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罪与罚》

读《罪与罚》

读《罪与罚》
读《罪与罚》

两难中艰难的选择

——读《罪与罚》

毫无疑问,拉斯柯尼科夫存在心理上的疾病——任何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因为存在心理上的疾病。不过,拉斯柯尼科夫思维方面又相当缜密——很大的原因在于他接受了未曾完成的高等教育——在作案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拉斯柯尼科夫曾经考虑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切罪行几乎都那么容易被识破,那么容易露出破绽,为什么所有罪犯的罪迹都那么容易败露呢?”——不错的,罪犯能够逃脱惩罚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是法律极其软弱,比如石崇曾经在江南明火执仗地抢劫大户人家弄到了足以敌国的财富,却没有人敢于问罪。这种情况一般上都发生在政权软弱无力管理天下的动乱的年代,而动乱毕竟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当然,也可能是警匪一家,强盗就是警察豢养的羊群一样,坐地分赃如同不断从羊群身上获得羊毛和奶一样——所以小偷们才前脚进了看守所,后脚便给放了出来。其二是罪犯特别狡猾,消除了犯罪行为过程中留下来的任何蛛丝马迹。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政治清明,国家意志贯彻没有受到干扰的时候。但是也对罪犯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就是必须有超于常人多多的智慧。在侦破与反侦破的斗智斗勇过程中能够棋高一筹,使所有的刑侦人员都生出羞愧——这种要求对罪犯来说又实在是太高了。也就因为这样,犯罪的行为可能在偶然的情况下没有受到惩罚,但是更多的罪犯是逃不过囹圄之灾的。拉斯柯尼科夫给出的答案是“与其说是掩盖罪行在物质上是不可能的,不如说是在于罪犯本身:几乎每一个罪犯,在犯罪的时候都意志消沉,缺乏理智,相反,在最需要保持理智和小心谨慎的时刻,却被幼稚的、罕见的轻率所替代”。这一段话有点长了,简单地说,掩盖罪行的困难,与其说是一种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罪犯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都一定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上的障碍,以至于不仅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且无法理智地消弥做案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拉斯柯尼科夫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虽然其行为的直接结果是消灭了两条无辜的生命——所以也就生出了一种自信,“他断定,在他的事业中,他本人是决不会产生这样一种病态变化的”,“唯一的原因乃是他所设想的计划‘不是犯罪’”。

也就因为这样,拉斯柯尼科夫在付诸行动——当然是其人生的第一次——之前便做了周密细致的准备。他首先了解到受害人,也就是阿廖娜·伊凡诺夫娜是一个老寡妇,没有子女,只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作伴,而在被选作做案时间的那个傍晚,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也就是受害人的妹妹将有事离开。一个孤身的老太婆在受到袭击时是根本无力反抗的。其次,通往阿廖娜的房间有“一条又暗又窄的楼梯”,也就因为“这里是这么幽暗,即使遇到一双好奇的眼睛,也没有什么危险”,更何况几乎不会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存在。作案的成功的重要保证在于顺利地到达犯罪现场,而且全身而退。其三,转移受害人的注意力,方法便是用洁净的白纸包着一个木头片,做成一个(银质)鼻烟盒的样子,在这里佗斯妥耶夫斯基进

行了细致的描写,一块木头的重量说什么也比不上银质,所以拉斯柯尼科夫又在木头外面衬了一块铁片,而老太婆在他人的物品前面的贪婪——是高利贷者的共有特性——送了她的性命。她过分地专注着这个抵押品——一旦其主人无力赎回,便会易主,而她只付出了大约四分之一的价钱——要将外面缠着的白纸解开。伤害他人而不会受到反抗的根本办法是“出其不意”。老太婆的独居使她产生了防备心理,而降低这种防备心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制造出一种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来转移其注意力,拉斯柯尼科夫做的相当成功。其四,作案工具的选择也浸入了拉斯柯尼科夫的“智慧”。拉斯柯尼科夫不是一个膀阔腰圆力能举鼎的壮汉,所以他放弃了使用花匠折刀的打算。“不能指靠他自己的气力去干这件事”,也就是不能保证轻巧的折刀可以一击致人于死地。所以他选择了斧子(斧子自身的重量便足在将一个人的脑袋劈开),而斧子的个头太大又容易暴露——作案的第一要务不是取得赃物,而在于自我保护——所以拉斯柯尼科夫有了“一次非常巧妙的发明”:即做一个绳套,并把它缝到大衣里面。然后把斧头挂在绳套上——带了凶器而神不知鬼不觉。也就是说,拉斯柯尼科夫充分分析了自己的体格特点以便选择凶器,并且巧妙地给凶器进行伪装,到这个时候,拉斯柯尼科夫的作案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功保证了:时间方面的计算,地点的考察,做案对象的境况分析,凶器的选择——所有的作案要素都在计划之内了。其五是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杀人越货永远是见不得光明的事儿——除非如同拿破仑一样的帝王成批成批地杀人。也就因为这样,在作案的现场只能随时改变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以便适应环境,而不可能调整环境来适应自己的计划。拉斯柯尼科夫说什么也没有想到在预定的作案时间内会有另外的一些人来到老太婆这里寻找资金帮助。也就是像拉斯柯尼科夫前面一次一样拿着物品来抵押贷款。他的应对策略是将门关上,“抓着门钩,把它轻轻地,不出声地扣进铁环”,任这些不速之客用力敲打而不打开门——实在也没有其它可以应付的办法了。另外一件意外事情是老太婆的尸体被人发现以后,许多人都赶了过去,而拉斯柯尼科很可能被堵在半途。此时他顺便躲在了楼梯边上的一个小屋里,当众人都在忙碌且惊慌失措的时候而溜走。而众人的注意力被如此惊人的事件吸引,也就没有人看到拉斯柯尼科夫的离去——看似巧合,实在是事件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呢!

