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

(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

(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

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

仑山以南,北纬30°以北,青藏公路以西,新藏公路以东。石漠山地4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0%,主要分布在西北、青藏高原、西南山区以及东南山区(邱道持,2005)。

表1-2 中国湿润程度的变化表

(据刘卫东等,2010) 二、人地矛盾加重生态负荷

(一)人地矛盾的基本情况

中国人均耕地1.4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排在世界第67位,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7,印度的1/2(图1-2)。

图1-2 世界主要国家人均耕地比较表

全国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9亩,而日本200亩,法国600亩,美国1500亩。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虽有增加,但都在耕作;近几年每年进口相当于8亿亩耕地产出的谷物、大豆和棉花,粮食供需紧平衡是长期态势。全国适宜生产生活的陆地空间只有300万平方千米,可供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国土只有180万平方千米,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等生态用地和已有的建设用地,未来可供开发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空间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侧,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的主要区域。

全国严重缺水和较严重缺水的区域面积分布广,普遍面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列世界第110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全国各地区水热条件差异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3%,但年降水量就占了全国年降水量的82.3%,而其余地区的耕地虽占全国耕地的63.7%,年降水量却仅占全国年降水量的17.7%。2015年年末,全国有未利用地27940万公顷,但其中56%以上是沙地、裸岩石砾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难利用土地,且大多分布于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边远地区,由于生态、经济和技术原因,难以进行大规模开发,人地矛盾和区域结构失衡状态将长期存在。

(二)人地矛盾加剧生态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强烈的发展欲望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事实上,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为陡坡垦殖和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沙漠化也是因为乱垦滥牧等原因,造成风沙旱情加剧,导致沙漠不断扩张的结果;土地盐碱化,是一种因人工灌溉和排水不当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大量积累在土壤表层的地理过程,也与土地开发强度过大有直接关联;土地污染,是一种因工业和城市“三废”排放,以及化肥、农药和农用膜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致使有害物质进入土壤,超越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危害的地理过程。这些大量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除了不合理利用管理等因素外,也都与人地矛盾的加剧有直接联系。2006~2009年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省份的生态用地均有减少,总计减少生态用地约1321.30万公顷,年均减少440.43万公顷。其中,以东北、内蒙古及西北地区最为严重,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3省(自治区)分别减少263万公顷、150万公顷及143万公顷,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2010~2015年,全国的生态用地平均减幅约为0.27%。其中,减少幅度较大的省(直辖市)上海、天津等,分别约为2.49%、1.12%,原因也同过度开垦有关。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地矛盾,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根据公布的中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吨。此外,20%左右的耕地受到污染,1.2亿亩的耕地已经次生盐渍化。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流中有近一半的水资源已经丧失其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洁净的饮用水源。

三、生态问题积累和欠账多

(一)生态问题积累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逐步迈向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谷物、肉类、蔬菜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工农业产品的多样性也前所未有。但是,长期高投入、高消耗和

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生态问题积累越来越多。

1)土壤环境问题不断加剧。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已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水环境质量。近20年来,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90%的农田土壤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酸化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和云贵川等地,面积约为2亿公顷。农业部农产品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对全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查显示,重金属超标率12.1%,粮食重金属超标率10%以上(周启星等,2004)。

2)荒漠化、沙漠化问题突出。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结果,201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6115.93万公顷和17211.75万公顷。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个省(自治区),分别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5.64%和93.95%。西北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宁夏和新疆的盐渍化耕地曾经分别占其

耕地的10.7%和28.7%(成升魁等,2018)。土地荒漠化、沙化和盐渍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越积越多,加剧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质量不断恶化。

3)地下水问题日趋严峻。华北平原是中国主要的井灌区,拥有井灌面积1066.67亿平方米,占全国的58.6%;全区灌溉机井345.2万眼,占全国的68%。机井对地下水资源掠夺性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全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其中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6.19米,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24.51米。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和加深,形成了山前平原串珠状地下水降落漏斗和5万平方千米的深层地下水复合漏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刘海若,2017;许月卿,2005)。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国内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质劣于Ⅲ类,部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因子除常规化学指标外,甚至出现了致癌、致畸、致突变污染指标。2010年黄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蓄水量比上年减少1.63亿立方米,已形成12个地下水漏斗区。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超采还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咸水、海水入侵后污染地下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了海岸带含水层中淡水和海里咸水的平衡,从而引起部

