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摘要

哥特式建筑是12世纪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1]。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以其独特且鲜明的艺术风格对西方乃至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通过三个章节概述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一章写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分析介绍了哥特式教堂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个教堂,例如: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第三章论述了哥特式建筑对绘画、对雕塑、对其它建筑产生的影响。其尖肋拱顶,飞扶壁和花窗玻璃的特点,反映了哥特式教堂建筑中的宗教精神,表达了内心神秘、向往神灵的强烈感情。因此,浅析这一论文主题,为我们了解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教堂;艺术特色

Abstract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originated in France, popular in Europe in the 12th to the 15th centuries. Gothic church build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 Middle Ages, is a symbol of the times, and with its unique and distinctive artistic style of the West and the world build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through three chapters. Chapter 2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typical churches in the Gothic churches, such as Notre Dame Cathedral, Lance Cathedral, Cologne Cathedral, etc.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Gothic architecture on painting, sculpture, and other buildings. Its sharp ribs, flying walls and flower window glass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in the religious spirit, expressed the inner mystery, longing for the strong feelings of the god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Gothic church building has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

Key words: Gothic architecture; chur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目录

TOC \o "1-3" \h \u 摘要I

Abstract II

目录III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1

二不同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及艺术特色1

(一)早期哥特式建筑1

1.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1

2.巴黎圣母院2

3.初期哥特式建筑特点4

(二)中期哥特式建筑4

1.兰斯大教堂4

2.亚眠大教堂5

3.盛期哥特式建筑特点6

(三)晚期哥特式建筑6

1.科隆大教堂6

2.晚期哥特式建筑特点8

三哥特式教堂建筑产生的影响8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谢辞12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12—15世纪,在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制度下,新的社会等级慢慢形成,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和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个时期的商业手工业都已经相当发达,教会和国家主权矛盾激烈,这些社会现象有助于形成教堂建筑气氛,去建设和宗教有关的建筑,人们必须信仰基督教,崇拜上帝;人们的心里必须有建设高大建筑的形象,必须对建设高大形象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思想,这样内心才会得到满足,才会骄傲,才会因此去创造,努力。

“哥特”本意是日耳曼族名,表达的是贬义的意思,体现为“野蛮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同时,基督教也发展到一个辉煌时期,人们都向往神灵,接近天堂,这些因素决定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

哥特式建筑是在罗马式建筑的基础上形成的,罗马式建筑出现在9—12世纪,罗马式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外面看起来厚重,内部空间却给人十分神秘的感觉。哥特式教堂则是增加了建筑的采光效果,以轻巧,高尖直的形式存在着,给人一种进入天堂般的感觉。它与罗马式教堂的主要区别在于:罗马教堂的拱顶是半圆的,而哥特式教堂的尖顶的;罗马式教堂是偏低偏重的,哥特式教堂是高大的,轻巧的;罗马式教堂有独立的钟楼,有很厚的墙壁,而哥特式教堂没有独立的钟楼,也几乎没有墙壁[2]。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在于哥特式建筑师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它和罗马式建筑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异同之处,完美的结合与改革,使哥特式建筑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要。二、不同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及艺术特色

早期哥特式建筑

每一个建筑样式都有它的发展过程,随着国家的繁荣,早期哥特式建筑也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代表。比如: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拉昂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这些教堂都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它们为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航路,为建筑师提供了建筑形式的新思路,新想法,为后期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

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作为第一座有着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图1),在当时,受到了社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当时修建这座教堂的目的只是为了扩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可以多容纳一些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为了达到此目的,公元1137年前后,苏杰担任院长期间,对此教堂进行了改建。

改建后的教堂内部,不再是粗壮的立柱,而换成了细长的柱子;并且采用了交叉式拱顶,肋架券等新的建筑构造,拉长了教堂内部的高度,墙壁比之前的薄了,也添加了一些尖拱窗的装饰,阳光折射进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座教堂与罗马式教堂最大的区别在于增加了玫瑰花窗的设计,为以后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圣丹尼斯修道院的正立面虽然有了哥特式风格的装饰元素,但由于还受着罗马式建筑的影响,装饰出来的效果是十分单一的。相比之下,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建立就比它成熟了很多。

图1 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

2. 巴黎圣母院

1163年巴黎圣母院教堂建成,在接着的一百年间,又陆续在增加一些建设工程,一共建

造时间是182年,1250年,巴黎圣母院终于建设完成。作为一座天主教教堂,巴黎圣母院不仅有罗马式建筑的特点,也有哥特式建筑的独特创新之处,它坐落在法国巴黎城,几乎占据了全部巴黎城的中心,因此它也是古老巴黎的象征[3]。巴黎圣母院教堂的建设,彩色玻璃窗、雕刻技术以及外观高、尖、直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完美无比。其内部还收藏着很多名誉世界的艺术作品。

