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讲 中唐诗歌

第九讲 中唐诗歌

第九讲  中唐诗歌
第九讲  中唐诗歌

第九讲中唐诗歌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祐。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一节中唐前期大历诗坛

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况。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一时期的诗歌,往往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五言。有句无篇。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主要诗群有:

(1)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2)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3)刘长卿、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4)李益等边塞诗人

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

第二节元结、顾况及其他诗人

一、元结和顾况

1、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阳附近)人。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曾率邻里一起逃难。肃宗乾元二年,由苏源明推荐,召入长安,上《时议》三篇,陈述兵势,遂擢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拜道州刺史。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在文学上,他明确提出诗歌的规讽教育作用,为元、白发起新乐府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

他不仅指责那些强迫地方官横征暴敛的朝廷使臣比盗贼还不如,而且表示自己宁愿弃官,绝不肯“绝人命”以博得统治者的宠爱。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热情地称赞了他这两首诗:“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元结的诗,大都是古体诗,用质朴的语言抒情叙事。但是他的诗有时过于古朴,不够形象。他几乎不写律诗,并且在理论上反对“拘限声病”,也作得有些过分。

2、顾况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官秘书郎。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顾况性格狂放旷达,晚年受佛道影响,晚年归隐茅山,号“华阳真逸”。

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部分作品与元结一派相近,用古体和写实手法抨击现实弊病。他学习古乐府写的《公子行》、《弃妇词》也是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顾况的新乐府诗没有元结的多,反映现实也不够广泛,但他在诗体上比较多样,由于吸收了民歌俚曲的特点,语言也较通俗流畅。他的《竹枝词》更是直接学习江南民歌的作品。

二、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四库全书总目钱仲文集提要》说:“大历以

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这个批评是恰当的。其中仅钱起、卢纶的一些小诗艺术上尚有一定成就。

钱起(722-780?),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老,曾和王维、裴迪等人唱和。诗风也略似王维,以"体格清新,理致清淡"(《中兴间气集》)为特色。如“牛羊下山小,烟火隔云深”(《题玉山村叟屋壁》),“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等诗句就是例证。他的《省试湘灵鼓瑟》颇为前人称道。末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仅点明环境气氛,而且能引起对曲终人杳的惆怅。

卢纶(748-800?),在十才子中,诗风较为雄壮。《和张仆射塞下曲》两首最有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两首诗都是歌颂将士英勇的,第一首暗用李广故事,写出边塞射猎生活的片断。第二首写轻骑雪夜追击敌人,更充满战争生活的气息。他还有一首《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也是边塞绝句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三、刘长卿、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1、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

刘长卿“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他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接近王孟一派。

他集中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诗,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用很简炼浑括的诗笔,写出安史乱后荒凉雕敝的景象: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此外,如《疲兵篇》、《送李中丞归襄州》等诗,或写久戍边塞不得归家的兵士,或写被罢归乡里的老将,也令人深感同情。

他写山水隐逸生活的诗,成就较高。用严格的律诗写景抒情,能作到凝炼自然,造意清新。其代表作如《寻南溪常山人山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中写他寻访道人,在南溪山中一路所见的幽静景色,洗炼清新,颇饶风致。结尾写空寂的禅意,思想感情却是消极的。又如《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荒僻幽静的别墅,无人肯到,皇甫侍御独远来相访,欣慰之情,不言而自见。他的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所见的情景,只短短几句话就刻画烘托出来,让人感到含蓄亲切。

他还写过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这些诗往往和他自己受贬谪的失意心情融合在一起。如《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托古喻今,寓情于景,写得很浑成深厚。三四两句,于写景中融入贾谊《鹏鸟赋》的词语和意境,尤见艺术功力。

但是,他的思想生活都比较狭窄,因此诗境也缺乏更多的变化。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他的诗“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很能切中他诗歌艺术上的弱点。

