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织服装业纳税评估案例

纺织服装业纳税评估案例

纺织服装业纳税评估案例
纺织服装业纳税评估案例

纺织服装行业纳税评估案例

一、行业介绍

(一)行业定义

该行业隶属国民经济行业C类行业,分类代码为1810。纺织服装制造是指以纺织面料为主要原料,经裁剪后缝制各种男、女服装,以及儿童成衣的活动。包括非自产原料制作的服装,以及固定生产地点的服装制作。

(二)工艺简介

企业从原材料的投入到形成最终产品主要经过四个生产车间,即:裁断车间、上衣车间、裤子车间、整烫车间。

1.裁断车间:先预缩---验布---定款式---制基本版---电脑排版---画板---铺布---裁剪---打号---制作。

2.上衣车间:粘衬---净板---省缝---作里---挖里兜---挖面兜---定商标---勾前边---合摆缝---作领子---上领子---封领绒---合底口---作袖子---上袖---上绒条---上肩垫---转袖里---收底边---锁眼---钉扣。

3.裤子车间:粘衬---码边---省缝---捏后省---作兜布---按前兜---挖后兜---合外侧---兜明线---定腰缝---合内侧---做裆门---上腰面---拉腰里---贯腰缝---上拉链。

4.整烫车间:烫成品---修整---包装。

经过第一道工序裁剪、第二道工序缝制、第三道工序检验、包装、装箱入库,最终企业将形成的产成品(服装)销往定货单位,投放市场。

(三)企业类型划分

按经营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纯受托加工企业;二是自主生产的企业;三是委托加工与自产相结合的企业。

按其是否拥有品牌可分为自有品牌生产企业和其他企业二种类型。一般来说,自有品牌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拥有著名品牌的生产企业,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其往往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其增值税税负率、销售毛利率等水平也相对较高,其产品也往往既有内销也有外销。而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获得利润的高低完全由订单决定。因此,其增值税税负率、销售毛利率等水平相对较低,其产品也往往以“贴牌”形式出口国外。

二、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行业税收风险控制点

(一)行业生产经营特点

1.无自主品牌的企业,大多接外贸订单生产后直接或间接出口国外,服装类别多种多样,备货量一般很少;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销售大多以内销为主,备货量较多,产品生存周期内未能实现销售的产品积压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率和盈利水平。

2.本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人数往往较多,工资支出占成本的比例

较高,产品增值额大部分为工资支出。因此,从工效产出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同时,无论哪类服装生产企业,销售毛利可能会因订单的不同发生较大变化。但由于工资支出相对固定,产品增值额受销售毛利的影响较小,其增值税税负率的表现往往相对比较稳定。

3.纳税人主要通过计件工资管理及主要环节交付管理等方面实施内部控制。生产人员工资采用计件制,生产数量由车间管理员负责统计,按日登记生产加工台账,月末汇总加工台账制作生产记录表,送交财务审核,经主管领导审批后按月发放。另外,根据工艺流程建立生产人员考勤记录、产量日报表、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等考核体系。

(二)行业税收风险控制点

服装企业经济成份大部分为私有,内控机制相对较弱,纳税意识良莠不齐,加之在税收管理上的不到位,容易滋生出在税收遵从上的风险,其表现形式:1.加工费收入滞后开票。由于本行业税收负担率较高,在加工费收入资金回笼不畅的情况下,仍需缴纳税款。因而,故意推迟开票时间,延迟履行纳税义务。

2.取得不开票收入走账外。此种情形多发生在为小型服装内销纳税人提供加工劳务的纳税人中。由于小型服装内销纳税人的产品直接进入消费环节,加工纳税人有不主动开具发票、不依法入账、申报的可能性。

3.门市零售等收入不入账,不依法申报纳税。主要是加工节余面料销售、自制服装门市销售、职工福利发放、馈赠等。

4.利用不开票收入进行票、货两分离,将不要票收入对外虚开。

5.生产经营与税收管理存在“两张皮”,有的生产企业将生产实体租赁他人经营,仍借用生产实体作平台,接收虚开增值税增值发票,在财务上作虚假生产处理,与外贸企业相勾结骗取出口退税。

6.不按规定抵扣进项税金,任意扩大抵扣范围,有多抵、虚抵可能。由于税收负担率较高,少数纳税人混淆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如:将应列入固定资产的缝纫机,以缝纫机配件的名义抵扣进项,或用非生产经营使用的汽、柴油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等。

三、纳税评估方法

在对企业实施纳税评估中,评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先用一种评估数据模型,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评估数据模型,相互印证,以提高纳税评估的准确性。

(一)计件工资法

1.原理描述

服装生产行业属于劳动密集性行业,工人工资占成本项目比重较大,且能真实反映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借助服装生产企业生产人员工资采用计件制,按照生产人员应发放工资测算产量,与账载产量进行比对找到异常值。

2.评估模型

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当期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单位产品计件工资定额

问题值=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当期产品实际入库数量

税收差异测算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测算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测算销售收入=测算产品销售数量×销售单价

测算税收差异=(测算销售收入-实际申报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标准值参考范围(具体运用要结合本地实际)

(1)通过企业工资定额管理掌握工资计算依据,确定计件工资定额;

(2)通过到企业管理部门掌握用工情况,确定职工人数;

(3)通过考勤记录掌握生产工人出勤率;

(4)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掌握生产人员的工资发放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计算方法计算出应生产产品数量。

5.应用要点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或者工资基本稳定,工资或工时记录完整、核算规范的工业企业。

运用计件工资评估数据模型应注意有些企业实行保底工资。因为,此时工资与生产产品数量无关。

由于工时在纳税人的账面不反映,不易于收集。工时往往反映在工资上。这部分工资仅仅指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即生产成本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部分,可以在会计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账簿、凭证中直接反映。

(二)能耗测算法

1.原理描述

能耗测算法主要是根据纳税人评估期内水、电、煤、气、油等能源、动力的生产耗用情况,利用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纳税人实际生产、销售数量,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其中耗电、耗水等数据可从电力部门、自来水公司等第三方取得核实,相对较为客观。

目前,纳税人所用的生产设备基本上是以电为动力,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每单位的产品耗电量相对固定。因此,可根据用电的电表数来推算服装制造企业的生产量,核对企业评估期的产品销售数量。

2.评估模型

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当期电力消耗总量/单位产品电力消耗定额

问题值=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当期产品实际入库数量

税收差异测算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测算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测算销售收入=测算产品销售数量×销售单价

测算税收差异=(测算销售收入-实际申报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标准值参考范围(具体运用要结合本地实际)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申报表附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税务机关定期采集的《服装加工纳税人税源监控信息采集表》(见表四)。

5.疑点判断

依据服装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选取电费成本耗用评估指标测算评估企业的当期产量。通过能耗测算产品产量,进而测算其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并与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查找纳税疑点和线索,可发现企业的成衣不入账、加工收入不入账等问题。

6.应用要点

(1)运用电力消耗评估数据模型,按电耗测算产量,需要关注非生产用电数量,特别企业有在建工程项目用电时需更加注意。正常的企业非生产性(办公照明、空调使用等)用电占比例很小,可以忽略不记。但对差异额较大的,应分析是否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可能,是否存在将电转售其他企业或用于非应税项目等少计其他业务收入或多抵进项情况;对需要由电费推算用电量的,应考虑扣除企业缴纳的基本电费;

