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镜检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1.手工复片镜检标准

1.1单一标准

1.血液病初诊病人;

2.临床医生要求分类者;

3.单核细胞高于16%( 确诊的肿瘤病人除外) 者;

4. 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者;

5.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者;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者;

6.WBC总数超过30×109/L者。

1.2复合标准

7.机器未分类,WBC散点图异常的;并伴随IP信息提示需要分类者;

8.WBC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

9.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

10.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细胞高于75%者。

2. 血常规检测项目仪器复检(复查)标准

l、检测项目结果处于危急值。

2、本次结果与上次近期结果差别较大。

3、血细胞分析仪提示需复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超出参考范围。

4、血常规白细胞未分类或其它不完整项目,复检后的化验报告“备注栏”注明“已复查”。

3. 血常规复片镜检的方法

必须保证良好的制片及染色效果,首先进行对血细胞数量的评估,选择在红细胞排列很少有重叠的部位进行镜检。

评估的方法:(经验)

l、白细胞计数为4.0~7.0×109/L时,每个高倍镜视应见到2~4个白细胞;

2、白细胞计数为7.0~10.0×109/L时,每个高应见到4~6个白细胞;

3、白细胞计数为10.0~13.0×109 /L时,每个野应见到6~lO个白细胞;

4、白细胞计数为13.0~18.01×109/L L时,每个高倍镜野应见到10~12个白细胞;

5、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血小板相当于血小板计数10×109/L:

6、如果镜检评估的白细胞数量与仪器计数结果相差很大时,需重复进行计数测定。

7、复片镜检分类计数是根据白细胞数量而决定的,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分类方法是:(1)白细胞计数1.0~30.0×109/L时,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2)白细胞计数30.0×109/L以上时应计数200个白细胞;(3)WBC<1.0×109/L,不分类。

五分类血常规化验单word精品

姓名: 病人类型: 床号 : 标本号: 性别: 住院号: 费别 : 标本类型: 年龄: 科 室: 诊断 备 注: 代号 项 目 检验结果 单位 参考值 WBC 白细胞计数 6. 86 10^9/L 4—10 NEUTS 中性粒细胞# X55 10*9/1 2—7.5 LYMPH# 淋巴细胞# 2.82 10_9/L 0. 8—4 MONO# 单核细胞琳 0. 34 10'9/L ① 16—1+2 E0# 嗜酸性粒细胞# 0, 13 10'9/L 0+ 02--0+ 5 BASOtt 嗜碱性粒细胞# 0.02 10^9/L 0—0. 1 NEUT% 中性粒细胞% 5L74 % 50—75 LYMPHS 淋巴细胞% 4L 10 t % 20—4Q MONOft 单核细胞% 5.00 % 4—12 EOft 嗜酸性粒细胞伍 L94 % 0. 5—5 BASOK 嗜碱性粒细胞弔 0.34 % 0'-l RBC 红细胞计数 4,96 10"12/L 3. 5—5, & HGB 血红责门 156 g/L 110—160 IICT 红细胞压积 45. 8 % 37—49 MOV T :沟红细胞怵枳 92. 3 fL 82—95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31. a f pg 27—31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41 £/L 320—360 RDW-SD 红细胞分布宽度ED 41.4 fl 37—54 RDW-CV 红细胞分布宽度㈠ 12+4 % 11—W PLT 血小板计数 216 10'9/L 100—300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14. 8 fL 9—17 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11.6 fL 9+4—12, 5 PCT 血小扳压积 0. 25 % 0. 11—0. 27 P-LCR 大型血小扳比率 37.1 % 13—43 RBC DISCRI PLT DISCR1 ill II I ■ 1 * li i. i ; j f >ll WBC DISCRI DIFF SCAT 送检医生: _______ 检验日期2011/09/11报告日期2011/09/11检验者: 审核者: XXX 血常规检验报告 单

