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史前四史(精华版)

二十四史前四史(精华版)

二十四史前四史(精华版)

《二十四史前四史》

问题:

二十四史前四史

答案:

《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相关阅读】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是前四史。

《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屈原列传(节选)》课本注释辨正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此处“夺”和“与”应如何解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P102《屈原列传(节选)》文下注释:○12“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教师教学用书》将“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翻译成: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 这样处理有无依据? 旧注(三家注)未曾涉及,新注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有几部译注之类的书实在绕不过去,有所述及,现摘要列举如下: 《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之《史记全译》(分史主编安平秋)第二册P1081: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三册P1931:上官大夫想夺为己有,屈原不肯给他。(贾辅民译) 《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93年2月第1版)P188: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过手去,屈原不给他……(谭优学译) 《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阴法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P287: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屈原不肯给他…… 《文白对照全译史记》(吴兆基等译,黄山书社出版发行,1997年10月第1版)第四册P2084: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占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夺”被讲成“强取”、“占为己有”,“与”被讲成“给”。译者大多是名家,自然知道,将“夺”讲成“强取”,未免有些失之简单:两个大官竟然孩子气十足地在“抢”东西!于是意译成动作性减弱、心理色彩较浓的“占为己有”,这样一来就“顺理成章”了:上官大夫是个妒贤嫉能的小人,楚怀王重用屈原,让屈原制定法令,他心里早就不是个滋味;现在屈原草稿拟好了,还没来得及审定,正好被他看到;于是心生歹念,妄想将屈原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屈原知道后坚决不给……这样处理,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史记会注考证》(泷川资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7月北京第1版)P3839:〔考证〕陈子龙曰:?上官欲豫闻宪令,以与几事,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也: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窃之也。? 泷川资言(1865——1946),日本学者,松江人。致力于《史记》注释的集成工作,荟萃前人成果,爬梳整理,于20世纪30年代撰成《史记会注考证》,“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出版说明)。 泷川资言借陈子龙语明确指出,上官大夫“非窃屈平之作以为己作”,并简要说明理由:“王本命平,上官无繇(由)窃之也”。 在正确理解“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两句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之时,还是倾向于改革的。他对屈原的信任也非同一般:“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实际上处于内阁总理兼外交大臣的地位,上官大夫岂敢从他手中“强取”草稿!再者,楚怀王是把制定法令的任务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读史明智!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2016-05-13 一起学语文 读史明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一般意义上的二十四史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下官原文