(2)应加强同当地电业管理部门、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联系,核实企业用电、水量等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利用金税工程中供电系统的抄税信息核实;

(3)对能耗指标的分析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人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指标的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选用或增设辅助指标,确定科学、合理的参考系数,多个指标并用,便于发现问题和疑点。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

1.原理描述

投入产出分析法,就是根据企业评估期实际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的数量,按照确定的投入产出比(定额)测算出企业评估期的产品产量,结合库存产品数量及产品销售量、销售单价测算分析纳税人实际产销量、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2.评估模型

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当期原材料投入金额/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金额

问题值=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当期产品实际入库数量

税收差异测算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测算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测算销售收入=测算产品销售数量×销售单价

测算税收差异=(测算销售收入-实际申报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3.标准值参考范围(具体运用要结合本地实际)

单耗金额取自委托方工艺单和样品,原材料投入数量取自原材料账,或税务机关定期采集的《服装加工纳税人税源监控信息采集表》。

表四:

服装加工业纳税人税源监控信息采集表

应用该模型主要是根据原材料的消耗和产成品的产出比例来测算企业生产的产量和产值。服装制造业由于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化学状态未发生变化。因此,其产成品的数量剔除合理损耗应该是相等的。通过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的投入量核对企业的产品产量、销量是否真实,从而达到审核其申报的销售收入是否真实。如测算产品应税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要查证其是否有账外经营、瞒报、漏报、迟报销售额等问题。

6.应用要点

由于服装生产企业生产加工的服装为非标准件产品,不同批次的服装款式、规格、设样、颜色、布质都不会相同。因此,应将重点放在委托方提供的工艺单和样品上,通过工艺单和样品计算单耗定额,并通过原材料账掌握原料投入数,结合原料消耗定额测算产出,再与账载数量作比较,得出问题值。

商标(由水洗麦、齐标、码标组成)和包装袋与产品数量高度关联,有一一

对应关系,即一件服装固定一个商标一只包装袋,预警控制指标一件服装一个商标一只包装袋,按本期生产完工入的服装数量,与生产耗用商标、包装袋作比对,找到异常值。另外,销往欧美及东盟地区的服装,一件(套)服装一包干燥剂,也有一一对应关系。

(四)生产设备能力分析法

1.原理描述

生产设备生产能力法就是按照纳税人投入生产的单位设备生产能力,测算、分析纳税人的实际生产量,进而核实应税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方法。

设备生产能力是指主要生产设备在原料、动力和人员等正常运转下产出的能力。可分为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能力指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引进的设备,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验、认可的标准性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是指设备在实际运转时的生产能力。

2.评估模型

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单位设备生产能力×生产天数×单台设备每小时生产能力×生产时间×设备台数

问题值=当期产品应生产数量-当期产品实际入库数量

税收差异测算

测算产品销售数量=期初库存数量+测算产品产量-期末库存数量

测算销售收入=测算产品销售数量×销售单价

测算税收差异=(测算销售收入-实际申报销售收入)×适用税率(征收率)

税务机关定期采集的《服装加工纳税人税源监控信息采集表》(见表四),登记设备台账以及设备运行情况。

5.疑点判断

根据企业的主要设备生产能力,再依据工人的出勤天数测算、分析纳税人的实际生产量,进而核实应税销售收入,并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比、分析是否存在涉税问题的方法。

6.应用要点

(1)设备生产能力可从随机文件中得到。随机文件包括产品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等。产品说明书对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较为重要;

(2)实地查看时要注意正确区分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和生产能力;

(3)设备生产能力一般有幅度,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掌握。

(五)税负对比分析法

1.原理描述

税负对比分析法是通过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的对比,对税负异常的企业围绕关联指标展开分析,以发现企业税收问题的一种方法。税负对比分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基本上对所有行业均可适用。

2.评估模型

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一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3.标准值参考范围(具体运用要结合本地实际)

纺织服装制造业增值率在20%-30%,实耗扣税法下增值税税率应在3.5%-5.1%幅度内。

4.数据获取途径

增值税纳税申报及征管数据信息。

5.疑点判断

税负对比分析属于综合分析法,影响因素较多,涉及销项和进项的方面。因此,用该法发现企业税负异常时,应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多角度分析。

(1)运用投入产出、能耗测算等方法,推算企业的产品产量与企业的账面

产品产量,如二者相差过大,则企业有可能隐瞒产量,少报销售收入等行为。

(2)若推算销售额异常,则结合关联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审查分析企业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其它应付款等科目期末余板是否长期较大,且存在长期上升趋势,根据平时掌握的企业销售回款率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其销售欠款率是否正常,若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则说明企业可能有销售挂账隐瞒销售收人、隐瞒产量、销售不开发票等嫌疑。

(3)若投入产出法测算企业进项税和产量异常,则应结合有关疑点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资产结构和存货结构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如工业企业原材料库存长期占存货比例较大,且存在逐期上升趋势;商业企业库存商品占流动资金比例长期较大,且库量逐期增大,甚至超出企业流动资金的数倍等,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是否正常,若企业没有季节性购进、季节性生产或其它正常因素,则说明企业可能有虚增库存,多列进项的嫌疑。

6.应用要点

(1)季节性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受季节的影响变化,本期进入销售淡季,造成应税销售收入降低,同时,为销售旺季准备生产,购进货物大幅增加,造成购销失衡等;

(2)政策性因素。出口企业本期出口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突然增加,直接免抵税额增加,应纳税额减少,税负降低;

(3)价格因素。受市场竞争影响,企业经营的货物价格本期下降,增值额减少,税负降低;

(4)经营范围发生较大变化等特殊情况。

附:案例

一、企业基本情况

某省A公司于2005年8月注册成立,注册类型外商投资,注册资本金200万元整人民币,经营范围生产销售各类服装、服饰,2005年9月在当地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证,同年10月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公司具有自主出口经营权。

二、数据采集情况

评估期主营业务收入26,296,365.13元,其中内销售产品收入

24,573,576.13元,出口产品收入1,722,789.00元,实现增值税263,082.37元,加上出口免、抵、退税因素,模拟税负率为2.11%,较预警税负率3.5%少1.39%,低于预警税负率幅度39.71%,经案头分析,还发现该公司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不匹配,委托加工业务异常,能耗指标异常,由丝织成布加工服装异常,针对上述异常情况,某县国税局纳税评估科将该公司列入评估对象,按照服装生产行业评估数据模型进行了实地评估。

三、运用评估模型,找出税收差异成因

(一)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不匹配

为了甄别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是否吻合,评估人员以固定资产明细账评估为

切入点,账面记录生产服装的电平缝纫车数量是250台,通过实地核查可用于生产的数量是230台,该公司2007年度账面体现自行加工的服装数量1,526,397件(套),仅元月份一个月便生产了394,045件(套),经对元月份生产加工的服装按品种进行分类归集,再按生产设备能力评估数据模型预警区最高指标计算,生产服装394,045件(套),用230台电平缝纫车按每天工作12小时需用时142天,可见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不符,其他月份也不同程度存在浮夸生产能力的情况,列表如下:

