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第2期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李恒阳

(外交学院,北京

100037)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许多受到马克思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

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尽管这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根据它们对待马克思理论遗产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主义;批判理论中图分类号:D80;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6)02-0059-06

马克思生前曾写过大量关于国际问题的文

章,但他并没有把国际关系领域纳入到他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体系中。马克思去世以后,许多受其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虽然它们各有特色,但以下3点是它们共有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从不同学科出发,人类社会可以分成不同的方面,如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这些分类是主观的,有时显得过于片面。这样,即使你了解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你也不会了解整个人类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把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进行整体定位。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注重历史,从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的进程实际

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阶级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阶级的社会,从体系上讲容易产生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在所有存在过的社会中,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冲突的主要核心存在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本文谈及的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根据它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葛兰西主义的作品更多地直接运用马克思的初始思想,而批判理论者则较少地运用。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在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很有影响,有关其思想的研究被称为葛兰西学派或意大利学派。他的思想遗产主要是通过他著名的《狱中札记》传播的。

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即他所称的“实践

收稿日期:2005-09-06

作者简介:李恒阳,男,外交学院2003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马克思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述

二、葛兰西主义

2006年4月总第88期Apr.2006No.88

外交评论

FOREIGNAFFAIRSREVIEW

外交评论2006年

哲学”)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一元论应该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正如他在《狱中札记》中写的,“一元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肯定既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是具体历史行为中对立面的同一性,也就是与某种组织化(历史化)的“物质”,以及与被改造过的人的本性具体地、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的人的活动(历史-精神)中的对立面的同一性[1](P287)。葛兰西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塑造世界的作用。即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会对社会矛盾进行思考,形成人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可以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不同人的主观意识形成了共识,也就形成了社会物质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可以规定人的行为、习俗、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等。因此,葛兰西说过,“客观”将意味着“普遍的主观”[2](P519)。可见,葛兰西的思想突破了主客观的分离性,强调社会的变化会推动思想的变化,而思想的变化也会对某些社会进程的变化产生影响。

葛兰西对于在西欧推动革命非常困难有着深刻的研究。马克思预言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转变会首先发生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然而,事实是比较落后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首先取得突破,而随后在西欧中欧公认的革命努力来追赶俄国的成就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20世纪早期的历史似乎提示了人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存在缺陷,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

葛兰西认为西方体系的维持不仅通过压迫别人,而且通过各方面的认同来实现。葛兰西所说的认同是由社会统治阶层的霸权所产生和再生的。这种霸权允许占主体地位的群体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广泛传播并使从属地位的群体和阶级接受并成为其自己的理念。实际上,根据葛兰西的分析,主体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积累可以达到很高的程度,甚至成为常识。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认真对待上层建筑现象,因为尽管社会结构可能最终是经济基础中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变化和转型。这两者共同作用,巩固了一定的社会秩序。葛兰西对“历史的集团”概念的分析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加强的关系。葛兰西认为,“结构与上层建筑构成了一个‘历史的集团’,也就是说,复杂、矛盾和不协调的上层建筑是社会关系总和的反映。人们由此可以推论说,只有意识形态的极权主义体系才给结构的矛盾以合理的反映,才能再现出存在着革命化实践的客观条件。”“这种推理建立在结构和上层建筑之间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这些交互作用无非是真实的辨证过程。”[1](P280)从葛兰西的话中,我们可以分析,“历史的集团”可以理解为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团结,或者说是物质环境与人的意识相统一并表现出来的一种霸权现实。葛兰西所说的结构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

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需要强调政治实践的重大意义。由于统治阶级利用其霸权来压迫其他阶级,并使被统治阶级认同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只有削弱或推翻这种霸权,社会才会发生转型,才会进步。这就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引入反对霸权的政治斗争。

加拿大学者罗伯特?W?考克斯在国际关系领域全面介绍葛兰西,并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研究。考克斯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也是从生产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在某一社会中,生产关系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力量和意识形态,也产生了社会力量之间的权力关系。在不同社会力量之间斗争和妥协的结果,使得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该阶级不仅有控制社会的物质力量,而且其意识形态也得到社会其他阶级的认同(包括被统治阶级的认同)。在这样的国家,统治阶级一方面控制着国家,另一方面通过治理和支配市民社会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由此产生了决定人们行为和期待模式的“历史结构”[3](P217)。在国内获得成功的统治阶级会把这种国内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政治制度等向国外推广,希望在世界建立类似于其国内状况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这些统治阶级表面上会宣传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是有益于广大民众的,实质上是为使本阶级获得最大的全球利益。这样,世界各国的生产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等就受到了霸权国建立

第2期

的世界秩序的影响。考克斯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活动最终决定着各国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形态乃至国际关系。所有这些理论范畴,包括国家、世界秩序等都来自生产活动,并且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考克斯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不科学、不平等、不道德的体系,世界性生产体系的等级结构造成了一种积累结构,使得经济盈余从生产的从属和弱小层次向着主导和强大层次流动[4](P5)。考克斯把葛兰西霸权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要挑战当今的社会秩序、寻求解放就要找到一个关键的力量,它即是社会稳定的根源,也是社会转型的动力。考克斯认为霸权对于维持稳定和保持连续性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推动社会的转型,而且在国际和国内作用是相等的,他认为这个关键的力量就是霸权。

