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

陀氏是文学史上最为复杂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对?被欺凌与被侮辱者?苦难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对贵族资产阶级恶德败行的揭露,构成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在他那些描写这些内容的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光辉。但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渗透着宗教道德思想的宣示。所以,在他的创作中,强与弱两个方面极其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陀氏的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在心理分析的技巧上造诣极高。鲁迅称他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说?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陀氏是对西方文学特别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影响最大的俄罗斯作家之一。

《罪与罚》是陀氏代表作之一。陀氏最初是想写一部反映酗酒问题的小说,拟名为《醉汉》。后来作者的构思有了发展,中心人物变成了一个大学生,而且所反映的社会画面和社会、伦理、哲学的深度,都大大地扩展了。1865年9月他在写给《俄罗斯报道》的发行人卡特夫的信(草稿)中,记述了《罪与罚》构思的蓝图。陀氏写道:?这是一次犯罪的心理报告。事情发生在当代,即今年。一个青年大学生,被校方开除,小市民出身,生活极其贫困,由于轻举妄动和思想认识上的不稳定,接受了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定形的’思想的影响,决定一下子摆脱自己极端贫困的处境。他决定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个老太

婆……贪婪狠毒,吞噬别人的生命?。信中还谈到老太婆折磨自己的妹妹。大学生认为老太婆的存在对别人根本没有好处,?她为什么要活着??他问道。于是他决定杀死她,取得她的钱,拯救在外地陷于严重困境的母亲和妹妹。他还要用抢来的钱念完大学、出国,?然后一辈子都做一个正直的人,坚定而毫不动摇地履行对人类的人道主义义务。?信中又说,在杀人以后,大学生陷入了严重的精神痛苦和折磨之中,最后?上帝的真理和人间的准则取得了胜利?,他去自首了,?决定用承受痛苦的办法来赎自己的罪。?小说的最后定稿是把《醉汉》的故事和大学生犯罪的故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小说的中心内容是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与惩罚?。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中期的彼得堡。当时俄国农奴制度刚刚废除,俄国正处在旧基础迅速瓦解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过渡时期。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资产阶级事业家和冒险家正走上社会舞台,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赤贫现象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世界最大帝国的京城,在它的辉煌宫殿和繁华大街的背面,却是不堪入目的贫民窟。住在这里的是那些极度贫困、在生活线上痛苦挣扎着的人们,有的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拉斯柯尔尼科夫住的地方与其说居室,还不如说是口棺材。他付不起房租,无钱吃饭,一连几天饿着肚子。大街上妓女成堆,不时传来吵架声和低级酒馆里的狂叫声。到处是走投无路的人们。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被人灌醉后给糟踏了,她穿着被扯破的衣裙在街上踉踉跄跄地走着,还有一个居心不良的人在跟着她。因走投无路而轻生的事更是经常发生。小说里写到一个女工投河自尽,刹那间就被河水吞没了。虽然是帝国的京城,黑暗和丑恶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遭遇,是贫民家庭的一个典型例子。他原是个

小官吏,因机关裁员被裁,失去了经济来源,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妻子肺病严重,四个孩子在挨饿。他意识到自己未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而精神苦恼,便常到酒馆去借酒浇愁。更令他痛苦的是,眼看大女儿索尼亚为解救家中之危而走上卖身道路,自己却毫无办法。大女儿心地善良,在继母带来的三个孩子饿得大哭大叫的情况下走上街头。由于过起?黄执照?的生活,她被房东从家里赶了出来。马尔美拉多夫一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在同拉斯柯尔尼科夫谈话中发出了令人摧肺折肝的呼叫:?得让每个人有条路可走啊……先生,您可知道,一个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遇啊??马尔美拉多夫后来被马车撞倒死去,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后,妻子儿女陷于绝境,妻子发疯,带着幼小的孩子到大街上求乞,因肺痨病发作,死在大街上。拉斯柯尔尼科夫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并且也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境遇之中。更由于母亲和妹妹遭别人愚弄,落进了陷阱,他的困难处境更加严重了。

卢仁是个律师,伪善狡猾,能干出任何卑鄙下流的勾当,是个新兴的资产者。他看准了杜尼雅母女韵困境,便去求婚。他声言?一定要讨个出身贫寒的姑娘?作妻子。其实他并非偏爱贫寒姑娘,而是因为贫寒的姑娘可以?把丈夫当恩人?,听他任意摆布而毫无怨言。卢仁自私卑鄙。为了完婚,他要求杜尼雅母女到彼得堡来,却只答应出运行李钱。母子到达后他不去迎接,竟派人将他们安臵在各色下流人等出没的小旅馆内。卢仁有着明确的利己主义人生观。他说:?你爱人,首先爱你自己,因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所以,他自己的一切行为,也都要符合这个准则。为了?爱自己?,实现?个人利益?,他决定采用诽谤手段,来排除他得到杜尼雅的障碍——拉斯柯尔尼科夫。

