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含答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含答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含答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含答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下面各项中,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

3.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4.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5.乡土社会是安稳的社会,没有社会冲突,其权力结构以同意权力为主。()

6.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8.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

9.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

10.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8分)

1.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就不同于现代,乡土社会是“”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而礼靠的是无形的传统。人们只需“学而时习之”地享受积累出的经验。

2.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

3. 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4. 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义。

三、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

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

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 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

C. 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在,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

B.第四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C.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的规范和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

D.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而是指人的行为规范。

C.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

D.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乡土中国”一词,最初是以费孝通著作的书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形成独特影响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都以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为参照,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

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

“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熟人社会”主要指人际熟悉而亲密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获得信任,以人情“给予”和“亏欠”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费孝通生动地指出,“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1937年出版的后记和1984年的重刊序言中,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

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因此,费孝通先生试图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是一个“熟悉社会”,而非“熟人社会”。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也就是说,“熟悉社会”只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人民日报》2015年4月2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对后来的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乡村变化的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相较“熟人社会”概念而言,“熟悉社会”的内涵更丰富,更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

C.“熟悉社会”是更符合费孝通先生乡土社会理论的理想类型概念,属于传统中国的一部分。

D.即使在城市,“熟悉社会”关系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能形成新的“地方认

同”的社会关系网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区分了“熟人社会”与“熟悉社会”的概念区别,重点论述了“熟悉社会”的概念内涵,使“乡土社会”的概念界定更明确。

B.作者引用了《乡土中国》中不同的四个章节的原文,主要以咬文嚼字的方式论证了费孝通所提出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而不是“熟人社会”。

C.在作者看来,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虽不能概括中国基层社会的全貌,但并不因此而减少其学术价值。

D.作者试图以“熟悉社会”来对当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地方认同”现象进行解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上说,不少学者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是不当的。

B.在乡土社会中,当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熟悉达到相当程度后,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内容,而无须了解相关理论。

C.一个北漂青年很可能在工作地遇到同乡或甚至同族成员,并由此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在当地形成新的人脉圈子。

D.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情传统会一边遭受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一边持续地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礼仪之邦,人情往来渗透于人们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常常被当作一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资源进行互换。人情一般都是在非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进行的,并在这种非等价交换中反反复复,使得这种人情交换旷日持久地持续下去,村民之间依赖这种人情关系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使乡土村民社会关系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使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及其极端重要性。虽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村民们的交往行为依旧按照人情的规则在互惠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交往活动中的经济利益交换成分却在逐渐增加。费孝通认为,随着社会生活越来越发达,乡土社会关系之间的经济利益交往也会越来越频繁。人和人之间单靠人情难以维持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乡土社会关系也就会随之变得理性化、功利化,目的性增强,渐渐失去其本有的温情的一面。

(摘编自刘青《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社会关系的变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3月,有删改)

材料二:

图1 过年开销大头主要在哪方面?

图2 春节花费有没有给你带来压力?

(摘编来自罗芳菲《过个年预计花多少钱?人情支出成最大花费》,《民生周刊》2016年2月)

材料三:

乡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因为封闭的经济环境决定了这个自给自足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以村落为生活单位的乡村社会,依靠以乡情为纽带维系着它的正常运转。乡村社会村落聚居的生存状态,使农民在这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中很易于彼此熟识,即使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乡土社会的乡情因素依然可以游刃有余地调和或者说超脱于这些纷争之中。此外,以祠堂宗族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使这种关系迥异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旦这种类似于乡情的社会关系受到冲击,农民们的社交关系也便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失去这种有效的约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面临着信任缺失和秩序混乱的危险。

(摘编自魏韬《白鹿原:失落的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宗法传统的社会,人们生活在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教规范

网络中,根本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独立的人格。“梁漱溟在把中国的社会系统同西方的社会系统进行对比之后断言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的,也不是社会本位的,而是关系本位的。”(《金耀基自选集》)其中关系本位其实就是家族本位、集体本位。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主体地位被淹没在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洪流之中,从而无法产生以个人独立、社会自主为基础的契约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契约主要是作为一种经济范畴起作用,因其领域狭小不可能对整个社会关系发生全局性影响。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换成市场经济体制,遵循的是“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规律。但由于契约文化的先天不足,我国当前只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只重视契约的微观分析而不重视契约的宏观研究。由此可看出中国市民社会文化特征的不完整性。

(摘选自龚玉伟《析论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人情关系仍然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我国的传统社会规范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

B.传统的充满亲情和温情的走亲访友逐渐与经济利益挂钩,这反映出市场经济对人情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C.人情支出在过年开销中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这让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感到有经济压力,但又不得不参与其中。

D.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对春节开销感到有压力,说明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春节消费能力并未达到应有的平衡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也使得社会关系变得理性化、功利化,逐渐改变了人们交往的行为规则。

B.随着经济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情往来的必要行为。

C.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意味着维系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乡情纽带已经受到了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击。

