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李嗣福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一、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简介

1. 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概况

2. 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

以单容水槽水位控制和电加热器温度控制为例说明什么是自动控制、控制律(或控制策略)、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2.1自动控制:利用自动化仪表实现人的预期控制目标。

2.2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结构

自动控制系统: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2.3自动控制系统类型主要有:按系统参数输入信号形式分:定值控制系统或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

按系统结构形式分:前馈控制系统(即开环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被控对象的控制输入量数目和被控输出量数目分:单变量控制系统和多变量控制系统;

按被控对象特性分: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的信号形式分:模拟(或时间连续)控制系统、数字(或时间离散)控制系统以及混合控制系统。

2.4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 古典(传统)控制理论:

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即拉普拉斯变换和富里叶变换)按照系统输出量

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即系统外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问题。具体方法有: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

主要特点:理论方法的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设计出控制律一般较简单,易于仪表实现

主要缺点:

① 设计需要凭经验试凑,设计结果与设计经验关系很大; ② 系统分析和设计只着眼于系统外部特性;

③一般只能处理单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而不能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

4.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理论:

(1) 用一阶微方程组表征系统动态特性,一般形式(连续系统)为

)()()(t BU t AX t X +=——状态方程(连续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t CX t Y =——输出方程

离散系统:

)()()1(t BU t AX k X +=+——状态方程(离散的一阶差分方程组) )()(k CX k Y = k

——为大于等于零整数,表示离散时间序号;

??????

???

???=)()

()()(21k x k x k x k X n ——状态向量,其中)(k x i ,()n i ,,1 =为状态变量; ?????

????

???=)()

()()(21k u k u k u k U m ——输入向量,其中)(k u i , ()m i ,,1 =为各路输入;

?????

????

???=)()

()()(21k y k y k y k Y p ——输出向量,其中)(k y i ,()p i ,,1 =为各路输出。 A

——为n 行n 列矩阵,称系统矩阵,其特征值可完全表征系统的动态行为;

B

——为n 行m 列矩阵,称输入矩阵; C

——为p 行n 列矩阵,称输出矩阵。

(2) 采用状态反馈控制律:)()(k KX

k u -=

k

为m 行n 列矩阵,称为增差矩阵,是待设计的。

(3) 系统性能采用二次型函数形式和基于二次型指标最优化设计方法。

[]∑∞

=+=

)()`()()(K k RU k U k QX

k X J ——离散形式;

{}i q diag Q =——状态加权阵;

{}i r diag R =——控制加权阵。

(4) 反馈增益阵K 的特征值配置设计法。

(5) 采用状态观测器对系统状态进行估计(或称重构)实际反馈控制为:

)(?)(k X

K k u -=,

其中)(?k X 是)(k X 的估计(或重构)。

主要优点:理论体系严谨完整;可获得理想的最优控制性能,设计过程较少依赖经验试凑。

主要缺点:要求系统模型准确,否则实际控制性能并非最优,即控制系统鲁棒差;理论较抽象,缺乏直观性,不易理解,需要较多数学知识;性能指标函数中的加权Q 和R 选取无定量准则可循,也需凭经验选取,故设计结果也与设计人员主观因素有关。

现代控制理论其它分枝

1. 多变量解耦控制理论;

2. 鲁棒控制理论;

3. 模型辨识理论;

4. 自适应控制理论;

5. 模型预测控制理论与方法;

6. 智能控制技术。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 计算机反馈控制系统结构

2. 控制计算机硬件组成

(1)主机,CPU——中央处理器,ROM和RAM——内存储器,控制器。

(2)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外存储器,通信设备。

(3)过程输入、输出设备。

过程输入设备:模拟输入通道(即A/D通道)

开关量输入通道(即DI通道)

过程输出设备:模拟输出通道(即D/A通道)

开关量输出通道(即DO通道)制造工艺要求很严,整机工作可靠性要求很高。

3.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和监控应用软件。

4. 计算机控制系统类型

●监测(即巡回检测)系统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

●计算机顺序控制系统

●计算监督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管理集成系统(DCS)

三、数字ID控制算法及参数整定

1. 标准数字PID控制算法

模拟PID 控制律(由模拟控制器实现)

??

?

??

?

++

=?

d t d

e T dt t e T t e K t U d

i P )()(1)()(

)()()(t y t r t e -=——偏差信号

p K ——比例系统;i T ——积分时间;d

T ——微分时间

p K 、i T 、d

T 对控制系统性能影响的定性分析。

数字PID 控制算法(由计算机执行)

???

