”的说法。

51.魂:为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感活动,为肝所藏。

52.魄:属精神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为肺所藏。

53.肝藏魂:“魂”属精神活动,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肝藏魂”

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

54.心惊:指心中恐惧。

55.真气:即正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56.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气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57.心中火虚:指心阳虚弱。

58.瞑;闭上眼睛。

59.

肝气燥:指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症候。主要症状有头晕目眩,耳鸣,眼干,面红,烦躁,失眠等,多见于高血压症。肝为刚脏,喜柔润,忌刚烈。肝阴不足,每致肝燥而阳亢。

60.

热厥:厥证之一。指因邪热过盛,津液受伤,影响阳气的正常流通,不能透达四肢而见四肢厥冷的病症。多伴有口喝,烦燥,胸腹灼热,便秘等症状。

61.心包络:简称“心包”,它为心脏的外膜附有络脉,主要起保护心脏的作用。

62.气化:气的运行变化。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泄功能。

63.膀胱之开合,肾司其权:膀胱的开合排尿功能,主要依赖于肾气的作用。

64.亡阴:阴液大量耗伤所出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皮肤干燥,身体枯槁,眼窝深陷,精神烦躁,甚则昏迷,谵妄等症。

65.清肃之气:指肺气。肺气宜清净肃杀,如秋令之气,否则将上逆为患。

66.脾不摄血:脾气虚弱,失去统摄血液的功能。

67.脾土:脾的代称。脾在五行属土,故称。

68.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69.下元:指肾脏。

70.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72.气逆:脏腑之气上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

73.既济,意指水火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的规律。

74.肾火沸腾:指肾阳偏亢,火盛煎熬津液,迫津上腾。

75.

亡阳: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剧,或其他原因耗伤阳气,以致阳气突然衰竭,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汗出如珠而微粘,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类似于休克现象。

76.脾气:主要指脾的动化功能,也包括脾的升清和统摄。固身血液的功能。

77.中满:指胱腹胀满。

78.水火相济: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

79.相克: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

80.

命门之火:即肾阳。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肾阴之中,是性功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之火的温养,

尤其是脾胃需要有命门火的温煦,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

81.肾为肝之母:按照五行学说,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故肾为肝之母。

82.

胃为肾之关:”关”可以理解为水液出入的关口。《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是指胃气虚弱,胃口不开将引起二便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诸症。

83.羸:瘦,弱。

84.枯槁;消瘦比较严重,并且干枯无光泽。

85.真阴:即肾阴。又有“肾水”,“元阴”真水等名称。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阴指本脏的阴液,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

86.

阴虚阳亢:阴虚指精血或津液的亏虚。一般在正常状态下,阴和阳是相对平衡的,相互制约而协调。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就会产生亢盛的病理变化,生理病理性功能亢进,称为“阳亢”。因此,阴虚会引起阳气亢盛,阳亢则能使阴液耗损,两者互为因果。临床表现: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或失眠,烦躁易思,或遗精,性欲亢进,舌红而干等。

87.肝气:指肝本脏的精气。常贝症状为两胁气胀疼痛,胸闷不舒;兼症较多见的是一些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

88.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

89.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90.真火证:即实火证,指火邪极盛引起的实证,热证。

91.火越:指火邪炽盛向外发泄的病症。

92.相济:相互补益。

93.肝气无依:肝气无处依附。肝气依附于肝血,现心不行血,肝补无血可藏,故肝气无依。

94.元阳:即“肾阳”又有“真阳”,“命门之火”等名称。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真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是人体热能的源泉。

95.心君不守:心火不能守位。心主火,心火离散,导致心阳衰竭,血脉不行,故称心君不守。

96.肾火避出躯壳:指阴寒内盛,致阴阳分离,肾阳外脱。

97.厥逆:四肢厥冷。

98.

伤寒:病名或证候名。广义的伤寒是外感发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属于太阳表症的一个症型,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伤寒”不同。病因,指伤于寒邪。

99.

神农氏:传说的上古帝王,为农业与医药的创始人。《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是本草之书,多托之于神农。

100、刀圭,旧时量药之器具,以借以指医术。

101、青囊:药囊。后世常以青囊称医术。

102、河车之路:谓肾气运行之路。

103、泥丸:道家谓脑为泥丸。

104、啐痛:碎,破也。碎痛,疼痛如破如裂,极言其痛之甚。

105、大道如环:指阴阳消长运行的道路如园环一样,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106、玄关:佛教谓出入玄旨之关门,即入道之门为玄关。

107、仁圣工巧:当作“神圣工巧”。《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

108、五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109、亢龙有侮:指阳亢至极,物极必反之意。,

110、四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脑为髓海。

111、尾闾:道家谓精门,命门为尾闾。

112、玄理之法言:玄理,深奥精好的义理。

113、四气:指风,寒,暑,湿四种邪气。

114、四厥:四肢厥逆。

115、华扁:指华佗与扁鹊。

116、圭臬:指事物的准则。

117、四象:《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两仪,即指阴阳。四象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118、面王:鼻准。

119、中恶:谓中邪恶鬼崇致病者。

120、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21、橐龠: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122、覆辙:犹言覆车。此喻失败的教训。

