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的社交媒体网络

中国有三亿多人使用社交媒体,活跃在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和其他网络社区平台上。此外,中国网民40%的上网时间用于社交媒体。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提高,使用社交网络人数必然增加。2010年有1亿多移动网民,预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中国社交媒体不仅覆盖广,社交网民还很活跃。微博上传发次数前五大用户,平均每人有100多万条转发信息,而推特才5000多条。2012年春节微博每秒发贴32,312条,比推特的最高纪录也才25,088条,显示出中国3亿网民的惊人能量。约76%的中国网民除了看贴,还积极发贴。美国积极发贴的网民比例为25%。中国的微博故事比美国传播更快更广。

做好准备:建立社交安全网

建立社交安全网的关键在于,找到并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西方消费者更加信任同伴推荐,而不是公司广告,中国的消费者也是这样,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2008年爆发了毒奶粉丑闻,中国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高度怀疑。社交媒体似乎有助于减少人们的怀疑。2011年温州高铁事故后,中国网民发了1000多万条微薄,批评漏洞百出的安全标准和铁道部不透明的官僚作风。后来政府将每位受害者家庭的赔偿金从45万元提高到91.5万元。

大多数中国人怀疑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转而重视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意见。由于消费者普遍的疑心,品牌需要找到能够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品牌感情的意见领袖。发生负面消息后,这些人经常在保护或摧毁一个品牌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中国使用社交网络用户超过3亿,真正特别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相对很少。

意见领袖分为三种类型:专家型(行业专家);社交型(网络社区的管理者或版主);草根型(某一品牌的忠实粉丝,并拥有大量跟随者)。如果危机的原因是对产品或品牌的误解,受网民信任的专家型意见领袖可以消除误解。

在危机发生之前,公司需要和这些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关系,为品牌建立强大的安全网络,在平时加深正面的品牌情感,在危机时帮助保护品牌。

网络危机传播很快,必须分秒必争。必须建立早期监测系统,做好准备。还需要建立一套危机处理指导原则,帮助你评估危机,并确保你的反应不会雪上加霜。

作出反应:尽早小心处理社交网络危机

危机发生后,首先寻求意见领袖的帮助。专家型意见领袖能够提供专业意见,有助于弄清事实,消除误解。社交型意见领袖能够帮助协调高度情绪化的网络讨论。而草根型意见领袖能够讲述正面的个人品牌或产品体验,并明确表示继续使用品牌的意愿,从而保护品牌。在危机期间,需要积极和这些意见领袖保持沟通,并提供有用、准确和真实的信息。同时谨慎行动,因为有些意见领袖可能对这一方式非常敏感。

你需要知道何时何地介入。社交媒体平台众多,微博用户一般占到负面发贴量的80%到90%。因此,品牌需要重点关注微博平台并作出反应。要知道,中国社交媒体用户通常在早上10点到晚上7点转贴,这就是要采取行动的关键时间段。例如,让意见领袖转发出支持品牌的贴子。最后,转贴最活跃的时间是在发贴后9分钟内。每贴的有效期很短,品牌需要在沟通时及时加入新的信息。

危机发生时会出现特别复杂的情况。很多公司定期使用“水军”,发布自己公司的正面消息,并用负面消息攻击竞争对手,希望更多人传播。有时某家公司的负面报道,例如产品污染的指控,会引发竞争对手和其“水军”的无数微博。管理社交媒体危机时,公司应该通过跟踪历史记录,仔细找出谁是真的消费者和谁是被雇佣的“水军”,他们一般比较活跃,非常负面,冷酷无情。不要理他们,他们不可能对你友善。重点是向那些真的消费者真诚地解释情况,对他们负面的评论作出回应。

品牌:保持交流,真实沟通,重建品牌价值

风平浪静后,危机管理并没有结束。品牌恢复活动是提高消费者信息和重建品牌信赖度的关键。这需要不断培育意见领袖,监测社交网络活动找出问题迹象,并跟进消费者。

例如,在质量危机平息后,某一消费品品牌邀请主要意见领袖参观工厂,当面采访高管团队。该公司公开透明的态度影响很大,这些意见领袖在微博上发贴,正面准确地评价该公司的产品质量,通过网络传播,正面影响了数以千计的消费者。