2、韦应物

韦应物(737-790?),长安人。世称韦苏州。15岁时就成为唐玄宗的三卫近侍。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后人论唐诗常常王、孟、韦、柳并称。代表作《滁州西涧》。

他的生活道路经过颇为曲折。他少年狂放不检的生活在晚年写的《逢杨开府》等诗曾有所回忆,中年以后,思想性格有较大的变化。从他多数的诗篇来看,他的思想是进步的。如《睢阳感怀》、《经函谷关》等诗写安史之乱,颇露壮怀。他在历任官职中都想努力作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他叹息京兆百姓:“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对江州百姓的流亡更感同情:“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旱岁属荒歉,旧逋积如坻。到郡方逾月,终朝理乱丝。……岂待干戈戢,且愿抚恂嫠。”他《杂体五首》的二、三两首,态度尤为鲜明:

古宅集袄鸟,群号枯树枝。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居人不安寝,搏击思此时。岂无鹰与颤,饱肉不肯飞。既乖逐鸟节,空养凌云姿。孤奉肉食恩,何异城上鸱。

这里不仅斥责了危害人民的奸邪官吏,而且对那些身当肃清奸邪重任而失职的官吏也给以辛辣的讽刺。

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长安豪富家,妖艳不可数。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这里对比“寒夜女”的劳苦和贵家姬妾舞女的奢侈无度,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更为真切。他的乐府诗和《采玉行》写被官府征逼在深山绝岭中采玉的劳动人民的痛苦。《夏冰歌》写凿冰人的辛劳。《长安道》、《贵游行》讽刺豪门贵族奢华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都是白居易所说的“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与元九书》)的作品。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过去批评家把陶、韦并称,王、孟、韦、柳并称都是根据这类诗歌。但是,他和王、孟毕竟不同。由于“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生活体验,他的田园诗并不仅仅是寄托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而且还流露对农民劳苦的关怀。如《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始。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比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更接近劳动人民的感情,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内容远离现实,趣味也过于孤寂。但艺术上却值得注意,诗中有人,语无虚设。虽然比不上陶诗那样淳淡浑厚,却能作到锤炼而近于自然。又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平常的宦游中思念亲人的心情,却借江上暮钟烟雨、独鸟归飞的独特景色饱满地表现出来,绝不令人感到雷同单调。他的五律也颇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双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既是严格的五律,又写得象行云流水一样的灵活自然。他的山水诗中也有一些流传的佳句。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谢灵运“池塘生春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其他如“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也别有会心。他的七绝《滁州西涧》也很有名: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他不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写得优美如画,而且传达出行人待渡的怅惘心情。

与大历十才子相近。韦应物学陶潜,在语言上清新朴素,但对田园缺乏亲切感,不如陶把田园看作理想和归宿,故不够亲切自然;学王维,没有王对自然的亲和,似带有无可奈何的成分。朱熹将他列在王维之上,因为他较王维来得更清澄,更疏淡。《滁州西涧》:“独伶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湖带雨睫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前人有“王、孟、韦、柳四家”之说,即指山水田园诗。王“清而秀”、孟“清而旷”、韦“清而润”、柳“清而峭” (参见《诗薮·外编》卷四)。

四、李益等边塞诗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

李益比十才子时代略晚。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他的《从军诗序》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但是,他从军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时代已成为藩镇割据的地方。这里的边塞士卒们,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失。李益诗:“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夜发军中》)清楚地说明这种军心士气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士卒们对战争厌倦不满是很自然的:“寝兴倦弓甲,勤役伤风露。来远赏不行,锋交勋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罢兵赋。”(《五城道中》)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抒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并不是偶然的。例如: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北征》

胡风冻合辟鹈泉,牧马千群逐暖川。寒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

--《暖川》

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即使和王昌龄《从军行》中描写“边愁”的诗相比,也有凄凉感伤和雄浑悲壮的差别。这个差别虽然不只是诗人风格不同的问题。但他这些绝句在艺术上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宛转,语言的精炼自然,都接近王昌龄。据史传说,他的绝句一类的诗,“每作一篇,为教坊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而“回乐烽前”一篇,更是“天下以为歌词”的名作。