考克斯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理论总是为了一个或一些目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世界观,在逻辑上遵循了葛兰西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想和价值观最终是一系列特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并随着那些社会关系本身的转变而转变。也就是说,所有人类社会的知识必须反映某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以及特定的空间,知识不可能是客观的和永恒的。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当代现实主义者声称其主张是客观和永恒的,这是不对的。这句话同时也表明了事实与价值观不可能简单地分离。不管是不是有意识地,所有的理论家都无一例外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带入其分析中。很多理论、思想和分析都声称是客观的并符合自由价值观,但我们要思考这些思想主张是为了谁或为了什么,其服务的目标是什么。

葛兰西与考克斯的思想一脉相传,有联系也有区别。其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考克斯与葛兰西都认为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中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情况都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他们的分析思路,某一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建立了霸权之后便向国外扩展,扩展的结果使资本主义霸权的世界秩序逐步形成。因此,国际关系、世界秩序最终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础之上。考克斯与葛兰西的这种思想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有所不同。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不关心世界秩序中不合理、不公正的状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这种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也研究的不多,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心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

其次,考克斯与葛兰西都认为阶级斗争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力量(即不同阶级)相互处于矛盾之中。在霸权的世界秩序下,这种矛盾相对较弱。但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矛盾会扩大,从而引起新的国家形态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战后的世界秩序是建立在福利国家和妥协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但随着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这两个基础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从而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准备了条件。这些变化促使跨国的统治阶级和国家对其他被统治阶级和国家越来越多地运用强制的领导权,而不是以前运用的把物质强制力与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的霸权领导。这就说明世界秩序存在变革的可能,而一系列反全球化运动,就是这种变革的表现。因此,考克斯认为,为了建立一个更公正的世界秩序,工人阶级应起领导作用,加强各种反霸力量之间的团结,为反霸运动提供可操作的战略,提供新的世界秩序的意识形态。

第三,考克斯与葛兰西都重视世界秩序的历时性因素(即变革性因素),对共时性因素(即稳定性因素)分析的不多。葛兰西说,所谓“不断革命”的政治概念产生于1848年以前,科学地表达了雅各宾派从1789年到热月的经验,1848年的“不断革命”公式逐步发展,被政治科学中“市民霸权”的公式所超越。政治艺术同军事艺术发生了同样的变革:运动战更多地被阵地战所取代,可以说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对战争的技术准备越细致入微,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就越大[1](P199)。考克斯从人的思维的不断反思性和批判性入手,重点分析资本主义体系的历时性因素和不断革命的可能性,对变革当今世界秩序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从另一方面讲,他们对当今世界体系共时性因素分析的较少,其理论不够丰满。

考克斯与葛兰西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考克斯利用结构理论对国际关系进行分

李恒阳: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外交评论2006年

析。葛兰西的理论较少涉及这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加上考克斯比较注意分析当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并从中吸取合理的内核。考克斯认为国际格局或世界秩序对不同国家都有影响,既对霸权国有影响,也对其他普通国家有影响,这种影响一般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实现的。另外,国家内部的不同社会因素也会对国际格局或世界秩序产生影响。这既包括霸权国内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也包括同一霸权国在不同类型国家产生的不同结果。与其他国际关系学者不同,考克斯不仅把霸权作为一种物质的强制力,而且把其作为物质的强制力与思想认同的有机统一。

其次,考克斯对当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批判,而葛兰西并未对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太多的批判。针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考克斯运用历史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两种主流理论都是“问题解决理论”,是服务于现存世界的既得利益者。这些表面看似“中立”、“客观”的理论背后是维护强权的意识形态[3](P214)。

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国家在国际关系中都是同质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倾向于最大化地追求权力,国际秩序就是一种权力的平衡[5]。由于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国家总是有不安全感,因此一个理性的国家总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取国家利益,获取权力。新自由主义也强调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认为这种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但该理论认为国际机制或国际制度可以对无政府状态进行限制,从而维护各国的国家利益。尽管这种国际机制最初是某些霸权国确立的,最符合它们的利益,有些地方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但这总比没有国际机制要进步。

考克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两种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不具有给定性。国际关系是建立在世界分工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是某一霸权国通过国际生产关系把本国的生产关系向外扩展,并建立起来的国际统治结构,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国家是一种世界生产关系和国内生产关系历史具体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国家的身份和利益也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是永恒的。权力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强制,还包括意识形态的认同,它产生于社会化过程之中,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当今的国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秩序基础上的社会政治关系,它服从并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国家和国家利益是由这种生产关系所产生和塑造的,并通过国际组织使之合法化。作为基础的世界生产关系不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国际政治结构也就不会发生变化。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宗旨是倡导世界各国用他们鼓吹的同一思维方式,即工具理性来理解国际安全,并以此作为它们行动的指南,从而形成一种知识的话语霸权,达到改变人的“信仰”的作用[3](P212)。这两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实质是利用“科学的范式”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公正辩护,使现存世界秩序永久化,使人们放弃改变这种秩序的企图,是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理论。

第三,葛兰西的理论与意大利及欧洲的情况联系较多,而考克斯则视野更加开阔,其理论与东西方国家都有一定的联系。这主要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葛兰西写《狱中札记》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他被囚禁在狱中,无法接触外界的人或书籍,加上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的写作主要依赖于对以前读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实践经验。由于他是意大利人,他感触最深的是当时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所以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只局限于一国或少数几国的分析,怀疑其普遍适用性。而考克斯则不同,他的著作多写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国际关系理论界进行了几次大的论战,作为一名学者,他能够广泛深入地接触东西方各种国关理论。所以,他的理论覆盖面更广,相对更加系统和完备。

