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之一

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之一

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之一
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之一

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之一

一、单选题

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回答1~4题:

1、日历中反映的时间计量单位主要有()

A.朔望月

B.光年

C.太阳日

D.恒星日

2、有关这一天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天的月相上弦月

B.这一天的月相东半亮,西半暗

C.这一天看到月相应在下半夜

D.再过七天,月相变为满月

3、离这一天最近的农历节气是:

A.小暑

B.立秋

C.夏至

D.处暑

4、本年度的前一年和后一年分别为:( )

A.庚辰和壬未

B.庚辰和壬午

C.庚未和壬辰

D.庚午和壬未

5、太阳系中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它位于:( )

A.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B.土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D.土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6、下列诗词名句都带有“月”,其中为望月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稍头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7、.地球绕太阳公转遵循开普勒第二定律,在近日点时运行的线速度最快,这时地球上的北半球可能是什么节气?( )

A.冬至

B.春分

C.夏至

D.秋分

8、由于月球引潮力的影响,地球上一个朔望月内会出现两次大潮,这两次大潮通常分别出现在:( )

A.初一和十五

B.初一和三十

C.十五和初八

D.初八和二十三

9、有关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午后海水回落叫“汐”

B.午前海水上涨叫“潮”

C.海水在一天内完成一次涨落

D.涨潮和落潮的周期为24小时50分

10、月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叫( )

A.黄道

B.白道

C.黑道

D.赤道

11、下列天体中,属于类地行星,又没有卫星的是:( )

A.火星

B.金星

C.地球

D.冥王星

12.下图中,正确表示“四立”的是( )

13.希腊雅典(东2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

A.13时

B.次日凌晨1点

C.次日17时

D.23时

14.乙丑年的前一年和后一年分别为:( )

A.戊巳和庚丑

B.戊卯和庚巳

C.甲子和丙寅

D.戊酉和庚亥

15.通常所说的24小时一日是指:( )

A.恒星日

B.太阴日

C.太阳日

D.都不是

16.在冬至日,我国下列城市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石家庄

B.西安

C.合肥

D.南昌

17.下列诗词中涉及银河系的有:(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C.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8.沈阳和海口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正确的是:(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沈阳大于海口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沈阳小于海口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19.葡萄牙波尔图(0时区)19时45分向世界转播欧洲足球锦标赛赛实况,我国的足球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 )

A.当日23时45分

B.次日2点45分

C.次日3时45分

D.次日1时45分

20.除两极外,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可以有经纬线( )。

A.无数条

B.各一条

C.一条

D.各两条

21.表示西经的符号是( )。

A.“E”

B. “S”

C.“W”

D.“N”

22.与东经120°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

A.东经160°

B.西经120°

C.西经60°

D.0°

23.有关地球形状的正确叙述是( )。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24.地球运动时,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斜交成( )。

A. 66.5°

B. 66°

C.23.5°

D.90°

25.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椭球体

B.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C.地球自转

D.地轴同赤道面成23.5°夹角

26.下列现象中由公转产生的是( )。

A.昼夜

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昼夜长短变化

D.昼夜交替

27.北京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

A.南温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热带

28.长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日期是( )。

A.12月22日

B.3月21日

C.6月22日

D.9月2 3日

29.每年12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的( )。

A.夏

B.秋分

C.冬至

D.春分

30.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光直射( )。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南极圈

D.赤道

31.冬至日的北极圈内出现( )。.

A.昼夜平分

B.极昼

C.昼短夜长

D.极夜

32.去南极考查的最有利的时间是(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 3日前后

D.1 2月22日前后

33.每年6月22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钱,这时北半球大部分太阳光热最多,我们把这一天叫(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34.在北纬21°纬线上,一年阳光直射的次数是(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无直射

35.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的时间是( )。

A.3月21 日

B.6月22 日

C.9月23 日

D.1 2月22日

36.有关经度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仪上0°经线是本初子午线

B.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经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C.180°经线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D.纬度越高、纬线越长

37.在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是( )。

A.北回归线

B.北极圈

C.南极圈

D.南极

38.每年6月22日,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冬至

D.秋分

39.当我国9、10、11三个月时;南半球的季节是( )。

A.夏季

B.春季

C.秋季

D.冬季

二、填空题

1.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和。

2.自然地理环境由、、和四个基本地圈组成。

4. 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和

5. 地理环境是由环境、环境和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6. 地球并不是皮球似的正球体,而是一个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体。

7.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

9. 地球绕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周期是。自转方向是自向。

10. 地球围绕不停地运动叫公转,公转的周期是;公转方向是自向;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是保持度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附近。

11. 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和之间来回移动,太阳垂直照射的最北界线称,太阳垂直照射的最南界线称。