123、郄:指皮肤纹理缝隙。

124、箴言: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规劝告诫为主。

125、私淑:凡不及受业而宗仰其人者,私以其人为师,以其书为治道修身之资者皆称私淑。

126、岘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127、憎寒:是一种外有寒战,内有烦热的症状。这是由于热邪内伏,阳气被阻,不能透达所致。

128、痰嗽:又称痰饮咳嗽。指因痰饮而致咳,并以咳嗽为主证者。本征一般指寒痰饮邪,停于肺胃,证见咳嗽多痰,色白,或如泡沫。

129、寒泻:由于内脏虚寒所致,临床表现有大便清冷而稀,有如鸭粪,腹中绵绵作痛,小便清白,或表现为肠鸣腹痛,完谷不化。

130、阴证:对一般疾病的临床辨证,指阴阳属性归类,分“阴证”与“阳证”。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退行性的,向内的证候,都属于阴证,如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倦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短,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

131、晕在心:按中医说法,“心藏神”,神经系统头晕等疾病与心脏胆负供血等功能正常与否有关。

132、少火:是一种正常的具有生气的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

133、壮火: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能损耗正气。

134、怔:是持续性心跳剧烈的一种症状。

135、内热生风:指阴虚热炽,煎熬营阴,经脉失濡而动风的证候。可出现动摇,眩晕,抽搐等症。

136、通人:学识渊博之人。

137、私智:一己之管见,偏而自矜。

138、子书:凡著书立说,自成一家言者,统称子书。

139、大象:宇宙一切事物之本原。

140、太极:指原始混沌之气。

141、伐性之斧:指危害身心的事物。

142、腐肠之药:指损伤肠胃之药物。

143、桑榆:原指目落余辉在桑榆间。此引伸为晚年。

144、委顿:极度疲困。

145、理易:明白医理。

146、阳燧:向日光取火之凹面铜镜。

147、故宅:原来的居室。肾火之宅在于肾和命门。

148、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

149、后天:指脾胃。人体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后天吸收水各精微以滋养供给。

150、脱精:精关不固,精液渗入小便而下。

151、左券:券,契约,分左右二联,主约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比喻有充分把握。

152、金针度人:向嫡传学子传授深奥理论及绝技。

153、两仪:天地

154、飧泄;完全不化之泄泻。

155、犀烛:传说犀牛角放入水中会发光。

理中调理中焦脾胃的方法。多指脾胃虚寒证用温中祛寒法治疗。详见温中祛寒条。

理气是运用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见补气条。气滞宜疏、气逆宜降,故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详各条。

理血治理血分病的方法。包括补血、凉血、温血、祛瘀活血、止血等。详见各条。

推拿即按摩(见《小儿推拿秘旨》)。详该条。正骨八法之一。包括推法和拿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推者,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或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适用于骨折愈合后或其它疾患所遗留的关节等处僵直者。

营卫出《灵枢﹒营卫生会》。营气和卫气的合称。两气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之所化。营行脉中,具有营养周身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

营气营运于脉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功用。《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温病辨证中,营分证和气分证二者合称。如营气同病。

营分证温热病邪气内陷的阶段。多由气分证传变或卫分证逆传而来。以夜热甚、心烦不

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证。营是血中之气,营气通于心,病传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威胁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经。疾病由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由营入血,表示病情更深重。

营卫不和出《伤寒论﹒太阳病篇》。一般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包括:卫弱营强,因卫气虚弱,汗液自行溢出,症见身不发热而时有自汗。卫强营弱,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营卫气血营、卫、气、血本属人体生命的四种精微物质和动力基础,后世温病学说借卫与营、气与血的阴阳表里相对关系,将温病传变由外而内由气及血的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纲领。《温热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参见卫气营血辨证条。

营气不从指血脉中营气运行障碍,出现痈肿的病理。《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因邪气侵袭,营气运行不畅,瘀阻于肌肉腠理之间,血郁热聚,便成痈肿。

营气同病温病辨证。邪热已传入营分,仍有气分证,称营气同病。参见卫气营血辨证条。

培土生金也称补脾益肺。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常用参苓白朮散。

阴虚指阴液不足。临床表现有“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唇红口干,舌质嫩红或绛干无苔,大便燥结,小便黄短,脉细数等。

阳虚阳气不足或机能衰退的证候。阳虚则生寒,症见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脉虚大或微细等。

虚火真阴亏损引起的发热。如两颧潮红、低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心烦失眠、盗汗、尿短赤、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多见于热病伤阴的后期,或阴虚劳损等。阴盛格阳引起的假热症状。参见阴盛格阳条。

虚邪致病邪气的通称。因邪气乘虚而侵入,故名。《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五邪之一。某脏因母病及子而发病,即从母脏传来的邪气。见《难经﹒五十难》。

虚劳病名。出《金匮要略》。据《诸病源候论》、《圣济总录》等文献分析,虚劳包括因气血、脏腑虚损所致的多种病症,以及相互传染的骨蒸、传尸。后世文献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详见虚损、劳瘵各条。

虚胀病名。见《医宗必读》。脾肾阳虚者,腹部胀满,神疲纳呆,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治宜健脾温肾,化气行水。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金匮肾气丸。肝肾阴虚者,腹部胀满,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心烦口燥,齿鼻衄血,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脉