分地区地下水中的淡水体被海水入侵,失去饮用水的功能(江镕,2013)。

4)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堪忧。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频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海洋环境污染成因包括赤潮灾害、海上溢油、生活垃圾、近海水养殖、重金属等。据?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7年对110条入海河流实施了监测。其中,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多年连续监测的55条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劣于第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44%、42%和36%。在监测的37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工业排污口占29%,市政排污口占43%,排污河占24%,其他类排污口占4%。全年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7%。76个入海排污口全年各次监测均超标。不同类型的入海排污口中,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68%,与上年相同。市政和排污河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分别为52%和53%,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和9个百分点。其他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62%,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0%以上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2017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3679平方千米。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现次数相同;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赤潮发现次数增加13次。中国海岸侵

蚀依然严重。由于开展海岸整治修复和人工护岸修建,砂质海岸侵蚀长度有所减少,但局部海岸侵蚀加重,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有所减弱。河流输沙减少、风暴潮和不合理海岸工程影响是造成局部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

5)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是地球的“肾脏”和“物种基因库”。我国的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是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全国湿地有湿地植物4220种,湿地植被483个群系;脊椎动物2312种,隶属于5纲51目266科,其中湿地鸟类231种。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目前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为5.58%。与2003年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据统计,近40多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累计围垦滩涂湿地超过100万公顷,相当于现有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掀起围海造田的热潮,使沿海湿地遭受到一次较大规模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后期,沿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大发展,再次造成沿海湿地大面积的

毁坏。近几年来,沿海城乡经济的发展,港口建设和扩建等一系列活动,一再不断地侵吞沿海湿地资源。内陆湖泊的围垦更为突出,如江汉平原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湖泊,20世纪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总面积减少了43.67%,洞庭湖已被围去17万公顷,鄱阳湖被围去8万公顷,太湖在1969~1974年间被围去约1万公顷,洞庭湖、江汉湖群和云南高原的湖泊,因围垦淤塞破坏使之失去近350亿立方米的淡水贮量(吴次芳等,2003)。

6)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仅野生脊椎动物就有6347种,占世界总数的13.97%。其中兽类500种,占世界总数的11.8%;鸟类1258种,占世界总数的13.7%,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爬行类376种,占世界总数的6.27%;两栖类284种,占世界总数的8.11%;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刘江等,2001)。可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大规模减少的危机,其范围涉及所有的生物类群。引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开发设计的红色名录指数研究表明:部分高濒危等级的脊椎动物物种日趋丧失,鸟类高濒危等级物种的丧失速率加

快,白鹤、白背兀鹫、朱鹮和黑嘴端凤头燕鸥等已上升为极危,镰翅鸡在野外灭绝,显孔攀鼠、柯氏鼠兔、海南毛猬、小臭鼩、琉球狐蝠、金猫、丛林猫、马来熊、貂熊、赤斑羚等物种进一步丧失。维管植物多样性丧失速率加快,鱼类物种多样性的丧失速率也在加快(张明等,2016)。由于森林、草原等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全国最大的3片针叶林区:大兴安岭、长白山地和西南横断山区,70%的天然林已被采伐。许多从前连片的森林被公路、采伐迹地、村落、城镇所替代、分割。森林面积减少和破碎化,导致严重的后果。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野外调查表明,森林采伐不仅使大熊猫栖息地的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2500万公顷减少到1390万公顷,而且这些现在的栖息地被割裂成十几个相互隔绝的小区。1000只左右的大熊猫种群,被公路、河流、农田、村落分割成20多个小种群,有的小种群只有3~5只。我国草场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的北部和西部地区的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274万平方千米。由于长期超载过牧,有一半以上已经退化,其中1/4严重退化。特别是草场围栏到户,使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牧场完全丧失了栖息空间,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度下降或分布区减少,野生动物

物种局部灭绝(刘江等,2001)。2009~2012年全国生态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减少2911.70亿元。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049.62亿元,天然湿地减少528.24亿元,耕地减少241.19亿元,其他减少92.65亿元。从生态用地分类上看,2009~2012年,无干扰型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464.66亿元;半干扰型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225.80亿元;全干扰型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21.24亿元(管青春等,2018)。2000~2010年全国生态足迹由17.69亿全球公顷(gha)增加到32.59亿全球公顷,年均增长6.30%;碳足迹是10年间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类型,由7.42亿全球公顷增加到18.05全球公顷,年均增长9.29%;耕地足迹的净增幅也较大,由6.78亿全球公顷增加到8.91亿全球公顷;2000~2010年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40全球公顷增加到2.43全球公顷,已远超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造成严重的生态赤字,危及生态系统安全(黄宝荣等,2016)。从总体上看,从1996年开始,我国整体上处于生态赤字期,人均生态赤字超过0.31全球公顷。