批判理论引入国际关系学科领域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情。批判理论和葛兰西主义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得到启示,二者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欧都有其社会根基,它们的研究在有些方面是重叠的。因此,在批判理论和葛兰西主义之间划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并不容易。然而,这两种思想

三、批判理论

第2期

确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当代批判理论和葛兰西主义运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葛兰西和考克斯,后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霍克海默尔、马库塞、哈贝马斯等人。其次,两者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葛兰西学派主要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而批判理论则更关心社会学与安全领域的问题,对社会文化、官僚制度和哲学等有着深刻的研究。

考克斯最早把理论分为“问题解决理论(Problem-solvingTheory)”和“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一般认为,这种分类的思想渊源是法兰克福学派领袖马克思?霍克海默尔(MaxHorkheimer)关于“传统理论——

—批判理论”的分类思想[6](P147)。“问题解决理论”就是“将世界的现状,包括占优势地位的社会和权力关系以及将它们组织起来的各种制度,作为既定的行为框架(的理论)”[3](P208)。考克斯明确指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是问题解决理论[3](P204-254)。与之相反,批判理论者认为,国际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新的社会力量和国家结构的兴起而变化。其主要研究新世界秩序产生的可能性,“它是关于自由的知识,它超越了实验-分析科学和历史-解读科学,是关于人类如何从控制、奴役中解放出来,取得理性的自主性的科学。”[7](P266)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Linklater)是批判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所有的社会分析都有一个关于研究者道德和文化构成的重要问题,都需要反省作为支撑其研究的认知旨趣和规范性建设[8](P10-15)。

批判理论是在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继承了法国传统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所不同①。该学派第一代的奠基人包括:马克思?霍克海默尔(Max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尔诺(TheodorAdorno)、赫伯特?马库塞(HerbertMarcuse)。第二代学者继承了他们的思想遗产并进行了重大的发展和革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批判理论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罗伯特?基欧汉都认为,目前国际关系理论的制度研究有两大流派:一种是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理性思潮,另一种是以批判理论为代表的反思主义思潮[9](P284)。

批判理论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们考虑的重点与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于从社会经济基础来分析未来发展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关心其他问题,诸如:文化、官僚体制、权力等的社会基础和本质,并喜欢探讨一些内涵较深的概念,如理智与理性等。另一个主要特点是,批判理论者并不认为当今社会的无产阶级会通过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转型并建立社会主义。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已被当今资本主义体系吸收并且与之融合。该阶级已不再是体系的威胁,他们是当今社会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体系的其他部分共同作用,推动整个体系的进步。

在探讨“解放”的含义方面,批判理论者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众所周知,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但他们对这个词的解释却经常是模棱两可的。

对第一代批判理论家来说,解放是指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解释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者认为解放的过程就是人类增强控制自然的能力的过程。然而霍克海默尔、阿尔多诺和马库塞提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是以很高昂的代价换取来的,这是因为这种征服自然的心态很容易滑向对其他人类的征服,这也导致了一些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丧失。另外,征服自然的过程往往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对事物人们总是按其如何为我所用来考虑,而不考虑其本来的自然状态。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第二代批判理论家,尤其强调在解放的进程中,沟通和磋商的重要意义。哈贝马斯在这方面做

①关于把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区别开来的著作,参见:ScottBurchillandAndrewLinklat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London,MacMillianPress,1996;FuatKeyman,Globalization,State,Identity/Difference:TowardaCritical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NewYork:HumanitiesPress,1997,p.98;JimGeorge,DiscourseofGlobalPolitics:ACriticalIntroductiontoInternationalRelations[M].BoulderCO:LynneRiennerPublishers,1994.

李恒阳: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外交评论

2006年

出了卓越贡献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解放的潜力定位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中,即在生产的领域,但哈贝马斯认为更好的社会有可能出现在沟通良好的环境中。“批判理论的任务,就是要发挥人类的沟通理性,将其从技术工具理性和社会战略理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重建理想语境下主体间自由

沟通和理解的条件”[10](P118)

。他的中心观点是,解放的途径在于推进基本的民主。也就是说,在一个广

泛参与的体系中——

—就像在一些西方民主国家,人们不仅被鼓励发表意见,也被鼓励采取行动。

安德鲁?林克莱特运用从哈贝马斯的作品中发展的重要原理和准则,来探讨在国际关系领域解放的含义。他的批判理论代表作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人与公民》以及《政治共同体的转型:后威

斯特伐利亚时代的道德基础》②

。他认为应该从政治团体的道德界限的扩张来理解解放的内涵。换句话说,他认为解放就是主权国家的边界失去伦理和道德重要性的过程。传统上,国家的边界一直作为道德的边界,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的最远边界。对于批判理论者来说,这种状况当然是不可原谅的。因此,他们的目标就是发展到这样的一种状态,本国公民和非本国公民都享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对待非本国公民就像对待本国的公民一样,从而边界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以此为基础,林克莱特认为欧盟的发展代表了在当今

世界政治中一种进步的、解放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RobertWCox.SocialForces,StatesandWorldOrders:Be-yond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A].Robert.Keohane.Ne-orealismandItsCritics[C].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6.