D.人们重视私人契约而不重视社会契约是数千年遵循“三纲五常”的结果,这决定了传统社会规范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

3.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社会关系良性发展?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不可名状4444的。

B.过去的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4444,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C.开展“护苗行动”,创建书香校园,让师生浸润书香的环境里以书为伴,尽享天伦

之乐4444。

D.做任何事情都要按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4444,否则会让自己陷入效率低下的忙碌中。

2.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①“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

②也是这种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

③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但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④“为政不在多言”“无为而治”都是描写政治活动的单纯。

⑤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

⑥儒家很有意用思想形成—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A.④①②⑤⑥③

B.②⑥⑤③④①

C.⑤③④②⑥①

D.⑤⑥③②④①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五、写作(共4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乡下的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的孩子。乡下的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都看见书籍,到处都接触字;教授们的孩子不常在田野里奔跑,也不善于分别草和蚱蜢,因为蚱蜢有保护色。乡下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谁更聪明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

参考答案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8分)

1、礼治

2、文化性政治

3、长幼有序

4、长老权力

三、阅读(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1、C

提示:法治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是国家权力,根据的规范才是法律;且人与人的关系依据规范配合,A项说“自行配合”是“很难想象”的,错误。B原文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故B项不正确。D项说“没有区别”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2、B

提示:文章认为,老子和部分美国人都认为社会可以“无法无天”“无需规律”所以“对比”说法错误,证明的观点的说法也错误。

3、D

提示: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强调的是“教化”,而非“本能和良知”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1、D

提示:A项,原文是“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限定了时间范围。B项,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作者认为“熟悉社会”的概念才是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真正内涵,故而错误。C项,根据语境,此处的“熟悉社会”指理论概念,与“传统中国”的内涵不搭边。

2、B

提示:除第三段作者在“熟人”与“熟悉”两个概念进行了细致区分外,其他段落都是以举例、引用的方式说理。

3、A

提示:本文表述的是作者的主观观点,并非学界共识。

(三)(共12分)

1、B

提示:于图无据。

2、A

提示:B项并非必要行为。C项逻辑颠倒。D项,材料说的是“三纲五常”决定了传统

社会规范无法衍生出个人的权利和独立的人格,而非人们重视私人契约不重视社会契约。3、

提示:

①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建立诚信、有序的社会行为规范。

②宣传重情轻利的社会交往观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

③重视契约文化的建设和对契约的宏观研究,完善市民社会文化。

四、语言运用(每小题3分,共12分)

1、B

提示:

A项,不可名状指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此处可改为“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C 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此处用错对象。D项,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该成语和句中“按一定的步骤”重复,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2、C

提示:“导游地图”不是工艺品。

3、C

提示:起句包含“社会”“文化”“新问题”“生活”和“办法”五个关键元素,观察六个备选句,只有②⑤所论对象契合五个元素中的某一个,而⑤所论“社会生活”和“社会”与首句句末衔接更紧密,故而⑤应紧接首句。③紧承⑤,④是对③的延展,故而前三句应为

⑤③④。⑥的内容是对②中“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的解释,故⑥在②后。①最适合与结句“‘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连接,所以最终判断文段语序⑤③④②⑥①,选C。

4、

①人具有两重属性;

②必须受礼仪的规范;

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第一句是总起句,统括下文。下文主要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阐释,重点强调人具有社会属性。由此可推,答案是:①人具有两重属性(或两种属性);②必须遵守礼仪的规范(或社会行为规范);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或无异于动物)。

五、写作(共40分)

提示: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立意要明确、具体,注意“材料”对“乡下的孩子”

和“教授们的孩子”并无褒贬;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可以下小说,甚至可以写诗歌,但一定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立意”。

PEP五年级英语下册能力培养与测试课时练第一单元参考答案

五年级英语下册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一单元 参考答案 Unit 1 My day A.Let's try/Let's talk 一,1.E 2.B 3.A 4.D 5.C 二,1.C 2.A 3.B 4.B 三,l.do my homework 2.go to bed 3.get up 四,1.When 2.play 3.at 4.too5.Classes 五、1.When 2.about 3.That's 4.start 5.finish 6.go A.Let's learn/Ask and write 一,1.D 2.E 3.C 4.A 5.B 二,1.B 2.A 3.B 4.A 三、1.A 2.B 3.C 4.C 四、1.What 2.When 3.Where 4.How 五、1.get up 2.eat breakfast 3.eat lunch 4.play sports 5.go to bed A.Let's spell 一,1.√ 2. √3.X 4.X 5.X 二,1.B 2.A 3.A 4.B 三,1.play 2.plate 3.clean,classroom 4.please A.阶段复习与测试 一、1.B(什么时候;何时) 2.A(通常地;惯常地)3.B(玩) 4.A(吃) 二,1.√ 2.√ 3. √4. √5.X 三,1.to 2.up 3.at 4.in 四、1.C 2.B 3.A 4.A 5.A 五,1.B 2.A 3.B 4.A 5.B 六、1.A 2.B 3.B 4.B 5.A 七、1.√ 2.X 3.X 4. √5.√ B.Let's try/Let's talk 一、1.B 2.E 3.C 4.A 5.D 二,1.A 2.B 3.C 4.B 三,1.play sports/basketball 2.go shopping 3.do homework 4.read books B.Let's learn/Do a survey 一,1.B 2.C 3.D 4.A 二、1.A 2.B 3.B 4.B 三、1.What,cook meals/dinner