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6:43.9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陈浩 [导读]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 宜宾中康骨科医院检验科 644007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血常规检验更是一项确定人体疾病,观察内部血液是否正常的重要方式和指标,在血常规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方式主要有液体和有形细胞检验两大类,血常规检验的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几种。医生通过观察血常规检验中检测项目的数量变化,以及细胞形态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判断患者身体结疾病。很多患者对血常处理存在一定疑惑。其实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以后疾病处理,提升自己寻医就诊的自信心。下面笔者就结合血常规检验前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相关患者正确理解和分析血常规检验提供参考。 什么是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医院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感染程度。也是特殊的贫血患者和血液疾病患者必要的检验项目。在抽血需要处理过程中,很多患者对血常规检验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并对血常规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或者误解。分析血常规检验特点,加强对其知识宣传和科普,对于以推动医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常规检验。其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就是检验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加强对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以及形态检验,可以进一步提升血液细胞形态监测。相应的血液检验主要是检验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相关指标,并结合血小板检验结果分析凝血功能变化,降低血栓造成的风险,结合血常规检验分析,可以了解血液疾病。可见,血液常规的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分析和处理。 血常规检验的系统 红细胞系统分析 在红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其检验的内容有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和压积,红细胞的平均指数检验,红细胞分布宽度、并通过网织红细胞数量和点彩红细胞数量等指标,可全面分析患者是否贫血以及贫血状况。 对白细胞系统的检验 在白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基检验内容包括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白细胞形态检验,通过这些检验指标可以分析患者是否有感染,有炎症反应,是否是因为病毒感染,或者是错误服用了药物。还可以根据各种白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其不同的监测数据也反映了人的不同的病理和生理状态。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作用血小板计数和压积,以及血小板大小的分布宽度,这些结果主要是反映人体的止血功能,结合血小板的检验结果,是分析患者的身体健康程度和血液是否正常的值标。 如何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 对患者而言,拿到报告第一印象就是对其数字感到茫然。其实了解一些基本的内容你就可以了解血常规检验的报告重点。对于患者而言,常见的症状如头晕,草热,恶心,呕吐时候都会用到血常规检验,虽然其价格都较低。但是其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多项指标。当拿到血常规检验时报告,笔者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强调血常规检验的细节,患者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对其进行分析。虽然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心情差,结果也会存在较大偏差。但是每个检验结果的精准度都和患者的身体结构浮动较低,较为精准。 其次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有,白细胞数量和分类,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数值。这几项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异常,那么血常规报告单结果就基本正常。 最后,如果上述几项指标有异常结果,患者就需要找医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和处理办法。 血常规检验应当注意的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时候,在前一天不应该吃过于油腻或者高蛋白的食物,部分患者还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的部分成分会麻痹神经,也会干扰血液检验结果。通常而言,建议患者在检验前一天晚8点后禁食,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度。此外,患者在抽血的时候应当放松心情,不要抱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以免人体心理紧张,造成血管收缩,也让血液的细胞成分发生变化。 血常规抽血过程分析 一般而言,血常规,抽血都是采用静脉抽血方式。且处理过程中首选部位大多是肘前静脉。较为特殊的营养,而小孩儿可以采用颈外静脉血液处理方式。 (1) 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 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30度,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4) 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一般在5ml左右。 血常规检验后处理应当注意的重点 在经过血常规检验后患者应当遵循以下几点,以保证抽血处理的有效性。首先,在抽血过后,患者需要在钻孔进行局部按压三到五分钟进行物理止血。一些男性患者要注意力度,以免造成皮下血肿的现象。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血常规常识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评价分析12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方法;末梢采血;静脉采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5.3)岁。 1.2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检验结果,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min后,取肘部2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mm,将20μl全血与0.5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均匀混合,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min后才可进行检测,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测标准,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血常规临床检查,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表1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复检规则