经验丰富的公司知道,危机早晚都会爆发。根据中国社交网络情况,定制从危机准备、危机反应到危机恢复的项目,能够极大增强品牌控制危机的几率,并为长久的成功打好基础。

社交媒体对于人际交往力的培养

目录 一.社交媒体对于良好表达力的培养----------------------------------1 1.良好表达力的重要性-----------------------------------------------------------1 2.社交媒体从思想上对于良好表达力的培养--------------------------------2 3.社交媒体从行为上对于良好表达力的培养--------------------------------2 二.社交媒体对于人际融合力的培养----------------------------------3 1.人际融合力的定义与重要性-------------------------------------------------3 2.社交媒体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快的融入群体-------------------------------3 三.社交媒体对于解决问题力的培养----------------------------------4 四.社交媒体对于洞察他人力的培养----------------------------------4 1.洞察力的重要性-----------------------------------------------------------------4 2.社交媒体使我们的目光变得更加锐利--------------------------------------5 五.社交媒体对于人格优化力的培养----------------------------------5 1.什么是人格优化-----------------------------------------------------------------5 2.人格优化的重要性--------------------------------------------------------------5 3.利用社交媒体去优化我们的人格--------------------------------------------6

社交媒体的影响(利与弊)全英文

Social media promotes the transparency of life information. Social media can promot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of life more than any othe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us enabling all companies and lives to be under public supervision. The higher the enterprise's enthusiasm for social media, the higher its transparency. For example, HP's employee blog program enables the outside world to gain better insight into HP's internal situation. Wal-Mart and other companies even invite customers to write blogs. Before social media is integrated, it is difficult for large enterprises to interact with users and get feedback. After integrating into social media, users can reach the top of the enterprise directly. In addition, all enterprises have to be more cautious when fac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roduct standards, and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employees. Social media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Social media enables all consumers to comment on and criticize products. Therefore, manufacturers' products must have excellent quality. Manufacturers whose products do not pass quality standards will be exposed and eventually fail. This is also why good products often spend less on traditional marketing.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media enables excellent products to be sought after by their own users and fan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edia on us is a major trend and hot topic of the Internet in 2019. Social media is undergoing changes and 2020 will also be an important year for social media. Nowadays, there are not only many authorities in the social media field, but also many start-up companies, specialized books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的社交媒体网络 中国有三亿多人使用社交媒体,活跃在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和其他网络社区平台上。此外,中国网民40%的上网时间用于社交媒体。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提高,使用社交网络人数必然增加。2010年有1亿多移动网民,预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中国社交媒体不仅覆盖广,社交网民还很活跃。微博上传发次数前五大用户,平均每人有100多万条转发信息,而推特才5000多条。2012年春节微博每秒发贴32,312条,比推特的最高纪录也才25,088条,显示出中国3亿网民的惊人能量。约76%的中国网民除了看贴,还积极发贴。美国积极发贴的网民比例为25%。中国的微博故事比美国传播更快更广。 做好准备:建立社交安全网 建立社交安全网的关键在于,找到并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西方消费者更加信任同伴推荐,而不是公司广告,中国的消费者也是这样,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2008年爆发了毒奶粉丑闻,中国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高度怀疑。社交媒体似乎有助于减少人们的怀疑。2011年温州高铁事故后,中国网民发了1000多万条微薄,批评漏洞百出的安全标准和铁道部不透明的官僚作风。后来政府将每位受害者家庭的赔偿金从45万元提高到91.5万元。 大多数中国人怀疑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转而重视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意见。由于消费者普遍的疑心,品牌需要找到能够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品牌感情的意见领袖。发生负面消息后,这些人经常在保护或摧毁一个品牌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中国使用社交网络用户超过3亿,真正特别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相对很少。 意见领袖分为三种类型:专家型(行业专家);社交型(网络社区的管理者或版主);草根型(某一品牌的忠实粉丝,并拥有大量跟随者)。如果危机的原因是对产品或品牌的误解,受网民信任的专家型意见领袖可以消除误解。 在危机发生之前,公司需要和这些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关系,为品牌建立强大的安全网络,在平时加深正面的品牌情感,在危机时帮助保护品牌。 网络危机传播很快,必须分秒必争。必须建立早期监测系统,做好准备。还需要建立一套危机处理指导原则,帮助你评估危机,并确保你的反应不会雪上加霜。 作出反应:尽早小心处理社交网络危机

社交媒体营销对企业品牌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营销对企业品牌的推动作用 今年,美国机构对社交媒体在企业塑造品牌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份研究报告,76%的企业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品牌建设非常重要;72%的营销人员认为,它对于培养用户忠诚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营销人员相信,在将来不支持社交媒体的公司将难以生存。 作为企业主备受青睐的营销方式,传驰网络认为,社交媒体对企业品牌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首先,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广泛。截至2011年底,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已达3亿,中国拥有全球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而且一二三线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注册率高达95%。同时,人们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花费的时间共计1100亿分钟,占所有在线时间的22%。不同于传统的广告曝光,通过社交媒体的推广,喜欢参与和贡献内容的用户会主动投入对品牌的关注,据澳大利亚研究公司估计,如果把社交网络上的评论及发帖加起来,每年大约有5000亿的曝光,这是一个很大的曝光量。 其次,社交媒体有利于培养品牌忠诚度。至少有一半Twitter和Facebook的用户认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开始关注某企业之后会越来越乐意去谈论、推荐或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品牌借助社交媒体更容易与用户达成深度沟通,通过具有创意的内容和互动质量,最终形成长期的“粉丝”级用户群。