五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试卷.docx

五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试卷 万州区天城小学长平完小王天英设计 一、童子影 北宋画家米芾在涟水做官时,偶步街中,忽闻连续的叫卖声:"卖画啊,谁要买名画,就快来买......" "卖画"米芾可是个书画迷,每见到前代的名画,他就千方百计想弄到手。他站住了说:"拿来瞧一瞧。"当他从卖画人手中接过画卷,抖开一看,不禁楞住了。原来这是唐代名画画家戴嵩的《牛图》呀!他说:" 好啊,先借给我鉴赏几天,若是真品,就买下来。" 卖画人认识米芾是涟水的大官,虽不情愿,但也只好答应了。 米芾回到衙门里,细细鉴赏了一番,越看越喜欢,但是画的价钱实在太高了,他付不起钱,便临摹了一幅。米芾临摹技术高强,他临摹出的画连行家也分不出真假。当卖画的人来要画的时候,米芾就把自己临摹的那张给了人家。他把真品《牛图》挂在床头,坐卧玩赏不倦。 第二天,买画的人竟然找上门来,说:"请把真品还给我。"米芾大吃一惊,只好把真品还给了人家,问道:"你怎么分辨出来的?" 这是真品牛眼中隐隐约约能够看到牧童的影子卖画人指着摹本说你这幅画临摹得像极了足可以乱真但就是牛眼中没有牧童的影子 1.请给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请把下面的句子改成转述句。 第二天,买画的人竟然找上门来,说:"请把真品还给我。" 3.按照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情愿:a 心里愿意 b宁可、宁愿 4. "米芾可是个书画迷,每见到前代的名画,他就千方百计想弄到手。"说一说,米芾响了哪些办法把画弄到了手。3% 这一句话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5.写出4个你所熟悉的书画家。 二、哦!冬夜的灯光 我和我的妻子珍妮特抛下我们自己的诊所,离开我们的舒适可爱的家,来到8000公里外的加拿大西部,这个名叫奥克托克斯的荒凉小镇。 我记得一个冬日之夜,有个农民打电话来说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而婴儿正在发高烧。【】汽车里有暖气,他也不敢冒险带婴儿上路。他听说我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因此请我上门去给他的婴儿治病。 "我这里很容易找到。出镇向西走六公里半,转北走一公里半,转西走三公里,再......" 我被他搞得糊里糊涂,( )他一点儿也不嫌麻烦地()又把他家的路线又说了一遍,我( )弄不清楚。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我会打电话给沿途农家,叫他们开亮点灯。你看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我会把开着车头灯的卡车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找得到了。"我觉得这个方法不错。 启程前,我出去观察了一下阿尔伯达上空广阔无边的cāng qióng ( )。在冬季里,我们随时都要dīfáng ( )风暴,而山上堆积的乌云,可能就是寒天下雪的yu zhào ( ). 每一年,都有人因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地在车里dòng jiāng ( )。没有经历过荒原风雪的凶猛袭击的人,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的。 我开着车上路,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正如那位农民所说的,沿途农家全部把灯开亮了。①一路的灯光指引着我,使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②我急忙给婴儿检查病情。③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候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消退中的生命花园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2010/5/20 《乡土中国》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的乡土社会学家费孝通根据其四十年代后期 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土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写成的十四篇文章的集 合。费孝通应当时《世纪评论》杂志之约,连载了十四篇文章,后由三联书店于 1974年整理出版,1984年重刊。我所做的读书报告针对的是1984年重刊版的《乡 土中国》。全书的主题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 的社会?”这样一个问题。该书与费孝通另外所著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 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 些概念,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特性的一些概念。作者以一名城市与乡村沟通者的身 份极尽描写了中国乡土社会及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全书结构简洁、紧凑,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旧著《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 第二部分(该书的主体部分)是作者发表的十四篇关于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 论文的集合; 第三部分是作者后记,以手记的形式清楚地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经过,还包 括作者在以上提到的两所大学中任教的经历。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十四章,其核心内容分别为: 第一章《乡土本色》:介绍中国乡土社会“土”气和其显著固定性的原因及现 实性特点。 第二章《文字下乡》:挖掘乡土社会文字和语言的基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 论证了乡下人“不愚”的观点,引出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 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补充前一章的观点,简单说明了时间上的阻隔对于 文字产生的影响,强调了乡土社会所缺乏的文字产生、发展的土壤。 第四章《差序格局》:对比中西文化中社会关系上的差异,突出介绍了中国乡 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 局。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以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陪衬出 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最大特点——“私”。 第六章《家族》:介绍了乡土社会中家族单系(只包括父系这方面)的结构原 则及其区别于西方社会家庭的功能。 第七章《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即主张安于 现状的亚普罗式的文化和主张克服阻碍、不断创造的浮士德式的文化,并以这两 种文化的差异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从而揭示了乡土 社会中保持“男女有别”这一原则的重要原因和意义。 第八章《礼治秩序》:“礼”是传统的维系,乡土社会是区别于法治社会的礼 治社会。 第九章《无讼》:推行下乡的新的法律制度对礼治的乡土社会产生了副作用。 第十章《无为政治》:解释了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从历史的经验中找出了“无 为”的价值。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之外,着重介绍了教化权力(长 老权力)。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评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评 第一章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认识 我们讨论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先要从什么是阅读和阅读行为谈起。因为阅读测试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终生阅读.下边先看有关阅什么是读和阅读行为的几个 材料 : 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 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 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任务是:积累言语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构建对学习活动的认知。通过阅读行为的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对阅读有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和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

