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星村煤矿概况

星村煤矿概况

星村煤矿概况
星村煤矿概况

1矿区概况

1.1概述

为尽快使103工作面投入使用,根据生产衔接调整,103轨道顺槽与103运输顺槽对向掘进,预计在两巷中间处贯通。该贯通工程为一井间贯通工程,贯通全长约1.7696km。

一井间的巷道贯通,是指起始点与起始边相同,同一点引出到贯通点。所以,根据《煤矿测量规程》要求、参考《煤矿测量手册》,除进行井下导线测量和井下高程测量之外,还须进行地面测量和矿井联系测量,因此设计方案将该贯通分成地面测量、联系测量、井下测量三个部分(参见贯通方案设计示意图1)。

1.2井田概况

1.2.1交通位置

本区位于位于山东省兖州市以东约15km,曲阜市西南约10km,属曲阜市和兖州市管辖,主体位于曲阜市陵城镇附近。经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勘探许可登记(许可证号:3700000110336、3700000340247),井田勘探范围:东起峄山断层,西至曲阜井田的31勘探线,北以F40断层为界,南以滋阳断层与兴隆庄井田和东滩井田相邻。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116°57′45″,北纬35°28′45″~35°33′30″,勘探面积约32.74km2。

本区位于京沪铁路与兖石铁路的交汇处,京沪铁路从井田西南侧通过,区内有兖州、邹县车站;京九线从本井田西部的荷泽市通过;连接京沪、京九、京广三大南北铁路交通干线的新(乡)兖(州)石(臼所)铁路,通过本区北侧,区内设有兖州、曲阜车站。铁路可通往全国各地,还可通过石臼港运往海外。煤炭铁路外运十分方便。

日(照)~东(明)高速公路斜贯本区,东邻104国道和(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区内公路纵横,可直通周围各煤矿及曲阜、兖州、邹城三,区内田间道路亦可通行汽车,交通十分方便,煤炭地销道路通畅。

水路方面,京杭大运河流经济宁市,构成水上运输通道,煤炭可通过水路运往华东各省市。

交通位置见图1-1。

图1-1 星村井田交通地理位置图

1.2.2.地貌水系

区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50—+56m之间,一般为+52—+54m,全区地形东高西低。

沂河位于本区北部,自东向西流过,属泗河的支流,其上游刘家楼建有尼山水库,下游杨庄建有拦河坝。

1.2.3气象

本区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海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29℃,日最高气温41℃;月平均最低气温-4.11℃,日最低气温-19.3℃。年平均降雨量632.4mm,降雨多集中于7、8月份,春季雨量少。年平均蒸发量1719.5mm,年最大蒸发量1819.5mm。春、夏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速2.9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厚度

0.45m。

1.2.4地震

精查地质报告给出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确定:本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1.2.5矿区开发概况和建材来源

兖州煤田位于山东省西南部,1975年开始大规模建设,目前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隶属兖州矿业集团的有6座矿井——南屯、兴隆庄、鲍店、东滩、北宿、杨村,设计生产能力1375万t,原煤实际年产量在2000万t以上。划归地方开采的矿井有落陵、太平、里岩、横河、田庄、杨庄、古城、单家村等煤矿,原煤实际年产量近500万t以上。

区内土地肥沃,生物资源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绿豆、地瓜、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农业生产中还有花木种植、水产养殖、畜牧等副业。

区内主要工业有煤炭、石材开采、煤化工、酿造、建材等。

矿井建设中的钢材、木材、水泥、砖、瓦、砂、石等主要材料主要均可由当地解决。

1.2.6电源及水源情况

1)电源

本区电源充沛,在矿井西约40km处已建有装机容量为300 MW的济宁发电厂,在矿井南约30km处已建有装机容量为3600MW邹县发电厂。

本矿井东约2.5km处已建有陵城35kV变电所,其35KV电源一回取自曲阜220/110/35kV变电所,另一回取自薛村110/35kV变电所。

本矿井北约12km处建有110/35kV薛村变电所,其110KV电源一回取自曲阜变电所,另一回接于泗水县至马青220kV变电所的110KV线路上,薛村变电所目前安装了两台31.5kvA变压器。

矿井东北约8km处建有曲阜220/110/35kV变电所,其220kV电源取自于马青220kV变电所和邹县发电厂。

2)水源

据《山东省兖州煤田星村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区域内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砂砾层松散孔隙水含水层上组及下组、侏罗系含水层、山西组含水层、太原组含水层、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其中第四系砂砾层松散孔隙水含水层上组透水性好,富水性强,水质为重碳酸钙型,钻孔单位涌水量2.011l/s2m。成井深度60~80m,其他含水层单位涌水量较小。

3)通信

矿井对外通信采用虚拟网方式,由通信支局入电信公共本地网,矿井通信接

入陵城通信支局,陵城与本矿直线距离约为1.5km。矿井变电所与上级变电所的电力调度,由电力系统统一规划,采用一点多址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本矿设终端设备。

1.3水文概况

1.3.1含水层

1)第四系砂砾层松散孔隙水含水层组

区内第四系厚度86.60~236.00m,平均厚度148.21m,其厚度变化由东向西逐渐变厚。第四系由粘土、砂质粘土及砂砾层组成,覆盖于侏罗系地层之上,属于间接充水含水层,根据颜色、岩性等划分为三组:

):厚度51.20~87.60m,平均厚度65.93m,由灰黄色、褐黄

①上组:(Q

色砂质粘土及砂层组成。本组透水性好,富水性强。据曲阜井田资料,水位年变化幅度2~3m,钻孔单位涌水量2.011L/S2m,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0.213g/L。该组是农田灌溉取水主要对象。

):厚度17.10~72.10m,平均厚度42.60m,由黄褐色夹灰绿色

②中组(Q

花斑的砂质粘土、粘土为主夹薄层粘土质砂砾砂组成,属隔水层。

):厚度0~100.30 m,平均厚度39.68m,由黄褐色、灰绿色粘

③下组(Q

土、砂质粘土及砂层组成,富水性中等。据星01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44.40m,钻孔单位涌水量0.04160~0.05697L/S2m,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钙钾钠型,矿化度0.352g/L。

2)侏罗系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上段为灰绿色细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下段以暗红色细砂岩为主,间夹有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总厚度522.70~1011.40m,平均厚度716.24m。含水层主要由砂岩组成,从岩芯看裂隙不发育,冲洗液消耗量0~全漏,漏水孔率26.9%,主要集中在井田西部。据星01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68.09m,单位涌水量0.00297L/S2m,水质类型为硫酸钾钠型,矿化度7.093g/L。该层段厚度较大,属于间接充水含水层。根据东滩矿北风井井筒检查孔的资料,孔深136.45m、厚度5.18m的细砂岩中有小空洞,空洞最大直径为3cm,而且岩芯破碎,成为地下水流通道,目前东滩矿西风井涌水量为20m3/h。南屯矿开采3煤,由于冒落裂隙带影响到侏罗系地层,使该含水层地下水沿裂隙涌入矿井。

从这两个矿井资料看,该层段透水性好,富水性中等。该层段透水性好,富水性中等。

3)山西组3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承压含水层

3煤顶板砂岩含水层由2煤顶板至3煤底板之间的砂岩组成,砂岩厚度21.30~51.71m,平均38.54m,冲洗液消耗量0.09~0.54m3/h,富水性较弱,透水性差,属于开采上煤组直接充水含水层。据星04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37.32m,单位涌水量0.001334L/S2m,水质类型重碳酸钙钾钠型,矿化度0.204g/l。据临近矿井不同钻孔抽水试验资料看出,3煤层顶底板砂岩富水性不均一。