(二)生态修复欠账多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

根据?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17年)?,2017年全国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90万平方千米。其中,新修基本农田(包括坡改梯)42.66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52.07万公顷、经济果木林62.82万公顷、种草42.62万公顷、封禁治理192.22万公顷、保土耕作等治理面积97.48万公顷。其中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7894平方千米,安排投资61.61亿元,包括中央投资46.42亿元、地方配套15.19亿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竣工小流域1329条。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全国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依然严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国家。再例如土地复垦,目前全国各种人为因素造成废弃的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近年来国家一直推进土地复垦,每年新复垦量都在200万亩以上,再加上对每年因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的土地数量近300万亩进行复垦,复垦规模已经相当巨大。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因历史欠账多,全国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共损毁土地仍然超过1亿亩,复垦质量整体偏低,不能满足生态修复的需求。国外土地复垦率一般为70%~80%,要达到国外的土地复垦目标,按照中国目前的土地复垦规模,要还清历史欠账,可能需要50年以上的时间。当今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一下子集中显现,不仅生态环境中的历史欠账难

以归还,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涌现。不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历史欠账总是要还的,未来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加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力度,争取早日还清历史旧账。

四、美好生活向往生态优美

(一)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在国外,直接使用“生态文明时代”一词的学者还比较少,但类似的提法开始上升为一种主流思想。西方思想家托马斯·伯利就提出了生态纪的概念,这是继地球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之后的时代纪元。托马斯·伯利认为,在地球经历了古生代和中生代之后所产生的新生代正在终结,而终结之后所可能出现的地球时代纪元即为“生态纪”。“生态纪”是“人类以共同受益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的一个时期”,是地球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实现从人类蹂躏地球的时代向人类与地球互惠共存的时代的转变。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是比从古罗马时期转向中世纪以及从中世纪转向现时代更加关键的转变。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和新生代开始的地质生物变迁以来,不曾有过这种转变的先例。

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5.97万元;浙江省人均GDP达到了9.21万元,沿海地区人均GDP大多超过了1万美元。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由此,中国社会将从“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升级。在“生存性需求”阶段,发展的核心议题是“生产性努力”,解决这一议题的基本路径是“经济-温饱-发展”。可是在“发展性需求”阶段,社会需求的“内容多样性”和“内涵精神性”是其基本特征,“更好存在”和“更好活着”等非物质的和精神性的需求会上升为主导性需求,生态就是这种主导性需求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就是说,无论是称生态纪或称生态文明时代,都表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生态新纪元。可是,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在持续下降,生物多样性加速减少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必须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二)人民对生态有更高期望

近1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更多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例如,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支出比重不断下降,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15年的34.8%,下降了1.9%。城乡居民,包括养老、医疗、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当人的生理需要被满足以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被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下人们已经开始对生态环境有更高的期望,例如不仅希望食物数量能够保障,更关注食物的质量和安全;不仅希望能够有房住,更关注住房的质量和生态环境;不仅希望有生产空间,更希望能有优良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空间,如此等等。总之,随着社会发展从“生存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的升级,人们对国土空间生态就有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期望。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 一、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是国土空间,所以首先必须明确何谓国土空间。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总称(吴次芳等,2003)。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岛屿、大陆架,以及这些地区的地下部分和上空。 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域空间,都是由土地、水、气、生物、矿产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建筑物、工程设施、经济及文化基础等人为要素构成的。国土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场所和生产基地,也是这个国家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于领土、领海、领空和专属经济区的定义,目前多做以下理解: 1)领土。一般指一个国家位于其国界范围内的空间。国家对其领土有绝对的管辖权,是这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领海。指沿海国家自行确定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及其海底地下层。国际上至今对领海的宽度无统一规定,但大多数国家都同意领海的宽度为12海里。领海以内的大陆架上的资源亦属于同一个国家。

