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1认识氧气导学案

3.1认识氧气导学案

3.1认识氧气导学案
3.1认识氧气导学案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 认识氧气【学习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学会使用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等常见的化学仪器,规范学生的一些实

验操作行为。

3.初步懂得用实验来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对化

学的好奇心、探究欲。

4.理解化合反应的定义并能判断化合反应。

5.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写碳、铁、硫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文字表达式。

【学习重点】 1.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会写碳、铁、硫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文字表达式。

2.化合反应概念的建立

预习案

【学法指导】阅读自学讨论相结合

【知识链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

【自主学习】

1、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密度溶解度)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碳、铁、硫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文字表达式

4、氧气有何用途?

【预习自测】

课堂十分钟

【我的困惑】写出你在预习过程中不理解,感到困惑的地方。

探究案

一、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二、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氧气物理性质: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____溶于水。

知识点二:氧气化学性质

实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1碳的燃烧

3-2铁的燃烧

3-3硫的燃烧 【合作探究】

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为什么要把铁丝绕城螺旋状?为什么在集气瓶的底部要装少量的水或细沙?

知识点三:氧气的用途

氧气用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三、当堂训练——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①硫+氧气

二氧化硫 ②镁+氧气 氧化镁

③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

④ 碱式碳酸铜 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⑤二氧化碳+水 碳酸

2.化合反应可用通式 来表示 。

3.下列物质燃烧后可以做烟幕弹的是 ,军事上可以用来作照明弹的是 。

A. 镁

B. 硫

C. 木炭

D. 红磷

4.下列说法中,能准确表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态氧呈淡蓝色

B.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具有可燃性

D.氧气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四、我的收获(只要踮起脚尖,你就可以离太阳更近)

五、融会贯通——巩固训练,我要更优秀

“课后练习”

加热 点燃 点燃 点燃

八年级数学下册《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学习目标:能运用分式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 学习重点:找到分子分母中的公因式,并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 学习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约分 一.自主学习: 1.分式的基本性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为: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2421a b a 与通分后为22442a b a a 与 B .y x z xy 223131与通分后为z y x yz z y x x 222233与 C .n m n m -+11与 的最简公分母为22n m - D . ()()x y b y x a --11与的最简公分母为()()x y y x ab -- 二.预习看书P6—7页,并做好思考,观察和练习: 1.把下列分数化为最简分数:812 =_____; 12545=______; 2613=______. 2.根据分数的约分,把下列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a a 1282=_____; c a b b c a 23245125=_______, ()()b a b a ++13262=_________ 。 3.类比分数的约分,我们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a a 1282 的分子、分母中的公因式4a 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_____ ,其中约去的4a 叫做______.同理分式()()b a b a ++451252 中的公因式是 ,()()b a b a ++451252 = 4. 当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应将分子分母先 ,再找公因式。 5. 约分的依据是 。 6.最简分式: 练一练:1、找出下列分式中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1)ac bc 128 (2)233123ac c b a (3) ()2xy y y x + (4) ()22y x xy x ++ (5)() 222y x y x -- 2、分式434y x a +,2411 x x --,22x xy y x y -++,2222a ab ab b +-中是最简分式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关系教案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个内容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一、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二、导入新课 教学导言: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

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的吗?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教学结构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四、师生互动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课堂设问:请同学阅读P9的探究材料,并回答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另外两个词语进行替换。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所谓“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