他演了一出诬蔑索尼亚偷钱的丑剧,结果是暴露了自己的丑恶。在卢仁这个形象身上,作家表达了自己对新兴资产阶级深恶痛绝的态度。

地主绥德里盖洛夫是个没落贵族。他很早就已堕落,好色是他的主要?嗜好?。他曾奸污一个又聋又哑的少女,逼她吊死在顶楼上。他还将仆人费利普折磨致死。由于寄生性而养成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使他变得厚颜无耻。他对杜尼雅的纠缠,给她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地主。但是作家又描写这个贵族的性格中还存在有另外一面,即他比较豪爽,比较聪明,有时还能表现出某种人性和良心。如她向妻子交出了杜尼雅的信,使真相大白,杜尼雅保住了名誉。在马尔美拉多夫一家家破人亡之际,他慷慨解囊,安臵了几个孤儿,不失为一种善举。但他身上最主要的东西是他的道德堕落和精神空虚。他的腐化已经到了不可救药地步。他对杜尼雅始终不死心,金钱利诱、威胁,甚至更极端的无耻手段,全都使用了。在用过一切手段仍未能达到目的时,他的生活失去了?动力?和依托,便以自杀结束了他的没有价值的生命。这个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贵族地主阶级在精神与道德上的没落。

小说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从外省来到京城上学的大学生。他聪明敏锐,但十分贫困。父亲原是小官吏,已经去世。他上大学是靠母亲的一点养老金和妹妹在地主家当家庭教师的收入来维持的。最后,仍然无法支撑,只好退学。他住在租来的顶楼上,经常付不起房租。他衣着寒伧,有时挨饿,但他心地善良,常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助人。他性格高傲、孤独、忧郁,有些怪僻。严重的贫困,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感。他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一个时期以来,他脑中酝酿着一个可怕的计划:去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取得她的钱,解除自己和亲

人的困境。在采取这一极端手段之前,他曾有过严重的动摇和犹豫,觉得那是卑鄙的、下流的、可恶的。可是有三件事推动了他,使他终于干了那件可恶的事。有一次,在酒馆里,一个大学生向一个军官谈到了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说他?狠毒?、?缺德?,说他真想杀死这个?愚蠢的、不中用的……凶恶的和患病的老太婆?,?她对大家都有害?,如果杀了她,拿走她的钱,可以为?全人类服务,为大众谋福利。??一桩轻微的罪行?可以?办成几千件好事…死一个人,活百条命。?拉斯柯尔尼科夫听后暗暗惊奇,那个大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可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第二件是马尔美拉多夫家穷困到了极点的悲惨状况,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刺激。第三件是母亲的来信。母亲在信中详细谈了妹妹杜尼雅在地主家遇到的麻烦以及母亲准备将女儿嫁给45岁的律师卢仁的决定。经过分析,他明白了,这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母亲上了人家的当。妹妹是为了他而牺牲自己,实质是?为了哥哥,为了母亲而卖身。?而这一切都和贫穷有关。因此,他的决定并非不正当。客观情况催促他必须立刻行动。而且出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杀了人。

本来,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大学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都可能干出铤而走险的事。但陀氏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却另有解释。他告诉读者,这是—个特殊的罪犯:他是在一种思想的影响下才杀人的。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认为人有两类: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人是那些天生保守、循规蹈矩,总是俯首贴耳、听命于他人的人。而不平凡的人能够?发表新的见解?,并?推进这个世界?。在达到自己目标的途中,不平凡的人有权逾越某些障碍,包括消灭妨碍者或阻挠者的生命。过去的伟大人物如莱喀古士、梭伦、拿破仑等则无一不是罪犯。

也就是说,那些不平凡的人都是犯法者、破坏者,?他们绝大多数都要求为着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但是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甚至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总之,按照这种理论,不平凡的人有权为所欲为,甚至有权干违法的事。拉斯柯尔尼科夫决定杀死老太婆,就是对这种理论所作的一次实验,看一看自己是否属于不平凡的人。

在杀人之前,拉斯柯尔尼科夫曾充满思想斗争,因为走到那命定的一步毕竟不同寻常。而在杀人之后他非但不能象那些?不平凡的人?那样泰然处之,而是整个灵魂战栗了。他的精神崩溃了。严重的精神压力使他精神变得失常,几乎发了疯。他已经承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压力,几次想要坦白出来,以求得精神上解脱。有时他对自己的言行很不注意,几乎说露了嘴。他再也不能平静。此外,他还产生了无限的孤独感,和朋友之间仿佛有了一堵墙,甚至对自己的亲人母亲和妹妹,他的感情也有变化。他已经不能同人们发生正常的联系,?仿佛拿了一把剪刀,把自己和一切人和一切往事截然剪断了。?他诚实善良,但是为了对付侦察科长波尔菲里的旁敲侧击、明知故问、欲擒故纵和连诱带逼的那一套,使他不得不东躲西闪,不得不说谎和欺骗。这对于他是十分痛苦的。特别是他还模糊地感到他的理论同他所憎恶的卢仁和绥德里盖洛夫的思想和行为原则竟然如此地相近。卢仁的?首先只爱你自己?、?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生活哲学,同样可以导致允许杀人。更使他惊奇的是,绥德里盖洛夫所奉行的?为所欲为?原则竟然同自己的理论完全一样。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精神崩溃,说明了?为所欲为?理论的破产。陀氏认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的思想实质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按照这种理论去行动,将是无视任何社会准则,其结果便是弱肉强食,造成多数人受奴役。这便是拿破仑主义。奉行这种理论原则的人,最终

必然导致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完全堕落。陀氏还进一步指出,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和干出杀人勾当,是所谓?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活动的时期。当时的无神论、唯物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都被保守派诬为?虚无主义?而加以反对。陀氏将?为所欲为?理论同?虚无主义?联系起来,是他对进步思想的歪曲。

