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

建安抒情小赋的文学价值

姓名:蒋程安学号:200440101559 指导老师:李洪亮

摘要:作为两汉主流文学形式的赋,发展到东汉末年,其创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张衡的《归田赋》开始,大赋渐渐向抒情小赋转变。到了建安时期,则形成了以抒情小赋为主的创作高潮。比如曹植赋,除8篇仅存数句而无法详勘内容外,现存44篇,骚体赋2篇,散文大赋1篇,而抒情小赋却有41篇。这时期的小赋相对于汉大赋来说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描写对象上的转变,二、人性的回归,三、形式上的灵活风格,四、艺术风格——楚骚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抒情小赋建安时期文学价值

赋是两汉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但到了东汉末年,赋体文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由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趋势。到了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则成了赋创作的主要形式。所谓的抒情小赋是一种灵活多变的赋体,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在汉大赋兴盛的同时,小赋已有所发展。这些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或借物抒情,或序志述行”。[1]刘勰曾评价这类小赋:“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斯又小制之区畛,奇巧之机要也。”[2]汉代的抒情小赋的特点是既吸收了屈骚浓烈的抒情性,又去掉了其中纷沓繁密的想象,语旨清俊明丽,篇幅也相对短小,结构简朴,句法则与汉大赋的骈散结合有所不同,明显地趋于对偶整齐。在汉代,抒情小赋虽已兴起,但作为文人创作的主流仍然是大赋。到了建安时期,铺张扬厉的大赋才为抒情小赋所取代,篇幅明显的缩短,像汉代“古赋”那样的长篇巨制已经少见了,本文拟就建安抒情小赋的产生及文学价值作一探讨。

一、产生的原因

要了解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兴起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弄清“建安”这个文学概念,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年——公元220年)。但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时期”实际上要略长于此,建安文学通常指汉末到魏初这段文学时期,上可追溯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下延伸到魏黄初十年,即230年前后的四十多年的文学,被称为建安文学,这段时期就是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这一时期作家众多,典型的代表是“三曹”、“七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围绕在曹氏集团周围,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人。

众所周知,东汉中叶以后,多数皇帝年幼,导致局势日趋混乱,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迭

相掌权,他们相互倾轧、杀戮,作恶多端,豪强地主的势力也日益膨胀。到东汉末年,社会一片黑暗,是非颠倒,民不聊生,经济萧条,邪恶横行,终于在中平元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各豪强集团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乘机壮大自己,形成了各自割据的势力,汉代也名存实亡了。动乱中,文士们的生存成了很大的问题,他们时常感到朝不保夕,比如孔融死于政治斗争之中,杨修也是如此。所以此时社会上既缺乏汉大赋中出现的歌功颂德的对象,而作家也难有唱赞歌的心绪,故而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去写洋洋数千言的鸿篇巨著,因而抒发人们性情描绘周围一草一木的抒情短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抒情小赋在建安时期的繁荣除了上述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建安以前小赋的创作已有所发展,这为建安抒情小赋的发展作了铺垫。汉大赋繁荣的时期,小赋已有创作,东汉末年出现了不少抒情小赋家,如:张衡、赵壹等。

其次,东汉末年,垄断了两汉300多年的儒学已走向崩溃,迅速地衰弱,而此时的士人们也由于找不到精神的依托,心中尤其苦闷,所以此时的赋家对周围的事物尤为敏感。如对“夕阳”、“苦草”的描写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特别多。他们更倾注于内心感情的抒发,更倾向于表达个人主观的情绪。

同时,屈赋传统的影响亦不可忽视,正如马积高在谈赋的起源问题时说:“骚体赋源于楚辞,散体文赋源于诸子问答体和游士的说辞,诗体赋源于《诗经》。”[3]而骚体赋本身就有很大的抒情性,可以看出,屈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安抒情小赋繁荣局面的到来。

二、文学价值

建安时期的抒情小赋在赋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抒情”这一特点,得到了众多赋家的赞扬。除了“抒情”这一特点外,与以前的汉大赋相比,它更具有文学性。下面就它与汉大赋的特点作以下几方面的比较:

(一)、描写对象上:由汉大赋的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至建安抒情小赋的一事一物的转变

汉武帝时,国家空前强大,汉大赋得到了发展,并成为两汉的主流文学样式。此时的著名赋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董仲舒等。汉大赋是适应此时客观社会现状的,它所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其目的是为了表现出了汉帝国繁荣、强盛的一面。与汉大赋相比,建安抒情小赋更注重作家周围一事一物的描写。据曹植亲手编订的集本《前录自序》中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虽触类而作,然芜秽者众,故删定,别撰为《前录》七十八篇。”[4]现综观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的《陈思王集》、清人丁晏《曹集铨评》、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陈王植集》,

存赋54篇(包括残篇)。其中咏物赋17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咏物赋中主要有咏动物类、咏植物类、咏珍奇器物类等,其典型的咏物赋作如:《橘赋》、《槐树赋》、《鹦鹉赋》《蝉赋》、《神龟赋》等。由此可以看出,建安时期赋的描写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汉大赋的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至建安抒情小赋的对作家周围一事一物的描写。

(二)、人性的回归

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人性?所谓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素质。例如爱情、亲情、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等,它具有历史的普遍性。

人性是与个人感情紧密相连的,而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则是最能体现人性的。在两汉,人们受儒家传统精神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出仕精神,因此个人情感被压抑了,故而汉大赋中很少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表现的往往是国家的强盛、帝王出行的盛况等,所强调的是社会的整体意识,如对国家、社会的看法等。此时的大赋往往是客观的铺述,少有个人的情感。比如写山川,宫廷时,大赋中只是机械地描摹其外表,有时连山川的面貌也是模糊的,给人的印象只是一座抽象的山,把它放在长安可以,放到其他地方也可以。再比如打猎,也看不出作者的爱憎和感情,只知道一些士兵奉皇帝之命去围捕禽兽,他只告诉读者:有一群勇猛的士兵抓住了不少野兽,以此炫耀帝王出猎的盛况,仅此而已。而建安抒情小赋与此大不相同,抒情成分增加了,抒情的范围扩大了。比如曹植的《洛神赋》: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之道殊”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在这篇赋中作者对洛神的外形神貌和风韵气度都的作了具体的描写,赋中写到她的身体、长相、穿着打扮,还写到女神活泼可爱的一面“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5]再如王粲著名的《登楼赋》,也充满激烈的感情波澜。无论是写景,还是抒发个人感情都是如此。比如:“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6]简简单单26字,既写出了周围的环境,又道出了作者的情感——愁。

