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服药方法大全
- 格式:pdf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19
老年人如何做到合理用药
老年人要合理地使用药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病情选择最佳的药物和剂型;二是制订最佳的给药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疗程。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药适应症要强,品种要少。
需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也就是对症下药,决不可乱投药物。
要选择针对性强、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用药尽量简单,品种要少,一种药物能解决问题决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这样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不良反应。
2、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法。
慢性病者尽量用口服制剂 (如片剂、胶囊剂或溶液剂),老年人尽量不用缓释片,因释放慢,吸收量增加,易产生毒性。
急性病者可选用注射用药(如静注、静滴、肌内或皮下注射),但一般老年人尽量少用肌内或皮下注射。
3、用药剂量要小。
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要小,60~80岁老年人用成人剂量的3/4~4/5,80岁以上者则只用l/2。
有肝肾功能障碍的中老年人用量应更小。
鉴于老年人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用量就尽量做到个体化,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调整。
4、要遵照医嘱服药。
要按医生处方所规定的用药剂量、次数和疗程用药。
未经医生同
意,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服药的次数和剂量,到疗程时,要及时停药或减量。
由于老年人常出现忘服、重服、多服、误服或漏服等现象,常可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康复,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用药时最好有人为其“把关”。
老年人怎样合理用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健康问题和疾病,需要经常用药来维持身体健康。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慢性疾病的高发率,他们在用药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
老年人在用药方面需要特别注意,要合理用药,避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下面,本文将介绍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和方法。
一、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老年人在用药前,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包括体重、肝肾功能、心血管功能等方面的检查。
通过定期的体检和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减少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二、咨询医生老年人在用药前,应该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用法、用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不要盲目听信邻居、亲戚或网络上的药物宣传,要通过正规医疗机构或专业医生的指导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遵医嘱用药老年人在用药时,应该严格遵守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
特别是长期使用的药物,如降压药、降糖药、抗抑郁药等,更要按时按量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四、避免多药相互作用老年人常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这时就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用药时要向医生说明自己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注意药物的剂型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肝肾功能可能会有下降,因此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其剂型。
肠溶片、控释片、颗粒剂、滴鼻剂等,可以减少对肠胃的刺激,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六、避免过度用药老年人在用药时,要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镇痛药、抗抑郁药等,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性、过敏反应等不良后果。
要根据医生的嘱咐和自身的健康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量。
七、定期复查老年人在用药后,要定期复查身体健康状况,了解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如出现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要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老年人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要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咨询医生,遵守医嘱,避免多药相互作用,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避免过度用药,定期复查身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用药用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变得虚弱,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也会逐渐发生改变。
因此,老年人使用药物时需要格外注意用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正确的用药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对维护老年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老年人用药用法的相关知识。
一、正确用药方法老年人用药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比较重要的方法如下:1.注意用药时间:老年人的身体相对较弱,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服用药物。
通常,老年人应将药物分为早晨、中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服用,并遵循医生要求的剂量和间隔用药的准则。
2.服药方式:老年人如何服用药物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老年人应采用安全、简便的方法,如口服、注射、贴敷等方式,避免使用不适当的方法。
3.避免过量使用:老年人应避免过量使用药物,大量使用药物会对身体造成副作用。
为此,合理地使用药物很重要,一般来说,应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按照药物的剂量规定来使用。
4.遵循食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在用药时应注意食物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食物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影响。
因此,老年人应遵循医生建议,按照药物说明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例如,金属离子和水分会影响抗结核药物的强度,而维生素C则会影响锂盐类药物的有效性。