再次,社交媒体及时反馈与互动,提升品牌的用户体验。传统媒体过多地去拉拢引诱消费者,并用过量的信息轰炸消费者;社交网站则是让消费者自己决定去关注哪些品牌、品牌的哪些方面。在被誉为“最赚钱的奢侈品行业”,社交网络的这种特征将成为企业未来根本的、首要的传播方式。 传驰网络在跟踪分析企业对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发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互动营销的低成本高产出特点给人一种兴旺发达的现象,于是就出现了羊群效应,无数企业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却往往缺乏专业社交媒体人员的参与,结果收效甚微,只有充分结合社会化媒体阵地各有长短的特性,合理进行资源投放,才能呈现品牌的“立体印象”,提升用户体验。 另外,社交媒体提供用户分享功能,容易形成口口相传的效应。国外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希望“与你做朋友”。超过89%的人,认为社交媒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平等,这也是他们喜欢分享的主要原因。报告分析,26%的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经常性的发起对话, 创建内容, 并且在网上发布他们的观点,同时期待更多的参与。 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品牌的方式主要有:71%的用户在视频分享网站上观看企业品牌广告; 51%的用户通过他们的手机下载品牌相关的应用程序;43%的用户与品牌成为朋友; 21%的用户甚至制作并且分享关于产品和品牌的视频。 最后,社交媒体是品牌危机公关的有效渠道。尽管企业的公关部门或者企业主都不愿意提及这个问题,但是在信息透明化的当下,危机公关是企业的必修课,尤其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建立一整套合适的品牌危机系统,可以快捷、有效地降低危机对企业品牌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交媒体的存在的确让人们的生活增添了 许多内容,的确也改变了很多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只是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交媒体,作为一个人能否很好地处理自己与社交媒体的关系,能否将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当下的低头族已经是随处可见,人们将很大一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社交媒体上,以致于他们对眼前的人,眼前的事情的关注度都大大降低。这真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人们会把精力投入到社交媒体之中?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社交媒体的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而且信息量之大,信息面之广,传递信息之快,绝对不是日常社交所能够取代的,正是由这样的一个特点,与人们好奇心相遇之后,自然而然将人们吸引过去。毕竟人这个动物是具有好奇心的,对那些新鲜的事物,对那些奇特的事情,对那些爆炸性的信息都是有一种窥视的欲望。 只不过,面对社交媒体,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地对待,就必然微信、微博等等上面发布的一些消息,特别是朋友圈里发布的信息,很多时候并没有仔细辨别这些消息的真伪,更没有时间去验证,更多的时候会因为是自己认识的朋友发布的,于是就相信了,甚至还转发,一旦时间久了,这些微信、