[4]RobertWCox.Reduction,PowerandWorldOrder[M].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7.

[5][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6]ScottBurchillandAndrewLinklat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London:MacMillianPress,1996.

[7]DavidJaryandJuliaJary.CollinsDictionaryofSociology[S].Pymble: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1.

[8]JMacMillanandALinklater.BoundariesinQuestion:NewDirectioninInternationalRelations[M].London:PinterPub-lishers,1995.

[9]RobertO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TwoApproaches[A].JamesDerDerian.InternationalTheory:CriticalInvesti-gations[C].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95.[10]Habermas.CommunicationandtheEvolutionofSociety[M].

Boston:PolityPress,1979.

(责任编辑

洲边)

①关于哈贝马斯与批判理论的评论,参见:ChrisBrown.CriticalTheoryandPostmodernisminInternationalRelations[A].A.J.R.GroomandMargotLight,eds.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Relations:AGuidetoTheory[C].London:PinterPublishers,1994.②AndrewLinklater.MenandCitizensinthe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M].London:Macmillan,1edn,1982,2edn,1990;TheTransformationofPoliticalCommunity:EthicalFoundationsofthePost-WestphalianEra[M].Cambridge:Politypress,1998.

GramscianismandCriticalTheory

LIHeng-yang

(ChinaForeignAffairsUniversity,Beijing100037,China)

Abstract:EnlightenedbyMarxistmethodology,manyacademicstrytoapplyittothestud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iesdiscussedinthisarticleanalyzeandcommentoninternationalrelationsfromMarxistperspective.ThetwotheoriesareGramscianismandcriticaltheory.ItisimportanttopointoutthatsubstantialdifferencesexistbetweenthetheoriesintermsoftheirattitudestowardsthelegacyofMarxisttheorythoughbothofthemtakeMarxismastheirpointofdeparture.

Keywords:Marxism;Gramscianism;criticaltheory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通常它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传播占据了这一理论流派的中心位置,因此,它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有关的一群德国知识分子。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前后移民美国。他们的研究兴趣也逐渐转向大众传播,把媒体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压制性结构。 一“文化工业”理论 “文化工业”或者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是由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辨证法》(1947年出版)中首次提出的,是用来取代“大众文化”的专门概念。其实,就“文化工业”的根本特征而言,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和异化理论,这一理论开了文化工业批判的先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指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自身异化的活动。“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第一次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某些特征:非生产劳动是艺术家“天性的能动表现”,生产劳动则是被资本家雇佣,为增加资本的价值才完成。商品生产的逻辑日益渗透并控制了艺术生产,艺术家蜕变成为利润或剩余价值的雇佣生产者,艺术品也就变成了无个性标准化的商品。以上种种思想后来在法兰克福学派得到了发展,成为其批判理论的重要范畴——“文化工业”概念的萌芽。

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

国际关系理论 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 白云真 内容提要 中国学者已意识到新葛兰西学派对理论发展与历史实践的重要意义。他们在对其评述的基础上尝试着以该理论来分析变化中的全球政治经济与国家战略,但在探讨新葛兰西学派的学术局限性及其之所以受到其他学派质疑与批评的问题上,学界对之探讨并不充分。作者分析了新葛兰西学派的研究方法、葛兰西式概念的运用以及它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新葛兰西学派所呈现的张力问题,进而思考新葛兰西学派的未来研究议程,旨在推动中国学者从批判的视角来审视新葛兰西学派,以便更好地以此探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中国国家战略以及地区战略等现实议题。 关键词 新葛兰西学派;批评;研究议程 作者简介 白云真,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讲师,中央编译局政治经济学博士后。(北京 邮编:100081)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1) 02-0080-16 *本论文是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资助的课题以及中央财经大学!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南京大学的李滨教授、北京大学的王勇教授、朱天飚副教授、张严冰博士、黄琪轩博士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匿名评审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建议性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感谢,文中疏漏之处由作者负责。 % 80 %