李益在其他诗体上,也偶有佳作。如《从军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视殇辞》,杂用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为阵亡将士招魂的长歌。他的七律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也是比较好的边塞作品。此外,他的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虽非边塞诗,也颇为人所传诵: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这首诗语简情深,非经历离乱生活的人写不出。

李益的诗,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作是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而他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精读作品篇目:

张继《枫桥夜泊》

韦应物《滁州西涧》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月黑雁飞高) 顾况《江上》、《山中》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阅读作品篇目:

韦应物《观田家》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韩翊《寒食》

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听晓角》、《宫怨》顾况《苔藓山歌》

思考题:

1、中唐诗坛诗人的分布情况整理。

2、大历诗风的优劣及其评价。

3、熟悉韦应物、刘长卿等人的诗风及其影响。

7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与历史分期 一、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二、中唐诗风的转变 1、时代精神的转变: 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 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 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三、中唐诗歌的分期 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中唐前期诗人 概览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多依附权门,多投赠酬唱之作 2.以江南吴越为中心 韦应物、刘长卿、李嘉祐、戴叔伦流连山水,描写风月 一、刘长卿(约726-约790) 有《刘随州集》 反应当时士人的孤独冷漠的心态。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如: 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山水隐逸的闲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自许“五言长城”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长于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 清〃贺贻孙《诗筏》:“能以苍秀接盛唐,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二、韦应物(约737-约791) 苏轼:“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字诗。” 其诗高雅闲淡,人比之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唐五代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1、华夷如一 2、士人 3、漫游 4、入幕 5、读书山林 6、贬谪

7、文以明道 8、传奇 9、词 10、《全唐诗》 二、填空 1、唐代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 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 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 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 2、上官体 3、初唐四杰 4、文章四友

5、沈宋 6、王绩 三、填空 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 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中唐文学 大历诗风

第三章中唐文学 教学目标 掌握中唐文坛的概括 掌握大历诗坛的三大代表诗人群体 教学重难点 三大诗人群体的特点 中唐文学的成就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容 一、中唐诗歌概况(766——835)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 二、大历诗坛概况(代宗大历年间——德宗贞元初766—790)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他们的诗,不再有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一) 士人心态:元结、顾况、长卿、韦应物,他们都是有相当成就的名家。他们的生平比较特殊,都是跨越在盛唐和中唐之间的:元结,719—772:顾况,727—820(?);长卿,714—790;韦应物,737—792(?)。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具有共同的心态:

第九讲 中唐诗歌

第九讲中唐诗歌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祐。这一诗歌高潮的出现,与“元和中兴”的历史背景有关。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参见施子愉的统计表)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格局。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中唐诗歌创作又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中唐前期(766—790)代宗、德宗贞元初。主要为大历诗坛,以王维趣味为趣味。 2、中唐后期(791—836)德宗贞元、顺宗永贞、宪宗元和、穆宗长庆、敬宗宝历、文宗大和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即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前者奇崛险怪,后者通俗平易。赵翼《瓯北诗话》:“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第一节中唐前期大历诗坛 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况。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在繁盛的盛唐度过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乱后的破败萧条。安史之乱八年,催垮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疲倦、衰顿、苍老、冷淡的内心代替了盛唐士人狂放、慷慨、豪迈、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一时期的诗歌,往往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诗体上:工五言。有句无篇。语言上:省净、精炼、流丽。山水诗,多静态描述,缺乏灵动与飞扬之气。边塞诗,多了些哀怨低沉,少了些慷慨与悲壮。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时期处于盛唐和中唐中期两个诗歌高潮之间的低谷。胡应麟:“气骨顿衰”(《诗薮》)实则,“低谷”一词不太准确、其评价偏低,这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过渡”阶段——盛唐到元和的过渡。 主要诗群有: (1)元结、顾况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人 (2)大历十才子,钱起、卢纶、韩翃等。 (3)刘长卿、韦应物等山水诗人 (4)李益等边塞诗人