微博,如果是不真实的,甚至是谎言,就可能误导人们,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种情况。 更多的一种情况是低头族的普遍存在,这些人宁愿将大把时间放在虚拟的网络里,也不愿意抬起头关注一下眼前的真实世界,真实的人,真实的状况,哪怕面对亲人也很好花上足够的时间与他们交流,哪怕是最挚爱的朋友,好像也不如在网上虚拟的交谈那般亲密无间。那些喜欢在社交媒体不断展现自我的人,或者不断地结交所谓的朋友的人,不断地累积自己的朋友数量的人,他们也许从表面上看的确聚集了足够的人气,聚集了足够的人脉资源,但是这些只是在网上停留的朋友是真心的朋友吗?他们能够辨别清楚吗?他们能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真正的朋友并能够帮助他们自己吗?这些问题很多时候,这些网络达人未必真正认真思考过,他们也未必真正地与网络上所结交的人实际接触过。如果是这种情况,对于这些低头族而言并非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毕竟他们过分留恋网络交往,而忽略了现实的交往对于他们自身的个性,对他们自身的日常生活都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出现那种网络依赖症,他们一旦离开了社交媒体就感觉自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他们不敢正视现实的生活,不敢直面现实的问题。患上网络依赖症的人他们喜欢在网络上不断展现,甚至是全面仔细展现自己的生活,好像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 内容提要:对西方媒介(本文皆略为“媒介”)地位和作用的探讨需要从将其看作单纯的“媒介”中走出来,将其置放到文化发展的生物圈中去考察。如此我们看到,媒介除了给予我们信息和娱乐外,还在媒介着主流意识形态,尤其在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当前的文化新殖民主义时期,媒介以其强大的话语权曾经并继续构造着殖民地主体。有过被殖民经历的第三世界,需要从任何简单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或非殖民化运动中走出来,在“新国家主义”的胸襟下,进行一番媒介的反话语“文化更新”的修辞运动,为第三世界的文化发展从媒介角度找到新的思路。 一、实质:媒介帝国主义 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现在的电子媒介时代,媒介介入生活的程度日渐深入。媒介进入生活,已经是常识;当自信于自我思想独立性的人群意识到,自己一出口的东西都是媒介的产品或副产品的时候,媒介已经进入思想。除却它给我们的思想提供各种质素外,它甚至已经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眼睛——代替你去观察,成为人们的大脑——代替你去思考。尤其是当跨国媒体用他们那无所不及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一个问题愈加清晰地推到人们面前:究竟媒介在提供给我们信息和知识以及娱乐的同时,它们还干了些什么?怎么干的?一句话,如何定性这些西方媒介? 关于此问题,早期传播效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不管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报纸上充斥的并非简单的战时简报性信息,而是双方敌对阵营如何为自我寻找合理和合法性以及如何弱化对方阵营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大战。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认为,“新闻稿总是带有某种语言和文化的色调,它以信息的形式隐藏着某种思想,并同时隐藏着某种政治。”而从70年代以后的传播学者愈加认识到:“大众传播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或文化都有影响;它可以影响到一个团体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它对英雄与恶棍的选择,影响它的公共政策与技术。特别是媒介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早在1965年,非洲独立后的加纳第一任总统、泛非主义(Pan-Africanism)的主要代表,批评家恩克鲁玛(Nkrumah)就曾谈到美国大众传播媒介对非洲的特殊影响:“神奇的好莱坞电影是别有用心的。我们只需要听一听非洲观众在看到好莱坞英雄们屠杀印第安土著人或亚洲人时爆发的喝彩声便可以理解这一武器的有效性。”因此,美国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指出,“我们在考察新闻学信条习俗时,值得记住的一点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流通是有关自由与权力的重大问题。无疑,语言具有巨大的力量。而错误在于人们声称新闻媒介超然独立,没有认识到它是某些强权势力的代言机构。事实上,这些信条习俗蒙蔽了我们的眼(像所有神话的诱惑力那样)忽视这些根据的存在。”而学者戴维·巴特勒则更是非常形象且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媒介的实质,他说,“传播媒介提供了自由的假象,像一条拴在长皮带上的狗,掩盖了约束的现实。”[1] 当传播学者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即,媒介所媒介的就是意识形态,那么,另外一系列问题马上就提出来,是谁的意识形态?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过程中,媒介是中性的还是其他?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系列争论。 认为现代媒介带来了民主如本雅明。本雅明意识到了媒介的平等主义的推动力。在他看来,“电影把艺术作品带给人民。——在电影中,观众站在镜头的位置上,而不是演员的位置上,这便提升了一种批判姿态。——媒介原则是这样的,即作者与观众并非处于固定不变的等级制位置,而是处于可逆的位置,这从根本上瓦解了艺术维护权威政治的主要手段之一。——电影还提升了一些分析习惯——对本雅明而言,媒介的这些特征促进了平等和解放。”[2] 认为媒介是中性的如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的约翰·汤林森(JohnTomlinson)博士。他在其专著《文化帝国主义》中承认媒介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的前提下,认为媒介问题只不过是文化发展深层结构过程的外设(类似电脑的显示器、打印机、扫描仪等,服务于电脑,但为电脑的主机所操纵),用汤林森的话来说,“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视作是一种微妙的…种种中介的交互作 用?(interplay of mediations)。所以,我们不妨将媒介视作现代文化的…再现?面,而且媒介占据了支配的地位。”[3]也正是这种支配的地位,使得“媒介是最明显的一个目标,因此也就是最为公众所熟知。但也正是危险之处,由于媒介是那么触目可及,我们也就可能认为媒介的种种问题正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问题,殊不知媒介问题只是更为深层结构之文化过程的指标而已。”[4]而且,“文化的…亲身体验?也包括了家人、朋友的言谈互动过程,也包括了日常生活的物质存活经验:吃·、喝、工作、身强体健、性欲、时间流逝的感觉等。”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评估…帝国主义者?的媒介对于另一个文化所产生的诸般效果,最好不要只狭隘地从媒介帝国主义这样的观点看待,——更为适当的做法,很可能必须将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当作是一个远较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5]总结汤林森论述的基本观点,即,媒介作为社会思想的“外设”只能是推动这个思想变动的诸多因素之一,媒介自身绝非在实践着是什么媒介帝国主义,媒介如果不小心帮助、促成了什么帝国主义的话,媒介也是“无辜”的,因此,媒介是中性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在这里我们需要透过现象、超越现象看到制造现象的机制。既然汤林森博士把文化帝国主义放到了所谓宽阔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去,那么,我们就从文化变迁人手来分析媒介中性论中存在的悖论。 美国文化理论家伍兹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当环境的改变需要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社会文化变迁的必要条件就出现了。”[6]而清华