(二)能耗指标异常

该公司无发电设备,也没有为发电设备提供动力购进汽油或柴。为了进一步评估账载产量的真伪性,评估人员以能耗指标作为依托,从供电部门提取了该公司全年用电情况证明,按电力消耗评估数据模型单位产品电耗定额计算,在不考虑非生产用电情况下,元月份应耗用电力98,223.63度,与供电部门证明数据4,223度相比,应耗用电度数与实际耗用电度数相差23倍之多,如用全年生产的服装数量计算应耗用电度数为297,777.42度,与供电部门证明耗用电度数52,697度相差较大,用电量与产量没有建立对应关系,进一步印证了该公司销售收入进度过于激进涉嫌虚开。

(三)税负率异常

由于税负率与物耗指标呈负相关性,为了揭开税负率明显偏低的原因,评估人员对生产成作了认真细致的分析,通过对单位产品成本结构剖析,找到了税负偏低的结症,一是加大了单位产品物耗数量。为了消化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多计入的对应原材料,必须加大原材料投入量,由此造成生产一件服装物耗明显偏高,单位产品成本表显示生产一件服装用料数量经常是用同一面料多层构成,与按工艺单计算的单耗相比出入较大,同时为了确保单位成本小于销售单价,又尽量减少非物耗性成本,目的是为了缩小生产成本,用于提高进项税额的物耗比重。二是抬高单位成本价格,通过委托外单位加工漂染这一形式增加进项抵扣,发出漂染的布料全部为成品棉布,该公司生产加工的服装是按订单进行加工生产

的非标准件产品,可依据《工艺单》要求采购布种和数量,应该方向明确,根本不会因多购、错购改变用途再去漂染。通过对接受的漂染加工增值税专用发票逐份核对,有注明货物名称为化纤布漂染,与账载发出棉布加工漂染不相符。

(四)由丝织成布生产服装异常

该公司有9台圆盘针织机。

(1)从投料到产出坯布为29天,投入丝分别是涤纶丝28,350.82千克,涤纶长丝98,670千克,合计127,020.80千克,产出的布料长度为377,299.26米,用上述数据推算的坯布厚度为187克,厚度为187克的布俗称汉布,只能用于生产套装,账面记录大量用于生产防寒服。单台圆盘针织机生产定额每天只能加工400千克的丝,按现有9台圆盘针织机每日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29天只能加工104,400千克的丝,无法完成127,020.80千克丝的生产加工任务,丝涉及的进项税额280,512.59元。

(2)从织布机上下来的布为坯布,属布的半成品,不能直接用于服装生产,包括用于服装底布生产,要用于服装生产必须经过漂染与开幅整形后,该公司没有漂染生产加工能力,又未委托外单位加工漂染,就全部直接投入服装生产,并且用于服装面料生产,与实际情况相悖。

(五)委托加工业务异常

该公司2007年1月5日与6日发出原材料委托华裳服装厂加工服装,收到成品服装日期为2007年2月29日,从发出原材料到收到成品服装时间间隔只有25天,2007年1月5日发出原材料委托远航服装厂加工服装,收到成品服装日期为2007年1月15日,从发出原材料到收到成品服装时间间隔只有11天,二户受托方共为该公司加工服装540,568件(套)。通过对二户受托方实地核查,生产能力有限,均为家庭作坊式个体户,每户电动缝纫车不到20台,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受托加工任务。支付加工费表现也异常,一是时间滞后期长,二是没有预付定金。

(六)资金流异常

存在大量赊购业务,单笔赊购金额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使往来科目月末余额异常,与有些业户业只发生过一笔业务就采用赊购方式,还有一些表面上是通过预付账款购买,经对付款时间与所购原材料入库时间及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日期作排序,发现多笔采购业务实际上货到后付款,也是赊购,只是在登账时有意把顺序颠倒,再冠以预付账款科目给人以预付假象,经对市场调查异地采购大宗原材料一般不存在赊销结算方式,再者受雇于该公司管理人员与该公司有大量的资金往来,并且活动频繁,存在利用受雇人员进行资金回流现象。

四、约谈举证,疑点告破

评估人员对以上疑点作效应分析后进行聚焦,该公司涉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骗取出口退税。为了使约谈落到实处,突出重点,评估人员事前制作了约谈提纲,分别同企业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人员进行了约谈举证。在约谈时,评估小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诉之以法,用详实的数据开口说话,企业不得不承认有接受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五、处理结果

该公司经约谈举证后,进行了自查,承认有部分虚假生产,对漂染费进项税额366,636.40元,丝进项税额280,512.59元,赊购进项税额195,684.53元,合计涉税金额842,833.52元,主动要求补缴入库,但对空壳生产与外贸企业合谋骗税不予认可。鉴于案情重大,评估人员决定移送稽查作进一步的检查。

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一、基本情况 湖北某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私营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7月在我局办理税务登记。该企业主要生产商品混凝土销售,型号有:C1,C15,C20,C25,C30,根据增值税有关规定,生产销售商品混凝土征收率为6%,该企业由东西湖区局流芳税务所管辖。 二、疑点问题分析 (一)商品混凝土纳税人生产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商品混凝土的工艺流程是:生产商品混凝土的主要是将原料:水、水泥、石料、砂、粉煤灰加减水剂、膨胀剂进行搅拌形成商品混凝土,由于税法规定生产商品混凝土企业采取简易方法征收,尽管生产混凝土企业是一般纳税人,但不允许对购进的原材料进行进项抵扣,所以生产商品混凝土企业不需要在原料购入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通过了解,混凝土的生产流程一般如下: 原料配比混合——搅拌——送工地浇灌 全部原料为:水泥、石料、砂、减水剂、膨胀剂加水动力:电。成品不能久放,一般不超过5小时,所以不存在有存货,但有损失的现象。不同产品的电耗基本相同,不同产品的直接人工工资基本相同。 (二)行业生产相关指标分析 根据对商品混凝土生产行业的生产情况了解,每生产一立方商品混凝土的原料配比稍有不相同,采取模型分析法对采集该企业基础数据归纳汇总,运行投入产出比进行测算和运用电耗、水、直接人工工资等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不同品种的商品混凝土所耗用的水、电、直接人工工资基本相同,上下浮动10%左右。 二是原材料和销售数量难以监管。 三是每一型号之间的价格基本相差10元。 鉴于以上情况,确定以上水耗、电耗、直接人工工资为主来测算生产量核实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 纳税评估案例报告在日常纳税审核中发现,某建材厂2005年1-10月份申报生产红砖155.60万块,销售收入仅23.33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仅1.32万元,与其实际经营规模不相符,也明显低于同行业同规模砖瓦生产企业,可能存在瞒报产量、销售不记账、偷逃所得税和资源税的嫌疑,分局决定对该企业进行深入评估。二、调查分析通过纳税人基础资料审阅获得,该厂原系某镇办集体企业,成立于2000年1月1日,因经营管理不善,自2004年初起被浙江人刘某承包,年承包费18万元,主要生产红砖,占地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2004年申报红砖产量280万块,销售收入42万元,利润-6.65万元,入库地方税金费1.52万元。2004年账面利润与年18万元承包费的巨大差异,更加大了税务人员对该企业偷逃税的怀疑。1、确定思路。根据上述情况,税务人员遂对该企业进行了实地账务核查,但就账看账,虽然疑点较多,一时也难以找全其瞒报产量及少记收入的证据。为此,税务人员确定,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砖瓦生产行业的全部生产流程及其生产经营的各项关键环节,然后才能找准评估的切入点。2、调查测算过程。分局税务人员在县局的征管部门配合下,先后走访了县内多家砖瓦厂,经过深入交谈和实地察看,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砖瓦生产行业的