12.6月22日;北半球昼夜。而且纬度越高,越长,北极圈以内夏至日太阳称为。南极圈内终日不见太阳,称为。

13. 回归线是带和带的分界线。

14. 极圈是带和带的分界线。

15. 各纬度带,只有之间的地区,才能得到太阳直射;只有以内,才有极昼极夜现象。

16. 昼夜更替现象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四季的更替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17. 地球自转产生现象,地球公转产生变化。

18. 北半球的夏至日,阳光直射纬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大部分地方正午太阳高度,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

19.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分别是热带、、

、、

20. 极圈是带和带的分界线:回归线是带和带的分界线。

三、概念题

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5、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6、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7、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8、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9、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1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1光年=94605×108(亿)Km=3×108m/s(光速)×365天/年×24小时/天×60分/小时×60秒/分。

11、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在太阳周围分布着八大行星。

12、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13、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构成小行星带。少数小行星轨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间。在地球周围空间也有极少量的小行星在运行着。

14、慧星——呈现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以扁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质量较小的天体。

15、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形式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16、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局部区域的、在有限时间间隔内的各种物理过程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太阳射电等变化现象。其中,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急剧猛烈的形式。

17、电离层——距地面约80-150km的大气层,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粒子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称为电离层。

18、慧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体积庞大、质量较小、呈云雾状(或带慧尾)的天体。

19、流星——在行星际空间,游荡着无数的尘粒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

20、陨石——大块流星体穿过地球大气层后尚未燃尽,其剩余部分落到地面上成为陨石。

21、月相——月球由于反射太阳光才被人们看见,当月球与太阳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时,从地球上看来,月球的视形状就会发生周期性的圆缺变化,称为月球的位相,简称“月相”。

22、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23、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24、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25、时刻——是指无限流逝时间中的某一瞬间,就像时间尺度上的刻度与标记,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先后,如:年号、月号、日号、时、分、秒等。

26、时段——是指任意两时刻之间的间隔,用以衡量事件经历的长短,如:年数、月数、日数、时数、分数、秒数等。

27、日界线——由于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合作一区,称为东西12区,并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1884年起国际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起止线),简称日界线。

28、历法——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安排年历的法则。如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历。

29、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这个不连续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故取名莫霍洛维奇面。地壳的平均厚度约24.4km,但厚度的变化很大,各地不同。

四、简答题

1、简述自然地理环境。

答: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是指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牛文元)等。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

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如果说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强调物质实体的一面,则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更强调物质的运动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独立性),而且,各个要素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整体性、区域性)。

3、简述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部门自然地理学)。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综合自然地理学)。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综合自然地理学)。

4、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其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区域自然地理学)。

5、参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区域自然地理学)。

6、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区域自然地理学)。

5、为什么必须了解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自身的特性?

自然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特定范围内,是地球的一部分,而地球又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它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推动着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演进,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就必须了解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自身的特性。

6、简述行星的运动特征

近圆性、同向性和共面性是八大行星和规则卫星运动的重要特征。

1、近圆性:八大行星偏心率均在1>e>0,且接近0,说明行星轨道形状是近圆的椭圆形。

2、同向性:指八大行星无一例外地都按逆时针方向(顺行)绕日公转。同时,太阳和大多数行星(金星、天王星除外)绕轴自转也是顺向。同向性被认为太阳和行星是起源于同一块顺向旋转的原始星云。至于金星的逆向自转和天王星的侧向自转,很可能是它们运行过程中,曾被一较大星子碰撞所致。

3、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接近于一个平面,即它们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角i大多数不超过3°,它们公转轨道面在黄道面附近。

9、简述日、月食过程

月球公转的方向和地球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但二者的速度各不相同,前者13o10’/日,后者尚不足1o/日。所谓日、月食过程,是指月球自西向东赶超并遮掩太阳的过程。因此,日食总是开始于日轮的西缘,结束于日轮的东缘;月食却是开始于月轮的东缘,结束于月轮的西缘。一次完整的全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偏食-全食-偏食。五个食相,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现以日全食为例说明。

(1) 初亏。当月轮与日轮第一次外切时称“初亏”,日偏食开始。

(2) 食既。当月轮与日轮第一次内切时称“食既”,日全食开始。

(3) 食甚。当月轮与日轮中心最接近的时刻称“食甚”。

(4) 生光。当月轮与日轮第二次内切时称“生光”,日全食结束。

(5) 复圆。当月轮与日轮第二次外切时称“复圆”,日食全过程结束。

月全食是月轮通过地本影的过程,其过程和食相与上述相同。

10、简述发生日、月食的条件

(1) 必要条件。日食必定发生在“朔”日时,月食必定发生在“望”日时,这是发生日、月食的必要条件。但是,并非每逢朔望都有日、月食发生。这是因为黄道和白道不在同一平面内,二者约有5o09’的交角。朔日时,月球有时在太阳的上方通过,有时在太阳的下方通过;望日时,月球有时在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有时在地球本影的下方通过。如在这种情况下的朔与望,就不会发生日、月食现象。可见,朔望只是发生日月食的一个必要条件。