八年级数学下册《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 学习目标:1、经历用类比、观察、联想的方法探索分式通分的方法的过程,理解通分与最简公分母 的意义.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通分. 学习重点:确定最简公分母,并正确进行通分。 学习难点: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通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回顾:将异分母分数854123,,化成同分母分数为._____85 ____,41___,23 === 2、分数的通分是:把 分母的分数化成 分母的分数叫做分数的通分。其根据 是 。 3、启发:分式的通分与分数的通分类似,那么什么是分式的通分呢?其根据又是什么? 4、尝试概括:分式通分的定义: 。 分式的通分的根据是 5、最简公分母: (1)分式b a x ab c a 22,,b 的最简公分母是 ; 22,y x y y x x --的最简公分母是 . 22222,2,,b ab a b a b ab a b a b a b b a a +-+++--+的最简公分母是 . (2)请概括最简公分母:最简公分母的系数是各分母的系数的 , 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 的积。 二、新知运用: 1、指出下列各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1); (2); (3). 2、举例: 例1、通分: ().5352)2(,2a 3122+--x x x x c ab b a b 与与 解:(1)最简公分母是 . =b 22a 3 = c ab b a 2-= = (2)最简公分母是 . =-52x x = =+53x x = 3、巩固练习: 通分: (1) ,43bd 2c 2b ac 与; (2) ;)(2222y x x y x xy -+与 (3)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1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学习目标展示 1.知识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2)理解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 ①学会判定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別不同哲学派别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 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学习重点难点 ①学习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学习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通过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到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四.自主学习提纲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问题,也就是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一是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凡是认为,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凡主张思维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他们的观点被称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认识Excel导学案

认识Excel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Excel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学会区分工作表和工作簿。 2.过程与方法:掌握Excel的启动、保存、退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所学技能服务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点:熟悉Excel的工作界面,理清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关系。 学习难点: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 上学期学习了设置文字格式、图文混排等操作,我们用的是Word 软件。如果要想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对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那我们要使用的就是Excel 软件了。请课前学习以下内容: 1、回顾新建文件夹以及重命名的方法。 2、回顾word文档的启动、保存、退出方法,以及Word的工作界面。 3、预习课本P50-3.2,2的内容。 二、教师引导 1.Excel的启动 提问:Word软件是怎样启动的?引出Excel的启动。两种常用方法: 1)“开始” →“程序” →“Microsoft Excel” 2)(学生填写) 2.Excel的窗口 1)出现一个满是格子的空白窗口,这就是一张电子表格了,第一个格子看着边框要粗一些,处于选中状态;2)最上面是标题栏,默认的是文件名Book1,保存的时候起一个有意义的,Excel的文件称作“工作薄”; 3)再下面是菜单栏,里面是各个操作命令,记住常用的“文件”和“格式”菜单; 4)再下面是工具栏,里面是一些常用的菜单命令,在分界线的地方可以点击下拉按钮,找到其他操作按钮; 5)下面的空白是工作区,数据输入在各个格子中,每个格子称作一个“单元格”,由横向和纵向坐标定位,第一个格子是A1;6)最下边是状态栏,里面的sheet1、sheet2是指各个工作表; 请同学们观察Excel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状态栏,并与Word的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3.菜单栏与工具栏的移动(引导学生自主操作,产生成就感) 方法:鼠标指向菜单栏的虚线处,当鼠标变为双向箭头时,拖动菜单栏到指定位置。 适宜:带有工具栏和菜单栏的软件。 4.新建工作簿 方法:1)鼠标单击常用工具栏第一个按钮(新建按钮) 2)文件→新建 5.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关系(学习重点) 工作簿是计算和存储工作数据的文件,每个工作簿中最多容纳255个工作表。 工作表是存储数据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表格。它由65536行和256列所组成。(活动工作表是指在工作簿中正在操作的工作表,即当前工作表)

分式的基本性质(1)导学案

3.1分式的基本性质(1)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了解分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为分式,会求分式的值。 3.理解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 4.培养学生类比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 难点:理解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 2.下列代数式属于整式吗? (1) a (2) 72- (3) xy 31 (4)x 5- (5) m s 72- (6) x y y x -+3 (7) 3 52-a (8)2a+3b (9)5 2ax - (二)导入新课 2004年4月全国铁路进行了第五次提速。如果列车原来行驶的平均速度为a 千米/时,自2004年4月起提速20千米/时,已知甲地与乙地相距 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多少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2页,完成以下问题 1.上面的问题中,出现了代数式x 5-,m s 72-,x y y x -+3,20+a l 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如果A 与B 都是___,可以把A ÷B 表示成___的形式。当B 中含有字母时,把___叫做分式,其中A 叫做分式的___,B 叫做分式的____. 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分式? (1) x 1 (2) 3 2b a (3) a c b + (4)23+x (5) π2 (6) 1122--x x (7) y z x +-5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3页例1、例2,完成以下问题 l