3)领空。指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以及领海范围内全部地面以上的大气空间。领空的垂直高度应该是多少,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规定。 4)专属经济区。是指在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规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在该区域内,沿海国家享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力,以及对于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设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则享有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无论从地理位置或法律性质上说,专属经济区都是介于领海和公海之间的第三种海域。自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已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国土空间是“区域”在国家意义上的称谓,具有“区域”的基本内涵。它有着基本的自然地理规定性,是地域分异性规律作用的产物;它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规定性,是社会经济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形态;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规定性,是国家权力对资源进行权威性配置的结果。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国土空间主要指领土、领海和内水三部分组成,内水是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按照《联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 (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 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 (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 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0T15:51:46.28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李润杰 [导读] 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国土开发利用活动,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严重超载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 湖北中投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长期的高强度国土开发利用活动,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严重超载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 关键词: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规划 引言 我国是资源大国。长期的自然资源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失调,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我国对资源开发的生态修复问题做了很多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推进,但受制于部门分割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有效改善。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着力解决部门分割问题,以行政改革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体系与实践的完善。可以说,这是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修复走向系统治理的重要一步。陕西地处西北,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陕西也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自然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何落实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是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在认真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态修复现实需求与理论体系和实践手段滞后的矛盾 长期资源开发和布局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实践中迫切需要处理,但在修复理论与实践手段上还十分有限。陕西省泾阳县北部北仲山、和嵯峨山长约30千米,称为渭北旱腰带。该区域石灰岩资源丰富,受建设需求和利益驱使,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地群众自行开设了一批规模小、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的小型采石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破坏,特别是破坏山体的陡立面裸露严重,不仅恢复治理难度大,而且影响整个生态景观。当地政府在口镇吊庄村做了生态修复试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通过治理,发现仍然存在着在修复理论上的不同认识,以及在修复技术上的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陡立面投入成本大、治理难度大,以自然恢复为主,不值得巨大投入;也有观点认为陡立面修复在旱腰带是个普遍问题,不治理陡立面,就等于没有治理。在治理手段和方法上,也有不同的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说明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实践还没有较成熟的认识。 1.2统一行使职责与部门分工协作履职之间的矛盾 国家明确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一方面,这一职责与发改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的生态保护职责的边界还不十分清晰;国家发改委负有协调生态建设的职责,根据生态环境部的三定方案,生态环境部负有指导协调和监督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三个部门在实践层面边界划分需要进一步厘定。另一方面,统一行使生态修复职责与自然资源范畴内的其他相关部门如山水田湖草的业务部门(主要包括水利部门、林草部门、农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明确。如果这种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协调关系,那么实现有效的山水林田湖草的统筹就面临较大的问题。在上述各种关系中,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各个部门都有生态修复的要求,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 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应用 2.1做好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工作 对于相关人员来讲,要收集大量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数据资料,并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了解生态系统演变特征,更好的明确规划区域生态保护重点内容。在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时,相关人员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国土空间生态评估要求,准确判断规划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并了解脆弱区域分布情况。(2)做好生态系统演变调查工作,结合生态环境遥感调查数据,了解受损生态空间分布情况,明确遥感影像生态系统分布特点。(3)做好评估与校核工作,采取叠加分析法,全面开展调研工作,结合具体的校核检验与评估内容,得出有效结论。相关人员可以将生态评估结果和系统演变研究结果进行叠加分析。 2.2评估分析结论校核检验 通过叠加分析和实地调研,进一步校核检验生态评估和生态系统演变分析得出的结论。建议将生态评估结果与生态系统演变分析结果、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成果进行叠加分析,从技术方法层面进一步提高评价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3加快构建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创新 无论理论与实践都迫切需要管理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练手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系。一是建立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体系,其中基本内容应包括三大块:查清自然资源家底是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是开发利用的核心,整体系统修复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将系统修复作为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而不是事后的完善,这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以往恢复治理和修复的根本区别。二是抓紧建立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充分利用现有试点的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项目,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包括陡立面、岩质坡等工程治理实践中的生态修复。 2.4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制定过程当中,相关人员要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制定中遇到的难题,如生态保护修复时间与周期等,进行妥善的解决,并根据此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有关部门结合当前国土空间生态功能区域的分布情况与受损情况,对需要生态修复的核心区域,采取优先规划原则。结合重点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特点,找到该区域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该区域的生态修复方向,对既有的设计任务进行改进,保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得到提升。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土地整治情况,包括各项创新技术影响现状,根据山水林天湖草等重要工程的实施情况,充分发挥政府领导部门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成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招聘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保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水平得到提高。认真遵守科技创新原则,为了不断缩短技术的创新时间,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各个地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调查摸底,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浙江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报告

