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特概论(下)课堂提问doc.

毛特概论(下)课堂提问doc.

毛特概论(下)课堂提问doc.
毛特概论(下)课堂提问doc.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②、计划和市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独特的优点。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二、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共性特征、联系)。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第四,经济运行法制化。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个性特征、区别)。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第二,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第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第一,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第二,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③、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张,己被实践证明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四、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②、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问题。只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根据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资产组织形式,使国有经济在更大范围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

1、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和贡献率进行分配。

2、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①、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这就要求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外,应该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导致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历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②、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最为突出的是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第二,再次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第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第四,由于地区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六、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在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必然结论。

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④、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

七、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的紧迫要求。

八、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③、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第一,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第二,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

九、小问题

小问题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

①、判断:错。

②、理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因而具有不同的制度特征。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观点只看到市场经济具有的共性特征,却没有看到市场经济不同的个性特征。

小问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两者之间是毫无联系的。

①、判断:错。

②、理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因而具有不同的制度特征;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所以,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观点只看到市场经济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却没有看到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

小问题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

第二,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第三,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小问题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调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吗?

观点错误。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小问题5: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吗?

观点错误。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所得。

小问题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富裕程度的差别同两极分化有无本质区别?

第一,两极分化与阶级分化相联系,先富后富的差别则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富裕程度的差别同两极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指一极是资产阶级财

富的积累,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它和阶级分化联系在一起;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克服平均主义提出和实施的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②、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然性。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第二,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国体形式。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三、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内容是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定期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优越性。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50多年来,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执政党的工作实行民主监督,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建言献策。第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成就,充分彰显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

五、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是指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③、民族区域自治适合中国国情。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第二,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六、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①、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行使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权利,首先必须保证他们在基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中当好家作好主,这是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当家作主的基础。

②、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七、怎样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内涵和重要意义?

①、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②、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第一,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第四,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第五,依法治国的宗旨和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行。

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八、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民主、自由和人权问题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民主、自由、人权是历史范畴。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

2、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①、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第一,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真实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第二,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

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②、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自由。第一,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人类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第二,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自由,必须不断克服官僚主义、家长制、以权谋私和利用职权对人民自由的践踏。人民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不断提高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的觉悟和能力。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人权。第一,人权是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组织扶贫开发,解决了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第二,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第三,一个国家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的进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3、民主、自由和人权,核心是民主。①、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并且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②、有鉴于此,我们同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国家主权,要求国际民主,反对霸权主义干预别国内政。

4、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第一,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第二,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九、小问题

小问题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发展民主,淡化专政?

说法错误。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

第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小问题2: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说法正确。

第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基。

第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制的历史前提。

第三,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了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小问题3: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说法正确。

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小问题4:“法治”与“法制”是什么关系?

法制与法治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区别:法制,是各种法律制度的统称,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法治,指依法治理,这里的“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反映了一种价值目标与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原则和精神。因此,法治只存在于民主国家中。

第二,两者的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然要求完备法制,加强法制建设。

小问题5: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是否正确?

说法错误。

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识和实施也各有不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各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

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世界各国不仅有大小强弱之分,特别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极需主权来保护,在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下,

没有主权哪里来的人权。主权是最大的人权。

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假借“人权”之名对弱国小国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之实的工具。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②、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正确方针。

三、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②、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

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③、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解决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发展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④、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二者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关系,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的相互关系。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主要内容是相互区别的。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第三,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主要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主要内容之间是辨证关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五、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①、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

六、小问题

小问题1: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说法正确。

第一,文化实力从总体上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第二,文化实力影响着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形成与发展。第三,文化实力是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小问题2: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对吗?

说法错误。这是对生产力和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第一,生产力是文化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超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先进文化。

第二,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小问题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完全正确吗?

说法不完全正确。

第一,这句古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条件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文明。

第二,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它说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无论从社会或者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

第三,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小问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说法错误。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共产党人当然也要坚持这个共同理想。

第二,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就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第三,共产党人在现阶段要坚持这个共同理想,然而这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第一,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物质保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社会基础。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第四,思想文化保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第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第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第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第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第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的相互关系。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科学内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人与自然的统一。第二,这六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三、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它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既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国家”,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②、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第二,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③、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两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第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第四,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七、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①、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八、小问题

小问题1: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说法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

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小问题2: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把社会建设放在首位。

说法错误。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问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之间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

说法正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之间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规律。其中,经济是基础。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只有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小问题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说法错误。

第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小问题5:什么是“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胡锦涛在2005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把十三大确立的“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①、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富有爱国主义传统,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历史使命,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第一阶段(1955—1977)是“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准备阶段。标志是确立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并由周恩来把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