勾股定理导学案

A B 17.1.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多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感受解决同一个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动手做一做 1、在右边空白处画出Rt△A B C 令∠C = 90°, 直角边A C = 3cm ,B C = 4cm , (1)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 B = ________(2)计算:__________,_____,222===AB BC AC 2、探究:222,,AB BC AC 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 毕达哥拉斯的发现 1、图中两个小正方形分别为A 、B ,大正方形为C , 则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 2、设三个正方形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a , 斜边为c ,则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 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探索与猜想 观察下面两幅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 (1)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一下。 (2)猜想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认识赵爽弦图 活动五 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在边长为c 的正方形中,有四个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 斜边为c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求证: 222 a b c +=(提示:大正小正=S S S Rt +?4) 证明: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_______的平方和等于_____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__ 归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性质: 在Rt △A B C 中,∠C = 90°, (1)两锐角的关系:∠ A + ∠ B = _____° (2)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若∠A = 30°,则 ________________ (3)三边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六 活学活用 1、如右图,在直角三角形中, x =______,y =______ 2、下列各图中所示的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 (注:下列各图中的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 3、在Rt △A B C 中,∠C = 90°, (1)若a = 2,b = 3, 则c = _______ (2)若a = 1,c = 2, 则b = _______ (3)若c = 5,b = 4, 则a = _______ 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两边长分别为3、4,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____ 5、(1)在Rt △A B C 中,∠C = 90°,∠A = 30°,AB = 4, 则BC = _______, 则AC = _______ (2)在Rt △A B C 中,∠A = 90°,BC = 7,AC = 5,则 AB = _________ x 8 6 13 5 y A B C

导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1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3、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自主学习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二者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其二是二者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认为___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的,属唯物主义,认为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____的,属唯心主义。 (4)如认为思维____________存在,就是认为二者有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可知论,如认为思维_________决定存在,就是否认二者的同一性,这种观点被称为_________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贯穿于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精点透析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研究对象不如其他学科具体,而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放眼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既研究整个世界,又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既包括世界是怎么样的,又包括我们应如何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等。但其基本问题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导学案 年级一年级主备人陈燕燕课型新授 班级一《1》审核人王宇课时安排第1课时 科目数学授课人陈燕燕使用时间 课题认识图形(二)----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学习目标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学习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五种平面图形。学习难点通过实践活动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五种平面图形。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前 置 性 作 自学 我会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自主探究对学 1、画一画 你知道这些图形留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吗?试着画出来吧! 2、你能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吗? 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合作交小组合作试着说出下面图形的特征。特征:()条边,每条边都()。

群 学 )条边,相对着的两条边( )。 达标检测1、你知道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图形?试着说 说看。 2、画出今天学的图形并写上名称。 3、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4、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里。 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评选出本节课中小组成员表现最突出的“学习之星” 板书设计 1、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课 后 反 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导学案 年级一年级主备人课型新授班级审核人课时安排第2课时

科目数学授课人使用时间课题认识图形(二)---- 拼一拼 学习目标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描述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前置性作业1、你能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吗? 2、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自主探究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合作交流1、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2、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达标检测1、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数一数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剪开,你能发现什么?