全省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19年12月

目录 1概念界定 (2) 2研究意义 (2) 3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3) 3.1研究方法 (3) 3.2理论基础 (4) 3.3技术路线 (5) 1生态空间 (7) 1.1现状分析 (7) 1.2问题总结 (15) 2 农业空间 (17) 2.1现状分析 (17) 2.2问题总结 (33) 3城镇空间 (35) 3.1现状分析 (35) 3.2问题总结 (44) 4海岸带与海岛空间 (46) 4.1现状分析 (46) 4.2问题总结 (52) 1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54) 1.1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54) 1.2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追求 (54) 1.3浙江省“四大建设”对空间治理提出新挑战 (55) 2浙江省国土整治修复战略与目标 (55) 3浙江省国土整治修复总体要求 (56)

3.1规划先行 (56) 3.2加强系统治理 (56) 3.3问题导向+功能导向 (56) 3.4前端预防+末端治理 (57) 3.5创新整治模式 (57) 3.6注重机制研究 (57) 4基本原则 (57) 5国土整治修复总体格局与空间分区 (58) 5.1城镇空间 (58) 5.2农业空间 (59) 5.3生态空间 (61) 5.4国土整治修复总体格局与空间分区 (63) 1生态空间整治修复 (66) 1.1加强森林、湿地功能修复与生态治理 (66) 1.2推进矿山综合治理,修复矿区生态环境 (67) 1.3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 (68) 1.4系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69) 1.5系统治理江河湖库水系,修复水生态环境 (70) 2农业空间整治修复 (71) 2.1实施农村土地全域整治,系统治理田水路林村 (72) 2.2深入开展农用地整理,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73) 2.3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新农村 (74) 3城镇空间整治修复 (75) 3.1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75) 3.2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高水平建设品质城镇 (76) 3.3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改善环境质量 (76) 4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 (77) 4.1实施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打造美丽黄金海岸线 (77) 4.2推进海岛保护与整治,恢复海岛地貌与生态系统 (78)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发表时间:2019-06-11T10:46:04.82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04期作者:张正淼 [导读] 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关键词:生态;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 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生态文明作为全新的理念,成为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思想也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职责的明确,土地整治顺应这一时代背景,也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实现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 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转型态势 1.1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 土地整治以“粮食安全”理念为指导思想,目的是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兼顾追求节约集约、生态保护。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是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坚持生态文明战略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整治修复国土空间要素,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1.2更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土地整治的目标是土地的保护性开发,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以粮食安全为引领,提升耕地数量质量。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目标是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其含义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空间布局,选择最优的国土空间要素比配,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修复退化受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打造宜居生活空间、宜业生产空间。 1.3对象涉及国土空间全要素 土地整治的对象是未利用、不合理利用、损毁和退化土地,虽强调“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但仍以耕地为核心。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的对象扩展到国土空间全要素,其内涵是国家主权管理地域空间内土地及其上的资源综合。整治修复对象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之下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各类自然资源,也包括耕作农田、村庄屋宅、废弃矿山、城市景观、道路设施等非自然要素。 1.4范围涵盖全地域、全流域 土地整治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生态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区域,安排整治工程项目,但项目分散,整体性、系统性不足。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以“四区一带”为基础,推进全地域、全流域整治保护修复,协调时间空间、统筹陆域海域、兼顾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格局。 1.5更加注重整体施策、多措并举 土地整治关注工程技术手段,土地整治四大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环境保持。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将破除单一的工程思维,更强调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在全域范围内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封山育林、育沙育草、补水保湿,发挥自然恢复的潜力。同时,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系统运用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等整治修复手段解决自然恢复力不能及等问题。 1.6投融资机制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 土地整治资金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投入、金融投入为辅。财政资金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专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灾毁耕地复垦等土地整治,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增减挂钩收益。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将结合中央预算安排下的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探索多元融合的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保资金,鼓励政府与政策银行设立生态基金、发行绿色债券,激发利益相关者与义务人的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无偿投工投劳,形成整治修复投融资新机制。 