相关料、工、费的消耗情况,生产流程为积土—制坯—拉坯—进窑—装窑—烧窑—出窑,从用电角度看,其中制坯过程全部使用的是电力,且耗电量很大,其它流程用电量很少或基本不用电,同时从用工角度看,整个工序操作主要以人力为主,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费,因此,在成本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这些线索,通过进一步调查获得县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正常纳税的砖瓦企业的产量、耗电量及单位人工费数据,三、询问核实根据掌握的上述情况,税务人员向该单位法人刘某发出约谈通知,要求该厂就以下问题做出合理解释:1、单位产品耗电量比同行业相差较大的问题;2、承包费等固定支出与账面销售收入不配比的问题;3、单位产品工资消耗过大问题;4、电费发票为何不记入账的问题等。约谈过程中,刘某大谈外地人做生意种种困难,如,为地方经济做了多少贡献,养活了多少工人,政府承包费过高,几乎没有利润可言等。对此,税务人员在表示理解的同时,指出税务机关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和征纳双方的共同利益,有责任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而贵单位作为该镇唯一的建材厂,占用国家土地资源60多亩,资产2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才不过40多万元,远远低于其他同等行业经营者,而承包费等支出却不比其他单位少,从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角度讲,也明显不正常。刘某解释:1、电费消耗量过大。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例修订稿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 例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 一、内容提要 Z纺织有限公司属于中型纺织企业,是自营出 口的生产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出口退税。2004年至2006年4月,Z纺织有限公司累计向国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1054万元,2006年6月16日被**市**区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成立评估小组,组员包括负责该企业免抵退税工作的人员和税源管理科的税收管理员、区局税政科科长、税源管理科科长等。评估小组以产能分析为中心、以纺织产品品种结构和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为切入点、依托评估指标和产能测算展开分析评估。至7月17日,历时一个月的评估处理终结,Z 纺织有限公司补缴增值税579万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使用“免、抵、退税”办法,是我国为推进企业产品出口、提高退税效率、减轻生产企业负担而推行的一种新型退税管理方式,具有退税效率高、企业资金负担小、申报退税一体化等优点。该办法推行以来对鼓励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取得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这几年的执行情况上看,由于“免、抵、退税”的便利性,使得一些企业将外购产品作为自产产品出口并申报退税。该公司从2004年6月开始发生出口业务,按照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统计,该企业出口情况是:2004年6月-12月出口销售3110万元人民币(以下均为人民币),出口数量284万米:其中6月2058万元、7-10月销售为0、11月436万元、12月616万元;2005年合计出口销售5242万元,出口数量477万米:其中1月1289万元、2月800万元、3月1958万元、4月1031万元、5月万元、6月-8月为0、9月130万元、10-12月销售0;2006年1-4月出口销售5367万元,出口数量480万米:1月出口1527万元、2月599万元、3月2638万元;4月604万元。2004年6月-2006年4月共出口销售数量1241万米,出口销售收入13720万元,并据此办理出口退税1045万元。从申报情况和日常管理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该公司存在重大疑点。 2、对象筛选 主要运用行业对比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评估对象。 (1)该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品名与出口报关的产品名称不一致,比如工厂实际生产弹力卡其、灯芯绒、府绸、涤棉布、帆布、弹力斜纹布等,出口为化纤梭织布、染色布、涤棉针织布、涤纶针织布等。而由于纺织设备和纺织工艺的特殊性,不同的纺织设备所适用的纺织原料和生产的纺织品是完全不同的,且设备之间不存在替代性。由于该公司的生产设备仅有剑杆织机,这种设备主要是用于织造各种棉制或混纺的梭织布,无法生产针织布,因此,显然该公司出口的部分产品不是自产。

纳税评估案例与(DOC)

关于对××贸易公司的纳税评估案例 一、确定对象: 2008月5月,评估人员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时发现××贸易公司2 007年度销售收入26386197.64元,而2006年销售收入为32842394.37元,20 07销售收入较2006年大幅下降,降幅达19.66%。而两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均在88000多元左右,相差不多,因此产生了该公司是否存在少计收入、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将该公司列为评估对象。 二、评估分析: (一)了解基本情况 评估人员通过征管信息系统基础信息查得,该贸易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注册资金100万元,自营和代理各种商品的进出口业务。企业所得税实行查帐征收。通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表及财务报表了解到该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263 86197.64元,营业成本22020681.36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91.15元,销售费用3790120.31元,管理费用306943.57元,财务费用16928.67元,营业外支出15616.56元,利润总额269485.36元,应纳税所得额269485.36元,未有纳税调整项目。 (二)分析比对 在征管信息系统内调阅该公司2006年度、2007年度财务报表,比较分析近两年主要税收和财务指标。 企业近两年税收和财务指标单位:元所属期 2006年2007年增减比财务指标 营业收入32842394.37 26386197.64 -19.66% 营业成本28487250.10 22020681.36 -29.37% 营业税金及附加258.72 291.15 12.53% 销售费用3823997.98 3790120.31 -0.89% 主营业务利润530887.57 575104.82 8.33% 管理费用265615.39 306943.57 15.56% 财务费用16462.39 16928.67 2.83% 利润总额268368.80 269485.36 0.42% 应纳税所得额268380.79 269485.36 0.42% 缴纳企业所得税88565.66 88930.17 0.41% 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16.68% 15.46% -7.31% 所得税负担率33% 33% 0 通过分析,评估人员认为存在以下几个疑点:

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及案例汇编精选

《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及案例汇编精选》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纳税评估模型概述 (5) 第二章纳税评估模型的建立 (11) 第三章纳税评估方法及常用模型 (17) 第四章重点行业模型及典型案例 (32) 0512棉花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2) 0512农副产品收购业纳税评估模型 (47) 0600(A)煤炭开采业纳税评估模型 (58) 0600(B)煤炭洗选业纳税评估模型 (72) 0810铁矿采选业纳税评估模型 (89) 0810氧化球团冶炼行业评估模型 (98) 0910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纳税评估模型 (104) 1010土砂石开采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115) 1310谷物磨制行业纳税评估指导手册 (134) 1331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150) 1370脱水蔬菜加工业纳税评估模型 (165) 1391淀粉及淀粉制品制造业纳纳税评估模型 (179) 1410焙烤食品制造业评估模型 (189) 1440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评估模型 (199) 1450罐头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09) 1521白酒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17) 1522啤酒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32) 1524葡萄酒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43) 1530软饮料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252) 1532罐装饮用水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258) 1540精制茶加工业纳税评估模型 (264) 1620卷烟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272) 1711纺织业——棉纺织业纳税评估模型案例 (285) 1712棉、化纤印染精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296) 1722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行业(尾毛加工) (306) 1741缫丝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案例 (313) 1751家纺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24) 1810纺织服装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33) 1910皮革鞣制加工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54) 1921皮鞋制造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362)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 安徽国税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 主讲人:陈玉琢教授 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 一、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 (一)税负类指标 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本企业不同年度税负率比较——纵向比较 与同行业相同年度的税负率比较——横向比较 25.93%