总之就抒发情感而言建安抒情小赋与汉大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注重个人情欲的描写。如果说汉代的体物大赋主要表现为:“曲终奏雅,劝百讽一”的汉代主流意识,那么建安抒情小赋则主要承担起抒发作者一己之情的任务。

《孟子》中曾说:“食色,性也。”所以人们很早就看出“衣食男女”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在儒学独尊的时代,男女关系特别是涉及到情欲时,人们是很难越过儒家思想禁锢的,就更不用说反映到作品中了。而在建安时期描写男女私情和情欲方面的作品很多,而且大都反映在抒情小赋中。比如杨修、王粲和陈琳都写过《神女赋》,可以说形成了一种“神女”

现象。如杨修的《神女赋》写道:“嘉今夜之幸遇,获帷裳乎期同。情沸踊而思进,彼严厉而静恭。”看到神女的美貌想欲行欢娱之事。作者这样写是很大胆的,也可以说是作者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王粲的《神女赋》中也有这样的情感流露:“彼佳人之难遇,真一遇而长别。顾大罚之淫愆,亦终身而不灭。”这里神女的美貌情态使作者性情激荡。这些内容似乎有些庸俗,但并不是真的不堪入目、十分庸俗的东西,而是最能体现个人真实本性的作品。综上所述,体现人的本性是建安抒情小赋不同于汉大赋的又一个特点。

(三)、形式上的巨大转变

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7]又云“写物图貌,蔚似雕画”。[8]用以概括汉大赋的特点,这就是说汉赋着力于描写客观事物的声貌,而且写得很成功,就像雕刻绘画那样惟妙惟肖。汉大赋为了突出这个特点,在形式上更是变本加厉。到了建安时期,赋的这种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篇幅短小、语言清丽自然。比如王粲的赋,虽然也夸张,但不唯奇,基本上不堆砌奇僻的字,不故作深奥,如在《打猎赋》中,王粲叙述打猎的情景,虽然有点夸张,但让人感到是真实的,如果让司马相如写的话,其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上林赋》是大家熟悉的,当他写到所获时,几乎把字典中有关野兽的字都收进赋中来了,人们倘不是为了科研,仅仅是为了欣赏是很难读下去。同是打猎的赋,王粲的赋读起来让人有轻松愉悦的感受,两种赋体给人的感受不同。总之抒情小赋较之汉大赋在形式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篇幅短小,由洋洋几千言的大赋变为短短数十字的小赋,如应瑒的《征赋》,全篇仅有十六句,通体结构完整,并无短缺。而汉大赋则不同,它铺张扬厉、长篇巨制;堆砌奇字,罗列一大堆鸟兽草木之名,用以描绘宫廷、苑囿、车骑、田猎等,读之令人感到生涩难懂,如同嚼蜡。2、抒情成分的增加使作家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到了周围的景物与个人主观情感的关系,做到了情景结合、情景交融。如王粲的《登楼赋》最成功之处就是做到了情景结合、情景交融。3、前面讲过抒情小赋一般没有大赋的主客对答结构,句式则以韵文为主,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比如阮瑀的《止欲赋》:“历千代其无匹,超古今而特章。执妙年之方盛,性聪惠以和良。禀纯洁之明节,后申礼以自防。”

4、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把诗与赋绑在一起,舍弃二者的区别,用“丽”字来概括其共同的特征。[9]可见,主观上曹丕把诗、赋看得很近,不仅如此,曹丕的一些赋也显示了诗的特征。

所以,建安抒情小赋以其篇幅短小,抒情成分多,摆脱了汉大赋繁冗迁缓、雕琢堆砌、艰深难识的弊病,从而把抒情小赋推向了一种更加完美的境界。

(四)艺术风格上:气格遒上、意绪绵渺的悲观基调——骚赋传统的回归

在建安赋的研究发面,刘熙哉曾说过:“建安名家之赋,气格遒上、意绪绵渺,骚人情深,此种尚延一线,”又云:“《楚辞》风骨高,西汉赋气息厚,建安及由西汉复于楚辞者。”

[10]他以“气格遒上、意绪绵渺”、“风骨高”等来给建安赋的艺术风格定调,认为是楚辞的回归,体现了他独特的见地。这些观点可以说是很中肯的,他概括了这一时期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说此时所有的赋家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个观点只是个概述。比如“风骨高”、“气格遒上”、就不太符合曹丕的特点,但“意绪绵渺”就很贴近。建安抒情小赋的这些艺术风格是与其抒情性的特点分不开的,因为感情抒发本身就有哀怨凄婉与古直苍凉之分,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很符合事实的。同时,人们习惯用“建安风骨”来概括建安诗风,虽说“风骨”一词是用来形容诗歌的,但也符合建安抒情小赋的特点,如曹植的《白马篇》,我们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风骨高”、“气格遒上”的气息。而其后期作品《洛神赋》表现的就是另一种风格——意绪绵渺。