陀氏按照自己的创作计划,写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后在索尼亚虔诚宗教信仰的感召下投案自首,甘愿在刑罚中赎罪,以此求得新生。但是,作为一个力图反映生活真实的作家,陀氏不可能把?虚无主义者?拉斯柯尔尼科夫变成一个宗教狂,也不可能否定自己对社会不正义的批判。这便是为什么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忏悔过程中是那样的艰难和多次出现心理抗拒的原因。在同索尼亚的接触中,他了解了这个纤弱少女竟肩负了那么沉重的人生担子。她为了养活父亲、继母和继母的三个孩子而自愿跳进火坑。对于脾气暴躁并打过她的继母,她不但毫不责备,反而对她充满怜悯之情。她堕入了耻辱的泥淖,而仍保持心灵的纯洁。她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没有自杀,生活的重负使她甚至连自杀的权利都没有。那么大的苦难压在一个柔弱少女身上,她仍然坚持住了。这是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持她。这种力量来自她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拉斯柯尔尼科夫不由得对她产生了肃然的敬意。有一次拉斯柯尔尼科夫突然跪在了索尼亚的脚下,伏在地板上吻她的脚。他说:?我不是向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膜拜。?同是受苦受难的入,自然相互吸引。他们接近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是一下子就接受索尼亚的信仰的。这是一个缓慢的、艰难的过程。在向索尼亚说明自己杀人的原因时,他—忽儿说是学拿破仑,一忽儿又说是生活所迫和为了开辟前程;他一忽儿骂自己,

一忽儿又痛斥社会不正义,说自己只是杀死了一只?有害的虱子?。被他的话吓坏了的索尼亚说他离开了上帝,受到上帝的惩罚,把他交给了魔鬼。他承认了这一点,可是又说,?我杀死的是我自己,不是老太婆!我就这样一下子毁了自己,永远毁了!?索尼亚劝他到大街上去忏悔,然后去自首。他心里是矛盾的。当他想到?他们?——那些有权有势、?毁灭了千千万万生灵?的?生活主人?时,他又产生了心理抗拒。不过,尽管他嘴里说着?我不会向他们屈服的,我还要跟他们斗争?,但实际上他已接受了索尼亚的劝告。在同妹妹告别时,他仍不承认自已有罪,他说他之所以要去自首,接受不该受的耻辱,是因为自己卑鄙无能,忍受不了杀人后的精神压力。不过他还是去了,怀着痛苦的心情去自首了。索尼亚把十字架挂在他胸前,并要求他划十字,他也同意了。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八年苦役,索尼亚也跟他去了。在服苦役期间,开头他仍然是没有悔悟之意,但是在索尼亚献身和爱情的影响下,他逐渐地发生了变化。终于,?生活代替了理论?。有一次,他从枕下拿出一本《新约全书》,就是索尼亚的那本,他的脑海里闪过了一个念头;?难道现在她的信仰不能成为我的信仰吗??作者在这里暗示,他和她在精神上开始合二为一了。尽管还有7年的苦刑,他将获得新生。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理论?无疑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他的?反叛?也是无政府主义的,并不是能消除社会罪恶的正确理论与手段。陀氏批判了他?为所欲为?的超人哲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反抗手段,也是无可指摘的。但是陀氐把主人公的理论与暴力手段暗示为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却是错误的。陀氏最后写主人公接受了索尼亚的宗教信仰,开始了精神复活,是强加的,是作者忍耐、顺从、忏悔和赎罪等宗教思想的反映。这样一个结局,无疑会降低作品的揭露力量。小说中那些描

写主人公对社会不正义和当权者全是?坏蛋和强盗?的有力论点和愤怒抗议的篇章,则更具有逻辑力量,更能让读者信服。《罪与罚》中作者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在那种病态的社会里,那些因贫穷、饥饿和走投无路而绝望的人们被迫走上酗酒、卖淫和杀人的道路。这些描写才是这部小说真正价值之所在。

《罪与罚》在艺术上极有特色。它写的是犯罪以及警局的侦破工作,但它不是侦探小说,而是一部社会哲理小说。因为作者所探讨的不是犯罪本身—,而是犯罪所根据的理论以及与犯罪有关的道德伦理与哲学问题。

《罪与罚》的主要特点还在于它的情节富有戏剧性。情节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态势之中。杀人前的酝酿阶段,主人公的精神状态早已失去了平静。酒馆中大学生与军官的谈话,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苦难,母亲的信,这三件?催发剂?促成了主人公采取行动。他不是一个职业的凶犯,他是处于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去杀人的。杀人之后,陷入了严重的精神混乱。接着发生的事件,如警察分局的第一次传讯,他在离开分局时的昏倒,藏匿赃物,和警局文书扎苗托夫的谈话,去犯罪现场以及同看门人的冲突等事件,都加强了小说情节的紧张性,母亲与妹妹的到来,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增加了他处境的困难。他要保护母亲和妹妹,还要应付卢仁和侦查科长波尔菲里,并要关照索尼亚,等等。此外,还有中途?杀?出来的?米柯尔卡事件?。青年油漆匠米柯尔卡由于一种奇怪的受苦愿望的驱使,竟然向警方承认了自己是凶手,更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紧张的气氛,几乎没有节奏平缓的时候,无论是母亲和妹妹的到来,还是马尔美拉多夫家的回丧饭;都不能缓和这种紧张状态。主人公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使得用平稳的节奏发展

情节成为不可能。在中心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出现新的矛盾,还交织着一些意外的事件,使得《罪与罚》的情节跌宕起伏,既惊险文曲折,具有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效果。