3.13%——25.93% 30行/利润总额=26% 33行/利润总额=26.8% 30行/营业收入=6% 33行/营业收入=6.8% 第27行4166040.25 第30行4166040.25 第33行4166040.25 4166040.25/14617787.87=28.50% 连锁超市:4166040.25/=0.78%——28.50% 第27行3602427.24 第30行3602427.24 第33行3602427.24 3602427.24/18967643.61=18.99% 房地产:3602427.24/=1.48%——18.99% (3602427.24-7491576.75+)8249328.0425/=3.40% 7491576.7525 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

纺织服装业纳税评估案例

纺织服装行业纳税评估案例 一、行业介绍 (一)行业定义 该行业隶属国民经济行业C类行业,分类代码为1810。纺织服装制造是指以纺织面料为主要原料,经裁剪后缝制各种男、女服装,以及儿童成衣的活动。包括非自产原料制作的服装,以及固定生产地点的服装制作。 (二)工艺简介 企业从原材料的投入到形成最终产品主要经过四个生产车间,即:裁断车间、上衣车间、裤子车间、整烫车间。 1.裁断车间:先预缩---验布---定款式---制基本版---电脑排版---画板---铺布---裁剪---打号---制作。 2.上衣车间:粘衬---净板---省缝---作里---挖里兜---挖面兜---定商标---勾前边---合摆缝---作领子---上领子---封领绒---合底口---作袖子---上袖---上绒条---上肩垫---转袖里---收底边---锁眼---钉扣。 3.裤子车间:粘衬---码边---省缝---捏后省---作兜布---按前兜---挖后兜---合外侧---兜明线---定腰缝---合内侧---做裆门---上腰面---拉腰里---贯腰缝---上拉链。 4.整烫车间:烫成品---修整---包装。 经过第一道工序裁剪、第二道工序缝制、第三道工序检验、包装、装箱入库,最终企业将形成的产成品(服装)销往定货单位,投放市场。 (三)企业类型划分 按经营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纯受托加工企业;二是自主生产的企业;三是委托加工与自产相结合的企业。 按其是否拥有品牌可分为自有品牌生产企业和其他企业二种类型。一般来说,自有品牌生产企业由于拥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拥有著名品牌的生产企业,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其往往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其增值税税负率、销售毛利率等水平也相对较高,其产品也往往既有内销也有外销。而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获得利润的高低完全由订单决定。因此,其增值税税负率、销售毛利率等水平相对较低,其产品也往往以“贴牌”形式出口国外。 二、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行业税收风险控制点 (一)行业生产经营特点 1.无自主品牌的企业,大多接外贸订单生产后直接或间接出口国外,服装类别多种多样,备货量一般很少;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销售大多以内销为主,备货量较多,产品生存周期内未能实现销售的产品积压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税负率和盈利水平。 2.本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人数往往较多,工资支出占成本的比例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例定稿版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 例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 一、内容提要 Z纺织有限公司属于中型纺织企业,是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出口退税。2004年至2006年4月,Z纺织有限公司累计向国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1054万元,2006年6月16日被**市**区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成立评估小组,组员包括负责该企业免抵退税工作的人员和税源管理科的税收管理员、区局税政科科长、税源管理科科长等。评估小组以产能分析为中心、以纺织产品品种结构和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为切入点、依托评估指标和产能测算展开分析评估。至7月17日,历时一个月的评估处理终结,Z 纺织有限公司补缴增值税579万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使用“免、抵、退税”办法,是我国为推进企业产品出口、提高退税效率、减轻生产企业负担而推行的一种新型退税管理方式,具有退税效率高、企业资金负担小、申报退税一体化等优点。该办法推行以来对鼓励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取得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从这几年的执行情况上看,由于“免、抵、退税”的便利性,使得一些企业将外购产品作为自产产品出口并申报退税。该公司从2004年6

月开始发生出口业务,按照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统计,该企业出口情况是:2004年6月-12月出口销售3110万元人民币(以下均为人民币),出口数量284万米:其中6月2058万元、7-10月销售为0、11月436万元、12月616万元;2005年合计出口销售5242万元,出口数量477万米:其中1月1289万元、2月800万元、3月1958万元、4月1031万元、5月43.9万元、6月-8月为0、9月130万元、10-12月销售0;2006年1-4月出口销售5367万元,出口数量480万米:1月出口1527万元、2月599万元、3月2638万元;4月604万元。2004年6月-2006年4月共出口销售数量1241万米,出口销售收入13720万元,并据此办理出口退税1045万元。从申报情况和日常管理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该公司存在重大疑点。 2、对象筛选 主要运用行业对比法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评估对象。 (1)该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品名与出口报关的产品名称不一致,比如工厂实际生产弹力卡其、灯芯绒、府绸、涤棉布、帆布、弹力斜纹布等,出口为化纤梭织布、染色布、涤棉针织布、涤纶针织布等。而由于纺织设备和纺织工艺的特殊性,不同的纺织设备所适用的纺织原料和生产的纺织品是完全不同的,且设备之间不存在替代性。由于该公司的生产设备仅有剑杆织机,这种设备主要是用于织造各种棉制或混纺的梭织布,无法生产针织布,因此,显然该公司出口的部分产品不是自产。 (2)该企业几年来的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异常。(见下表,单位:元)