(2) 充分条件。发生日食的朔,是指日月相合于黄白交点及其附近的朔;发生月食的望,是指日月相冲于黄白交点及其附近的望。这就是发生日月食的充分条件。因为日、月都不是一个光点,而是一个视直径平均有0.5o多的圆面,所以二者不一定严格地要求位于黄白交点上。“交点附近”指的是在距交点一定的范围内,也可能发生日、月食,这称之为日、月食限角。运用球面三角边的正弦定律计算得出:

日偏食最大限角为17.9o,最小限角为15.9o;日中心食最大限角为11.5o,最小限角为10.1o;月偏食最大限角为11.9o,最小限角为10.9o;月全食最大限角为6.9o,最小限角为4.1o.

综上所述,发生日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合(朔)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日食限角内);发生月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冲(望)于黄白交点或其附近(月食限角内)。

11、简述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在研究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时,可略去地球几何形状和真实形状之间的差异,而把它当作是一个正球体。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接受同一光源(太阳)的照射,而形成半球性的白昼和黑夜。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很远,可以把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线视作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照射到球形地表时,在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将具有不同的太阳高度。黄赤交角的存在,决定了这种高度有规律地从地球直射点向两极减小,在自转的地球上,就造成热量分布的纬度差异,从而引起地表上一切与热量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现象和过程,均具有纬向地带性。

地球的巨大体积(约为1万亿km3,质量为5.98×1021t),使它具有强大的地心引力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地球的大小,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有影响。一方面,远距离和广大空间,曾经是人类活动的障碍,为了克服这种障碍,就必须运用最完美的技术成就;另一方面,地球的广阔面积,给人类提供—个辽阔的活动场所。

12、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只能靠间接的方法来推测,主要采用地震波分析法。在地震学里把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称为不连续面。根据地内不连续面,就可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它是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地壳的平均厚度约24.4km,但厚度的变化很大,各地不同。

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900km深处的第二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这个不连续面是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故取名古登堡面。根据地幔物质组成的差异,又可分为

上地幔和下地幔。莫霍面到1000km深处的范围为上地幔,主要物质是橄榄岩,所以上地幔又称为橄榄岩带。其中70-350km范围的岩石温度可能接近熔点,或者有局部物质呈熔融态,这—层次称为软流圈。由1000。2900km的范围,为下地幔,组成物质为镁、铁及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增多,所以下地幔又称为金属矿带。

地核: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圆层。地核又分为两层:内地核和外地核。因为在约5150km深处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在1996年发现的,叫做莱曼面,因此2900-5150km范围叫外地核,据推测可能是液态的。由5150km 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内核物质可能是固态的。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是铁、镍为主的金属。

13、简述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都集结成对,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组成大陆辨,大陆瓣都向北极区汇合,组成大陆星。

(2)除南极大陆外,每个大陆都像底边朝北的三角形,即每个大陆都是北宽南尖的。

(3)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花彩状的岛屿所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而在大陆西缘没有这这种岛弧。

(4)南半球除南极大陆外,每个大陆的西部有凹曲,而在东部有突出。

(5)每对大陆之间被所谓“地壳断裂带”分开,断裂带有很深的海洋和众多岛屿。如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地中海,以及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海洋和群岛。

(6)大陆表面中央部分比大陆边缘低,反之,海洋中的中央部分都是高于边缘的高地。因此,整个岩石因由南北向的高地带和低地带交替组成。门)北极地区的海域(北冰洋)恰好与南极大陆的面积相抵消。

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索。

五、论述题

(一)举例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在组成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地球圈层。这种特殊性一般可概括为四个基本特征:

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以太阳辐射为代表的地球外能,除部分被高空大气吸收和被云反射回太空外,其余都投射到地球表层,并在这里发生多方面的转化与传输,成为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过程的主要能源(举例)。而以地热和重力为代表的地球内能也进入地球表层,它的作用多以间接的方式和途径反映出来(举例)。内外两种能量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支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动态发展(举例)。

2、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自然地理环境中三相物质并存,而又以同心圈层分离形成一定界面:

(1)陆地表面——固态圈层和气态圈层的界面;

(2)海洋表面——液态圈层与气态圈层的界面;

(3)海洋底部——液态圈层与固态圈层的界面;