4)太原组第三层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厚度2.40~6.20m,平均厚度4.75m,为深灰色,致密,裂隙较发育,充填方解石,冲洗液消耗量为0.16~0.32m3/h,富水性较弱,但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为开采上煤组直接充水含水层。据星04号钻孔抽水试验资料:清水冲孔酸化洗井后,孔口水位不降,抽水3分钟后抽干,水位恢复48小时后至60.88m,经推算其静水位为31.51m。

5)太原组十下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含水层

十下灰是16上煤层的直接顶板,处在17煤冒落裂隙带内,是开采下煤组直接充水含水层。厚度 4.45~6.65m,平均厚度 5.42m,冲洗液消耗量0.16~0.32m3/h,透水性差,富水性弱。

6)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本区仅个别孔揭露,根据邻区资料,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发育,透水性好,富水性强,属于间接充水含水层。但它又可以局部成为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来源。由于断层存在使奥陶系石灰岩上升到与直接充水含水层或煤层为同一水平时,可以侧向补给直接充水含水层或直接威胁可采煤层的安全生产,另一方面,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地下水局部可造成开采下煤组底板突水隐患。

1.3.2隔水层

1)第四系隔水层

第四系沉积结构比较复杂,沉积特点是水平分层,含水层和隔水层多层相间沉积,而中组以粘土、砂质粘土为主,构成隔水层段。

2)二迭系石盒子组隔水层组:

该层段由泥岩、铝质泥岩、砂质泥岩及少量砂岩组成,其厚度平均约200m,冲洗液消耗量为0~0.59m3/h。该层段为局部弱含水的隔水层,可以起到隔水作用。

3)17煤底至奥陶系顶隔水层

该层段厚度34.35~46.43m,平均40.39m,其岩性为粘土岩、砂质泥岩、少量细砂岩及石灰岩。从淄博、兖州等矿开采资料看,该层段一般能起隔水作用,局部受构造影响或厚度变薄时有突水的可能,在此区块开采下煤组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将来勘探中应加强该层段的水文地质工作,以便给开采下煤组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1.3.3井田内断层导水性

断层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断层的性质、规模、密度及其所切割岩层的岩性。同一条断层在不同地段,其导水性也有很大差别。本井田内大断层较多,根据区域应力特征,多为张性、张扭性断层,使得3煤层及其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奥灰接触时,奥灰水可能会通过破碎带成为3煤层开采的补给水源。井田东北边界为F40断层,落差大于1000m,奥灰与井田内侏罗系对接,星01号孔侏罗系抽水其水位高出地表10.88m,星04号孔三灰、3煤顶底板砂岩水位均较深,说明奥灰对井田内侏罗系已形成侧向补给,对煤系地层没有补给。

从井田内穿过断层带的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资料看,没有出现冲洗液大的漏失现象,说明井田内断层富水性和导水性较弱。但这仅仅是断层在自然状态下的性质,在矿井开拓中将会破坏地下水平衡,使断层的导水性发生改变,原来不导水或导水性弱的断层也可转变为导水断层。因此,将来矿井开采时对断层导水性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1.3.4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第四系上组的上部属潜水,下部属承压水,上下部水力联系密切,为多层结构的复合含水层组,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垂向渗透补给,循环交替条件好,随季节动态变化大,主要排泄途径为蒸发、人工开采及通过中组微弱的渗透性向下组补给。

第四系下组为多层结构的承压含水层组,以区域间迳流补给为主,其次是接受上组的微量补给。由于第四系至3煤层间距大,第四系下组对煤层开采无影响。

侏罗系砂岩属裂隙承压含水层,受井田边界断层的影响,主要接受东北部山区奥陶系灰岩的侧向补给,使含水层水头压力升高,标高达+68.09。星01号孔第四系下组抽水水位标高为+44.40 m,说明第四系底部存在隔水层,阻隔了侏罗系含水层向第四系下组的补给。

3煤层顶底板砂岩属裂隙承压含水层,岩性一般较致密,裂隙不发育,渗透性弱,主要受区域层间迳流补给。当受断层影响与三灰、十下灰、奥灰接触时就会接受它们的侧向补给。

三灰、十下灰、奥灰属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岩性一般较致密,岩溶裂隙不发育,渗透性弱,主要受区域层间迳流补给。

综上所述,本区煤层赋存较深,补给途径为奥陶系灰岩的侧向补给。区内构造较复杂,断层导水性虽弱,但岩石的裂隙发育,有较大范围接受奥灰水补给,因此该区开采上煤组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开采下煤组时,十下灰是直接充水含水层,局部地段有可能受奥灰水的威胁,属于以岩溶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井。

1)开采3煤充水因素分析

3煤层隐伏于上侏罗统之下,上距侏罗系底界106.05~382.50m,3煤层厚4.59~9.25m,根据兴隆庄煤矿《巨厚含水砂层下综放顶水开采及合理回采上限试验研究报告》中导水裂隙带观测研究成果,采用其全煤厚综放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计算公式:H=100∑M/(0.84∑M+4.5)+6.30计算了本井田全煤厚综放开采条件下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通过计算看出,导水裂隙带没有进入侏罗系地层,初期采区范围内不会受侏罗系砂砾岩水的影响。

本井田构造、地层特征及3煤层埋藏情况与东滩井田基本一致,水文地质条件类似,开采3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3煤顶底板砂岩和三灰。一般情况下,本井田3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弱,以静储量为主,补给量不足。三灰埋藏深,岩溶、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弱,也以静储量为主,三灰距3煤层间距35.16~50.84m,平均44.50m,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底鼓出水,主要是巷道穿过时的水量。

2)开采下煤组充水因素分析

十下灰是16煤顶板,厚度较大,岩溶裂隙发育不均一,十一灰是17煤顶板,但十一灰很薄,故开采16、17煤时,十下是直接充水水源。

奥灰岩溶裂隙的发育具极度不均一性,故其富水性变化大。当巷道开拓或煤层开采遇断层使隔水层变薄或使煤层与奥灰对接时,奥灰易对矿坑产生直接充水或使巷道发生底鼓。

本井田多数断层富水性较弱,导水性也较差,但当主采煤层与富水岩层对接或沟通时,尤其是巷道开拓和煤层开采破坏了岩层的完整性,断层的导水性会大大增加,断层成为沟通地下水的通道。

1.3.5矿井涌水量预计

本矿井开采3煤层,其顶底板砂岩和三灰是对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是矿井涌水量预算的对象。根据精查地质报告,3煤层顶底板砂岩涌水量110.41m3/h,三灰涌水量为61.01m3/h,计算首采区-1000m水平矿井涌水量为3砂涌水量与三灰涌水量之和,即:171.42m3/h。

设计以精查地质报告中采用的“大井法”计算公式为基础,并考虑井筒淋水以及消防洒水、黄泥灌浆、煤层注水等生产工艺用水,预计矿井正常用水量为300 m3/h,最大涌水量按550 m3/h考虑。

表1-1 井田地层层序表

3矿区地面控制情况

根据实际地形踏勘分析,地面平面控制测量设计采用GPS按照E级网精度要求进行测量,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按照四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测量和连测。