在西汉初年,汉大赋的艺术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的影响。贾宜、枚乘等深受楚辞的影响,大力进行赋的创作,如贾宜的《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的“士不遇”文学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显现了楚骚传统影响的痕迹。但随着汉帝国的强大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的到来,楚骚传统的光辉渐渐暗淡下去了,尤其在扬雄之后,大赋的创作风格就更倾向铺张扬厉的一面了,完全成了统治者娱乐与统治的工具了。赋家们很少再去抒发自己的感情了,甚至认为赋是娼门歌女口中低贱的东西。如扬雄,虽深受楚辞的影响,早年喜好辞赋,但晚年对赋持否定的态度。这些原因都压抑了骚赋传统精神的光环,一直到了建安时期,随着抒情小赋的发展与繁荣局面的到来,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从此,骚赋传统精神又大放光芒了。

“骚人情深”,这四个字概括了建安抒情小赋的特点,是最有意味的,也就是说建安抒情小赋受楚骚的影响很大,骚赋的感情基调影响了建安抒情小赋的感情基调,此外,骚赋在描写手法、方式上也影响了建安的赋家们,如对女性的描写,王粲、陈琳等大都写过《神女赋》。所以我们可以把建安抒情小赋定位骚赋传统的回归。

大家知道赋的产生与发展是多种文学样式影响的结果。据有关研究表明,赋体的产生至少受到了《诗经》、《楚辞》、纵横家辩辞、诸子散文、隐语等的滋润。但抒情小赋就不一样了,主要上承骚体赋,更多地受到楚辞的影响。那么楚辞给抒情小赋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呢?众所周知,《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其题目就充满了悲伤的情绪。司马迁与王逸都对《离骚》题目作过训诂。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离别的忧愁。不管是哪一

种说法,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其哀伤凄婉的感情基调,总观整篇文章,也皆是屈原报国无门的悲痛哀怨,感情缠绵悱恻,其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并为中国“士不遇”文学定下了悲婉的感情基调。此外《九歌》、《国殇》、《湘君》《湘夫人》等也是充满了悲伤的感情,形成了悲愤深沉的风格特征。

建安时期表达作者悲哀之情的小赋随处可见,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等都偏重悲哀之情的抒发。这一时期的赋家们尤擅长写悲情。抒情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主要倾向,而“悲”也成为这一时期抒情的主调。比如《洛神赋》、《登楼赋》等。刘熙哉对这一文学现象有很好的总结,他在《艺概·赋概》说:“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曹子健《落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者也。”[11]由此可见,楚辞和抒情小赋的悲情传统可谓是一脉相承。随着楚辞悲情典范的确立,后世各种文体当中的骚人怨语始终不绝于耳,更何况直接脱胎于楚辞的抒情小赋呢。

建安抒情小赋悲伤基调的确立除了上述原因外,还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在前面讨论建安抒情小赋兴盛的原因时,我们说过它的产生与兴盛是符合客观历史情况的。同样,时代的动荡也是建安抒情小赋悲情基调形成的一个原因。刘勰曾说:“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在这样的环境下,作家的命运大多是“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以反映时代的漂泊和苦闷的悲伤自然就成了这一时期抒情小赋的共同主题了,比如:《登楼赋》、《初征》、《寡妇》,曹植的《幽思》、《临欢》、《洛神赋》等皆如此。所以说,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作家的创作不自觉地向楚辞靠拢。

此外,从建安时期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作家们开始摆脱儒家的政教功用说,受长期压抑的个体情感逐步被唤醒,文学的最大功用从汉代的“立德”转向“抒情”,即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这样一来,时代所造成的悲伤和痛苦情绪也就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强音。

建安辞赋之所以向楚辞回归其根本原因即以曹植赋为代表的建安辞赋与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具有共同性。

《楚辞》是伟大作品。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充分展现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个体生命意识和境界。特别是屈赋,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条件和基础,又“正道直行,竭忠劲智以事其君”,具有强烈坚定的道德生命观,然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个体生命价值终究不能实现。现实的悲惨遭际,强烈的历史使命,生命价值的无径可展,生命时间的转瞬即逝,使他产生激越奋发、不可遏制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所以屈原在赋中反复地陈述表达自己对个体生命价值的

认识,并尽情展现着丰富复杂的生命意识流程。而曹植的赋虽没有屈赋那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也以委婉的方式表现了作者个人的生命价值,这是与屈赋相同之处。除此以外,我们可以用“怨”、“愁”两字把二者联系起来,因为两者都把其生命意识用“怨”、“愁”来表现出来。有人说屈赋以刚强的生命意识为美,而《洛神赋》则以“委曲”的生命意识为美。屈原这种尽情展现个体生命意识和境界的文学传统,为其后宋玉所继承,但到了汉代,这一文学传统却趋于式微。到了建安时期,以曹植为代表的赋家们又重拾屈赋的精神实质。所以,我们可以说建安抒情小赋向楚辞回归,即楚骚传统的回归。

综上,建安抒情小赋的繁荣与发展,为晋代抒情小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取得的成就,对赋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曹丕的“诗赋欲丽”,赋的诗化现象推动了骈赋、律赋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在赋发展的长河中,抒情小赋是最受推崇的,也是最能体现其文学审美功能的一种赋体。

注:

[1]谢佩媛李永田主编陈洪治编著﹒赋·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15页.

[2]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1页.

[3]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8页.

[4]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143页.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89页.

[6]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85页.

[7]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0页.

[8]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1页.

[9]王启敏.曹丕以诗写赋论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2页.

[10]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28页.

[1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47页.

参考书目:

[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三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5]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8]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谢佩媛李永田主编陈洪治编著.赋·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位置[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10]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韦春喜.试论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J]﹒克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12]董家平.论曹植的赋[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月第29卷第1期.

[13]王洲明.汉代抒情赋的人性[J].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4]刘伟.魏晋抒情小赋与汉大赋的文学价值的比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7月第1卷第2

期.