(4)海洋和陆地边缘部分——特殊的气、液、固三态圈层的界面。

在上述界面之向,三相物质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接触渗透,发生着多种形式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举例)。

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无生命物质与生命体相互转化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过程。这种转化过程维持了地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永恒发展。生命的存在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典型的特征。

4、人类聚居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诞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集中活动的空间。虽然人造卫星和星际航行事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环境超出地球表层的范围,人可以进入高空和宇宙空间,但是现代航天技术没有从本质上扩大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自然地理环境始终是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空间(就此观点发表意见)。

(二)试论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1.天球的周日运动

(1)天球的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把天球上的日月星辰自东向西的系统性视运动叫做天球的周日运动。“天旋”只是假象,实质就是“地转”,而现象与本质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天球周日运动的转轴(天轴)——是地轴的无限延长,天球周日运动的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的反映,天球周日运动的周期——是地球自转周期的反映。

(2) 不同纬度的天体的周日运动

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在极点,地平圈与天赤道重合,天轴与地平圈垂直。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天赤道)平行,处在地平圈以上的天体,永不下落,称为恒显星;在地平圈之下的天体,永不可见,称为恒隐星。

在赤道上,天轴与地平圈重合,周日圈垂直于地平圈。天体从东方垂直升起向西方垂直落下,全部星体都有出没现象称为出没星。

在其他纬度地区天轴及周日圈均与地平圈斜交。仅有两个周日圈与地平圈相切,其中—个在地平圈之上,另一个在地平圈之下,在这两个周日圈以内的(即球冠上的)星体,分别为恒显星和恒隐星;在这两个周日圈之间的(即球台上的)星体均为出没星。

2、昼夜的交替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使得昼夜半球和晨昏线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的交替。有了昼夜的更替,使太阳可以均匀加热地球,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也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3、地球坐标的确定

地球表面地理坐标的确定,是以地球自转特性为依据的。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各点连成的大圆就是赤道,而线速度为零的两点则是地球的南、北极点;在地球内部自转线速度为零的各点连成的直线就是地轴。两极和赤道构成了地理坐标的基本点和基本圈。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定地表的经纬线,从而建立地理坐标系统。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作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造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由于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1792-1843)研究确认,后人将之称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转,是受科氏力水平分力作用的结果,这个水平分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对许多自然地理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试论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

1.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古人根据黄道上夜半中星(在黄道上与太阳成180°的恒星)自西向东的周年变化,推测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并且大致日行一度。事实上,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地球公转在天球上的反映:

(1)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黄道)。是地球轨道在日心天球上的投影,黄赤交角也正是地球轨道面与其赤道面夹角在天球上的反映。

(2)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是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反映,太阳视圆面最小时,表明地球恰她于远日点上;反之,则位于近日点上。

(3)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是地球公转方向在天球上的反映,二者均为自西向东。

(4)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角速度。是地球公转角速度在天球上的反映。在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大,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角速度也大;反之,在远日点附近,二者角速度则变小。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可以通过每天测定太阳的黄经差导出(精确值,须用中星仪测定夜半中星的黄经差导出)。

(5)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是地球公转周期在天球上的反映。在地心天球上,日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的同一恒星或春分点或同一个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所对应地球的公转周期分别是:恒星年、回归年和食年。

2.四季的变化

(1)太阳回归运动与四季形成。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天球上自西向东沿黄道的周年视运动,必然导致太阳在南、北半天球(δ=±23°26')之间,以回归年为周期作往返运动;与天球上太阳的南北运动相对应的则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φ=±23°26')的南北往返运动;人们把这两种南北向的往返运动,统称太阳的回归运动。

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形成地球四季交替员根本的原因。本课程讨论的四季性质纯属天文四季。天文四季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而引起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两大天文因素的周年变化所导致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表达式——定量说明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与季节变化:

h=90°-[φ-δ。]

使用此式时应注意:φ,δ。的取值均为北正南负。当h>0时,表示太阳在地平之上;当h<0时,表示太阳在地平之下(实为极夜现象)。

从公式可以推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及季节变化有如下规律:

1)无论任何季节,在纬度φ等于太阳赤纬δ。处的正午太阳高度h为最大值(90°),自该纬度向两极方向降低。

2)在半球范围内同一时刻,任意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等于这两地的纬度之差。

3) 任意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平均值等于该地纬度的余角。

4)在[φ]≥23°26'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呈单峰型,极大极小值分别出现在二至日(北半球夏至最大,冬至最小;南半球反之)。

5)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呈双峰型。有两个极大值h=90°,两个极小值:主极小值h=66°34'-[φ],次极小值h=66°34'+[φ]。