小说描述了拉斯柯尼科夫在杀人后的活动:“他的两手沾满了血,粘糊糊的,他把斧刃直接浸到水里,又拿起放在窗台上破碟子里的一块肥皂,开始直接在水桶里洗他的手”,他不仅不慌不忙地洗去了手上的血污,而且清理了斧头上的血污,还使用了肥皂,最后“他用晾在厨房里的一根绳子上的内衣把一切擦干”,那份镇定——须知是面对两具尸体——简直让我们想起了嗜血如命的杀人恶魔。

但是,拉斯柯尼科夫不是恶魔,相反,他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善良和同情心。

书中有四次关于拉斯柯尼科夫救助比之更为穷苦的人的描述。也就是说,妥斯陀耶夫斯基是在努力将主人公描写成一个具有比较强烈的侠义精神,急他人所难慷慨解囊而挥金如土的人——只是他没有如同粪土一样多的钱财罢了,当然也有一点劫富济贫的倾向,只是他未来得及将“劫来的钱”救济穷人罢了。以

便构勒出一种“两难”的局面——也在为后面的案发以后的故事作准备,让读者产生足够的同情——即拉斯柯尼科夫确实是一个犯罪的人,但是他不同于普通的偷盗犯、抢劫犯之类的十恶不赦的罪犯,法律对他的惩罚存在道义上的内疚。

第一次救助他人的情节,被放在小说的最后,而且是通过拉祖米欣的调查展现出来的——通过他人的口来叙述的事情,一般都具有更多的可信性。“犯人拉斯柯尼科夫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用他自己最后的一点钱,帮助过一位害痨病的穷同学,维持他的生活,几乎达半年之久”,“那位同学死后,他又去照料这位亡友仍旧活着的年老多病的父亲”;在老人死去之后“又把他安葬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拉斯柯尼科夫读大学期间,而小说开始时,拉斯科尼科夫已经辍学了。也就因为这样,这段事实不是以即事记录的方式出现在小说里的。

拉斯柯尼科夫有四次周济他的经历,只有这一次被用来作为在法庭上要求减刑的证据。当然因为它更能够震撼人心:施舍一次是容易的,连续施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困难了。也就因为这样,那些在汶川地震中一次性捐款几十万元的慈善家很快被人忘记,但是安徽的一个以拣破烂为生却长年资助孩子们上学的老妇就更加令人感动了。

第二次是接济马美拉多夫一家。“拉斯柯尼科夫临走的时候,把手放进衣袋里,掏出一把他在酒馆里用一个卢布找来的铜币,偷偷地放在窗台上”。此时的拉斯柯尼科夫手中能够随便支配的现金有多少呢?他刚刚在阿廖娜那里抵押了父亲留下来的唯一的记念品,即一只表。得到的一个卢布十五戈比,一个卢布相当于一百戈比,也就是一百一十五戈比——本来可以抵押一百五十个戈比,吸血鬼一样的高利贷者扣除了利息就只剩这么多了。(不过,老太婆也用她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该死;拉斯柯尼科夫就一度认为自己是在为民除害呢!)——在小酒馆里大约应该花去近二十个戈比(如果少于十五个戈比,便无须将一个卢布兑换成零碎的铜币)。那么此时也就剩下了不到一个卢布了。我们可以将一个卢布的购买力想像成二十多年前的一块钱人民币。拉斯科尼科并不知道到底给马美状拉多夫家的窗台上留下了多少钱,大概作者为了突现主人公的慷慨,事后又让主人公把自己的财产进行了一次盘点,结果是“昨天人给了马症状拉多夫家四十七个,或者五个个戈比”,也就是自己可动产的一半被用来周济他人了。几十个戈比对于斯维里加洛夫一样的地主来说算不上什么——他们出手动辄是以上万卢布为单位的——但是对于拉斯柯尼科夫来说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就好像索罗斯之流拿出几千万美元赈灾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大春妈送给杨白劳一斤白面就很感动人了。

第三次的类似事情是在拉斯科尼科夫收到母亲的来信以后,杜尼亚本来“宁可去给美国的农场主当黑奴,或者在波罗的海东岸的目耳曼人那里做一名拉脱维亚的农奴,也不愿使她的灵魂和和道德堕落”(当奴隶并不意味着道德堕落,所以我们也无须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而抱憾),但是为了自己的哥哥,也就

是拉斯柯尼科夫,她甘愿做出牺牲,也就是嫁给一个四十来岁而且互不了解没有爱情的男人彼特·彼特罗维奇·卢仁——一个卑鄙、狭隘、自私,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小资产者。拉斯柯尼科夫从妹妹的婚姻——一旦成功——中获得的好处是,“可以供他上大学,可以使他成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保障他的整个前程;或许他以后还会成为富翁”(卢仁有一个法律事务所)——话题扯远了。不过母亲的来信给拉斯柯尼科夫以强烈的刺激,妹妹的牺牲实在太大了。大概也就因为这样,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个流落街头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身上——当然也可能是受到想像中的索菲亚的影响——这个女孩子正受到威胁,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准备“把她弄到手,趁她在目前的这种状态下把她带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二十戈比”请警察雇一辆马车来把她送回家,结果连警察都认为“这人一定很怪,穿得那么破烂,还给别人钱”——这一次作者是想通过别人的目光中透露出来的不可理解,被目为怪异,来反衬拉斯柯尼科夫在性格上光辉的一面。

拉斯柯尼科夫第四次的慷慨义举支出最多。一次便是二十个卢布,是在这个九等文官马美拉多夫车祸亡故之后的丧葬费。这笔钱是他的母亲指着自己一年一百二十个卢布的抚恤金为抵押借来的三十五个卢中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清楚地交代拉斯柯尼科夫的这四次义举,便无法令人生出对主人公的同情来。十恶不赦的暴徒在判刑时只能让人生出罪有应得恶有恶报的感慨。

我们不知道拉斯柯尼科夫这种急人之难慷慨相助的性格在俄罗斯是否具有普遍性。不过佗斯妥耶夫斯基似乎并没有打算塑造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因为持拉斯柯尼科夫一样的理论去杀人越货毕竟只是一种社会上的偶然现象。

所有人都爱财,但是穷人大多不是爱财如命——而穷人的贫穷也正因为没有做到爱财如命。财富的积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寻找生财的门路固然重要,比如盖兹就是在电脑技术的开发上掘了第一桶金;而没有节制地花钱也阻止了百万富翁的产生,泼留希金就是凭借着吝啬成就了一代富豪。也就是说,能否致富,很大一方面依赖于自己的性格。而拉斯柯尼科夫正好属于那种致穷的性格。

拉斯柯尼科夫走上犯罪的道路绝对不是偶然的。也就是说,拉斯柯尼科夫由一个肄业的大学生堕落成一个罪犯有着深刻的思想方面的根源。

其一,拉斯柯尼科夫属于志大才疏一类的人。农村人常说“小钱看不到,大钱溜掉了”。有的人总想发大财,一下子挣上个几百万,一昼夜变成一个百万富翁,所以也就不将眼前的挣小钱的机会放在心上。大概此便是赌博行为的心理基础了,也是彩票行业如此兴旺发达的心理学基础了。“泰山不择细壤故能成其大”,他们根本看不到许多富翁在早期都是一贫如洗的学徒工,看到的只是那些富翁的儿女们——现在称为“富二代”——要什么有什么随心所欲心想事成,能够轻易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拉斯柯尼科夫并不是

养活不起自己。实际上,借助于母亲寄来的微薄资助,加上自己的劳动收入,他完全可以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拉祖米欣一样。十九世纪的俄国大学生,自力更生的劳动并不是到建筑工地上搬砖摞瓦出苦力,也不是拣破烂一样的低贱,而是教书。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贫穷不是罪恶”,但是贫穷的人一旦有了非分之想,便会制造出罪恶。

小说中有三次类似的场景。一次是拉斯柯尼科夫和娜斯塔霞——寄宿公寓的女仆——的对话。

(娜斯塔霞)“她(女房东)虽说是一个傻瓜,跟我一模一样,可是你是什么人呢?一个聪明人,老像个麻袋似的躺着,一点本事也显不出来。你说,你以前去教孩子,为什么现在什么事也不做呢?”