????++=∑)()()()(k e T T i e T T k e K k u d i p ——位置式算法;

T

——采样周期;

)1()()(--=?k e k e k e ——偏差增量;

[]?

?????

-?-?++?=?)1()()()()(k e k e T T k e T T k e K k u d i p ——增量式算法;

)()1()(k u k u k u ?+-=

2. 数字PID 控制改进算法 ●积分可分离PID

当0

)(e k e ?(阀值),去消积分运算,执行PD 算法;

当0)(e k e ≤时,执行PID 算法。

●抗积分饱和的PID 算法

当算出的ma

u k u ?)((最大控制量)取ma

u k u =)(,并去消积分项运

算;

当算出的mi

u k u ?)((最小控制量),取mi

u k u =)(,并去消积分项运

算;

当算出的ma

mi

u k u u k u ??)(),(,才输出)(k u ,并执行PID 三项运算。

●微分先行

将PI 项放到前向通道,将微分项放到反馈通道; ●带死区的PID 算法

当0

)(e k e ?(阀值)时,取)1()(,0)(-==?k u k u k u 即控制量保持不

当0

)(e k e 时,按PID 算法计算控制量)(k u

3. 数字PID 算法参数整定 即调整d

i

p

T T K T 、、、参数

理论计算法,工程整定法和自整定法

工程整定法:扩充临界比例度法,扩充响应曲线法。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与电机控制 刘北 07030107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703班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自70年代异步电动机矢量变换控制方法提出,至今已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这种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异步电动机模拟成直流机,通过坐标变换的方法,分别控制励磁电流分量与转矩电流分量,从而获得与直流电动机一样良好的动态调速特性。这种控制方法现已较成熟,已经产品化,且产品质量较稳定。因为这种方法采用了坐标变换,所以对控制器的运算速度、处理能力等性能要求较高。近年来,围绕着矢量变换控制的缺陷,如系统结构复杂、非线性和电机参数变化影响系统性能等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伴随着推进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和无传感器控制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是人工智能控制,这是电机现代控制技术的前沿性课题,已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正在逐步实用化。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直接驱动技术,这种零方式消除了传统机械传动链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运动精度。但是,这种机械上的简化,导致了电机控制上的难度。为此,需要电机控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这正是电机现代控制技术有待深入研究和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新领域。 电机的现代控制技术与先进制造装备息息相关,已在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和科技人员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一、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1、 定、转子磁动势矢量 三相感应电动机是机电能量转换装置,这种的物理基础是电磁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磁场能量的变化。因此,磁场是机电能量转换的媒介,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为此,对各种电动机都要了解磁场在电动机空间内的分布情况。感应电动机内磁场是由定、转子三相绕组的磁动势产生的,首先要确定电动机内磁动势的分布情况。对定子三相绕组而言,当通以三相电流A i 、B i 、C i 时,分别产生沿着各自绕组轴线脉动的空间磁动势波,取其基波并记为A f 、B f 、C f ,显然它们都是空间矢量。对于分布和短矩绕组,定义正向电流产生的空间磁动势波基波的轴线为该相绕组的轴线,亦即A f 、B f 、C f 是以ABC 为轴线沿圆周正弦分布的空间矢量,各自的幅值是变化的,取决于相电流的瞬时值,即有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13/2012 59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王 凡 王思文 郑卫刚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 要】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 方法和应用以及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并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提出了学习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差异;应用;意义 1.引言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教学也使用了控制理论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大家在课堂上听,本身可看作一个开环函数;而同学们课下做作业,再通过老师的批改,进而改进和提高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控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控制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如此广泛,因此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至关重要。 2.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时期。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并走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其产生和发展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2.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核能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出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 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 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则;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1961年庞特里亚金(俄国人)提出了极小(大)值原理;罗森布洛克(H.H.Rosenbrock)、麦克法轮(G.J.MacFarlane)和欧文斯(D.H.Owens)研究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的现代频域法理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为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线性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奥斯特隆姆(瑞典)和朗道(法国,https://www.doczj.com/doc/1215225847.html,ndau)在自适应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3.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为系统辨识;最优控制问题;自适应控制问题;线性系统基本理论;最佳滤波或称最佳估计。 (1)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建立系统动态模型的方法。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的试验数据,从一类给定的模型中确定一个被研究系统本质特征等价的模型,并确定其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2)最优控制问题 在给定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下,寻找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佳的控制规律。主要方法有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等极大值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即: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最小或最大)某一性能指标最优:如时间最短或燃料消耗最小等。 (3)自适应控制问题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能自动适应内外部参数、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作用,使系统达到一定意义下的最优。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一、基本区别 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已进入“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是现代控制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也推动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控制系统向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率域方法。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二、华山论剑:自动控制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面临的难题包括:(1)传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是建立在已知系统精确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一般无法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2)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提出并遵循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相吻合;(3)对于某些复杂的和包含不确定性的对象,根本无法用传统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无法解决建模问题;(4)为了提高性能,传统控制系统可能变得很复杂,从而增加了设备的初始投资和维修费用,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讨论和研究自动控制面临的挑战,早在1986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1EEE)的控制系统学会在加利福尼亚州桑克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Santa Clare)联合组织了一次名为“对控制的挑战”的专题报告会。有50多位知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出席了这一会议。他们讨论和确认了每个挑战。根据与会自动控制专家的集体意见,他们发表了《对控制的挑战——集体的观点》,洋洋数万言,简直成为这一挑战的宣言书。 到底为什么自动控制会面临这一挑战,还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在哪些研究领域存在挑战呢? 在自动控制发展的现阶段,存在一些至关重要的挑战是基于下列原因的:(1)科学技术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李嗣福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一、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简介 1. 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概况 2. 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 以单容水槽水位控制和电加热器温度控制为例说明什么是自动控制、控制律(或控制策略)、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2.1自动控制:利用自动化仪表实现人的预期控制目标。 2.2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结构 自动控制系统: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2.3自动控制系统类型主要有:按系统参数输入信号形式分:定值控制系统或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 按系统结构形式分:前馈控制系统(即开环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被控对象的控制输入量数目和被控输出量数目分:单变量控制系统和多变量控制系统; 按被控对象特性分: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的信号形式分:模拟(或时间连续)控制系统、数字(或时间离散)控制系统以及混合控制系统。 2.4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 古典(传统)控制理论: 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即拉普拉斯变换和富里叶变换)按照系统输出量