(3)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产生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出昼长表达式为:

cost=-tgφ tgδ。

上式中,t为半昼长,2t才是昼长。

当:(-tgφ tgδ。)>1时为极夜现象。

当:(-tgφ tgδ。) ≤-1时为极昼现象。

从昼长表达式可推知,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如下规律:

1) 当太阳的赤纬δ。为正值时(春分→秋分),越北昼越长,越南昼越短;当太阳的赤纬δ。为负值时(秋分→春分),越南昼越长,越北昼越短。

2)春秋二分,全球昼夜平分,无纬度变化;冬夏二至,昼夜长短达到极值: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冬至日,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昼员短。

3)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无季节变化。

4)无论何时,极昼极夜总是出现在φ=±(90°-[δ。])的纬线圈之内。

5)昼长的年较差(一年中某地最长的白天与最短的白天的差值),随着[φ]的增大而增大。

6) 任意纬度的昼长年平均值均为I2h。

(4)四季的划分

我国天文四季是以四立为季节的起点,以二分二至为季节的中点。因而,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的昼长与正午太阳高度均介乎于冬夏两季之间。我国四季的天文特征甚为显著。

西方天文四季的划分,更强调与气候四季的对应,以二分二至为季节的起点,四立为季节的中点。

3.五带的划分

太阳回归运动是地球五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天文五带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纬度分带的基本因素。

(1)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阳光,此处为热带;

(2) 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分别为南、北寒带;

(3) 南、北半球的极圈与回归线之间,既无直射阳光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分别为南、北温带。

自然地理学课堂练习题

一.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大陆海拔高度与海沟深度差别悬殊 3.岛屿与海沟近乎对应分布 4.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亦在地表进行。 5.固、气、液态物质共存于地表,并相互转换 6.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7.地球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8.地球表面存在复杂的物质分异 9.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场所。 二.名词解释:克拉克值, 矿物,岩石,层理,节理,断层,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 丰度: 化学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 克拉克值: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 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养龟立铁盖,那甲美,哈哈)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 节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节理面的性质叫节理. 节理和断层:岩石因所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则叫断层。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构造圈 地质构造:岩层或者岩体经过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三.试述岩浆岩的矿物组成、产状、结构与构造、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结构岩浆冷却速度:慢快; 结晶:粗细; 显晶质:熔岩较慢冷却充分结晶形成 →伟晶(>10mm ) →粗粒( 5 ~10mm ) →中粒( 2 ~5mm ) →细粒(0.2 ~2mm ) 隐晶质:(显微镜下可见)熔岩较慢冷却形成 玻璃质:岩浆快速冷却来不及结晶的结构 斑状结构:岩浆冷却速度先慢后快 ◆构造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自然地理学思考题及其答案