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用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虚热阴、阳、气、血不足引起的发热。《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虚证的发热,必兼见其它虚性的症、脉、舌,从其它虚证中鉴别其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而施治。

虚损病名。见《肘后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虚损而成。虚损病情复杂,主要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多见肺脾虚损。症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辄气短,自汗心烦。宜用补中益气汤。血虚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痨。宜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虚在心者,并用归脾汤。虚在肝者,并用二至丸。内有瘀血者,用大黄虫丸。阳虚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无力,畏寒肢冷,阳萎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补。虚在脾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虚在肾者,可用桂附八味丸、右归丸等方。阴虚多见肺肾虚损。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肾阴虚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参见虚劳条。本证可见于结核病、贫血、白血病、神经官能症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病证。

虚烦证名。指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而见心中烦乱,精神不能任持,似胀不胀,悒悒闷闷,饮食不甘美,睡眠不安宁的证候。多见于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汗、吐、下后余热不清者﹔亦见于劳心思虑过度者(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状如伤寒,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不痛,脉不紧数,独热者(见《千金要方》)。治用竹叶汤、栀子豉汤加减。虚喘见《医林绳墨》。指气喘由于正气虚者。多因禀赋素弱、久喘或大病后真元耗损,致脏气虚衰,肺气失主,肾不纳气而致。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呼吸气短难续,声音低微,以深吸气为快或动则气喘。根据病因和见症的不同,分为气虚喘、阴虚喘、真元耗损喘等。详各条。

虚风内动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临床表现为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或昏仆等。

虚火上炎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出现阴火上升的证候。表现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等。

虚烦不得眠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心烦失眠的病证。虚烦指心烦而心下无硬满,与心下硬满烦躁者有别。本证可由气虚、阳虚、阴虚、余热等不同因素导致。属气虚者,常兼见倦怠乏力,纳少神疲,口干少饮,脉象濡软,治宜补气为主。若更见肢冷畏寒、脉沉迟者,属阳虚,治宜温补。阴虚者,常兼见舌红口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余热内扰者,常兼见身热未净,口苦舌干,小便黄赤,治宜清解除烦。

清阳不升指水谷化生的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濡养头部、肌表、四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不升多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的功能障碍所致。症见头晕、眼花、视蒙、耳鸣、耳聋、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纳减

便溏、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等。

清热解毒适用于瘟疫、温毒及多种热毒病证的治法。使用能清热邪、解热毒的方药,治疗热性病的里热盛及痈疮、疖肿疔毒、斑疹等病症。常用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石膏、连翘、板兰根、蒲公英等,代表方有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

清热解暑用清热药结合解暑药治疗外感暑热的方法。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有汗、烦渴、小便黄赤,苔薄而黄,脉浮数等。常用药如鲜荷叶、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银花、连翘、芦根、黄连等。

惊风儿科常见病证。临床以四肢抽搐或意识不清为主要特征。引起惊风的原因较多,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大类。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如小儿肺炎、中毒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如持续高烧不退,均可出现惊风,亦即刘完素所谓“热甚而风生”。这与有些慢性病在后期因虚损而出现的慢惊风,有虚实之分。与痫证、痉证,亦有所不同。详见急惊风、慢惊风条。

盗汗证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此外,盗汗也有因于阴火盛者,宜正气汤(《杂病源流犀烛》:炒知母、黄柏、炙甘草)﹔有因肝热者,宜龙胆散(《杂病源流犀烛》:龙胆草、防风)。

热入心包温热病内陷营血阶段的证型之一。主要证候有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见抽搐等。可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急性热病的极期。

热入血室病名。出《伤寒论》。指妇女在经期或产后,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出现的病证。症见下腹部或胸胁下硬满,寒热往来,白天神志清醒,夜晚则胡言乱语,神志异常等。《金匮要略》有如下记载:“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者愈”

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热入血分是温热病入血的深重阶段,容易消耗阴血和迫血妄行。临床表现为发热夜重,神志昏迷,躁扰不安或抽搐。而以斑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真热假寒阳证似阴的证候。症见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屎气极臭者﹔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并见烦渴、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真实假虚实邪结聚的病,反现类似虚证的假象。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等证。但细察

患者,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有力,体虽瘦而神不疲,舌质红绛,或有焦黄苔。《景岳全书》:“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恶露不绝病证名。见《妇人良方》。又名恶露不止(《肘后方》)、恶露不尽(《诸病源候论》)。多因产后气虚失摄,冲任不固﹔或余血未尽,或感寒凉,败血瘀阻冲任﹔或营阴耗损,虚热内生,热拢冲任,迫血下行所致。气虚者,恶露色淡,质清稀,量多,兼见面色苍白,懒言,小腹空坠,宜补气摄血,用举元煎加减。余血未尽者,恶露量少,淋漓涩滞不爽,色紫暗有块,伴有小腹疼痛,宜化瘀止血,用当归益母汤(当归、川芎、坤草、炮姜、元胡、红花)加减。血热者,症见量多,色红,粘臭,面色潮红,脉细数,宜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加减。