下官戏本凡官员自称,皆曰“下官”。《汉书·贾谊传》:大臣罢软不胜任者,曰下官 不职。下官二字始此,然非官员之自称也。其以之自称,高江村《天禄识余》谓始于 梁武帝改称臣为下官。按此说非也。《南史·刘穆之传》:宋以前郡县为封国者(诸王 所封之国),其内史相并于国主称臣,去任便止。孝建中,乃创制称为下官。《宋书》:武帝孝建二年定制,诸王封国者二十四条,内一条,凡封内官只称下官,不得 称臣,罢官则不复追叙。《通典》及龚熙正《续释常谈》皆引之。然《晋书》:成帝时,庚亮欲废王导,与郗鉴书:“公与下官,并荷托付,大奸不扫,何以见先帝于地下?”《晋载记》:靳准对刘粲曰:“下官急欲有所言。”安帝时,刘敬宣答诸葛长 民书曰:“下官常虑福过灾生。”王诞说卢循曰:“下官与刘镇军情味不浅,”王镇 恶乘利趋潼关,乏食欲还,沈林子怒曰:“下官授命不顾,今日之事,当为将军办之。”则晋时已有此称。盖晋时仕宦者皆自称下官,惟王国之僚属见其王则称臣,至 宋则并令王国之僚属见王亦称下官耳。(《宋史·洪湛传》:群臣请建储,太宗曰:“若立太子,则东宫僚属皆须称臣,形迹之间,易生摇惑。”然则宋时东宫官见太子 已称臣矣。)他如宋文帝使沈庆之领队防,刘湛谓曰:“卿在省岁久,比当相论。” 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又庆之与萧斌议兵事,曰:“众人虽知 古今,不如下官耳学也。”元颢藉梁兵破洛阳,自立。沛郡王欣欲附之,崔光韶曰:“元颢引寇兵覆中国,岂惟大王所宜切齿,下官亦未敢仰从。”曹景宗醉后,对梁武 帝误称下官,帝大笑。此皆六朝时仕宦称下官之故事也。又按《五代史补》:宋彦筠 谓李知损曰:“众人何为号足天下为罗隐?”对曰:“下官平素好为诗,其格致大抵 如罗隐故耳。”然则五代时尚相沿有此称也。今仕途中不复称下官,凡知府自称卑府,府以下皆称卑职。按程《三柳轩杂识》:淳熙间,高昙进对,上称其“不为高谈”,梁相戏云:“高昙不为高谈,以何对?”周益公对云:“卑牧且为卑牧。”谓武臣见 知州自称卑牧也。则属吏之以卑自称,自宋已然。 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皆有宠,陈氏陈高宗之女蔡氏,丹阳人也。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 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敢,皆入宫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疑,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人夫人,玄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 柳述、元敢,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敢出宫为勑书。 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矯诏,执述、敢声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一宿卫。门禁出入 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诗词大赛题库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A) A、月亮 B、姻缘 2.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 A、新婚 B、搬家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4."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5.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6.《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 A、浑水摸鱼 B、反戈一击 C、笑里藏刀 D、反客为主 7."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 A、窗户 B、卧具 C、井上的围栏 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 A、胡适之 B、周作人 C、郁达夫 D、唐三藏 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A)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C)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D) A、隔岸观火 B、暗度陈仓 C、背水一战 D、破釜沉舟 13.《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C) A、乌 B、巫 C、肖 D、萧 14."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 A、男角 B、女角 15.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A) 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B、十八种武术动作 16.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 A、50元 B、100元 C、200元 17.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 A、戊 B、戍 C、戌 18.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A) A、"白马非马" B、"指鹿为马" 19.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 A、早上 B、中午

二十四史全译(特装珍藏版)

二十四史全译二十四史全译纪传人名索引 【藏品名称】《二十四史全译》 【藏品附配】《二十四史导读》《二十四史全译纪传人名索引》 【发行价格】26800元/套 【藏品开本】16开精装 【藏品册数】全88册共七箱 【出版单位】同心出版社 【赠品介绍】《曾文正公手书日记》(线装) 【发行背景】 《二十四史全译》特邀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整理、翻译志书,历史上尚属首次。《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二十四史全译》收录二十四部史书,文白对照,译文准确、校勘精到、整理严谨,全88册,近亿字。读中国,不可不读《二 十四史》,今人读史,当读《二十四史全译》。 《二十四史》是由清朝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是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书。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套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约三千二百五十余卷、五千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26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一千八百八十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空前绝后。放眼世界列国,如此恢弘巨典,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二十四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了解中国不可不读的《二十四史》。 惟一完整、权威的文白对照全译本 一、译文准确,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 针对古籍今译的特殊情况,《全译》编委会制定了详尽的体例,贯彻到整个撰稿过程中,并且不断交流,层层把关,对有争议的文句做到反复斟酌,对译文进行多次润色,使译文在准确无误的基础上保有清晰流畅的特点,提供了专业与非专业读者一个使用性、可读性很强的读本,消除了大多数读者的阅读障碍。由于它负责的译文,传达的是准确的历史知识与文本原意,对时下史书译文粗制滥 造,谬误百出的情况也是有力的纠正。 二、校勘精到,整理严谨,文白对照,是迄今为止最全、使用最方便的文本。 二十四史版本繁多,《二十四史全译》底本择善而从,充分吸收了前人成果,精心校勘,对卷前目录也做了统一,使后出愈精,体例完备。针对目前出版的二十四史标点本或今译本大致为单行的情况,所有的所谓“全本”都是或作删节,或弃表、志不录。本书采用了左栏史书原文、右栏译文的排版方法,文白对照,不作任何删削,是真正意义的“全本”、“精校精译”本。同时,对人们一向视为 畏途的天文、历法部分,特请有关专家作了校核。 三、对文字进行统一,是汉字规范化的典范。 《二十四史全译》在译作、排版上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汉字标准,对异体字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语词也依规定的搭配予以统一,对时下汉语言文字在使用上混乱与随意的状况作出了示范。《二十四史全译》是迄今为止最全、质量最高、阅读最方便的史书译本,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也 必将受到读者的欢迎。 多家媒体高度关注:《二十四史全译》的出版,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新闻出版报等众多媒体均作了大量报道。 人民日报《二十四史全译》赠送国家图书馆 经济日报国图获赠《二十四史全译》 工人日报《二十四史全译》赠送国家图书馆 中国教育报为什么要把二十四史译成现代汉语