第二阶段(1978—1982)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阶段。标志是第一次正式宣布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由叶剑英发表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叶九条”,并由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

第三阶段(1983—1994)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善化阶段。标志是邓小平阐述了以“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邓六条”,全国人大正式批准了“一国两制”为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国策。

第四阶段(1995—2002)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阶段。标志是江泽民提出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简称“江八条”),党的十六大报告形成了按“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

第五阶段(2003—今)是“一国两制”构想新的发展阶段。标志是胡锦涛提出了发展两

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简称“胡四条”),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制定和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①、它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②、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③、它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④、它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⑤、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四、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1、背景。2003年以来,台湾陈水扁民进党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作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2、标志性文件。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表明了我们党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坚定原则。胡锦涛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3、具体内容。①、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②、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③、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④、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⑤、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4、意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坚定地维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巩固了国际社会承认一

个中国的格局,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五、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六、小问题

小问题1:香港和澳门被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

说法错误。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领土的固有地位是确定无疑的。英国和葡萄牙通过战争手段取得别国领土是非法的。1972年联合国大会承认香港和澳门都不是殖民地。所以,尽管香港和澳门在历史上被外国侵略势力侵占后实行的是殖民统治,但两者都不是通常意义的殖民地。

小问题2: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一个中国”原则具体提法的内涵是什么?

中共第一、二代领导人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是一致的,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江泽民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绝对不容分割。”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胡锦涛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末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

小问题3: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就要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说法错误。

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一种战略考虑,是向世人表明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立场和决心。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和“台独”势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和平统一的实现。

小问题4:“一国两制”是中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

说法正确。

第一,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考虑了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两岸共谋福社,保持台湾的繁荣和稳定,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业。

第二,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得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衷心拥护和国际上的高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题法、寻究法、评价法与发散法。 1、破题法。 破题法是根据题目的问题取向,直接设问。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根据文章的题目恰当设问,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而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根据题目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音乐家”? (2)杨科为什么被称为“小音乐家”?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杨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是这样的命运? 在教学中,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基本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寻究法。 寻究法是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如,光华服装厂计划4月份做西服1500 套,前天平均每天完成5 套,余下的平均每天应该做多少60套,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师:余下的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必须先求什么? 生:先求余下要做的套数和剩余的天数。 师:要想求出余下要做的套数,必须先求什么? 生:先求已经做的套数。 师:怎样才能求出已经做出的套数? 生:把前5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数乘上已经做的天数就可以了! 师:剩下的天数怎么求? 生:总天数减去已经做的天数。 这种探究式的提问是从题中所求的问题出发,在教师的适度暗示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根据题意,逐步探求一个个中间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评价法。 评价法,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不明确表态,而是把学生思考的各种结果精心编排成富有启发的组合,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如当学生学习异分母加法计算后,了解到要“先通分”,计算异分母分数减法时出现了几种算式。 问题:你认为哪种算法是合理的,为什么? 4、发散法。 发散法,对于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问,通过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提问的突出特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多种答案。如,在关于减法意义的教学中,提问37-18的含义。 生1 :被减数是37,减数是18,差是多少?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2 :总数是37 ,一部分是18,另一部分是多少? 师:还有另外的说法吗? 生3 : 37比18多多少? 师:回答得好。还可以怎么说 生4 : 18比37少多少? 师:很会动脑筋。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5 : 37减18还剩多少?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吗?

毛特概论(一)复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3、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及其历史地位。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基本依据、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5、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了解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贡献? 3、正确认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4、如何理解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5、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全面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 5、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全面正确认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2、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 4、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认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问题的论述。 3、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了解确定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的依据。 考核题目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四、简答题(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五、材料题(共1题,20分)

毛概复习题库及答案 第4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政策》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 A、封建主义体系 B、资本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出发点,这个基本国情是指()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 C、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处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是() 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7、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殊性问题是() A、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间题 C、农业的机械化问题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8、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工商业合理调整的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9、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0、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有效课堂提问的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反思 高凤平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探索与反思的。 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易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二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课堂提问的启发性,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便于他们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提问之前,我们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去思考去提问,例如,提问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们可以举例:信号塔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的架子,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可以举例:学校的伸缩大门为什么采用菱形支架。 三课堂提问一定要具有全面性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当然,高效能的提问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不同的提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日常备课时,倘若我们能依据教材资源,结合自身实际,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精心设置每一