小学生阅读能力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 B 、科波菲尔 C 、青面兽 1 、下面哪一个不是《猫武士》 C 、艾略特 D 、花和尚 中描写过的族群(D) D 、海明威18 、《水浒传》中第一大奸臣高A 、雷族B 、风族10 、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俅因为擅长(D)而被朝廷重视。 C 、河族 D 、雨族麦琪剪掉长发想为自己的丈夫买 A 、马球 2 、《狼王梦》是堪称“中国动物什么礼物?C B 、摔跤 小说大王”(B)的作品。 A 、手表 C 、游泳 A 、邓一光 B 、皮带 D 、蹴鞠 B 、沈石溪 C 、表带19 、下面哪一部小说不是莎士比 C 、姜戎 D 、钢笔亚四大悲剧之一。B D 、杨志军11 、《汤姆. 索亚历险记》中小汤 A 、《哈姆雷特》 3 、下面哪一个不是《安徒生童姆的好朋友叫什么?B B 、《罗密欧与朱丽叶》 话》中的故事C A 、丑小鸭A 、杰瑞 B 、哈克贝利 C 、《李尔王》 D 、《麦克白》 B 、拇指姑娘 C 、鲁宾逊20 、《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 C 、灰姑娘 D 、大卫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被(D) 所 D 、海的女儿1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俄接受。 4 、《夏洛的网》的作者是(A)作国作家(D)的作品。 A 、苹果学园 家. 怀特 A 、托尔斯泰 B 、萌学园 A 、美国 B 、契柯夫 C 、爱丽丝学园 B 、英国 C 、陀思妥耶夫斯基 D 、巴学园 C 、丹麦 D 、奥斯特洛夫斯基21 、《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小安 D 、法国1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妮头发是什么颜色的?C 5 、《夏洛的网》中小蜘蛛夏洛为尔. 柯察金为什么会被校长开除? A 、黑色 了救自己的朋友威尔伯织出了被C B 、绿色 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威尔伯 A 、成绩不好 C 、红色 是什么动物D B 、没钱交学费 D 、灰白色 A 、小老鼠 C 、在面包的发面上撒上烟末22 、《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小安 B 、奶牛 D 、跟同学发生矛盾妮最好的朋友是谁?A C 、绵羊14、《西游记》是(C)代小说家 A 、黛安娜 D 、小猪吴承恩创作而成的。 B 、马修 6 、下面哪位不是《红岩》这部 A 、唐 C 、林德 小说中的人物?C B 、宋 D 、艾伦 A 、小萝卜头 C 、明23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 B 、江姐 D 、清伦. 凯勒学会的第一个字是什么 C 、张嘎15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字?C D 、双枪老太婆走到哪里遇到了红孩儿?A A 、光 7、《伊索寓言》是源自(B)的 A 、火云洞 B 、风 一系列寓言与童话,相传由伊索创 B 、火焰山 C 、水 作,再由后人集结成书 C 、车迟国 D 、热 A 、古埃及 D 、通天河24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 B 、古希腊16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在岛上很孤独,为此他养了一只叫 C 、古罗马仙,也要凡人做。主百代兴亡朝复波尔的(C)。 D 、古印度暮,江风吹倒前朝树。知功名富贵 A 、猫 8 、《爱丽丝梦游仙境》讲述了小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B 、老鼠 姑娘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古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 C 、鹦鹉 说话的(A),由此坠入了神奇的处。”这段话是哪部作品的开头?A D 、麻雀 地下世界。 A 、《儒林外史》25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 A 、白兔 B 、《武林外史》收留了一个野人,他给野人取名为 B 、猫咪 C 、《水浒传》什么?A C 、柴犬 D 、《三国演义》 A 、星期五 D 、仓鼠17 、《水浒传》中杨志的外号是 B 、周六 9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A)(C)。 C 、星期一 的作品。 A 、及时雨 D 、礼拜天 A 、狄更斯 B 、黑旋风26 、《堂. 吉诃德》的作者是 (B)