破气理气法之一。使用较峻烈的理气药散气结、开郁滞的方法。药用青皮、枳实等。

破血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黄、桃仁、红花、水蛭、虫等。

健脾疏肝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用于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证候。常用白朮、茯苓、薏苡仁、山药等健脾药﹔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疏肝药。方用逍遥散之类。

消渴出《素问﹒奇病论》。又名渴、消瘅。宋、元以后,又有称三消者。病证名。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的病证。多因过食肥甘,饮食失宜,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导致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治疗一般以滋阴、润燥、降火为主。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详各条。指以多饮、多尿、尿甜为特征的病证。见《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证名。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流注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由于其毒邪走窜不定,随处可生,故名。常因气血虚弱,使肢体深部发病,肌肉组织结块或漫肿,有单发或多发,久而成脓,溃后脓尽可愈。由于发病原因、部位及表现的不同,又分为湿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湿流注、缩脚流注等。详各条。消之别。详各条.

流痰病名。骨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近代认为本病是无头疽的一种,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髋关节为多见,次为膝、踝、肩、肘、腕关节。故因病位不同又有龟背痰、环跳流痰、鹤膝痰、穿踝痰等名称。其病因多为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或跌扑损伤,气血不和而诱发。病初局部酸胀微肿,不红、不热、不痛﹔久则漫肿疼痛,成脓,周围肌肉萎缩﹔后期由于阴亏火旺,可有午后潮热盗汗、身困无力、少食,溃流清稀脓液及败絮样物,久则疮口凹陷,周围色紫,形成窦道,不易收口。初期宜补肝肾,温经化痰为主,用阳和汤之类﹔中期宜扶正托毒﹔后期疮溃脓成,难于收口,当重扶正。气血亏损者,用人参养荣汤﹔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窦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药蔹启秘》:白降丹、红升丹、熟石膏、冰片)或千金散(经验方: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飞朱砂15克,白砒6克,赤石脂15克,炒五倍子15克,雄黄15克,醋制蛇含石15克)粘附药线插入管内,亦可行手术治疗。

润肺化痰化痰法之一。与润燥化痰同义。治疗燥痰的方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症见咽喉干燥哽痛,呛咳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而干。用贝母、栝蒌、沙参、麦冬、梨皮之类。

燥痰痰证的一种。见《医学入门》卷五。又名气痰。多由肺燥所致。症见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粒状痰,涩而难出,或兼见面白色枯,皮毛干焦,口干咽燥,咳嗽喘促等。治以清肺、润肺为主。用贝母栝蒌散、润肺饮(《医宗必读》:贝母、花粉、桔梗、甘草、麦冬、橘红、茯苓、知母、生地)等。如肺肾阴亏灼津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参见痰证条。

肺劳虚劳的一种。出《诸病源候论》。肺脏虚损所致。症见咽喉干痛,声音嘶哑,鼻不闻香臭,面肿,胸闷气短,咳嗽吐血,饮食减少,消瘦乏力,发热等。治宜益气补肺。可用补气黄耆汤(《圣济总录》:黄耆、人参、茯神、麦冬、白朮、五味子、桂、熟干地黄、陈橘皮、阿胶、当归、白芍、牛膝、甘草)、益气补肺汤(《医醇KT 义》:阿胶、五味子、地骨皮、天冬、麦冬、人参、百合、贝母、茯苓、苡仁)等方。

疳病名。又称疳证或疳疾。前人谓:“疳者干也”。是泛指小儿因多种慢性疾患而致形体干瘦,津液干枯之证。古代列为小儿四大证(痘、麻、惊、疳)之一。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为特征。《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可见疳证多为脾胃虚弱的疾病,如营养不良、慢性消化不良等。同时,还包括其它疾病,如无辜疳(颈淋巴腺炎或淋巴结核)、疳痨(婴幼儿结核病),以及多种寄生虫病、五官疾患等,名目繁多,不少重复。较常见的,如以五脏分类及病理病因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痨、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详各条。

命门有生命的关键之意。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有二说:A指右肾。《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B指两肾,具体体现于两肾之间的动气(虞抟《医学正传》)。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属累、精宫。属督脉。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主治腰脊痛,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慢性腹泻,下肢麻痹。直刺0.5?1寸。灸3-7壮或5-15分钟。石门穴别名,见《针灸甲乙经》。详该条。两眼睛明穴部位的别称。《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中医名词解释集锦

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阳病治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病毒学复习题

填空题 1. 冠状病毒是_有包膜___的RNA病毒,呈皇冠状,其__单股正链__RNA约由30000多个碱基组成,为已知最大的RNA病毒。 2. __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__(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在我国又被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3. SARS冠状病毒包膜主要包括三种糖蛋白,分别为__S蛋白__、__M蛋白__ 和 E 蛋白。N 4. 病毒的大小以__nm___为单位量度刺突蛋白、膜蛋白、包膜蛋白、核衣壳蛋白 5. 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_DNA或RNA__ 6. 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__烟草花叶病毒__ 7. 病毒囊膜的组成成分是_脂类_ 8. RNA病毒突变率远高于DNA病毒,主要原因是_DNA是双链闭合环状结构较RNA单链线状比较稳定__ 9. 跨膜蛋白通过特定的_折叠__和_弯曲__方式,实现分子的跨生物膜的运输。 10._____受体___决定病毒的宿主谱以及其感染某种动物的能力。 11. ___允许细胞__指对病毒的增殖复制具有支持作用的细胞。 12. 大部分RNA病毒的基因组为__单一组分___ 13. RNA病毒启始RNA合成的两种机制为__de novo __启始和引物依赖启始。 11