巴黎圣母院最大的特色在于,它宏伟壮观,规模之大,独特优美的设计以及飞拱技术的创新与采用。(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 $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39.htm" \t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它整个建筑设计有150.2米长,主拱高32.5米。它是由一块块石头层层搭建起来的,建筑材料都采用了石材。它正面的塔楼有68米之高,尖塔高度达到90多米,底部有3座并排的形状为桃形的大门,南面和北面门上是雕刻有圣母形象的浮雕,《最后的审判》被雕刻在中间的门上。外观看起来很大,可想而知内部空间也是及其巨大的,教堂内部大厅可以同时进去9000人,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40.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 )整体给人一种古老威严、气势磅礴、高大壮观的感觉。

要说巴黎圣母院哪里最美,当然就是它的正面,也是西立面(图2)。它的底部有三座透视券门,而且是深深凹进去的那种样子,券门里面被雕像全部布满。门的上面有两层,是用一排基督先人和犹太王国的雕像把一层和二层划分开了;第二层中间是一个玫瑰花窗,两边是两个一组的连拱门,每个连拱门上面各有一个小圆窗;第三层是由很高的可以穿往的回廊组成的。教堂内部有高达24米的柱子,一排排整齐排列,给人的视觉感受是极窄、极高、极长的。整个正面丰富又统一,看着朴素又有着细微地变化,每一个浮雕都代表着一个故事,每一处的设计都有它的独到用意,庄严肃穆,稳重大方的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每一个艺术特色。

图2 巴黎圣母院

建筑师设计巴黎圣母院最大的特色当然不能忘了飞拱这一技术的采用。那为什么要采用飞拱呢,是因为中殿增加了高度,必须找个支撑物来支撑中殿承受的重力,于是采用了飞拱,他们用一个拱把从建筑上方来的穹窿的侧推力传向外部的拱垛,这个方法是用在建筑外部拱垛上。它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结实,轻巧,因此利用飞拱来解决侧推力的问题,飞扶壁来缓解这一压力,这样就会很完美的呈现。这一时期,很多墙壁已经利用彩色玻璃窗代替了,说到彩色玻璃窗,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哥特式教堂建筑设计的一大特色,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教堂内部高处是由几片大窗户组成的,也就是所谓的玫瑰花窗,画上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图案和圣母的神圣形象,因为设计有玻璃,所以内部透光性极好,白天有阳光的照射,夜晚有烛光的映射。玫瑰花窗精致,神秘,具有很强的艺术色彩,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用意,给人一种装饰的美感,它展现出来的光线效果,也让人们情不自禁的产生了对天堂的向往,去天国神秘感的渴望,也让教堂变的更加高大,壮观,神秘。

3.初期哥特式建筑特点

早期阶段,其建筑风格的特点还未完全摆脱罗马建筑特点的束缚,当时人们的审美和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在一点点改变,建筑技法也正在一步步创新,实践中。这一时期主要强调了教堂建筑中怎么样让建筑变得高大,结构变得更加稳固且清逸。在巴黎圣母院的分析中,我们很清楚的了解了其建筑特点:飞拱技术的采用,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感和透明度,可以让教堂内部更加亮堂;飞扶壁技术完美解决了尖肋拱顶带来的重力,

重力得以缓解;高且尖,教堂建筑的高,尖,直,给人的感受是积极的,向上的,伟大的,显示着城市的高大;还有彩色玻璃花窗最多采用了蓝色、宝石红、紫罗兰色和鲜绿色,给人一种神秘感,圣母院上面的每一个雕像又完美展现了雕刻技术的高超。虽然外部装饰丰富,但是其内部装饰还比较单一,这也是早期建筑特点的表现。

中期哥特式建筑

法国中期也是哥特式建筑发展的盛期,这一时期著名的教堂也很具代表性,有兰斯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亚眠大教堂等。

1.兰斯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图3),是公元13世纪,由建筑师简奥百设计,教堂建立之后,庄重雄伟,使它非常适合作为法国国王加冕仪式的教堂[4]。