自然地理学课程复习思考题 1、地球的概念及总体结构特征? 答:地球是一个由不同成分、不同状态的物质构成的具有同心圈层状构造的球体。地球构造分为内部与外部构造,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部构造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球表面的垂直起伏特征参数? 答:地球表面以海平面为界分为了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一)大陆多数陆地的高度在1000m以下,陆地的平均高度大致为875m,陆地的极限高度是8844.43m;(二)海洋多数海洋的深度在3000~6000m,海洋的平均深度大致为3800m,海洋的极限深度是11034m。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答:①、具有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能源——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内能; ②、三态物质并存并相互作用; ③、形成了特有的物质和形态; ④、这里的各圈层进行着强烈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⑤、各种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 ⑥、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4、矿物按颜色和成因可分为哪几类? 答:a.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或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 b. 次生矿物(地表及近地表条件下,物理化学作用对原生矿物改造形成的新矿物。) c. 变质矿物(由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引起的高温高压和热液)将原有矿物改造成的新矿物。) 其外,按固体矿物内部构造不同可分为a. 晶质矿物b. 非晶质矿物。 5、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有哪些? 答:矿物的形态(柱状、针状、片状、板状、粒状和球状)、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等)。 6、石英和方解石的主要区别? 7、正长石和斜长石的主要区别?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2009 自然地理考试习题 一、不定向选择3*5=15 1、矿物硬度:矿物受到刻划、研磨等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械强度,称硬度。 矿物硬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内部结构质点间连接力的强弱,连接力越强,抵抗外力作用的强度就越大,硬度也就越高,反之硬度越低。德国莫氏选择了10种常见矿物,将硬度从小到大排列,分为10级,这就是莫氏硬度计。通常,可将矿物硬度分为软、中、硬和极硬。 2、植物首先出现于哪个地质年代?太古代晚期,海洋里出现了一些原始单细胞 细菌和藻类生物;元古代开始后,藻类植物大发展,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动物。 3、中生代:许多地方气候变干燥,喜湿润的孢子植物出于不适应这种干燥、冷 热多变的环境而逐渐衰退,而更能适应各种环境的裸子植物迅速发展,因此中生代又称裸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以种子繁殖,但种子裸露没有果实包裹,苏铁、银杏和松柏类是其代表。 4、大气层:大气层不均匀,尤其在垂直方向上,其分子组成、化学和物理性质、 温度和运动状况、荷电等分布不均匀,所以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5、水汽凝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二是要有凝 结核。 6、辐射类型: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7、气压系统: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型气压区统称为气压系统。 8、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正比,与降 水量成反比,受地形影响,一是坡度影响,二是坡向影响。 9、流水地貌的沟谷:是沟谷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小的仅长10余米,大的 可达数十公里。按期发育程度可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10、植物土壤:酸性土植物(ph<6.5),生长在酸性较大的土壤上的植物,如我 国南方红壤、黄壤上的芒箕、马尾松、垂穗石松。碱性土植物(ph>7.5),如生在我国荒漠的珍珠猪毛菜,戈壁藜、尖叶盐爪爪。中性土植物(ph6.5~7.5),如红叶草、猫尾草等以及阔叶林的许多植物。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大气部分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大气部分) 1、解释下列诸词:气候系统,干洁空气,气温直减率,温跃层,盖雅假说,露点,相对湿度,水汽压,标准大气压,虚温,单位高度气压差,均质大气,等温大气,多元大气,位势高度,太阳常数,总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差额,地球有效温度,位温,抬升凝结高度,假相当位温,大气稳定度,自由对流高度,潜热,冰晶效应,重力冲并,下降末速度,临界尺度,天气系统,天气过程,锋面气旋,阻塞高压(切断低压),极锋,台风,沃克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 2、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3、臭氧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大气中的臭氧在气象学和生物生命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5、为什么水汽和尘埃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6、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是什么? 7、写出等温大气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明其应用的方面。 8、气压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基本形式?什么是深厚系统和浅薄系统?怎样的温压配置有利于上述系统的形成? 9、已知f=40%,t=15℃,p=1000hPa,求 10、求出气压为1000hPa,气温分别为30℃和﹣30℃的饱和湿空气的虚温差。说明虚温差在高温,高湿时大,还是低温,低湿时大?当计算高层和低层大气密度时应如何合理使用虚温? 11、若甲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200m,测得气压为988hPa,气温为﹣11℃,邻近的乙气象站气压为980hPa,气温为﹣13℃,试问乙气象站的海拔高度为多少? 12、已知某测站H=100m,某次气压观测值经过温度和重力订正后为1000hPa,气温为20℃,求海平面气压。 13、某高山的相对高度为3000m,在山脚测得气压为1010hPa,气温为25℃,求山顶上的气压。 14、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为25℃,探空资料给出气温递减率为6.5℃·km-1,对流层顶高16km,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15、何为辐射?辐射遵循哪些基本定律? 16、太阳辐射光谱可分为哪三部分?各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起了什么变化? 17、为什么大气在比较干洁时,天空呈蔚蓝色?而浑浊时天空呈灰白色?并解释早晚的红日。 18、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由哪两部分组成?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19、太阳辐射随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纬度,海拔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0、地面有效辐射的大小与地面和大气的哪些性质有关? 21、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如何变化? 22、什么是干绝热过程,什么是湿绝热过程?在干湿绝热过程中分别有哪些保守量?写出露点温度直减率的表达式。 23、为何湿绝热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如何通过,,判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4、设山高为l000m,=0.65℃/100m,一团末饱和湿空气在迎风坡山脚时的温度为20℃,露点为16.5℃,当它上升到山顶时,水汽已全部凝结并离开气块。求该团空气上升到山顶时的温度是多少?越过山顶后到达背风坡山脚时气温为多少?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 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 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 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 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 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 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 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 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 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 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 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 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 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 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 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 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 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 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 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12.说明锋面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3.说明热带气旋的形成、结构和天气特征。 14.说明冷性反气旋和暖性反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15.对比分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6.影响气候的地形因子是什么?说明地形对辐射、气温、降水、空气运动的影响。 17.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它对气候有何影响? 18.根据你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月、年平均值,确定其所属的柯本气候类型。 19.简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在理想大陆上的分布规律。 20.简述全球变暖的现状和趋势。 21.全球的变暖的原因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2.人类面临全球变暖应采取那些措施减轻其危害? 23.南极臭氧层空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4.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危害是什么? 25.人类在遏制臭氧层破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26.引起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27.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危害? 28.人类应采取什么措施遏制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的趋势? 29.简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原因。 3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31.能源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能源问题? 3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状况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33.谈谈你对解决环境问题的认识。 34.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概念及其变化研究的内容。 35.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第四章海洋水和陆地水 1.简述水系和流域特征对河流水情的影响。 2.径流有哪些表示方法?各自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综述径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简要说明河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简述湖泊的成因分类及各类型的主要特点。 6.试说明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简述沼泽的水文特征。 8.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试说明岩石的水理性质及其度量指标。 10.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那几类?试对比说明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 11.海水盐度水平分布有什么特点?试简述其原因。 12.简要说明海洋热赤道北移的主要原因。 13.试述浅海区的波浪和深海区的波浪的差异。 14.潮汐是怎样形成的?简要说明潮汐的变化规律。 15.试述深海风海流的物理机制和立体结构。 16.简要说明海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7.简述水分循环的自然地理意义。 18.“四水”转化研究的意义何在? 19.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地貌 1.怎样理解内、外力动力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2.试分析崩塌与滑坡的异同,怎样防止这两种自然灾害? 3.简述地表流水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4.试述冲出锥与洪积扇在形态和成因上的异同。 5.河漫滩与河流阶地是如何形成的?各有何特点? 6.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7.喀斯特漏斗、竖井、落水洞、地下河在发育过程中有何联系? 8.石芽、峰林、峰丛、孤峰在形态上有何差别?它们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9.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各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第四章