社交媒体的营销意义

社交媒体的营销意义 作为Web2.0时代的骄子,社交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关注度竞争中,一直占尽优势。一边是新媒体的持续上升,一边是传统媒体的不断下降,貌似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一路高歌,占尽优势。这让很多营销人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一个又一个的营销号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中诞生,在网络的社交圈中出现了不少或无病呻吟或自作霸气的句子,而每个表面上道貌岸然的信息下边,都跟着不同广告,让网民倍感骚扰。 但社交媒体本身自然积累的大量数据对于营销,特别是今天众所推崇的精准营销,则有着特别的意义,是RTB的基石,也是社交媒体在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之无愧的王牌。 用数据说话 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交媒体,无论是QQ空间、人人网,还是微博、微信,都是一个熟人或者生人之间社交的圈子,这里只欢迎希望见到的人,或者不期而遇的同道中人,至于带着自己产品的不速之客,则会感到深恶痛绝。这也是初引入信息流时,很多人感到反感的原因所在。这就像一群朋友聚会时闯进来的推销员一样让人厌恶。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流中后边跟随的评论不再是清一水的厌恶,而开始多了很多对产品表示感兴趣的评论,或者至少是对产品本身的评论。这一方面说明受众对这种广告形式已经开始有了习惯养成,另一方面,还是说明了当出现使受众产生兴趣的广告时,对广告的厌恶情绪变成了对相关信息的关注,而这方面就牵扯到了关于产品的精准营销。

精准,是一个有充分吸引力的词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同时,也是一个有些唬人的词语,以至于一部分脚踏实地不喜浮夸的业内人士对其表示抗拒,认为频频提及者不过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珠。但这一状态又是每个希望用实在的技术为行业推进尽出自己努力的企业在默默争取的目标,也是其在无限靠近的状态。技术的进步开启了营销行为向精准的日益贴近,而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大数据内容,正是这一行为实现的有效根基。 受众在社交媒体上所体现的上网特点,因其选择众多、贴近生活而更加反映受众自身特点,对于这一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实现广告有效投放至少不会比在搜索、购物中反映的效果差,关注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通过检测数据,在客户允许下获得的第三方数据,对于用户行为习惯的推测准确性更有保障。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用户的隐私保护以及社交媒体对于自身数据的保密。由于现有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DSP平台,这让第三方数据分析者在竞争与合作中,比较处于劣势的地位,这一点无论在资源还是人才的占有上都是显而易见。 让内容营销 在各种社交媒体上,无论用户对于各类营销号如何冷嘲热讽,但在各大品牌官方账号下的评论却很少无关的排斥,而是对产品或活动本身的关注与评论,这也是内容即广告的魅力之处。同时,官方账号的存在,更集中了品牌本身的关注者,在对需要者进行有效集中的同时,对于非需要用户也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的效果。 越来越多资金充足的广告主开始喜欢原生广告的形式。在视频、事件、报道等各种形式的帮助下,品牌的内涵得到挖掘与延伸,而消费者甚至可以成为爱好