四年级上册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能力培养与测试答案。_四年级上册数学能力测试题 (1)四年级上册数学能力测试题一、填空(每题 4 分,共 56 分)。 1. 用 2、3、8、9 与 3 个 0 组成一个最大的只读两个 0 的七位数是( 2. 9+99+999+9999=())条线段。 )3.一个圆上有 5 个点,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最多可连成( 4.一张圆形纸对折 3 次后得到()度的角。5.把一个平角分成∠1、∠2、∠3,其中∠3 是∠2 的 3 倍,∠2 是∠1 的 2 倍,那么∠1 是()度。6.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20 米,长宽都是整数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小是()。 )7. 3000??0÷5000??0=( 9999 个 0 9998 个 08. 1、4、9、16、25、36??按照这样的规律,第 20 个数是( 9. 一个数除以 50,商是 50,要使余数最大,这个数是()。)。10. 某商场举行促销活动,“满 300 减 50,满 600 减 100,满 900 减 150,上不封顶。 ”小王在该商场买了一件 1420 元的西服,他可少付( 11. 100 个 2 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 )元。12. 甲数除以乙数,商是 125,余数是 1,如果甲数和乙数同时乘 100,余数是(13. 一个六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 8,十万位是 6,任意相邻三个数字的和是 19,这个六位数是()。 )种不同14. 小王、小李、小陈和小林四人排成一排合影留念,他们共有(的排法。

二、解决问题(第 2 题和第 5 题每题 8 分,其余每题 7 分,共 44 分)。 1.一座大楼有 18 层,小明从一楼到 4 楼用了 6 分钟,照这样的速度,他到顶层还需多少时间? 2.一个边长是 15 厘米的正方形,横竖各切两刀分成 9 个相等的小正方形,这些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是多少?面积总和呢? 3. 甲乙两数相除商是 4,甲乙两数相加和是 650,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 4. 小林向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 195 页的童话书,借期是两个星期,他前三天看了45 页,按这样的速度,他能按期归还吗? 5. 孙老师到工商银行取款,第一次取了存款数的一半还多 230 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少 50 元,这时还剩 980 元,孙老师原来存款多少元? 6. 有 10 盒同样的茶叶,如果从每盒中都取出 100 克,剩下的茶叶质量刚好是原来每盒茶叶质量的 8 倍,原来每盒茶叶的质量是多少?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第六单元阅读能力测试卷-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 第六单元阅读能力测试卷 一、阅读《乡下人家》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青、红的瓜,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几场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成群地从土里。 从他们的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着一群小鸡,在竹林中;或是瞧见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地走来走去。 1.按课文把空补充完整; 2.说出这三个文段中所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3.学习了本组课文,你对田园风光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牧场之国》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毛毡()模()样牛犊() 2.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颜色的: (2)表示“看”的: 3.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4.读了这段话,你对“真正的荷兰”有了哪些了解?

我爱我家的小院 我家的院子不算大,可是我很喜欢它。 小院子一年四季的景色,给了我美的熏陶。春天,院子里的柳树最先吐出绿芽儿,柔柔的柳枝低垂着,春风拂来,轻轻飘动。夏天,最好的是院子中间的葫芦架。葫芦晚上开花,挺白挺白的,像星星,在一大片绿叶上缀着,远看,好象掉下来一块天。秋天,先是金黄的玉米进了家,接着是雪白的棉花,鲜红的辣椒……把小院打扮得好看极了。冬天,我盼望下雪,好堆雪人。还可以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扫出一块地来逮鸟。可是我们从来不把鸟弄死,真的。妈妈说过:“它也一是个小生命呢,它妈妈也到处找它哩。”看看、玩玩之后,我们就把鸟放了。 早晨起来,我在牵牛花架下晨读,晶莹透亮的露珠静静地听着我的琅琅书声。晌午,在葫芦架下,我打开收音机,听一会儿相声,学一会儿英语。晚上,围着当教师的爸爸,听他讲文天祥、李大钊,讲黄河、长城,讲“航天飞机”、“外星人”,讲我国的二十年改革开放……下雨天,妈妈教我折纸船儿,我喜欢在院子里挖一条小河,让纸船漂出小院儿,漂向我神往的地方。星期天,我喜欢从浓荫深处的水井里提来一桶桶清水,让妈妈教我洗衣服;或者学习养花种草,还要和它们说上一会儿悄悄话儿。真的,小院是我学习知识的乐园,使我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 妈妈说小院就像个大摇篮一天天把你摇大了她说得多好啊我爱我家的小院 1.给最后一个自然段加标点。 2.用“”分别划出第二、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3.把短文分成三段,在每段末尾处划上“‖”。 4.填空。 (1)第二自然段中写小院秋天景美,是通过写( )景象来反映的,着重抓住景物的( )特点在写。 (2)第三自然段写小院是我学习的乐园,是通过写( )来反映的。 (3)文中划“”的部分中的“摇大了”有两层意思:一是;二是。 5.这篇短文中提到了文天祥、李大钊、黄河、长城……你都知道吗?选一两个说说吧。