纳税评估优秀案例:某药业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纳税评估优秀案例——某药业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字数:3338 来源:财税前沿2010年3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一、内容提要 某药业有限公司为一制药企业,主要生产猴耳环消炎胶囊和复方木芙蓉涂鼻膏两种产品。2006年1季度以来该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实现税收呈明显下降趋势,2006年4月11日被××县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县局成立分管局长任组长,企业责任区税收管理员、评估业务分管科长、综合业务科科长等任组员的评估小组,以税负分析为中心,以收购农产品进项抵扣分析为重点、以产品品种结构及原材料库存数量、生产能力和产品销售量分析为基本点、依托计算机设定的评估指标,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展开分析评估。至7月24日,历时三个月的评估处理终结,对某药业有限公司共追缴税款、罚款、滞纳金计55.69万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制药行业既是龙里县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县财源建设的重点行业。但2006年1?3月以来制药行业税收大幅下滑,同比下降471.32万元,降幅达169.28%,剔除国家大政方针(如治理商业贿赂)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下降仍然很大。县局决定选择部分制药企业,以纳税评估的方式进行解剖,以查清行业税收大幅下滑的原因。同时,负责制药行业税源管理的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发现部份制药企业各月进项较大,存货余额较高,在存货较多的情况下,仍持续购进大量原材料,由此把该企业纳入了评估范围。 2、对象筛选。××县国税局开发的纳税评估软件在按照设定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增值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存货周转率、应收(付)帐款变动率8个评估指标对贵州省龙里县某药业有限公司进行自动评估分析后,发现有二项纳税评估指标异常,其中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远高于全省中成药制造业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60%)的预警值,农产品收购发票所列进项税额与所有进项税额之比高达98.76%,经过批准将该企业确立为评估对象。 3、疑点分析。××县国税局按照上级局公布的关于中成药制造的8个纳税评估指标,采集了基期、评估期相关收入\费用、利润,存货、原材料耗用,应收应付款项等数据,经过细致的数据对比和审核分析,发现该药业有限公司2006年2月份的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为98.76%,远远高于省局发布的60%的预警值。进一步调查,该公司2006年1-2月收购中药材猴耳环叶(干枝)11671公斤,价值826306.8万元,涉及进项税额107419.884元,采购农产品数量金额巨大。而据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显示: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正常,也未研发出任何新产品,为何需采购如此多的农产品呢?为此,审核评析人员质疑该企业可能存在虚开虚抵农产品收购发票及税负偏低的问题,决定对其进行约谈,并拟定了约谈提纲,发出了《税务约谈通知书》,指出异常涉税指标,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一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约谈举证 为摸清该企业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偏高的原因,按照纳税评估工作业务流程,2006年4月15日管理人员首先对该企业财务总监兼会计主管李某进行了约谈,要求其对疑点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及详细的说明。在约谈举证中,纳税人的陈述说明不仅未能消除疑点,反使疑点加剧,纳税人一接触到重要的,实质性的问题或推委搪塞、顾左右而言他或吱吱唔唔、东扯西拉,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提出的分析疑点和质询问题也不能提供相应举证材料,导致约谈没有进展。 (三)实地核查 基于税务约谈无法消除疑点问题和充分认定评估指标分析的可行性基础上,指出农产品收购进项比率指标的异常,企业的购进环节很有可能存在问题。经批准该局派出两名税收管理员有针对性地到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审核有关帐簿凭证。在实地了解到该企业由于没有中药材处理设备,其购进的中药材全部委托其他两家制药企业进行加工处理,为进一步搞清楚该企业实际购进的农产品数量,4月21日县局再派员到这两家受托加工企业调查核实其为该药业公司加工的情况,提取了相关证据资料。在对该企业农产品收购业务相关帐务处理记录及有关的会计帐、仓库帐、银行存款日

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

××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增值税评估案例 一、内容提要 ××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属专用设备制造业,由于该行业的生产经营受市场影响较大,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品种繁多,产品多按需方要求定制,更有些产品是现场制作,难以准确对其库存情况进行核实和盘点,而且销售方式灵活多样,销售收入和生产成本难以控制,给税务机关的日常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我们根据有关的预警值,将其确定为重点评估对象,由沙河市城区分局抽调人员组成评估小组进行评估。经过评估,查找出企业因政策理解偏差,而造成了少缴增值税436,968.19元。经过约谈和调查核实后,该企业承认了少缴以上税款的事实,对以上少缴的税款主动进行申报缴纳,并作了调帐处理。我们认为,通过对此企业的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增强了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为我们今后加强对该行业的管理积累了有效的经验。 二、案例分析 (一)、分析选案 1、评估对象选取 根据邢台市国税局下发的评估模型,该公司2008年至2009年1-6月企业税负为3%,低于于省局发布该行业的平均税负3.02%,特别是2008年度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仅为2.33%,与省局增值税平均

税负相差较大。详见下表: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将××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列为重点评估对象,进行重点评估处理。 2、基本情况 ××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年,系有限责任公司,是××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位于沙河市建设路××号,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具有特种设备安装改造资质证书,注册资金1000万元,企业性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所属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生产经营范围为游艺机制造安装、冶金设备、机电设备安装、钢结构制造安装等。 200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346,102.47元(其中增值税业务收入74,622,987.00元),主营业务成本80,831,072.08元,主营业务毛利率22.91%,2008年度应交增值税1,741,244.69元,增值税税负2.33%;2008年度利润总额4,271,360.77元。 2009年1-6月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39,474.20元(其中增值税业务收入30,449,968.66元),主营业务成本30,490,646.41元,主营业务毛利率22.79%,2009年1-6月份应交增值税1,409,642.05

白酒行业纳税评估案例

家庭式小作坊白酒生产企业评估案例 作者简介:李兵,1985年。长春税务学院税收学、会计学双学士,国际税收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国家税务局大企业管理人员,省大企业管理骨干人才。曾发表:《预约定价税制研究》、《跨国公司转让定价机制研究》、《证券市场税制研究》、《大企业预约安排制度研究》等多篇实用性论文。 (一)企业基本情况 某企业成立于2004年,2009年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公司系原供销合作社作坊式生产的沿袭,2004年以前曾濒临消失,03年酒厂承包给一人,一年后因经营亏损,主动提前终止合同。04年下半年,酒厂在无人接手的情况下承包给了现在的承包人。 该酒厂占地面积约5亩,房屋低矮破旧阴暗,公司总员工人数18人,且经营竞争激励,除了本地同样的8家其他酒厂的竞争外还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竞争,生存现状较为困难。生产经营地夏天易出现洪水,冬天易出现冰雪。生产产品为清香型小曲酒,窖池数量30个,每个窖池容积约3立方米。其主要原材料均为高粱,不使用其他粮食。酒精发醇期为8天。其产品以52度散装白酒(简单塑料桶)为主,主要面向农村市场,销售价格较低。 2012年申报销售数量254,132.00斤,销售收入2,911,883.77元,增值税419,252.75元,消费税586,966.79元,所得税24,580.19元,5月以前地税入库所得税23,732.69元,总共入库增、消、所三税1,054,532.42元。窖池每立方米税收贡献率为11,717.03元。

(二)案头分析 根据粮食投料分析法计算, 粮食投入量=窖池总窖积×200×365÷发酵周期,即30×3×200×365÷8=812250斤。 产出标准度数酒量=粮食投入量×出酒率(按46%计算),即812250×46%=377775斤。 产成品数量=标准度数酒量(57度)×加浆降度系数(1.1),即377775×1.1=415552.5斤 申报数与理论数差距415552.5-254132.00=161420.50斤。 须进行评估核实。 (三)约谈举证 通过约谈,企业认同公司窖池有30个,出酒率约为46%,主要原材料均为高粱,购进均从东坡区火车站***处购进。包装物分别从夹江、成都和彭州购进,但所有购进均未取得发票,账务也不健全无法提供证据证明申报的销售数量和销售均价的合理性,但认为公司是据实申报了的。同时认为公司每年的生产时间只有200天左右,仅能生产销售250000斤左右的白酒。公司低端白酒的销售均价约为7元/斤,高档白酒的销售均价约为35元/斤左右。低端白酒和高端白酒的销售比例约为90%∣10%。 (四)实地核实 根据约谈内容,我们进行了实地核实。核实情况如下: 1、核实发现企业虽为一般纳税人,但属于农村作坊式生产,