2011年第2期 在21世纪之初,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N eo-Gra m sc i a n School),探讨其对于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中国学者不仅分析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贡献,而且还追溯了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国家角色、美国霸权与外交政策、欧洲一体化、世界秩序变化的可能性及其条件等。&然而,他们探讨更多的是新葛兰西学派的核心思想、方法论意义及其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也意识到了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国际关系理论的不完整性,认为它对相对稳定的世界秩序之分析缺乏相对的实用性,?但学界较少涉及葛兰西政治思想及其概念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以及限度问题。为此,笔者尝试着论述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方法、学术意义及其限度,思考进一步把葛兰西政治经济思想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途径问题,旨在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学者加强对新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探讨与经验分析。 一 新葛兰西学派 在1981年和1983年,罗伯特%考克斯先后在#千禧年?(M illen i u m)杂志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借此开创了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传统。(考克斯认为,葛兰西的概念性框架为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揭示了国际层面上的霸权机制。此后,不少学者运用葛兰西的思想与方法思考世界秩序的变革与转型, % 81 % & ? ( 参见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葛兰西学派?,载#欧洲?,2000年第1期,第20-30页;王铁军:#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作用?,载#欧洲?,2000年第5期,第34-40页;王铁军:#民族国家与经济全球化?,载#国际论坛?, 2000年第4期,第5-11页;王铁军:#新葛兰西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载#欧洲?,2000年第1期,第14-19页;李滨:#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38-39页;李滨:#全球视野下的国家与市场?,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第44-49页;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15-20页;白云真:#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跨大西洋分歧?,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第139-154页;白云真:#跨国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概念与框架的建构?,载#国际问题论坛?, 2006年冬季号,第134-136页;白云真:#世界体系论与新葛兰西主义的比较研究?,载#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夏季号,第59-71页;李恒阳:#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2期,第59-64页;白云真等: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概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209页;贾文华:#从资本逻辑到生产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第44-51页等。 李滨:#考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20页。 Rob ert Cox,!Soci al Forces,S tates and W orl d Ordes:Beyond In t ernational R el ations,?M ill ennium,Vo.l10, No.2,1981,pp.126-155;Robert C ox,!G ra m sc,i H ege m ony and Inter n ati on al R el ations:An E ss ay i n M et hod,?M il le nn i um,Vo.l12,No.2,1983,pp.162-175.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这一概念是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四年间由普列汉诺夫作为推翻沙皇制度的策略的一部分而首次提出,涉及到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团体,如资产阶级、农民和想推翻沙皇的知识分子时所应有的文化领导权;而后来列宁再次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强调大众的参与,不放弃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直到葛兰西把文化霸权最终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形成了极富影响力的文化霸权理论。 而要很好的理解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我觉得需要明确解读几组概念,这也是我在读了相关文化权的资料后得出的认识。这几组概念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论,同时也明确的指出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特色之处。 首先是对霸权的表面意义解读。霸权也就是领导权,是一种支配力量,葛兰西在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对于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而“霸”这个字通常是作为一种政治上的意义解读,在这里放到文化中来,是因为葛兰西认为文化在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以后便有了“霸”的含义。霸权又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之分,比如法院、监狱等等是强制性的,而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非强制性的,在政治社会中,政权的强制性存在使得霸权不可避免,而文化霸权更加注重的是非强制性的那部分,便是制造同意。 其次是对于文化霸权理论中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概念。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之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马克思和葛兰西都强调了阶级的概念,但是葛兰西对于国家的概念做了相关论述。这一点,葛兰西在上层建筑中做了区分。葛兰西认为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前者是要靠强制和统治来领导的,具有政治领导权;而后者是通过制造同意来实现,具有同意领导权,也就是说领导权也是分为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的。葛兰西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但同时他又反对这种庸俗的决定论,他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基于此,葛兰西还首创了知识分子的概念。在他的上层建筑概念里,知识分子是联系市民和政治社会的中介,有机知识分子作为统治阶级的管家兼代理人在对于霸权的建立和推广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是一个愚民社会,是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中介介入其中进行引导的,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化霸权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是产生于市民社会的,而参与这个生产过程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葛兰西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只是职能的不同,权力和作用的大小不同而已。 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是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包括理论、思想和文本,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文化一方面具有创造的正面价值,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拜教物。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受物质现实的制约,它对经济基础有重大的影响与反作用。在葛兰西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在艺术、法律、经济行为和所有的、个体的、及集体的生活中含蓄地显露出来的世界观”。意识形态的主体是超个人的,霸权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意识形态,所以,正是意识形态创造了主体并使之行动。在葛兰西提出的“有机意识形态”概念中,主体是知识分子,物质载体则是教会、学校、大众传媒、工会、党派等组织团体。这种意识形态由知识分子制造并传播,在文化霸权的实行过程中。文化中这样一群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具有领导文化和总体意识形态的作用。现代社会,宗教、法庭、工会、传媒文化都已经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机器与工具,统治阶级不是一味的强制性领导,而是含蓄的将对于艺术、法律、文化的意识形态通过这些机构潜移默化到大众生活中去,文化的生产、传输、阐释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这些大众传媒机构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我觉得对意识形态的解读可以分两个角度,一是统治阶级通过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控制和领导,二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相互斗争、相互协商和谈判,当国家的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摘要: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目录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 (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 (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三)实证主义是异化了的科学的哲学表现 (四)工业社会批判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一)关于批判理论 (二)关于“异化”与“物化”的理论 (三)大众文化批判 1.产生背景 2.具体内容 四、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评价 (一)批判理论的现实意义 1.深刻的人文情怀更易让人接受 2.对当代社会的预判 (二)批判理论的局限性 1.坚持精英文化而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霸权主义。 2.片面否定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 3.过度强调受众的被动性,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一、法兰克福学派简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历史最悠久、也最为著名的理论流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是批判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它的理论一般被简称为批判理论。这一派的理论主张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在过去50年间,它已经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侧重点也向传播学靠近了许多。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知识分子构成的。该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它迁往纽约,附属于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又迁回德国。其主要成员包括麦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等。虽然这些人从未加入过任何政党,但他们的理论最初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提出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学术性的,这些学者都曾移民美国。其批判的矛头也基本指向于战争时期的法西斯主义,以及和平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制造的“霸权文化”。 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以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二、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思想 (一)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 该派别学者认为,叔本华、尼采等人提出的非理性探讨了人的精神价值,体现人文情怀,更有利于批判资主社会对人个性的压抑和扭曲。因此,他们均由非理性出发。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思想上首先揭露造成这种一致性压迫力量的理性,从事工具理性批判。认为中世纪之后的启蒙思想家们把理性抬高到真理标准的高度,将理性的个体从封建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然而,启蒙理性由于自身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作为个人理性化结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加深了资产阶级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控制,使理性最终堕落成了“工具理性”,从而导致了“理性的毁灭”。只有进行工具理性批判,使理性恢复自我批判能力,才能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将人类从不合理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二)“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吸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关注和研究权威的本质发展。社会批判理论尤其重视进行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病正是对人的“爱欲压抑”。他们强调社会心理而不是经济基础对于权威和权力的决定作用,认为革命的障碍主要在于意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 克 思 文 论 作 业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学院:文学院 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 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XXX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生于杜塞尔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同阿多诺一道工作。19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协助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83年,哈贝马斯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世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名思想家。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在学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究和确立,他又一直同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老一代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甚至发生很大的分歧和冲突。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来审视上一个世纪的这一学术事件,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哈贝马斯的确修正、深化和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如果没有他不断进行理论探究,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应当彻底画上一个句号。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特殊贡献,他也是一位对当代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1]