兰斯大教堂的外部正面设计最大的特征是和谐,规律。其正面有三个进入内部空间的入口,中间入口的上方是一对没有塔尖的塔楼。立面用连续的水平和垂直的结构很均匀的划分出来的,和巴黎圣母院正面的平面感觉相比,立面看上去十分立体,装饰的美丽大方。教堂内部,是由一些完整的圣经故事雕刻而成的雕塑,按照顺序整齐有序的排列着,雕塑也是所有教堂中最繁杂,更美丽,最丰富的。教堂北侧的时钟被玫瑰花窗包围着,圣母礼拜堂的花朵图案也,而且是请著名画家夏加尔设计的[5]。兰斯大教堂的正立面的装饰要比巴黎圣母院正立面装饰更为丰富,彰显出哥特式早期的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盛期在立面装饰上的不同之处[6]。曾经也有人这样赞叹兰斯大教堂,它的出现,让这条街,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更加完美。

图3 兰斯大教堂

2.亚眠大教堂

提到亚眠大教堂,还是会想起罗马式建筑风格,它1152年开始建立,当时建造风格属于罗马式风格。其后来多次修建,完善在1220年,属于哥特式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坐落于索姆河畔,总面积达到7760平方米,有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可以轻松地容纳全城的百姓,它不仅长,而且宽,拱顶有44.5米高。进入教堂内部,首先映人眼帘就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光照是神秘的,由此就可以感受到亚眠大教堂的伟大与神圣了。

亚眠大教堂(图4)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内部空间的处理,它对于高大中殿的建设,这个时候已经比早期建筑成熟了很多,而且已经完全摆脱了体积和重量的感觉,变的十分轻巧,平稳。其内部由一个十字厅、三座殿堂和一座后殿组成[7]。它的整个布局十分严谨,外观给人的感觉是很尖很高的,具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中殿设计表现出来的垂直效果,巨大的连拱设计,优美的穹窿设计,高大的石柱,以及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窗,它们巧妙结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教堂形象,这也是亚眠大教堂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更尖、更高、更长。

图4 亚眠大教堂

3.盛期哥特式建筑特点

中期哥特式建筑已经发展到了最强盛的时期,从视觉上开始追求色彩的感受,更多地强调了装饰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在构造上,出现了火焰式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在早期建筑特点的基础上,盛期的建筑设计更加注重线条感,尖拱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从亚眠大教堂中殿的设计就可以看出,以及内部的装饰效果,墙壁几乎都被彩色玻璃窗代替,这样装饰出来的教堂,其内部产生的感觉是一种浓浓的宗教氛围。

晚期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发展到后期,从最初的法国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各个国家教堂建筑的建设,后期著名的教堂有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等,都代表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广泛应用与改革借鉴[8]。

1.科隆大教堂

1248年,科隆人开始着手设计科隆大教堂(图5),这个工程非常之难,用时之久,既要体现哥特式教堂建筑中尖、高、直的特色,又要让建筑地基如何稳固得以平衡,经过反复的设计,研究,尝试,科隆大教堂在1880年10月15日才完全建成,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47.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 )这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作品。第二次世纪大战期间,科隆大教堂遭到大规模的袭击,中了14枚炸弹,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 $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48.htm" \t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但它却很神奇的保存了下来,据说塔基是由两米多高的大石头层层垒成,相当坚固,才以至于没有受到敌人的侵略。还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也都没有破坏。由此可见,科隆大教堂的设计理念,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49.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 )精湛技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赞叹。这也值得世界各地的建筑学家,设计者和游客来参观、感受、学习,去深入了解并且研究它,感受它的美。

图5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给人以轻盈,优雅,精致的感受,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 50.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 $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一大特色——彩色玻璃窗,教堂内部墙壁四周全部用踩死玻璃窗来装饰,上面镶嵌着无数是圣经人物,颜色五彩缤纷,绚丽夺目,阳光的照射显得整个大教堂威严壮观,雄伟磅礴。5座响钟全都装饰在教堂的钟楼上,最重的钟就是圣彼得堡钟,钟声洪亮,回荡在整个莱茵河畔[9]。(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51.htm" \t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教堂内部有10个礼拜堂,高43.35米,可以满足5700人同时使用,神职人员所用的共用100个,全部都是用很厚的木板制成的[10]。(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52.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 )它的内部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小,长144.5米,宽86米。外形是由两座极高的高塔组成,旁边还有 1.1万座小小的尖塔来做陪衬。(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 53.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 $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科隆大教堂建成以后,它也是目前科隆城里最高的建筑,是其他建筑不能高于科隆大教堂的现象导致的。

科隆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利用尖券、尖拱的技术,尖峭的形式特征,给人一种高大、笔直、空灵的感受;高大笔直的墙体设计,包含着设计师精湛的设计技术,比如:飞扶壁技术体现出了设计师水平的高超。它的建立,直到现在拥有了如此庞大的规模,是德意志人民最珍