[15]李新宇.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以悲情为主调的原因[J].晋阳学刊,2004年第4期﹒

[16]王启敏.曹丕以诗写赋论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Literary Value Of Short Lyrical Fu In Jian’an Period Name: Jiang Chengan Student Number:200440101559

Advisor :Li Hongliang

Abstract: As the mainstream literary form of han Dynasties is concerned , the creation of Fu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changes till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From Zhang Heng’Fu On gonging back to nature, the Long Fu gradually changes to Short Lyrical Fu until the Jian’an period, during which tine it reaches a climax of creating the short ones. Cao Zhi’Fu, for example, in addition to 8 pieces left, which contain a few words that further explorations can not be conducted, also includes 44 existing pieces,2 pieces of which are Fu Sao Style,1 pieces is Long Fu of Prose while 41 pieces are Short Lyrical Fu. Compared which Long Fu of Han Dynasty , Short Fu has dominated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 First, changes of humanity ; Third, a flexile style in form ;Fourth : artistic style——the return of Chu Sao traditions.

Key Words: Short Lyrical Fu Jian’an Period Literary value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成绩 题目: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魏晋南北朝美术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进步。下面,我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为主,来分析该时期美术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为政治文化变动剧烈的时期,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这次变动是社会文化整体上结构性的变动。主要的变动包括∶统一政权打破,并开始出现胡人政策;儒学衰微,崇尚玄学与自然;宗教活动兴盛,佛教信仰普及;士族阶级的形成。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美术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一、出现艺术的自觉。在魏晋之前,文艺注重实用性,为表达思想或概念的工具,而这时期开始强调情感的价值,文艺活动本身被视为目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①------虽然为政教服务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但审美情趣已不仅仅局限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山书画大家宗炳曾言“……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②他在这里不仅强调了“神思”,即情景交融的艺术想象活动,还进而把山水画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归结为“畅神”,反映出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情感表现的高度重视。艺术的自觉并不局限于绘画,也可见于当时的文学、书法活动。以书法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与实用价值兼备的行书不断发展成熟,极难辨认、但能够很好表达书写者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草书备受推崇。各种书法交相发展,追求精神自由的杰出书法家不断涌现,书法,由此走向自觉。 二、观者及画论文字的出现。这时候的的画家开始注重观者的心理活动,伴随这个现象的是书画收藏活动以及层出不穷的画论。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③而任性放达,不拘礼法,不拘形迹,简略玄澹的魏晋风度,又使美术理想的追求从“错彩镂金”转变为“初发芙蓉”。 三、士人在美术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书法与绘画成为士族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士人参与并重视美术创造活动,不仅使美术从单纯的“匠”转变为具有更为 ①引自谢赫《古画品论》 ②引自宗炳《画山水序》 ③谢赫《古画品论?序》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魏晋南北朝)

木兰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在汉朝的历史上出现的奇女子并非少数。例如西汉楚公主刘解忧和她的侍女冯嫽深入西域五十多年,安定乌孙,击败匈奴,振大汉天声于域外,完全当的上女英雄这三个字。不过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女子,所以对这些著名人物就不得不割爱了。 汉朝末年爆发了震动全国的黄巾起义。不过,与其他农民起义不同的是,这次起义中并没有杰出的女首领的纪录。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现在对于黄巾起义的认识只能来自很少的几部古籍。黄巾起义又失败的极快,所以即使有杰出的女将,大概也湮没无闻了。更何况,接下来的是人物荟萃的三国时代。对比如曹孟德、刘备之类的人物。除非有过人的战绩,史官才会在史册上为女将留名吧。《三国演义》中倒是有一位“祝融夫人”,不过这是小说,这里不取了。 不过,史册没有留名,并不等于这时就没有女战士了。自184年黄巾起义起至唐朝623年再次大一统,中国历经了439年的战乱。中间虽然有西晋和隋的短暂统一,但是旋即又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和隋末的军阀混战。这段400多年的战乱虽然给后世留下了撰写《三国演义》之类小说的素材,但是对当时社会的破坏是惊人的。人口锐减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公元157年东汉鼎盛时人口达五千六百多万,大动乱后的公元260-28O年,魏、蜀、吴三国人口总数才760余万,不及原来的七分之一。王粲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是对当时惨象的写照。由于连年的战乱,只征招男子当兵自然不够用,所以木兰的传说产生在这个400年的动乱时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木兰的事迹现在主要记载在《木兰辞》中。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木兰这个人依旧众说纷纭。否定者认为这首诗不过是民间传唱不能作为信史。但是如果以这个标准,希腊的《荷马史诗》也不能作为信史,但是谢里曼却依此发现了特洛伊古城。 《木兰辞》是经过整理的北朝乐府。北朝乐府中的很多诗篇都是从少数民族的传唱译为汉语后记录下来的。例如《敕勒川》这首民歌就是从鲜卑语意译而成。其原貌如何,无人知晓。《木兰辞》是否也是这样,不得而知。肯定木兰存在的学者们往往纠缠于木兰的民族问题。由于人口的大量减少,少数民族遂乘虚而入,填补真空。国家出于充实赋税的考虑也不得不大量接纳少数民族移民。在某些地区,例如关中,少数民族的比例甚至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见江充《徙戎论》)。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女子和男人一样要接受军事训练,上阵杀敌。所以,木兰如果真有其人,她是少数民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其实木兰属于汉族还是五胡中的一支又有何重要?经过一千多年之后,汉族和五胡早已融为一体了。 不过,如果《木兰辞》真是少数民族的史诗的话,则其原文和内容必定要比现在看到的版本长的多。中国现存的几大少数民族史诗如《格萨尔王》、《江格尔传》等都是宏篇巨制。