14. 反转录酶具有四种不同的催化活性:RNA指导的或DNA指导的DNA多聚酶活性、DNA解旋活性和__ RNase H __活性。 15. 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是由三种RNA聚合酶(Ⅰ、Ⅱ和Ⅲ)来分别完成的,只有RNA聚合酶__Ⅱ__能转录生成mRNA。 16. mRNA输出的底物是由RNA与__蛋白质__共同组成的核蛋白。组蛋白、精蛋白等碱性蛋白 17.大多数有包膜病毒通过__出芽__方式释放病毒粒子。 18. 绝大多数病毒只能感染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这种特性称为病毒的_组织亲嗜___性。 19.受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主要激活Caspase-8,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主要激活__ Caspase-9__,二者都激活__ Caspase-3__ 。 20. HIV的__env __ 基因所编码病毒包膜蛋白gag,核心蛋白;pol,酶 21. HIV感染靶细胞的第一步就是位于表面的__gp120__与靶细胞受体相结合。 22. 流感病毒结构自外而内可分为包膜、_核衣壳__以及核心三部分。 23. 流感病毒的包膜中除了磷脂分子之外,还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糖蛋白:___基质蛋白___和___糖蛋白突起___。 24. “H1N1”是病毒名称的缩写,其“H”指的是__血凝素___、而“N”指的是__神经氨酸酶___。 25._机体细胞免疫应答__是HBV肝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HBV免疫介导肝损伤机制主要有固有免疫、T细胞免疫、与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26. IFN通过两种机制发挥抗病毒作用:直接抗病毒作用和__抑制病毒的复制__。 22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中药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地道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炒炭: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的炮制方法。 药物偏性:中药中广义的“毒”即为药物的偏性,是指药物之所以可以治病,又有毒性,对人体产生危害,关键在如何应用。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十八反: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 解表: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 清热燥湿药:以清热除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治疗阴虚内热,清除因为阴虚而出现的热证。 峻下逐水:运用具有峻烈泻水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攻逐水饮的治法。 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 温阳:温通阳气的治法。 引火归元: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 温肺化饮:即温肺散寒化痰饮之义。 焦三仙:即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炒二芽:即麦芽、谷芽。 破血:指的就是这类药物药性峻猛,走而不守,能够破血逐瘀,消徵散积,主治淤血时间长、程度重的徵瘕积聚。 瘀血: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瘀积,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潜阳:收敛虚阳,为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 扶正祛邪: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致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截疟:止或治疟疾的意思。 利水通淋:指一种治法。治疗下焦湿热所致淋证的方法。 破气:即用较峻烈的理气药散气结、开郁滞的方法。 血中气药:指能活血兼行气,常用于治气滞血淤证的中药。 1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病毒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 1,病毒核衣壳主要由核酸芯髓及蛋白质外壳两部份构成。 2,构成病毒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核酸__和_蛋白质_。 3,可将自身基因整合在宿主细胞基因上的病毒主要有_逆转录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4,鉴别病毒是否具有包膜,通常可采用_脂溶剂。 5,病毒的繁殖方式为__复制_,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导致细胞的病理变化称为_致细胞病变效应(CPE)_。 6,病毒的穿入方式主要有_包膜和细胞膜融和病毒胞饮两种。 7,无包膜病毒体多数通过_细胞裂解_释放,有包膜病毒体主要通过_出芽_方式 释放。 8,病毒合成的蛋白质主要包括_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_两类 9,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_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10,正链RNA病毒的RNA可直接作为_ mRNA _,在细胞的_核糖体上转译病毒 蛋白质。 二、正误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 1.多联苗是由不同血清型的同种病原微生物混合制成的。(错) 2,λ噬菌体和PI噬菌体都是温和噬菌体。(对) 3,DNA病毒以双联为多,而RNA病毒以单链为多。(对) 4,逆转录病毒RNA可以反转录为DNA。(对) 5,腺病毒是典型的20面体对称的病毒,其病毒粒子具有12个五邻体和240个六邻体。(对) 6,负链RNA病毒是指其病毒粒子中所携带核酸序列与mRNA序列一致的病毒。 (否) 7,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始终不裂解寄主细胞。(否) 8,病毒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是) 9,所有病毒在侵入寄主细胞后,在进行转录、复制前,其病毒核酸都以游离状 态存在于细胞中。(否) 10,逆转录病毒的+RNA分子具有侵染性。(否) 三、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 A具有抗原交叉反应性。 A猪瘟病毒、B犬细小病毒、C麻疹病毒、D马立克氏病病毒 2,目前已知病毒5种核酸类型是A A. DNA、+DNA、 RNA、+RNA、-RNA; B. DNA、+DNA、-DNA、 RNA、+RNA; C. DNA、+DNA、-DNA、 RNA、-RNA;

