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秘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探秘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探秘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探秘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导语:唐僧取经途遇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个故事就是以唐朝时期的玄奘取经为原型改编的。那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多少呢?他又是

唐僧取经途遇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个故事就是以唐朝时期的玄奘取经为原型改编的。那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有多少呢?他又是怎样一步步克服,最终取到佛经的呢?

首先,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中第一个就是来自本国的阻止。当时天下刚定,唐朝根本不允许国人出镜。所以玄奘最初想要得到国家的扶持递上西行的申请书时,是没有回应的,唐太宗根本就不同意,这一点与电视剧有着较大出入,电视剧是为了美化唐太宗。事实上,玄奘之所以能够成功西行,是自己乔装打扮,混入灾民中偷渡离开。

离开长安之后,玄奘还遇到了一路阻拦他的军队和士兵,在他人帮助下,玄奘离开了凉州。此时的玄奘状况已经十分凄惨,马匹死了,僧人也离开了,也而就是说现在的玄奘只能孤身步行前往。

在穿越沙漠时,他差一点被士兵射杀。在沙漠中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举步艰难,而此时更不幸的是他赖以生存的水被倒翻了。在沙漠中,孤身一人,没有水,并且还迷了路,在这般艰难的状况下,玄奘竟然坚持了整整5天,并且成功走出了沙漠,来到了目的地的第一个国家——高昌国。

在高昌国中,由于国王的赏识,硬要留下玄奘,但是玄奘不愿更改自己的决心,所以就绝食抗议,最后高昌国的国王妥协了,放玄奘离开。但是离开后的玄奘又遇到了雪崩,之后他的身边就只有两名弟子陪伴在身侧。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数不可数,多次还威胁到了他的性命,幸好玄

历史趣谈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异同点在哪里 导语: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 唐朝之所以会成为现今人们心中最繁盛的朝代,究其原因,是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氛围,佛学的兴盛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唐朝出现了两个极为有名的圣僧,他们一个西行,而另一个东渡,虽然目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佛学的信仰却是相同的,这两人就是玄奘和鉴真。那么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呢? 玄奘出生于公元602年,死于公元664年,享年62岁,在他死后23年后,唐朝再次诞生了一位得道高僧,这个人就是鉴真。鉴真享年76岁,死于日本。这两人都是唐朝少有的高僧,并且做出了很相似的举动。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是却都是对佛学真理的追求,值得后世人尊敬。 玄奘西行这件事由于《西游记》这本名着和电视剧享誉中外,但是鉴真东渡这件事却是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玄奘西行是为了佛教的思想分歧去寻找正确的思想才前往印度等佛教发源地,而鉴真东渡是为了向日本传授佛教真理,因为当时的日本是十分落后的,曾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佛教知识。 玄奘和鉴真相似的点是两人都是私自行动。玄奘曾向朝廷请求西行,但是却不被首肯,所以就只身一人独自前行。而鉴真是因为要将本国的佛教思想教授给日本,而且当时他已经是唐朝少有的名僧,朝廷不愿失去这样一个人才,曾屡次派人阻止鉴真去日本。 但最后,玄奘还是西行了,鉴真也东渡成功了。这两位圣僧对佛教思想的追求是十分可贵的,值得后人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 生活常识分享

人文地理综合(一)含答案

人文地理综合(一)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3题 1. 在第Ⅰ、Ⅱ阶段,单位面积耕地收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正确的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收益越大②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利润越大 ③耕地收益越大,利润越高④经济作物的收益超过粮食作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单位面积耕地产量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原因有() ①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善 A. ①②B.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 第Ⅱ阶段中期以后,耕地实际总产量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②自然灾害频繁 ③农业劳动力减少④单位面积耕地利润逐渐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4. 下图所示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最有可能使用的地区及优点是: A. 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的发展 B. 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C. 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D. 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5. 近年来, 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资力度,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这是因为: A. 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B.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C.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D. 发展农业吸纳劳动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6.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连续几年下发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表明: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③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农业决定了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郑州附近的禹州是大禹的故乡, 历史悠久, 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禹州钧瓷工艺精美, 欧美人民喜爱. 7. 禹州钧瓷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技术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8、下列各项中,与上海形成我国最大商业中心关系不大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腹地广阔 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人才密集,技术力量雄厚 读我国西北某地图2,回答9~12题。 9、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交通 B.水源 C.地形 D.军事 10、该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绿洲 农业 D.种植园农业 11、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酸化 D、物种灭绝 12.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型转变前,其人口生产特点表现为()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以上都不是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遣唐使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介绍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等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朝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 2)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本课难点:遣唐使的影响、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三、教法 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讲练结合、读书指导法,。 四、授课过程 1、师今日赠言: 我们4班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班级,在我眼中你们是自信的、阳光的,喜欢思考的、善于交流的、老师很高兴能参与到你们的成长中来,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今日我给大家的赠言是:成功沒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虽然也会经常失败。但是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2.导入新课:在中国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让世界为之仰望:那就是大唐盛世!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它以自己绚丽的光彩照耀了整个世界。谁能给大家谈一谈你眼中的大唐盛世呢?生:可以用图画、描述、书写等各种方式来谈(学生各尽特长,展示特色) 师:这就是我们眼中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繁华开放,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方,世界各国的使者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无不由衷的赞叹。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睹大唐中外交往的风采。