贵的回忆,是科隆人的骄傲。

2.晚期哥特式建筑特点

后期法国哥特式建筑特点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德国、伦敦、米兰和很多城市,他们也都开始建筑属于自己国家的教堂。后期的教堂比如米兰大教堂,它是晚期哥特式教堂中最具有装饰性的典型代表;西班牙的哥特式建筑完全被法国早期盛期哥特式建筑特点的影响[11],运用大面积的几何图案,镂空花窗,但是在建造、石材、装饰方面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科隆大教堂是受了法国哥特式建筑影响最明显的教堂,因此我把它作为晚期教堂的代表来加以分析,从中也可以看到后期哥特式建筑的发展。15世纪,人们也开始注重建筑的原创性,而不是集体创作,在艺术题材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跟多地选取民俗生活作为他们创作的主题。

很多建筑的设计在夜色中看起来也许是最美的啦,在灯光的照射下,教堂显得光彩斑斓,十分漂亮。这让我想起来,自己也是如此,晚上去欣赏一个城市的建筑,配着灯光,你会融入进去,会别有一番滋味的去感受它的亲切与美好。教堂外部的两座尖塔直刺云霄,充满力量,充满了气势。

三、哥特式教堂建筑产生的影响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完美体现,少不了精湛的雕刻技术。在哥特式每个教堂内部或者外部的装饰处,几乎都可以看见带有宗教性的哥特式雕塑形象作品。亚眠大教堂西立面雕刻着“基督复活”、“圣母加冕”、“最后的审判”三座雕像,这些雕像人物比例准确,神态自然,可以仿佛可以看出他们的心里活动,又恰好地表现了雕刻的高超技术。艺术工匠们的不断创新,使雕刻技术在教堂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哥特式雕塑的传承与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兴盛,对后来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哥特式建筑的内部和外部装饰上,由于窗户面积大大增加,为作画提供了平台,这使彩色玻璃镶嵌画有了发展的充分条件。夏特尔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在发展盛期是最美的,利用彩色玻璃窗达到光的效果,颜色十分丰富,十分诱人。在光的照射下,教堂内部也是极其华丽的,带给人神秘的感受。因此,哥特式教堂建筑对绘画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每一个建筑形式都会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罗马建筑到哥特式建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对其他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哥特式教堂建筑对中国建筑影响最大是位于广州的石室—圣心堂[12]。它是我国最大的石结构建筑物,建筑总面积达到2754平方米,所有石材都是用花岗石构造的,所以称它为“石室”。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色之处尖形拱顶、玫瑰花窗、室内精美的装饰,细长的柱子,还有尖形的塔顶,表现的淋漓尽致。它是我国哥特式教堂中最具有代表的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具有哥特式风格的教堂[13]。哥特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对其他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管是普通建筑还是教堂建筑,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还可以看到现代建筑中有的写字楼一面都是用玻璃构成,增加的自然光线,给人开阔的视觉空间,这也是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的应用与创新。一些普通建筑可以吸收技术层面和审美层面的东西。由此可见,哥特式建筑对其他建筑的影响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结语

很多建筑的设计在夜色中看起来也许是最美的啦,在灯光的照射下,教堂显得光彩斑斓,十分漂亮。这让我想起来,自己也是如此,晚上去欣赏一个城市的建筑,配着灯光,你会融入进去,会别有一番滋味的去感受它的亲切与美好。它在欧洲各地流行了近4个世纪,虽然慢慢走向了落寞,而且一直被有些人评判为是野蛮的象征,但是哥特式建筑给以后的建筑设计,为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也是重大的[14]。(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

56.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 $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

每一种建筑形式作为当时的一种风格形式,不仅可以满足视觉享受,也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 /《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58.htm" \t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它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索。建筑成就了艺术,它将简单的建筑带到了精神层面的欣赏与感受,这正是它最美,最值得我去了解分析的地方。由于哥特式建筑是西方的著名建筑, (C:/Users/ 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sentence_detail/60.htm" \t "C:/Users/Administrator.2016-20160807BW/ AppData/Local/Temp/Rar$EXa0.264/《我的论文》文档检测报告/htmls/detail_report/right )存在一些语言文化方面的差距,此文仅是对哥特式教堂艺术特色的浅析,总结出来的一些观点,结论也是比较肤浅的,我会继续关注哥特式教堂建筑方面的文章,或者亲身去实践,去了解一些教堂文化,更深层次的结论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晓琳.西方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87