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即系统外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问题。具体方法有: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 主要特点:理论方法的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设计出控制律一般较简单,易于仪表实现 主要缺点: ① 设计需要凭经验试凑,设计结果与设计经验关系很大; ② 系统分析和设计只着眼于系统外部特性; ③一般只能处理单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而不能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 4.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理论: (1) 用一阶微方程组表征系统动态特性,一般形式(连续系统)为 )()()(t BU t AX t X +=——状态方程(连续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t CX t Y =——输出方程 离散系统: )()()1(t BU t AX k X +=+——状态方程(离散的一阶差分方程组) )()(k CX k Y = k ——为大于等于零整数,表示离散时间序号; ?????? ??? ???=)() ()()(21k x k x k x k X n ——状态向量,其中)(k x i ,()n i ,,1 =为状态变量; ????? ???? ???=)() ()()(21k u k u k u k U m ——输入向量,其中)(k u i , ()m i ,,1 =为各路输入;

现代控制理论1-8三习题库

信息工程学院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习题清单

3.有电路如图1-28所示。以电压U(t)为输入量,求以电感中的电流和电 容上的电压作为状态变量的状态方程,和以电阻 R 2上的电压作为输出 量的输出方程。 4.建立图P12所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M 2 1 f(t) 5.两输入u i ,U 2,两输出y i ,y 的系统,其模拟结构图如图 1-30所示, 练习题 ,输出为,试自选状态变量并列写出其状 2. 有电路如图所示,设输入为 态空间表达式。 C ri _ l- ------- s R 2 U i U ci L u A ------ — 2 R i

试求其状态空间表达式和传递函数阵。 6.系统的结构如图所示。以图中所标记的 x 1、x 2、x 3作为状态变量,推 导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其中,u 、y 分别为系统的输入、 输出,1、 2 试求图中所示的电网络中,以电感 L i 、L 2上的支电流x i 、X 2作为状态 变量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这里 u 是恒流源的电流值,输出 y 是R 3上的 支路电压。 8.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 y y 4y 5y 3u ,试列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 9.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 2y 3y u u , 试列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 10. 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 y 2y 3y 5y 5u 7u ,试列写出状态空间 表达式。 7. 3均为标量。