(拉斯柯尼科夫)“没有靴子可不能去教孩子,再说我瞧不起。”

(娜斯塔霞)“你可别瞧不起得太早啦”。(拉斯柯尼科夫)“教孩子挣不了几个钱,几个戈比有什么用?”“你想突然发一笔大财吗?”

(拉斯柯尼科夫)“是的,发一笔大财”。

在这里,拉斯柯尼科夫一点不掩盖自己的发财欲望。

另一个场景是拉斯柯尼科夫在实施自己的计划之前,有一次自言自语“我拿这几文钱能干什么呢?难道我此刻需要的是这个吗?”

第三个场景是杀人计划实施以后。拉斯柯尼科夫发了一笔小财——抢了一些老太婆收取的他人的抵押品和少量的现金——但是又不敢使用。他找到了拉祖米欣,后者建议他搞德文翻译。一个印张可以挣三个卢布,也他被拒绝了。

可以说不能安于贫困,或者说不能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贫困是拉斯柯尼科夫的致命疮伤。小说中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即拉祖米欣在起到对比作用。拉祖米欣并不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而且也有许多梦想,比如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出版社,但是他没有那么地不切实际:“他很穷,完全靠他自力更生,随便干点什么活来挣钱糊口”,而且他能够在贫穷中欢笑。“有一年,整整一冬,他的屋子里都没有生火,他还坚持说,这样更舒服。因为在寒冷里睡得更香。”——彼得堡的冬天可不同于中国的西双版纳呢,简直是一种坚强的革命意志了,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狐狸不吃葡萄的行为。

像拉斯柯尼科夫这样的性格的人,在任何社会阶层都有可能成为罪犯,而这种性格正是导致犯罪的祸根。说的直观一点,他不会因为自己手中有钱而停止犯罪,须知,一个人手中有十元钱,便可能想干一百元钱的事儿;有了一百元钱时又可能想干一千元钱的事儿;有了一千元钱时,又想干一万元的事儿。总之,是一种志向大于自己能力的性格。

其二,拉斯柯尼科夫的病态心理。其实如前所述,任何一个罪犯,其心理上都有其不健康的一面。从这一点上来说,佗斯妥耶夫斯基的刻画是成功的。他雕塑了一个不同于常人的人,也就是一个罪犯的全部心理。从小说一开始,直到拉斯柯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之前的几个月里,这个注定了的罪犯都是

在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中生活。他不愿意接受他人的爱,甚至是母亲和妹妹的爱。“母亲、妹妹,从前我多么爱她们,为什么现在我恨她们呢?是的,我恨她们,我对她们有一种生理上的憎恶,我受不了她们守候在我的身旁”。——一个没有了爱的人,就如同行尸走肉,是任何事情都可能做出来的。——并不是说,他不需要爱,而是他扭曲了的性格在拒绝他人的关爱。也就因为这样,拉斯柯尼科夫最后复活也依靠爱。“爱,使他们复活了,一个人的心里装着滋润另一个人的取之不尽的生命的源泉”,也就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小说中有很多场面来描写拉斯柯尼科夫的反常心态。以至于吓的母亲的妹妹都手足无措。不敢来看望他。比如母子、母女三人第一次团聚的结果是“他的眼神把他的母亲吓了一跳,从这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强烈的痛苦的感情,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甚至好像是疯狂的呆板神气”,当然对朋友的关心也就更加不领情了。书中也多次描写了拉斯柯尼科夫精神恍忽状态下的心理,也就是说,现实和幻想在主人公身上已经混为一体,他很多时候并不清醒,或者说是一种似醒非醒的状态,以至于他的主治医生佐西莫夫,都把他当成一个特殊的病例来看待,是一种亚疯狂状态。而且拉斯柯尼科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也朦胧地预感到,他的这种好转起来的心境也是病态的”。

这种病态的心境并不是天生的,作者写道“他被穷困压得透不过气来,可是最近,就连窘迫的境遇也不再成为他的负担了”。也就是说贫穷改革了他的性格,在小说开始时也正是他的性格发生改变的时候。佗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描写场面更多是昏暗阴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一点和托尔斯泰是不相同的。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作家,是用有钱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而佗斯妥耶夫斯基出身贫困,眼前都是社会底层的罪恶。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贾老太君眼中的世界和刘姥姥眼中的世界的色彩是不同的。而且在佗斯耶夫斯基看来,俄国到处都充满了饥饿与贫困,书中描写的人物大都是在饥饿与死亡中挣扎,连扎尔岑娜这样的房东都不能摆脱掉生活的困苦——十九世纪的俄国的物质生活是极度匮乏的。

其三是拉斯柯尼科夫创造了一种可怕的理论,就是杀人无罪。这种理论并不是全新的,因为创立于1534年的耶酥会早已经在实践这种理论了:只要目的是好的,做坏事也是对的。简单地说,为了达到一个正义的目的,可以选拔任何见不得人的方法。即不择手段。而任何一种目的,即便是极度的自私,也都具有社会和个人的双重意义,如此一来,人们便可以不择手段地实现自己的所有目标了。比如聚敛钱财,可以改变个人的生活状况,但钱财聚敛以后,可以扩大化生产,因为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聚敛钱财也就没有了值得谴责的地方。因此欧洲人可以毫不犹豫地踏着鲜红的印第安人人血渍前进,只因为他们脖子上挂了银质项圈,耳朵上穿了金质的耳环。这种理论成就了许多伟人,或者说所有的政治伟人都是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取得成就的。比如拿破仑,“他突袭土伦,在巴黎进行屠杀,把一支军队忘在埃及,在远征莫斯科时消耗了五十万人,最后在维尔诺说了一句双关语便溜之大吉”。不过,拿破仑这样的军事政治伟人都是无意识地运用这种理论,也就是伏尔泰所说的,“国王们可以成团地杀人却不会受到处罚”。而拉斯柯尼科夫将之变成理论,这种理论将人类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等人”:“只是一种繁殖同类的材料”,而繁殖