毛概选择题考试题库完整

1 单选题(1 号试卷) 1 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是 ? 空想社会主义 ? 儒家思想 ? 斯大林主义 ? 马列主义 2 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 ? 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统一战线、群众路线、农村根据地建设 3 ()进一步提出了人民专政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 会议之后 ?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后 ? 整风之后 ? 三大改造之后 4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人是p14 ? (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 大钊 ? 周恩来 ? 独秀 5 思想写进党章是在 ? 党的七大 ?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 ?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 党的五大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论成果 ? 一 ? 二 ? 三 ? 四 7 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近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活动的实践 ?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 ?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 ?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相结合 ?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理论 ? 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多选题(1 号试卷) 1 关于独立自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p13 ?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 ?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坚持独立自主就是不争取外援,不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2 群众路线就是 ? 一切为了群众 ? 一切依靠群众 ? 从群众中来 ? 到群众中去 3 以下对思想的理解错误的有 ? 它是个人的思想 ? 它包括晚年所犯错误 ? 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它没有完全坚持马列主义 4 以下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的理解错误的有? 二者毫无关联 ? 后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前者 ? 二者完全一样 ? 二者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 对“实事”的含义作出的界定是p11 ?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部联系,即规律性 ?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实事”就是解放思想 6 以下对思想的历史地位正确的理解有 ? 它只是我们在革命时期必须要坚持的指导思想 ?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 它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判断题(1 号试卷) 1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p9、p129 ? 对? 错 2 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p17 ? 对? 错 3 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主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 对? 错 4 思想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p16 ? 对? 错

毛特概论考试卷E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期末(课内)考试卷(A 卷) 班号 515806 年级专业 学号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小题2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A .邓小平理论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毛泽东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实事求是?? B 一切从实际出发??C 理论联系实际?? D 解放思想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4、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 A.农民问题 B. 工农联盟问题 C.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D. 统一战线问题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 ) A .坚持党的先进性 B .坚持执政为民 C .坚持党的阶级性 D .坚持与时俱进 6、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 A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 .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 .商品经济不发达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 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8、我国的国体是( ) A 、人民民主专政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根据课Array本中的知识原理回答下列问题。简明扼要,观点正确。 9、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0、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1、十七大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简要回答什么是 创新型国家?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毛特概述总结笔记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认识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 (三)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四)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以苏为鉴: 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二)《论十大关系》 1、农、轻、重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管理体制问题; 4、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5、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与非党的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一,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第三,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会不同。 第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四)八大报告:主要矛盾、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 三、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探索中出现的失误 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 1958年的大跃进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 (二)失误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 毛泽东的主观因素:根源就在于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他的社会主义观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个固守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什么基本特征呢?我概括为四个“单一”,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 再一个,毛泽东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我觉得毛泽东特别强调三点,一点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能大。为了缩小差距,甚至他带头降低自己的工资。第二条,政治上完全平等,主要是干部和群众的关系。他批评有些地方干群关系像猫鼠关系,老百姓见了领导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毛泽东特别怀念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那时候没有工资制,也没有军衔,顶多是干部、战士吃饭,有大灶、小灶之分。小灶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大家的干劲就是高。而进入和平时期,执政以后,毛泽东对有些现象不满意。比如说把供给制改为工资制,要评定每一个人的工资标准,有人嫌定低了。还比如评军衔,也有人认为应该给自己评高一点。毛泽东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后来干脆把军衔制取消。还有第三点,毛泽东强调意识形态的高度纯洁,一出戏、一本书、一部电影,他都关注,都怕弄出所谓“封、资、修”的东西。为什么叫“文化大革命”?那就是先从文化领域搞的革命,或者先革的文化的命。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合起来就是毛泽东心目当中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 客观原因: 第一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经验。我们打仗的经验很丰富,政治斗争经验也很丰富,但是搞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是不足的。开始我们跟着苏联学,学到1956年意识到不能学了,必须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是什么样的路?谁在短时间内能说得清楚!邓小平曾经讲过,“大跃进”时期,毛主席头脑发热,难道我们没有发热?都发热。有些错误是大家一同犯的,我想这就是缺乏经验的问题。 第二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 第三条,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我们过去发生的失误就跟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有关系。比如说个人专断家长制,当然是封建残余的影响。还有个人崇拜也跟这有关系,我们有个人崇拜的土壤,所以当年才会搞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第四条,两大阵营尖锐对抗的环境。我们这20年的探索,始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环境就容易使我们产生两个方面的偏差。一个是容易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反映过度。美国要演变我们,苏联要颠覆我们,我们当然要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但是当年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容易用政治运动的办法来对付,结果一搞就扩大化了。还有,容易发生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截然对立开来的偏差,我们老要警惕资本主义复辟,但是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搞得很清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批的很多所谓资本主义的东西,其实是今天眼光当中的资本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第五条,普遍低下的科学文化水平。当年我们对现代化工业了解甚少,对现代技术革命更是不清楚。所以,才犯了很多低级错误。比如当年的土法炼铁,跟眼界、素质有关系。