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心理描写技巧。小说主人公在犯罪前和犯罪后基本上是处在一种非正常的精神状态,多数场合是高度紧张的或病态的,即使是较?正常?的情况,也是一种痛苦的和矛盾的心境。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作家都进行了充实的心理刻画。

作家进行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是内心独白,在陀氏笔下很有特色,它往往不是一闪念之间的内心活动,一般是一个较长的心理过程,如拉斯柯尼科夫接到母亲信后不能平静。他走到大街上,仍然抛不开。作家这时描写了主人公的一大段心理活动。他分析了卢仁其人,母妹的困境与被骗,妹妹为哥哥而自我牺牲,母亲为子偏爱儿子而出卖女儿。他还联想到妹妹今后也有可能是索尼亚的命运......想到所有这些,他觉得必须行动了,该做出最终的决定了。又如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朋友拉祖米兴拉他一起去到波尔菲里的住处,申明他的两件抵押品非常重要,不期侦查科长带着嘲讽的神情对他进行试探性的观察,而且拉祖米兴还说出了昨天他神态不清的情况,此外还有扎苗托夫在一旁冷言冷语地敲击。这—切都引起他的不快、仇恨和怀疑。他对朋友拉祖米兴的不合时宜的话和麻木不仁虽然懊恼但无可奈何,而对波尔菲里和扎苗托夫却产生了严重的警惕。他怀疑他们串通一气来监视他、调查他。他心中捉摸着他们是否已掌握了证据。所有这些是通过一大段内心独白来表现的。这种手法作者用得十分自然,恰如其分。

由于小说写的是主人公杀人犯罪的计划和行动,所以作者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为了表现出主人公特定条件下的精

神心理状态,作者还采用了表现梦境和幻觉以及无意识流露和下意识冲动等描写手法。早在杀人之前,由于接到母亲来信,精神压力很大,主人公到酒馆喝了一杯伏特加,酒力发作后他倒在丛林的草地上呼呼睡去。他作了一个梦,梦中再现了自己的童年,和父亲一起去扫墓,还见到了农民米柯尔卡打死牝马以及他冲上去要跟米柯尔卡拚命的情况。牝马被折磨致死的噩梦,烘托了主人公对人间苦难的痛苦思考和他的极度压抑的心境,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状态。杀人以后,他陷入了精神混乱,心理活动已无逻辑可循。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他忘了扣门钩,还忘了藏脏物,还忘了处理衣袜上的血迹。藏完赃物后,他无目的地访问了拉祖米兴,后又在街上乱走,回到家时已经是黄昏时分,足足走了6个小时。这些都是他无意识的流露。回到住处,他一下子睡去。睡梦中,噩梦和幻觉混在一起,他突然听到?哀号、狂叫……殴打和谩骂?的声音,听到警局副局长打女房东。还梦见他上街有陌生人招手,跟那人走进楼房,忽然看见老太婆狂笑,他用斧砍,但老太婆笑得更加厉害,以及人们交头接耳,望着他……等等。所有这些噩梦都是他当时恐惧、慌乱和多疑的心理状态的真实表现。

总之,《罪与罚》中作者虽然也有对主人公正常情况下的心理描写,但更多的是对他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描写。作家所用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把人物在失去精神平衡情况下的内心世界展现到细致入微的地步,在这方面,陀氏确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大师。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拜伦式的英雄 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比较紧张。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作者写的这些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 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浅析《雷雨》中周朴园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 周朴园是曹禺的剧作《雷雨》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伪善、无情、冷酷、自私、专制、残忍、狡诈、懦弱、卑鄙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一、在戏剧情境的巧妙安排中揭示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戏剧家要使各种人物在较短时间之内,就能通过有力的动作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须为他们安排一种特殊的情境,即戏剧情境。在《雷雨》中,以下三个戏剧情境对展现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包括剧中人物动作展开的时间、场所等等,这些因素对人物性格的揭示具有独特作用。在《雷雨》中,作者将整个剧情安排在一个郁闷的夏天,从早晨到午夜,仅一天时间,周朴园出场的时间实际上只在上午、下午和午夜,但就是在这一天之中,周朴园的性格暴露无余。时间高度集中,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就相应集中,这种集中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深刻。同时,作者又将与周朴园有关的剧情都安排在周公馆内,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如第一幕的景,周家客厅的摆设,是按三十年前侍萍喜欢的样式摆设的,同时突出了一张旧相片,实际上这是鲁侍萍的相片。鲁侍萍与周朴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内见面的。可以说,这个场所是曹禺先生的精心设计,使鲁侍萍与周朴园的见面格外扣人心弦,使周朴园伪