五年级阅读能力专项测试题

六年级阅读能力专项测试题 班级姓名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 ______ 有这样一个颇令人玩味的故事——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工资。不久,叫阿诺德的小伙子薪水大增,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dai yu( )。终于,有一天布鲁诺发pi qi( )了。老板一边听着他的牢骚,一边盘算着怎样向他jie shi( )。 忽然老板想出一个办法布鲁诺先生你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回来后汇报说只有一个农民拉着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又去了,然后回来告诉老板是40袋。 “价格是多少?”老板又问。布鲁诺第三次到集市问价格。 好吧老板说现在你坐在这儿看看别人是怎么样的老板让人叫来了阿诺德,也叫他去看集市上有什么卖的。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不错,他带了一个回来让老板看。他还说,1小时后,这个农民还会拉几箱西红柿来卖,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里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他想,这样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进一些的,所以他也带回一个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过头来对布鲁诺说:“现在你肯定知道阿诺德的薪水比你高的原因了吧?” 故事很简单,但却yun han( )着非常丰富的哲理。

1.请给短文加个标题,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5分) 2.在短文中的拼音后写上正确的汉字。(10分)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10分) 突飞猛进——( ) 贫乏——( ) 4.给文章中缺少标点的地方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10分)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20分) 布鲁诺一共去了三次集市。第一次了解了,第二次知道了,第三次他得到了。而阿诺德只去了次集市,除了布鲁诺告诉老板的这些情况,他还做了许多事,有: 6.你觉得阿德诺的薪水为什么比布鲁诺高?(10分) 7.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含义却非常丰富?(10分) 8.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些什么呢?请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写下你的真实想法,要求不少于100字。(25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00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00 “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如是说,可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位它?现代化抑或如先生所讲的乡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乡土本色 乡土的特色首先表现在对于土的崇拜和依恋,因此引发出的是一种不流动性,以定居为常态,迁移是变态。而定居导致群居集团之间的空间上的隔离。 结成一定群居单位的原因在于小农经营需要水利和安全的集体合作,而且因为土地的平等继承,村落便会一代代积累壮大。 因为村落之间的隔绝,因此村落内部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而不是发你社会。而且乡土社会中的人的关系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熟稔导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能性。 文字下乡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

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趋于简单化……从另一个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 乡土社会由于极度的相互熟悉,所以语言往往被更能表意的其它方式取代,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义的唯一象征体系。 按:第一段也可以解释为何日趋复杂的社会基本共识就越少,就愈需要社会对不同意见的包容,这和乡土社会的趋向是极其不同的。也说明中国目前的价值争论其实是转型过程中因为价值多元化和过去的单一价值趋向出现紧张关系而形成的必然现象。 再论文字下乡 人们通过记忆而形成社会共同的经验累积,而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其最基本的概念是词,或者说就是用词凝结的得到社会共识的概念。但是乡土社会之中需要人们运用和记忆的共同概念其实不多,因为社会相对静止,一切礼俗浑然天成,于是文字也就不是必需品,所以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差序格局 中国人总是被诟病“私”,但是所谓公私是一种人我界限划分的问题。

五、六年级阅读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五、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试题及答案(1) (一)不识字的老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④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⑤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⑥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⑦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⑧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⑨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一、选择题。 1、本文的主人公是() A、作者; B、路瑟; C、工头; D、两个伐木工人。 2、下列注音的词语中,正确的一组是() A、长( cháng )者 B、边缘( yán ) C、延(yán)续 D、(yóu)黝黑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范文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范文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无法,我去找了一些别人写的相关乡土中国的分析和书评,看完了以后,再去阅读原书,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写自己的这篇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我在写到相关章节的内容时,又把原书翻了一翻,发现不同时候,看同一内容,我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不同的。所以,这篇读书报告,也许格式上会略显松散,而因为是个人读书的心得体会,一些理解和思考也许会不尽准确,恳请老师指正。 第一部分,本书脉络梳理。 说实话,如果说费先生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江村经济》是他关于微观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那么《乡土中国》则是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该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所以,《乡土中国》的阅读,我感觉一开始是有点晦涩难懂的,里面涉及到的很多是理论方面的东西。所以首先,有必要对本书的脉络实行一个梳理。 《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章。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种种现象,根深蒂固的观点与传统,以及这些东西对于社会,人的反作用。 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作者在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一句就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定下了本书的核心论断。以后的内容,无不是围绕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个特征来讲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传统社会,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的发展需要土地,所以人口就以土地为中心而聚集。而土地是不可能移动的。由此,就决定了乡土

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摘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著于四十年代后期,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写成一本十四章的小书。乡土社会并不是完整的中国社会,乡土社会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篇《乡土中国》读书报告就作者、文章内容以及读后感悟做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大英百科全书》奖等奖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费孝通先生治学严谨,事必躬亲。他的治学特点被概括为六个字:脚勤、脑勤、笔勤。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先生选择后者。1935年夏,青年社会学者费孝通和