2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方向 2.1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空间结构调整针对国土空间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矛盾冲突,以结构调整发挥国土空间有利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要化解国土空间结构布局矛盾,二要调配国土空间结构要素比配。在整治适宜性评价基础上,确定整治规划,划分重点整治区域,明确整治目标,调配空间自然、非自然要素比重,调整区域范围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退养还海;实施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处置城中村、棚户区、搬迁低效工业用地;调整凌乱的居民点布局。最终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提升国土空间适宜性,满足人们对舒适生产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2.2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 资源高效利用是针对耕地、建设用地、矿山等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闲置低效等问题,在城市化地区处置闲置建设用地、盘活低效建设用地,促进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在农村地区整治空心村、改造危旧房,调整农村居民点,提升农村建设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许静新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的应用研究许静新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长期高强度的国土 开发利用,使我国一些地区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环境 严重超载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瓶颈。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亟需对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退化、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下降的重要生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 系统稳定、功能提升的目标。本文以如何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重点,阐 明规划编制定位、总体构架、主要任务和编制程序,分析技术难点和解决路径, 为国家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规划;生态安全 引言 我国是资源大国。长期的自然资源开发,带来经济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 产生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生态系统失调,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我国对资源开发的生态修复问题做了很多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 上的推进,但受制于部门分割以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 境问题并没有有效的改善。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自然资源部,统 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着力解决部门分割问题,以行政改革推动国土空 间生态修复理论体系与实践的完善。可以说,这是我国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修复 走向系统治理的重要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于中国北部,处于半干旱地区,是 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也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最早、历史 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自然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何落实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是当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在 认真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1统筹确定规划框架与内容 综合考虑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目标与任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可分为 6个部分:基础调查与评估。主要分析规划区自然生态状况、经济社会概况、重 大工程实施情况等生态修复基础,明确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安全等方面存 在的突出问题,以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规划总体思路。阐述编制实施规划的政策要求、规划定位、实施范围、规划期限等,明确规 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具体指标、总体战略等。重点修复空间识别。通过开展国土空间综合评价,识别拟开展生态修复的重要空间、敏感脆弱空间、 受损破坏空间等范围、面积与分布,并制定生态修复分区导引。规划任务与措施。针对突出问题和既定目标,提出生态修复相关任务、具体措施与实施时序要求。 重大工程与投资需求。综合考虑突出问题、规划目标、技术经济可行性,设计生 态修复重大工程,提出项目清单,测算投资需求,并分析工程项目实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实施机制。主要包括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而制定 的配套政策措施、组织保障、绩效评价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主要包括 调查评估、目标分析、方案设计、成果集成等4个步骤:调查评估。在收集整理 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区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开发格局、规划区划、人居环境、耕地质量、生态状况、矿山问题和实施基础等国土空间生 态修复领域的现状、问题,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目标分析。根据调查评估分析明 确突出的问题,结合上位专项规划或区域总体规划等对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领域 设定的任务性目标,重点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率、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容 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尺度层次 国土空间的重要特性是具有尺度性。空间尺度通常指一个区域的时空范围,如国家尺度、流域尺度、省级尺度、县级尺度等,都是指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国土空间领域通常把尺度表述为比例尺,大比例尺提供的信息更详细。在习惯上,比例尺大于1:10万的地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介于1:100万~1:10万之间的地图,称为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的地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图。在现代遥感科学技术中,尺度一般相应于分辨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理学、生态学、水文水利学、区域环境分析等学科中,大尺度或粗尺度是指大空间范围或长时间幅度,它往往对应于小比例尺、低分辨率;而小尺度或细尺度一般指小空间范围或短时间幅度,往往对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大量研究证实,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的发生、时空分布、相互耦合等特性都是尺度依存的,这些对象表现出来的特质是具有时间和空间抑或时空尺度特征的。因而,只有在特定的尺度序列上对其考察和研究,才能把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在规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国家的公共政策,它必须要考虑不同尺度上特定形式和特殊问题的不同属性,考虑概念