自然地理第四章作业 4-1 1、地球内部有哪两个不连续面?它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有什么意义? ①地球内部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在大陆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1909年由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1914年由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首先发现。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②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莫霍面以上的是地壳,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古登堡面以内的是地核2、地壳结构有哪两个主要特点? 地壳厚度的不均与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 3、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不同?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为岩石圈 4-2 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有哪些? 根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自然界存在的化学元素或多或少都能在地壳中找到,其中以氧、硅、铝、铁、钙,纳、镇、钾八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共占地壳总重量的97%,其余元素只占3%。 2、什么是矿物?主要造岩矿物有哪些? ①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称为矿物。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矿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 ②目前已发现的矿物有三千多种,其中成为岩石主要组成成分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在造岩矿物中,硅酸盐类矿物和氧化物类矿物合占地壳总重量的90%以上,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就单种矿物来说,长石是地壳中最大量的矿物,其次是石英,二者都常见于各类岩石中。其他主要的造岩矿物还有云母、方解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3、什么叫岩石?岩石可分为哪三类? ①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

自然地理学习题

自然地理学习题库 绪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3、简述地球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河流属于水圈,它的补给来自两方面:地下水(岩石圈)和降水(大气圈) 河流水量的损失包括:蒸发(进入大气圈)、渗流(进入岩石圈)以及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圈)。 同时,在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会直接作用于岩石圈:侵蚀、切割和堆积 4、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与火星、金星表面环境如何,是否相似?为什么现在地球上有生命,而火星、金星却没有生命?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5、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6、什么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哪些板块?简述板块边界基本类型的应力性质及地质、地貌和构造活动特点;并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7、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 8、北半球冬季的“寒极”为什么出现在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而不出现在相应纬度的北美加拿大东部?试从气候形成的地带性因子与非地带性因子加以说明。 9、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0、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叙述全球年平均蒸发量分布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11、什么叫水循环?不同贮库中水的交换周期有什么特点?试述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内在关系?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2、什么叫内力地质作用?简述主要的内力地质作用过程,并举例说明内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地貌形成的关系。 13、什么叫外力地质作用?岩石物理分解是通过四种什么方式来进行的?在崩解过程中岩石节理起什么作用?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之一

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之一 一、单选题 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回答1~4题: 1、日历中反映的时间计量单位主要有() A.朔望月 B.光年 C.太阳日 D.恒星日 2、有关这一天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天的月相上弦月 B.这一天的月相东半亮,西半暗 C.这一天看到月相应在下半夜 D.再过七天,月相变为满月 3、离这一天最近的农历节气是: A.小暑 B.立秋 C.夏至 D.处暑 4、本年度的前一年和后一年分别为:( ) A.庚辰和壬未 B.庚辰和壬午 C.庚未和壬辰 D.庚午和壬未 5、太阳系中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它位于:( ) A.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B.土星轨道和火星轨道之间 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D.土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6、下列诗词名句都带有“月”,其中为望月的是:( ) 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B.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稍头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7、.地球绕太阳公转遵循开普勒第二定律,在近日点时运行的线速度最快,这时地球上的北半球可能是什么节气?( ) A.冬至 B.春分 C.夏至 D.秋分 8、由于月球引潮力的影响,地球上一个朔望月内会出现两次大潮,这两次大潮通常分别出现在:( ) A.初一和十五 B.初一和三十 C.十五和初八 D.初八和二十三 9、有关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午后海水回落叫“汐” B.午前海水上涨叫“潮” C.海水在一天内完成一次涨落 D.涨潮和落潮的周期为24小时50分 10、月球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叫( ) A.黄道 B.白道 C.黑道 D.赤道 11、下列天体中,属于类地行星,又没有卫星的是:( ) A.火星 B.金星 C.地球 D.冥王星 12.下图中,正确表示“四立”的是( )