有效课堂提问的标准

有效课堂提问的三个标准 ---慕课《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学习感悟 课堂提问是老师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课堂教学的主脉络。日本教育家斋藤西博将课堂提问称为“教学的生命”,老师通过提问、引导、话难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走出迷雾,揭示真理。一般而言,课堂提问的内容分三类:帮助学生记忆基本信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推动课堂进展,内容不同,提问的方式也不应该相同,但是,不论怎样的课堂提问方式,最终的目的都必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方式?根据大脑的三个基本功能:思维(我思考了什么?)、感受(我感受了什么?)、需求(我需求什么?),有效课堂提问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上把动机定义为“行动的动力”,它可以“聚集人的能量向一定的方向或者目标前进”。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内在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外在的学习动机如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等反过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可以通过赏识反馈、热情鼓励的方式消除学生心中的顾虑等负面学习情绪,增强学习信心,推动思维进展。 2.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 心理学家拉塞尔以“愉快—不愉快”、“高强度—低强度”为横纵坐标划分了情绪的四个象 老师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会让学生产生无聊的情绪,如果过于有难度,不仅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在某种情形下,还会令其产生疲乏、沮丧的心理,所以,过于简单或者艰难的问题均会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除了第一象限以外的其他象限。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智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好胜心,从而让学生的情绪处于激活愉快高兴等强度所在的第一象限,产生惊奇、兴奋、激活等相应的积极的心理感受。 3.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课堂的本质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综合、概括、梳理的思维方式将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实现融会贯通的目的。所以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环环相扣,层层引导,一切冲着学生紧密的思维活动而设置的。 思维、感受和需求这三种大脑的功能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如果学生讨厌某一学科的老师,那么就会削弱ta上这一门课的需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ta一定会更加积极地思考参与课堂; 学生同样会因为突破一道难题而获取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会因为问题太难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三者紧密相连,所以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课堂提问往往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趣体验并促进其深入的思维拓展,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

毛特概论第十三章习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练习题(第十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世界的两大主题( ) a. 和平与发展 b. 改革和开放 c. 竞争和协调 d.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 2.( )决定了我国不仅自己永远不称霸, 而且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a.世界格局 b.综合国力 c.地缘政治 d.社会主义性质 3.邓小平提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应该建立在( b )基础原则的基础上.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平等友好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判断,认为( ) a. 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b.世界大战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c. 世界大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d.世界大战是不可能避免的 5.正确处理党际关系的最根本的原则是( ) a.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b.独立自主 c. 互相尊重 d. 完全平等 6.和平与发展反映了( ) a.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b.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愿望 c.世界科技进步的趋势 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迫切要求 7.邓小平说: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欧日大国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 ) 国家 a. 独立自主 b. 社会主义 c.人口第一 d.热爱和平 8.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a. 地区冲突 b. 霸权主义 c. 单极世界 d. 社会制度 9.当前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a.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 国际恐怖主义 c. 核军备竞赛 d. 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 10.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 a. 和平问题 b. 发展问题 c. 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 d. 社会主义发展前途和命运 11.两极格极已经终结,世界正朝着( ) a. 多极化方向发展 b. 超级大国主宰的单极化方向发展 c. 和平方向发展 d. 大国集团主宰的方向发展 12.国际新秩序应该建立在( ) a. 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上 b.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 c. 充分发挥联合国重要作用的基础上 d. 世界各国的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 13.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 ) a. 性质决定的 b.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 c. 国际环境决定的 d.政策决定的 14.国际竞争的重点正在转向( ) a. 科技的发展 b.经济力量的发展 c.军事力量的发展 d. 综合国力的发展 15.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a.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b.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互相支持、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c.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毛中特概论》复习资料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 第一节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最早提出命题、最终形成共识的时间和标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在1919年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恽代英在1920年说过,我们的任务,在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适合于共产主义的方针来。蔡和森在1926年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应当用到各国去,应当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武器,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但那时,党正处在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较早认识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代表。1930年毛泽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931年-1934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促使全党深刻反思。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提出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的产物。这说明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了。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并初步阐述了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1945年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熟了。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有效的课堂提问和回答