5.遵循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在用药时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例如,如果老年人正在服用高血压药和心脏药,则应注意这些药物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6.注意服药地点:老年人应在安全的环境下服用药物,例如床上或安静的环境下。
避免在行动的时候,或者在匆忙中使用药物,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7.遵循药物存储规则:老年人要存储药物时要注意,必须妥善保存,避免受到阳光、潮湿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确保药物的品质和安全性。
二、注意事项老年人在用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忘记药物:老年人应注意按时服用药物。
老年人如何正确吃药刘念发布时间:2023-06-19T09:44:47.765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刘念[导读] 人上了年纪以后,身体各项器官功能下降,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都会找上门来,吃药就成了老年人的“家常便饭”。
很多老年人身体同时有各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吃药会大把大把的吃。
但由于老年人的食管蠕动性差,唾液分泌减少,大把吃药肯定会有药物嵌塞的风险。
而且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吃药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情况都加重了老年人用药的风险。
那么老年人如何正确吃药呢?雅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四川雅安 625000人上了年纪以后,身体各项器官功能下降,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都会找上门来,吃药就成了老年人的“家常便饭”。
很多老年人身体同时有各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吃药会大把大把的吃。
但由于老年人的食管蠕动性差,唾液分泌减少,大把吃药肯定会有药物嵌塞的风险。
而且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吃药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情况都加重了老年人用药的风险。
那么老年人如何正确吃药呢?一、老年人常见的用药误区第一,由于各种眼部疾病导致老年人眼神不好,而且对说明书的理解能力也下降,这就导致老年人看错说明书、吃错药的现象经常发生。
第二,老年人的身体同时会有多种疾病,需要吃各种不同的药物。
然而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不能很好的记住每种药物的服用剂量、时间和禁忌,或者出现忘记服药、少服或者重复吃药的现象。
第三,很多老年人生病没有医生诊断就会自己吃一些感冒药和抗生素类药物,比如出现感冒发烧等情况时。
然而老年人的身体抗药性差,胡乱用药不仅不能够治疗疾病,而且还会加重病情。
第四,把自己的药物推荐给亲朋好友使用。
一些老年人在和亲朋好友交谈时,得知他们的病症状和自己的相似,就会把自己的药物推荐给亲朋好友,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行为。
因为即使是症状相似,也可能是不同的疾病,所以不能够乱用药。
第五,随意换药或者停药。
由于一些药物的疗程较长,见效时间比较慢。
老年人用药途径
用药方法不同及用药途径选择是否正确,对药物作用影响很大。
常用给药途径有以下几种。
(1)口服法:绝大多数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其方法简便、安全、无痛苦、经济,是病人较易接受的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缺点是作用较慢,吸收量不规则,不适用在抢救时给药。
(2)胃肠道其他途径给药:①舌下含服:冠心病人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速效硝酸甘油1片、消心痛、心痛定等。
此种方法作用快,只适于用小剂量药物。
②直肠给药,保留灌肠,肛门栓剂,比口服作用快,对胃肠无刺激作用,吸收快。
(3)注射给药:用药量准确,作用快,但必须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
①皮内注射:将药液用注射器注入真皮内的方法,如各种皮内过敏试验。
②皮下注射:用注射器把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常在上臂三角肌处的皮下。
注射后5—15分钟生效,适用于药量小,没有刺激性药物。
③肌肉注射:把药液注入肌肉内的方法,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和臀部肌肉
外上1/4处,因肌肉层厚,血管丰富便于吸收,注射后10—30分钟可生效,是经常使用的给药方法。
④静脉注射和输液:药液通过静脉后。
很快发生作用,此方法多用于急重症抢救,或药物不适用于皮下肌肉内注射。
此方法要求严格无菌。
其他还有动脉插管给药,体腔内注射给药。
(4)局部用药:直接将药物用于患处,使局部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并产生局部效果。
如涂擦、含漱、湿敷、滴人(耳、眼、鼻)、喷雾吸人、熏洗,阴道内灌洗、肛门塞人。
给药途径的选择,原则是能口服,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
根据药物的作用及病情需要而定。
老年患者如何安全服药教您如何吃药老年人用药安全涉及到年龄、健康状况、药物种类和剂量等因素的影响。
老年人年龄增大,各项身体机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因而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
这些疾病治疗时间长、药物服用种类多,会增加老年人发生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针对当前老年人的用药情况,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减少药物对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同时提高老年人的认知度,可以确保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1.老年人用药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老年人由于各项身体机能下降,对治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均会受此影响,使老年人在药物服用后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增加药物互相作用的风险。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肝脏功能也有所下降,在对药物进行代谢和排泄时能力减弱,因而增加药物在患者体内储蓄,导致副作用风险增加。
其次,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疾病,所服用的药物种类也较多,其药物的互相作用和副作用,都会影响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很多老年人所患疾病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长期服用也会让其副作用风险增加。
另外,老年人存在用药安全性还与其药物依从性差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年人大多存在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问题,因此、对各种药物及服用方式易出现漏服错服的情况,加之对药物的副作用不够了解,均会增加老年人的用药风险。
治疗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合理服用时能够对疾病起到积极的防治效果,如果不能正确服用,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会加重病情,影响身体健康。
2.老年人安全用药的干预措施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安全用药指南,合理正确的用药,关系着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人有其特殊性,在用药时应更加谨慎,并通过多种方式以提高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意识。
