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饮酒》其五剖析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从《饮酒》其五剖析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从《饮酒》其五剖析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从《饮酒》其五剖析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从《饮酒》其五剖析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摘要:封建社会是一个阶级观念十分浓厚的社会,许多文人往往怀才不遇,却又碍于权贵,不能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慨。这时候就只能另想他法,陶渊明就是个很好的典型。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但是,陶渊明是饮酒诗并非真的要歌咏饮酒,而是另寓深意。萧统就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饮酒》其五就是一篇饮酒诗的佳作。本文就是以《饮酒》其五为窗口,结合陶渊明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试从诗作内容以及意象等几个方面来诠释诗人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淡泊宁静人生境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文学的璀璨光芒是不可小觑的。历代的文学名士往往利用文学来抒发其或抑郁不得志,或踌躇满志,或恬淡安逸,或激情磅礴的情怀。封建社会是一个阶级观念十分浓厚的社会,许多文人往往怀才不遇,却又碍于权贵,不能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慨。这时候就只能另想他法。陶渊明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但是,陶渊明是饮酒诗并非真的要歌咏饮酒,而是另寓深意。萧统就说:“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一生当中三易朝代,他看惯了世间的离合悲欢、官场的混沌污浊,现实的丑恶与理想的美好终究是拥有太大的反差,他壮志难酬,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借酒抒怀方能平息自己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又能保全自己。《饮酒》其五就是一篇饮酒诗的佳作。它在描述自然美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反映了诗人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

人境无车马

陶渊明的人生追求是着眼于人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陶渊明是深知这一道理的。他选择在人境当中结庐,并没有像谢灵运一样隐逸于深山老林,与梅妻鹤子为伴;也没有像李白一样纵情于山水之间,于扁舟之上狂傲放歌;而是选择一个有人之境,于田间劳作、与农夫交游。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的悠然生活。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交替的大动乱时期,政治腐败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改朝换代、民不聊生的环境,也正是陶渊明生活的人境。如此不堪的环境,并没有让陶渊明丧失希望,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脚踏实

地地寻找自己的归宿——一个恬淡悠然的人境。既然身处人境之中,那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宁静的,而要在喧嚣的人境当中创造出这样平静的生活,需要的是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智慧,一种旷远豁达的广阔胸襟,一种不计较于社会得失的人生态度。古代的文人,有很多都是郁郁不得志的,陶渊明自然是其中的一员,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让他对政治、对官场失去了希望,但是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徘徊于物质与精神之间而无法决断。他“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并序》)在今是昨非的顿悟当中,领会到了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在于财富的累积和官职的高低,而在于人心是否是真正的恬淡宁静。

陶渊明在污浊的世间寻得了一处恬淡悠然的人境,这里没有车马的喧嚣,没有人世交往的纷扰,没有了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陶渊明的人境是自由的、是安逸的。它充盈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这便是陶渊明一心向往的桃花源,但是它不是虚无的,而是现实当中确确实实存在的,陶渊明真真切切感受到的。

心远地自偏

身处于繁华喧嚣的闹市当中,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为什么身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心却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不受世俗的羁绊呢?陶渊明解答说:那是因为心已经远离了车马的喧嚣,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尘世,那么即使居住于人声鼎沸的地方,也和居住于隐世的山林一样了。存在决定意识,环境的僻静悠远自然能使心境恬淡静宁静;然而凡事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以对存在进行反作用,心境的恬淡宁静也可以使环境变得僻静悠远。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们这一辩证的道理,这也是属于陶渊明的人生智慧。

然而要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呢?首先,需要一种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精神世界。陶渊明曾经也和一般的文人一样有满腔的热血,希望以自己的才华横溢能够成就一番伟业。但是官场黑暗倾轧,陶渊明也曾苦苦挣扎,三仕三隐之后,埋葬了他所有的激情和热血。这时候的他是失望的,自知以一己之力无力回天,所以只能放弃离开,另觅恬淡宁静的人间仙境;其次,需要满足内心、无欲无求的精神寄托。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仍然有一方陋室、一片荒原在等待着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并序》)人往往是希望体现其价值的,而价值的体现则表现在被需要上。既然官场不容下自己清高孤傲的精神品质,那么就只能去与清高孤傲的松菊为伴了。这样的抉择是无奈的,但是他接受了,并且是欣然接受的。自己的需求既然得不到满足,又何必苦苦纠缠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呢?陶渊明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他放下了自己崇高的追求,从此无欲无求,在平淡忙碌,自给自足的生活当中,活出了自