2020关于《二十四史》好句摘抄大全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二十四史

史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译文】 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译文】 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

【译文】 洗一次头,多次用手握住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译文】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译文】 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史记·魏公子列传》【译文】 将帅在外作战,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时候可以不听从君主的命令。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史记·春申君列传》【译文】 在应该下决断的时候,若犹豫不决,必然深受其害。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史记·蔡泽列传》【译文】

太阳到了最高点就会向下移动,月圆之后则会慢慢变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史记·贾生列传》【译文】 灾祸中依傍着幸福,幸福中隐藏着灾祸。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史记·刺客列传》【译文】 大丈夫甘愿为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女人情愿为爱慕自己的男人而打扮。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 聪明的人虽然思考问题很缜密,但也难免会有失误;愚笨的人若能深思熟虑,也一定能有所收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译文】 飞鸟被捕完了,再好的弓箭也要被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捉完了,猎狗就要被煮着吃了。

二十四史

看《二十四史》有感 段茜 高中的时候我们语文上有一本选修的课本,就是《史记》。那个时候看《史记》,无非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做到所谓的“积累”。 来了大学后,我所做的东西都没有高中时期,尤其是高三的时候那么功利化了。趁放寒假的时候,我翻了翻《二十四史》。我所看的这本《二十四史》里面的都是二十四本史书里的一些节选,并不全面。然而,想要通过这本书粗略、大体了解一下二十四史的内容还是可以的。并且这本书里选的内容多是经典,阅读价值比较大。 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爱看的便是《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拿项羽来说,司马迁很看重他,因为把他放在“本纪”里。我们都知道,“本纪”按照司马迁的分类是记载帝王的,如刘邦和五帝等,然而事实上项羽最终却并没有成为帝王。可见在司马迁心里是十分敬重项羽的。 可是,在我看来,我并不觉得项羽适合当皇帝。有人认为他在“政治上屡屡失策”,而我看来,这并不足以使他失败。 在性格上,他太好面子。正如他所说的“福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虽说衣锦还乡并不算错,然而他却因为好面子而主次不分。在攻入咸阳后,他没有听人劝“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却不借此机会一展雄途,只想着衣锦还乡,思念欲东归,于是乎便放弃了这大好机会。 太重情义。鸿门宴上他迟迟不肯动手;攻破咸阳却思念故土······他虽是个重情重义的好男儿,却也因为情义牵绊了他。 政治概念弱,好大喜功。攻城后火烧三月不灭,货宝收尽,掳掠妇女,与贼人无异!要称王之人怎么能被眼前之利而冲昏头脑呢?虽然在古代战争受难的总是百姓,但如此大规模的烧杀无辜百姓也实在是有违天命! 缺乏政治远见,有勇而谋略不足。身边虽有智谋担当亚父,然而有时候项羽却随心孤行,最终难成大事。我虽喜欢项羽,但我庆幸他非君主!