化后一个事件、一个过程、一种运动和互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作用差异,考虑如何将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一个地理范围内的其他尺度或其他地理范围内的相同尺度内加以应用等,以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恢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常见的空间尺度有地块层次、地区层次、国家层次和全球层次,但这些不同尺度所代表的内涵及其特殊的作用是不同的,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生态修复层次。 例如,从国家层次看,重点任务可能是维护恢复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北方风沙生态屏障、黄土高原生态屏障、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林草生态区、南方丘陵森林生态区、黄淮海平原湿地生态区、海岸带生态屏障和岛礁生态区的结构功能,实施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重大工程、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横断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三峡水库区水土保持重大工程、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武夷山-南岭东段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环渤海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关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开展好相关工作,不仅仅是顺应自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国土空间生设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然规律和相应国家号召的要求,更态修复评价指标与修复标准、国土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关系到人与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与管理等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自然和谐共生,人民安居乐业的关准规范的短板,使国土空间生态修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键性工作。 复工作标准统一、有据可依。 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加强生围绕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要求,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应尽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标准化管长期以来,我国对经济、人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理机制及体系建设。通过多方试点口、资源环境治理主要按行业、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和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业、领域等进行,缺少系统性的空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度和政策,最终将形成以市县级行间治理;过多考虑经济发展、产业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政区为单元,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布局、土地资源使用,缺乏或较少之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制、管理监督、效果评价、离任审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状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计、绩效考核等构成的国土空间生况,存在空间不协调、不匹配甚至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重态修复体系。 冲突的矛盾,导致不少地区出现人要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严重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衡。为解决空间治理缺位问题,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要强化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家已开展大量基础性试点工作,如规划引领,统筹工作全局。通过制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在市县级层面推进空间规划改革试定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顶层设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计,进而确定生态修复工作的战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目标、实施原则、空间布局、重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计试点,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工程及重点项目等各方面内容。规机构改革的决定》赋予自然资源部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划既要符合规划学原理,满足各要“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等。国家机构改革后,自然素功能,还要保证生态安全功能和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资源部所管辖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功能,最后还要兼顾景观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工作,目前来看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美化功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责”。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时还不完善,技术标准也未统一。因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及各层级国土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被赋予此,接下来要梳理、分析、整合自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专题规了全新的职责和更大的责任,因此 然资源领域的现行标准,补齐急需 划,要统筹路域海域、兼顾地上地 政策引领,完善体系建设 规划先行,加强方法研究 关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辽宁有色勘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杨辉 36 国土资源 2019年8 月号

《采煤塌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采煤塌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公示材料 一、项目名称 采煤塌陷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等级 提名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提名意见:该项目是在长期野外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采煤塌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研究,产学研相结合,历经多年刻苦攻关逐渐形成的创新技术成果。主要创新:首次开展煤田矿坑水对岩溶水串层污染机理的调查研究,并对典型井田实施了地下水环境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系统模式;创新性提出了基于一张图的、集多孔径合成雷达大面积监测、重点沉陷区在线实时监测、倾斜摄影长效监测与多源空间数据模型转化于一体的综合监测技术,研发了采煤塌陷地环境修复辅助决策信息获取方法,实现对采煤塌陷过程的三维空间数据仿真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可视化动态监管;发明了平原矿区厚煤层开采塌陷地动态预复垦方法,编制出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采煤塌陷治理规范》,作为地方标准科学指导规范省内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相关技术方法。该项成果在采煤塌陷监测预警和治理关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多项技术填补省内、国内空白,成果总体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黄充填技术以及矿坑水串层污染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人科研素质高,依托该研究已在国内外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篇、中文核心论文30篇、专著6本,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8项,培养博(硕)生40人。 提名等级:拟提名该项目为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成果简介 山东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采煤塌陷生态修复,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采煤塌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采煤塌陷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方法也由此得以提升并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本项目经过多年刻苦攻关,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基础理论、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攻克了采煤塌陷地国土空间修复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采煤塌陷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和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主要创新点包括: 1.创建了引黄河泥沙充填工程技术,发明了平原矿区厚煤层开采塌陷地动态预复垦方法,提出采煤塌陷地治理分区、六种治理技术、五种治理模式,编制出台《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建设标准》,科学指导规范省内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的开展,为全省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采用田间模拟实验方法,针对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耕地产能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浅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创新

