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 声情并茂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根据不同的感情基调,把握句读,语气。
二、 巧思妙解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设疑:秦、晋围郑的原因?
答:晋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秦国:秦国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背景知识: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无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从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寥寥几笔,不过25字,写出了秦晋围郑,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写出了“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的围郑原因,这两件事都与晋国利害相关,和秦国利害关系不大,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可能;写出了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别驻扎,烛之武有了游说秦伯的机会。
参照秦晋围郑形势图

第二段:临危受命
设疑:烛之武为何能临危受命?
答:郑伯屈尊自责,动之以情;责以大义,晓之以理。
烛之武通情达理,忠诚爱国;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这段文字,既有对烛之武的间接描写,也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直接描写烛之武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不满。郑伯一番自责和警示后,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赴任,表现了他通情达理,忠诚爱国的品质。

第三段:说退秦师
设疑: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伯的?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1、烛之武的游

说可分为五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烛之武说秦,先以哀兵出之,坦陈在强国面前,郑国必亡,求得秦穆公同情。]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接着出人意料,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请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直言如果亡郑于秦有益,则请秦国进军。烛之武仿佛不是郑国的说客,倒是秦国的谋士,这便迎合了秦穆公的心理,能够博取他的好感。又避开了出使的目的,不谈如何使郑国不亡,而谈郑国该不该亡,解除了秦穆公的戒心。可见烛之武游说策略的高明。又从地理位置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居秦郑之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不需要亡郑,亡郑于秦无益。从结果分析:“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厚晋必薄秦,亡郑于晋有益,于秦有害。独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反面申述,说明郑不可亡。]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从正面分析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背景知识: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⑤“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从历史说到现实, [从晋国本性分析,“夫晋,何厌之有?”晋欲称霸诸侯,“既东封郑”,必将“肆其西封”,故从战略上看,晋不是秦之同盟,而是秦之最大威胁,是郑与秦共同的敌国。 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本段的重点在“说”, 综观烛之武说辞,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可怜相,内心里处处为着郑国,但言词间却

又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晓之利害,陈之得失,有理有据,深刻透彻。说明郑不仅不能亡,不仅应该存,而且与秦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穆公心悦诚服,使秦终于与郑由交战国变成同盟国。
展示春秋形势图
第四段:迫晋退兵
设疑:晋军为什么不向秦军进攻?
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三、一字千金
结合全文,在空格处填写一个最恰当的字予以评价。
秦晋征讨郑国,其理可谓( )矣;
强敌压境,其势可谓( )矣;
烛之武临危受命,其情可谓( )矣;
一番说辞力挽狂澜,其言可谓( ) 矣;
秦伯背盟结盟,其行可谓( )矣;
晋侯果断撤 军,其人可谓( )矣;
翻云覆雨敌我互换,其因皆为( )矣。

参考答案:谬,急,义,妙,滑,智,利(意思对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