二十四史100句精华(学生用)

《二十四史》100句精华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38、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39、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40、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1、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42、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43、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44、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45、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46、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47、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48、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49、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50、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51、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52、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二十四史全译(豪华版)

二十四史全译(豪华版) 作者:许嘉璐安平秋 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 开本:16开 册数:全213卷 光盘数:0 定价:60000元 优惠价:22000元 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 《二十四史全译》,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二十四史》国家译本。 修史、读史,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但是,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阻碍了人们阅读史书的努力。现在能够直接阅读文言文史书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如再不抓紧翻译,《二十四史》将可能如同梵文一样,成为只有少数人能够读懂的古文字。

在世界所有的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内容异常丰富,但因语文奥古,时至今日,有四大圣典之称的《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以及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却只能束之高阁,仅供少数学者研究之用。为了避免《二十四史》重蹈四大圣典两大史诗的命运,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其翻译成现代社会通用行的白话文。但《二十四史》翻译的难度之大,超出了常人想象,也大大出乎主编许嘉璐的预料。能担此任者,必须是既通晓中国历史,又精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对天文等专门学科的翻译,除文字功底外,还必须同时具备古代和现代的相关专业知识。兼具上述多种能力的学者屈指可数。用“抢救”一词来形容当时(1991年)的紧迫感恰是恰其分的。 《二十四史》是中华民族嬗递传写了近五千年的国史,向由“国家开局,宰臣董理”。对前史的修撰与定编,以及为着阅读与流传而对古史进行的注释、翻译、考评、辑迭,这两个命题是我国每一时代政治领袖维系民族史延续不可推诿的责任。国家在一定时期组织对国史进行再整理,官刻颁布这一制度,彰显于雕版印刷技术成熟的宋代,责成教育机构主持,使之成为全国通用的版本。有宋以来,已成宋国子监本十七史,明国子监本二十一史。清乾隆皇帝钦定典名《二十四史》,于1739年开始全面整理刊刻,史称武英殿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即指示在全国调集人才,对《二十四史》进行标点、校勘,历时二十年。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对国史进行的第一次现代化处理。由于二十世纪以来,汉语的书面主体已全然变化为现代汉语,1991年由许嘉璐先生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所担纲,对二十四史原文本着训诂的原则进行了现代汉语翻译,历时十三年。这是进一步对国史的现代化整理,也是秉承自治史以来的传统,体现了史为今用的精神,更是对用古汉语书写的国史所做的抢救性的全面译释,为后世国人留下一部方便阅读的国史。 最好的保存,莫过于最广泛的传播,一部文白对照的全译本将使《二十四史》这一辉煌的巨著的读者群呈几何级数扩大。百折不回读不懂的,现在能读懂了,原来读起来艰涩乏味的,现在读起来顺畅淋漓了;不仅这一代能读,下一代也能读。《二十四史》犹如一个硕大的坚果,饱含丰富的营养,因其包裹着古文的坚硬外壳,使人们望而生畏。现在果壳敲开,人们可以比较轻松地品鉴其美味,汲取其营养了。这是《二十四史全译》出版的最大意义。 翻译工程浩大 《二十四史全译》从1991年立项,到2003年完成,历时十三年。前后投资五千万人民币。 二百多名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古籍研究所专家,二百多名资深古籍编辑、校对、制作人员,经十三年奋斗,始竟其功。全文五千万字的译稿反复修改,每一部史书的译文都整体修改三次以上。出版前,古文、今文近一亿字的校对做了十二遍。可谓呕心沥血。 最高水平的译文质量 许嘉璐先生是我国著名训诂学家,由他主编本书,并亲自参加翻译、审读。各高校古籍所的专家执笔。严格按照古籍整理原则。译文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全面体现了二十四史的史料价值。 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要求按照词序、每字每典都有落实,而又不随意添加成分进行解释,最能传达原文的原汁原味。 译文语言精练,白而不俗。文中的歌赋及乐词,乃至诏书奏章中的对语,译文尽量对仗、压韵,典而雅,形与神兼备。志书(制度史)部分的翻译,尤为注重专业用语的准确,由专家再三核准,特别艰深的志书由国宝级专家审读把关,是各种专门史绝好的参考研究资料。 唯一的全译本 近年来,先后出版了一些类似的译作,虽然有的号称全译;但其实足选译的。《二十四史全译》将纪、传、志、表全部翻译;纪传人物不加择选,内容不加删减。 编委会还组织目前硕果仅存的精通古代典章制度的专家,对二十四史中占百分之二十的志书(制度史)如:天文志、五行志、历律志、礼乐志、舆服志、刑罚志、食货志等全部作了整理和翻译。这些艰深的制度史的系统整理和翻译,基本上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尤其具有文化价值,为时下各种名目二十四史白话文所不具备。 文、白双栏对照,方便阅读 《二十四史全译》采用双栏对照的排版方式,原文、译文互为参照,又互不影响,保证了阅读的顺畅。读