浅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创新 发表时间:2019-11-05T14:36:14.6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6期作者:马金军[导读] 受高强度国土开发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出现过度利用现象,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有效、可持续提升。 成武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集所山东省菏泽市 274200 摘要:受高强度国土开发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的自然资源出现过度利用现象,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严重制约了该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有效、可持续提升。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针对生态系统功能受损严重的区域,要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保证我国的国土空间格局更为完整,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鉴于此,本文深入研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鉴于此,本文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 引言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通常会涉及到很多技术,而且工程跨度时间长,规模较大,但是一旦成功完成修复,且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同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牵涉到的利益主体也比较多,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还要协调好各方的矛盾。而这些都必须由国家进行引导与统筹,从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更好的发展。 1 规划定位与内涵概述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将自然资源所有者的职责、用途管制、修复职责进行了明确,为我国山水林田草湖整体保护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系统修复,并逐步提升综合治理的有效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开展是为了对国土空间格局进行优化,让整个生态系统能够保持持续稳定,从而有效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以“山水林田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从而对我国部分地区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系统受损、生态服务功能减退的问题进行修复,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并采用适宜的化学与生物措施等等,从而达到治理的目标。 2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源开发的单一性与生态修复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 在国家自然资源开发布局中,无论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开发都是单一的资源开发,主要关注点在资源开发的效益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开发对生态的影响是系统性的,而在实际生态修复中却是系统整体性的。例如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采矿权人主要关注的仍然是能否最大化地采掘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开发后的生态修复中却不是一个单一的填埋矿坑问题,在修复中中必须整体系统考虑修复问题。目前采矿权人在获得采矿证前,必须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实际上这一方案涵盖的内容与生态修复内容相比十分有限。再如陕北毛乌素沙地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生态修复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植树种草问题。实际上此类问题在所有资源开发中都存在单一资源开发与资源开发后的整体修复问题。这一矛盾在目前无论实践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需要尽快完善。 2.2 统一行使职责与部门分工协作履职之间的矛盾 国家明确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职责。一方面,这一职责与发改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的生态保护职责的边界还不十分清晰;国家发改委负有协调生态建设的职责,根据生态环境部的三定方案,生态环境部负有指导协调和监督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三个部门在实践层面边界划分需要进一步厘定。另一方面,统一行使生态修复职责与自然资源范畴内的其他相关部门如山水田湖草的业务部门(主要包括水利部门、林草部门、农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明确。如果这种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协调关系,那么实现有效的山水林田湖草的统筹就面临较大的问题。在上述各种关系中,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各个部门都有生态修复的要求,没有实现有效的整合。 3 技术创新建议 3.1 提升修复技术研究力度 就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研究来看,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相关生态问题的严峻性,使得必须要提升相关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这样才能为实践工作的规划、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具体是:第一,对“生命共同体”理念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情况让不同要素之间实现有机连通,从而保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针对性、完整性以及整体性,使得空间生态更加安全。第二,让修复技术更加具有针对性,结合不同地貌统筹规划不同修复工程的类型与特点,然后有针对性进行研究,确保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实际情况,从而提炼出最佳的修复技术方案,并通过组合形成最后的修复方案,从而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第三,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还要注重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充分考虑其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做好景观优化,从而保障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良性发展。 3.2 建设创新平台 建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平台,从而将国土空间信息数据、土地科技创新、土地整治机构、土地工程技术等等方面全部集中起来,并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思想,并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其引领、服务、组织等等方面的作用,这样便可以将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先进智慧凝聚在一起,并打造出一个“大融合”、“大协同”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平台为依托可以继续吸纳更多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等等力量进来,这样能够进一步拓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范畴,集产、学、研、用于一身,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的提升。 3.3 就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面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我们应当瞄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国际发展趋势,套特别关注一些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从而加强与这些技术拥有国家或者是人才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从而提升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的视野,并与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进行整合,从而推广更多实用性修复技术。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20XX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等文件。这对于实现国土空间合理规划和利用,正确处理自然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其中,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区划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是协调自然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性工作。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空间资和布局进行的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旨在实现对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及科学治理,促进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国土空间规划的客体是国土,直接服务于空间治理,现阶段空间规划具有战略引领、底线管控、空间优化、基础保障、综合整治、政策引导等功能。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具体落实省级以及市级规划战略部署及指标约束,对县域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制定空间发展政策、开展国土空间资保护利用修复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空间蓝图,是编制县域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的依据,是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上位规

划。 一、xx县空间规划编制存在主要情况及问题 (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 xx县全县位于秦岭生态保护范围,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有渔洞河水地保护区、皇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平河梁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熊猫保护公园(国家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即将形成的引汉济渭水地区等一系列诸多保护制度,生态保护责任重大,为国家生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由于全县位于秦岭保护核心区,县域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岭纵横,导致全县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为今后全县生态建设及修复带诸多影响。 (二)城镇周边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较重 由于xx县地处秦岭山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平坦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优质耕地多位于城镇周边、道路沿线和川地坝区,因而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大部分道路沿线耕地划为城镇周边基本农田,而xx县城镇发展几乎全部集中在河谷及道路沿线,城镇周边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较大,导致城镇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三)三区三线划定存在突出问题 三区是指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其中,城镇空间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