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混凝土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是专门为建筑施工企业供应混凝土的生产企业的总称。这些企业生产混凝土的设备专业、技术达标率高、并有专业运输设备及浇筑设备,形成了一条龙的电子化、机械化设备作业,是建筑行业不可缺少的配套行业。随着城建力度的加大和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市场混凝土行业的状大,混凝土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是否会存在税收问题?出于对这个行业需要熟悉和了解的目的,适时掌握该行业落实国家税收政策的情况,根据增值税纳税评估规程,我局展开对混凝土行业的一次专项检查,下面我们就其中一户——扬州xx润程混凝土有限公司的相关情况及其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探析。一、企业基本情况: 扬州xx润程混凝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6月,次月办理了税务登记证。由于设备基础工程及申请资质等各项原因,公司于2005年5月进行设备调试,同年9月才试生产。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混凝土的生产和销售,按征收率6%简易征收增值税。 二、评估过程和做法: 由于混凝土企业的生产是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产品生产后不可能长期存放,因此不可能有库存产品。但是检查人员在该公司的报表上发现至2005年底存货有8561417.26元,至

2006年5月底存货有5429254.62元。就这个疑点检查人员询问了公司财务负责人,回答说存货反映的都是“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公司实际并没有库存。于是检查人员又从“发出商品”入手查起,但是企业财务部门不能提供“发出商品”的具体情况,同时也无法确定这些商品是否应当按照税法规定申报销售额。检查人员又继续向法人及管理人员了解到公司的销售流程。公司首先与客户签订供货合同,再根据工程进度分批供应混凝土,管理人员根据工程结构完工情况做“商品混凝土决算表”,“决算表”有上供给客户的混凝土数量、金额,还有购销双方有关人员和监理人员签章,表示购方对该批混凝土的验收,同时也表明了该批混凝土产权的转移。但由于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按合同规定的工程进度结算,而实际上这些合同并没有得到严格的履行,购货方往往没有按时付款,而要等到工程竣工后才付,甚至有些在工程竣工后仍然拖欠,因此企业未按照税法规定及时开具发票并申报纳税,造成采用发出商品不确认销售收入,也不结转存货的方法,隐瞒销售收入,少缴税款的事实。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检查人员整理了检查思路,决定从调取“商品混凝土决算表”,按照工程项目、商品验收的时序进行统计,同时对照财务账册及发票开具情况进行比对,计算出企业已经交付但未申报纳税的混凝土销售额。 检查人员根据发出商品统计表,结合工程项目对应的合同,逐项工程认真核对,发现该公司结算方式主要有分期收款方

某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欢迎阅读 某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 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经济性质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在国税局缴纳。市地税局在2015年6月对该纳税人进行2014年度纳税评估时,发现该户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业务量较2013年度有较大增长,但其2014年度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幅度却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不匹配,遂将其列为评估对象。经举证约谈和实地核查,共计补缴个人所得税34392.12元。 分析选案: 评估人员对该企业2014年度个人所得税查账户进行纳税评估时,发现该企业2013、2014两个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2518万,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3745万,同比增长48.73%),与其个人所得税入库金额的增长(2013年入库113134.00元,2014年入库124539.00元,同比增长10.08%)不匹配,存在着隐瞒收入以及随意列支扣除项目的嫌疑。 举证约谈: 针对上述疑点,评估人员向该企业送达了《税务约谈通知书》。要求该企业对个人所得税申报异常情况进行解释,并按规定要求提供工资表和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该企业财务负责人对该疑点进行了解释:公司奖金分为三部分,包括劳动竞赛奖、原材料节约奖、销售提成,由公司分到各部门,再由各部门二次分配到个人。由于各部门二次分配表格上报不及时,致使各项奖金没有全部纳入工资表,故部分奖金没有代扣个人所得税。 实地核查: 针对约谈举证情况,该公司财务负责人所做的解释,只反映了一部分情况,经主管税务机关负责人批准,评估人员对纳税人下达了《纳税评估实地核查通知书》,对其纳税评估转入实地核查环节。重点审核其账目。 1.审查纳税申报表中的工资、薪金总额与“工资结算单”的实际工资总额是否一致。发现有按扣除“现金伙食补贴”和“通讯补贴”以后实发工资申报纳税的情况。 2.审查“生产成本”账户,发现有列支的原材料节约奖,未并入人员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 3.审查“营业费用”账户,发现列支发放了劳动竞赛奖,未并入人员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

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

混凝土行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 洪山区局共有混凝土企业24户,主要从事商品混凝土生产加工、销售业务,主要销售对象为武汉市内的房地产建筑商,设计的商品混凝土主要品种型哈有C14,C15,C25,C35,C45等。该行业根据国家对生产销售商品混凝土行业有关增值税政策的规定,实行简易办法征收,适用征收率6%。 一.选择分析 近两年来,洪山辖区内房地产行业持续告诉发展,与之配套的混凝土供销两旺,但从该局2006年混凝土行业征收情况来看,却与之不相适应。2006年,该局所辖24户混凝土企业申报销售收入1.5亿元,入库税款900万元,与区局房地产所有税收入差距甚大。同时,该行业在实际税收管理中存在以下难点,一是采取6%征收率进行征收,采用税负等传统选案指标在该行业的评估中无用武之地。二是在原料购进环节,由于商品混凝土行业特殊性,其产品主要原料,如:砂、石料等游离在增值税扣税环节外,企业在购货时不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没有专用发票的可抵扣环节制约,原材料的具体品种、数量、金额在此环节就难以控管。三是在产品销售环节,由于商品混凝土主要用于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工程,而这些项目都属于营业税应税范围,因而在销售环节的控管难度也比较大。由于存在以上征收难点,针对该行业管理也较为粗放,可能存在销售不开票和人为调节开票时间、调节收入的问题。 二、评估方法 通过对商品混凝土行业情况的剖析,同时调取和分析了省局增值税纳税评估监控系统,税收分析监控系统和CTAIS2.0系统及税收征管资料中的有关纳税数据,发现该行业水、电耗费、工资等指标存在二定的规律性。为此,区局确定了“一、二、三”的评估思路和方法。 “一”即进行一次全行业调查。为了保证数据来源准确,评估有的放矢,区局布置对辖区商品混凝土企业开展全面调查,主要调查指标有商品混凝土企业“生产产品品种、产量、销量、销售对象、销售额及纳税情况、发票使用"等情况,摸清了行业管理的状况,掌握7企业经营第一手数据。通过行业调查,并将有关商品混凝土企业资料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发现和总结了该行业的4大共同特点: 1.生产程序、工艺比较简单,不同品种间的生产工艺基本相同(基本生产程

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

《纳税评估管理》讲议 大家好,我是南昌市国家税务局的胡洋,今天,受总局委托,在此与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共同探讨纳税评估管理这一话题,我感到十分荣幸。 纳税评估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税收管理方式,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事中监控的一种手段。它将税源监控职能置于申报征收环节之前,有效弥补了征收管理弱化的不足;同时它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帮助纳税人减少纳税风险,提高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体现服务型政府的文明思想。在大多数税收体制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里,这一管理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可。 从1998年实行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纳税申报审核评估办法》开始,到2005年3月份总局下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自发到主动、从各自为战到统一规范的过程。在我们大力倡导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今天,纳税评估已成为新时期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促进诚信纳税、优化服务质量的一项标志性管理手段。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在纳税评估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纳税评估骨干力量,为下一步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时间并不长,确切地说,应该是从2005年3月份《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开始的,许多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纳税评估仍然面临着许多困惑,并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歧义,其中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偏差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今天,我们就从这些问题入手,看一看纳税评估工作到底要怎么做:

1.0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困扰我们的十个问题 我初步将当前关于纳税评估的相关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十条: (一)什么是纳税评估?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中第一条不是就已经对其做出了定义吗?确实如此,但是正是因为有的同志对定义理解的不同,对纳税评估的工作范围有了歧义。 (二)纳税评估要做哪些工作? 主要是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三)纳税评估在法律上如何定位? 纳税评估对纳税人有没有法律约束力。纳税人不配合评估怎么办? (四)纳税评估文书有何法律效力?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和分析报告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那么纳税评的文书是不是就没有法律效力了?是不是就可以不用规范管理了? (五)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有什么区别? 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认为纳税评估就是税务稽查的另一种叫法。是不是这样呢? (六)纳税评估的流程是什么? 有哪些环节。 (七)开展纳税评估各个环节有哪些注意事项?(八)纳税评估有哪些操作技巧? 特别是在分析、约谈环节,应该从哪里下手,是当前评估工作的难点。 (九)如何把握纳税评估的度?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安徽国税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安徽国税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案例分析 主讲人:陈玉琢教授 纳税评估的目的,依据,方法,载体,地位,税收敏感性 一、企业所得税评估通用指标 (一)税负类指标 1.企业所得税税负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3%),或企业所得税税负率等于25%,或为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利润总额取自主表第13行。 分析运用:一般地,如果企业不享受税收优惠,利润总额经纳税调整后,应纳税所得额会大于利润总额,第27行/利润总额计算出的税负率应大于税率。 本企业不同年度税负率比较——纵向比较 与同行业相同年度的税负率比较——横向比较 %

%——% 30行/利润总额=26% 33行/利润总额=% 30行/营业收入=6% 33行/营业收入=% 第27行 第30行 第33行 .87=% 连锁超市:=%——% 第27行 第30行 第33行 .61=% 房地产:=%——% ()=% 2.企业所得税贡献率 计算公式: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本期企业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100% 指标功能:通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指标比较分析,查找企业所得税申报风险。本期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一定比

例(如%),或企业所得税贡献率等于0,则可能企业所得税贡献率异常。 数据来源:本期企业所得税额可取自主表第27行“应纳所得税额”,或第30行“应纳税额”,或第33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期营业收入取自主表第1行。 分析运用: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按行业明细分类评估税负状况

全国十佳纳税评估案例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文集 策划 乐税网

全国十佳纳税评估案例 【标 签】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纳税评估 【业务主题】增值税 【来 源】 向对比,发现企业纳税疑点 湖南省国税局 企业基本情况 湖南省娄底市某贸易公司系2004年8月成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注册资本3100万元,现有职工68人,是一家主要从事生铁、钢材、水泥批发的企业,在娄底市批发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代表性。2006年该公司增值税税负率偏低,因此,娄底市国税局将该公司确定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对象。 疑点采集 评估人员调阅了2005年度、2006年度企业所得税年度报表及年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分析比较了近两年的税收和财务指标,查阅企业发票开具情况和税款抵扣情况。通过初步分析,发现以下疑点。 疑点1.企业2006年度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2005年应税销售收 入167349819.15元,2006年与2005年相比销售收入增加145685043.35元,销售收入变动率为87%,大大超过±30%的预警值范围。是否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疑点2.企业2006年增值税应纳税额1763393.45元,税负0.56%,比2006年全市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的1.2%低0.64个百分点,税负差异幅度(与同行业比)为-53%,与企业2005年增值税税负率1.05%相比,2006年增值税税负率下降了0.49个百分点,税负率差异幅度(与上年比)为-46%。上述数值明显超出预警值±30%的范围。是否存在少计销售收入,多列进项抵扣行为? 疑点3.企业2005年运费抵扣税额272230.98元,占其总进项税 额27727821.59元的比例为0.98%;而2006年运费抵扣税额782975.18元,占其总进项税 额50921797.78元的比例却达到1.54%,比上年增长57%。是否存在多列运费抵扣的问题? 疑点4.企业2005年应税销售收入为167349819.15元,应纳所得税额为346781.08元,2005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207%;2006年应税销售收入为313034862.50元,应纳所得税额 为375641.84元,2006年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为0.12%。 2006年与2005年相比,企业所得税贡献率下降0.087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为43%。是否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疑点5.企业2005年营业费 用3959776元,占销售收入167349819.2元的比例为2.37%;2006年营业费用12951268.63元,占销售收入313034862.5元的比例为4.14%,该比例变动率高达74.68%。是否存在多列费用,少缴企业得税的行为? 疑点6.企业2006年初存货金额2104370.6元,2006年末存货金额8984071.07元,年末比初存

纳税评估常用指标与实际案例分析I

纳税评估常用指标与实际案例分析I 纳税评估已经成为税务稽查选案的最重要来源。税务机关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核算和各类纳税申报表资料,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以评估企业的纳税情况是否异常,是否值得检查。 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者,您是否了解: -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要关注哪些财务/税务指标? -各个财务指标的偏高或偏低,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风险? -纳税评估的数据信息来源有哪些? 本次选取税务机关在纳税评估中最为关注的财务/税务指标,深入分析各个指标对于税务稽查选案的意义,并结合实际的纳税评估与纳税检查案例,使企业从他人案例中吸取经验,规避发生类似的风险。 增值税负担率与企业所得税贡献率 增值税负担率 什么是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负担率与毛利率的关系 -毛利率高而税负率低 -毛利率低而税负率高 企业所得税贡献率 贡献率公式 贡献率分析 贡献率偏低税务机关的关注点 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案例一:增值税负担率过低引发的评估

D公司是成立于2000年6月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电脑、打印机、其他电子产品及其相关配件的销售和提供电子设备及网络的维修、维护服务等,D公司是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15年,税务机关对D公司进行纳税评估,检查人员通过查询企业税务登记信息、增值税申报表、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了解到:D公司经营规模较大,年收入1.2-1.5亿元人民币,检查年度增值税税负分别为2.16%和2.04%,税负率远低于同行业平均税负。检查人员认为,税负率偏低的原因很可能是少列收入多列支出导致的。在增值税上体现为抵扣发票不符合规定或避免开具销售发票。 那么,税务机关如何验证其猜测?选案过程中的案头分析、约谈调查、纳税评估等各个环节,企业有哪些可以开展的工作?其税负率偏低是否有合理理由呢?企业在应对纳税评估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案例二:某商品经销公司评估转稽查案例 L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0年8月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为医疗器械销售,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3年申报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元。 税务机关通过对L公司近年的纳税情况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增值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税负等指标存在异常,可能存在多转成本、少计收入、取得虚假进项发票等情况,故对L公司展开深入调查。 那么,税务机关是如何通过财务报表等资料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企业应如何对异常指标进行合理解释?企业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对日常的指标进行自我预警?在税务机关检查的过程中,企业应如何进行调整和应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