二十四史等名解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格义 格义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是个哲学概念。‘格’有‘比较’或‘度量’的意思,‘义’的含义是‘名称’、‘项目’或‘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 狭义格义:特指佛学上的格义:印度佛学出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用本土儒家、道家思想来解释佛学的格义。也指道家思想和儒学之间的格义,如魏晋的新道家何晏、王弼等便用老庄解释儒学。 广义格义:跨文化背景的概念之间映像式的融会贯通和比较理解的方法。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 祖先崇拜之原始本质仍与敬畏上天有关,其宗教意义超过其伦理意义,祖先已被神格偶像化,却也有人文精神的倾向在其中了。

《史记》学习重要参考书

史记参考书 一、史记读本 1、《史记》(集体杰作。主持点校首席专家:顾颉刚)中华书局。“新校本二十四史”本(据“点校本二十四史”最新修订本) 繁体竖排本。 三家注本。 以“金陵局本”为底本。 有完整的表。 为当今最善之本(有专名号,有校记),前无古人,且必将后无来者,国内国外,唯此一部为最善! 2、《史记》(集体杰作。主持点校首席专家:顾颉刚)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本。 简体横排本。 三家注本。 以“点校本二十四史”本为底本。 有完整的表。 较善。唯《表》有印反的,实为笑谈(有专名号,有校记) 3、《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史学要籍丛刊”本。 简体横排本。 三家注本。 以“南宋黄善夫刻本”(现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为底本。 有完整的表。 较善(无专名号,有简单的括号型校记) 4、《史记》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繁体竖排本。 三家注本 以“南宋黄善夫刻本”、“明震泽王氏本”为底本。 有完整的表。 较善(无专名号。据说有校记) 5、《史记》中华书局。“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本。 简体横排本。 纯白文本。 以金陵局本为底本。 只有表文。 一般(有专名号。无校记。适合普及)。至于在目录处标没标清楚人物,未知。 6、《史记会注考证》新世界出版社。丛书未知。影印本。 集注集释本。 底本未知。 有完整的表。 较善(无专名号。有校记。适合研究) 7、《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古籍出版社。未有丛书。 影印本。 集注集释本。 底本未知。 有完整的表。

较善。(无专名号。有校记。缩印本。但据说,有删节?!) 8、《史记》(传世经典、文白对照)中华书局。“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系列。 简体横排本。 纯白文本。文白对照译本。 底本未知。大概仍是金陵局本。 只有表文。 一般。韩兆琦先生主译。 9、《史记》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系列。 简体横排本。 纯白文本。译注本, 底本未知。大概仍是金陵局本。 有没有表文,暂未知。 较善。基本包含了三家注的内容。很全很全。今地名+公元纪年。(韩兆琦先生主注译,口碑相当好) 10、《史记》台湾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系列。 影印本。 三家注本。 底本:南宋黄善夫刻本。 有完整的表。 较善。上下册。 11、《史记文白对照》(吴树平主编)新世界出版社丛书未知。 简体横排本。 纯白文本。 底本未知。 只有表文 一般。 12、《史记会注考证校补》台湾广文书局。丛书未知。 版式未知。 集注集释本。 底本未知 有完整表文。 较善。 二、史记选本 1、《史记选》(王伯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系列,最经典的选本史记,没有之一。但唯一缺憾——5印前的版次,还带有60幅相关的地图,看史记非常有用,但5印取消了。) 2、《史记》(中华经典藏书) 三、白话本 1、《白话史记》(岳麓书社) 2、《史记》(二十四史全译本。许嘉璐主编。虽系名家主编,但错误实在不少) 3、《白话史记》(新世界出版社) 1.四、史记相关研究书籍 1、《史记辞典》 2、《史记地图集》 3、《史记斟证》(王叔岷)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集锦(100条)