的结果只能是供第二类屠杀或者驱使;“一类是名副其实的人,即具有在他们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的才能或者禀赋的人”。第一类人只能循规蹈矩地生活,而第二类人“全都犯法,根据能力大小,他们是破坏者或者倾向于破坏的人”。我们不能说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任何伟人都是打破了旧的社会规范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勋业的。

拉斯柯尼科夫是相当自负的,自负的表现便是将自己当成了第二类人,也就是未来的伟人。不过伟人们对自己的屠杀是根本不会生出内疚的。也就是说,他们一味地打破旧制度,因为这些旧制度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犯罪——犯罪以后,免受处罚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修订法律。但是拉斯柯尼科夫毕竟不具有伟人的血统,他只是杀死了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便“难以从尸体上跨过去”,他努力拒绝承认自己犯了罪,但是内心深处在诅咒自己,那些人类的恩主成功了,“因此他们是对的;而我呢,失败了,所以我没有权力迈出这一步”。——也仅限于承认自己不是一个伟人,不具有伟人的灵活而已。

而伟大的心灵就是不将杀人当成犯罪。

罪与罚读书笔记500字

罪与罚读书笔记500字 《罪与罚》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步入罪恶与救赎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者对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刻画细致,十分栩栩如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罪与罚读书笔记500字,欢迎阅读。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的贷款的老太婆。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 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但是,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

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小说描写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的贷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小说中写的最多

《罪与罚》读书心得

罪与罚 说实话,看完之后,感觉有些一知半解,但我想,我抓住了书的主旨——罪与罚。 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头脑中一直存在一种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虱子,另一种则是“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律的制定者,不需要遵循任何法律,可以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杀人且不受惩罚。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种理论其实很值得原谅,中国历代帝王哪一个不是手上沾满了鲜血?话说回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不是随便写了个有这种理论的人物,其中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这是作者为批判当时俄国涌现的”强人理论”,呼唤资本主义人文思潮回归所作。不过,现在还是撇开这个不谈吧,让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罪,很明了,拉斯柯尼科夫杀死了老太婆和她的妹妹。那么罚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应该明了的是他的犯罪动机。是为了谋财吗?确实,他很穷,不得不多次到老太婆那里典当,欠女房东大笔钱,而他的妹妹为了他要嫁给一个卑劣的人。可是,他所抢走的财物只有三百多卢布,而且只把抢来的东西藏了起来,连看都没看。是为了证明他不是虱子吗?就这本书的主题思想,这才是他犯罪的最大动机,他想成为拿破仑,他希望踏出第一步,拥有一笔资产,成就一番事业。可是,精神和肉体的惩罚使他永远无法迈出第一步。 从犯罪前夕一直到自首期间,拉斯柯尼科夫饱受寒热病的折磨,一直处于疯癫的状态,周围的人甚至认为他得了精神病。他烦躁、抑

郁、易怒,讨厌和一切人接触,甚至对他的母亲和妹妹产生厌恶的情绪。而精神上的惩罚更为残酷,到底要不要杀老太婆?他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是一个巧合将他推向了罪恶的深渊。之后,要不要投案自首又成为了他的另一个思想斗争点。和审判官会面,在警察局晕倒,回到犯罪现场,他多少次差点儿就说出了真相!他不懂掩饰,或者说不会掩饰,恐惧使他缺乏理智,病痛使他不会思考,即使他凭巧合逃离犯罪现场甚至到最后另有其人主动认罪,他也无法安宁,最终还是选择了自首。 全书,一直是暗淡的笔调,但还是有亮色的。拉斯柯尼科夫,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只是被一种错误的理论迷了心智。他在马美拉多夫死后,将自己所剩的全部钱给了他的遗孀,他对妹妹的终身幸福的关切,对索尼娅的爱,让我对这个人物有的只是更多的同情。而索尼娅是一个天使,她为了家人去当妓女,她对拉斯柯尼科夫毫无保留的爱在无形之中感化着他,是她促成了拉斯柯尼科夫投案自首的,她懂他。 我想,这本书在现今或许还有另一层意义,在看到主人公的痛苦挣扎之后,还有谁敢犯罪呢?

读书后的心得体会1000字

读书后的心得体会1000字 导语:在人人拥有一本好书,人人读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月的号召下,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希望能帮助到你! 读书后的心得体会1000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人拥有一本好书,人人读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月的号召下,我在图书馆借阅了,《常见野生蔬菜》、《绿野仙踪》、《英烈全传》、《冰心诗选》、《繁花中国打工妹实录》这五本书。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怀着好奇去读《绿野仙踪》这本书时,读后似乎领悟了许多。书中体现出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幸福、智慧、爱心和勇气的追去。书中主人公们为实现他们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合作,历经艰险,最后他们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毅,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和及时珍惜我们的友情,追去我们的幸福。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做个有爱心和勇敢的人。 看完《绿野仙踪》后的一天,我拿起《冰心诗选》中的

《繁星春水》,着是一本令人读后觉得神清气爽的书。书中尽情地抒写了对生命的领悟,对晨、午、晚的歌颂,诗中的词语是那么的触动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深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华考|zk168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饮食的需求正从量的满足转向了对质的重视。所以当我看了《常见野生蔬菜》这本书时,我发现这本书里推荐的50余种野生蔬菜和500种菜式都是我们常见家料理的绿色健康食品。从食饱、食好到食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野生蔬菜给予重视,它们保持着原有的品质和天然的特色,它与家常蔬菜不同的色、香、味、形和更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独特的药疗保健作用正在被不断发掘。 给我感触至深的莫过于中国打工妹实录《繁花》,这里面的打工仔又被排斥、被轻视、被羞辱......这本书抒写了对人性的告白,尽管打工妹地位卑微,但她们都有自己的人格,都应该去尊重她们。其实不管是穷人、富人、丑人、美人,风口浪尖的人都应该倾听、了解、接纳、在意一切人世的沧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打工妹也不例外,她们有自己的梦想,有对梦想的追求,有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情。生命是平等的,可当看到打工妹的泪水时,我看到生命权的不平等,她们的权利被一次次的漠视。一幕幕悲剧在不停上演,最终的受害者究竟是一部份人,还是我们整个