葛兰西思想及研究意义浅析

河南大学课程论文 学习《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的一点 体会 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原威则副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学号 104753080111 姓名张丽 (2008级)

河南大学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后的体会 科目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吕世荣教授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学号 104753080111 姓名张丽 (2008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后的体会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当代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全面准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从而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正确、深入、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当时欧洲各国相继仿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又都陆续失败。一些革命家开始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寻求与探索新的革命途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葛兰西与卢卡奇、科尔斯被并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当代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都是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参加者或领导者,都是在本国革命失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反思。体现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本国具体化思想。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葛兰西和科尔斯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科尔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为标志。卢卡奇的主要理论就是物化思想。他说:“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包括一切的,以至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1]p143-144.卢卡奇认为,物化的标志是把可计算性和合理的机械化应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合理的可计算性弥漫于社会的个个方面,甚至在婚姻中,人的品质和才能也不再是他的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人能够像对外部世界的物体那样加以占有和处置的东西。卢卡奇还研究了走出物化的基本途径。他认为总体性的渴望是走出物化的基本途径。“只有作出经常不断地努力,通过把存在的物化结构同总体发展的具体地表示出来的矛盾联系起来,注意到这些矛盾对总体发展的内在意义,去瓦解这些结构,才能克服物化”。[2]P290-291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在其产生之初,曾遭到来自第二国际的批判。比如德国革命失败后,科尔斯分析当时革命失败的原因,指出德国革命失败不像是一般所说的是因为缺乏一个领导夺权的革命性的政党组织的问题,而是缺乏夺取政权的理论和文化上的前提,缺乏意识形态的准备和政治领导的问题。为此科尔斯不仅发表了一系列通俗读物,向德