善的性格暴露得更为彻底。 (二)突然事件 突然事件的安排对推动剧情具有重要作用,而剧情的展开又不断地揭示人物性格。如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展开了她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这一突然事件打破了周公馆三十年的沉寂,一个三十年前被周朴园抛弃而跳河自尽的女人忽然出现在眼前,使气氛骤然紧张,悬念陡然产生——人们不禁好奇: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在家人面前表现出对侍萍有着深切的怀念,在侍萍真正出现后会如何?在侍萍出现在周朴园面前之前,我们对周朴园的印象是重情重义,他对侍萍的种种“怀念”之举,甚至已使读者为之感动。但随着突发事件的展开,矛盾冲突逐渐激烈,周朴园的伪善面纱遂被揭开。 (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这是构成戏剧情境的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在《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周蘩漪、周萍、鲁大海、周冲、鲁四凤等人物构成了复杂的关系,有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等关系,其中,周朴园是众多人物关系的核心和纽带。周朴园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发展对揭示周朴园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朴园在周公馆是家长,高高在上,专制骄横。为了树立他的家长威严,逼蘩漪喝下一碗苦药,尽管蘩漪并不情愿。周朴园之所以要逼蘩漪喝药,是因为他意识到蘩漪有些反常的行为,危胁到他的家长威严,因此借着喝药这件事来压制蘩漪的“反抗”。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周朴园对蘩漪的问候只是义务式的关心,而没有夫妻的真情,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对《飘》中斯佳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 对《飘》中斯佳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摘要 《飘》是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于193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斯佳丽被他们描绘成一个极度自私、爱慕虚荣、冷酷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女性。 引言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的女性主义。作者玛格丽特.米歇尔是一个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作家。她在小说中含蓄的批判了美国内战时期的南方妇道观,通过委婉的语言更深刻彻底的揭示出南方妇道观的虚伪、愚昧和对妇女的压抑。战前、中、后的斯佳丽具体的阐述了主人公是怎样从战前一个自私、任性但又坚强、勇敢的南方贵族千金小姐转变为战时的懂得照顾别人、果敢但又有些残酷的生活上的勇士既而转变为战后的勤劳、有心计、有思想、有远见的南方新女性。对比部分主要是斯佳丽与媚兰与斯佳丽对比。斯佳丽与媚兰是小说中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女主人公,而不同的性格是她们的人生也大相径庭。思嘉果断、坚决的性格决定了她奋进的一生,媚兰的宽容、坚韧同样注定了她终生的勤苦。结论通过全篇总结得出,跟她的三个主要人生经历密不可分,通过对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和对比的分析,总结出斯佳丽一如既往的性格和由生活所迫改变了的性格并日益成熟,逐渐的成为有思想、有远见的南方新女性。 关键词:《飘》;战争;女性主义;对比

Abstract Gone with the Wind, written by Margaret Mitchell has been one of the bestsellers and popular with the reader ev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36. Scarlett O?Hara the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 is an extremely selfish, vain, and merciless woman who will not hesitate to resort to any means in order to reach her ends. Ch apter On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rgaret Mitchell?s life, the traditional Southern Womanhood and the feminist. Margaret Mitchell is a woman writer. She has strong feminism. We can get it from the novel, especially from Scarlett.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described the life of Scarlett before war, in the war and after war. These three chapters analyze how Scarlett completes her transformation from 16 years old girl deep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Southern Womanhood to a serious-minded and far-sighted woman. and compared Scarlett with Melanie,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girls, and those differences make their life very different, any way, attitude is everything. The novel named Gone with the Wind. And Melanie is the wind; she is traditional, graceful and tolerant. The old South ha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so Melanie. Scarlett was not, she is new, and she is decisive and firm. She is quite an opponent of the old South. New American comes, and so Scarlett.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and reiterates the main viewpoint: her transformations connected closely with her three stages of life. She is increasingly maturing and in the end becomes a new Southern woman with strong feminism leanings. When w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we will call the memo ries of Scarlett and her words to the world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Key words: Gone with the Wind;War;Feminist leaning;Contrast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雷雨》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雷雨》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从周朴园如何对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看人性的复杂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戏剧单元的第一篇。作为戏剧,戏剧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刻画艺术两方面。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者上,我将人物形象分析和人物评论写作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的基础上,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发展理性思维,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观察,高二(6)和高二(17)班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缺乏条理性。理性思维的质量有待通过表达训练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1、把握剧中周朴园的性格特征,理解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了解周朴园与侍萍、繁漪之间复杂的关系。 2、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周朴园对侍萍感情的复杂性,以及从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资本家特有的性格上的两重性。 五、教学难点:对周朴园复杂的内心感情世界的体会和把握。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设计: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歌曲《当爱已成往事》导入。 歌词中: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风雨 纵然记忆抹不去 爱与恨都还在心里 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雷雨》中:三十年了周朴园都在打探梅侍萍的消息, 当他们再次重逢时, 又有多少往事被重提, 又有多少爱恨还在心里? (二)、人物感情分析 1、周朴园对梅侍萍三十年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1)保留着旧的家具和陈设 (2)记得侍萍的生日 (3)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4)雨衣、衬衣都喜欢旧的,记得绣着“萍”字的旧衬衣 (5)熟悉侍萍关窗的动作 (1)(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2)谁指使你来的? (3)(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4)“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5)“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 (6)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2、两个对比,你怎么看?怎么理解? 答案:(1)、对侍萍怀念的前提是,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这时候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 (2)、周朴园年轻时的确喜欢过侍萍。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上进。而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漂亮伶俐,而且对周朴园服侍得很周到。 (3)、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 (4)、曹禺后来解释道:“因为两次婚姻的不如意,周朴园对侍萍的思恋、怀念变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曹禺谈《雷雨》) (三)、从周朴园对蘩漪的态度看周朴园作为中国第一代资本家的代表,身上所特有的双重性格特征。 1、观看《喝药》片段的影片 2、 “喝药”一段要她做出服从的榜样。病的好坏为次要,维护他的权威是主要。 3、 血腥的原始积累