《罪与罚》读书笔记1500字

《罪与罚》读书笔记1500字 是村上春树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怀让我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 《罪与罚》让我走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内心的 不断独白,与自省,使他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文学影响了许多后辈人,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传记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纪录主人公生平的作品,而是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叙述 着三位伟大的天才,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 苦难的伟大情怀。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一个穷困潦倒,三餐不济的大学生,而在外人看来,他整天无所事事。但他总是说自 己很忙。他整日在一个肮脏的阁楼上的一张称之为床的破旧的沙发上思考,并且狂热的去 做它。 在他的观点中,人分为两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规蹈矩,服从是他们的义务与使命: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赋的人或天才,能在社会上发表新见解,他们都会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触犯法律。而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甚至必 须跨过尸体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个有天赋的人,也能发表新见解,但他还 没想到一点,他没有权利杀人,他不是拿破仑,而正是这一点却足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并且无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没 有在那种机缘巧合下,他可能还不会触犯法律吧!在杀死她们或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说的虱 子的她们的那一刻,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了?不,显然没有,他杀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 鬼带进了深渊,不断的受到煎熬与内心的挣扎,当然这种痛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以至某一刻有了新生的感觉而后马上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直到最后疲惫不堪。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着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 得听她的。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 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 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 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我们周围,同样不缺那种自认“不平凡”的人,他们竭力破坏现状,想要发表新见解,他们自认为很前卫,想要人们追随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来,他们很可悲,把自 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调的宣扬出来,自认为很独特见解,与众不同。但同时也不乏真的 有新见解的人,这应该无多大的影响,有时独到的尖端的偏见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狂

名著《罪与罚》告诉我们

名著《罪与罚》告诉我们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小说,讲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案,作者从一开始就用直叙的方式写了杀人经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没有像别的凶杀小说那样,会给读者留下很多的悬念,而是让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人是谁杀,是怎么杀的,作案的经过一目了然。 从一个凶杀小说的角度来看,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惊心动魄,也不曲折离奇,但这样简单的一个杀人案,却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也是让人佩服。当然,除了佩服,你还应该知道,大师的作品肯定不会这么浅薄的。 从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策划这场杀人案,到实施犯罪,到作案后的一系列表现,作者的描写非常详细到位,以至于详细到让人都觉得有点啰嗦的程度,这期间大多是以大段的心理描写为主,但这些大段的心理描写,也确实刻画出了一个人在做了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纠结、反复、敏感,焦灼、崩溃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很多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犯罪心理学书,对于犯罪心理,我是不懂,但我想说一点自己的经历,因为作者所描写的这种心理状态,使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首先申明,本人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或违法乱纪的事情,只是生活中的一段经历而已,大家放宽心,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初自己只是在工作上做了一个选择,其实最早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内心认为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决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当实施了这个选择后,自己都没有想到,内心是各种的纠结、反复、不甘甚至后悔。 可是选择已经成为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对这种既定事实,自己的无力感更强烈,而这种无力感又加剧了内心的各种情绪,人也变得更加敏感,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一个眼神,都会被自己过度的解读为是不是在针对自己。现在想来,所谓的过度敏感,只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安定,也就是说,自己心里有鬼,于是看谁都是鬼。 但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一个更客观的认知。

《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读书笔记 王丽婷小教一班 110101284 刚开始拿到这本厚厚的世界名著《罪与罚》时,心里总是抱有畏惧感,自己也想不到会对这本书如此着迷,竟会通篇看完。《罪与罚》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小说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步入罪恶与救赎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问题,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者对拉斯柯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写,刻画细致,十分栩栩如生,。 拉斯柯尼科夫在生活中却历尽艰辛,一贫如洗,因贫穷而被迫退学,因交不起房租时刻躲避女房东,因衣衫褴褛而总是受人鄙视。他每日吃的是残茶和剩面包,过的是老鼠般偷偷摸摸的日子。最终他因痛恨放高利贷老板娘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剥削,愤而行凶,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还被迫杀了另一个无辜、受苦、可怜的丽莎维塔。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比法律惩罚更为严厉的良心惩罚。于是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最后索尼娅跟随他去了条件恶劣的西伯利亚,决定陪伴他度过这段艰难的历程。苦役与爱情终于使他体验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拉斯柯尼科夫在杀了人之后,就惊恐不已地回到了家,大病一场。他陷入了神经质的状态中,他每时每刻都在担心杀人的事实被揭穿,疯狂地思考每一处细节。在收到警察局传票后,拉斯柯尼科夫以为事情败露,心慌至极,但当他得知传票是与欠款有关时,他忽然感到一阵难以形容的极端轻松。虽然这不是对拉斯柯尼科夫身体上的惩罚,但是他接受了更为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他每天惶惶度日,如坐针毡。所以说为恶哪怕暂时逃避了法律上的惩罚,但是在道义上、心理上,就永远会是弱者,一辈子都不会心安。 拉斯柯尼科夫剥夺了两个妇女的生命,别人看来他似乎是一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的混蛋,可事实并不是如此。当他第一次送喝醉酒的马美拉多夫回家的时候,对于他们一家六口的生活境遇深表同情,临走时偷偷把在酒馆找零的铜币放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感悟范文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感悟范文 #罪与罚读书心得1# 我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传说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传说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罪与罚读书心得2# 当看完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后,心中不时感到震撼与感动。在《罪与罚》中,男主角拉斯科纳夫以其聪明绝顶却与世隔绝的头脑,建构出一个学说:超凡伟人往往有犯罪的天性,因为他需要建构新制度,这种建构势必带来毁坏;也因此,伟人的犯罪是合理的。他不仅建构这个学说,并且身体力行。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拿破仑,但是他跟当年的拿破仑一样,因身世贫困没有机会,拿破仑努力争取机会,甚至因此流人血;而他,也需要机会。因此他杀了早让人议论