11. 系统的动态特性由下列微分方程描述 y 5 y 7 y 3y u 3u 2u 列写其相应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相应的模拟结构图。 1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 W(s) 坐 卫 2 ,试求出系统的约旦标准型 s(s 2)(s 3) 的实现,并画出相应的模拟结构图 13. 给定下列状态空间表达式 X 1 0 1 0 X 1 0 X 2 2 3 0 X 2 1 u X 3 1 1 3 X 3 2 X 1 y 0 0 1 x 2 X 3 (1)画出其模拟结构图;(2)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14. 已知下列传递函数,试用直接分解法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状 态变量图。 15. 列写图所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6. 求下列矩阵的特征矢量 0 1 0 A 3 0 2 12 7 6 17. 将下列状态空间表达式化成约旦标准型(并联分解) (1)g(s ) s 3 s 1 3 2 s 6s 11s 6 ⑵ g(s ) s 2 2s 3 3 c 2 s 2s 3s 1

现代控制理论在航空航天中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航空航天中应用 01111201 贺辉1120120003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对象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定常或时变、离散系统。解决方法主要是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航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 比如在实现惯性导航系统的过程中,控制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台系统依靠陀螺仪、稳定回路使台体稳定在惯性空间,而捷联系统中惯性仪表采用力反馈回路来实现角速度或加速度等信息的敏感。在平台系统的初始对准中,通过调平回路和方位对准回路分别实现水平对准和方位对准。上述过程的实现,都需要通过设计满足各种性能指标的控制器来实现。目前,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科技工作者对一些新型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在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目的是提高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鲁棒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以及满足小型化的需求。 另外,现代控制理论在飞行器轨道优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飞行器的轨道优化与制导规律研究对飞行器设计至关重要。随着燃料的大量消耗,空间飞行器的质心、转动惯量都随之发生变化。飞行器弹道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用经典理论精确控制几乎是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因此要求控制系统的控制在控制手段上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及控制技术。防空导弹的弹道优化与制导规律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导弹的飞行性能,达到精确、有效地拦截目标。轨道优化与制导规律研究是根据给定的技术指标,建立飞行器的运动方程, 并选择主要设计参数, 构造传递函数, 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及数学原理求解最优参数, 形成制导规律与相应的飞行器飞行轨道。飞行器按照优化的轨道飞行, 可以减轻其飞行质量, 提高飞行速度和可用过载, 缩短飞行时间等。在设计飞行器的初步方案论证阶段, 为了实现规定的技术指标, 需要预估飞行器的几何尺寸、质量、推力大小和气动外形, 然后进行轨道优化与制导规律设计。通过轨道优化与制导规律设计不断调整和确定上述各参数, 直到综合确定出合适的方案为止。因此, 飞行器的轨道优化与制导规律问题将关系到飞行器设计性能的好坏, 关系到能否完成用户所需的技术性能指标要求的问题。轨道优化与制导规律研究内容很广泛, 它与任务要求有关, 随着不同的要求, 给定不同的性能指标, 其结果和形式就不同。 轨道优化与制导规律研究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特别是防空导弹更是如此。防空导弹弹道优化涉及制导规律问题, 设计出良好的制导规律势必达到弹道优化设计的目的。防空导弹的飞行弹道优化问题, 一般可以对一组给定的初始条件和终端条件进行弹道优化, 可以用改变一组参变量求解目标函数, 形成满足预定的边界条件, 并命中目标的最优弹道;可以用改变自变量, 在受附加约束的条件下, 如导弹的质量、推力、气动外形等已确定, 可用过载受限制的条件下, 用改变飞行弹道角的制导规律, 寻求导弹飞行的最大射程,最大平均速度, 最大末速度, 最小燃料消耗量, 最短飞行时间;可以用产生开环控制函数或间断地改变控制参数来优化弹道等各式各样的弹道优化模式防空导弹的制导规律是描述导弹在向目标接近的整个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运动规律, 它与目标及导弹的运动参数有关, 它决定导弹的弹道特性及其相应的弹道参数。导弹按不同的制导规律制导, 飞行的弹道特性和运动参数是不同的。 导弹的制导规律有多种多样, 有的建立在早期经典理论和概念上, 有的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和对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在早期经典理论的概念基础上的制导规律通常称为经典制导规律。经典制导规律包括三点法, 前置点或半前置点法, 预测命中点法, 速度追踪法, 姿态追踪法, 平行接近法, 比例导引法及其诸多的改进形式的制导规律。建立在现代控制理论和微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现代控制理论的名称是在1960年以后开始出现的,用以区别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并在后来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的那些方法。现代控制理论已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技术、通信系统、生产过程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的某些概念和方法,还被应用于人口控制、交通管理、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等的研究中。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新的控制原理,以解决诸如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这类控制问题十分复杂,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1958年,苏联科学家Л.С.庞特里亚金提出了名为极大值原理的综合控制系统的新方法。在这之前,美国学者R.贝尔曼于1954年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1960~1961年,美国学者R.E.卡尔曼和R.S.布什建立了卡尔曼-布什滤波理论,因而有可能有效地考虑控制问题中所存在的随机噪声的影响,把控制理论的研究范围扩大,包括了更为复杂的控制问题。几乎在同一时期内,贝尔曼、卡尔曼等人把状态空间法系统地引入控制理论中。状态空间法对揭示和认识控制系统的许多重要特性具有关键的作用。其中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尤为重要,成为控制理论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到60年代初,一套以状态空间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卡尔曼-布什滤波为基础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新的原理和方法已经确立,这标志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 现代控制理论所包含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方面有: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和适应控制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它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为基本和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线性系统中状态的控制和观测问题,其基本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状态空间法。按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线性系统理论通常分成为三个学派:基于几何概念和方法的几何理论,代表人物是W.M.旺纳姆;基于抽象代数方法的代数理论,代表人物是R.E.卡尔曼;基于复变量方法的频域理论,代表人物是H.H.罗森布罗克。 非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理论尚不完善。研究领域主要还限于系统的运动稳定性、双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观测问题、非线性反馈问题等。更一般的非线性系统理论还有待建立。从70年代中期以来,由微分几何理论得出的某些方法对分析某些类型的非线性系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最优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是设计最优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受控系统在指定性能指标实现最优时的控制规律及其综合方法。在最优控制理论中,用于综合最优控制系统的主要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王力20111173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王力20111173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 2011117322 王力物联网工程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