论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

论魏晋清谈之风的形成 方世蔚,张元兴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汉末魏晋之时天下纷争,诸侯争霸,英雄辈出。在这金戈铁马的背后,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人从儒家的入世务实转而开始了虚 无的清谈,而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到底为何会出现,它出现的时代给了它什 么样的条件,本文将作以探究。 [关键词]:党锢之祸清议名士门阀体制风度雅量 东汉末年,皇权衰弱,在士大夫官僚与太学生中出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清议。这时外戚势力失控,皇权扶植宦官势力进人官僚队伍,以抗衡外戚。遭到外廷官僚与太学诸生的抵制,太学生与官僚士大夫、名士结合, 对抗皇权以及依附皇权的宦官势力。促使清议的产生,在下文我们将具体探讨其产生的条件及发展: 一、清议的产生 (一) 党锢之祸的发生 延熹九年,宦官赵津、候览等党羽与张矾、徐宣等人为非作歹,并故意在大赦之前犯罪,期望以此逃脱惩罚,河南尹李膺,在大赦后处死了蓄意在赦前杀人的张成之子,李膺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既招来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赢得了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敬仰和拥护。太学生称道:“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实际上成了当时太学生运动的核心人物。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学生中影响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于死地。张成为宦官党羽,宦官一党遂让张成弟子牢修上书,诬陷李膺等人结党营私,败坏朝堂。士人、宦官间的矛盾在此爆发。桓帝大怒,诏告天下,逮捕并审理党人。李膺等人在狱中故意供出宦官子弟。宦官等害怕牵连到自己身上,向桓帝进言,说天时到了大赦天下的时候了。于是同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党人等获得释放,但放归田里,终身罢黜,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72年,宦官等见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名望仍在,不肯罢休,于是向灵帝进谗言,诬陷党人“欲图社稷”,意图谋反。年仅十四岁的汉灵帝被他们欺骗,因而大兴大狱,追查士人一党。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

魏晋南北朝论文: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研究

魏晋南北朝论文: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研究 【中文摘要】诗言志,赋亦言志。言志赋是中国古代赋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在东汉中后期。崔篆的《慰志赋》被认为是言志赋的开端之作,继此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作家,形成了赋的创作的新潮流。至建安与魏晋时期,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和儒家载道讽谏的正统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的束缚逐渐松弛,楚骚美学思想趁机扩大了影响,从而迎来了抒情写志赋的繁荣。这些言志赋在题材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赋史上留下了许多久负盛名的言志之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赋学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对言志赋的专门研究不是很多,只是在赋学著作中作为一个章节,对某些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不够全面。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言志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进一步的分析,略尽绵薄。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本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选择探究言志赋的主要和选题的意义所在,回顾了言志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其次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赋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第一章言志赋界说。第一节阐述个人对言志赋范畴的理解与定位,以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主要从文学继承的惯性作用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秉承的人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言志赋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原因。第二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创作概况。第一节从宏观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情况进行了大致地勾勒。第二节把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一一

罗列出来,并在具体的篇章取舍方面进行自己的阐述,给出具体的理由,最终确定为言志赋的篇目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的分类。这部分是本篇论文的核心,对六朝言志赋进行了类析。首先,从大的方面将魏晋南北朝的言志赋分为壮志难酬的悲叹和建功报国的心声;其次,又将壮志难酬的悲叹以表现的手法的不同又细分为六个方面,在这一章中,托物言志的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将建功报国的心声也从内容上细分为三个方面,以便在掌握具体作品中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中表现出的某些特征。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言志赋艺术探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题价值取向的转变、物我合一的创作风格、情景交融的艺术创造、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魅力。结语阐述魏晋南北朝言志赋的内容及特点,还有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英文摘要】Fu(a style of writ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likepoems, can also express the people’s will and ambition. Yanzhi Fu, an importantpar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ppeare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East Handynasty.“Weizhi Fu”, written by Cui Zhuan is considered as the beginning ofYanzhi Fu. After Cui Zhuan, a number of writers emerged. Then a new trend ofcomposing Fu was formed. To Jian’an Period and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iththe loosing of the bondag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by the feudal autocraticcentralization rule and the orthodox ideas of

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组关于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阜阳市第十九中学课题组

抒情散文阅读指导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 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个体意识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个体意识 [摘要]《世说新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记载了魏晋时期众多女子的言行、性格和往事,与之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女性不同,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的影响,她们追求自由、肯定自我、明理善辩、甚至有强烈的女性个体意识的体现,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觉醒。 关键词:世说新语女性觉醒自由个体意识 一、魏晋时期的女性观 魏晋时期,政治的动荡冲垮了自秦汉以来中央统治的大堤,皇权逐渐衰落;社会的离乱,少数民族入逐中原加居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外来文化的深入、碰撞带来了新的文明思想。此时玄学流行,此时男子普遍清心寡欲、行为乖张,或涂脂抹粉,或顾影自怜。不为利禄所想,也不为稻梁所谋。整日不谈世事,空知杞人忧天。而在这男子犹如扶不起的阿斗的时代,女子又是处于另壹种与前代和后朝均不同的生活状态中的。 由于政治的动荡的和民族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魏晋的战火划破了女人们耕田织布、相夫教子的小家小国梦。金钗粉黛经过迷漫的硝烟更加坚强自立,她们不再像盛世华音下的女人舞态翩翩,悠闲自得。面对乱世,她们必须作出这者生存的勇气,时代要求她们改变,要求她们有坚毅的个性,不摧的志气和随机应变的本能。单单依靠男人做温柔红粉梦是不行的,特别是当男人也成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时候,女人不论是自愿或是被迫,只能成为强者!因此,她们要精明能干,要懂人情事故,要承受生命之重。其次,魏晋经济逐渐走向私有化,大家族制度渐渐松驰,个体家庭的意识浮出水面,这洋,以个体家庭注重个体为特点的意识替代了大家族中注重群体的意识,女子逐渐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观念。再次,随着儒家思想的泯灭和玄学的产生,人们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改变,特别是女性,对人生的意义的追求,成就了魏晋时期作为“女性的觉醒”的时代。[1] 引用纵观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的名著《世说新语》来证明观点。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清”——兼及陶渊明的品第(一)