自然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 2.生物多样性: 3.流域:

4.气候变化: 5.垂直地带性: 6.地质循环: 7.净辐射:

8.地转流: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 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2.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4.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5.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6.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7.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8.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二.简答题60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的一些答案

第一章 云语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题

成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 自然地理学 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为什么说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轨迹等与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有什么关联?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有哪些地理意义?如果没有自转和公转,地球会变成怎样? 第四节地理坐标 1.什么是地理坐标?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分别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地表都有哪些基本的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谈谈对矿物的科学认识 2.举例比较矿物的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 3.比较石墨和金刚石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壳运动极其构造行迹 1.地壳运动与变形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如何认识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 第三节关于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转换断层?其研究有什么作用? 3.浅谈有关板块驱动力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1.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2.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1.相对年代法与绝对年代法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什么是气压?气压的垂直分布有什么特点?水平气压场不同区域对应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2.大气如何分层?为什么对流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3.大气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哪些特点?逆温层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空间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2.降水的类型有哪几种?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有哪些?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2.行星风系是如何产生和划分的? 3.什么是三圈环流? 4.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产生的原因分布是什么? 5.锋的形成原因与分类是什么?每种类型的锋对应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6.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的不同因子有哪些? 2.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有什么区别?地中海型气候又有什么不同?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 简答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名词 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 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

自然地理学试卷——答案

自然地理学试卷 1.填空题15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宇宙中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太阳系的共有8大行星和一个矮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冥王星。 4)南北纬23度27分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的视运动路线叫做黄道。 5)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6)沉积岩的三种接触关系分别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7)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 8)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压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9)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蒸发、降水、径流。 10)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化成分改变,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1)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12)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类型为竞争、捕食、寄生和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3)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4)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15)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2.选择题15 1)一个天文单位是(B) A 1.496?104km B 1.496?108 km C 1.496?106 km D 94 605?108 km 2)下列哪种岩石不属于岩浆岩(D)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橄榄岩 D 石灰岩 3)下列哪项不是沉积岩的特征(D) A 层理 B 磨圆 C 流纹 D 化石 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 氮约占大气的78% B 氧约占大气的21% C 臭氧约占大气的0.01% D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的0.03% 5) 一个标准大气压是(C) A 1013.25 Pa B 1013.25 kPa C 1013.25 hPa D 1013.25 N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湖泊(C) A 里海 B 洱海 C 地中海 D 死海 7)一条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可分为(D) A 上游、下游; B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 C 上游、中游、下游; D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8)河流的水位是指(A) A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B 河流水面相对河底的高度; C 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 D 河堤的海拔高度。 9)下列哪项不属于描述径流的计量单位(B)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 一、名词解释 1. 天文单位, 2.光年, 3.地球扁率, 4.恒星日, 5.太阳日, 6.恒星年, 7.回归年, 8.黄赤交角, 9.太阳高度角 二、问答题 1.简述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 2.简述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3.简述地球的大小参数及其意义 4.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5.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6.简述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 7.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具有哪几个共同特征? a.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b.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都不大 c.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d.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 星赤道面也比较接近; e.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第二章地壳 一、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矿石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石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沉积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节理 断层火山喷发地震地壳的相对年龄地壳的绝对年龄 二、问答题 1、试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 2、大陆地壳是由什么岩层组成的?大洋地壳由什么岩石组成?给出大陆地壳的大约厚度。 3、地质年代表中应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 4、什么叫构造运动?什么叫地质构造?简述两者的关系。 5、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6、试说明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7、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8、简述火山喷发的基本形式和全球主要火山带 9、简述世界上主要地震带。根据中国地块在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推测中国地震带的可能分布。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一、名词解释 1.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 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4.地面总辐射: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与经大气反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之和 5.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所释放的辐射能。其中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6. 气温直减率:每升高单位高度(100m)的气温变化值(℃/100m) 7. 气温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8.辐射逆温:近地面层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 9.平流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所形成的逆温层 10.水气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11.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 12.相对湿度: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 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13.露点: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4.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可使空气温度迅速降低,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凝结现象。 15.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较冷的地表,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而造成空气本身冷却 16.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向外散放热量而冷却 17.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时,使得高温气团温度降低的现象 18.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 19.平流雾: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形成的雾 20.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 21.锋面雾:暖气团的降水落入冷空气层时,冷空气因雨滴蒸发而达到饱和,水汽在锋面底部凝结而成的雾 22.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