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 男(4.4-5.7)×1012/L

女(3.8-5.1)×1012/L

新生儿(6-7)×1012/L

儿童(4.0-5.2)×1012/L

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

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

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

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Hb、Hgb

男120-165g/L

女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PCV或HCT

男性0.39-0.51

女性0.33-0.46PCV↑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

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100fL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

MCHC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c成人0.5%-1.5%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

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100-300)×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

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

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

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

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

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

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

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

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

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

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白细胞分类计数WBC、DC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分

叶核50%-70%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

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

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

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

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

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

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0.5%-5.0%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

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

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

0%-1%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淋巴细胞20%-40%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

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3%-8%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

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

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

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

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一般的抗生素就能医治。

病毒性感冒发病慢持续时间长,发烧的同时伴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

检查血常规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感冒的类型。病毒性感冒淋巴细胞会升高,得此类型感冒的人,如果抵抗力强,常常可以自愈,一般是3到7天,细菌性感冒是,白细胞会升高,这时

身体会发烧,头痛,咽痛,咳嗽,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性感冒

可由病毒性感冒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细菌性感冒。

细菌、病毒及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区别

按:一天,与一位朋友讲起感冒的事情,发现他把细菌和病毒整混了,还以为是

我弄错了。借这个机会学习了相关知识(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整理如下,

若有不妥,欢迎指正。

1. 病毒与细菌

病毒细菌结构无细胞器,由基因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

基因组仅含一种类型的核酸,或者是核糖核酸

(RNA)或者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本

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大小纳米级0.2—100微米

观察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自我繁殖不可以可以

感染方式亲密接触、也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

也可通过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传播

感染后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

只有进入了人体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病毒

感染后,先进入人体血液内,形成病毒血症。

随后只能严格地寄生在人体靶细胞内,利用细

胞的生物合成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释放子

代病毒。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能独立生活,能进行进行自我繁殖,在人体内合适的条件

下,如各种粘膜上就可能自我

繁殖使人致病。

治疗思路寄存在人体细胞内,只要能识别病毒并能区分

哪是被感染细胞哪是健康细胞,把病毒和被感

染细胞杀死就能把病治好。可惜的是,到目前

为止,现有的合成药物和治疗方法还不具备这

种识别和区分功能,又不可能把人体所有细胞

都杀死。而具备这种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人

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如果感染者

此时的免疫力低下,特异性抗体不足以清除病

毒,病毒性疾病难治只要改变细菌的繁殖条件就可能杀死细菌把病治好。

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它还可改变肝细胞膜的性质。使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紊乱, 误

把自身的肝细胞当做“敌人”来破坏, 而造成肝

细胞损伤。即使你用抗病毒药物杀死了病毒,

但自身的免疫功能仍会继续对肝细胞发生攻

击。因此乙型肝炎比较难治愈, 除抗病毒治疗

外, 还需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西医治疗

思路针对病毒类型使用对应的抗病毒药抗生素,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

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

中医治疗

思路

培养人体正气,提高自身免疫力2. 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