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采用状态观测器对系统状态进行估计(或称重构)实际反馈控制主要优点是理论体系严谨完整;可获得理想的最优控制性能,设计过程较少依赖经验试凑;主要缺点是要求系统模型准确,否则实际控制性能并非最优,即控制系统鲁棒差;理论较抽象,缺乏直观性,不易理解,需要较多数学知识;性能指标函数中的加权Q和R选取无定量准则可循,也需凭经验选取,故设计结果也与设计人员有关。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其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应用于航空类飞行器控制现代控制理论是基 于时域的系统分析方法,目前基本都是高端如火箭发射,导弹制导之类的复杂系统基于动态矩阵的预测控制等。比如在汽车中运用的自适应控制,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控制,自适应估计等定速巡航系统的初衷是让车辆运行在最佳的发动机转速—油耗平衡点,汽车发动机的转速跟扭矩、油耗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单位距离油耗最省的发动机转速所对应的速度就是巡航速度,这个定速巡航巡航系统就是个典型的现代控制系统,车辆快了,它帮你松油门,车辆慢了,它帮你踩。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于实际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是系统模型是否准确

现代控制理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于20 世纪50 年代末,它以状态空间方法为主,研究控制系统状态的运动规律,通过反馈系统解决某些非线性和时变系统的控制问题,用于多输入多输出反馈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最优控制规律。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现代控制理论在我所学的领域上也有很多应用。比如说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中的应用、在汽车悬架控制中的应用等等,下面我将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对这三种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已有文献阐明了现代控制理论在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应用现状,阐述了各种控制理论与内燃机振动系统的关系。以现代控制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为重点分析了现代智能控制理论在振动系统控制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发展,指出了内燃机振动主动控制领域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与方向。内燃机的振动是有害的,对于有害的振动,人们总是在想方设法将其消减甚至消除。消减振动一般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耗散振动能,二是抑制激振力。耗能的方法有加装阻尼摩擦片、附带质量冲击块;抑制激振力的方法有提高系统刚度、加装动力减振器或是主动对振动系统施加同频反向的抑振力。通过控制系统对振动主体主动施加抑振力即振动的动态控制(也称有源控制、主动控制)。该控制系统一般由振动体(内燃机振动系统如曲轴)、振动信息采集器(对于旋转振动系统多用涡流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对于整机多用弹簧质量加速度传感器)、变送器、处理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与调节器等部件组成。其中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控制器的设计应依据振动体即被控对象的特性进行。本文将依据内燃机的振动的特性探讨控制器设计中运用的各种控制理论问题以及在振动动态控制上各种现代控制理论应用的可能性。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简称ABS)实质上是一种制动力自动调节装置。这种装置使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提高制动减速度和缩短制动距离,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大大改善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最优控制系统设计问题,有文献讨论了它的状态变量的选择,状态方程的建立和性能指标的确定等与实际系统有关的问题,对于最优控制规律的计算和系统的设计,将直接引用现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控制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控制上的发展现状: 1971年,德国学者Blaschke 提出了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它的出现对电机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后的20多年里,矢量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交流伺服驱动系统逐步代替了直流系统。尽管如此,矢量控制仍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1985年,德国学者Depenbrock 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由于它直接控制定子磁链空间矢量和电磁转矩,使控制系统得以简化,并且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它不仅拓宽了矢量控制理论,也促进了电机现代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改进,加快向实用化方向推进的步伐。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正在向实现无传感器控制方向发展,但是无传感器控制技术总体上还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只在部分产品上开始实用化。进一步加大和拓宽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的应用,还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伴随和推进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和无传感器控制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是人工智能控制,这是电机现代控制技术的前沿性课题,国内外学者正在竞相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正在逐步实用化。 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是直接驱动技术,这种零方式消除了传统机械传动链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和运动精度。但是,这种机械上的简化,导致了电机控制上的难度。为此,需要电机控制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这正是电机现代控制技术有待深入研究和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新领域。 电机的现代控制技术与先进制造装备息息相关,已在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很多学者和科技人员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机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一、三相感应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1、 定、转子磁动势矢量 三相感应电动机是机电能量转换装置,这种的物理基础是电磁间的相互作用或者磁场能量的变化。因此,磁场是机电能量转换的媒介,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为此,对各种电动机都要了解磁场在电动机空间内的分布情况。感应电动机内磁场是由定、转子三相绕组的磁动势产生的,首先要确定电动机内磁动势的分布情况。对定子三相绕组而言,当通以三相电流A i 、B i 、C i 时,分别产生沿着各自绕组轴线脉动的空 间磁动势波,取其基波并记为A f 、B f 、C f ,显然它们都是空间矢量。对于分布和短矩绕组,定义正向 电流产生的空间磁动势波基波的轴线为该相绕组的轴线,亦即A f 、B f 、C f 是以ABC 为轴线沿圆周正弦分布的空间矢量,各自的幅值是变化的,取决于相电流的瞬时值,即有 4()2s s A A n N k F t i p ωπ=? (1) 4()2s s B B n N k F t i p ωπ=? (2) 4()2s s C C n N k F t i p ωπ= ? (3) 式中,n p 为极对数;s N 为每相绕组匝数;s k ω为绕组因数。当相电流瞬时值为正值时,磁动势矢量方向与该相绕组轴线一致,反之则相反。

现代控制理论在汽车防抱死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汽车防抱死系统中的应用 近十多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高质量控制的需要,现代控制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航天、航空、航海等领域,而且在各工业部门和汽车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现代汽车设计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最优控制系统设计问题,本文将着重讨论它的状态变量的选择,状态方程的建立和性能指标的确定等与实际系统有关的问题,对于最优控制规律的计算和系统的设计,将直接引用现代控制理论的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推出的黎卡提(iRc-cati) 方程求解。 1、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的原理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简称AB)S实质上是一种制动自动调节装置。这种装置使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提高制动减速度和缩短制动距离,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大大改善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车轮未抱死前,路面制动力始终等于制动器制动力,此时制动器制动力全部转化为路面制动力;车轮抱死后制动力等于路面附着力,不再随制动器制动力的增大而增大。我们知道,路面附着力 Fφ=Z×Φ 式中Z--路面对轮胎的法向反作用力 Φ--附着系数 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附着系数与轮胎滑移率S的变化关系可