3.1 GPS控制网的布设及数据处理

3.1.1 GPS控制网设计的一般原则

新布设的GPS网应尽量与原有平面控制网联接。GPS卫星定位所测得的三维坐标,属于WGS—84世界大地坐标,为了将它们转换成国家或地方坐标系,至少应该联测2个已有控制点。其中1个作为GPS网在原有坐标系内的定位起算点,2个点之间的方位和距离作为GPS网在原坐标系内定向和长度的起算数据。为了更加可靠地确定GPS网与原有网之间的转换参数,联测点数最好多于2个,且要求联测点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点位精度。

1)应利用已有水准点联测GPS点的高程。GPS网所确定的三维坐标中,高程属于大地高,就转化实际应用的正常高系统。

2)为此,就在GPS网中施测或重合少量几何水准点,应用数值数拟合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或多面函数拟合)拟合出测区的似大地水准面,内插出其它GPS 点的高程异常并确定其正常高高程。

3)GPS网就通过一个或若干个同步观测环构成闭合图形,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4)GPS网内各点虽不要求通视,但应有利于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控制时应用。GPS控制网设计等级为二级。

3.1.2选点原则与点位标志

1.)选点原则

由于GPS测量观测站之间可以不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一般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序进行和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选点工作开始前,除收集和了解有关测区的地理情况和原有测量控制点分布及标架、标型、标石完好状况,决定其适宜的点位外,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②点位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o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少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

③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④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经效应的影响。

⑤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⑥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⑦选点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性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⑧网形应有利于同步观测便、点联络。

⑨当所选点位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时,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提出有关建议。

2)点位标志

GPS点的标石类型,在一般地区埋设普通标石,在建筑物上埋设建筑物标石,在水泥路面埋设嵌入标志。各类标石的规格见《规程》要求,中心标志采用铸铁标志,标志顶面应略高于标石面。测区地面上的GPS点,埋石采用柱石下面现场浇灌混凝土浇灌成40340320cm磐石。建筑物顶标石埋设时,严格依《规程》标石埋设图执行,清除碎石、粉末,再浸湿后,方可安放标志,用混凝土嵌埋,以便与建筑物牢固结合。

3.1.3坐标系统和起算数据

1.坐标系统

1954年北京坐标系

2.起算数据

国家四等控制点三个(驻跸、GPS4、GPS5),三等水准点一个作为起算点进行布设。

表3-1地面已知控制点坐标

3.1.4 GPS控制网的图形设计

1)网形设计

根据现场勘踏及实际情况的需要,选取实地三个已知点(驻跸、GPS4、GPS5)做控制点;

根据测区情况初步设计,计划布设7个GPS点,采用边连式构成GPS网,由

于给定区域较小,在此,按二级精度施测,点位大致均匀布设于测区,具体点位在选点时可视现场情况确定,网形如图3-1:

G07

G05

G06

G04G02

G01

GPS4

GPS5驻跸

3-1:

GPS 网形图

相邻点间弦长精度评定

GPS 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

2

2)(bd a +=σ (1)

式中:σ—GPS 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亦即等效距离误差;

a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

b —GPS 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ppm );

d —GPS 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km)

依据《规程》中对二级GPS 控制网的要求,平均距离小于1km ,a ≤15mm ,b ≤20mm ,最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小于1/10000

设计的GPS 网的最弱边(取边长最长的边)边长d=847m ,取a=10mm ,b=10ppm

10.13108471010102362=???+=-)(σ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0000

164656184700010.13〈= 满足《规程》要求。所以此方案可行。

表3-2 GPS 测量的技术标准

2)观测作业要求

1.观测开始前,正确连接天线至接收机、接收机至电源的连线,确认连接无误后再按规定的时间开机进行观测。

2.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用仪器功能键查看,输入测站信息(测站点名、观测时段、天线高等),查看接收卫星数量、卫星号、各通道噪比、数据采样率以及实时定位结果。同时认真填好手薄上的各项记录。

3.观测期间防止其他人员碰动天线或阻挡卫星信号。

4.观测时,不要使用对讲机、手机及通讯工具通话,以免干扰GPS 卫星信号的接收。

5.定时查看接收机工作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好记录。

6.按规定时间关机、迁站。

3)GPS 观测数据处理

①GPS 基线解算

对野外观测的数据,采用Winprism 软件求解各基线的三维基线向量。个别精度较差的基线,可以用手工解算,解算中,可以选取较好的观测时段或删除个别卫星,以期得到精度较高的基线向量。

② 外业成果检核

为了保证外业观测成果质量和使外业观测成果达到相应的精度,要及时对当天的外业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检核。对不合格成果及时组织返工或补测,确保外业成果准确无误合乎设计要求。

3.2 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按照四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测量;测量时采用N3 水准仪,以“驻跸”点为起点始高程点,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分别向主井和副井口测设水准支线(如下图),求出井口高程基点的高程,四等水准测量独立进行两次,取两次测量高程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驻

1

234

图名

2 矿井联系测量

主井和副井(均为斜井)的联系测量,从地面近井点开始,用经纬仪导线(光电测距或钢尺量距)进行测量,地面部分按照一级导线精度(±5″)要求进行测量,井下部分按照井下基本控制导线精度(±7″)要求进行测量。

平面联系测量的任务是确定井下经纬仪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和起算点的平面坐标,由于起算边坐标方位角误差对井下导线的影响较之起算点坐标误差的影响大得多,因此,把确定井下经纬仪导线起算边坐标方位角的误差大小作为衡量平面联系测量的精度标准。

高程联系测量的任务是确定井下水准基点的高程,通常称为导入高程(标

高)。

由于主井和副井均为斜井,所以定向误差对贯通的影响和导入高程中误差不必单独计算;把导线与井下导线看作是一个整体来进行误差预计,把斜井中的三角高程测量与井下的水准或三角高程测量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误差预计。

将矿区地面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传递到井下的测量,称为联系测量。将地面平面坐标系统传递到井下的测量称平面联系测量,简称定向。将地面高程系统传递到井下的测量称高程联系测量,简称导人高程。矿并联系测量的目的就是使地面和井下测量控制网采用同一坐标系统。其必要性在于:

1)需要确定地面建筑物、铁路和河湖等与井下采矿巷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一般是用井上下对照图来反映的。众所周知,由于地下开采而引起的岩层移动,往往波及地面而使建筑物遭受破坏,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如果采矿工作是在河湖等水体下进行,当地面出现的裂缝与井下的裂隙相通时,河水就有可能经裂缝流人井下而使整个矿井淹没。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掌握采矿工作是在什么地区的下方进行着,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2)需要确定相邻矿井的各巷道间及巷道与老塘(采空区)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地划定两相邻矿井间的隔离矿柱。不然,就有可能发生大量涌水及瓦斯涌出,迫使采矿工作停顿,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3)为解决很多重大工程问题,例如井筒的贯通或相邻矿井间各种巷道的贯通,以及由地面向井下指定的地点开凿小井或打钻孔等等都需要井上下采用同一坐标系统。

联系测量的任务在于:

1)确定井下经纬仪导线起算边的坐标方位角;

2)确定井下经纬仪导线起算点的平面坐标x和y;