血常规复检规则 一、背景 1、2005年国际血液学复审协作组提出了41条自动全血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的复检规则。 2、2006年我国血液学复检专家小组对血细胞复检规则做了释义。 3、2008年我国血液学专家提出了常见血细胞分析仪的复检规则。 二、复检规则的内容 1、仪器无白细胞分类结果或分类结果不全。 2、白细胞数增加或减少。 3、出现某种白细胞比例明显增加或减少。 4、仪器出现报警信息。 5、出现散点图异常。 6、Hb、MCV、RDW等明显异常。 7、血小板数量异常。 8、同一患者连续两次血小板数或白细胞数相差较大。 9、医师申请、血液病复查、放化疗、孕妇、新生儿等特殊患者群体。

三、各种血细胞分析仪复检规则 ADVIA2120血细胞分析仪 编号参数复检条件复检要求 1 WBC首次结果<3.0×109/L或>28.0×109/L 涂片镜检 2 PLT首次结果<100×109/L或>1000×109/L 涂片镜检 3 Hb 首次结果<70g/L或>参考范围上限20g/L 确认标本是否符合要 求;重测标本;涂片镜 检 4 MCV 24h内标本首次结果<75fl或>105fl涂片镜检 5 MCHC 首次结果>380g/L 检查标本是否有脂血、 溶血、RBC聚集及球 形RBC 6 RDW-SV 首次结果>22%涂片镜检 7 Neut# 首次结果<1.0×109/L或>20.0×109/L 涂片镜检 8 Lym# 首次结果>5.0×109/L(成人)或>7.0×109/L 涂片镜检 (<12岁) 9 Mono# 首次结果>1.5×109/L(成人)或>3.0×109/L 涂片镜检 (<12岁) 10 Eos# 首次结果>2.0×109/L 涂片镜检 11 Baso# 首次结果>0.5×109/L 涂片镜检 12 Luc% >8% 涂片镜检 13 大红细胞首次结果出现++~+++报警涂片镜检 14 小红细胞首次结果出现++~+++报警涂片镜检 15 高色素性红细胞首次结果出现++~+++报警涂片镜检 16 低色素性红细胞首次结果出现++~+++报警涂片镜检 17 红细胞大小不等首次结果出现+++报警涂片镜检 18 大血小板首次结果出现++~+++报警涂片镜检 19 原幼细胞阳性报警涂片镜检 20 未成熟粒细胞阳性报警涂片镜检 21 变异淋巴细胞阳性报警涂片镜检 22 核左移++或+++ 涂片镜检 23 有核红细胞阳性报警涂片镜检 24 红细胞碎片阳性报警涂片镜检 25 血小板聚集阳性报警涂片镜检

血常规镜检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1.手工复片镜检标准 1.1单一标准 1.血液病初诊病人; 2.临床医生要求分类者; 3.单核细胞高于16%( 确诊的肿瘤病人除外) 者; 4. 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者; 5.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者;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者; 6.WBC总数超过30×109/L者。 1.2复合标准 7.机器未分类,WBC散点图异常的;并伴随IP信息提示需要分类者; 8.WBC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 9.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 10.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细胞高于75%者。 2. 血常规检测项目仪器复检(复查)标准 l、检测项目结果处于危急值。 2、本次结果与上次近期结果差别较大。 3、血细胞分析仪提示需复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超出参考范围。 4、血常规白细胞未分类或其它不完整项目,复检后的化验报告“备注栏”注明“已复查”。 3. 血常规复片镜检的方法 必须保证良好的制片及染色效果,首先进行对血细胞数量的评估,选择在红细胞排列很少有重叠的部位进行镜检。 评估的方法:(经验) l、白细胞计数为4.0~7.0×109/L时,每个高倍镜视应见到2~4个白细胞; 2、白细胞计数为7.0~10.0×109/L时,每个高应见到4~6个白细胞; 3、白细胞计数为10.0~13.0×109 /L时,每个野应见到6~lO个白细胞; 4、白细胞计数为13.0~18.01×109/L L时,每个高倍镜野应见到10~12个白细胞; 5、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血小板相当于血小板计数10×109/L: 6、如果镜检评估的白细胞数量与仪器计数结果相差很大时,需重复进行计数测定。 7、复片镜检分类计数是根据白细胞数量而决定的,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分类方法是:(1)白细胞计数1.0~30.0×109/L时,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2)白细胞计数30.0×109/L以上时应计数200个白细胞;(3)WBC<1.0×109/L,不分类。