最新诗歌史梳理:唐代名师精编资料汇编

诗歌史梳理:唐代 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例题精讲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从遣词造句和情感上说说他们的异同。 长相思 [南朝]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 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徐陵,字孝穆,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长相思”为乐府旧题。

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巩固精练 【10年海淀一模】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释】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②《小单于》:乐曲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 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2)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例题精讲 唐诗一首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曾在西汉末年在蜀地称帝。 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时间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至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

古代中唐前期诗人介绍

古代中唐前期诗人介绍 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况。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下面是的WTT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元结顾况及其他诗人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阳附近)人。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曾率邻里一起逃难。肃宗乾元二年,由苏源明推荐,召入长安,上《时议》三篇,陈述兵势,遂擢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拜道州刺史。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他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诗风。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又如他《系乐府》里的《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顾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出了贫妇在封建官府压榨下的痛苦心情。《去乡悲》写人民离乡背井的逃难生活,《农民怨》写农民在灾荒年月的哭诉无门,也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结这种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到安史之乱以后有了更为深刻的发展。在《喻襄溪乡旧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写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关系的变化。 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来游襄乡,襄人见我惊。我心与襄人,岂有辱与荣?襄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他这种喜欢接近人民,不喜欢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园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广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时写的《舂陵行》

唐代大历诗风

第五章大历诗风 中唐诗歌概况: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大历至贞元年间(766—80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大历十才子、韦应物、刘长卿、李益等诗人;第二个时期是贞元之后的的时期,以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刘柳诗派为代表。 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是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唐朝由极盛走向衰弱,导致两个结果:一个国家混乱,时势艰难;二是武人受到重视,文人被边缘化。 诗风的转变:雄浑—低沉,自信—自适,豪情—孤寂,关怀社会—关注个体 韦应物:盛唐余韵与清雅闲淡 身世概况:京兆万年人,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生于开元25年(737年),卒于792年。高祖韦挺官至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曾祖韦待价,武后时任宰相;祖父韦令仪,为宗正少卿,从四品,属刑部;父亲韦銮和伯父韦鉴都是知名画家,善画花鸟、山水。夫人元苹是鲜卑贵族,北魏开国皇帝昭成皇帝之后,后迁都洛阳,改汉姓元,后世称河南元氏,她父亲是元挹任尚书吏部员外郎,她16岁嫁给了韦应物,享年36岁。 韦应物的生活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白居易:“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后人论诗往往王、孟、韦、柳并举,可见其诗歌成就之高。 第一个时期,15岁任唐玄宗三卫近侍,出入宫闱,横行乡里,是比较得意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任侠负气期,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代表作有《逢杨开府》《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 第二个时期,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立志读书,进士及第,官至洛阳丞,被迫辞职后又任京兆府功曹、滁州刺史、江州刺史,一直到苏州刺史,期满无钱进京候调,客死苏州无定寺,约56岁左右,我们称这一时期为清雅闲淡期,作品充满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有冷漠遁世的倾向,代表作有《温泉行》《与村老对饮》《滁州西涧》《咏声》《寄全椒山中道士》。 有作品集《韦苏州集》存世。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冷落寂寞的情调 刘长卿生平及代表作:字子房,洛阳人。家境贫寒,刻苦攻读,命途多舛,于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 历经玄、肃、代、德宗四朝,《唐诗纪事》云:“以诗驰名于上元、宝应间”。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肃宗时,任苏州长洲县县尉,被诬获赦,后代理海盐令,被贬潘州南巴县(广东电白),从苏州出发赴洪州途中(馀干)遇上李白,有诗“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相寄。(《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后获赦回苏州;代宗五年,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性格刚强,得罪观察使吴仲儒,被诬贪污,贬之睦州司马(今浙江淳安);德宗二年,任随州刺史(湖北随县),故又称刘随州。 《四部丛刊》有《刘随州文集》存世。 代表作:《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写的最好的是被称为“五言长城”的五言诗,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唐诗20讲-第五讲-边塞(2.军歌嘹亮)