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分式的基本性质(1) 学习目标 ? 1、 经历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分式概念的过程,体会分式是一种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数学形式,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 2、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会求分式的值。 ? 3、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会求一些简单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会确定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4、小组合作,展示质疑,激情参与,全力以赴,体验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课前延伸案 1、填空: (1)矩形宽a ,长比宽多2,则周长为__ ____,面积为_ _____。 (2)圆的半径为r ,则半圆的面积为___ ___ ,半圆的周长为____ _____ 。 (3)钢笔每支a 元,圆珠笔每支b 元,买1支钢笔2枝圆珠笔共用 ____元,用一张5 元面值的人民币购买,应找回_____ 元。 (4)客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为x ,水流速度为y ,顺流速度是 ,逆流速度是 2.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把正确划对号) abc ,-2x 3 ,x+y ,-m ,3x 2 +4x-2,xy-a ,x 4 +x 2 y 2 +y 4 ,a 2 -ab+b 2 ,πR 2 ,3ab 3、当x =-2,y = 3 1 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3y -x (2)︱3y +x ︱ 4、当a = 32,b = 3 ,c = 2 时,求代数式a b c 322 的值. 5、解方程 (1)2x+3=5 (2)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 分式的定义 例1 (1) 比较上面列出的算式 12 600,8s ,20600+v ,20-v s ,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2) 你能说出代数式20600+v ,20 -v s 的共同点吗?(这也就是分式的特点) 跟踪练习1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5) 1 -πx (6) x x 2 是整式, 是分式。 探究二 求分式的值 例2 在“情景导航”问题(3)中,顺流而下速度是 20600+v 千米/时,逆流而上速度是 20 -v s 千米/时,如果v=30,s=600,分别求出客船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所需航行的时间。 跟踪练习2 求下列分式的值: .3 2)4(;2)3(;2)2(;1)1(y x y x xy x x -+; 5,323)1(=+-x x x 其中.2,4,3) 2(-=-=-+y x x y y x 其中

勾股定理导学案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 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条边的长。 学习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学习难点:证明勾股定理。 导学流程: 一、 自主学习 前置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第64至66页,完成下列问题。 1. 教材第64至65页思考及探究。 2. 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勾3,股4,弦5)。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23+24与25的关系,25+212和2 13的关系,即23+24_____25,25+212_____213,那么就有____2+____2=____2。(用勾、股、弦填空)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要点感知: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a 、b , 斜边为c ,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 。 二、展示成果 活动1 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求证:222a b c +=。 证明:如爽弦图, 思考:除此之外,还有证明勾股定理的其他办法吗? 活动2 如果将活动1中的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所拼,又该如何证明呢? 知识点归纳: 上述问题可视为命题1的证明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 斜边为c ,那么 。 总结: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 。 命题1在我国称为 ,而在西方称为 。 三、合作探究 活动3 已知在Rt △ABC 中,∠C=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 (1)a = 。(已知c 、b ,求a ) (2)b = 。(已知a 、c ,求b ) (3)c = 。(已知a 、b ,求c ) 活动4 △ABC 的三边a 、b 、c , (1)若满足222a b c +=,则∠C 是 角; (2)若满足222a b c +>,则∠C 是 角; (3)若满足222a b c +<,则∠C 是 角。 四、当堂自测 基础训练: 1.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若=5a ,=12b ,则=c 。 2.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若=3a ,=5b ,则=c 。 3. 若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 2倍,则其斜边扩大到原来的 。 4. 在ABC ?中,90C ∠=?. b b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2.1哲学的基本问题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

【教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逻辑顺序是: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逻辑顺序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

哲学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难点: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另外,学生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容易产生认识误区。 五、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情境激趣、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六、课前准备 印制发放导学案、准备简单课件

2013新版北师版数学八年级(上)上第一章勾股定理导学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 第1课时探索勾股定理(1) 一、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边: 角: 引例: 二、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特殊关系: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其两边满足下面的条件,测量第三边的长度,完成下表;(2)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 勾股定理: 三、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 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图1,并思考: 1.拼成的图1中有_______个正方形,___个直角三角形。 2.图中大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小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 3.你能请用两种不同方法表示图1中大正方形的面积,列出一个等式,验证勾股定理吗?