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清”——兼及陶渊明的品第(一) 【关键词】玄学/清/清省/清丽 “清”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意义上的“清”主要指的是“气”之清浊的“清”,由此延伸到人的道德和才性之“清”,进而转化为审美艺术之“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哲学之“清”转化为审美之“清”的关键时期,玄学本体论和玄学思潮影响下的士人“清谈”对审美趣味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玄学本体论问题上,玄学家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因而“贵无”,主张以无统有,崇本息末。对于“无”的理解,玄学家主要吸取了道家之“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缥缈,而是宇宙万物的自然存在方式,含有不受人工束缚、自然随意的意思。这一时期的美学,主要受自然之道的影响而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倾向。但是,在对“自然”的理解上,玄学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王弼和郭象的观点却有一些差别,由此导致了魏晋与南北朝尚清审美趣味的细微不同,形成了前后两个阶段文论同中有异的格局。 “清谈”对审美的影响更加直接。当“清谈”从玄远的哲学思辨转变为极具感性色彩的审美活动,“清谈”实际上已经不再以人为中心,而是以艺术为中心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审美理论充满浓郁的尚清色彩,从宗炳画论的“澄怀味象”,到嵇康乐论的“声无哀乐”,再到陆机文论的“清省”,无一不浸透着玄学的滋养。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1](P117)。可以说,审美之“清”是玄学思潮和士人“清谈”的产物:它一方面继承了“清谈”关于“清”的内涵界定——对现实的超越和自由的精神,沿袭了“清谈”中“清”的形式要求——简约、整饰;另一方面,审美理论的演进也与玄学思潮的发展阶段相对应,表现出明显的同步性。 本文专论魏晋南北朝文论之“清”而不涉其他审美领域。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文论特色概括地说即前期以“清省”为主,后期以“清丽”为主,可以陆云的“清省说”和刘勰、钟嵘的“清美论”为代表。 一、魏晋文论之“清”:清省 玄学家王弼对“自然”(无)的理解可以概括为“素朴”。他说:“夫素朴之道不着,而好欲之美不隐……故素朴可抱,而圣智可弃”(《老子指略》)。“素朴”就意味着本色,意味着自然的原始状态。他又说:“大美配天而华不作”(《老子指略》),说明自然之道是排除“华”的,即排斥“丽”的,也就是说,王弼认为理想的美的形态应该是朴素的、清淡的。王弼的思想对这一时期重自然、反雕饰的审美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创作而言,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思想核心是崇尚自然,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的“自然”思想,包含着对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摒弃,与阮籍和嵇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他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思想,但其创作典型地反映了玄学之“清”的境界:内容的超凡绝俗和语言的纯净质朴,比如我们熟悉的这些诗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田园居五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 读着这些自然清新的诗句,说不出哪一句或者是哪个词特别的优美华丽,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整体的艺术境界的美,而不以词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种美来自于陶渊明人格的清淡、冲和,来自于他“抱朴含真”(《劝农》)的人生原则。齐梁文论中,对陶渊明诗歌评价较高的钟嵘和萧统,他们都比较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钟嵘评曰:“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钟嵘:《诗品》)萧统评曰:“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所谓“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是清新简省,“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就是性情笃厚,不随波逐流,兴之所至,发而为诗。“素波”显然是指陶渊明诗的质朴少文,却能抒写旷达直率的胸怀。

赋论历史考辨

赋论历史考辨 摘要:文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基础之一,而作为文体之一的赋学批评,因赋创作的特有体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意义。“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为赋之体,“不歌而诵谓之赋”为赋之用。然深入古代赋论的历史与体系,其间隆替、交叉等复杂现象又非前引之句可以概括,所以欲明赋学体用,必先对赋的理论批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 关键词:赋;历史;理论;批评 自汉到清,我国的赋学理论史历时两千年,与赋的创作相始终。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关赋论史著,基本采用一般文学史或批评史“朝代划分”方法,但缺乏对赋“体”理论自变规律的把握。与其它文体批评如诗歌评论、散文评论、词曲评论相比,赋论历史发展有一显著的不同之处,即产生早而成熟晚。赋论史与赋创作史既有密切的关联,但也存在某种不平衡性。学界一般将赋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段,此划分方法打破了单纯的朝代划分模式,发掘了赋艺的自身轨迹。然则赋论史应以唐代的古律之辩为界线划分为汉到隋和唐到清两个阶段。 一、以“赋用论”为核心的汉到隋阶段 我国赋论发端于赋作为一代文学兴起的西汉武帝时期,并以两司马对赋的评价为开山。《西京杂记》卷二载:“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其乃得之与内,不可得而传”[1]。此“赋迹”“赋心”之说,是由创作论着眼而刊进于赋学的艺术批评的。由于这段谈论赋艺的话在汉代似无传响,略可对应的亦仅如杨雄关于赋的“闳”“丽”之说和谓“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话所至邪”的评语,故学界或以为后世假托之词[2]。尽管相如赋论真伪尚存疑惑,然其经纬官商诸语与汉大赋之结构与韵律,是基本相符的。所以从文献的可靠度来说,司马迁因记史而论赋与汉晋赋论的开启意义尤为重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3]。《司马相如列传》载:“《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3]585。很显然,司马迁对屈原骚辞与相如大赋的评价,基本传承《诗》之美刺,是以文学的作用为批评中心的。继此,汉代赋论虽亦涉及赋体渊源、赋体特征、赋的经验法则方方面面,然推崇“赋用”,则一以贯之。所或异者,只是因时而变“赋用”思想的涵盖面和侧重点不同罢了。如汉宣帝出盛世帝王兼容心态,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即于赋的政治作用之外兼及于鉴赏作用。同样,杨雄出于儒家经学观处衰落之世的自拯心情,在慕相如“丽辞”而作“四赋”后,提出对汉赋“讽谏”作用的反思。他在《法言?君子》篇认为“文丽用寡,长卿也”,主张“事辞称则经”。而王充批评西汉赋家“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王符、蔡邕批评汉末赋颂琐屑之徒“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均主至用之说而掀起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反赋思潮。魏晋南北朝赋论传承汉世,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检测:(三)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月考)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A.开放性B.务实性 C.进取性D.民本性 解析:选B“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没有涉及进取,也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未体现开放性内容,故A、C两项错误;“秦人谈论”是秦民自身的言论,“民本”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认为秦灭周,得水德,尚黑,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遂成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材料本质上说明秦始皇() A.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B.提倡君权神授的理论 C.信奉阴阳五行的学说D.遵循以德治国的思想 解析:选A“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行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对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出解释。“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以证明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君权神授理论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阴阳五行”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并非本质,且秦始皇信奉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由秦王嬴政创立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4.(2018·河南中原名校测评)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