中药名词解释

1.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 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3. 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4.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 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5. 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 6. 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 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 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 7. 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 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 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 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 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 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 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 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 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 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 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 面。 13.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 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 15.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16.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 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17. 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 18. 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19. 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20. 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用,其 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21. 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著 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22. 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 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23. 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 畏。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 半夏、南星畏生姜。 24. 相恶:两药合用,可是药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3.肺金:传统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性,称肺属金。4.中风:指脑血管意外等疾患。病可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类中风”是指类似于中风的症状。 5.痰火:指无形之火与有形之痰煎熬胶结贮积于肺的病症。 6.君主之官:君主,指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的意思。 7.虚喘:是肺肾之虚,尤以肾不纳气为主。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13.真火:指肾阳。 14.血为营,气为已:营指营气,是血中之气,卫指卫气,起卫外作用,固表作用。15.龙雷之火:指肾火,肝火。心肾之火。龙火,指肾火;雷火,指心火。 16.相火:和“君火”(心火)相对而言,一般指肝肾的相火。 17.神:神气,传统中医有心藏神的说法。 18.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19.肝血:指肝脏所藏的血。肝血与肝阴不能截然分开。 20.肾火:肾是阴脏,内藏水火(即真阴,真阳),水火必须保持相对平衡。 21.心火:广义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狭义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 22.肾气: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机能的活动。 23.肾水:指肾脏的阴液也称肾阴。 24.先天:人身生命,发育生殖的本源,与后天相对而言。 25.后天;指脾胃。人体的出生后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要靠脾胃之气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供给。 26.肝为肾之子: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肝为肾之子,而肾为肝之母。 27.骨蒸:“骨”表示深层的意思,“蒸”是熏蒸的意思,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称为骨蒸。 28. 心肾不交: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就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常的病态。心居上焦,肾居下焦。正常情况下,心与肾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保持动态平衡。如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两者失去协调关系,称为心肾不交。主要症状: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29.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 绪论(27个) 1)中医学: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医学模式:为一种医学观念,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代最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家,即刘完素(寒凉派),李东恒(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滋阴派)。 4)寒凉派:以医家刘完素为代表。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因此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5)攻邪派:以张从正为代表。主张治病当首先以祛邪为要务,善用汗、吐、下三法。6)补土派:以李东恒为代表。他创立了“内伤脾胃学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7)滋阴派:以朱震亨为代表。他创立了“相火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治病时善用养阴方剂。 8)温病学派;以叶天士、吴瑭等为代表,创立了温病学说,认为外感热病多由湿热之邪所致,创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方法。 9)汇通学派:以唐容川、朱佩文、张锡纯、恽(yùn)铁樵等为代表,倡导中西医汇通。 10)形与神俱:形即形体、神即精神。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产生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11)以表知里:又叫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12)取象比类:又称援物比类、类比。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推论和证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殊和规律上也是相同的推理方法。 13)推演络绎:又称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出特殊结论的推理形式。 14)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做一番考察,尝试性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作适当的调整、完善和修改原设想,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认知方法。 15)反证:是以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6)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就是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和基本特点之一。 17)天人相应:天指自然界,天人相应指人对天地自然的依循和适应关系。 18)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 19)病:即疾病。病是指特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20)症:包括病症与体征。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即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 21)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22)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病毒学复习题(附答案)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一、名词解释 1. 复制周期 2. 顿挫感染 3. 缺陷病毒 4. 干扰现象 5. ts突变株 6. CPE 7. 包涵体 8. 干扰素 9.抗原性漂移 10.抗原性转变 二、简答题 1. 病毒有何主要特点? 2. 病毒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主要功能是什么? 3. 简述ts突变株获得的条件及实际意义? 4.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5.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DNA病毒科名称? 6. 举例列出5个与医学有关的RNA病毒科名称? 7. 病毒感染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8.简答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特点? 三、论述题 1.试述病毒性疾病特异性预防措施和制剂。 2.举例说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 3.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是什么? 4.试述病毒致病机制与细菌致病机制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复制周期:病毒增殖是复制,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复制一般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经过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病毒。 2.顿挫感染:病毒进入细胞内,细胞不提供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不能合成病毒本身成分,或虽能合成部分或全部成分,但不能装配与释放。 3.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位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 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5.ts突变株:就是温度敏感性突变株。即在28℃~35℃条件下可增殖,而在37℃~40℃条件下则不能增殖。这是因为ts 变异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或酶在较高温度下失去功能,故病毒不能增殖。 6.CPE:病毒在细胞内增殖造成细胞破坏死亡的作用称其为杀细胞效应,这种效应在体外组织培养时可观察到细胞变园、聚集、脱落等,称为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如肠道病毒等。 7.包涵体:是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斑块,一般呈园形或椭园形,称为包涵体。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成分组成,也可是增殖痕迹。 8.干扰素:是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生物活性。 9.抗原性漂移:通常认为流感病毒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变异幅度小或连续变异,部分人群对新毒株没有免疫力,引起小规模流行。一般认为是属于量变,即亚型内变异。 10.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株表面抗原结构一种或两钟发生变异,形成新亚型,由于与前一次流行株抗原结构相异,人们缺少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从而引起大流行。一般认为是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 二、简答题 1.(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仅含有一种核酸;(3)严格寄生,只能在一定种类活细胞中增殖;(4)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 2.基本结构为核心和衣壳;辅助结构主要是包膜,有的病毒有其他辅助结构如触须样纤维。核心成分为核酸其功能:(1)决定病毒特性;(2)病毒复制;(3)具有感染性。总之核酸是主导病毒感染、增殖、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衣壳的成分是蛋白其功能:(1)保护病毒核酸;(2)参与感染过程;(3)具有抗原性。包膜成分含蛋我糖和脂类,其功能:(1) 精品文档