用图1所示的曲线来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S为20%左右时,轮胎纵向附着系数达到最大值,在纯滚动时侧向附着系数最大; 而在车轮抱死时,侧向附着系数迅速下降到零,纵向附着系数也有所降低。因此,车轮若在汽车制动时完全抱死,不但纵向附着力下降而达不到最佳制动效能,而且还会丧失转向和抵抗侧向力的作用,造成制动时方向稳定.ABS系统的作用就是能自动调节制动器的制动力,使车轮滑移率保持在2 0%左右以充分利用峰值附着系数,提高汽车的制动效能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ABS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和压力调节阀等三部分组成(图2),各部分作用原理如下: (1)车轮转速传感器,其作用是输出电压脉冲,送入控制器后处理成为车轮角减速度信息;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王力2011117322综述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 物联网工程王力2011117322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采用状态观测器对系统状态进行估计(或称重构)实际反馈控制主要优点是理论体系严谨完整;可获得理想的最优控制性能,设计过程较少依赖经验试凑;主要缺点是要求系统模型准确,否则实际控制性能并非最优,即控制系统鲁棒差;理论较抽象,缺乏直观性,不易理解,需要较多数学知识;性能指标函数中的加权Q和R选取无定量准则可循,也需凭经验选取,故设计结果也与设计人员有关。 自动控制系统是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其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应用于航空类飞行器控制现代控制理论是基于时域的系统分析方法,目前基本都是高端如火箭发射,导弹制导之类的复杂系统基于动态矩阵的预测控制等。比如在汽车中运用的自适应控制,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的控制,自适应估计等定速巡航系统的初衷是让车辆运行在最佳的发动机转速—油耗平衡点,汽车发动机的转速跟扭矩、油耗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单位距离油耗最省的发动机转速所对应的速度就是巡航速度,这个定速巡航巡航系统就是个典型的现代控制系统,车辆快了,它帮你松油门,车辆慢了,它帮你踩。 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于实际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是系统模型是否准确

(完整版)现代控制理论

第一章线性离散系统 第一节概述 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采样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把采样系统,数字控制系统统称为离散系统。 一、举例自动测温,控温系统图; 加 热 气 体 图解: 1. 当炉温h变化时,测温电阻R变化→R ?,电桥失去平衡状态,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其偏转角度为) e; (t 2. 检流计是个高灵敏度的元件,为防磨损不允许有摩擦力。当凸轮转动使指针 ),接触时间为τ秒; 与电位器相接触(凸轮每转的时间为T

3. 当炉温h 连续变化时,电位器的输出是一串宽度为τ的脉冲信号e *τ(t); 4.e *τ(t)为常值。加热气体控制阀门角度调速器电动机放大器h →→→→→→? 二、相关定义说明(通过上例来说明) 1. 信号采样 偏差)(t e 是连续信号,电位器的输出的e *τ(t)是脉冲信号。连续信号转变为脉冲信号的过程,成为采样或采样过程。实现采样的装置成为采样器。 To —采样周期,f s =--To 1 采样频率,W s =2πf s —采样角频率 2.信号复现 因接触时间很小,τo T ??τ, 故可把采样器的输出信号)(t e * 近似看成是一串强度等于矩形脉冲面积的理想脉冲,为了去除采样本身带来的高额分量,需要把离 散信号)(t e * 恢复到原信号)(t e 。 实现方法:是在采样器之后串联一个保持器,及信号复现滤波器。 作用:是把)(t e * 脉冲信号变成阶梯信号e h (t) 3.采样系统结构图 r(t),e(t),c(t),y(t)为连续信号,)(t e * 为离散信号 )(s G h ,)(s G p ,)(s H 分别为保持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的传递函数。 (t) r 4.采样系统工作过程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线性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在电力系统稳定,自动发电控制,静止无功补偿及串联补偿控制,燃气轮机控制等方面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方法,并提出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 1 前言 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是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动态网络,它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时变性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并含有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电力系统地域分布广泛,大部分原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的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国内外因电压不稳导致的停电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都使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控制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也正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而使得现代控制理论得以在这一领域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优势。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现代控制方法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变的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最优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法。 2 电力系统的模糊逻辑控制 电力系统的模糊逻辑控制就是利用模糊经验知识来解决电力系统中的一类模型问题,弥补了数值方法的不足。从Zaden L.A.1965年发表了Fuzzy Sets[1]一文以来,模糊控制理论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国内外对电力系统模糊控制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显示了模糊理论在解决电力系统问题上的潜力。 