屹立千年的玄奘雕像和他身后的大慈恩寺

屹立千年的玄奘雕像和他身后的大慈恩寺 就在西方还在争论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曾经到达过东方之时,中国的一位僧人却在公元627年独自西行,穿越沙漠,翻过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往来于中国和印度大陆之间,这段非凡的传奇之旅被写成一本书,《大唐西域记》,早于马可波罗几百年,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位佛教历史名人,玄奘。 玄奘西行的路线是从唐长安城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进入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进入印度。 今天,当我们在地图上寻找玄奘西行路线时,依然会觉得不可思议,一出阳关,便进入使人谈而色变的大沙漠莫合延啧和白龙堆,没有生命,偶尔见到一颗枯死的胡杨,已经死了一千年,沙丘在狂风中转瞬就换了位置,会让人迷路致死。茫茫沙海中,可以做路标的,唯有死人惨白的枯骨,无声的诉说着可怕的过去和依然可怕的现在,而玄奘竟然独自一人,依仗着一匹老马走了出来,直到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最为神圣的佛国。 自此,丝绸之路又成了一条向西天取经之路,一条自觉的文化交流之路,玄奘对外来文化主动迎取,索求真理的态度,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决定了盛世唐朝博大、积极、自信的胸襟和气度。 在西安大慈恩寺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尊青铜玄奘塑像,他手持芒杖,端严若神,1300年前,他用17年时间,行程5万里,终于把佛经和佛国文化的精髓带回中国,安放在大慈恩寺内,这是千年之前一个僧人对于信仰的实践,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生命与信念的拷问。从今天回溯历史,人们不禁要追问:玄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西行取经?这条西行路留下了怎样的精神密码? 历史总会在团团迷雾中遗留下一些碎片,犹如一条线索,引领后人通往文明的谜底。 还记得那个唐僧么?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他带领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西天取得真经,这个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孤身西行求法,身边除了尸骨亡灵,风沙黄土,陪伴他的只有一匹识途老马,根本没有团队。 有人说,玄奘的行动是对中国人探险精神的有力证明,事实上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里并不缺少积极出走的本性,夸父逐日,周穆王驾车拜谒西王母,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各个文化之间相互冲突、借用、营养和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 在玄奘所处的时代,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蓝图正在迅速壮大,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与使团中夹杂着佛教徒,最初翻译佛经给中国人看的是大月氏人、安息人和于阗人,他们对汉语和梵语都是一知半解,许多佛经译得不确切,这激发了玄奘为寻求真理前往印度,百折不挠的大英雄气概。 初唐时代,西北边陲烽烟不断,朝廷明令百姓不准出关,玄装只能偷渡出关,他昼伏夜出,曾经

唐玄奘西行取经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玄奘西行的故事

玄奘西行的故事 越南和日本。 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 玄奘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僧辩。 1962年、《维摩诘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家族本是儒学世家,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 经过高昌国时。 三。 652年(永徽三年)。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升座复述,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玄奘跟随。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隋炀帝大业末年,618年隋朝灭亡。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以求融汇贯通一切,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分析详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 先到了荆州天皇寺,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大业末年辞官隐居,威震全天竺、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杂心》,因而又