四、典型例题 例1、求出下列各图中x 的值。 例2、如图所示,强大的台风使得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例3、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站着不动的女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5秒,飞机距离女孩头顶5000米处,则飞机的飞行速度是多少? 例4、求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 x 15 17C B A

例6、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cm ,12cm ,则斜边上的高为 . 五、知识巩固: 1.在△ABC 中,∠C=90°, (1)若BC =5,AC =12,则AB = ; (2)若BC =3,AB =5,则AC = ; (3)若BC ∶AC =3∶4,AB =10,则BC = ,AC = . 2.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矩形栅栏,它的高为2m ,宽为1.5m ,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棒加固,木棒的长为 . 3.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长为20㎝,则斜边上的高为 。 4.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 , 则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cm 2 .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3cm 、4cm ,斜边长为 a cm ,则以斜边为半径的圆的面积是 。 6.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cm ,底边长为10cm ,则其面积为 .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导学案(自编)已审

第一章勾股定理导学案 第1课时探索勾股定理(1) 一、学习目标:掌握勾股定理并能利用它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预习设计: 1、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可分为:、、。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任意两边之差。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4、在RtΔABC中,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5、自学感知: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特殊关系: (1)画一直角三角形,使其两边满足下面的条件,测量第三边的长度,完成下表; (2)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什么关系? (3)任画一直角三角形,量出三边长度,看得到的数据是否符合你的猜想。猜想: 三、课堂探究::

如果下图中小方格的边长是1,观察图形,完成下表,并与同学交流:你是 怎样得到的? 思考: 每个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边长有何关系?归纳得出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等于; 几何语言表述:如图1.1-1,在RtΔABC中, C= 90°, 则:; 若BC=a,AC=b,AB=c,则上面的定理可以表示为:。 图1.1-1 课堂练习: 1、求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

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三、师生互动: 例题.在△ABC 中,AB=AC=5cm ,BC=6cm,求△ABC 的面积. C B A

四、训练达标: 基础巩固: 1.在△ABC 中,∠C=90°, (1)若BC =5,AC =12,则AB = ; (2)若BC =3,AB =5,则AC = ; (3)若BC ∶AC =3∶4,AB =10,则BC = ,AC = . (4) 若AB=8.5,AC=7.5,则BC= 。 2.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矩形栅栏,它的高为2m ,宽为1.5m ,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棒加固,木棒的长为 . 3.在Rt △ABC 中,∠C=90°,AC=5,AB=13,则BC= ,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 4.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cm ,12cm ,则斜边上的高为 . 5.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长为20㎝,则斜边上的高为 。 能力提升: 6.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 ,则正方 形A ,B ,C ,D 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cm 2 . 7.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3、4和a ,则以a 的面积是 。 8.如图,点C 是以AB 为直径的半圆上一点,∠ACB=90AC=3,BC=4,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9.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cm ,底边长为10cm ,则其 面积为 . 10.△ABC 中,AB =15,AC =13,高AD =12,求△ABC 的周长。 课堂检测 1.在△ABC 中,∠C =90°,(l )若 a =5,b =12,则 c = (2)若c =41,a =9,则b = 2.等腰△ABC 的腰长AB =10cm ,底BC 为16cm ,则底边上的高为 ,面积为 第4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导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的基本问题(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误区: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坚持可知论,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有些事物现在不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会被认识。 唯心主义哲学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例如黑格尔,他主张绝对观念”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是第二性的,但他不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而是认为,尽管现实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但思维是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维内容的内容了。就是说,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是主张可知论的。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种哲学认为要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他们哲学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K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 和_______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__________ 和________ 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二悬一的问题”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府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一和____________ 的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3.1 认识自己-导学案