3)确定井下水准基点的高程H。

前面两项任务是通过矿井定向来完成的;第三个任务是通过导入高程来完成的。这样就获得了井下平面与高程测量的起算数据。

3 井下控制测量

3.1井下平面控制

由于受井下巷道条件的限制,井下平面控制均以导线的形式沿巷道布设,而不能像地面控制网那样可以有测角网、测边网、GPS网和交会法等多种可能方案。井下平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建立井下平面测量的控制,作为测绘和标定井下巷道、硐室、回采工作面等的平面位置的基础,也能满足一般贯通测量的要求。

1)井下平面控制导线的布设与等级

井下导线的布设,按照“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进行。我国《煤矿测量规程》规定,井下平面控制分为基本控制和采区控制两类,这两类又都应敷设成闭(附)合导线或复测支导线。

基本控制导线按照测角精度分为±7″和±15″两级,一般从井底车场的起始边开始,沿矿井主要巷道(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集中上、下山等)敷设,通常每隔1.5—2.0 km应加测陀螺定向边,以提供检核和方位平差条件。

采区控制导线也按测角精度分为±15″和±30″两级,沿采区上、下山、中间输巷道以及其他次要巷道敷设。

2)井下导线的发展与形式

井下导线往往不是一次全面布网,而是随井下巷道掘进而逐步敷设。当由石门处拉门开始掘进主要运输大巷时,随巷道掘进而先敷设低等级的±15″或±30″导线,用以控制巷道中线的标定和及时测绘矿图,随巷道掘进每30-100m 延长一次。当巷道掘进到300一500 m时,再敷设±7″级或±15″级基本控制导线,用来检查前面已敷设的低等级采区控制导线是否正确,所以其起始边(点)和最终边(点)一般应与低等级控制导线边(点)相重合。当巷道继续向前掘进时,以基本控制导线所测设的最终边为基础,向前敷设低等级控制导线和给中线。当巷道又掘进300一500 m时,再延长基本控制导线。这样不断段重复,直到形成闭(附)合导线和导线网。

3)特殊形式的并下导线

由于井下测量的某些特点,有时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导线。如交叉闭合导线,即导线边的平面投影相交而实际上是空间交叉;坐标附合导线,例如在两个已知

坐标的垂球线之间敷设的两井定向导线,也就是地面测量中的“无定向导线”;以及带陀螺定向边的方向附合导线等。

4)按所使用的仪器来划分导线类型

以前井下导线多用经纬仪测角,钢尺量边,这种导线可称之为“经纬仪一钢尺导线”。随着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完善,现在逐步有了“光电测距导线”,即用光电测距仪测量边长的导线,“全站仪导线”,即用全站仪测量角度与边长(或直接测定坐标)的导线;另外还有“陀螺定向一光电测距导线”,是指用陀螺经纬仪测定每条边的方位角,用测距仪测量导线边长的导线。

5)井下水准测量

①井下水准测量外业

外业主要是测出各相邻测点间的高差。施测时水准仪置于二尺点之间.使前、后视距离大致相等,这样可以消除由于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所产生的误差。由于井下黑暗.观测时要用矿灯照明水准尺,读取前、后视读数。读数前应使水准管气泡居中,读数后应注意检查气泡位置,如气泡偏离,则应调整,重新读数。视线长度一般以15—40 m 为宜。要求每站用两次仪器高观测,两次仪器高之差应大于10 cm ,高差的互差不应大于5mm 。上述限差在施测时应认真检核,如不符合,即应重测。最后取两次仪器高测得的高差平均值作为一次测量结果。当水准点设在巷道顶板上时,要倒立水准尺,以尺底零端顶住测点,记录者要在记录簿上注明测点位于顶板上。

井下水准路线可为支线、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井下每组水准点间高差应采用往返测量的方法确定,往返测量高差的较差不应大于R 50±mm(R 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如条件允许,可布设成水准环线。闭、附合水准路线可用两次仪器高进行单程测量,其闭合差不应大于L 50±mm(L 为闭、附合路线长,以km 为单位)。

当一段水准路线施测完后,应及时在现场检查外业手薄。检查内容包括:表头的注记是否齐全;两次仪器高测得的高差的互差是否超限;高差的计算是否正确;顶、底板的水准点是否注明等。

②水准测量内业

水准测量内业主要是计算出各测点间的高差,经平差后,再根据起算点的高

程,求出各测点的高程。

由于井下巷道中的高程点有的设在顶板上,有的设在底板上,因此可能出现四种情况。但不论哪种情况,在计算两点间的高差时,仍与地面水准测量一样,是用后视读数a减去前视读数b,即h=a-b当测点在顶板上时,只要在顶板测点的水准尺读数前冠以负号,仍可按上式计算高差。当求得各点间的高差及各项限差都符合规定后,再将高程闭合差进行平差,并计算各测点的高程。

6)井下高程测量

①井下高程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井下高程测量是测定井下各种测点高程的测量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与地面统一的高程系统,确定各种采掘巷道、硐室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及相互关系,以解决各种采掘工程在竖直方向上的几何问题。其具体任务大体有以下几项;

A、在井下主要巷道内精确测定高程点和永久导线点的高程,建立井下高程控制;

B、给定巷道在竖直面内的方向;

C、确定巷道底板的高程;

D、检查主要巷遁及其运输线路的坡度和测绘主要运输巷道纵剖面图。

3.2井下高程测量

井下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敷设。在主要水平运输巷适中,一般应采用精度不低于s10级的水准仪和普通水准尺进行水准测量;在其他巷道中,可根据巷道坡度的大小、采矿工程的要求等具体情况,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测定。

从井底车场的高程起算点开始,沿井底车场和主要巷道逐段向前敷设,每隔300-500 m设置一组高程点,每组高程点至少应由三个点组成,其间距以30-80 m 为宜,永久导线点也可作为高程点使用。

水准点可设在巷道的顶板、底板或两帮上,也可以设在井下固定设备的基础上,设置时应考虑使用方便并选在巷道不易变形的地方。设在巷道顶、底板的水准点构造与永久导线点相同。井下所有高程点应统一编号,并将编号明显地标记在点的附近。

将矿区地面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传递到井下的测量,称为联系测量。将地面平面坐标系统传递到井下的测量称平面联系测量,简称定向。将地面高程系

统传递到井下的测量称高程联系测量,简称导人高程。矿并联系测量的目的就是使地面和井下测量控制网采用同一坐标系统。其必要性在于:

1)需要确定地面建筑物、铁路和河湖等与井下采矿巷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一般是用井上下对照图来反映的。众所周知,由于地下开采而引起的岩层移动,往往波及地面而使建筑物遭受破坏,甚至造成重大事故。如果采矿工作是在河湖等水体下进行,当地面出现的裂缝与井下的裂隙相通时,河水就有可能经裂缝流人井下而使整个矿井淹没。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掌握采矿工作是在什么地区的下方进行着,以便采取预防措施。