同往成都,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 643年,声誉大著,即今天的大雁塔,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少时因家境困难,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得高昌王鞠文泰礼重供养、惠振讲《八犍度论》、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 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 玄奘此后,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他有三个哥哥。 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二哥陈素,世亲的再传弟子,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深生愧惧,号长捷法师,他因此不战而胜,玄奘载誉启程回国、《涅盘》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博得大众的钦敬。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摄论》。 离开高昌后,戒贤是护法的徒弟。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他向该寺的住持、五年间,名声鹊起,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乃稽首礼谢,沿江东下参学、道基讲《杂心》,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玄奘,鉴真其人,西行东渡的时间和交流的内容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鉴真与玄奘异同的比较,培养初步的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玄奘西行,克服钱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2)通过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其他文化的一切精华,这样才能给本国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进 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具准备】 挂图、地图册 【板书设计】 一、玄奘西行 1、西行原因 2、取经经过 3、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1、东渡原因 2、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 3、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汉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唐代历史上,有哪些中外交往的事例?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学生看书)5分钟 问:有没有同学看过《西游记》啊? (学生展示)让学生简单讲述关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思考讨论: 我们来比较一下《西游记》和玄奘取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略。 出生不同 一人独自去取经,没有徒弟随行 是偷偷去的,回来才受到皇帝的欢迎 ……

(学生活动)让学生简述玄奘西行的过程 “看图重走西行路”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玄奘回来后,对佛经进行翻译,加以保存 (介绍)关于“大雁塔”的得名来历和历史发展 (过渡)中国从印度(天竺)取经归来后,又将佛经向外传播,而鉴真则是一位伟大的唐文化传播者。(学生活动)看书,然后简述鉴真的个人经历 唐高僧鉴真: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 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问)鉴真为什么受到日本人民的爱戴?

初中历史社会八年级《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教学设计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一、教学目标 ⒈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⒉能力目标 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作用的分析,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异同,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归纳能力。 ⒊知识目标 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时的社会背景,掌握中印、中日文化交流等史实,并能充分理解中外文化交流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 以电视剧《西游记》插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 ㈡新课教学 ⒈玄奘西行 ⑴取经原因 教师简单介绍佛教的传入,学生明确玄奘取经原因。 ⑵取经经过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玄奘西行能够获得成功?拓展思维并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⑶玄奘西行后的中印文化交往 使学生明确:玄奘为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印度文化对古代中国有很大影响。

⒉鉴真东渡 ⑴东渡原因 鉴真是作为佛教学者的身份到日本去传经的,这充分体现了鉴真乐于奉献的精神。 ⑵东渡历程 着重强调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如漂流到海南岛、双目失明等,以此突出他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 ⑶中日文化交流 鉴真作为中日文化的使者,传播的不仅是中国的佛学,还有建筑、雕刻、医药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⒊比较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不同(表格) 通过先是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学生(口述)填表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小结 简要分析唐人的文化精神,借此鼓励学生向历史文化名人学习,树立坚定的信念,按照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五、课堂训练 进行课堂基础性练习(见作业本) 六、课后作业 1、小作文:从玄奘、鉴真身上学习到了哪些精神?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 2、完成作业本中本课的相关作业。

玄奘之路

玄奘西行路线 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程路线 从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长安; 途经国家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文化科考路线将根据交通及安全状况作适当调整 ●长安(今陕西西安):玄奘出发及译经之地; ●凉州(今甘肃武威):古丝路重镇,玄奘出发时2/3人口为外国商人,玄奘在这 里讲经首次获得了国际声誉; ●唐玉门关(今甘肃安西县):初唐的边关,玄奘偷渡玉门五关的神奇历险故事; 孙悟空的原型人物——石盘陀; ●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鲁番):玄奘取经的转折点; ●罗布泊:著名的楼兰古国,玄奘回程途经楼兰; ●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天山历险;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著名的古西域城市; ●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丝路重镇,唐朝有“中华门”; ●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玄奘称之为“大头痛”; ●梵衍那国(今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及卧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佛教初期的兴盛之地; ●印度(新德里——蓝毗尼——那烂陀一线):印度的佛教圣地,玄 奘在这里获得了印度举国的敬仰;

玄奘西行及其影响

历史上的唐朝僧人玄奘,原来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了和尚,从此认真研究佛学。青年时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造访有名的佛学大师,拜师学习;精通了当时中国流传的佛教经典。 可是,那时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玄奘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的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寻访“真经正法”,弄它个水落石出。唐朝贞观年间,朝廷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西元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朝廷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据说,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找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盘陀的,带路混出了玉门关。 据说,玄奘在关外沙漠中的第一座堡垒,就被守兵发现;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并且送给他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第一堡校尉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教他