己安逸自由、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

悠然地采菊

在东篱下采菊,原本应该是一种辛勤的劳动,但是从陶渊明这里体会到的不是辛劳,不是焦躁,而是一种恬淡宁静的享受。在采菊的间隙,偶然间抬头看见了南山。这里的看,并不是有目的的“望”,而是在抬头的时候,山的形象就忽然映入眼帘。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而为,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东坡题跋》)王国维亦谓此二句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无我之境”虽然是讲诗的审美艺术特色,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合一。

物我浑然一体是古诗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超然物外的最高境界。陶渊明悠然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他挣脱世俗的精神枷锁,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解脱,净化到同大自然一样的纯洁、和融、浑朴,达到了“天人合一”最理想的精神境界,这就是“心远”的极致。“心远”极致的到达需要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的完美融合。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他的生活、他的身体是处在客观的现实当中的,但是那种“悠然”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是处于陶渊明的主观世界中的。然而这两者却在陶渊明的人生当中完美地贴合在一起。它告诉我们:若人的心境能达到如大自然般的浑朴、和融,则人的精神境界就能得到升华,就能将诗意融入生活,使人的生存上升到审美的和艺术的层面,这样才能达到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濛濛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见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此情此景,何其美哉!这或许是傍晚常见之景,常人看到此景或许会产生宁静安逸、喜不自胜的感觉,但是,此情此景,人鸟对比。看到飞鸟结伴而归,陶渊明的心中应该是有一点失落的,同样是归家,为什么飞鸟尚且有伴,而自己却只能顾影自怜呢?

陶渊明出身于仕宦人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历三世,陶渊明对家族历史充满了自豪感。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就家道中落,尽管如此,他仍旧很早、很深地受到了儒家积极事功的影响,他满腹才华,但却生错了时代,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奈只有归隐田园,但是却也无一人能够理解“我”的心情。“蓝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饮酒》其九)连交往甚密的田父都怪我与时世不和,“世人皆浊, 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屈原

《楚辞·渔父》)他劝“我”要随波逐流,去寻求高官厚禄,但是“我”生来的气质就和别人不同, 和大家一起走那条路, 违背了“我”的志意, 那是人生最大的迷失, “我”的志意是不可改变的!于是断然地拒绝了“田父”好心的“回驾”之劝。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啊!舍弃仕途官禄的役使, 回归田园自我本心, 这是陶渊明为找回自我所作的重要选择, 他渴望世人的理解和认同, 可事实证明这已是一种奢望。因此,陶渊明在内心深处应该是有些许孤独的,而这种孤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在晋、宋交替的年代,注定了他是孤独的,但是他也只是一个寻常百姓,他内心的失落与焦灼也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的优点就在于他懂得放弃原本就不适应于心的东西,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所以即使失落,即使焦灼,也不会影响到他追寻生命本真的理想,不会打扰到自己平淡安逸的生活,使其淡泊宁静的情怀更加贴合现实。··

真意已忘言

诗作最后两句是总结性的语句。作者在东篱下低头采菊,于悠悠然中偶然抬头看见南山;在濛濛的青霭之中,无意中瞥见飞鸟相携归巢,这一切是何等自然,何其惬意!即使心中仍有些许忿忿不平之气,但是在如此美妙惬意的环境当中,其它的一切杂念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就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它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应该可以说是人类生活史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而他的和谐恰恰就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

《饮酒》其五作于陶渊明归隐后不久,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彻底放弃官场名利,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自然与“我”已经合二为一了。在这平淡宁静的自然之中,诗人与自然已经是心意相通了。这其中的真意,也已经是心领神会了。这其中的真意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悠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勃勃生机!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并非是他忘记了应该怎么用言语来表达,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人生真意应该是个人用自己的心去慢慢体会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陶渊明作为饮酒诗的代表人物,他在《饮酒二十首》的序言说: “余闲居寡欢, 兼比夜已长, 偶有名酒, 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陶渊明作饮酒