[2](美)克雷纳马米亚.加德纳艺术通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371

[3]李少林.西方建筑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8-52

[4]徐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欧洲艺术[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61-65

[5]李建群.欧洲中世纪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5-207

[6]王谢燕.震撼的美术·哥特美术·压抑下的情绪[M].重庆出版社,2010年版

[7]李倍雷.西方美术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81

[8]朱子怡.欧洲大教堂[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38

[9]李泰山.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J].2006年2月

[10]赵鑫珊.哥特式建筑——“上帝即光”[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11]洪洋.世界艺术宝库——哥特式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范铁权马世荣.城市旅游开发和旅游城市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2年版,288-292

[13]萧默.世界建筑艺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刘金祥.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美学意蕴[J].2014年2月19日第008年版

[15]徐晋.论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艺术及其影响[D].2012年版

[16]乔治·扎内奇.西方中世纪艺术史[M].浙江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艺术概论》12_新复习知识点

《艺术概论》孙美兰复习知识要点 刘志飞整理 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1.什么是艺术?p1 2.艺术的三个突出特点是什么?p2 ●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3.《黄河大合唱》光末然词冼星海曲 第二节艺术形态的划分 主要看我给大家的笔记内容,包括涉及到的名词、作者、作品、国籍等!! 要注意的知识点有: ●时间艺术有哪些?音乐、文学 问:为什么音乐能够显示出特殊的魅力?答:P6 《送别》李叔同 ●空间艺术有哪些?绘画、雕塑 问:运用色彩传达审美经验的三种方式是什么?答:P9 ●时空艺术有哪些?舞蹈 ●19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连作《卢昂大教堂》 ●后印象主义三杰:法国塞尚、高更;荷兰凡高(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各自的代表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画派(列维坦、列宾等代表作) ●俄罗斯的康定斯基属于热抽象;荷兰的蒙德里安属于冷抽象 ●美国当代“乡土写实主义“画家怀斯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舞蹈的三要素:姿势、结构、动作。(参考我讲课内容的笔记) ●芭蕾舞P18 ●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戏剧的体验派与表现派。(参考我讲课内容的笔记) ●中国梅兰芳的表演体系P21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建筑三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建筑美学法则之一:“形式服从功能”,19世纪末美国建筑学家路易斯.沙利文提出。 ●问:西方古代建筑(古希腊)的三种柱式:多利斯(男性)、爱奥尼亚(女性)、科林斯分别不同的特 点有哪些?P25 ●印度的泰姬陵。 第三节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1.外在世界 2.内在世界 4.二者构成关系特点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来展示内在世界、通过物质世界来展示精神 世界,通过自然世界来展示社会文化意识世界,通过实体世界来展示心灵世界.这是各种类型的艺术形态构成关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 5.巴赫(德)——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浅析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摘要 哥特式建筑是12世纪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1]。哥特式教堂建筑,作为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且以其独特且鲜明的艺术风格对西方乃至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通过三个章节概述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一章写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分析介绍了哥特式教堂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几个教堂,例如: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第三章论述了哥特式建筑对绘画、对雕塑、对其它建筑产生的影响。其尖肋拱顶,飞扶壁和花窗玻璃的特点,反映了哥特式教堂建筑中的宗教精神,表达了内心神秘、向往神灵的强烈感情。因此,浅析这一论文主题,为我们了解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教堂;艺术特色 Abstract In the 12th century,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originated in France, popular in Europe in the 12th to the 15th centuries. Gothic church build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forms of the Middle Ages, is a symbol of the times, and with its unique and distinctive artistic style of the West and the world build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through three chapters. Chapter 2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typical churches in the Gothic churches, such as Notre Dame Cathedral, Lance Cathedral, Cologne Cathedral, etc.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Gothic architecture on painting, sculpture, and other buildings. Its sharp ribs, flying walls and flower window glass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Gothic church building in the religious spirit, expressed the inner mystery, longing for the strong feelings of the god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the medieval Gothic church building has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value. Key words: Gothic architecture; church;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目录 TOC \o "1-3" \h \u 摘要I Abstract II 目录III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成与发展1 二不同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及艺术特色1 (一)早期哥特式建筑1 1.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1 2.巴黎圣母院2 3.初期哥特式建筑特点4 (二)中期哥特式建筑4 1.兰斯大教堂4 2.亚眠大教堂5 3.盛期哥特式建筑特点6 (三)晚期哥特式建筑6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哥特式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古典式哥特艺术与当代哥特艺术 古典哥特式艺术开始于法国巴黎1140—1144年路易七世掌玺官苏热重修圣德 尼教堂之时,而后才开始波及全欧洲。古典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它涉及到多极的评价,并且因为欧洲民族发展中的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当代哥特艺术设计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出现,具有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和风格特征,体现出了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另类特质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独 特的艺术价值。提到“哥特”一词,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饰或者装饰画。而它最初用来指代德国古民族。美术史上的“哥特式艺术风格”指的是12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哥特”一词又开始被认为是和黑暗、奇异、鬼魅相关联了。