浅析《飘》中斯嘉丽人物形象

斯嘉丽人物形象——浅析《飘》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经久不衰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详细描写了南方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斯嘉丽战前、战中、战后的不同生活状况。全篇小说以斯嘉丽与艾希礼、瑞德等人的感情发展为主线,生动地刻画了诸多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斯嘉丽的形象更是因其独特的人物特征而脍炙人口,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们可以从战前、战时、战后三个阶段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分析斯嘉丽人物形象丰满的过程。 一、少女时期的斯嘉丽具有富家女孩的骄傲与任性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斯嘉丽,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和谐气质。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 第一件体现斯嘉丽性格的事件就是向爱恋已久的艾希礼表白。尽管之前她就听说过艾希礼要同梅兰妮结婚,她不相信。她天真的以为艾希礼只会爱她,而“像梅兰妮那样小耗子一般的小个儿是没有人会爱上她的。”于是她大胆的跑去要求阿希礼同她私奔。由于天生的丽质,出身高贵,斯嘉丽这时已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可是她遭到拒绝了,并且为了报复希礼,她居然赌气地答应跟自己一点也不爱的查尔斯结婚, 而且说越快越好。这就足见斯嘉丽小姐的幼稚和任性。可是尽管结婚了,在她内心深处,她也从未放弃阿希礼,这就是一贯娇生惯养过着优雅生活却高傲自负固执虚荣的斯嘉丽。她的这一举动反映出了她的不曾涉世、任性和天真幼稚,也成为她后来婚姻不幸的祸根。 二、战争时期斯嘉丽表现出来的勇敢、坚强和善良。 在这段时期斯嘉丽从一个随心所欲、贪图享乐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斤斤计较的当家人。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惊人毅力。她在前一个阶段的自私、任性到这个时候已被她对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掩盖得不那么明显了。 第二件促成斯嘉丽性格转变的事情是替梅兰妮接生,并且独自照顾梅兰妮母子和她自己的孩子。斯嘉丽一方面由于受艾希礼的委托要照顾即将生产的梅兰妮;另一方面又受到母亲病危的精神折磨。她如普通人一样也想抛弃梅兰妮回到母亲身边,但她没有这样做。即使自己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又没有大夫时,听到梅兰妮痛苦的呻吟声,她感到仿佛有个牛轭沉重地落在她的头颈上,仿佛上面加了重负,这重负使她每跨一步就觉得十分吃力。在那个时代,一般的年轻妇女们可能早已晕倒在地上,斯嘉丽却坚强挺了下来。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斯嘉丽拖着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的梅兰妮和已被炮火及北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途中她们遇到一头她们很怕的老母牛,可是她一下子就把自己本来的角色转换过来,以前她是“连袜子也懒得捡”的庄园千金,可现在她们需要这头可怕的老母牛,梅兰妮的孩子需要喝奶,而且她们要吃。她怕牛,但最终她还是用自己唯一的一条完整的裙子撕成布条,一条条连结起来,直累得起泡的手指流出血来,颤抖不已才制服了这头牛。 第三件事情就是斯嘉丽毅然决然的要重振塔拉庄园。 斯嘉丽带着刚分娩不久的梅兰妮和孩子们回塔拉,当时她认为一回到家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父亲母亲去顶,只要一回家她又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回从前的生活了。殊不知,正当斯佳丽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母亲已在前一天去世,父亲因母亲的辞世悲伤过度,神志不清。家里十来张嘴要吃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 1、*** 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概括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六角度】 1、从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2、从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3、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的最需关注的一点。 4、从分析情节入手, 在情节的展开中,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反映了人物的鲜明个性。

5、从人物关系入手文章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本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6、从作者或者其他人的评价入手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答题模板: 1、*** 是一个怎样的人? *** 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的性格特点是: 3、***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A. 概括分析方式:先给出一个总的评价,即用几个关键词语高 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进行分析 B. 分析概括方式: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后概括人物形 象性格特点。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考题题型:本文的主人公为*** ,那么另一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复习过程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 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

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而正是他这次荒唐的选择也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可以说,李尔王就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两个女儿的背叛完全颠覆了他一直信奉的传统伦理观念,大臣们的背叛也让他对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瞬时毁灭,一切都发生的太过突然,仿佛是命运顷刻之间倒转了过来,他在暴风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疯狂,他想质问命运的残忍,想救赎自己是罪恶,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权利,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所以,他要以生命的终结,来结束这场悲剧。 二、不能改变命运的天使考狄利娅 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出场也是在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她没有像姐姐们那样的甜言蜜语,以至于自己最后一无所有,还被父亲抛弃,远嫁到法兰西。而深爱她的丈夫、法兰西的国王却可以发现这个女孩如天使般纯洁美好,对于考狄利娅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确实有如此的天壤之别,这也就在两个国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两个人也对她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后来,父亲被两个姐姐赶出来,流落荒野,她却不计前嫌出兵帮助父亲,最终被姐姐们处死,父亲也跟随她悲痛而死。这个结局也可以看作是对李尔对当初所犯罪恶的一种惩罚和忏悔,但是对于考狄利娅来说,她是那样的无辜,那样的令人心疼和惋惜,为了捍卫对父亲的爱和忠诚,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作为一个天使的无私和伟大。