同是社会学者的新婚爱人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实地考察。社会学实地考察,当年中国鲜有人为。费氏夫妇此举,并非蜜月之旅,而是一次学术之行。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二、《乡土中国》的内容大意 《乡土中国》分为十四个篇章,是作者在讲述“乡村社会学”课程时应《世纪评论》约稿所整理。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 第一章《乡土本色》,开篇第一句写到: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是这本书的核心论断,整本书从不同层面的事实深入浅出的说明了中国社会总体的乡土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社会必然具有乡土性。即使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依然存在,并且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仍然有迹可循。这种乡土性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 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都在阐述文字下乡有没有必要。《文字下乡》这一章中,重点辨明了人们通常认为乡下人是“愚”的不正确,乡下人不识字并能说乡下人是愚的,愚是指智力上的,而识不识字是后天培养的。他们也许是文盲,可是在农村社会实践上却是能干的、明智的。而文字有没有必要下乡呢?文字与语言本身能传的情、达的意都是有限的,这并不能是乡下人“聪明”起来。在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中,作者阐述了在现代社会文字是有必要下乡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还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乡土社会在“熟人”格局下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的。所以不是单单建几座学堂就能让他们“聪明”起来,只有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改变,他们有了文字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2019年三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试题

2019年三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试题 同学们,很高兴你们参加这次阅读比赛!希望你们能认真仔细地读完每篇文章,认真思考每道题目,祝你们成功! (一)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一个人名秋,他是全国闻名的围棋大师。他收了两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年轻人。 一个学生学下棋的时候,非常专心。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他都用心听;老师讲的每一着棋,他都用心琢zu ó磨mo 。他很快就学会了下棋。另一个学生( )也坐在那里听讲,却一心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将要飞过的大雁和天鹅。结果( )他跟人家一起学,还是远远不如人家。 这难道是( )他不如前一个人聪明吗?当然不是。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就是说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地学,才能学好。( )不专心,那是什么也学不会的。 1、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正确的填入文中括号中。( 如果 、因为、 虽然、 尽管 )(8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6分) 全国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一个年轻人学会了下棋,另一个人却远远不如人家?写写你的看法:(5分) (二) 星期天下午,我在邻居的花圃p ǔ里,观(查、察)了一盆樱y īng 桃t áo 椒ji āo 。这盆樱桃

椒长得十分茂盛!远远望去,绿叶(从、丛)中,似乎闪烁着(棵棵、颗颗)红宝石,真是惹r ě人喜爱。 走(进、近)细看,樱桃椒又是一番姿态。看,樱桃椒的茎笔直粗(状、壮),枝叶向四方开着,犹如一把绿色的小伞,有的枝条已偷偷地伸出花盆,平卧在盆沿上,有的枝条刚劲挺(拨、拔),直向蓝天伸延。樱桃椒的叶子窄而长,绿油油的在阳光下发光。在绿叶中,盛开着一朵朵洁白的小花,仿佛是蓝天的星星,洁白的花瓣跟梅花有点相似。听王伯伯说:“深秋时节,这红色的果实,形如樱桃,所以人们叫它樱桃椒。” 看着,看着,我不由自主地说:“樱桃椒,你真美呀!” 1、给这篇短文加个题目。(3分) 2、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6分) 3、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樱桃椒。首先从______看,接着______细看,从樱桃椒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部分的特点。(7分) 4、写出“似乎”的近义词:______、______ 、______。(6分) 请选其中的一个词写一句话:(5分) 。 (三)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同住在一个窝里。 有一天,窝破了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有去修。 后来洞越来越大了。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窝这样破了 ,它还能住吗?”小乌鸦想:“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寒冷的冬天 西北风呼呼地刮着 大雪纷纷地飘扬 乌鸦兄弟都蜷缩在破窝里 哆嗦地叫着 冷啊 冷啊 大乌鸦想:“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你知道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该怎么写呢?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 ,希望对你有帮助。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指出了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倾向,那么《乡土中国》就指出了这种文化倾向的根源。书中的第一篇就指出了: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一句定下了全书的基调。这本小册子仅六万字,通过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以及这种特性对生活的影响。我们的许多“中国特色”,也可以从中推本溯源。 “人治”与法治 提到法治,总会有声音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但费孝通先生认为,用人治来形容我们的社会是不恰当的,更合适的词,是礼治。即使是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也要处处受限,受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的限。就像《论语》中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实际上也是强调了道德与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 我们的文化里极为强调尊卑长幼之序,外国人把哥哥弟弟都称为brother,姐姐妹妹都称为sister,但我们对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构成的家族成员的称呼就复杂多了,光是一

