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南昌大学汉语言专业(本)毕业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姓名:叶丽

学号: 030205100173

指导教师:卢继芳

二0一0年九月一日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撰写者:叶丽导师:卢继芳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通过各种艺术手段,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美的才能。本文阐述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性和途径。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育学

语言艺术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把培养学生的“爱美的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由爱美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实践。进一步发展学生智力的各种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儿童对美的事物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而且会引起情感冲动。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最好的鼓动者。小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如果忽视了情感的陶冶,就会变成空洞枯燥的说教,而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

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列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原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从而喜欢语文。

多年来,填鸭式或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使得课堂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学习被动,思维僵化、凝滞、学习成效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今天,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美育以基形象直观性,情感渲染性。身心的自由愉悦性,为讲学教学洗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很大效用。没有美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美育是开发儿童智力的催化剂。能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激励其奋发向上,促使其能力发展,尤其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理解力等方面有很大作用。

语文是适应能力学科课程系统中最为基础的学科。它是集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为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以美育为契合点,将美育渗透到语文学科。对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美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美育有利于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小学美育的任务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正确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一代新人。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聆听鸟语蛙鸣;到海边看日出和朝霞;到公园观赏盆景和鲜花;在课堂上欣赏优美的音乐和图画等都能使他们从小学发现美、欣赏美和热爱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正如柏拉图的观点:“整个心灵的谐和就是德行。”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和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更改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第二,美育有利于带动其他教育,小学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而美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

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能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记得康德说过:“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带动其他教育的实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反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第三,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密切相关,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少年儿童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常见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四,美育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是飞速的。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

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索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因此,美充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发展,它的社会功能在干全面培养人,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美育、以美促优呢?其内容丰富,涉及颇广,本文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仅以此抛砖引玉。

一、认清语文和美育的联系、把握本质特征。

美育是门新学科,具有自动独特的目标系统。就它和语文的区别,先从教学目的、结构特点、教学方法来谈一谈。

1、教学目的:美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事物,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重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教育:语文课的主要目

的是通过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结构特点:美育课是通过大量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动,体验美,具有形象性情感课。愉悦性的特点,其结构大致是:出示典型材料,引出审美观点、关键词—强化视点—视点延伸—回归视点—进行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语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具,学科。教学要体现文道统一,语言和思维的统一,读写能力的有机结合。其结构大致是:解题—扫清字词障碍—分析课文—总结—布臵性。美育注重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媒体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语文课主要采用讲和议的结合,讲和读的结合,讲和练的结合,电化教学,实物教学的运用相对较少。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那一篇?行文优美、情感丰富的诗歌、散文、记叙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是进行美育渗透的理想场所;美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美育的进行对语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实践得出:一堂成功的语文美充渗透课,应该是逻辑与美的有机结合,这是美育的本质特征。逻辑,即语文课自身的字词、句段篇的内在结构;美即渗透于语文中的美育因素包括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

二、小学语文美育渗透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

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教学语言揭示艺术美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练魅力。抑扬顿挫是老师语言的节奏美,和谐、幽默是它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它的道德美。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老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

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是教师的理想追求。语言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昂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吞长河动人心魄,有时为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调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以符合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顿挫,也叫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理解教师所讲的道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以达到无言胜有声之效。

孔子说:“人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讲好课,教育好学生,尤其要锤炼语言的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会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事、物等。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遂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

彩。学生是不能很好的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不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面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吕,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立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各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玩完美的境界。那么语言美体现在哪里呢?

1、语言的思想美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往往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从而培养民族感情。语文教学中“美”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蕴含在教材之中,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将篇篇反映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的文章加以分类。让学生具体感受到、体会文章语言的思想美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如《晏子使楚》、《田忌赛马》、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的开端》表现了中国人民锲而不舍的精神,我盼春天的《荠菜》反映现代中国人民向黑暗社会的抗争。

2、语言的意蕴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自然的美、祖国山河的美、人

物的心灵美,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和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思想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积累丰富的司汇,体会词语的意蕴美感。如《春》这篇课文,朱自清先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大量优美的词汇使春天的勃勃生命力跃然纸上,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一笔一景,一景一态,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境界。在清淡的美感中领略到深刻的主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艺术世界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再如《桂林山水》一文,作文交桂林那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水集中在一个整体画面中,水光山色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从“空中”写到山间,再写到江上,空间结构层次清晰

云雾、绿树、红花、江水、色彩丰富,再加上人的活动—撑上竹筏顺水而下,饱览无尽的风光—使画面更具有生机。

3、语言的艺术美

语言的技巧和文采是文章所常用的,在语文课文中,词语丰富多彩,句式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韵律节奏感强,章法布局富有变化,语言的艺术美令人陶醉,《落花生》的语言清新隽永,而耐人寻味,《五彩池》语言绚丽多彩,《狼牙山五壮士》雄壮激越,直掏心田。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

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篇名句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不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之美,更有《月光曲》中月儿的光,若明若暗,朦胧迷离,如梦如幻,显现着仙境般的幽静、柔和〃〃〃〃〃〃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应做到:

1、教学目标审美化‘

美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审美教学,目标的审美化是教学审美化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审美化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注意语文学科渗透美育,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应遵循以美促优的原则来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定目标明确:①知识点和视点有机结合②要分别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和美育目标,如《春晓》一课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主要目标:①掌握五个字的音、形、义(认知)②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技能)③培养爱春、惜春(德育渗透),美育,能用听觉、视觉初步感知春晓鸟语花香的意境,培养爱春、惜春的感情。