模糊逻辑控制是从行为上模拟人的模糊推理和决策过程的一种实用的控制方法,它适于解决因过程本身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以及噪声而带来的困难。模糊控制常用来描述专家系统,专家系统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弥补了数值方法的诸多不足。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进行推理,由于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专家知识经常采用模糊描述。 模糊逻辑控制器(FLC)属于知识库系统,它由专家管理控制系统和专家直接控制系统所构成。专家管理控制系统使用模糊逻辑在主循环中调整控制器,例如调整电压控制器的参数。 ?、f?和任意连续非线性函数可以由一系列模糊变量、数值和规则来模拟,这里P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线性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在电力系统稳定,自动发电控制,静止无功补偿及串联补偿控制,燃气轮机控制等方面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与方法,并提出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力系统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 最优控制 自适应控制 1 前言 电力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技术的选择变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是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动态网络,它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时变性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并含有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电力系统地域分布广泛,大部分原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的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国内外因电压不稳导致的停电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都使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控制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也正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而使得现代控制理论得以在这一领域充分发挥其巨大的优势。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现代控制方法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变的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最优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法。 2 电力系统的模糊逻辑控制 电力系统的模糊逻辑控制就是利用模糊经验知识来解决电力系统中的一类模型问题,弥补了数值方法的不足。从Zaden L.A.1965年发表了Fuzzy Sets [1]一文以来,模糊控制理论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国内外对电力系统模糊控制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显示了模糊理论在解决电力系统问题上的潜力。 模糊逻辑控制是从行为上模拟人的模糊推理和决策过程的一种实用的控制方法,它适于解决因过程本身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以及噪声而带来的困难。模糊控制常用来描述专家系统,专家系统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弥补了数值方法的诸多不足。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进行推理,由于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专家知识经常采用模糊描述。 模糊逻辑控制器(FLC )属于知识库系统,它由专家管理控制系统和专家直接控制系统所构成。专家管理控制系统使用模糊逻辑在主循环中调整控制器,例如调整电压控制器的参数。 任意连续非线性函数可以由一系列模糊变量、数值和规则来模拟,这里P ?、f ?和a ?分别代表输出功率、频率和控制参数的微变量,同时分别代表功率、频率与控制参数的非线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改变的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面貌。本文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内容,并介绍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表明了现代控制理论对于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应用;意义 1.引言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个行业。20世纪以来,控制理论与方法对电力工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和电力系统的日益复杂化,电力系统控制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2.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时期。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并走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其产生和发展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2.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核能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出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解决。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 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则;1959年卡尔曼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1961年庞特里亚金提出了极小(大)值原理;罗森布洛克、麦克法轮和欧文斯研究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的现代频域法理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为进一步