2)需要确定相邻矿井的各巷道间及巷道与老塘(采空区)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地划定两相邻矿井间的隔离矿柱。不然,就有可能发生大量涌水及瓦斯涌出,迫使采矿工作停顿,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3)为解决很多重大工程问题,例如井筒的贯通或相邻矿井间各种巷道的贯通,以及由地面向井下指定的地点开凿小井或打钻孔等等都需要井上下采用同一坐标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09.11.27 来源:CIO时代网作者:CIO时代网 作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通信信息中心井悦 1 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现状 近几年来,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发展。2007年建设重点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其中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的投入共计6.83亿元,比2006年增长0.95亿元。 大型设备的监控系统装备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系统、束管检测系统在大型煤矿中基本采用,也实现了系统装备的国产化。神华集团大柳塔煤矿采用3层网络结构(信息层、自动化与控制层、设备层),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信道,实现了全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信息化管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许多煤矿安装了工业电视,用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场所;一些现代化矿井采用了卫星定位系统,对井下人员数量和运动位置实施跟踪;调度室的装备实现了数字化。1000M工业以太网开始在井下得到应用,可以做到数字、语言和视频在同一网络上传播。 1.1 煤矿安全监控监测 据调查,至2007年10月末,全国已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装备的低瓦斯矿井12882处,安装率为83.0%。其中原国有重点煤矿已安装537处,安装率为98.2%;国有地方煤矿已安装1181处,安装率为86.5%;乡镇煤矿已安装11164处,安装率为82.0%。目前绝大多数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都装备了监控系统。起步较早的黑龙江省以及山西,安徽、河南、吉林、河北、重庆、江苏、新疆9个省区市,已经实现了省内或者产煤市县范围内的联网。 1.2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目前,国内常见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有以下几种。一是KJ4监测系统,已在70多个矿井推广使用了100多套,覆盖面积较广,二是KJ95煤矿综合监控系统;三是TF200频分复用型矿井监测监控系统,能集中、连续、远距离监测各种环境参数工况状态,系统监测实时性好;四是HI—MASS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采用工业现场总线构成的井下环境及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山西省3970个应实行集中监控的矿井中,目前已有95%的煤矿完成了监测监控系统建设,90%以上煤矿分别实现了省(区)、市、县,矿(集团公司)4级联网运行。 1.3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系统实际上是指多个系统的综合性系统,包括煤矿井上、井下的通信系统,煤矿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监测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主要借助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目前,该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从高到低,呈现出大型煤矿高于中型煤矿、而小型煤矿普遍较低的规律。我国许多矿井采用语音通信和数字通信,国外生产的漏泄通信可以传输语音、数字和图像,但图像传输的性能还有待于提高。国内开始使用的漏泄通信效果较好,宽带漏泄通信系统最大提供32路全双工话音/数据通信和16路单向模拟视频通信,实现了煤矿各种信号的综合网络传输。 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煤矿采用基于PHS的矿井无线通信系统。有条件的煤矿建立了KJ28工业电视系统,发展了多媒体调度室装备。 1.4煤矿安全综合自动化系统 20多年来,我国经过自主与协作开发,已研制成功了多套安全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有:主运输系统的遥测遥控、井下排水系统的遥测遥控、通风系统的遥测遥控、供电系统的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 的主要问题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企业业主及管理层面上,还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认识。从了解的情况来看,企业对生产任务都有计划,在安全保障上则无举措,忽视安全工作。部分企业法定代表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部分企业制度仅在墙上和书本上,在安全投入、劳动用工、设备管理、技术及现场管理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2、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客观地说,近年来煤矿企业在瓦斯抽采、机电设备、运输设备、“六大系统”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投入,但部分煤矿规模较小,长期投入不足,安全装备欠帐较大,致使一些煤矿还在使用部分淘汰落后产品,基本的安全仪器仪表配备不足。 3、机械化程度不高,安全科技水平低。经过近年的努力,全县煤矿在基本装备上有了较大发展,基本用上了金属支架、液压支柱、刮板运输机、皮带运输机、机车等,但机械化采煤工艺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瓦斯预测预报、瓦斯抽采、瓦斯治理、地质构造预测、水患预测、水害治理、环境整治等方面科技水平都还较低,手段匮乏。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是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部分煤矿配备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数量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且有部分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在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都不足以胜任其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工人大多数来源于农民,有较大的流动性和松散性,素质不高。 5、采矿权设置有不合理之处。从了解的情况来看,采矿权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个别矿在其采矿权的范围内一共有四层可采煤层,但其采矿权内却只有其中的两层,由于区内煤层均为近距离煤层,层间开采相互影响很大,在同一区域内将不同煤层采矿权设置给不同的矿井开采,会给安全生产留下重大隐患,容易造成水灾、瓦斯事故等,甚至造成超层越界违法开采行为。

水城县比德乡河坝煤矿45万t监测方案

水城县比德乡河坝煤矿45万t/a(整合)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二O一五年七月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评价在矿井工业场地东偏南和工业场地西偏南运煤道路旁各设置2个环境空气监测点,监测点具体位置见表1及图1。 2)监测项目 、NO2日均值,NO2、SO2小时浓度。 TSP、SO 2 3)监测方法与频率 进行一期监测,根据HJ2.2-2008中有关规定,环境空气现状监测天数为7天;取值时间、采样频率、监测分析方法按规执行(小时浓度监测值每天至少取得02、08、14、20时的4个小时监测值,日均浓度应符合GB3095-2012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4)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据监测结果统计各点1小时浓度值、日均值,计算各点污染物超标值,最大超标值数。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评价。 二、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矿井水水质调查及评价 (1)监测点的选取 比德煤矿在整合施工过程中已经掘穿煤层,因此评价选取比德煤矿主斜井排出的矿井水进行水质采样分析,监测点位置详见图1。 (2)监测项目 pH、悬浮物、总铁、总锰、化学需氧量(COD)、氟化物、总砷、总汞、石油类、硫化物等共10项,并同时监测矿井排水流量。 (3)监测方法与频率 作一期监测,连续采样3天,采样频率按《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426-2006)执行(正常生产条件下,每3h采样一次,每次监测至少采样3次)。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1)监测点的选取 根据矿井排水路径,本次评价在大寨沟、比德河、三岔河上共布设了6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用以评价区域地表水水质现状。监测断面布置情况见表2及图1。 (2)监测项目 pH、悬浮物、BOD 、铁、锰、总砷、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 5 指数、氟化物、硫化物、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共14项。同时测定水温、流速、流量。 (3)监测方法及频率 监测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执行,作一期监测,连续采样3天,每天1次。 (4)评价方法及标准 地表水现状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评价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推荐的模式。 三、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的选取 据调查井田及周围500m围共2个泉点,环评选取2个泉点作为本次评价地下水监测点,监测布点见表3及图1。

浅谈我国煤矿安全现状(最新版)

Enhance the initiative and predictability of work safety, take precautions, and comprehens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work safety.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我国煤矿安全现状(最新版)

浅谈我国煤矿安全现状(最新版)导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文档可用作电子存档或实体印刷,使用时请详细阅读条款。 摘要:在充分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和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针对我国煤矿现有安全生产形势的对策 关键词:煤矿安全,现状,形势,对策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正在稳定中呈现好转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事故多发的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2009年,全国GDP达到33.54万亿元,同时也有8.97万人死于安全事故,不到4亿GDP就死亡一个人,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0亿元左右,约为全国GDP的近百分之一。 煤矿的安全形势更不容乐观,2009年的百万吨死亡率虽比2002 年下降了8成,但仍达到0.892,这个数字是美国的近100倍,是波兰和南非的10倍。 1.1煤矿自然条件差灾害多