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 天竺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西元645年,玄奘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归国,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唐朝长安。唐太宗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唐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他开创了中国的佛国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经有天竺各国以佛经为纽带,展开对唐友好往来,在他回国以后,日本、韩国佛徒陆续到大唐求法,从他这里找到佛学源头,形成中日等国的友好往来,直到今天,中国佛徒和日韩佛徒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是一个佛国无限增大了大唐的外交领域。 玄奘实际上也给国人西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一种开放式的思路,杂学博学,一切皆为我所用,但不失原则立场,用在国家上,也即全盘西化不是出路,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 玄奘在长安的弘法实践,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

徒步戈壁 玄奘之路

徒步戈壁玄奘之路 第五届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 比赛路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重点路段,也是玄奘西行取经九死一生实现人生超越的经典路段, 古称八百里流沙。 位于今天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境内,全长399公里。 赛事路段为A段,即塔尔寺到白墩子,全程111.7公里。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5月24日“横越生命中的戈 壁”https://www.doczj.com/doc/127119427.html,/roll/20100524/01357987971.shtml

前言 我是很少用脚走路的人,2010年5月1日前记忆中未曾有过10公里以上的行走经验,信奉“健康来源于静止”的生命哲学。 因“静”,可以倾听身体器官的不谐声音,及时调整,所以走向这次“玄奘之路”前,身体部件无伤。 下面的文字,都是这几天走出来的,写给和我一样“菜鸟”级别心怀畏惧却又想挑战自我的“新驴”,所谓的C大队成员。 “玄奘之路”其实没有什么C大队,只有比赛的A队和体验的B队。之所以自称为C大队,是因为迟到的我觉得进入B队的门槛也不低。走完全程,安全点儿,别拖团队后腿,这就是我的所谓C 队目标。 我用语尽可能纪实简略,但矫情难免。情动,之于戈壁之行也是一种体验,所以泪水也是美。 尝试 2010年5月1日,选购了似乎全套的装备,进入潮白河开始训练,第一次训练,可能也是人生第一次这样的长距离徒步,28.8公里. 右图:新衣服,新包,新鞋子,新手,低头学习使用GPS。 开始简单,最后就是坚持了,因为被鼓励,也因为不好意思放弃,最后是拄着一根很结实的枯树干,拖行回到驻地。没准备手杖。 下半身无力,上半身还有力量,身体分离状态,身体内断了“通路”,余缺无法调配。 感觉不对。 第二天,18公里,第三天10公里。最后回来,拉伤了右腿肌肉,大夫诊断是过度疲劳导致肌肉损伤。 这便是不对之处。 不能动,就上网恶补户外运动常识。因为枯树干的作用,首先寻找手杖的使用知识,选择并购买合适的手杖;因为腿伤,寻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我曾经和一位喜欢“激情飞扬”开车的朋友说:交通规则是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也相信户外徒步这一领域一定有很多的人用伤痛和血汗做过总结。 不勤奋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仅仅依靠勤奋刻苦也是不行的。这也许就是大家不断地走进课堂的原因。

高分作文范文-探索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听说过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故事吧。一个是取经,一个是把中国佛教发扬光大,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呢?更直接的说,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是不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唐代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吧! 玄奘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翻译佛经74部,大约有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看鉴真东渡吧! 唐朝66岁高龄的失明高僧鉴真,经历了5次失败,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他离开扬州龙兴寺,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径直驶向日本。当年的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鉴真到达了日本后,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了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大约10年,76岁时在东京去世。 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是不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呢? 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因为网上、书上都说鉴真发扬出去的是“中国的佛教”,而玄奘取回的经文是天竺的,不是大唐本有的文化。 然而,也有网友说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就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我想,可能唐朝的人们早已把天竺经文当做自己的佛教文化了吧。 也许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也有一部分是天竺传来的,但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探索答案的过程。这篇文章便是我探索的收获!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S版五年级上册)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S版五年级上册)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作者:王小杰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说教材:《唐玄奘西行取经》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描写著名人物的记叙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3.理解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说教学理念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取经经过中的重点段落反复品读,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品析”的方法学习课文,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品质。五、说学法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所以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来学习这篇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象边体会,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六、说教学流程我