2、教学内容审美

法国艺术家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纵观小学语文课本,美的内容是丰

富多彩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以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去引导学生,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整体上看从教材的文质兼美。语言的艺术效果呈现教材的形象美、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意境美,即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通过审美,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凝结的美。革命前辈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默默奉献精神,乃至整个人世间的真善美、丑恶假,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布局谋篇的匠心,内心燃起对语文的炽烈之情。如学生在朗读中随课文亲切可感的形象,或陶醉于瑰丽多姿的《五彩池》磅礴壮观的《观潮》、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等再现出的自然美;或沉浸于饥寒交迫却善良诚实的《小珊迪》的人格美中;或挥泪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无尽哀痛中;或感动于《再见了,亲人》那依依别离之情;或领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蓝树叶》、《灰雀》、含蓄委婉的美,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获得的享受。

三、教学过程审美化

语文教学的实施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根据教材、学生、遵循美的法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以巧妙的设计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⑴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深刻理解

课文。有研究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感受以及对于教师的情绪感受均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与教学内容无关。赞科文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成度有效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渗透中激活学生的情感。如图创设富有美感的情景。这是非常重要创设情景,即生活的再现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等途径,择其相应的综合运用,或音乐图画并举,或音乐、画面,角色扮演同步。或角色的扮演与实物的演示合二为一,使情景作用地儿童的多种感官。加深感受,在教师语言提示下,描绘下,描绘下,儿童情不自禁将自己的情感移到教材的对象上,达到“物情同一”的身临其境的心理场所中。儿童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及初步的理智到了很好的陶冶。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等灵车、望灵车、护灵车”三幅场景描写,配以相应的实况录像,凄婉乐曲,把当时十里长街人们痛悼总理的悲壮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通过反复的画外阅读,营造出壮美的氛围。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的天地恸的情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深深感染中,情感就会和总理无限爱戴的情感产生共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⑵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学生体会美和抒发景,培养语感

教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和指导,使学生

披文入景,深入体会,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从而悟出文章的美并抒发出美的感受。如《小小的船》朗读时可指导注意恰当的停顿和读出逻辑、语法重音之外,还要指导学生读出“弯弯、小小、闪闪、蓝蓝”等叠词的可爱、亲切、赞美的感悟。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推向高潮,对文章词在、句、段、篇的理解及蕴含感情的体会水到渠成,从而使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注意朗读的方式要多样化,如范读、领读、齐读、默读、速读、轮读、分角色读,深读、熟读等。

⑶将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结合起来

小学美育的任务,一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制造美的基本技能,欣赏美是起点,创造美才是归宿,即主要任务。因此,教师通过教材,从美的知识上讲清,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尝试美的创造。逐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比如教学《观潮》,通过录像、幻灯认识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和潮来之后大潮的声音、样子,感受了大潮的磅礴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写《秋天的校园》一文,学生就会在大潮壮观的激励下,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秋天的校园,把感受美和创造美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⑷在审美化教学中,注意力强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审美本是一个最具个性化色彩的心理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往往大异其趣,美育的人性化与多样化特征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教材中,那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景,复杂爽变的心理情感等的审美理解常常借助于想象去发现和品尝审美对象的我特征和意蕴。所以,审美要非常重视想象的培养,而丰富的想象又能为创造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它思维的晴空下自由翱翔,如教学《五彩池》我让学生想象并画出五彩池如菜碟\拇指等的形状,学生不但画出了课文所描绘的还兴趣盎然创出了作者不曾想到的,若是让学生读课文不激励想象,那学生脑子里会空空如也,谈不上审美,更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倡导求异思维,同时做到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提倡质疑问题,喜欢听新思维;适时组织学生讨论,有利于学生交流和思维火花的闪现;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愉悦,自己掌握知识技能,陶冶情操。另外,教师要乐于创设性教学,善于交换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好法。

⑸在审美教学中注意渗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是审美化教学的重要内容,从狭义上讲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性格、习惯等心理成分,审美教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促进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决定的,它能提高学生

兴趣,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坚持性、独立性,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在语文审美化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积极性,课堂上可采取表扬、鼓励、竞赛等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四、教师素质审美化

实施审美化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审美一定的文学修养,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提高自身审美示范能力。教师要有标准而流畅的普通话,富有表现力的朗读,以及合理优美的板书,准确的语文知识,使学生产生愉悦感。

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美,语文教学为美育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我们要立足于教改探索,以美育为己任,充分展示语文美、激发审美兴趣,为推动新世纪的素质教育做出不懈的努力。但切不可为了美育而美育中,离开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学习。极穿靴戴帽的所谓审美化,在教学实践中是有害的。

总而言之,小学素质教育要从最基本的、必需的,对今后发展有一定的方面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它不是直接出人才,而是为未来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

注释:①②转引自《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第283页。

参考书目

1、《美育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荡主编2000年版。

2、《美学原理》华东击落大学出版社蒋孔阳朱立元主编1999年版。

3、《素质教育65题》江西教育出版社谭虎主编 1998年版

4、《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5、《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韩永昌主编 1993年版

6、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邬宇杰文敏主编 1996年版

7、《全国模范班主任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小学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2000年版

网站:教师资源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