阴郁、颓废、暴力、血腥、恐怖是哥特艺术带给世人的鲜明感受。哥特艺术与基督教的兴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黑暗之后,基督教文明逐渐臻于成熟。而主要服务于宗教的艺术,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不同的艺术门类当中,哥特艺术的显现程度是不一样的。哥特艺术风格表现最为强烈的是建筑,其次是雕塑,再其次是绘画。这种情况的形成,是与当时欧洲艺术的表现技巧、材料技术、传统积淀等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的。 中世纪早期的时候,哥特艺术多用于建筑。早期教堂大多是在罗马风格建筑形式的变体基础上兴建的,当然拜占庭除外,拜占庭的教堂采用了帆拱和鼓座的创新设计,使得教堂在穹项的高度、跨度、内部的采光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罗马建筑要有进步。但是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要求也是不断更新的。哥特式教堂在外部造型、建筑高度、室内空间、艺术形象等方面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其中尖拱、飞扶壁、彩色玻璃花窗、外部的高塔等成为其最为醒目的风格标志。这种风格标志强烈、不会与其他艺术语言混淆,最为浪漫地塑造出地面上的人们与天国的神灵相联系的实体形象,因而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哥特式的雕塑是在中世纪雕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现在来分辨哪一件雕塑属于哥特风格的作品,必然要和哥特式产生之前的雕塑艺术风格、以及哥特式消亡之后的各种雕塑风格同时对比才能知道。哥特式雕塑风格最为强烈的还是教堂建筑上的雕塑。因为在哥特式之前的中世纪风格的雕塑,都太拘泥于建筑构建的形态。譬如人形的柱子,人物形象就很呆板,比例失调不像真人,别扭得很。哥特式的人物雕塑虽然有的也存在比例失调的问题, 但柱子上的人形雕塑已经比较接近真人形象了,而且雕塑也大多挡住了柱子,尽管雕塑有时就是柱子的一部分,但是柱前的人形雕塑与柱后面伸出来的柱头看上去已经是脱离的,就仿佛柱子是柱子、人是人一样。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设计的概念(design):从字面上说,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 CI设计:企业的整体形象设计,即CI设计,又称企业识别设计,是指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从而创造最佳经营环境的一种经营战略。有三个主要的层面: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意匠:意图与匠心,只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在文学艺术方面,与设计同义。 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是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创造性方法。 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广告:广告是一种用登报、广播、招贴等形式介绍商品、服务性事业等的宣传方式。 陶:陶器的材料是粘土,烧造温度低,一般在1200℃以下,表面有的有釉、有的无釉。 瓷:瓷器的材料是高岭土即瓷土,含有的长石、硅、铝等成分比粘土要多得多,烧造温度在1200℃以上,表面有釉。唐三彩:指产生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流行于西安洛阳地区的低温多彩釉陶冥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釉下彩:纹饰是绘在经素烧的胚胎上,绘饰后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在透明釉下,所以称之为 釉下彩。青花是釉下彩中的主要品种,其特点是在白瓷胎上用含金属钴的青料绘饰纹样或图画,烧成后文饰成蓝色。明式家具:明式家具主要指那种以硬木制作于明代和清代前期,江南一带,设计精巧,制作精致,风格简洁的优质家具。明式家具在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的成就上已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设计智慧的杰出代表。 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美术,简称民间工艺、民艺,指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就地取材,以手工艺生产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它大致包含三大类内容:一是诸如民间年画、剪纸等具有突出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二是家具、交通工具、服饰等偏重实用的器物;三是如神像、供品、祭祀器具等带有宗教色彩的物体。民艺的设计普遍具有原发性。还具有功利性特征、民俗性特征以及工艺性特征。 巴洛克:16、17世纪,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设计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史称“巴洛克”、“罗可可”时期。这一时期以浪漫风格为特征,追求标新立异、活泼浪漫,造型夸张,奔放,深受贵族阶级的欢迎. 洛可可: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盛行的设计风格称为“罗可可”,它是“巴洛克”设计风格的延续与变异,其特征是纤细柔美的造型与华丽的繁饰,自然主义的装饰题材与夸张的色彩组合在一起。 工艺美术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的传统;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古典风格;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的功能;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为了创造性的构成并传达视觉信息所作的设计,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完成传达信息的目的。它是对视觉环境进行管理、构成,并以综合的立场创造出于人类最为匹配的视觉传达的创造性活动。视觉传达设计以眼睛为主要的信息载体,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分类:印刷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企业整体形象设计 展示设计:展示设计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产生、发展和繁荣的。现代展示设计扩展为:提高展示陈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中使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共同满意,使主办者和承办者获取最大的利益。展示是一种最直接和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宣传、介绍、交流、传播和推销为目的。他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多元空间的视觉传达设计、综合性信息传达设计、多学科技术综合应用的设计。 新艺术运动:1890-1910年期间,在欧洲兴起了一场装饰艺术运动,涉及建筑、家具、产品众多艺术领域。是一个注重艺术设计形式的运动。幽香时和法国是主要策源地。最著名的是比利时设计师凡德威尔德和维克多霍塔。“霍塔旅馆”是新艺术设计中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包豪斯: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有完整的设计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学院,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乌尔姆设计学院: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小城市乌尔姆成立,一直到1955年才正式招生,比尔担任第一任校长。乌尔姆设计学院的目的是培养工业产品设计师和其他现代设计师,提高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的总体水平。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社会政治三大方面的训练,成为企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是设计教育理工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从那个时候开始,世界的设计教育就形成以艺术为依托和以理工为依托的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的区别在于设计教育的内容上,以理工为依托的主要是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以艺术为依托的主要是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插图设计等。 后现代设计: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了“丰裕型社会”,注重功能的现代设计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功能主义从50年代末期的被置疑发展到面临严重的衰退和危机。生活富裕的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功能所带来的有限价值,而希求更多更美更富装饰性和人性化的产品设计。因此催生了一个多元化设计时代的到来。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艺术学)——艺术概论万学海文考研专业课教研室 一、名称解释 1、克莱夫·贝尔 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20世纪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创建人。《艺术》是其代表作。其有关艺术的观点: (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的基本性质”。 (2)有意味的形式来自艺术家的创造.。贝尔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形式,如在艺术中运用得当,也是有意味的,不过优秀的艺术家却要创造形 式,而不仅仅是摹仿形式。 (3)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贝尔认为“艺术是精神生活之必须,也是精神生活的产物”,“艺术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也从精神生活中有所汲取”。 2、科林伍德 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曾执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重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心灵德思辩》、《历史哲学》《牛津英国史?第一卷》、《新利维坦》、《自然概念》、《历史概念》。表现主义美学经科林伍德的着力宣传成为20 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理论被称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论”。 美学观点:(1)艺术“是表现性的”。科林伍德认为真正的艺术不是再现。(2)艺术“是想象性的”。他指出:艺术品是艺术家“想象的创造物”,艺术家的想象绝不仅是视觉或听觉的活动,而“是一种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 3、《美育书简》 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本书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范畴.弘扬人的

