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

一、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关注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强调物质设施

1.1住区环境

步行通道应连续贯通,具有无障碍设施,利于步行健身。

为了满足步行健身的要求,要争取建立一大片安全宁静的步行区域。

发挥主色调的反复应用作用,增强住区感染力和个性特征。

1.2住宅空间

各个居室的面积指标、开间指标、连续直线墙面长度。

多层住宅居室与对面居室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8~20米,底层小住宅则不宜小于12米。

最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场所是出入口、门窗、地面、楼梯及坡道等。

套型功能的增量,除取决于适宜的面积外,还应包括功能空间的细化和设备配置的质量。

宜考虑储藏空间或储藏室的设置,储藏室面积不宜小于3平米。

楼内应合理组织交往空间。

结构、设备及其管网的布置,应为住宅的可改造性提供必要条件。宜采用大开间结构、竖向干管集中、横向支管不穿楼板等技术。

1.3空气环境

住区和住宅内风环境应利用风环境模拟分析软件优化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合理组织穿堂风。

建筑进深一般以小于14米为宜,便于组织穿堂风。房间的自然进封设计应使窗扇的开启朝向和开启方式有利于向房间导入天然风。

住区规划布局应结合该地区主导风向,形成气流通道,充分利用自然风,减少涡流。

采暖制冷期间,在外窗密闭的情况下宜安装能调节的换气装置,补充新鲜空气。在受交通噪声影响严重的居室空间窗上可装设进风口,厨卫空间装设排风机和排风管道等配套设施,利用压差,通风换气。

厨房排风共用排风道与相应的排油烟机必须整合相连成为完整的系统,既要有接口连接的要求,也要有功能匹配的要求。

1.4热环境

宜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保温隔热。

1.5声环境

住区内应进行防噪规划,集中安排住区内高噪声源,并以公用地带作为缓冲带或以绿化带作隔离带。减少机动车在组团内穿行。

分户墙、户门的空气声隔声标准。

楼板撞击声隔声标准。

240多孔砖、200混凝土、180HL钢丝网水泥轻质墙板和200模卡砌块构造的墙体,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空气隔声性能,隔声量达到50dB(A)以上;190空心砌块的密度低一些,其隔声量也在45dB(A)左右。

用橡胶密封条增强户门的密封性。

采用浮筑楼板,即在承重楼板上铺设弹性垫层(20mm厚挤塑聚苯乙烯板或15mm厚玻璃棉,容重96kg/m3等),上面做配筋的混凝土楼面层(40~65mm厚

陶粒混凝土垫层或满铺塑料布上,浇筑50mm厚中间设钢板网的混凝土垫层)。

1.6光环境

住宅日照应采用日照分析软件优化设计。

窗地比1/7。

1.7水环境

多层和高层住宅的卫生间生活污水立管应采用以专用通气管为主要模式的通气系统。排水支管应以本户为界。存水弯的水封深度不应小于50mm。排水系统由普通单立管改为双立管或特殊单立管的排水系统。

建议开发管道墙,采用后排水坐便器,水箱和管线隐藏在墙内,检修方便,无卫生死角。

1.8绿化系统

充分利用基地中已产生效益的原生树木。

乔木、灌木的种植面积和菲林下草坪、地被植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宜控制在7:3。

绿地内步道和小型场地的铺装面积宜控制在20%以内,并采用透水、透气性材料铺装。宅间绿地上设置的活动、休息场所,不宜少于2/3的面积在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

1.9环境卫生

二、社会环境的健康:关注使用者的心理健康,强调住区管理

2.1住区社会功能

2.2住区心理环境

合理设置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开展安全防范环境设计,营造安全氛围。

按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半私有领域和私有领域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分别有所归属。

领域划分宜用空间围合、地平高差和地面铺装材料和纹理变化等手法。

2.3健身体系

健身体系的构成分为居室空间、楼间空间、广场空间和健身会所等4个层次,并与住区内外的交通步行线、住区内休闲步行线、住区内局部健身步(跑)行线相结合,形成点线相连、有机组合的健身设施群体。

出于健身或治疗等健康目的的步行者,在其步行过程中具有共同的特点,即起点与终点重合,形成一个环路。

建设的慢跑路径和足底按摩路径具有材料及建设费用便宜、后期维护整修工作简单的特点。

2.4保健体系

2.5公共卫生体系

卫生服务中心应设在70%的居住者从住所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之处。

2.6文化养育体系

2.7社会保险服务

2.8健康行动

2.9健康物业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