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第2期葛兰西主义与批判理论 李恒阳 (外交学院,北京 100037) 摘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许多受到马克思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 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尽管这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根据它们对待马克思理论遗产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葛兰西主义;批判理论中图分类号:D80;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6)02-0059-06 马克思生前曾写过大量关于国际问题的文 章,但他并没有把国际关系领域纳入到他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体系中。马克思去世以后,许多受其研究方法启发的人尝试着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观察和解释国际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所讨论的葛兰西主义和批判理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虽然它们各有特色,但以下3点是它们共有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应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从不同学科出发,人类社会可以分成不同的方面,如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这些分类是主观的,有时显得过于片面。这样,即使你了解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你也不会了解整个人类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把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进行整体定位。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注重历史,从联系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的进程实际 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阶级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阶级的社会,从体系上讲容易产生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在所有存在过的社会中,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冲突的主要核心存在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本文谈及的两个国际关系理论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出发点,但根据它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的态度不同,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葛兰西主义的作品更多地直接运用马克思的初始思想,而批判理论者则较少地运用。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在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很有影响,有关其思想的研究被称为葛兰西学派或意大利学派。他的思想遗产主要是通过他著名的《狱中札记》传播的。 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即他所称的“实践 收稿日期:2005-09-06 作者简介:李恒阳,男,外交学院2003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马克思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述 二、葛兰西主义 2006年4月总第88期Apr.2006No.88 外交评论 FOREIGNAFFAIRSREVIEW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内容简介: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他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元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谈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葛兰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他的政治哲学。传统的学术研究在指涉到这一内容时,常常是从分析其市民社会理论、国家理论、领导权理论等入手的。在直观的意义上,这并无不妥,因为葛兰西论述过的这些理论问题,本就系于政治哲学的范式。但如果从葛兰西与他的思想先驱马克思之链接来看,他的政治哲学之构造的根本支点却是作为其重磅理论组件的“实践哲学”。人们往往以为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在葛兰西理论结构中是互为他者、彼此外在的,但我们发现在实践哲学中却也包藏着一种政治哲学的理论逻辑,这种逻辑又因为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关联而通向了后者的思想之躯体。如果忽视了这一信息,进而不能使葛兰西不同理论节点内在打通,无论对其政治哲学还是实践哲学的研究,都会是褊狭的、不完整的。 安东尼奥·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在1926-1937年11年间残酷的牢狱生活中,他写作了享有盛誉的《狱中札记》,留下了令后人肃然起敬的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这些理论思考和精神创造以“实践哲学”为主旨,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发展史上,起到了上承卢卡奇、柯尔施的反思,下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重要作用。葛兰西反思并批判了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居于“正统”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夺取文化领导权两个转向。这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要过渡和转向,是葛兰西超越卢卡奇、柯尔施从当时革命的具体条件与决策等方面分析无产阶级革命挫败的主要原因即革命意识和革命理论的缺失,进一步深入到作为这一主要原因即革命意识和革命理论缺失的根源的思考结果。 一、葛兰西的物质观 物质观是哲学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对物质观作过系统的阐述,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物质、认识、实践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他反对从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客观、客体,主张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客观,客体。恩格斯、列宁对物质观作过系统、深入的分析,但主要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唯心主义的物质观,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则强调得不够。尽管恩格斯晚年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对这种倾向有所察觉,并有一些新的补充。列宁也在哲学笔记中对实践、物质、意识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引起马克思主义者足够的重视。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等人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独创性本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混同于旧唯物主义。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论述出发,批判布哈林等人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把物质结构与物质本身等同起来,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_郭湛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 郭 湛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确切概括。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对于这种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我们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许多基本共识的基础上,现在需要突破已有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化的理解,也就是应特别注意研究并强调实践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性。就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理论,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批判理论。这是同一理论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缺少对于其中任何一个侧面的了解,都无法真正把握这一理论的总体。 一、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的哲学 批判是哲学的本性。哲学的批判首先是针对哲学自身的,批判是哲学发展和变革的方式。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辩证法”,最初指的就是在对话中通过辩驳和论证推动思想前进的方法。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苏格拉底说,人凭借这种辩证法,通过理性的探讨可以找到通往事物本质的道路,直到把握善自身的本质。在这种思想进程中,真理是借助辩证法的力量来揭示的。这个意义上的辩证法是批判的理性和理性的批判。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借巴门尼德之口,批判了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其实也是柏拉图对自己以前的理念论的自我批判。(参见苗力田,第318-338页)哲学就是在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中前进的。 关于哲学的批判本性,讲得最明确的是康德。富于科学的“缜密精神”的康德反对哲学中的独断论,指出这是认为无须纯粹理性的批判就可以在哲学中前进的成见,只能导致理性未经批判的无根据的摸索和轻率的漫游。对思辨理性即纯粹理性的批判,可以堵塞错误的来源,抑制思辨理性的自负。而拒斥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其用意无非是完全摆脱科学的羁绊,把工作变成儿戏,把确定性变成意见,把哲学变成偏见”(康德,2004年,第18-21页)。康德指出,纯粹理性的批判主要“不是用于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用于澄清我们的理性,使它避免失误”,这是“对纯粹理性能力自身的批判”。(同上,第40-41页)在康德看来,“理性在其一切行动中都必须经受批判”,在这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免除这种“铁面无私、一丝不苟的审查”。(同上,第474页)理性决不能拒绝批判,它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惧怕批判。面对批判,理性有争辩的权利。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康德对纯粹理性进步的三个阶段的概括。康德认为,在纯粹理性的事情上,标志着它的童稚时代的第一步是独断的;第二步是怀疑的,即让理性的所作所为经受检验甚至责难,可以称为理性的审查;第三步属于成熟了的判断力,它以可靠的、在其普遍性上已得到证明的准则为基础,这是理性的批判,也是理性的界限。理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先是独断的,然后是怀疑的,最后才是· 3·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上)

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 ——对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批判性反思(上)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第一期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可以视为“早期批判理论”;第二期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以前期哈贝马斯、A.施密特、弗里德堡等人为代表)致力于批判理论重建与现代性批判,可以视为“新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以后期哈贝马斯、维尔默、奥菲、霍耐特等人为代表)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可以视为“后批判理论”。概言之,“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意味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从“早期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它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关键词] 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新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政治伦理转向 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所谓“批判理论”,从广义来讲,是指思人们对文明历史、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而形成的理论学说,不仅包括康德传统的纯粹理性批判,更包括马克思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狭义来讲,是指法兰克福学派“以辩证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的”社会哲学理论。在几十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这就是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简言之,从“早期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 一、批判理论第一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第一代批判理论家致力于批判理论构建与工业文明批判,这可以视为批判理论第一期发展(“早期批判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确立社会哲学研究方向,确定批判理论基本纲领。格律恩堡(Carl Gr u?nberg)领导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致力于社会主义史与工人运动史研究,对批判理论构建并没有实质性贡献,但他为社会研究所规定的超党派学术立场、跨学科研究方法,成为社会研究所的一 ————————————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KS04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10024)、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重大项目(2011RWXKZD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相关理论涵义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6086085.html,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相关理论涵义的分析 作者:陈金锋 来源:《中文信息》2015年第07期 摘要: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入和发展,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巨大成就。本文根据葛兰西既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对了机械的经济决定论观点,又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同时强调了实践哲学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的阐述。 关键词:实践哲学市民社会实践哲学的核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5-01 一、何谓“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的涵义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哲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亚里士多德把学科分为三种:理论之学、实践之学和制作之学。三大学科中,理论之学最明确,制作之学最不完整,实践之学范围最不清楚。 简单地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哲学,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严格地说,是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的部分,未上升到理论的部分还不能算哲学的范畴。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对此也有类似的划分,认为哲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他们对实践哲学理解上的一致性,形成了这一学科的主导性传统。 二、实践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 葛兰西所说的实践概念与我们通常意味的“人们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略有差异,他更多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不断趋于一致的过程。当然,这种观点是不是人们对它的误解,是不是跟葛兰西早年身陷囹圄,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妥协,其实意在指代马克思主义也尚未可知。不过,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次创造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葛兰西同样承认世界的物质第一性原则,但物质又与精神不可分割。创新之处体现在葛兰西对主观和客观的理解上,与传统的哲学明显不同,传统哲学理解下的主观是与客观不相关的事物,而葛兰西认为主观是必须以依赖客观为条件,如果离开客观,主观也将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且主观与客观的在实践中找到了统一。