《雷雨》人物分析

雷雨中的喷薄火山 ——分析周蘩漪的人物形象 “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这是雷雨里对周蘩漪的出场描写。曹禺先生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而我更想说“蘩漪对我是个诱惑”。看着蘩漪,我分明像看到了雷雨中的一座火山,“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个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烈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是她的人生哲学。——我欣赏蘩漪,我疼惜蘩漪。 “果敢阴鸷”只是表面,在这副令人疏离的面孔之下,是敏感而炽热的灵魂。 蘩漪是美丽的,“静静的长的睫毛”,大眼睛,细瘦,“似乎是一个水晶”。蘩漪也是“明慧”的,有着“对诗文的爱好”。作为一个漂亮而受过教育的“中国旧式女人”,能被“正统”的周朴园娶进家门,想必至少是称得上小家碧玉吧。我不禁想象,做姑娘的蘩漪在深闺里,“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或许轻吟《诗经》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时,也是含羞而热切地幻想过和未来丈夫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的。 然而现实粉碎了她的美梦。她的丈夫是一个封建家长——专治、冷漠。十几年的婚姻生活,蘩漪始终没有得到周朴园平等的爱。看着周朴园拿着侍萍的旧照片,她轻蔑地说“哼,又是那个女人的照片!”而这一个“又”字,谁能说没有一丝醋意和心酸?纵使她不爱他,她到底是不希望他对其他女人心心念念的。而我想,初入周家的蘩漪还有着

少女的纯真,即使眼前的丈夫再不如人意,她多少还是试图过能感化他的,当她第一次发现周朴园保留着侍萍的照片和当年的摆设时,她不是没有愤怒和嫉妒的,一个年轻妻子,对此不会没有抗争。但年复一年,周朴园没有变也不会变,蘩漪知道“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什么事都要依着他”,她麻木了,是周朴园十几年来的”凶横”,把蘩漪“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于是,她的大眼睛“灰暗”,“眼光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和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压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 诚然,蘩漪变得“阴鸷”,“令人觉得有些可怕”。可是这怎么能怪她?她不过是个弱女子——对鲁贵、四凤来说,她是太太,而实际上,她也不过是周朴园的奴隶,在这个封建家庭里讨着生活。当看到第一幕里周朴园强制繁漪喝药时,周朴园的“被要求做冷峻”、蘩漪的“恳求”和最后被逼无奈的屈服,我们怎么能不同情、不愤慨、不震撼?他不是被周朴园当做妻子,而仅仅是“服从被的榜样”!蘩漪是多么的无助啊!曹禺先生说“《雷雨》里,宇宙正像是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在这样的环境里,蘩漪的脸上怎会不是布满阴云呢?可怜的蘩漪,我怜悯她。这样一个孤独无靠的她,纵使她做了多错多恶的事,我都恨不起来。 她不是没有反抗,“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他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而来的力量”,她诅咒这个“永远是不干净”的、“活活地闷死人”的家庭的“罪恶”。她“想起朴园严厉的脸”,却到底还是“厌恶”着让四凤把药倒掉;她能对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记忆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2、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学习方法: 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更新玄幻、言情,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但是,喜欢看不等于喜欢选择小说阅读题,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太难把握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揭开小说人物脸上那层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展示学习目标。(考纲) 重点探究 三、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 1. 活动一:假如你是一位小说家,如果以班主任为原型来塑造人物,你将如何来塑造? 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2. 活动二:欣赏视频片段,视频中的华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的烘托(2)周围人物的衬托(3)环境描写的烘托 四、小说中人物形象题型探究。 1. 高考中小说人物形象考查题型。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 探究小说人物形象题型的做题方法及答题步骤。 例一、 烛心李丰春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2、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3、唐璜人物形象分析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4、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修订稿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 析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繁漪是曹禹的成名之作《雷雨》中的一个被凌辱、被摧残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家庭束缚的“叛逆”,一个阴鸷的女人。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为了爱情,“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的搏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她将“最圆满,最有秋序”的封建家庭劈得粉碎。但她不仅毁灭了别人,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一人物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 《雷雨》繁漪封建社会形象悲剧 正文: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繁漪是曹禺刻画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个从走廊上静静走来的女人,阴鸷而沉郁,穿着一身镶灰花边的旗袍,如同一朵黑色的玫瑰在满园的暮色里散发忧郁的芬芳。她的眼睛大而灰暗,沉静地灼烧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偶尔也会露出依稀的微笑:“红晕的颜色快乐地散布在她的脸上”。①曹禺曾说过,繁漪的性格是最“雷雨”的。在曹禺看来,繁漪是个“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并“敢冲破一切的桎桔,做一次困兽的搏斗”②的女性。 一、繁漪是资产阶级的新女性 繁漪是个受过新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五四”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

的绚丽光彩。首先,她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于人民的压榨和剥削日益深刻,人民群众没有人身自由,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同时,刚刚过去的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要求民主,争取人权,要求自由的新思想、新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这种时代的特点,这种时代里要求个性自由的精神氛围,无疑给繁漪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了抗争的精神动力。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她们奋起,勇敢地走上了抗争之路,义无反顾地追寻自己被社会、被封建家庭剥夺了的幸福。这种抗争的勇气和行动使她们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她们压抑——抗争——再压抑——再抗争(不惜以自毁方式抗争),正是“五四”以来时代新女性精神觉醒的典型性历程。③然而,新时代潮流过于迅疾、过于猛烈,使她们根本来不及从容地吸取新的精神营养,除去存留于灵魂深处的旧时代的种种烙印。于是,她们不得不以“半新”(相对现代新女性而言)的姿态,乃至以传统的、病态的思维方式、斗争方式去寻求个人幸福。但她身上折射出的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是周朴园这个死寂家庭的一场雷雨、一个闪电,她照亮了所有的黑暗与罪恶,当她的灵魂终于勇敢地发出一声强烈呼喊:“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那是时代的觉醒,是“五四”的声音。她一生为这追求,生命为这燃烧。 二、繁漪的反抗精神及反抗的不彻底性