血常规复检规则及解释

血常规复检规则 一、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推荐的41条自动CBC和DC复检规则: 1.新生儿: (1)复检条件:首次检测标本;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2.WBC、RBC、Hb、PLT、网织红细胞(Ret): (1)复检条件:超出线性范围; (2)复检要求:稀释标本后重新测定。 3.WBC、PLT: (1)复检条件:低于实验室确认的仪器线性范围; (2)复检要求:按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 4.WBC、RBC、Hb、PLT: (1)复检条件:无结果; (2)复检要求:重新检测 ①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 ②重测标本, ③如果维持不变,用替代方法计数。 5.WBC: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4.0x10e9/L或>30.0x10e9/L;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6.RBC:

(1)复检条件:3天内Delta值超限,并<200x10e12/L 或>550x10e12/L;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7.PLT:(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00x10e9/L或>1000.0x10e9/L;(2)Delta值超限的任何结果(3) 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8.Hb:(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70g/L或>其年龄和性别参考范围上限20g/L;(2)复检要求:①涂片镜检,②确认标本是否符合要求。 9.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复检条件:24h内标本的首次结果<75fl或>105fl(成人);(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10.MCV:(1)复检条件:24小时以上的成人标本>105fl;(2)复检要求:①涂片镜检观察大红细胞相关变化,②如无大红细胞相关变化,要求重送新鲜血标本,③如无新鲜血标本,报告中注明。 11.MCV: (1)复检条件:24h内标本的Delta值超限的任何结果; (2)复检要求:确认标本是否符合要求。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1)复检条件:≥参考范围上限20g/L; (2)复检要求:检查标本是否有脂血、溶血、RBC凝集及球形红细胞。| 13.MCHC: (1)复检条件:<300g/L,同时,MCV正常或增高;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4.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血常规复检规则及解释之令狐文艳创作

血常规复检规则 令狐文艳 一、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推荐的41条自动CBC和DC复检规则: 1.新生儿: (1)复检条件:首次检测标本;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2.WBC、RBC、Hb、PLT、网织红细胞(Ret): (1)复检条件:超出线性范围; (2)复检要求:稀释标本后重新测定。 3.WBC、PLT: (1)复检条件:低于实验室确认的仪器线性范围; (2)复检要求:按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 4.WBC、RBC、Hb、PLT: (1)复检条件:无结果; (2)复检要求:重新检测①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 ②重测标本, ③如果维持不变,用替代方法计数。 5.WBC: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4.0x10e9/L或>30.0x10e9/L;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6.RBC: (1)复检条件:3天内Delta值超限,并<200x10e12/L 或>550x10e12/L;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7.PLT:(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00x10e9/L 或>1000.0x10e9/L;(2)Delta值超限的任何结果(3) 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8.Hb:(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70g/L或>其年龄和性别参考范围上限20g/L;(2)复检要求:①涂片镜检,②确认标本是否符合要求。 9.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复检条件:24h内标本的首次结果<75fl或>105fl(成人);(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10.MCV:(1)复检条件:24小时以上的成人标本>105fl;(2)复检要求:①涂片镜检观察大红细胞相关变化,②如无大红细胞相关变化,要求重送新鲜血标本,③如无新鲜血标本,报告中注明。 11.MCV: (1)复检条件:24h内标本的Delta值超限的任何结果;(2)复检要求:确认标本是否符合要求。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1)复检条件:≥参考范围上限20g/L;