诗,既不是为了借酒浇愁,亦不是为了佯装轻狂,而是为了从酒中发觉出人生的真意。古代的文人或豪放不羁,或婉约温柔,或二者兼而有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借助意象抒发人生感慨。陶渊明不擅于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他的大部分诗作往往都运用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在他吟咏的如“飞鸟”、“青松”、“孤云”、“秋菊”等自然景物中常常寄寓特殊的含义,使之都不再作为简单的物象进入诗歌,而成为蕴含诗人意绪、心态的意象。下面,我们将从《饮酒》其五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田园归家情结——飞鸟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政治混乱、战争不断,但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社会里,文人名士往往具有崇高的理想,希望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然而陶渊明也不是一个例外,他和封建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深受儒家治国安邦、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其四)看出诗人当年不俗的情怀,其立身处世的态度是积极昂扬的。他出仕做官,是为了“兼济天下”,但是官场的黑暗是他始料不及的。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曾经三次挣扎,最终只能望洋兴叹,寄情田园。

这种回归田园的情结,以归鸟为象征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陶渊明则常常以飞鸟自喻,“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就是以飞鸟自喻,诗人表面上咏的是失群而终归宿于孤松的飞鸟,实际上写的是经历了人生坎坷而终于归隐的自己。而在这首诗当中,诗人也是以飞鸟为象征物,“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日夕归鸟还巢,是自然生命运动的常态,而陶渊明正是在其中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传说上古有巢氏时代,鸟与人具有相似的栖息方式,在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中,“鸟归巢”与“人安居”具有相同的意义指向。而陶渊明向往上古社会的结构及生活方式,因此在文学艺术表现中才易将人与鸟构成象征关联。飞鸟每天来去自如,不受外界的影响和羁绊,而此时的诗人已放下一切的荣华富贵与精神羁绊,心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鸟之巢赖以栖身,陶之田园用以安神。

二、对生命的珍惜——菊花

“菊”这种植物,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其药用价值很早就得到人类的确认,我国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百草经》,在论及“菊”的药用价值时说:“久服利

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自远古至晋,经常有名士食菊、饮菊花茶、菊花酒以求健身延年的记载,屈原在他的《离骚》中就提到菊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了西晋时,黄老、玄学思想盛行,服菊养身延年已成为当时的时尚。比如晋人傅玄作的《菊花赋》说:“服之者长生,食之者通神。”陶渊明在其诗篇中也明确指出了:“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并序》)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就已经想到了用“食疗”来防治百病。从中医的角度看,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清风散热、平肝明目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眼睛红肿、高血压等病症。

当然,陶渊明爱菊,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药用价值,更在于菊花所代表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宋代的周敦颐就曾经这样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其实花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风格上的差异,花的成长、开放只与季节、气候存在着关系。但是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比较含蓄的,我们喜欢采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菊花一般是在霜降节令前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淡泊宁静,甘受寂寞,大有谦谦君子之风;开放在深秋季节,正是严寒即将到来之时,顶风傲霜,充满了“劲直”之气;纯黄之色,一尘不染,象征着圣洁高远,不随波逐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在不经意之中,如有神助似地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恬淡的人生境界和潇洒的处世风度。从此之后,人们读陶诗就会联想到菊花,见到菊花也会追念陶渊明的高风亮节。

三、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南山

在人们的眼中,山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伟岸高大的,历代的文化名士往往喜欢访名山,在群山之间挥洒自己的文学才干。中国的名山如泰山、衡山等,都是一些文学家诗词中的“宠儿”。在群山之中,陶渊明独爱南山,南山自古以来也拥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中国自古就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祝福语用于给长辈贺寿,南山象征着崇高、昌盛和长寿之意。南山的长寿之说早在先秦的《诗经》就有记载:“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承。”(《小雅·天保》)这便的南山意蕴的源头之一了。陶渊明常常采菊、饮菊花酒有一部分也是为了延年益寿;归隐于南山之脚,亦或许是慕了“南山四皓”的名而来,“南山四皓”个个都是长寿之人,须眉皓白,这样的长寿也是陶渊明所追求的。

南山是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其风光自然是美丽无比的,但是它亦有着自身的象征意义。沈从文先生就有一篇《“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的文章 (生前末发表) ,提出南山乃指“商山四皓”并力证“并没有真见什么南山”。在陶渊明著的《圣贤群辅录》中,四皓列名其间,足见他对同是隐居者的“南山四皓”