第5讲边塞 2.军歌嘹亮 由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生出好大喜功的王霸气,使唐王朝热衷于开边拓土;边地一些民族、部族的首领不时率领属众向经济发达的唐王朝闪击侵夺。这是盛唐时期边塞战争的两种主要动因。然而就具体的战事而言则情况复杂,原因各异。诗人们对于边塞战争的态度,受着多方面的影响,作品也表现出不同内涵。 1)书生意气 李益在《从军诗序》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这就是对边塞诗人创作心理的最佳阐释。在开元天宝年间,整个社会弥散着尚武的风气,看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的豪士,女人也愿意“妾身如松柏”,支援“为国愿长征”的良人2。所以,读书人也希望边功入仕,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3这样的行动标志男人的成功,同时满足女人的那个英雄梦。这种理念一直影响到中唐诗人的心理,李贺曾经郁闷狂呼:“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4。置身这个特定时代,追求功名、向往边塞的诗人们,很自然地在作品中留下了强大帝国的折光。他们用豪迈恣肆的笔触,写下当时的艰巨斗争,反映了热情的进取精神。请看边塞诗中的将军系列形象。 天宝十二载,高适5曾任河西节度哥舒翰的记室参军。后因平永王璘有功,迁淮南、剑南节度使,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是个少有的“诗人之达者”6,唯一的侯爵诗人。他诗歌中的将军形象很好地反映了杀敌报国、功名自许的时代取向。 《塞下曲》 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1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2《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凤归云》 3高适《塞下曲》 4《南园十三首》其六 5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性落拓,不拘小节。曾游蓟门欲从军,两入京城求仕,均失意而归。天宝八载(749年),举有道科任封丘尉。 6胡震亨《唐音癸签》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初唐四杰作品风格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

论中唐诗歌与政治

论中唐诗歌与政治 ----以韩愈为例 摘要通过分析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方向和艺术特色的走向,从中探讨中唐时期的政治因素对中唐诗风形成的影响。以韩愈的诗歌为例,从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找出韩愈所处贞元、元和年间的政治态势对他笔下诗歌创作的联系,具体地表现出中唐诗歌与政治的相关性。 关键词中唐诗歌;韩愈;政治;主题;艺术特色 一、中唐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 “四唐”①这一说法出自明代的高棅,他按照唐代国家形势之兴衰,把唐朝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晩唐四个时期。高棅的四唐分法,虽然不是专用于对唐诗风格的分期,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时期的诗作中看出,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多多少少都对诗歌文赋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中唐,处于唐代的第三个时期,一个“中”字,隐隐地暗示出曾经的泱泱大国在该时期所面临的窘境。在政治上,它面对盛唐极致辉煌的政治经济成就,不知如何超越;在文学上,它仰视着李白、杜甫等诗坛才子登峰造极的创作诗作,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不仅是中唐时期的最高统治者,还是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等诗人,都面临着竭尽所能地去避免走向衰落的尴尬境地,有力地托承起过去的辉煌,迎接下一个高峰,探索出一条新路。 二、中唐诗歌新变的背后 (一)政权的更替 “安史之乱”的爆发预示着大唐帝国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进入了它的“光灰时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集体统一的政治局面受到了破坏,社会趋向纷纭复杂,思想也是五花八门。 玄宗时期高力士的位高权重,衍发到中唐宦官势力急剧膨胀,朝廷要职都握在宦官手中,真正的皇帝则成了他们手中的傀儡,权利严重倾斜时,甚至皇帝被杀被立的命运尽操于宦官之手。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元载这中唐时期的四害,对政治昏暗、民生凋敝可谓“功不可没”;尾大不掉的各地方势力逐渐庞大,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藩镇割据,特别以河朔 ①四唐是指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从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后长安四年(公元618-704年),共八十六年, 是为初唐,以初唐四杰为标志。从中宗神龙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05-770年),共六十五年,是为盛唐,以杜甫去世的那一年作为盛唐的结束。从大历初至文宗大和末(公元771-835年),共六十四年,是为中唐,从中唐以后的七十一年(公元836-907年)是晚唐。