社交媒体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革新催生社交媒体, 而社交媒体则开创了市场营销的新时代。随着国外脸书 (Facebook、推特 (Twttier等社交网络的盛行 , 国内互联网也紧随其后 , 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众多社交媒体不断衍生、爆火。大量社交媒体的诞生 , 不仅改变了国内人们的上网行为 , 同时影响着众多企业的营销模式 , 企业纷纷转向了消费者的新聚集地——社交媒体。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营销名人效应消费决策 正文:社交媒体主要以微博、 SNS 、 IM 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网络媒体,这些媒体互动性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撰写、分享、评论、转发,相互沟通交流。社交媒体时代也可以说是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是传播的介质, 人人参与,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都可以分享评论, 这里从不缺少正义的力量, 也从不缺少各类社会热点话题, 不管明星还是草根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圈子, 展示自己, 分享心情等。 社交媒体正快速转变着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方式。相对于像 E-mail 之类的传统交流方式而言,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在线营销手段, 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发微博等来推销其产品和服务, 为用户提供及时的回馈和技术支持, 为该品牌的爱好者在网上建群。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性。 我认为, 社交媒体对市场营销的影响是广泛并且积极的。社交媒体的市场仍在不断扩大, 它不再是朋友们共享的场所, 而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竞争模式。从利益来说, 社交媒体营销的出现, 将改变传统信息传播、销售方式以及宣传推广滞后性、盲目性、松散性的特征,现代的社交媒体营销方式将呈现及时性、有目的性、集中群体性,同时,社交媒体营销的出现为企业的渠道运营、广告投资方式,品牌概念的传播以及企业文化的交流提供便捷公开的方式。 社交媒体对企业营销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社会化媒体真正的用于之处在于,它不但能帮我们和喜欢交往的人联系起来,而且可以把我们保护起来,避免令人讨厌者的骚扰。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和关注度都是有限的,因此会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显然,传统的营销模式思维貌似已经不适应移动浪潮时代的发展。如果您还对消费者进行硬广告、干巴巴、机械式、教条式的“填鸭”的话,恐怕你会死得很难看。移动浪潮时代+社交媒体的紧密捆绑,无所不在、无数紧密联系的社会社群、圈子、社区、部落,已经决定了移动浪潮时代的营销思维已经演变成为服务、互动、体验、连续的关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带有共同使命、情感、心理的消费者会聚集在认可他们身份的人周围,并传播符合他们身份的产品和他们认可的产品。 于是,社交媒体成为口碑传播加速器。 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 正如《湿营销》的译者曹曼在译者序中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水,就是社会化营销。 在以前,社会化媒体繁荣之前,产品的口碑传播,都发生在街头巷尾、三五成群、茶余饭后的大妈们——菜市场什么很便宜,什么最超级划算,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用户口口相传,打造产品口碑的渠道。 在过去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效率相对较低,过程漫长,大部分的传统企业于是采取大量的广告投放,先建立空军的优势,营造“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的趋势,然后再让用户在购买和使用中,慢慢的通过口口相传的口碑传播途径,让产品品牌口碑沉淀下来。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充分发展的今天来说,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提供了空前强大的加速器,比之前的小众口碑传播的势能大一千倍,一万倍。用户们不需要面对面,甚至不需要相互认识,就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工具,口口相传,把产品的优点、缺点都扩散开来。 社会化网络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覆盖面非常广,这使得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品牌有机会能够在屌丝逆袭,快速崛起。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西方眼中的中国 一、课程单元规划: 第一讲导论 第二讲观看的视野 福柯,《言与物》,转引自《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页190。 在我们梦想的世界里,难道中国不止是这理想空间的所在吗?在我们传 统的形象里,中国文化乃是最讲究细节、最严守清规戒律、最不顾时间 的变动、最注意纯粹空间轮廓的。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陈在永恒天空 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 广而凝固,四围都是城墻。甚至它的文字不是以横行再现声音的起伏逃 逸,却以直行树立起静止的、尚可辨认出来的事物本身的形象。 第三讲何谓『东方』? Orientalism的范畴,何谓东方论述? 1.卡尔?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Karl Marx,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别人表述。」(台湾译为《东方主义》:『他们不能代表自己;必须经过再现诠释。』)2.本杰明?迪斯累里《坦克雷德》(Benjamin Disraeli, “Tancred”):「东方 是一种谋生之道。」(台湾译为《东方主义》:『东方是毕生志业。』) 3.Edward W. Said:「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自古以来代 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页1)4.Edward W. Said:「一种思考风格,建基于介于『东方』和『西方』两者间 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差异。东方论者靠着论述、作品、权威、描写、教导、安排和控制,成就了一个处理东方的统合体制。东方论终究可以看作是将东方殖民主义化的一个大型政治经济计划。」(转引自陈奕麟,〈论东方人的东方论〉,页87。) 第四讲西人东来:游历者的不凡际遇 □ A. J. H. Charignon注,冯承均译,党宝海新注,《马可波罗行纪》(石

社交媒体营销初探论文.