哥特式建筑赏析

中国矿业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e and technology 现代设计艺术结课论文 题目:哥特式建筑赏析 姓名:周盛林 学号:02100820 专业:工程力学10-1 时间:2011.05.03

哥特式建筑赏析 【论文摘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论文关键词】 哥特式建筑背景风格装饰塑造作品地位成就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

艺术概论归纳

艺术概论 1.元代画家王冕以画(梅)著称 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乔托认为是(现在主义)画派的鼻祖 3.1935年世界上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 4.艺术起源于“巫术”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提出的 5.《西游记》《封神演义》体现了(宗教)对文化的深刻影响 6.中国电影艺术的诞生标志是(《难夫难妻》)的问世 7.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 8.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被认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 9.我国的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剧是(《渴望》) 10.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被公认为“现代舞之母” 11.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为“石头交响曲”的建筑是(巴黎圣母院) 12.《玩偶之家》是十九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作品 13.被誉为“米点山水”的是北宋画家(米芾) 14.《思想者》《青铜时代》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代表作 15.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又称为《(第五)交响曲》 16.梅特林克的流幕梦幻剧《青鸟》是典型的(象征主义)话剧 17.《日出印象》《浴女》是法国(印象主义)美术代表作品 18.法国著名艺术作家丹纳的作品是(《艺术哲学》) 19.芭蕾起源于(意大利) 20《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南唐)《顾闳中》时代的绘画作品 21.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最早提出艺术起源(表现) 22.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是他的(《第九交响曲》) 23.1903年,美国第一部重要影片(《雁南飞》)问世,开了美国西部片先河 24.《十日谈》是欧洲文艺史上(文艺复兴)是的一部现实主义巨作 25.德国美学家希勒的美学理论名著是(《美育书简》) 26.最早的传奇小说是唐朝的(《古镜记》) 27.世界第一部电影导演史(法国)乔治*梅里爱 28.《丧钟为谁鸣》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29.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30.《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重要作品 31.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时(象征主义)的重要著作 32.古罗马和拉斯的重要著作是(诗艺) 33.《晨》《幕》《昼》《夜》这一组寓意深刻的大理石雕刻石油(米凯击落)为美蒂奇教堂设计的 34.(《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著名烈宾的作品 35.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之一的达达主义形成于(二十)世纪