中药名词解释

1.中药:就是中医防治疾病得物质基础之一,它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得,具有完整得理论 体系与独特应用形式得药物。 2.中药学:就是以研究中药得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得一门 学科。 3.道地药材:就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得药材。 4.炮制:就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得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 一般修治与部分药材得特殊处理。 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与水飞。 6.水飞:就是将不溶于水得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 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 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与减少刺激性。 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煨:就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得方法。 其目得就是除去药物中得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与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煅:就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 强疗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就是使其有效 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蒸:就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得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就是为便于保存并缓与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煮:就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得一种方法。目得就是改变药性、增 强 疗效,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 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药性(药物得性能):就是指药物得性质与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 性等方面。 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平性:药物得寒热温凉得偏性不明显。 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得药味。 16.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在体内得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 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17.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得趋向。 18.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得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就是指药物得毒性或副作用,就是药物对机体得损害性。 19.配伍:就是按照一定得组合原则,有目得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得药物配合应用。 20.中药七情:就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就是单味药 得应 用,其她就是药与药之间得配伍关系。 21.相须:性能相似得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 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22.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得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23.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得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

中医学名词解释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 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 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反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意思 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 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孤腑: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 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治疗咳嗽、哮喘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的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方法。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的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病毒学名词汇总

毒粒(virion)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所以说一般具有侵染性是因为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是分节段的,如雀麦花叶病毒的基因组核酸有四种。而且RNA1、RNA2和RNA3、RNA4分装在大小形状相同的三种球形颗粒中,只有三种颗粒混合,才具有侵染性。 外壳(capsid)是由多个病毒蛋白亚基组成的包裹在病毒基因组核酸外面的结构。 壳粒(capsomer)组成外壳的结构亚基,并非总是均匀分布的,往往聚集成群体,二个、三个、五个甚至六个亚基聚在一起,用负染法在电镜下所分辨开的一个个亚基,可能并非单个结构亚基,而是它们的群体,实际上是形态亚基称之为壳粒。 包膜(envelop)大多数动物病毒,在毒粒外被有由糖蛋白,脂肪所形成的外膜,称之为包膜。糖蛋白在膜上往往形成各种形状的突起,包膜在识别寄主、侵入寄主细胞,病毒的抗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十面体(icosahedron)一种有12个角顶及20个面的对成的多面体,其每一个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经常用来描述病毒的结构。 亚病毒(subviruses)不具有完整的病毒结构的一类病毒称之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株系(strain)病毒经过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的作用后,是病毒致病力、寄主范围、抗原特异性、传播特性甚至粒体形状发生了改变,这些性状变异了的病毒粒体称为株系。 准种(quasispecies)RNA复制酶的低保真性决定了RNA病毒没有固定序列的基因组,由相关基因组构成的异质性群体为准种。 感染周期(infection cycle)病毒完成整个感染的过程,包括识别、吸附、入侵、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装配和释放。 流产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是Productive infection(产毒感染)的反义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病毒感染导致毒粒的无效复制,常不生产感染性毒粒。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在此情况下,不产生病毒。一般来说,大部分转录和翻译过程被阻断。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一种病毒能在宿主或细胞培养上继续复制而不杀死宿主或整个细胞培养。 包含体(inclusion body)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的病毒合成和积贮的部位,常是细胞内的病毒晶体。 交叉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两种病毒感染一种寄主时先入侵的病毒能够保护寄主不再受第二种病毒的侵染。

中药学试题与答案A

《中药学》试题A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归经 2、相使 3、中药学 4、补虚药 5、引火下行 二、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四气是指。 2、苦味的作用是,甘味的作用是。 3、桂枝的功效是。 4、被称为“夏月麻黄”的中药是,治风通用之品为。 5、能够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药物为。 6、利水渗湿药分为类。 7、半夏的功效是。 8、石膏具有之功效,主要用于气分实热证等。 9、人参的功效是。 10、在清热解毒药中,为治痢要药,是治疗肺痈的要药。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桔梗药性上行,牛膝药性下行。( ) 2、在补气血方中,常配入少量肉桂能温运阳气,鼓舞气血生长。( ) 3、荆芥、防风性较平和缓,有和解退热之功,无论外感风寒、风热表证均可治疗。( ) 4、白豆蔻可用于胃热呕吐( )