《罪与罚》读后感-心得体会

《罪与罚》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罪与罚》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一) 对莉扎韦塔的人物理解 高中时就听说过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罪与罚》然而真正拿起这个沉甸甸的书则是在大一,但是我读得囫囵吞枣,只是把大致的情节啃完。时隔半年再拿起这本书,又有另外的感觉。才发现《罪与罚》像一剂中药,刚开始喝感觉苦涩难以下咽但细细品味那份甘甜才在口中蔓延,最后达到了健强筋骨的功效。 在罪与罚中最值得探究的角色我认为除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外首推莉扎韦塔。全本莉扎韦塔的着墨并不多,只有在第一章有较多的描写,中间完全没有提及,只在最后索尼娜把莉扎韦塔的铜质十字架交给拉斯科尔尼科夫时略有提及。 细细阅读全文之后我对其中的一个细节感觉十分奇怪。拉斯科尔尼科夫用斧子不但劈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也劈死了偶然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残忍举动的无辜的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韦塔。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两个人?既然安排男主人公杀死两个人,那为什么后文对于莉扎韦塔的死却很少提及,莉扎韦塔可以说似乎被完全忽视了呢?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几次叙事中也只是一再强调阿廖娜的死,当他对索尼娅坦白的时候,他说"我不过杀了一只虱子,索尼娅,我杀了一只不中用的、讨厌的、有害的虱子。"连负责行刑的波尔菲里·彼得洛维奇在劝拉斯科尔尼科夫自首的时候也说:"幸好,您只杀死了一个老太婆,如果您想出另一套理论,也许您会干出要坏一万万倍的事情来。"整部小说就算删掉莉扎韦塔这个人故事似乎完全没有影响,那么作者为何要安排莉扎韦塔这个人物呢? 莉扎韦塔在我看来是个大个子的傻女人。她虽然和她的同父异母的姐姐阿廖娜一起生活,相依为命,两人之间却不是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而更像是上下级的关系。莉扎韦塔起早贪黑为姐姐做事,平日的生意由姐姐阿廖娜做主,所得钱全数

《罪与罚》读后感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后感《罪与罚》 XX学院 XX 专业 XX级 XX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迷失在缺失了真情与交流的现实世界里,孤独成为他不可逃避的命运。他封闭的内心中充满矛盾,对现实的憎恶和英雄主义的冲动使他犯下杀人的罪过。虽然他成功逃脱了现实法律的制裁,但他却更加自闭和孤独,无法逃脱内心的负罪和自我的惩罚。最终在面对误解、伤害,迷茫等困境时,他主动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并利用宗教的力量以寻求心灵上的救赎。 关键字:拉斯科尔尼科夫;罪过;救赎 一、内容概述 (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表述 拉斯科尔尼科夫原本是一个聪明、正直、善良而又学识渊博的青年,他热爱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对金钱和权势毫不重视,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要靠个人的勤奋学习取得社会上的地位。但同时,拉斯科尔尼科夫又是一个孤僻骄傲、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的人,在大学同学们中间他高傲地把别人当作小孩儿,仿佛不论在发展前途上,在知识或者在信仰上,他都比他们强。可是,现实生活却偏偏堵死了他的一切出路。穷困的生活使他不仅无法念完大学,就连维持最低生活水平都不可能。由于孤独,由于饥饿和病痛的不断折磨,也由于人格受尽了凌辱.他内心充满了愤怒、憎恨、痛苦和绝望的情

绪。他想要向社会进行抗议和报复。母亲的信在他心里掀起了更加狂暴的复仇 与反抗的浪潮,他不能眼看着自己的母亲、妹妹和千百万无辜的穷人被某些势力,某些人毫无阻力地吃掉.不能接受妹妹为了他的前途而去嫁给那个恶棍、大骗子卢仁。然而他马上又意识到,他根本无力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因为连他 自己还得仰赖母亲与妹妹那一点点可怜的收人维持生话,又怎能帮助他们解脱 命运的摆布呢? 这个情节的震撼力在于,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杀死自己的敌人的同时,也杀 死了他自己。此后他所受到的肉体与灵魂的惩罚便是必然的了。 杀了人以后,拉斯科尔尼科夫面临着两种惩罚:一个是来自法律方面的, 肉体上的惩罚;一个是来自他内心的,道德上的惩罚。来自法律上的惩罚,拉 斯科尔尼科夫本来是可以逃脱掉的。在做案的时候他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且 分裂派教徒米柯尔卡由于宗教原因而甘愿受难,承认是他杀死了老太婆。但是,拉斯柯尔尼柯夫在道德方面所受到的惩罚却不断地折磨着他,他忽然感到一种 无边的孤独和空虚,感到有种无形的障碍把他和别人分割开,他再也不能问心 无愧地,平等地与人相处了。 这种道德上的自我谴责,与他的“超人”思想是纠合在一起的。因而,他既痛恨自己的所作所为,又肯定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无休止的内心矛盾、冲突, 使他的精神处于一种崩溃的、患热病的狂癫状态,他不断地在绝望中挣扎着。(二)导致孤独犯罪的内外在因素 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的一系列非常人行为的背后,社会环境和他自身的性 格特点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性格在积极阳光、善良正直的另 一面是孤僻骄傲、自命不凡、目空一切,贫穷的一无所有的他渴望在精神上比 其他人更加富有。他这种多多少少的人格分裂和性格偏执等心理特征使他无论 是在个人生活、人际交往、处理事物等日常行为上,还是在观察世界、评价他人、思考问题等心理活动上,都异于其他作为“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这种差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

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 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

读后感

死亡与复活 ---读《罪与罚》有感 谁没有想到过自杀呢?在亲人离世的无限悲伤中,看着夕阳下遗像的绝望;或者是在拼命努力多年,梦想仍然幻灭的绝望;又或者是爱人离开,骤然缺氧窒息的绝望。然而还有一种绝望,是在社会---畸变的社会层层包裹下,对亲友的爱,对世人的愤慨与嘲讽,对自身思想的不断怀疑与挣扎,这些感情,统统转化为一种沉默的绝望。这种感情沉重到压迫,相比前几种,更具有摧毁人心乃至世界的力量。 这是在读《罪与罚》通篇的过程中,无时不刻不能感觉到的压抑与冰冷。我不得不说:全篇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却都给我们带来了谜一样的死亡气息。不得不佩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智,全书描写在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这是一个典型又不典型的例子,试想在中国,那些曾经经历过的黑暗时代,有多少人不是像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呢?既有抱负又疾世愤俗),他原在法律系就学(这里作者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招,一个法律系的学生却犯了罪,但是他又提出了有权犯罪的惊人理论,而他所受的罚,更多的来自内心而不是法律),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当然地,在这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没有钱来应付日常开支,并不是他自身能力不够,而是出于内心的不情愿。 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称作是一个人格分裂者,他又乖僻,又抑郁,又骄矜,又傲慢。又爱疑心,又爱空想。他有着高尚的性格和慈悲的心肠。他不喜欢表示感情,宁愿做一桩残酷的事,也不愿自由地说出心里的话。不过,有时他一点也没有病态,而只是冷冷淡淡和无情地不近人情,仿佛他在轮流扮演着两个人似的。有时他矜持的要命!他说他忙得很,一切事情都妨碍了他,然而他却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做。他不嘲弄什么事情,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口才,而是仿佛他没有功夫浪费在这类小事上似的。他永远不听别人向他说的话。他任何时候都决不对别人发生兴趣的事物发生兴趣。他非常看重自己,或许他是对的。 没有思想的人是悲哀的,有思想的人是痛苦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正是后者。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女友索尼娅的感召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描写吧: “拿撒路复活读完了。”她严肃地低声说道,转过身去,站着不动,