第三课发现自己 3.1 认识自己 一、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2.初步学会认识自我的方法,能正确认识自我。 3.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及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 二、自主预习 1.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独特性,有助于我们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与他人积极互动。 2.认识自己包含的内容(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认识自己) (1)生理:从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来认识自己,如自己的身材、相貌、体能、性别等 (2)心理:从个性心理特征来认识自己,如性格、气质等 (3)社会:从在群体中的关系来认识自己,如自己在家庭或班级中的角色等 3.认识自己的途径 (1)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来认识自己。 (2)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形成对自己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 (1)请你谈谈这句话中蕴含着什么道理? (2)你将通过哪些科学方法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四、随堂演练

1.儿子:“爸爸,你说我长大后能有出息吗?”爸爸:“为什么这么问?”儿子:“因为我在学校学习不算好啊……”爸爸的回答最恰当的是() A.“你需要学会自立” B.“你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C.“你需要学会发泄情绪” D.“你需要拒绝不良诱惑” 2.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指出,你要认识你自己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这是因为正确认识自己() ①能够使我们有足够去面对困难的力量②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③能彻底解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④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善待他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对自己的认识属于社会方面的有() A.我是七年级(3)班对班级工作充满激情的班长 B.我是一个喜欢体育活动,特别是足球活动的人 C.我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小伙子 D.我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4.在自我推荐优秀学生班会活动中,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小英,谈到自己还有不少缺点,比如性格不够开朗,遇事容易急躁。小英认识自我的途径是 ( ) A.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B.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C.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D.通过和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5.刚上七年级的赵凯在开学后的第一个班会上这样向同学介绍自己:“我在小学时,被同学们称为小机灵、调皮鬼。叫我小机灵,因为我的动作比较灵活,头脑也比较聪明,我上课爱思考,爱发言,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说我是调皮鬼,因为我经常在教室里打闹,有时上课管不住自己,为此也被老师批评过。我的兴趣挺广泛,看书、下棋、摄影、旅游我都喜欢。我想在新的集体里改正缺点,与同学们互相帮助,做一名合格的初中生。” (1)赵凯对自己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2)赵凯运用了哪些认识自己的方法? 【答案】 三、合作探究

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导学案

(0)AC A C A C BC B C B ÷==≠÷(0) AC A C A C BC B C B ÷==≠÷15.1.2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约分(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二)——除法。 2、通过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二),学会进行分式的约分 一、分式的基本性质(二) 1、自学课本课本129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进行标记: (1)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基本性质; (3)用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基本性质(二)——“除法” 用式子表示为: ,其中C 可以表示单独的数、字母、单项式或多项式 例题1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填空 提示:分子分母是多项式且能够分解因式的,先试一试分解因式之后再填空 (3)ab b ab ab =++332 (4)2)2(422-=+-a a a (5))1(1 m ab m --=ab 二、分式的约分 1、自学课本130页思考开始,到例题3解答过程完为止的内容,并在课本上找到下列各题的内容,做出标记。时间8分钟 (1)分式约分的定义: (2)最简分式的定义: (3)分式约分的目的是将一个分式化成__________________; 2、约分的具体方法: 因为: 第一步:找出分子、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并且能够进行因式分解的,要先分解因式); 第二步: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式 公因式:系数——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字母——分子分母所含相同字母且取最低指数 例题:约分 分析:(1)式中,25与15的最大公约数是5,所含的相同字母是a 的1次,b 的1次,c 的1次;所以: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是:5abc ; (2)式中,分子 ,分解因式成为: ;分母 ,分解因式成为: ,此时分子分母的公因式为 解答: 练习:约分 (1)b a ab 3124 (2)d b a bc a 10235621- (3)224202525y xy x y x +-- (4)16 81622++-a a a (5)99 62 2-++x x x (6)22222y xy x y x ++- (7)m m m m -+-2 223 (8)6 6522-++-m m m m (9)21415222-+--m m m m 3 (1)x xy y =2 1(2)5ab ab =2 3 225(1)15a bc ab c -226126(2) 33x xy y x y -+-226126x xy y -+26()x y - 33x y -3()x y -3() x y -232 25(1)15a bc ab c -226126(2)33x xy y x y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