的景仰之情。但是,无论是否是真正的南山,它对于文学的意蕴却是相同的。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陶渊明隐居于南山就是为了寻求这样悠然安逸的生活方式,更是为了追求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他的人生经历是曲折坎坷的;他的精神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文学作品是内涵丰富的。从他的《饮酒二十首》其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陶渊明归隐之后平淡和谐的生活状态和恬淡宁静的人生境界。他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心中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他既不玩世不恭,也非避世山野,而是在人境当中觅得一方净土,在残酷的现实当中得到精神的超脱。陶渊明在“人境”中“结庐”而居,因为“心远”,避免了车马的喧嚣,逃脱了尘世的困扰,保持了内心的宁静和谐,从而达到了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若能做到如同自然一样的宁静安逸,人本身才能做到“物我两忘”,才能追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这对于生活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社会中的我们来说,不可能说不是一种借鉴和领悟!

参考文献:

1)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第六卷】.

2)陶渊明:《陶渊明集》.2004年版.`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2000年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1999年版.

5)于东新:《焦灼感: 陶渊明诗歌思想的一种解读》.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30卷第6期

6)方宏龙:《陶渊明《饮酒》(其五) 文化意蕴剖析》.

社科纵横.2005年6月总第20卷第3期.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四》及赏析 饮酒·其四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译文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注释 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 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能够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

‘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创作背景 公元416年,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仅仅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最后只能借 酒消愁,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 修改润色。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个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为第7首。 赏析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 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 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 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 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 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 《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 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大学语文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及习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篱辨

三、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菊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五、赏析: 1、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思想意蕴。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第五首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二十九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定,先后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这样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因抱负不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于彭泽县令上任仅80余日,便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决然弃职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隐居生活。《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考知识点全扫描

饮酒(其五) 【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中心思想】 《饮酒》(其五),描述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原诗】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心无杂念,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飞鸟相与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南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本诗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自然,婉曲含蓄。诗人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和所要追求的蕴藏在镜像之中,给人以很深的启示。 【练习与检测】(共30分) 1.陶渊明,字,号,又名(入刘宋后改名潜),世称 ,自称。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家、辞赋家、家。(4分)2.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3.对《饮酒》赏析有误的一是()(3分) A.这首诗赋予菊以特殊的意蕴,以“采菊”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B.“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C.“此中有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景、理浑然一体。 4.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5.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6.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陶渊明《饮酒》分析、注释

饮酒(其五) 陶渊明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结庐①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②。 问君③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⑤见⑥南山⑦。 山气日夕⑧佳,飞鸟相与还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品注释】 ①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②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③君:指作者自己。 ④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⑤悠然:自得的样子。 ⑥见:看见(jiàn),动词。 ⑦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⑧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⑨相与还:结伴而归。 【作品分析】 《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思考与练习】 1.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2.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链接】 宋·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明·孙鑛《文选瀹注》 卷十五云:“此诗大是妙境,第点出‘心远’、‘真意’,翻觉亦有痕。”

陶渊明饮酒赏析

【篇一】陶渊明饮酒赏析高中诗歌鉴赏题相关材料汇总2 高考语文诗歌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技巧高考复习指导(高三)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

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陶渊明《饮酒》赏析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

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饮酒》(其五)陶渊明

饮酒(其五)陶渊明 执教者郑建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诗中酒”,借鉴中华诗词大会的“飞花令”环节,由两位同学上黑板展示古诗词中含酒的诗句,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板书文题及作者) 二、作家及作品 陶渊明,又名陶潜,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私谥靖节,后世称为“靖节先生”。 三、我会读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听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全班诵读课文。 四、我会感悟(明诗意,析句子)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里的“车马喧”并不是指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是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的东西。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只要心远离尘俗,自然觉得住处僻静(设问)。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

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点明诗歌的主旨。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要说出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真意”指的是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景象中悟到的自然意趣,包含了物我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趣。 五、我会品味(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很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七、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法大视野》中,与此诗有关的作业。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她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人品高洁,生性淡泊,她就是真正的隐士,虽然她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那都就是为解生活之困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出仕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她束带相迎,她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她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饮酒》诗组中的第五首,也就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趣。它的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与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就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您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就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就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就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与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渊明爱菊,既就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就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