社交媒体营销初探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交媒体营销初探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社交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中国服饰 报. 2013-03-22 (A12)作者介绍:孙莉莉(1983- ),女,籍贯山东,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流与信息管理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网络营销 摘要:社交媒体的兴起,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机会。在建立社交媒体营销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其营销特点和策略,对企业开展社交媒体营销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二维码 一、什么是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中国社会化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类别呈现多样性。主要有论坛社区、社交网站、博客、微博、位置签到、问答、微信等类型。 二、社交媒体营销 2013年中国社区交友类服务覆盖人数持续增长,2013年第一季度覆盖人数达到4.30亿。在社交服务各个细分领域中,微博季度浏览时长达到8.84亿小时,微信的用户数量也急剧增长。社交作为全球互联网的大趋势之一,在国内已经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其营销价值也日益凸显。 社交媒体具有的参与、公开、交流、社区化、连通性的特点使得社交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受众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分享信息。2010年末,电子商务服装品牌凡客诚品的代言广告引起了一轮互联网PS狂潮,凡客产品的广告语被网友不断创意修改,并通过博客、论坛、SNS社区等疯狂传播,“凡客体” 广告一时风靡网络,各路名人和企业相继成为“被凡客”的主角,凡客诚品的知名度也随之爆炸式提升。这是一次经典的利用社会化媒体特点进行的品牌营销案例。 社交战略已经成为企业网络营销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这些社交媒体,企业可以去倾听用户的声音,宣传自己的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客户。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营销策略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广告、社交电子商务、第三方插件营销和移动终端营销等,如图1。 1.广告 社交媒体的广告模式除去传统的页面广告之外,还有以下两种形式: (1)建立“广告自由市场”,推动用户自主经营广告 网络品牌广告的平均点击率是0.14%,而长期以来,社交网站一直以低广告响应率著称,大大低于这个平均点击率,因此广告客户会慎重考虑在社交媒体上打广告。社交媒体可以采用个人广告发布的经营模式,允许个人用户通过在个人页面中插入广告获利,用户可以自主邀请广告主购买个人网页的广告位,双方协商投放时间和收取费用。 (2)数据挖掘与数据库营销 在社会化媒体中,沉淀着海量的用户信息——消费者日常行为、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好友关系网络等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因此仅仅通过搜索技术来完成对用户的定位是不够的,信息量的庞杂可能导致权威性无法辨别,信息噪声比

社交化媒体简介

社交化媒体简介 网络营销的一些方法、弄懂一些网络营销专业术语、学习网络营销课程之后的概括及总结、希望了解网络营销的新知识新观点。能力秀——网络营销开始的地方官网(网络营销能力秀官方网站-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官微 https://www.doczj.com/doc/1312609947.html,/wm23微信号(wm23com)。 ●【关于网络营销能力秀】:大学生网络营销能力秀(官网http:// 网络营销 能力秀官方网站-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是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通过社交化学习、竞赛式实践全面提升网络营销学习者的认知和实践应用能力。 ●【内容参考及版权声明】:参考书籍及网站:《网络营销》,百度网站、网 络营销能力秀官网(网络营销能力秀官方网站-网络营销教学实践平台)等互联网资源。 一、社交媒体营销简介 (一)认识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社交化媒体、社会性媒体、之互联网上用于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会媒体并能够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呈现,包括文本、图像、音乐和视频。现阶段社交媒体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 近年来,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炫目的力量。构成社交媒体的是一系列建立在web2.0意识形态和技术上的网络应用与服务,其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 实际上,社交媒体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最先出现于2007年在一本叫作《什么是社交化媒体》的电子书中,作者Antony Mayfield将其定义为一个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并总结社交媒体的特征。 ●参与:社交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参与。 ●公开:网络用户可以免费登录多数社交媒体。 ●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广播的形式。 ●社区化:在社交媒体中,大家可以很快形成一个区。 ●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的内容为交流。 ●多平台:基于网络的社交化媒体不受平台限制。 (二)社交媒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在追求单位产品低成本但也同时牺牲了个性化。社会化媒体正在以更具个性化的开发、更低成本的生产、更高投资回报率的营销,为消费者带去更多受欢迎的商品,也为企业打开新的商业空间。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增多使主要信息来源途径改变 在非网络时代,消费者想要收集商品信息主要通过商业来源和公共来源,对广告过度依赖。而广告又是以企业为主导,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企业说什么就