《罪与罚》读后感-精品文档

《罪与罚》读后感-精品文档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罪与罚》读后感 3篇《罪与罚》读后感 说到世界文学名著,就不得不提到列夫·托尔斯泰,说到托尔斯泰,就不得不提到与他同一代时同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说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不得不提到同学们开始变得昏昏欲睡的神情…… 我想,我们长久以来由于被动读书而造成的对“世界名著”的恐惧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我们。塞万提斯、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这些名字总让我们感到难以仰望。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却不一样。著名作家格非在提到这部作品时说,即便把《罪与罚》和其它畅销书放到一起,它也可以是一本毫不逊色的悬疑小说。如果我们排除如上所述的感情色彩和对俄国拗口人名的不习惯,重新审视这本小说,就会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罪与罚》的情节布置得十分紧凑,而且悬念设置十分到位。就以开头来说,“七月初,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个年轻人走出他在C胡同向二房东租来的那间斗室,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往K桥那边走去。时间,人物,然后就是事件,没有大段的风景描述,也没有写这个“年轻人”的衣装身着,只说他“仿佛犹豫不决”,也就是说,他有心事,是什么心事呢?作者并不急于说破,慢慢开始传达关于这个年轻人的各种信息,到了第三段才说,他决定要做一件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让他想到都会感到恐惧的计划,

是什么计划呢?作者又打住了,只是说他去抵押东西之事。吊足了我们的胃口之后,作者转向叙述他遇到醉汉和家信,导出另外两条重要的线索。直到我们的耐性消磨待尽,作者终于说,他是要去杀人!于是我们马上打起精神来,想要看看一个品行并不算差的大学生(即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怎么去杀人、能否成功……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小说里,被情节本身所吸引住,从而读完这样一本“世界名著”。 当然,如果仅只是情节具有吸引力,那么《罪与罚》也算不上伟大。《罪与罚》所表现的对于小说中人物行为的评价是前所未有的,他对人物的评价是:没有评价。对于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作者同时把可怜、正义、凶残、软弱各种性格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而且从始至终没有对他是正是邪作出论断。这与我们通常所看充满了正义与邪恶对抗的小说是不一样的,与讽刺小说是不一样的,与颂扬小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对生活稍微思考,就会发现它的真实面目就是如此,我们几乎不可能对身边的任一个人物作出其是正是邪的判断(如果你足够公正的话),也就是说,这样一部小说不再是对我们进行教化,而是反应出我们生活最真实的状态,然后带着我们一起去思考,生活中的某些事情,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最终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事总是复杂万分,难言是非。意识到了这点,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罪与罚》情节布置的平易近人让我们感切亲切,带给我们思想上的精进又让我们仰首。我们发现这是一部“可以仰望”的世界名著。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 #罪与罚读书心得1# 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

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 #罪与罚读书心得2#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传说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传说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

《罪与罚》论文

对《罪与罚》中“罪”与“罚”内涵的分析 ——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出发 摘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罪与罚》是他的一部卓越的社会哲理小说,小说成功地反映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贫穷与犯罪等社会哲理问题。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在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与关爱中,深刻的体现了“罪”与“罚”的多义性。本文将换一个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罪”与“罚”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罪与罚》“罪”与“罚”内涵人物形象 正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罪与罚》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穷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伊万诺芙娜和她的无辜妹妹莉扎薇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最后幡然醒悟,皈依基督教。暴露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罪与罚》共分为六章,只有第一章写的是拉斯科利尼科夫所犯的

罪,其他五章都是在写他因罪而受的罚。但显然整个故事的发展并不是只有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行为在推动,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人人都要对每一个孽障、每一次罪行负责,犯罪是普遍的现象,刑罚应该加于所有的人,这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世界观。”个人坎坷的经历,极度丑恶的现实社会,加上陀思妥也夫斯基独立的思辨能力,使他对“罪”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他超越了宗教中单纯的“原罪”理念,把“罪”看作是和人类相伴相生的普遍存在。所以,每个人物都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出发,从每个代表人物中找出这一类人共同的特点与整体带来的社会影响,更细致地分析“罪”与“罚”的内涵。 整体来看,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三大类:以阿廖娜.伊万诺芙娜与彼得.彼特罗维奇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人;以拉斯科利尼科夫和索尼娅为代表的下层受苦大众;以波尔菲里.彼特罗维奇为代表的维护法律和社会力量的人。其中,维护法律和社会力量的人不代表当时的任何阶层,属于一种较为客观的角色,在他们身上没有体现出当时处于那种环境下的人所有的特点,所以暂且不对他们进行讨论。那么我们主要针对的正是剩下这两个相对立的阶层,通过对比,更能从多方面发掘出“罪”与“罚”的多义性。 故事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放高利贷的资产阶级老太婆阿廖娜.伊万诺芙娜压榨社会最底层人民,拉斯科利尼科夫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愤恨阿廖娜.伊万诺芙娜而走向了杀人抢劫的道路。虽然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但是阿廖娜.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

罪与罚的读书心得总结 #罪与罚读书心得1 #在学外国文学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作品便是《罪与罚》,这是一部俄国小说,作者是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 该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读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他的妹妹杜涅奇卡为了让他从新走进大学校园,不得不试图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多岁的在彼得堡开办律师事务所的名叫卢仁的男人。 主人公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用斧头砍死了一个放高利息借贷的穷凶极恶的老太婆,恰巧又被老太婆的妹妹善良的利扎薇塔看见,被迫之下,他又用斧头将利扎薇塔砍死在地......杀人之后,拉斯科尔尼科夫意识到自己犯罪了,但他一方面又认为那个放高利息借贷的老太婆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他在善与恶·罪与罚,两极之间苦苦挣扎,良心备受谴责......最后,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选择自首。 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恍惚,恐惧如同一个黑洞将他吞噬。更讽刺的是他所做的梦:他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杀死老太婆的房子里,屋里一切依旧。但是地板上的一滩血迹,引起他的注意,突然那个被他杀死了的老太婆又复活了,她狰狞狰狞着面孔,大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举起斧头向老太婆砍去,但是斧头砍在老太婆头上,头都会复原,老太婆依