关于抒情散文的特点

关于抒情散文的特点、分类及写作 抒情散文是一种以精巧构思遣诗画意的文体。其笔触直接暴露作者的思想感情,无需在意情节是否连贯,景象是否完整。当今的电视散文也可纳入其中。 一、其特点主要有: 1、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此类散文充满主观色彩,多以人的感受与感悟为主旨。写景定抒情,状物必言志,以此区别了与叙事散文的界限。 2、意象立意,意境形体。这类散文大都有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连题目多刻意强调意象。这些情景、画面、事物多为行文线索或中心场景,在篇章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的立意也是通过这些景象来展示的。 因此,它们非常看重意境,总是努力通过情、景的想象交错,辅之以虚实,爽出一片美的享受。 3、语言优美,情文并茂。它们既然号称抒情散文,必唯美是瞻,方可唤起受众美的欣赏。因此为文,其语言必极尽刻意为美,除讲究韵律、节奏、词彩及形式美外,只要能够传情答意、形神兼备而展示美的,皆合乎其语言大潮。 二、分类 1、传统散文 它们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运用语言来抒写情怀、描状景物,并最终形成文字。具体又可分为两类: 一是直抒情怀式。它是作者值陈情思,诉说“我”的愿望和感慨。它不太在意景物的吟诵,而是侧重感情的抒发,以情感人,信手将所需要的人事、景物拈来,为抒情服务,特点是主观色彩浓厚。 二是写景状物式。它与直接抒情刚好相反,多采用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它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情怀的,或侧重写景,融情入景,;或侧重状物,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2、电视散文 这是随着电视的发达而导入的一种新鲜形式。它以屏幕为载体,运用画面和音响等特殊媒介来抒情,文本则是通过电视播放,加上字幕、配音等综合立体建构而成的。 三、写作 1、传统散文的写作 A、直抒情怀式散文。特点是直接把情感置换成词语和意象,讲求韵律、节奏、词彩,并由关于“我”的煽情词语和极力铺排意象,让情感若汪洋泛滥,氤氲中突现“我”的形象。 写作时注意三点:第一、情感的表现要有起伏、容易引起共鸣,切忌无的放矢、滥发情感。第二、“我”一定要在其中。第三、真挚情感的表现需要语言的煽动。 B、写景状物式散文。特点是通过情景、事物、画面等实体性形象描绘,将“我”的情感以象征、意指或者譬喻等的方式展示含蓄出来。 写作时注意三点:第一、景物与情感之间要有“我”的文化实践感受,能充分展示“我”的审美情感;要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铺设好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衔接。如看到圆月,就会自然的联想到故乡,看到弯月就会想到桥、穷苦人的脊背等。第二、对景物的刻画要努力传神,并时刻保持与主题真情实感的连接,造出意境。第 三、必要时运用诗的语言与意象方式强化情感的喷发。 2、电视散文的写作 要结合电视特点,充分利用画面、音乐、视觉和听觉效果,加强动感与流动的协作,通过所要表达情感的充分展示色彩、声音等的魅力。由于此方面专业性强,本人未有涉及,对其特点等只是主观感受。不能正确引导,有点个人想当然而已。觉得这种散文的表达方式要因主题的需要而综合考虑画面、音效等。语言也不便平铺直叙,不能单纯的展示风景。而在语言方面则要求“动情”,甚至用动作替代文字难以表达的情感。 另外,作为媒体散文,对意境、哲理的要求要比一般散文更高。 具体的写作模式上比较简单,多为开头叙述“我”与景物的关系,然后将景物与“我”牵扯。只是在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层次感,注意细节刻画。手法上要运用象征、比喻、联想等。至结尾则少不了一番感慨。

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设计

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此时期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长期的社会的动乱导致了经济的空前衰落,商业趋于停顿,自然经济几乎淹没了商品经济。除官府垄断手工纺织业外,私营手工业普遍低迷。除家庭手工纺织业外,一般手工业多为官府垄断。由于官营手工业与政权的存亡有密切联系,因而备受统治阶级的重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发展,生产技术也有所提高,这对当时的艺术设计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也使得这一时期艺术设计在曲折中有所发展。 瓷器设计特点:1、青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品种。工艺方面:制瓷原料含有一定量的铁的成分,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会呈现青色。设计方面:造型、胎质、釉色等方面南北两地有较大区别。南方秀丽,北方浑朴;南方釉色青翠,北方青中泛黄。社会风尚方面:当时以玉为贵,青瓷色调泛青,质感如玉,深受喜爱。由于此时受玄学影响,瓷器造型大多高挑而雅致,富于审美性。2、黑瓷始创于汉代,到晋代更趋成熟。其中,以浙江德清黑瓷最负盛名。特点:黑瓷胎色呈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氧化铁。3、北齐发明的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经过烧制的白瓷,胎料较为细腻,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则泛青,此为北齐白瓷的特征。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从此,瓷分青、白两大体系。4、此时期的陶器南北两地有所不同。南方的日用陶以缸为大宗,“釉陶大缸”名闻遐迩。南京发

魏晋南北朝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魏晋南北朝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衰微而玄学盛行,社会风气大为开放,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女性呈现出了和以往不同的特色。《搜神记》中女性大胆追求真爱,自由穿戴服饰,勇于抗争。《世说新语》中女性追求美,崇尚夫妻平等,风雅又睿智。二者的区别在于虚构与写实,但是却都彰显了魏晋时代女性的新气象。