第五讲 杜甫课堂笔记(生平、古体诗及“诗史”特色部分)

第五讲杜甫与中唐诗风的开启 本章内容 引言:中唐诗特色、《箧中集》诗人(下章讲) 杜甫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杜甫的古体诗 杜诗的“诗史”特色 杜甫的律诗 杜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的一生,可用穷愁多艰来概括;其一生命途多舛,创作丰富,后人对其生平的研究也较深细,有“四个时期”、“八个时期”诸种分法。大体可分为: 杜甫穷愁多艰的一生——四时期 (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生于今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与杜牧同)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奉天令。 1.读书与漫游期——35岁前(约712-746) 此期生活可概括为:读书、漫游、求官、交友。 生值玄宗即位之年;长于开元盛世。 读书:青少年时代通览儒家典籍,精熟《文选》,受严格的儒化教育,与李白不同。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壮游》) 漫游:他19岁游山西,20—24岁游吴越,25岁时游齐赵,33游梁宋,34岁再游齐赵;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求官:735年曾至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交友:745年,李杜在洛阳相识,同游梁宋,又遇高适,三人纵酒射猎,品文论诗,结下深厚友谊。(受李邕赏识,开始留心排律写作)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四载游齐赵时,是现存绝句中最早的一首。 其父杜闲时为奉先县令,经济较宽裕,有过一段“恣情快意”“势马轻狂”的生活。 成家:741年,娶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这一时期诗歌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个人生活和描写自然山川,少年气盛,充满活力,最著名的有《望岳》等。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诗最早的一首。全诗无一“望”字,但空间由远而近,时间从朝到暮。表现出青春、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④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①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② 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 ③ 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④ 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古代中唐前期诗人介绍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古代中唐前期诗人介绍,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古代中唐前期诗人介绍 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况。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元结、顾况及其他诗人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阳附近)人。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曾率邻里一起逃难。肃宗乾元二年,由苏源明推荐,召入长安,上《时议》三篇,陈述兵势,遂擢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拜道州刺史。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

他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诗风。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又如他《系乐府》里的《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顾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出了贫妇在封建官府压榨下的痛苦心情。《去乡悲》写人民离乡背井的逃难生活,《农民怨》写农民在灾荒年月的哭诉无门,也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结这种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到安史之乱以后有了更为深刻的发展。在《喻襄溪乡旧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写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关系的变化。