饮酒陶渊明的译文与赏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 作者:佚名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

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 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 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 “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 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 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 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 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 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 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 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 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 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 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 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 完美的境界。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词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8) 参考文献 (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图文稿

陶渊明饮酒诗赏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陶渊明《饮酒》之五赏析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人品高洁,生性淡泊,他是真正的隐士,虽然他也曾做过几任小官,但那都是为解生活之困不得已而为之,每次出仕时间都不长。41岁那年,任彭泽令仅81天,适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安身立命于田园,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此后再也没有涉足过官场,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63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饮酒》诗组中的第五首,也是最着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它的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在不经意间抬头时,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体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导语:饮酒其五陶渊明 拼音版, 陶渊明的诗, 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 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 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 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 真正懂得。一起学习一下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饮酒其 五陶渊明赏析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的资料, 欢迎阅读参考。 1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yǐn jǐu qí wǔ 饮酒其五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结 庐 在 人 境 ,而 无 车 马 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问 君 何 能 尔? 心 远 地 自 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 气 日 夕 佳, 飞 鸟 相 与 还。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 中 有 真 意, 欲 辨 已 忘 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2 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 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 决心归隐田园, 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参考答案: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参考答案: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导语:饮酒其五陶渊明 拼音版,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一起学习一下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吧!以下是小编整理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yǐn jǐu qí wǔ 饮酒其五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jié lú zài rén jìng,ér wú chē mǎ xuān。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拼音版 2 饮酒其五陶渊明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3 饮酒其五陶渊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诗的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采菊”四句,即由“心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情感

浅析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情感 摘要:古有诗经:“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 以敖以游”(《邶风·柏舟》)。后有曹操把酒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自古诗中便有,然而在陶诗前,虽然众多诗人提到酒这一事物,但只是激发情绪的兴奋物,并不代表特定的感情。而酒到了陶渊明手中,却不仅仅是酒。酒中掺杂了太多诗人的情感,有喜有忧、有乐有愁。酒瞬间有了感情和意义,令读者在品诗品酒的同时深深地被诗人非凡的人格魅力与才气学识征服。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明确将饮酒诗确定为创作主题的诗人,饮酒诗创作以其全面的思想内容,自然的艺术风格,成为同类创作中难以逾越的巅峰。明代萧统在《文选。陶渊明文集》序中评价道“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1】在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所收录的126首诗中,除《饮酒》二十首外,《止酒》《述酒》外,还有很多题不言诗,但是实际上是饮酒或与酒事相关的诗歌40多首。如万伟成所说的,“酒诗的真正成熟,始自陶渊明”。【2】本文重点研究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蕴含的具体情感。 一、借酒抒情,渴望自由,坚守高尚品格。 陶渊明天性好自由,性本爱丘山,诗中的酒常常是是陶渊明渴望自由表达愿望的寄托物。酒可以使人迷醉,使人放松,陷入自由无羁的状态。在酒里,陶渊明轻易地实现了寻找自由的愿望。酒就是他逃避社会超逸现实的工具。在《饮酒》二十首中第九首:“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老父言,禀气寡其谐。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以对话的方式,表现诗人不违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隐逸避世,远离尘俗,态度十分坚决。 酒就是陶渊明最安心的自由天地。酒中没有黑暗没有倾轧,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天堂。在《饮酒》二十首中第十三首中,陶渊明更是借醉者之口将自己愿醉不愿醒的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两个不同的人常常一起喝酒,一个长年独醉,一个终年独醒。醒者醉者互相嘲笑对方,说的话也完全不相干。陶渊明要以长醉不醒的方式,向混浊的现实表示兀傲的态度,在醉中忘却人世间的所有烦忧,在酒中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在酒中幻筑一种想象的真实存在的时空。 二、借酒来表达对人生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 从汉末到南北朝,由于汉朝灭亡,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外部征战连年,人为的因素威胁到人的生命,使人感到前途迷茫,甚至连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也大唱“人生几何”。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之际,诗中这类感慨就有很多。如《饮酒》其三曰:“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2]。《形赠影》曰:“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2] 。《杂诗》曰“人生无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