个uncle,就能译出“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多种称谓。小时候为了记清这么多亲戚的不同称呼,我也是伤透了脑筋。而倡导兼爱的墨子,则被孟子斥之无君无父,与禽兽无异。其实,平等博爱的思想并非西方人的专利,只是我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传统上我们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而这种小农经济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曾经为我们带来过汉唐之盛,但“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现在这个时代里,盲目地要求传统文化回归,推行所谓“国学”,却是弊大于利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读了《乡土中国》,想到了很多旧事,真实的,虚构的。想到一个小故事,忘了主人公。就说他小时候听说神仙们在自己身上拂来拂去,最后捏出一颗仙丹法宝之类的,他看母亲也常常用手伸进她自己的衣服里搓来搓去,最后只捏出一些尘泥。并说母亲因此跟他讲,人是土做的。感觉很有意思,所有的故事都是真的,所有的无稽之中,也都有至理。我们是一个久远的农耕民族,血液里流淌着的,对土地的挚爱与执念。几千年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是因的农地为根。 为什么农村保卫城市的人能够最后武装夺取政权,坐稳了江山?为什么今日来说,三农问题都是重中之重?我们对于土地来说,意味着什么?土地于我们,又是什么呢?有一个地主,他的萝卜很好吃,一个人种不过来,于是他把地租给农

五六年级阅读能力测试题及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五、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试题及答案(1)(一)不识字的老师 ①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②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 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 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③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 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 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④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 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 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 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⑤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 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 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⑥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 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常在 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⑦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 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 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⑧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 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 就能读它。” ⑨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一、选择题。 1、本文的主人公是() A、作者; B、路瑟; C、工头; D、两个伐木工人。 2、下列注音的词语中,正确的一组是() A、长(cháng )者 B、边缘(yán ) C、延(yán)续 D、(yóu) 黝黑 3、“温柔”的近义词最正确的是() A、温和; B、和蔼; C、温顺; D、柔顺。 4、第②段中“他从不叫我名字……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路瑟不叫我名 字的原因是() A、他不知我叫什么名字; B、他不会说我的名字; C、他把我当作小孩子; D、这是一种亲切的叫法。 5、第④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本书源于费孝通老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这里的文章都是在原有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成稿。在我看来,不同于所接触的刻板的社会学教科书,费老的文章深入浅出,在用平实的语言在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各个现象的基础上解释着社会学的深刻哲理。乡土社会是中国最广阔同样也是最特殊的一层社会,《乡土中国》描绘的当时乡土社会的现实对于探究如今中国的乡村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对于小时候曾生活于农村的我,阅读完该书对于其中一些章节有着自己不同的体悟。或许由于阅历有限和理解不深,其中的观点不尽正确,还望老师指正。 一、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延续与发展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清晰地表达了费老的观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实践者是农民,而在中国,农民、土地和乡村是密不可分的,这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当代中国有着八亿多的农民,形如华西村那样的乡村在基层社会少之又少,大多农民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因此从表象上来看基层社会的乡土性并未随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改变。更深层次说来,由无产阶级斗争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由“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成功实施、依靠最广大人民所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保持乡土性也是有着它历史本源的,所以《乡土本色》一节中所下的结论仍能恰当地描绘着当代中国。 该节中用到他与一位语言学家的交流让我印象深刻。研究语言的学者说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一点在我曾生活的奶奶家感受颇深。每年清明一个家族的人都会聚到一块儿到村落的旧址(奶奶家搬迁过)扫墓,墓碑上记录着家族每家的家谱,似乎一块墓碑就是一个家族兴衰的见证。费老由此推及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是缓慢的。如今中国,当农民工成为常见词汇,当土地变为稀缺资源,当小康社会的口号催促着社会急速发展,似乎乡土人口流动缓慢渐渐成为过去式。还是以老家为例,包括父亲在内的四兄弟,只剩下一家人维系着那片土地,而其他氏族很多的房子已成空宅。越来越多的乡下人由于接触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尽管仍成长于“土地”之上,但为了所谓

七上道德与法治能力培养与测试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上道德与法治能力培养与测试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七年级上册道德 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 下面是WTT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20XX 20XX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道德与法治___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4页;答题卷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卡)交回,答题卷(卡)单独密封装订。试题卷由考生自己保管。 注意事项: 在答题卷上作答:答卷前,先将答题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将答案标号写入答题卷相应空格内;答第II卷,答案书写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中性笔),必须写在答题卷各 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下列各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 1.金秋九月,带着几多新奇,几多梦想,我们步入了初中校门,进入中学后,我们要面对各种新的校规校纪。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要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学会自我约束 B.校规校纪对遵守纪律的同学没有什么用 C.新的校规校纪反映了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新要求 D.制定校规校纪的目的在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上海复旦中学奉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天津南开中学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可见校训展现了 ①学校的文化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学校的威严 ③学校的历史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校的教育宗旨 A.①②③④______ B.①②③________ C.①③④________ D.①②④ 3.课下,几位七年级同学聚在一起,聊起了中学生活的话题。下面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中学时期是个人自我定位、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重要时期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中试卷及答案 ②老师是我们学会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引路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