旧狞笑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手拿斧头疯狂地向她砍去,可是不管砍多少次,老太婆总会复原......最终,他在梦中惊醒。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当时极度紧张的情绪,以及在良心谴责下他痛苦地挣扎。 拉斯科尔尼科夫无时无刻不处在罪与罚的深渊中苦苦挣扎,这种源自内心的惩罚,使他的精神几近崩溃,只有在自首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救赎。 那我们又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到什么启发呢?我们所获得的启示就是:永远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和因受到生活沉重的压力,而去做违背良心`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因为那将会让你走向罪与罚的无尽炼狱之中,你会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几近崩溃,堕入深渊! #罪与罚读书心得2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传说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传说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罪与罚读书笔记内容

罪与罚读书笔记内容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的罪与罚读书笔记,供参考! 我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贷款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是,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

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在合上书之后,任何一个人在提笔时都会有一种物无力之感吧。毕竟这部500多页的巨作远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其探讨涉及的范围之广之深,总会让人有跌入汪洋大海之感,而且是波浪滔天的混沌海洋。 从翻开书没几页的时候就开始觉得,作家真的不是正常人。一件件事、一个个人,在读者眼中的千丝万缕,可以默不作声地在他们的笔下变成和谐的乐章。最值得惊叹的还是作者擅长的心里描写,主人公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不停地反复,不停地否定,却又不停地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深渊,种种的这些让人不禁觉得细腻得有些太过真实。也从而可以得知,为何每每有人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幕之后,负面的声音总是比较多,因为听觉视觉等直观映像带来的感受是远比不上文字加上想象的力量的。 回到书的内容上。主人公是个极度矛盾的人,可以说是人格分裂了已经。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善的,同时他的确也有善的行为,他

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罪与罚读后感1500字 是村上春树把我引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何宏怀让我了解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罪与罚》让我走进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内心的不断独白,与自省,使他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文学影响了许多后辈人,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穷困潦倒,三餐不济的大学生,而在外人看来,他整天无所事事。但他总是说自己很忙。他整日在一个肮脏的阁楼上的一张称之为床的破旧的沙发上思考,并且狂热的去做它。 在他的观点中,人分为两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生性保守,循规蹈矩,服从是他们的义务与使命:不平凡的人,也就是有天赋的人或天才,能在社会上发表新见解,他们都会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触犯法律。而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甚至必须跨过尸体和血泊。 文中的主人公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无疑是个有天赋的人,也能发表新见解,但他还没想到一点,他没有权利杀人,他不是拿破仑,而正是这一点却足以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并且无辜的莉莎微塔。如果没有在那种机缘巧合下,他可能还不会触犯法律吧!在杀死她们或如拉斯科尔尼科夫说的虱子的她们的那一刻,他成为了不平凡的人了?不,显然没

有,他杀死的是他自己,他被魔鬼带进了深渊,不断的受到煎熬与内心的挣扎,当然这种痛苦不是肉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以至某一刻有了新生的感觉而后马上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中,直到最后疲惫不堪。 在我们周围,同样不缺那种自认“不平凡”的人,他们竭力破坏现状,想要发表新见解,他们自认为很前卫,想要人们追随自己,崇拜自己,但在我看来,他们很可悲,把自己丑陋、低俗的一面高调的宣扬出来,自认为很独特见解,与众不同。但同时也不乏真的有新见解的人,这应该无多大的影响,有时独到的尖端的偏见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狂热的自认不凡的人,他们会追寻自己的理想,而极端的幻想它,但终究如天马行空般,一切又回到现实,但你已经一无所有,你错过了你自己最好的才华。在火热的激情中,你的天赋已燃烧殆尽,微风拂过,一切支离破碎、灰飞湮灭。 罗季昂热心助人,富有正义感。但同时也是一个孤僻,阴郁,甚至冷漠无情的人。他同情落魄的公务员。在他死的时候,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公务员的妻子。但他同时赶走了千里迢迢来看望他的母亲和妹妹,对她们恐吓。他整天都呆在阁楼上,身上邋遢至极,但他不在乎,他不和人交流,也厌恶和每个人说话,且不想走出那个小小的阁楼。他不信仰上帝,但自从见到善良的索妮雅之后,他变了,他变的不安起来,当他把全部的事情告诉了一个和他一样同样受尽苦

小说《罪与罚》人物关系

《罪与罚》主要人物关系 A 阿玛莉娅·费奥多罗夫娜·莉佩韦泽。马美拉多夫的房东。 阿廖娜·伊凡诺夫娜。放高利贷的,一个老太婆。 阿凡纳西·伊凡诺维奇·瓦赫鲁申。借钱给主人公母亲的商人。 B 彼特·彼特罗维奇·卢任。杜尼娅的未婚夫,玛尔法·彼特罗夫娜的远亲。 波琳卡,波莉亚娅,波列契卡。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的长女。 D 达丽娅·费兰措夫娜。告密索尼娅无证卖身。 杜尼娅,又昵称:杜涅奇卡,名:阿芙朵佳。拉斯柯尼科夫的妹妹 杜什金。开小酒店的老板。 K 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马美拉多夫的后妻 卡佩瑙莫夫,裁缝,索尼娅的房东。 L 拉斯柯尼科夫,名:罗吉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尼科夫,昵称:罗佳。故事主人公,大学生 娜斯塔霞,昵称:娜斯塔休斯卡、娜斯钦卡。拉斯柯尼科夫房东的女仆。 拉祖米欣,名:德米特里·普罗柯费奇。拉斯柯尼科夫的大学同学。 丽莎维塔·伊凡诺夫娜。放高利贷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同父异母妹妹。 尼柯吉姆·弗米契。警察分局局长。 莉多契卡,莉达,莉吉亚。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的幼女。 M 马美拉多夫,名:谢苗·扎合雷奇。主人公酒馆遇见的九等文官。 玛尔法·彼特罗夫娜。斯维里加洛夫的妻子 米柯拉,昵称:尼柯拉什卡,名:尼古拉。油漆匠。 米特里,昵称:米季卡,名:德米特里。油漆匠。 P 普拉斯科维娅·巴甫洛夫娜,昵称:巴珊卡。拉斯柯尼科夫的房东。 普莉郝丽娅·拉斯柯妮科娃。拉斯柯尼科夫的母亲。 S 索尼娅,又昵称:索涅奇卡,名:索菲娅·谢苗诺夫。马美拉多夫的女儿。 斯维里加洛夫,名:阿尔卡季·伊凡诺维奇·斯维里加洛夫。杜尼娅去做家庭教师的男主人。 Y 伊凡纳谢维奇。一个大官,给马美拉多夫介绍了一个差事。 伊利亚·彼特罗维奇。警察局中尉。 Z 扎梅托夫。警察局办事员。 佐西莫夫。医生。 柯赫、佩斯特里雅科夫。杀死阿廖娜·伊凡诺夫娜的嫌疑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