中唐诗歌概述

中唐诗歌概述 中唐诗歌主要分前期唐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和后期唐宪宗李纯元和时期(806-820)两个阶段。 大历时期,元结和顾况以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猗玗子,河南(今洛阳附近)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代表作《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 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主张作诗要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代表作有他根据《诗经》的讽喻精神写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模仿《诗经》四言格式写的反映现实的讽刺劝戒之作;还有他吸收了民歌俚曲创作的《竹枝词》。 大历时期,山水田园诗人有刘长(zhang)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曾自称“五言长城”。其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练,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P152)。 韦应物人称“韦苏州”、“韦江州”或“韦左司”。其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形式多五古,如《寄全椒山中道士》(P150);五律也有佳作,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还有七绝名作《滁州西涧》(P98)。 大历时期,边塞诗人主要有李益。 李益(748-827),字君虞。其诗以七绝见长,人们长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诗形象完整丰富、韵味含蓄深长,音韵和谐宛转,语意精练自然。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P102)、《从军北征》;此外他的七律,如《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P150)和小诗《江南词》也颇为人传诵。 大历时期还有以卢纶、钱起为首的所谓大历十才子 元和时期,影响最大的就的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人。除了白居易外,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他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文学观点也完全一致。反对“沿袭古题”,主张“美刺见事”这很大地推动了新乐府运动。代表作有可与《长恨歌》并称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元稹的七律悼亡诗三首《遣悲怀》(P165)感情真挚,通俗易懂,较之潘岳悼亡诗尤为人喜爱。其小诗如《行宫》也含蓄有味。 张籍(766?-830?),字文昌,又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约七八十首,用古题约一半,但内容精神却和自创新题并无二意。代表作有《野老歌》、《征妇怨》、《节妇吟》(P164)等。 王建(766?或768-830?),字仲初,与张籍是好友,乐府也齐名,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水夫谣》等。其《宫词》一百首特别出名。还有一些小诗,如《新嫁娘词》(P164)李绅(772-846),润州无锡人。为人短小精悍,人称“短李”。他是第一个以“新题乐府”标榜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第一人。他写了《新题乐府》20首,元稹和了20首,白居易则扩至50首,并改名《新乐府》。李绅20首不传,但其《悯农》诗二首十分有名。 韩愈(768-824),字退之。“奇崛险怪”。其代表作有《听颖师弹琴》。韩愈的诗多古体诗而少近体,但也有出色近体诗,如《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P139)。 孟郊(751-814),字东野。其诗和韩愈并称韩孟诗派。金代元好问说:“东野(孟郊字)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贾岛世称贾长江,人称“郊寒岛瘦”,其诗风格不同于孟郊,特点是“清奇苦僻”代表作如《剑客》

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第6期(总第49期) 2005年12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Radio&TV University No.6 Dec.2005 中唐诗歌意境之新变 □张建军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摘要:由于唐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变迁,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 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 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关键词:中唐;诗歌;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5)06—0089—03 诗歌意境的构成,既离不开社会及自然的客观环境,也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审美心态。中唐时期因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主观情思、艺术趣味及审美心态,与盛唐相比,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他们的诗歌意境的创造,也产生了与盛唐迥异的特征。 盛唐诗人虽也各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感情基调的昂扬、壮大与明朗。就盛唐诗歌总的风貌来看,他们是以追求秀丽与雄浑之美为主,并由此而创造出了兴象玲珑的诗歌意境。概括地说,盛唐诗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阔大、外展,表现出雄浑与明朗之美;二是天然浑成,清秀自然,表现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然而中唐诗歌则表现出迥异的风貌。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中唐人故多佳诗,不及盛唐者,气力减耳。雅淡则不能高深,雄奇则不能沉静,清新则不能深厚。至贞元以后,苦寒、放诞、纤缛之音作矣。”盛唐诗歌意境是阔大、外展的,而中唐诗歌则趋向于狭小、内向。这种差别的产生,与人们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盛唐一代诗人,怀着宏伟的理想,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和斗争。那种追求进步政治的理想、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以及反抗权贵的精神,乃是盛唐诗歌的主流。可是,安史之乱后,社会政治及文化特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盛唐人那浪漫豪爽的气质已成为过去,那博大宽阔的胸襟已不复存在,那积极的、浪潮般的政 收稿日期:2005—10—08 作者简介:张建军(1973-),男,山西晋城人,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治热情与生活热情也已渐渐退潮。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中唐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可以说,中唐诗歌基本上就是以苦闷、彷徨、哀愁为主调。他们由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转变为描写身边琐事、抒发内心苦闷;由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转变为在其中寄托空虚的精神;由对火热战斗场面的歌颂,转变为一曲曲送葬的哀歌。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已初步表现出伤时哀世的苦闷情绪。如司空曙《金陵怀古》:“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诗人由南朝之弱,联想到唐王朝江河日下的国势;由庾信被留北朝,联想到大历时许多文人的不幸命运,将庾信的伤心同诗人自己的伤心融为一体,曲折地表达了伤时哀世的苦闷情绪。 张继、刘长卿等一群诗人,似乎也无法理解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巨变,而表现出一种迷惘、苦闷与伤感的情绪:“江汉路长身不定”(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流荡飘摇此何极”(皇甫冉《临平道赠同舟人》)。而张继的《重经巴丘》,就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情绪的变化:“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以开朗豪迈的胸怀去纵酒欢歌的时代已经逝去了,如烟似梦般的人生经历,使诗人感到而今只能在秋风中悲叹落泪而已,从而体现了一种沧桑之感与沦落之悲。 韩孟诗派,尤以抒写个人不幸遭遇及内心苦闷而著称。孟郊、贾岛等人所突出表现的个人生活中的贫病苦寒,久已成为文学史中的话题。而李贺的诗歌,在诉说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冷漠,以 ? 9 8 ?