有效的课堂“提问”和“回答” 平远县第一小学马永花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明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其中“引发数学思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两点很重要,“引发数学思考”即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即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倾向和习性。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课堂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有效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数学课堂提问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课堂提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课堂上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在一二年级的数学课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去过儿童公园吗?”“你喜欢玩拼图吗?”……很显然,这样的数学问题是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而

《毛特概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XXXXXXXXX大村计划生育 现状调研 学院:物理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XXXXX 任课教师:赵华琛 选课班序号:5 二0一四年三月

深入了解农村生育观的变化 --XX村居民生育观念现状调研 年前的寒假,我走进家乡--XXXXXX村,对乡民生育观的变化展开了为期多日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对于家乡近几年的生育观变化进行了调查,深入村民,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了解村民们生育观的变化,从他们的口中我真切的感受近几年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走出学校大门,我们进入社会。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在社会实践这一方面的经验是远远不足的,我们走进社会,亲身体验,才能让自己更进一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跨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的假期生活更加充实。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人口问题也一直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非常巨大,因此,农村的生育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关注农村人口问题对国家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生育观念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是关于生育的意愿、价值、知识、行为等观点、看法和认识的综合,内容包括生育的需求、动机、意愿、偏好。生育观念构成生育文化的观念层面。生育观念、生育动机、生育意愿和生育偏好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生育观念整体体系,从人们生育数量,何时生育子女等生育意愿和生育性别偏好可以推断出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某种生育行为,选择某种生育行为的目的何在及其基本动因是什么,这就构成了人们的生育动机。生育动机又是个人或群体生育行为的外部或内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生育需求以及影响人们产生某种生育行为背后的利益导向。人们的生育动机和生育需求共同决定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偏好。 在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完全是一种重男轻女的格局。那时的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蓑。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这种封建思想仍有存留,妇女主内,处于从属地位,社会地位低下,有的甚至无什么社会地位。生儿育女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之一,传统农村社会存在很严重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观念。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也逐步走向非农化,机械农业日益普及,极大地弥补了女性劳动力在生产上的劣势。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农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广大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我正是利用了此次寒假,对家乡部分农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生育观的调查和访问。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让我切实的了解一些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 在我们父亲这一代,少说也有两三个兄弟姐妹,在老一辈的人们眼里,孩子越多越好,而且要生男孩,男孩既可以传宗接代也可以养家糊口,在农村可以很大程度上可以承担体力活,这样就可以减轻家庭的压力。这种观念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根植在人们的思想里,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农村的信息交流贫乏,所以“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便由此而一直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育观念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了,正在逐步向国家的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靠近。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在农村,生育观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了家乡,展开了我的调研活动。经过多份调查问卷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受到信息化的熏陶,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毛中特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2)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使之提升为创新的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现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1)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要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新课改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新课改有效课堂提问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和转换,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增值”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的研究正在从以往只关注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逐步走向关注可测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策略之一: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可划分为3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3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容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富有经验的教师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的思想、观念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转变为“已知区”。 刻画有效提问的问题难度,我们可以借鉴教育测量学刻画试题难度的方法,即可以用n=1- p/ w 刻画问题的难度,其中w表示班级学生总人数,p表示这个班级正确回答相关问题的人数。显然,n在0~1之间取值。当n的值为0或接近0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太容易;当n为1或接近1时,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说明问题太难。比较适宜的n值应在0.3~0.8之间,这样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对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策略之二: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频繁的、讨论式的课堂提问过多不仅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导致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例如,在小学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这个梯形的面积?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

有效的课堂提问及评价

有效的课堂提问及评价 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徐兰珍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对于英语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手段。深入研究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诱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构建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 2、科学性原则。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应认真备课,把握知识要点,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 3、启发思维原则。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万不可不着边际地为提问而提问。 4.、难易适度原则。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适合学生的水平。问题太易,没有启发作用,也达不到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与思考能力的目的;反之,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挫伤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引导作用。掌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原则是稍难但未超过学生的水平。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知道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5、先易后难原则。问题的安排应先易后难,有易有难。所提的问题应从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问题和理解性的问题过渡到创造性的问题和评价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把问题引向深入,做到“常问常新”。 6、适时性原则。教师要善于抓住提问的最佳时机。课堂教学的帷幕刚一揭开,教师就必须创设意境,适时提问。这种提问既有对以前学过知识的巩固与复

专题五:《毛特概论》试题精选

《毛特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 A.党的二大 B.遵义会议 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D.党的七大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活的灵魂是()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B.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党的建设 C.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统一战线 D.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6.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命题是()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C.以人为本 D.全面协调发展 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是非题(蓝色为正确答案)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辨证的统一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