1.1.1煤矿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越来越严重危险性增加 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严重,如中平能化集团公司所属的13对矿井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淮南煤业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 1.1.2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 据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然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10亿元的经济损失。 1.1.3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 据统计,1999年17处大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辽宁省抚顺矿业集团老虎台煤矿每年发生各类冲击地压4000多次,震级达一级以上的1000多次,2002年总次数达到了6127次(其中>三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十七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标准版)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标准版) Safety work has only a starting point and no end. Only the leadership can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it,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and assessments are in place.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013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分析(标准版) 绪论 长期以来,全国煤矿通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安全综合治理、重视安全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技术培训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等,促进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好转。如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曾连续多年以平均每年近20%的速度递减,1994年以后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2以下。但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与限制,全国煤矿事故多、伤亡重、经济损失大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致使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一直徘徊在六七千人左右,位于全国各行业之首。煤矿事故多、伤亡大,不仅给职工家属带来了极大痛苦,也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政治影响。每发生一起特大事故,尤其是瓦斯爆炸事故,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它直接涉及到社会安定

与政治稳定。 本论文在五月份选定题目,接着论文构思撰写大纲。素材在知网和论本期刊网查找,并通过大纲做出筛选,在五月底完成初稿。完成初稿后交由导师指导改正,于六月初正式完成。 1煤矿安全生产的历史问题 1.1经济体制问题 我国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改革开放,对经济做出重大的改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是两种不同的体制,市场经济将不再靠国家分配人力、物品等等各种资源,而是靠市场自身调节。人力资源具有选择自主性,人才分配不均将成为必然趋势。经济体制的巨变,给各个经济领域带来了冲击,尤其是煤矿企业。由于煤矿工作具有危险性高、工作强度大的特点,市场体制转变后,人才资源流入煤矿行业的人数逐渐减少,导致煤矿行业作业人员素质不断下滑。作业人员多由农民工组成,领导群体整体水平也在降低。安全意识以及技术方面落后,导致事故频发。

贵州省及六盘水市煤炭状况(DOC)

六盘水市现有地方煤矿分布情况 更新时间:2005-5-16 一、六枝特区(54对) 中寨乡22对、新窖乡10对、落别乡4对、堕却乡5对、箐口乡3对、郎岱乡4对、龙场乡2对、平寨镇1对、岩脚镇1对、新华乡2对 二、盘县(199对) 柏果镇29对、旧营乡2对、淤泥乡20对、石桥镇13对、红果镇21对、火铺镇5对、普古乡5对、大山镇10对、洒基镇17对、羊场乡5对、松河乡16对、乐民镇13对、断江镇4对、盘江镇4对、坪地乡3对、滑石乡4对、新民乡4对、响水镇7对、鸡场坪乡2对、西冲镇7对、平关镇2对、水塘镇2对、坪地乡1对、民主镇1对、板桥镇1对、玛依镇1对 三、水城县(152对) 保华乡12对、红岩乡4对、勺米乡20对、鸡场乡9对、木果乡7对、玉舍乡21对、化乐乡9对、都格乡3对、阿戛乡29对、比德乡7对、纸厂乡9对、陡箐乡6对、董地乡5对、蟠龙乡7对、双戛乡2对、发耳乡2对(猴场乡、米罗乡、杨梅乡无) 四、钟山区(64对) 汪家寨镇14对、老鹰山镇19对、德坞办事处2对、大河镇18对、大湾镇11对 贵州省六盘水市煤炭资源 六盘水市已探明产地或井田81处,保有储量149.1亿吨(其中A+B+C84.4亿吨),占全省保有储量的30.3%,炼焦用煤94.3亿吨,占六盘水总量的63.2%,占全省炼焦用煤总量的88.7%;非炼焦用煤54.8亿吨,占六盘水总量的36.8%,占全省非炼焦用煤总量的14.3%,本市煤田勘探工作程度较高,已建成我国江南最大煤炭基地,统配矿设计能力年产原煤100万吨,生产矿井利用储量26亿吨,占六盘水总量的17.4%。在利用的储量中,炼焦用煤24亿吨;非炼焦用煤2亿吨。 本市煤炭产出层位有下二迭统梁山组,上二迭统龙潭组、上三迭统火把冲组、三迭系与朱罗系“过渡层”。以龙潭组中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蕴藏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颇佳,最有经济价值。其它矿层仅局部地区有分布,含煤程度低,工业意义小。 根据省煤田勘探公司煤田予测资料,本市区内煤炭资源予测储量尚有569亿吨,其中盘县煤田306亿吨,水城煤田88亿吨,六枝煤田175亿吨。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实用版

YF-ED-J7471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对策分析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及应当采取的 对策分析实用版 提示:该解决方案文档适合使用于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在进行中紧扣进度,实现最大程度完成与接近最初目标。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摘要】针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 势 ,分别从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国家对煤 矿企业的技术定位、煤矿从业人员素质、现有 煤矿安全技术装备以及国家对煤矿的税制等方 面分析了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并且从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本质安 全化的生产体系、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应当制 订特殊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研 究结果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安全现状 ; 煤矿安全 ;

对策 ; 安全生产 ; 事故 1 引言 在我国的能源工业中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 70%左右 ,预计到 2050年还将占50%以上 ,因此 ,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20xx年全国煤炭总量为 13.9亿吨 , 20xx年为 16.0亿吨 ,20xx 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9.60亿吨 ,20xx年达到 21亿吨 ,仍不能完全满足需求[1—2]。当前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产形势仍十分严峻 ,具体表现为 : 1)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占工矿企业一次死

煤矿智能化实施计划方案

钰祥矿业集团投资 水城县比德乡河坝煤矿 矿山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二O一九年六月二十五日

矿山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智能化矿山建设简介 “智能化矿山”的主要容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煤炭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活动中,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实现生产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远程维保、决策支持等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建立智能化矿山既可以实现安全管理的数字化,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信息保障,也可以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细化,为打造高产高效矿井提供决策手段。 二、智能化矿山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河坝煤矿实施“全面启动,重点突破”的建设原则,“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我矿智能化矿山建设按照集团公司统一安排,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完成智能化矿山建设。 (二)发展目标 智能化矿山是建立在矿山数字化基础之上,能够完成矿山企业所有信息的精准适时采集、网络化传输、规化集成、可视化展

现、自动化操作和智能化服务的数字化智慧体。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力争在两年时间,建立矿山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构建以信息平台为核心的煤矿信息共享体系,逐步形成覆盖整个矿区、协调统一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能够提供移动的、智能的生产管理和安全监控信息。建立安全生产经营于一体综合管理平台和办公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以便领导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实时掌握生产现场数据,实现对生产一线的实时掌控,有效地做出决策,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智能化矿山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我矿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按照规划策略,充分利用现有系统资源,把现有生产系统与ERP 系统接入智能化矿山管理平台,现有系统功能不能满足智能化矿山建设要求的,进行软件升级和功能扩充,确实无法实现的,开发建设新系统。 (一)基础网络建设 智能化矿山建设要求所有信息包括实时数据、多媒体数据和管理数据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准时、可靠、安全的传输,必要的数据还要求保证时钟同步,因此建设高效、可靠、完备、多业务、可管控的基础网络平台是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必备条件。

浅析煤矿安全管理的的现状及解决对策(2021新版)

浅析煤矿安全管理的的现状及解决对策(2021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08

浅析煤矿安全管理的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2021新版) 0.前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依然十分严峻。煤矿事故在爆发之前多数事故征兆已经暴露出来,之所以产生事故,90%以上是由于管理上出现漏洞才导致事故发生。煤矿安全管理主要任务就是首先找到煤矿安全应该管什么,然后针对管理对象及时准确指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预防措施,在事故发生前把危险源通过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或消除事故发生。 1.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安全责任心煤矿安全管理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规程、措施、检查、教育等功能来消除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在当前,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尽到安全责任,导致