试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启示

目录 摘要 (2) 前言 (3) 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3) (一)文化霸权的三个理论层面 (3) 1、市民社会 (3) 2、统治权和领导权 (4) 3、有机知识分子 (4) (二)文化霸权的实质 (4) (三)文化霸权的特征 (4) 1、权威与服从 (4) 2、合法性 (4) (四)文化霸权的维护 (5) 二、文化霸权对中国社会的启示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文化霸权理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了文化自身的功能,更进一步地说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再是依赖暴力,而是依赖舆论,依赖于它对市民社会的文化权的控制。面对新时代,尤其是我国面对全球化的大背景,如何维护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预防西方的渗透和西化,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而在实现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自觉自愿的认可过程中,知识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葛兰西文化霸权意识形态知识分子 Synopsis:Theories of cultural hegemon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and hotspots.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eory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itself, further is the ideology of leadership. Gramsci's view,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societies, bourgeois rule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 violence, but rely on public opinion, rely on it to the public control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Facing a new era, especially the backdrop of globalisation, how to maintain and consolidate the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leadership to prevent infiltration of Western and westernized, Gramsci's hegemony theory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ignificanc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d class in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for the ruling class conscious, intellectu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Gramscicultural hegemonyideologyintellectuals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批判教育理论探析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批判教育理论探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教育理论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对统治与被统治这对权力关系进行充分挖掘后,批判教育研究从宏观——不公平的再生产和微观——压迫与反抗两个层面推进了自身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理论;走向对话;尊重差异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理论的渊源马克思出现以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是纯粹的,即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儿童适应和理解习俗,以便更好地融入人类社会。从涂尔干开始,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就有不少对教育的论述,他们将教育视为传递民族精神的工具,甚至认为,教育本身也是这种精神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育的保守性、虚伪性和工具性都未引发人们的关注。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在社会系统中完成的,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至于无法保持自身的文化纯粹性。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理论的最大影响就是将其研究视角重新拉回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审视背后隐藏的不公正。马克思认为,“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1]。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也遵循这样的规律。这种冲突分析观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教育注重和谐与适应的功能理论,为批判研究提供了一个矛盾结构,进而为揭示教育背后的不公平提供了可能。 批判教育理论包含多种思想,比如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等等,但其历史主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教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阈体现在对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的充分把握上和对人性本然状态的深刻关怀中。正是在马克思的思想被充分理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才开始运用批判理论审视教育的不正当性,并从历史的反面寻找缺口。这种变化在20世纪初还不甚明显,但在二战以后,随着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阶层差异等概念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人们对教育的思考也开始变得更具批判性了。 二、不公平的再生产:批判教育理论的宏观建构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形态已经与19世纪时的马克思主义产生时期表现出明显差异,民主化浪潮极大地改变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阶级命题里的矛盾问题变得更为隐避。在这样的背景下,左派思想家们仍然坚守批判的阵地,不断挖掘教育内部现实的矛盾,极大地拓展了批判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其宏观建构主要表现为: 1.经济再生产模式 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经典描述为思想家们提供了一条富有想象力的研究路径。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鲍尔斯和金帝斯就曾对学校教育和社会阶层的对应关系作过经典阐释,他们认为,“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变化,是受阶级结构的更加和谐的再生所支配的”[2]。经济再生产模式是在反思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社会和个人为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各项成本,都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于人体之内的、可提供未来收益的生产性成本。知识与修养等文化资本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无法私有化的。但实际上,身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通常还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这样,家庭经济差异会造成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衡,从而复制先前的阶层身份,阻碍社会的流动。

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姜玉洋 0811296)

课程名称:政治心理学 任课教师:季乃礼 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以政治心理学为视角 姓名:姜玉洋 学号:0811296 专业:哲学

论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以政治心理学为视角 【论文摘要】意识形态理论是政治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形态的整体状况和具体表现代表着政治信息在公众心理中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本文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两位代表人物葛兰西和阿尔都塞观点出发,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其意识形态理论。 【关键字】葛兰西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政治心理学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具体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例如政治的、社会的、知识论的和伦理的意识形态等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政治意识形态。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构成了这个国家的政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在意识层面的集中表现。本文首先从意大利共党领袖葛兰西①和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②对意识形态的观点出发(为了方便论述,本文在以下论述中把这两种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合称为“意识形态理论”),论述意识形态理论在政治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葛兰西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意识形态霸权”与“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葛兰西认为,一种革命性的社会变革应当是包括社会一切方面的总体革命,而其中意识形态的革命又具有突出的地位,因为它是维护现存秩序的强大的工具。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努力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将群众从一种消极接受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客观性的状态,引导到具有革命意识的状态。必须使人们认识到,一切关系都是能动的和出在运动中的,而这种能定性的源泉在认知着的、意欲着的、争取着的、创造着的人的个人意识,并以这种方式创造一种“新人”。 为了分析为什么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出现俄国那样的十月革命,葛兰西对西方资 ①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他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文艺观和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党性原则,提出创立“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口号,对文学与社会生活,作家与时代、人民,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艺批评的任务,作了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②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有《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学》、《立场》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