《飘》中斯佳丽人物分析

《飘》中斯佳丽人物分析 [摘要] 《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是一位坚强、浪漫和善良的女子,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人物。首先提出斯佳丽的家庭环境对斯佳丽性格的影响,父母的 教育以及她本身的挣扎都是塑造她人物性格的重要因素。二是概括总结了斯佳丽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从叛逆和反抗的方面。三是主要分析斯佳丽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包括她对阿希礼的爱和对瑞德的爱。最后笔者认为,斯佳丽的人物魅力来自于她内在的精神力量以 及豁达的明天精神。 [关键词] 斯佳丽;反叛;爱 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出版于1936年,这部作品自问世

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评论。小说《飘》以内战和战后重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乔治亚州北部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围绕着女主人公斯佳丽的生活以及她和瑞德、阿希礼及梅兰妮之间的关系展开;突出了生存、浪漫爱情和性别及阶级的社会结构等主题。的确,“《飘》是讲述了一位坚强的女子战胜各种困难照顾家人和自己的故事。”为了全面地展现女主人公斯佳丽形象,本文从如下三方面进行分析:斯佳丽的家庭影响、斯佳丽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斯佳丽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一、家庭对斯佳丽的影响 斯佳丽的生活经历可以分为内战前和内战后两个时期。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对斯佳丽的人物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内战爆发前,生活在南方的斯佳丽和一些青年女

子过着舒适而奢华的生活,对于像仅仅只有十六岁的 青年女子斯佳丽来说,生活就意味着多多掌握吸引男 士的技巧,当然,这也是南方社会的女性的“不明文规定”。而另一方面,斯佳丽的母亲和她的黑人保姆对她管教严厉,从而在她的心里播撒了纯洁与传统概念的 种子。她的母亲艾伦告诫她说:“你的行为要淑女一点,要可爱而文静;即使你自认为比男士们了解更多的情况,当他们谈话时,你也一定不要打断他们。”经过一番告诫,斯佳丽终于懂得了如何成为一名淑女,正如书中所言:“从外表看,她确实做到了温文尔雅,但是那种发 自内心的文雅斯佳丽却没有学,同时她也认为没有掌 握的必要。” 另一方面,由于斯佳丽的父亲是爱尔兰人,所以,爱尔兰人所具有的固执、傲慢自大等性格也影响到了她。成长在这种环境下的斯佳丽接受的是典型的旧式家庭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

任务(十四)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赵德才 马贵明 我小时候的爱好和别的小孩有一点不一样,喜欢看木匠做活儿。那种刨子摩擦在木板上 的声音特别悦耳,长长的薄如纸片的木刨花像彩带一样舞动。 暑假里的早晨,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刺——,刺——,推刨子的声音把我唤醒。 我快速地穿上衣服,从锅里抓一捧刚刚烀好的苞米,循声而去。我在邻居的大门外看见一个木匠正在案子一边

用力地推动着刨子,前腿弓后腿蹬,每一次双手推动着刨子向前的时候,从刨床飘出来的长长的刨花,在空中慢慢舞动着飘落了。 看了一会儿,我有些忐忑地走进了邻居的院子。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有些木匠或者是手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这个木匠瞅了我一眼,继续干活儿。他用刨子刨了几下木方,用手拿起来,闭上一只眼睛看木方刨得直不直。他看木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特别小。整个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 第二天,木匠刚刚走进邻居的院子,我就跟了进去。木匠看见我,笑了笑说:你喜欢?我点点头。 他说:你来两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刨出的刨花虽然没有木匠刨出的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木匠又笑了笑说:还行,就是力气小了点儿。那一天,木匠和我说了很多话,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木匠是个很累人的活儿。 邻居喊他吃饭,我知道他叫赵德才。 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赵德才教我拉锯,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还说?? 那天早晨,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但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他干活儿用的案子也不见了。邻居正在安好的窗户上刷油漆。我知道,赵德才的活儿干完了,人走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暑假就要过去了。我听母亲和父亲说我的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后来,他们共同想到了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打的一百块土坯。当时土坯是三分钱一块,一百块能卖三块钱,做我的学费绰绰有余。可是,还有两天就开学了,父亲并没有把土坯卖出去。从他们的对话里,我感觉到他们的焦急。于是,我决定找赵德才帮忙。 记得赵德才说过,他住在西关五队渡槽附近。渡槽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我曾经和同学在渡槽洗过澡。还算顺利,我只问了五六个人就找到了赵德才家。赵德才正在院子里干活儿,看见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来了? 我说:我有一百块土坯帮我卖了吧? 他放下刨子,说:走,看看去。 我随他走到生产队的队点,他叫我在门口等着。不一会儿,他笑呵呵地说:妥了,你拉 来吧,三分钱一块。 我很高兴地说:好。 我刚走出去几步,赵德才喊我说:你有车吗? 我说:没有。 赵德才说:我家有,你拉去吧。 他说的车,是一种木棚胶轮的人力车,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也算是一个大件,一般也不 会轻易借给别人的。回到家,父亲上班去了。母亲说:不能骗你吧? 我说:不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