医护人员在患者到院就诊时抑郁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并对患者的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记录,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用药需求后再开具处方。
当药物开具后,医护人员应详细向老年人及其家属介绍药物的治疗效果,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可将具体注意事项制作成健康宣传单的形式,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确保能够正确使用药物:(1)老年人应详细了解各种药物的治疗目的,并树立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糖等指标情况的意识。
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药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一是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医生指导下准确选用药物,不要滥用。
二是掌握好用药的最佳剂量。
老年人的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大,必须掌握好用药剂量。
对年龄大、体重轻、一般情况差的老年人,应从“最小剂量” 开始。
三是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
如健留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宜在饭前服,抗生素类宜在饭后服,泻药宜在空腹服。
降压药在一天中两次血压高峰的前半小时服用为宜。
药物能治病,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毒副作用,必须慎重使用。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如抗高血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缓慢降压,然后调至合适量,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长期维持;应用B阻滞剂氨酰心安、美多心安,应注意配伍禁忌;抗心律失常药,如慢心律、心律平、胶、氨酰心安等都有减慢心率的作用。
如某些患有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老年人,可能是由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所致,这类病人在用上述药物时可能出现过长的窦性停搏,甚至晕厥,必须慎用。
用解热镇痛药物为高烧的老年人退热时,以缓慢退热为宜,为防止大汗虚脱,应将药物剂量减至成人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用安眠类药物应注意,老年人尽量不用或慎用,尤其对患有慢支、肺气肿的老年人,更应小心使用,以免加剧脑缺氧,可首选硝基安定、舒乐安定等。
用镇痛类药物应注意,对患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老年人应慎用吗啡、杜冷丁。
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应确定细菌感染是否存在,然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还应注意抗生素用量要足,持续用药五至七天,在体温正常三天后停药。
预防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一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如盲目地应用抗生素或一开始就用等级太高的抗生素。
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用药品种,以减少副作用。
三是应用血管扩张剂、抗高血压药物B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降糖药均从小剂量开始。
四是注意药物的矛盾反应。
如用激素抗过敏反而会引起过敏反应;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反而加重心律失常,甚至诱发猝死。
总之,老年人用药必须十分谨慎,用药后仔细观察,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减量或停药。
老人给药的操作方法
老人给药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工作:在给药前先了解老人的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用量、服用时间等。
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洗手:给药前,保持双手清洁,用肥皂和温水洗手,确保手部无菌。
3. 准备药物:将指定的药物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嘱咐准备好,包括药丸、胶囊、液体药物等。
4. 舒适地位置:确保老人坐在舒适的位置,尽量避免药物误食或窒息的危险。
5. 法定用量:根据医生或药师的嘱咐,按照药物的剂量给老人服药。
可以使用医用注射器、医用勺子或其他配套的用具。
6. 给药途径: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嘱咐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例如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7. 碧补水分:如果老人服用固体药物,可以用一些水或其他液体辅助咽下药物。
对于老年人,他们可能咽喉不灵活,所以适量的补充水分会有助于药物的吞咽。
8. 定时服药:确保老人按时服药,最好制定一个规律的用药计划,以避免漏服或重服药物。
9. 监测和观察:服药后密切观察老人的反应和药物的效果,如果出现不适或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或药师。
总之,老人给药时需要细心、耐心和专业的操作,遵循医嘱和用药指导,确保老人正确、安全地服药。
如有疑问或困惑,应及时向医生、药师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
老年人用药完全手册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能力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合理用药,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和防病治病之目的。
掌握最佳用药量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人用量的1%;60岁以上用成人剂量的1/3;70岁用1/4;80岁用1/5。
老人不适用药物老人应慎用麻黄、甘草和大黄。
麻黄有中枢和交感兴奋作用,易致老人失眠、血压升高、心绞痛,男性老人还易引起尿潴留;甘草易引起血压升高、浮肿、血清钾降低等,而加剧高血压症状。
高血压时,服用利尿剂可使血清钾降低,与甘草方剂并用时要注意。
要减少大黄的使用率,一旦使用,应从小量开始,否则可引起腹泻和腹痛。
要五先五后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
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
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
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后用注射。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病好得快,其实不然。
药剂通过血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
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五、先用成药,后用新药。
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
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忌重复用药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能力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率要比年轻人高2~3倍,只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合理用药,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和防病治病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