魏晋南北朝小说女性形象研究 ——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中心 引言 宗白华曾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外来少数民族的大量迁入,形成了这个时期独有的文化心态。人们的思想较为开放,原先的封闭状态被打破,经学式微,儒教尽失,礼教破损。继而玄学兴起,以老庄学说为核心,力倡“任自然”,其根本性的内涵即是对个性价值的重视。人们更多的注重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不同于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的汉儒,魏晋士人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思想上,士人们反抗现实,看不惯一切人为的法度,不关心政治,只在意个人安危和心灵是否得到解放;在行动上,他们消极地逃避现实,安于现状。他们寄情药酒,行为放达,毁弃礼法,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合作。他们不愿把个人看作是社会的附属品,不愿把依附于封建国家视为个人必然的义务,而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要求社会对此予以尊重。在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性也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追求,她们有着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个体意识觉醒,追求本然生命的自由张扬,从而使其才智、风情、品性得以较自由地发挥,展示出迷人的智慧魅力和个性风韵。魏晋六朝的女性正是在这种解放、自由的空气中尽情地呼吸,流泛着夺人的异彩。 魏晋南北朝小说主要包括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其中,志怪小说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它们多数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志人小说,则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其代表作分别为《搜神记》2和《世说新语》3。这里仅以此两本书为例,来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P183。 2[晋]干宝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3[南朝宋]刘义庆撰,张撝之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 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 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 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的人物。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各国 「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五胡十六国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386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

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民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氐族苻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氐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次级世族关系 南朝各国皇族主要是汉族或次级世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汉族或次级世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世族拥护,然而世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离心力渐强,导致了很多原南朝权贵军阀跟随归顺南梁的侯景发动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独霸政局的侨姓世族也完全崩溃,由南方土著豪族取代。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方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陈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第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黄河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秦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战乱多发生在

抒情散文集锦及答案

一、阅读《冰窗花》一文,回答16~19题。冰窗花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6.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

魏晋六朝时期,女性审美意识的复苏,使其对异性的美貌、举止、气质、才行的欣赏和追求。《世说新语·妍媸迥殊》中,讲述了美男潘安和丑男左思的不同命运: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再如《世说新语·看杀卫玠》中,人们久仰卫玠的大名,当卫玠出门时,围观他的人像一堵墙,致使卫玠体力不支病倒死去,可见魏晋时期女性审美求美之疯狂。《世说新语·韩寿娶妻》中,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韩寿如此貌美,致使贾充之女寄情吟咏,最终嫁给韩寿。而《世说新语·李势之妹》中,魏晋女性的唯美情怀,竟然使善妒的南康长公主“化干戈为玉帛”,在李势女“姿貌端丽、神色闲正”的气韵神情之美面前,由利刃相加骤变为对美的拥抱和友善。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对美的无限崇尚。 (二)女性风雅睿智中国女性本身的从属地位决定女性很难获得良好的封建教育,而且久经礼教束缚,女性自然形成卑下柔顺的性格,大多具有传统的依附心理。因此在国家动乱、家道衰败之时,便会落得无依无靠,任人宰割的境地。然而魏晋时期的女性却一改以往娇柔、懦弱的姿态,展现出镇定自若、逢危解难的大无畏精神,她们遇事睿智沉稳、风雅卓群,丝毫不逊于男性,甚至长与男性。 《世说新语·贤媛篇》中,许允在妻子的指导下,先是解除了仕途中 的一大危机,后其妻早预见到丈夫会出事,又教导儿子避祸策略,使许家不致彻灭,显示出了她见识卓越、才智过人,善于辨析、判断,深明事理,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而《世说新语·玉台获赦》中,庾玉台,希之弟也。希诛,将戮玉台。玉台子妇,宣武弟桓豁女也,徒跣求进。阍禁不内。女厉声曰:“是何小人!我伯父门,不听我前?”因突入,号泣请曰:“庾玉台常因人脚短三寸,当复能作贼不?”宣武笑曰:“婿故自急。”遂原玉台一门。庾玉台子妇一语救全家,足见其遇事极为机智,有着超强的应变能力。再如《世说新语·李重自杀》中,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于时以比 王夷甫。孙秀初欲立威权,咸云:“乐令民望,不可杀,减李重者又不足杀。”遂逼重自裁。初,重在家,有人走从门入,出髻中疏示重,重看之色动。入内示其女,女直叫“绝”。了其意,出则自裁。此女甚高明,重每咨焉。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上层魏晋女性在知识和思想方面已经不甘被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她们试图理解向来只允许男性活动的政治 领域,甚至一些见解、应变之道更胜于男子。又如《世说新语·贤媛篇》中

散文诗的特点是什么

一、散文诗定义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1]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适应现当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二、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是诗和文的渗透、交叉产生的新文体,如果说散文诗是散文与诗“嫁接”出来的品种,这是也没有疑问的。散文诗具有诗与散文的“两栖”特征,散文诗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怀状物的功能,并使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可以说不熟悉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就很难创作散文诗。但是散文诗究竟是一种新的文体,还是如有人说的:散文诗是“散文的诗”和“诗的散文”?关键要看散文诗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或者说散文诗区别于诗和抒情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而且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之一。他说过:“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那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他还说:散文诗这种形式,“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动荡、波动、惊跳,这说出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三、散文诗与诗、与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区别。 (1)散文诗与抒情诗的区别 抒情诗由于要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大体整齐和音乐韵律,因此,即便是自由体的抒情诗,在表现心灵或情绪时也不能不受到较多限制。正是为了突破限制,更舒卷自如地写出心灵的真实状态,于是才有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诞生。 散文诗与诗歌的不同之处在于散文诗经常运用描述和议论的表现手段。 与诗相比,散文诗没有诗的韵脚、节奏、音节、行数、排列,即没有诗歌的外形式的羁绊。散文诗的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散文的形式,散文与诗交错排列的形式,即整段“散”的文字与单句(诗句)的交错。这是抒情诗不可能有的自由自在的形式。 (2)散文诗和抒情散文同是抒情文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