血常规复检规则

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推荐的41条自动CBC和DC复检规则: 1 .新生儿:( 1)复检条件:首次检测标本;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2. WBC、RBG Hb、PLT网织红细胞(Ret): (1)复检条件:超出线性范围;(2)复检要求:稀释标本后重新测定。 3. WBC、PLT:( 1)复检条件:低于实验室确认的仪器线性范围;(2)复检要求:按实验室 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 4. WBG RBG Hb、PLT( 1)复检条件:无结果;(2)复检要求:①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 ② 重测标本,③ 如果维持不变,用替代方法计数。 5. WBC: (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4.0X109/L或>30.0x10% ; (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99 6. WBC: ( 1)复检条件:3 天内Delta 值超限,并<4.0x10/L 或>30.0X10 /L ;(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99 7. PLT:( 1 )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00x10 /L或>1000.0X10 /L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8. PLT:(1 )复检条件:Delta 值超限的任何结果;(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9. Hb :(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70g/L或〉其年龄和性别参考范围上限20g/L ;( 2)复检要求:① 涂片镜检,② 确认标本是否符合要求。 10.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1)复检条件:24h内标本的首次结果<75fl或>105fl (成人);(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11. MCV:( 1)复检条件:24小时以上的成人标本>105fl ;( 2)复检要求:①涂片镜检观察 大红细胞相关变化,② 如无大红细胞相关变化,要求重送新鲜血标本,③ 如无新鲜血标本,报告中注明。 12. MCV:(1)复检条件:24h 内标本的Delta 值超限的任何结果;(2)复检要求:确认 标本是否符合要求。 1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1)复检条件:二参考范围上限20g/L ;(2)复检要求:检查标本是否有脂血、溶血、RBC 凝集及球形红细胞。 14. MCHC: ( 1)复检条件:<300g/L,同时,MCV正常或增高;(2)复检要求:寻找可 能因静脉输液污染或其他标本原因。 15. RDW: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22%;(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16?22条为白细胞分类的复检规则: 16. 无白细胞分类计数(DC)结果或DC结果不全:(1)复检条件:无条件复检;(2) 复检要求:人工分类和涂片镜检。 17?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Neut #) :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0X109/L或>20.0X109/L; (2) 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99 18.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Lym#) : (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5.0X10 /L (成人)或>7.0x10/L (<12 岁);(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19. 单核细胞绝对计数(Mo no #) :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1.5X109/L (成人)或>3.0X109/L (<12 岁);(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9 20. 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 (Eos#): (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2.0x109/L;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9 21. 嗜碱粒细胞绝对计数( Baso#):(1)复检条件:首次结果>0.5x109/L;(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22. 有核红细胞绝对计数 (NRBC#): (1)复检条件:首次出现任何结果; (2)复检要求:涂片镜检。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 1.红细胞(RBC) 2.血红蛋白(HGB或 Hb) 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 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 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 (微米)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 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上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等,它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等,它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临床报告当中,血常规又分为三分类与五分类,分别由三分类血球仪和五分类血球仪检测,它们之间的区别和意义主要有: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五分类血球仪是根据一种流式技术将白细胞分成五群: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检测更准确,五分类可提示原始幼稚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核左移,核右移,血小板聚集,异型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不均等信息,提示镜检,降低了异常标本漏检率,在检测参数上也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的诊断。 五分类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妊娠、运动、饮食)、急性感染或炎症(急性细菌感染)、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血液病、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恶性肿瘤、药物使用(肾上腺素、类固醇等)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严重的细菌感染、血液病(典型的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 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儿童期)、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血液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等。 