《二十四史》名言名句集锦(100条)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38、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39、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40、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1、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 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二十四史》100句精华和3000对偶佳句

《二十四史》100句精华和3000对偶佳句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在《二十四史》浩如烟海的文字里,这100句精华和3000对偶佳句,绝对值得收藏。 100 句精华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刘歆与汉代古今文经学之争(初稿)

刘歆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摘要:今古文经学的演变与合流,是汉代经学的基本内容。晚清以降,学界关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聚讼不休。一般认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刘歆,发端于《让太常博士书》,这是大体不错的。而问题在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一直以来学界互争是非,莫衷一是。一者主政治之争,目的在于学官,在于禄位;一者主学术之争,目的在于学统,在于门户。而笔者认为,此二者虽各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然皆未得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本然。故欲以刘歆为切入点,细究今古文经学之异同,精析《让太常博士书》之要义,旨在说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兴于学术,亡于政治,既是学术投靠政治之产物,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关键字:刘歆汉代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学术与政治 一般而言,经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之学,汉人常以“六艺”代称“六经”,如贾谊在《新书·六术》所言:“《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是故皮锡瑞认为,经学时代开辟,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①。汉代是经学的昌盛时期,这一时期经学的基本内容是今古文经学的演变与合流,史称“今古文经学之争”。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兴于学术,亡于政治,学术之中兼有政治。它既是学术投靠政治之产物,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 缘起与分歧 经学今古文之别,缘起于汉代。究其原因,有历史之缘,亦有人为之因。历史之缘者有二:一是道术分裂,“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②;二是经本失传,“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③。人为之因者,盖孔子口说相传至汉,遭秦焚书,诸经多失其本,汉儒恐久而失真,于是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之,著于竹帛。及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左传》、《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而《周官》亦出于山岩石室,此诸书皆蝌蚪文。为区别二者,汉儒以今文、古文之名号别之。故经学今文、古文之称,实乃汉儒后加。对此,皮锡瑞有言:“今古文之所以分,其先由于文字之异。今文者,今所谓隶书,世所传熹平《石径》及孔庙等处汉碑是也。古文者,今所谓籀书,世所传岐阳石鼓及《说文》所在古文是也。隶书,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 ①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9页。 ②班固:《汉书·艺文志》,二十四史全译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二册,第771页。 ③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二十四史全译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二册,第1145页。

尔雅二十四史

?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一)》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
1
陈涉部下秦嘉立了谁为楚王?()
?
A、
景驹
?
B、
韩信
?
C、
熊心
?
D、
熊槐
我的答案:A
2
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是在夸谁?()
?
A、
张良
?
B、
韩信
?
C、
萧何
?
D、
陈平
我的答案:C
3

屈原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人?()
?
A、
秦国
?
B、
赵国
?
C、
楚国
?
D、
韩国
我的答案:C
4
以下哪个词语与刘邦无关?()
?
A、
一败涂地
?
B、
约法三章
?
C、
楚河汉界
?
D、
胯下之辱
我的答案:D
5
赤壁之战的发生地赤壁在今天哪个省境内?()
?
A、
湖北省
?
B、

湖南省
?
C、
江苏省
?
D、
江西省
我的答案:A
6
以下哪件事情与张良无关?()
?
A、
圯上受书
?
B、
斗智鸿门
?
C、
保举韩信
?
D、
下邑奇谋
我的答案:C
7
以下哪部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
A、
《史记》
?
B、
《诗经》
?
C、
《尚书》
?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