西方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西方在认识自我的同时解读中国,在解读、构建他们眼中的中国的同时重新认识自我。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哲人形象 1. 在13世纪,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将一个富庶、文明、繁荣的契丹蛮子国(古时对中国的称呼)展现在西方人面前,令他们叹为观止。 2. 14世纪中期,英国座椅上的旅行家曼德维尔在其虚构的小说《曼德维尔游记》中再次用这一想象中美丽神奇的传奇国度,强化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向往。 此后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的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的皇帝仁慈、公正、勤勉,富有智慧与德行。通过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研究,他们发现这是由于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人——孔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创立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四书五经赋予中国皇帝以贤明、旷达,使他们用知识、用爱而不是用暴力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于是一个西方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哲人王”便诞生了。 当然,不管是17世纪的哲人王康熙,还是20世纪的哲人王毛泽东,都被西方人涂上了浓重的想象色彩和理想化色彩,目的是为了利用中国形象来改造自身。18世纪的启蒙主义者用它抨击暴政、挑战神学;20世纪的西方人则,试图用它来拯救被战火和功利燎焦的灵魂。 中国佬 西方人对中国的美好印象到了19世纪来了一个大逆转,中国由开明、富饶、发展、繁荣一变而为专制、贫困、停滞、腐朽,中国人由聪明、勤奋、坚强、质朴变成愚昧、奸诈、怯懦、保守,西方的中国观由钦佩、狂热、仰视转为批判、憎恶、蔑视。 1.英国著名的《笨拙》杂志在1858年4月10日上刊登了一首诗,题为《一首为广 州写的歌》,诗中对中国佬约翰极尽丑化谩骂之能事,声称约翰牛逮着机会就会好好教训中国佬约翰。 2.在一篇题为《中国佬约翰》的小说中,哈特有这样一段描述:“持久的卑微意识 ——~种在嘴和眼睛的线条中隐藏着的自卑和痛苦。……他们很少笑,他们的大笑带有超乎寻常的、嘲笑的性质——纯粹是一种机械的痉挛,毫无任何欢乐的成分——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我还怀疑自己是否曾经见到过一个中国人笑。”@哈特有关中国的作品表露出一种“东方主义”的思维,贯穿《中国佬约翰》的是华人的呆板、麻木和不可捉摸。 小人付满楚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强烈的种族歧视和美国对华人的排斥及中国义和团在抵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使13世纪成吉思汗遗留给欧洲的“黄祸”情结(Yellow Peril)席卷整个西方世界。一时间,各种耸人听闻和肆意歪曲的言论混淆着世界舆论的视听,什么“黄带子将占领全球”,什么“上帝制造的最低劣的民族”会威胁西方人高贵的血统和纯洁的道德……不一而足。 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发表了小说《付满楚博士的秘密》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详的角色。一个很高、很瘦又很狡猾的男人,双肩高耸,长着莎士比亚般的眉毛,撒旦的脸,脑袋刮得精光,一双细长的眼睛闪着猫一样的绿光,集整个东方民族的狡诈、残忍、智慧于一身,这个可怖的男人就是付满楚博士。

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

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 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社会化媒体,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传播最新信息,正因为如此,好的品牌营销才能一夜之间红火,一些负面评价也会爆发式增长,相较于传统的危机应对12小时黄金法则,网络公关的黄金时间只有45分钟。 当负面信息流传时,企业要及时快速回应,迅速解决,将危机扼杀在萌芽期,反应稍有迟疑,负面消息便有可能发展到难以挽救的地步,对品牌形象造成巨大影响,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红人的影响力空前强大,他们可以利用一个人的力量吸引大量围观者,与大公司开展“公关战争”。 社交媒体时代一方面让危机蔓延的范围无边界,传播速度也更加快速;另一方面也给了品牌快速回应和弱化危机影响的机会,那么,社交媒体的营销策略又有哪些呢? 1、互动营销 社交媒体营销以“分享和参与”为核心,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来分享产品的信息和观点,这与以往传统营销中“自上而下”的理念不同,社交媒体强调“自下而上”进行品牌推

广,企业必须进入到社交媒体营销中去,通过与消费者的对话和互动,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情感是市场的主题之一,如果能赢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距离赢得市场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购买完商品就结束,他们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与商家、其他消费者共同完善所购商品,网上经常会看到很多产品的测评报告,商家也欢迎消费者在购买后对商品进行评估和分享,将优秀的测评报告放到首页或给予返现之类的奖励,这样,既满足了消费者分享的目的,又提升了商品的品牌形象和认可度。 2、口碑营销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口碑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消费者乐于通过以往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购买风险,通过了解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口碑,消费者极易改变原有的对该品牌的态度。 虽然企业的口碑是消费者自发传播的,但是仍然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去维护,社交网络的发达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某个产品一夜之间红火起来,亦可以让其口碑毁于一旦。 3、内容营销 社交媒体所承载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从文字、图片、音频到视频,只要是人们能想到的信息,几乎都能以简短而快捷的形式进行传播,快节奏的生活和发达的移动通讯设备导致用户的注意力时间越来越短,获取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因此,更需要重视传播的内容,众多品牌通过内容营销取得了不同凡响的营销效果,给品牌带来了极好的网络口碑。 比如:去年北京大雨不断,人们在网络上吐槽,积水潭、地铁站均成为人们调侃戏谑的对象,杜蕾斯微博团队结合人们对暴雨的关注,策划了一次营销活动,仅仅20分钟,“杜蕾斯套鞋防止被淋湿”便登上当天新浪微博转发排行榜榜首,借助北京大雨的话题,杜蕾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