淋巴细胞减少:解触反射线、药物(抗肿瘤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辐射、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儿童较成人稍高,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生理性增多达15%或更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等)、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如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如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9-09-09T14:23:17.3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8期作者:吴让江[导读] 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获取质量高的标本非常关键,更关键的是在检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误差。通川区翠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四川省达州市 635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日益重视,同时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为基础的检验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检测。血常规检验为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后续的治疗、治疗效果的评价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血液常规检验是检验工作的基础课,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操作不当、设备等原因导致检验的结果出现偏差,进而给医生的诊断提供了错误的治疗方向,耽误了患者病情的治疗。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血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严格控制检验流程,才能有效的控制血液常规检查的质量。 1标本采集 血常规的标本采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静脉抽血的采集方法,第二种是通过毛细血管的采集方法。根据一些医学方面相关知识可以了解到,通过抽静脉血采血的方法是检测效果最佳的一种方法,根据查相关的资料可以了解到,通过扎手指采取手指末梢血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都要比抽静脉血采血的方法差很多,并且它检查出来的结果中血小板计数会偏低。白细胞的计数则有可能明显要高出很多。所以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最好是选取静脉抽血的采集方法。 2采血量 血常规检验的采血量要根据患者所检查的项目来决定,通常为2ml。检验工作者要明确所采血量足够完成本次检测,仪器吸完血液后还有微量的剩余,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血液抗凝剂的使用量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执行,控制好抗凝剂、血液间的比例。在进行抽血的过程中,应使用定量抗凝剂的真空管进行采血,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存血液。 3标本的保存、运送以及测定的时间 标本采集之后,医院的相关人员应该及时将标本送到指定的地点去检测,最好是不要耽误运送和保存的时间,因为标本在保存的时候,运送和保存的时间会对血细胞的多种化学反应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采血之后将标本及时送到指定的地方检验,时间越短,检查出来的结果就会更加的准确。有些标本在采完血之后可能会送到第三方大型机构去检验,这时就必须要做好正确的保存措施,保护好标本,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标本在采集之后三十分钟到八小时之间进行检测,在这个时间段内的结果都是非常准确和稳定的。如果对标本需要进行稀释的话,则不能超过十分钟来进行检测,否则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 4生理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 患者的生理因素对检查的结果也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让检测结果变得不准确,比如患者的精神状态不好、年龄大还是小以及是否服用药物等多方面的生理因素都会让检测的结果受到影响。比如正常人在一天的时间里面,白细胞和血小板等都会有一定的波动,因此,患者在检测之前最好是不要做运动,千万要避免剧烈运动,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则需要进行取暖之后再采血,检测时,患者还要避免在检测之前没有吃过对血液检测值有明显干扰的药物。 5试剂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 在我们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的检测时,最好是选用原配的试剂,首先应该看取用的标准物是不是在有效的日期以内,外观上面有没有变化,然后需要进行十一次连续的标准物品的测定,第一次检测的值不用登记,然后再对从第二次到第十一次的结果进行登记,计算他们的值是否准确,能否达到可以使用的要求。如果没有原配的试剂则需要选择可以和溶血配套的稀释液,如果质量不好则会让溶血变得不完全,导致血红蛋白等方面的值出现假性的增高,还可能使一些相关值计数变得不准确,甚至导致图标计数的异常。 6仪器因素对检查的影响 如今,随着设备越来越先进,所以在血常规检测方面经常会用到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减少数据分析的时间。这种检测主要用到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三分类的方法,第二种是五分类的方法。分类和筛检的方法准确性相当的高,速度也很快,如果有异常的结果会自动提示。但是这种方法不可以完全替代显微镜检查的方法。血红细胞检测在稀释方面非常重要,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倍数太大会让血细胞的数量变少,倍数如果太低的话则会让血细胞的精准度受到影响。因为需要保证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操作仪器方面必须要按照它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且对仪器也要定时的进行保养,在检测之前先对仪器进行校准操作,将它的管道彻底清洗干净,一定要除去管道中残留的血液和纤维等等,然后再对空白试剂进行检测,看是否准确,然后标本也一定要符合要求。 检查血常规能够看出很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现象,还可以通过检验结果看出病人是否贫血以及是否患有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还能提示受检者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良好。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也很多,为了能够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获取质量高的标本非常关键,更关键的是在检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出现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