现代控制理论在汽车防抱死系统中的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在汽车防抱死系统中的应用 令狐采学 近十多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高质量控制的需要,现代控制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航天、航空、航海等领域,而且在各工业部门和汽车行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已成为现代汽车设计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最优控制系统设计问题,本文将着重讨论它的状态变量的选择,状态方程的建立和性能指标的确定等与实际系统有关的问题,对于最优控制规律的计算和系统的设计,将直接引用现代控制理论的庞特里亚金极小值原理推出的黎卡提(iRc-cati) 方程求解。 1、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的原理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简称AB)S实质上是一种制动自动调节装置。这种装置使汽车制动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制动器的制动性能,提高制动减速度和缩短制动距离,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大大改善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汽车在制动过程中,车轮未抱死前,路面制动力始终等于制动器制动力,此时制动器制动力全部转化为路面制动力;车轮抱死后制动力等于路面附着力,不再随制动器制动力的增大而增大。我们知道,路面附着力 Fφ=Z×Φ 式中Z--路面对轮胎的法向反作用力

Φ--附着系数 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附着系数与轮胎滑移率S的变化关系可用图1所示的曲线来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S为20%左右时,轮胎纵向附着系数达到最大值,在纯滚动时侧向附着系数最大; 而在车轮抱死时,侧向附着系数迅速下降到零,纵向附着系数也有所降低。因此,车轮若在汽车制动时完全抱死,不但纵向附着力下降而达不到最佳制动效能,而且还会丧失转向和抵抗侧向力的作用,造成制动时方向稳定.ABS系统的作用就是能自动调节制动器的制动力,使车轮滑移率保持在 2 0%左右以充分利用峰值附着系数,提高汽车的制动效能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ABS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电子控制器和压力调节阀等三部分组成(图2),各部分作用原理如下: (1)车轮转速传感器,其作用是输出电压脉冲,送入控制器 后处理成为车轮角减速度信息; (2)自动压力调节器,依靠控制器送来的信息控制电阀动作,从而调节制动力的强弱,使车轮的滑移率接近于最值; (3)电子控制器,实质上是一种微型计算机,工作时它不断 地从传感器里追踪轮速信息,通过计算和比较来检查不正常的轮速条件,据此做出电磁阀需要操作的决定,以调节制动压力阻止制动器抱死或使其解除控制。 2、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 目前ABS系统常采用以下三种控制方式:逻辑门限值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