煤矿“三违”不断、事故频发。通过对全国各类安全事故进行剖析,惊人地发现事故的背后普遍缺乏责任心。 12.无法调动职工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走形式的学习一下,然后挂在墙上。没有加大对工人的培训力度,没有对工人时时讲规章,处处按规章操作,没有让在现场第一线工作的工人把这些规章制度牢记在心,不能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甚微。 13.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中央有关安全生产的精神又很难贯彻到乡镇,特别是私人小煤矿。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明确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和各部。 14.安全管理不系统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依据,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考核工作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有着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而传统的安全管理

矿井风量计算与风量分配方案

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三岔沟煤矿有限公司 矿井风量计算和风量分配方案二零一三年一月

矿井风量计算与风量分配方案 一、矿井概况 1、矿井位置与交通 水城县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属于水城县比德乡所辖。矿区距比德乡政府约3km,距水城县城区约46公里,到滥坝火车站里程约40公里,有乡村公路与比德乡政府相通,矿井位于乡村公路边。矿区北有S307省道,南有S102省道及株六复线铁路,由S307道的立火至比德乡的县道在矿区西南侧经过。交通较为方便。该矿行业管理隶属水城县煤炭局管辖。 2、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 (1)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峨眉山玄武岩(P3β),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大隆组(P3d),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及第四系(Q)。 (2)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比德向斜的西南翼北段的比德井田西端,以单斜构造为主。地层走向北西向,倾向50-85°,倾角在10-20°之间。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具挠曲现象。因此,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为简单。 (3)含煤性:含煤岩系为龙潭组,厚度326-349m,平均厚342m,其中本矿区内可采煤层6层。可采煤层K13、K14、K15、K16、K17分布于龙潭组第二段中,K29煤层分布于龙潭组第三段中,K29煤层以下含多层不可采煤层及煤线。矿区可采煤层有K13、K14、K15、

K16、K17、K29,含煤平均厚度为10.81m,含煤系数为3.16 %。 煤层特征表: 二、矿井瓦斯 1、瓦斯:在开采过程中应加强通风及瓦斯检测记录,防止局部瓦斯积聚,必须关注瓦斯涌情况,根据情况采取措施。矿井在建设及生产期间必须进行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发测定,并定期进行瓦斯等级鉴定。 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09〕252号文《对六盘水煤炭管理局〈关于煤矿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结果的报告〉的批复》;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0〕802号文《关于六盘水市煤矿2010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发〔2011〕833号文《关于六盘水市煤矿2011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见下表:

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现状

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2003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t,煤炭事故死亡总数8000人。当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80%以上,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全国每年还有十几万的事故伤残人员。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约为印度的10倍,美国的100倍。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在国内外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亟需建立一种有效的多方制约性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以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优化煤炭企业安全系统。 1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是指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保障因素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保障功能的运行机制。它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运行系统。要从根本上扭转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不仅要重视安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安全生产保障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许可证制度,提高了煤炭行业准入标准,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提出以经济政策促进安全生产。特别是

在2004年6月召开的“中国责任保险发论坛”上提出了保险业应该与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如何发挥政府、保险业和煤炭行业三者的作用,保障煤炭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实现政府、保险业、煤炭行业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性、制约性和互动性的有效结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煤炭行业传统的体制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这样一种以企业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安全生产保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目前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 1)从实践上来看,安全评价不是煤炭企业的自觉行为,而是在一定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下必须进行的工作,因此,煤炭企业很容易将安全评价简单地理解为“办安全许可证”,评价完成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就放松了对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 2)煤炭企业在取得安全许可证之后,有可能失去对安全投入的关注。我国在2000年就成立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0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几年来,安全监察局的监察力度逐渐提高,但没有真正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中的保障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系统进行优化。 3)煤炭企业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由于缺乏安全评价和安全监察的实质性制约作用,企业看不出安全投入的产出效果,因此,煤炭企业的安全投资普遍较少,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隐患。 4)煤炭企业基本上被从社会保险统筹制度中排除出来,在发生

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现状

编号:AQ-JS-02013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现状 Current situation of coal mine safety development in China

我国煤矿安全发展现状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 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2003年世界煤炭产量约50亿t,煤炭事故死亡总数8000人。当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数则占80%以上,远远超过世界其他产煤国家煤矿事故死亡总数,全国每年还有十几万的事故伤残人员。我国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约为印度的10倍,美国的100倍。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在国内外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亟需建立一种有效的多方制约性的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以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积极性,降低经营风险,优化煤炭企业安全系统。 1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机制是指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活动的各种保障因素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发挥煤矿安全生产保障

功能的运行机制。它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动态、复杂的运行系统。要从根本上扭转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不仅要重视安全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安全生产保障上进行研究。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改革和调整了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体制,又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安全许可证制度,提高了煤炭行业准入标准,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并提出以经济政策促进安全生产。特别是在2004年6月召开的“中国责任保险发论坛”上提出了保险业应该与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如何发挥政府、保险业和煤炭行业三者的作用,保障煤炭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实现政府、保险业、煤炭行业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系统性、制约性和互动性的有效结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煤炭行业传统的体制是“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这样一种以企业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安全生产保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目前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

10301回采地质说明书2017.5.23

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水城县比德腾庆煤矿 103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施工单位: 生产矿长: 安全矿长: 总工程师: 矿长: 编制人: 编制时间:2017年5月24日

贵能股份腾庆煤矿回采地质说明书审批单 措施名称103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会审时间会审地点调度会议室 主持人编制人 参加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 单位会审人员签字 综采工区年月日通风工区年月日安全科年月日

技术科年月日调度室年月日采掘副总年月日地测副总年月日通风副总年月日生产矿长年月日 贵能股份腾庆煤矿回采地质说明书意见单

会审意见 总工程师 审批意见签字: 年月日 矿长 审批 意见 签字: 年月日103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103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是根据以往地质勘探报告、10301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切眼掘进过程中所收集的实测地质资料,结合邻近区域已掘巷道的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制而成。它将为煤矿安全生产,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施工单位编制作业规程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指导井下生产,预测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的一份综合性资料,确保煤炭资源科学开发和利用,提高回收率和经济效益。 第二节工作面的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地表关系 10301工作面井下位于井田南翼中上部,东南方向、东北方向均为井田未开采区域;西南方向为煤层地表露头线;西北方向为10304设计工作面;东北方向正上方为10201采空区。地表地形属荒山陡坡地形无民房建筑物;工作面对应地面标高为+1715m~+1950m之间;10301工作面煤层最大埋藏深度约为278m,最小埋深约为65m,地表无湖泊、河流、池塘,无河流穿过。 第二章工作面地质构造情况 第一节工作面地质构造(断层、褶皱)情况地质构造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建设最重要的地质因素,也是地质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将直接影响工作面的生产和管理。该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措施

编号:SY-AQ-0786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 点与对策措施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al mine safety production in China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与对 策措施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3.93亿t,增长26%。千万吨以上煤炭生产企业达到21户,并创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但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对策,对促进我国煤矿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和贯彻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12字方针,各地区、各部门和煤炭企业提高了认识、强化了管理,随着煤矿经济形势恢复性好转,安全投入也普遍有所增加,使煤矿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实