5、柴胡善升脾胃之阳气而举陷;葛根善直接升举阳气;升麻善疏木达土。( ) 6、白芨收敛止血,用于治疗多种出血证。( ) 7、牛黄平肝熄风,用于肝风内动、惊痛抽搐等证。( ) 8、青蒿具有发汗解表、解毒、截疟之功效。( ) 9、独活辛散苦燥,善祛风湿止痛,凡风寒湿邪痹着于肌肉关节者,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 10、麻黄配杏仁能增强润肺止咳之功效。( ) 四、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肺胃出血当选用:( ) A.大蓟 B.仙鹤草 C. 白及 D. 槐花 E. 白茅根 2、既通阳散结又行气导滞的药是:( ) A葱白 B薤白 C桂枝 D沉香 E枳壳 3、既能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又能化结石的药物是 A神曲 B麦芽 C鸡内金 D谷芽 E莱菔子 4、下列功能中,哪项不是桑寄生的功能? ( ) A祛风湿 B活血 C补肝肾 D强筋骨 E安胎 5、下列哪项不是郁金的功能? ( ) A活血止痛 B行气解郁 C凉血清心 D利胆退黄 E开窍醒神 6、衡量药物性能主治的主要标志是:( ) A归经 B四气五味 C升降浮沉 D有毒无毒E配伍 7、善除少阴经风寒,治阳虚外感脉沉的首选药是:( ) A细辛 B独活 C防风 D吴茱萸 E玄参 8、功能补气固表止汗,兼燥湿的药是:( ) A桂枝 B白术 C苍术 D防风 E黄芪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钳,心悸浮肿等症。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证。 血证是指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病证。

中医常用名词解释46453

中医重要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这种认识与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3、辩证施护:就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为辩证施护,就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4、同病异护:对同一疾病,根据其病程各个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证候给予不同的护理,称之为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对不同的病,由于其病机相同而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称之为异病同护。 6、证:又称证候,它既不就是症状,也不就是病名,而就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学概念,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就是指疾病的具体单个临床表现。 病:就是指有特定病因、发展形式、病机、发展规律与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7.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 8、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基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别标准。

9、五行学说: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与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 10.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与资生的作用。 11.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与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 12.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就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 13.乘侮:五行中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虚侵袭,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侮:恃强凌弱,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克。 14.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 15.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 16.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 17.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脏藏于内,象显于外,故称藏象。 18.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9、腑脏:就是内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 20、神:(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病毒学试题

试题 1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病毒基本性状叙述错误的是: A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 B.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 D.对干扰素敏感 E.耐冷不耐热 2.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微米(μm) C.微微米(pm) D.毫微微米(fm) E.微微微米(am) 3.关于病毒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 C.衣壳由壳粒构成 D.病毒包膜表面可有刺突 E.各种病毒壳粒数目不相同 4.可称为病毒体的结构是: B.核酸 C.衣壳 D.包膜 E.壳粒 5.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DNA病毒是: B.风疹病毒 C.正粘病毒 D.弹状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6.呈螺旋对称型的RNA病毒是: B.腺病毒 C.痘类病毒 D.疱疹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7.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 B.衣壳 C.包膜 D.神经氨酸酶 E.血凝素 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B.二分裂 C.分枝 D.减数分裂 E.芽生 9.下述与病毒蛋白质无关的作用是: A.吸附作用 B.保护核酸作用 C.病毒包膜的成分 E.免疫原性 10.病毒所合成的晚期蛋白的功能是: A.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B.合成包涵体的基质蛋白 D.抑制宿主细胞核酸的合成 E.合成子代核酸所需要的DNA多聚酶 11.以破胞方式从细胞向外释放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 D.腮腺炎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12.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的病毒是: A.ECHO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腺病毒 E.脊髓灰质炎病毒 13.对病毒抵抗力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病毒60℃30分钟可被灭活 B.大多数病毒在-70℃下可存活 C.紫外线能灭活病毒 D.甲醛能使病毒灭活,但保留抗原性 14.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 病毒基因组外,这种变异称之为 A.突变 B.基因重组 C.加强作用 E.互补作用 15.下述哪种属于病毒基因突变: A.交叉复活 B.多重复活 D.互补作用 E.表型混合 16.病毒与立克次体相同的特点是: A.含有DNA和RNA C.含有核蛋白体 D.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E.对抗生素敏感 17.病毒不同于衣原体的特点是: A.能通过细菌滤器 C.可引起机体多部位感染 D.严格地细胞内寄生 E.在感染细胞内可形成包涵体 18.无包膜的病毒是: A.疱疹病毒 B.披膜病毒 C.流感病毒 E.狂犬病病毒 【B型题】 A 衣壳 B 核酸 C 包膜 D 核衣壳 E 壳粒 19.储存病毒遗传信息的是:B 20.保护病毒核酸的是:A 21.无包膜病毒完整病毒体的是:D 22.电镜下可见的病毒形态学最小单位是:E 23.含有宿主细胞成分的是:C A 裸露20面体对称型 B 裸露螺旋对称型 C 有包膜20面体对称型 D 有包膜螺旋对称型 E 复合对称型 24.流感病毒是:D 25.肠道病毒是:A 26.噬菌体:E 27.单纯疱疹病毒:C A 有包膜RNA病毒 B 无包膜RNA病毒 C 有包膜DNA病毒 D 无包膜DNA病毒 E 缺陷病毒: 28.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A 29.丁型肝炎病毒:E 30.乙型肝炎病毒:C 31.腺病毒: 32 戊型肝炎病毒:B A 正粘病毒科 B 副粘病毒科 C 披膜病毒科 D 肝DNA病毒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