自考唐诗风貌复习参考

唐诗风貌笔记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1、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 3、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4、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 5、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6、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意胜。 7、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代的诗类。 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 (1)出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2)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耻于因人成事,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而是重视进士科的拼搏,甚至于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 (3)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唐人重视实际知识,重视经世致用。 (4)在伦理观、君臣观、门第观、尊卑观、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较其它时代开放。 9、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 (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2)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4)唐诗在有关题材中不自觉地反映出观念变革,使后进诗者从唐诗中突出地感到唐从的思想空前活跃。 (5)唐诗把唐人精神领域里的正与反、是与非、利与害、廉与贪、进与退、出世与入世、勇敢与怯懦、庄严与滑稽、崇尚与卑下一一展示出来。 (6)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7)唐诗反映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时社会生活有关。 (8)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1)唐代那样式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2)许多讲坛人把自然美作为生活中一种美好因素加以表现的。 (3)唐诗对日常可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 (4)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偏于客观生活感受。 (5)即使描述范围和对象比较狭小的作品或咏物之作,也往往能反映唐人的襟怀气质。 (6)唐人对待生活有着特别执着的精神。 第二章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1、唐诗刚健的特质。 2、唐诗气象非凡、具有壮阔的面貌。 3、唐诗又一突出之点,是它强劲的骨力。 4、唐代边塞诗最具刚健特色。

007第六章 中唐前期诗人

第六章中唐前期诗人 中唐大历前后的诗歌呈现一种过渡状况。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刘长卿、韦应物主要以山水诗见称。李益则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他们在艺术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此外,在当时还有影响较大而实际成就较差的“大历十才子”。由于社会的动乱和王朝的衰微,这个时期的诗歌多半都染上了感伤的色彩。 第一节元结、顾况及其他诗人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阳附近)人。早年入长安应试不第,曾经历过一段“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的生活。天宝十二年登进士第。安史之乱,曾率邻里一起逃难。肃宗乾元二年,由苏源明推荐,召入长安,上《时议》三篇,陈述兵势,遂擢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后拜道州刺史。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他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诗风。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政治目的。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元结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他的主张。他的《悯荒诗》写于天宝五载,

《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悯荒诗》是诗人见了淮阴一带水灾,便托言采录“冤怨时主”的隋代民歌,谴责帝王的穷奢极欲。诗里有云:“更歌曲未终,如有怨气浮。奈何昏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这种愤怒情绪和大胆思想在当时是少见的。又如他《系乐府》里的《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嘶?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顾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写出了贫妇在封建官府压榨下的痛苦心情。《去乡悲》写人民离乡背井的逃难生活,《农民怨》写农民在灾荒年月的哭诉无门,也都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结这种同情人民、批判现实的精神,到安史之乱以后有了更为深刻的发展。在《喻襄溪乡旧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写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关系的变化。 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来游襄乡,襄人见我惊。我心与襄人,岂有辱与荣?襄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 他这种喜欢接近人民,不喜欢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园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广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时写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舂陵行》形象地描写了战乱之后道州人民伤亡疲敝的情形: ……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羸。朝餐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