现了安全生产状况的总体稳定。但煤矿仍然是我国工矿企业中事故发生最频繁、安全生产形势最严峻的工业部门。与国外的差距也仍然很大。 二、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对2002年煤矿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安全生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1.煤矿的主要事故类型为顶板、瓦斯和运输事故。3类事故占事故总起数的82.94%和死亡总人数的81.58%。顶板事故的发生频率最高,占事故总起数的54.42%。火灾死亡事故的严重度最大,平均每起事故造成9.25人死亡。瓦斯事故的危害最严重,事故起数占17.10%,死亡人数占34.41%。 2.随着煤矿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自然灾害事故所占比例下降,生产性事故所占比例增大。但在提高装备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3.安全生产状况与煤炭产量成正比,即煤炭产量较高的省市或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好;产量越低,安全状况越差。较高的装备和

试论煤矿安全现状的若干思考

试论煤矿安全现状的若干思考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一次性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煤炭工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如何采取科学的手段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煤矿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存在问题以及加强煤矿安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煤矿安全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煤炭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煤炭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很长的时期内,煤炭都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而煤矿安全又是制约煤矿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煤矿事故,不仅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还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煤炭生产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系数,确保我国煤炭工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1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我国大部分的矿井开采都是井下作业,危险系数非常高,瓦斯爆炸、透水、井下塌方等煤矿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生产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得到了应用,提高了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事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近几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可以说,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我国煤矿开采水平与先进采煤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煤矿的安全开采,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它是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暴露。据统计,我国2002年至2005年的工矿企业特大死亡事故(超过10人)中,煤矿开采事故占有很大比例(百分之八十左右)。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2004年发生的郑州大平煤矿事故和铜川陈家山煤矿事故,以及2005年发生的的孙家湾矿事故,都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人数,给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的国际声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煤矿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煤矿企业中,大部分缺乏先进的技术,安全设施不足,或者缺乏技术人才而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引发煤矿事故的重要因素。例如,在04年的郑煤大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中,多处瓦斯浓度检测仪都发出了超限报警信号,在全矿瓦斯面临爆炸的危急时刻,31分钟内电源都没有被切断,导致了148人死亡的重大事故灾难。煤矿是高危行业,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及时应对生

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措施

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措施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措施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02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 13.93亿t,增长26%。千万吨以上煤炭生产企业达到21户,并创造了一批高产高效矿井。但煤矿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对策,对促进我国煤矿持续健康发展、适应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和贯彻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12字方针,各地区、各部门和煤炭企业提高了认识、强化了管理,随着煤矿经济形势恢复性好转,安全投入也普遍有所增加,使煤矿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安全生产状况的总体稳定。但煤矿仍然是我国工矿企业中事故发生最频繁、安全生产形势最严峻的工业部门。与国外的差距也仍然很大。 二、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 对2002年煤矿事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安全生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规律。 1.煤矿的主要事故类型为顶板、瓦斯和运输事故。3类事故占事故总起数的82.94%和死亡总人数的81.58%。顶板事故的发生频率最高,占事故总起数的54.42%。火灾死亡事故的严重度最大,平均每起事故造成9.25人死亡。瓦斯事故的危害最严重,事故起数占17.10%,死亡人数占34.41%。

2.随着煤矿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自然灾害事故所占比例下降,生产性事故所占比例增大。但在提高装备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3.安全生产状况与煤炭产量成正比,即煤炭产量较高的省市或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较好;产量越低,安全状况越差。较高的装备和管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创造了基础,同时,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又为生产能力的发挥创造了前提和保障。 4.事故发生具有时间规律。在月份方面,3、4、5月是事故的高发月,在月旬方面,2002年下旬特大事故占62.5%,在工作班次方面,日班发生的重大事故占46.55%。 5.采掘工作地点事故集中,以掘进工作面的危险性最大。在国有煤矿特大事故中,采掘工作面占76.92%,在重特大瓦斯事故中,掘进工作面占42.82%,采煤工作面占25%;但巷道事故比例也有增大趋势。 6.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51.07%,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仅分别占全国煤矿的11.88%和12.92%;国有地方煤矿产量占全国的18.91%,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15.17%和14.62%;而乡镇煤矿产量仅占全国的 30.02%,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到72.95%和72.45%。 7.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域的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差别较大。神东、兖州、大同等35户企业百万吨死亡率已控制在0.5以下,平顶山、开滦等16家企业在0.5~1.0之间,而南桐、鸡西、资兴、攀枝花等9户企

11701回风巷防突措施)

贵州万海隆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水城县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 11701回风巷掘进工作面防突措施编制日期: 2012年12月26日

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施工作业技术组织措施会审意见会审时间会审地点 主持人记录人 参加部门及人员签名 生产矿长安全矿长 采矿副总防突矿长 机电副总调度室 机电矿长安全科 地测科通防科 掘进队长 会审意见: 总工程师批示: 矿长批示:

水城县三岔沟煤业有限公司措施贯彻签字表 作业规程(措施)名称 贯彻人贯彻地点贯彻时间 被贯彻人签字: 签字签字签字签字签字签字

目录 目录 (4) 一、编制依据 (5) 二、说明 (6) 2.1 井田煤层地质概况 (6) 2.2.煤层顶底板 (9) 2.3 地质构造情况 (9) 2.4 水文地质情况 (9) 2.5.2.通风控制 (9) 3.1 区域性综合防突措施 (10) 3.2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13) 3.3 安全防护措施 (14) 附图1 区域措施及校检孔开孔位置图 (17) 附图2 区域验证钻孔及局部预测孔布置图 (18) 附图3 工作面措施孔及校检孔开孔位置图 (19) 附图4 工作面措施孔及校检孔终孔位置图 (20) 附图5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基本流程参考示意图 (21)

一、编制依据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能源煤炭[2012]833号《关于六盘水市煤矿2012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六盘水市水城县比德三岔沟煤矿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12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未列数据,鉴定等级为突出矿井。2013年4月由煤炭科学院总院沈阳研究院对K16、K17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鉴定结果:K16、K17号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水城县比德三岔沟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本措施按照《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进行编制。只指导施工期间煤巷施工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本措施中如有与上述标准相冲突之处,均按照上述标准执行。

浅析中国煤矿安全科技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编号:AQ-Lw-03192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浅析中国煤矿安全科技现状、 问题及对策建议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al mine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浅析中国煤矿安全科技现状、问题及 对策建议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1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煤炭科学院所、高等院校以及部分煤炭企业分别成立了专门的煤矿安全技术工程研究所、实验室和研发基地。煤炭行业已形成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工程学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煤矿安全生产科技队伍。开展了“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863” 、“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煤矿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促进了煤炭行业安全高新技术和基础性研究水平的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虽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已经取得了较

大成绩,但水平仍然较低,尚不能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整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 长期以来涉及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一些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尚未被攻克;煤矿主要灾害的识别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防治与控制能力低;矿井防灾抗灾、事故抢险救灾、安全生产管理、事故鉴定分析水平低:煤矿安全科技贡献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大多停留在人工作业阶段,安全生产的科研储备匮乏。 1.2煤矿安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政府机构改革,行业性科技攻关和原煤炭基金随之取消,使得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明显下降。煤炭企业长期以来低价位运行,负重爬坡,无力对安全科技进行投人。煤矿安全科技投入不足,安全科技投入没有明确的、可靠的资金渠道,严重影响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 1.3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没有形成能够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对煤矿主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