的课堂结构是:谈话激趣导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清脉络——精读探究体验——总结升华情感——课外拓展延伸。(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跟老师一起读课题,问:“知道唐玄奘是谁吗?”(“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你印象中的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能明辨是非,一路上总需要三个徒弟的保护……)历史上西行求法的唐玄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他为什么要西行取经?取经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了课文你就会明白。(二)、初读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段号。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来理解。 3、检查预习情况:(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三)再读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唐玄奘西行取经这件事,那么请同学快速默读一下课文,说说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原因?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经过?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影响?(小结:一、(1取经原因二、(2-10)取经经过三、(11-13)取经影响)2)那么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取经的原因呢?从这一自然中你感受到了唐玄奘的什么品质?(精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四)精读探究体验课文第二部分是全文重心所在,这里有许多重点文句和文段教学时以我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感悟玄奘品质。为此,通过创设情境引读、配乐范读等,学生悟读、练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①请同学们默读(2-10)自然段,画出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和经过的地

探索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_初中作文

探索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听说过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故事吧。一个是取经,一个是把中国佛教发扬光大,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呢?更直接的说,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是不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唐代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吧! 玄奘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2019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翻译佛经74部,大约有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看鉴真东渡吧! 唐朝66岁高龄的失明高僧鉴真,经历了5次失败,毅然决定再1 / 2

度出航。753年,他离开扬州龙兴寺,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径直驶向日本。当年的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鉴真到达了日本后,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了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大约2019年,76岁时在东京去世。 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是不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呢? 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主要是因为网上、书上都说鉴真发扬出去的是“中国的佛教”,而玄奘取回的经文是天竺的,不是大唐本有的文化。 然而,也有网友说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就是本土化之后的天竺经文,我想,可能唐朝的人们早已把天竺经文当做自己的佛教文化了吧。 也许鉴真发扬出去的佛教经文也有一部分是天竺传来的,但最终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探索答案的过程。这篇文章便是我探索的收获! 2 / 2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玄奘西行的贡献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玄奘西行的贡献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玄奘西行的贡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玄奘 玄奘(602 年~664 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 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 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 粒、佛像7 尊、经论657 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 部、1335 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 个国家及传闻的28 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 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 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 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玄奘西行的贡献 玄奘跋山涉水从长安到达印度,经过十多年的学习,终于学得到比较深奥的佛学, 更重要的是他在回长安的时候,从佛教发源地印度带回了五百多本经书。他回唐以 后,经过努力把这些梵文的经书翻译成了中文。由此可见,首先玄奘的突出贡献在 于,翻译了外文著作,为唐代提供了重要的佛学典籍。也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印度 1

11 玄奘西行教案

11 玄奘西行 教学目标: 1、了解玄奘这个人以及他在佛教中的贡献。 2、初步了解印度地理及经济文化概况。 3、初步了解中印双方的文化交流,感知中印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初步了解印度的现况 1、首先,老师先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 (如果学生知道,可以问问他们如何得知这是印度?) 2、刚才我们看到的图片是印度风光,你对印度了解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印度吗? 3、现在,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印度。(听录音,对印度进行简单的介绍,认识印度国旗,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 4、听了刚才的介绍,你对印度的什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刚才我们也看到印度有许多的寺庙,因此印度又被人称为“佛教的发源地”其实,我国有许多的佛经还是从印度流传过来的。 活动二了解玄奘这个人以及他在佛教中的贡献 1、还记得这首歌曲吗?(听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知道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这部电视剧主要讲什么内容? 教师: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拍摄的,书中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2、西游记中的西天是指什么地方啊? 3、西游记中的西天指的就是现在的印度,当时被称为天竺。而唐僧也确有其人,到印度取经的事情也是真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玄奘西行的故事。(出示课题) 4、听玄奘的故事 (1)玄奘到印度取的什么经?(佛经) (2)听了刚才的玄奘西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路途如此遥远,为什么玄奘还是要去取经呢? 教师:为了修正佛经中的错误,玄奘不惜千里到印度取经,回国后,他致力于翻译佛经,将佛学发扬光大。 活动三了解中印之间的佛教交流 1、教师:其实从古至今,中国和印度之间在佛教上一直存在着交流。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教学设计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

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