艺术概论考试资料

1、设计美的形态主要体现在:功能与形式在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审美的对象性三个方面的统一。 2、艺术设计“三功能”:1、实用功能;2、认知功能; 3、审美功能。 1、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由拉斯金、莫里斯领导的,既反对当时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风格,有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所造成的粗陋外形。 2、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的条件是它审美属性的鲜明性。 4、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三个阶段。 5、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 6、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7、以艺对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8、艺术家的情感不是凭空而生的,它来自于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的认识和感受。 10、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以不重复性和不可重复性为前提。 11、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12、平面设计的开端是从文字的创造时开始的。 13、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毕昇,在欧洲发明金属活字和印刷技术的是古腾堡。 14、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是哥特式、罗可可式、日本浮世绘 15、莫里斯的设计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崇尚哥特式风格;二是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纹样中汲取素材与营养。 16、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流行,也是最早的艺术发生学说的是摹仿说 17、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18、在明亮处,人眼对黄绿色色具有最高的感受性。 19、现代主义运动是一场真正的设计上的革命,使设计成为为大工业化生产服务的活动,它产生的时期为二十世纪初期 20、巴洛克风格始创于意大利 21、哥特式建筑设计以其巧妙地构造,在充分实现教堂功能的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宗教特征 22、对设计的评价按方法分可以分为综合评价、单一评价 23、艺术语言构成的因素有意念、物象、艺术形式、工具材料及技术、艺术方法 24、艺术反映的对象是实际生活、劳动、思想、政治 25、实体空间相对于虚拟空间,具备的特点有空间范围明确、空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 26、波普设计:反叛正统的追求完美、整洁、高雅的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 27、图卢兹——劳德累克是法国“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红磨坊》海报让法国“新艺术”运动的领导人物谢列特也认为是开创新风格和新设计的经典作品。 28、比亚兹是“新艺术”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和插图画家之一。他单纯的黑白线条插图,充满了强烈的主题,丰富的想象,被称为“新艺术”运动的“疯狂孩子”。 29、莫里斯的设计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崇尚歌德式风格;二是主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纹样中汲取素材与营养。 30、平面设计的开端是从书写、文字的创造时开始的。(苏美儿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汉字)。 名词解释: 1、意念简称"意",是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想法――一种思想,观念,或是某种感情,趣味和情调.是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受到某种客观存在的刺激或启迪而在头脑中形成的. 2、文脉所谓文脉,在语言学中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 3、极少主义极少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其特征是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摒弃粗放和奢华的修饰以及琐碎功能,强调简洁通畅来疏导世俗生活,关观照人文层面。 4、隐喻从修辞学上讲,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即赋予一个词本身没有的涵义或者是用另外一个词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意义。 5、硬边艺术抽象主义绘画的一个派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当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成为流行的画风时,一些从事几何抽象主义创造的画家,则试图用几何图形或有清晰边缘的造型,推出一种新的风格与之抗衡,这种风格有明确的边线和轮廓,所以被人们称作硬边绘画。他们拋弃了抽象表现主义通常采用的色彩明暗对比和有立体空间的画面效果,代之以重视色相对比和平面感的大块色面,色彩限制在二、三个色调内,前景与背景之间没有区别。 6、后现代主义 产生时间: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欧美 特征:一种文化倾向(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7、解构主义是1980年代末期兴起于建筑设计界的派別。 理论的核心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不仅否定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学原则。 8、过渡高科技风格又称“改良高科技风格”,是一种针对具有工业化特征的高科技风格的嘲讽、调侃,具有高度的个人表现特点。设计荒诞不经,表现设计师对高科技、工业化的厌恶。因为这种风格的明显讽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广泛的欢迎,只能针对个人、少来生产。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在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介绍,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 中世纪的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但“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最先出现在12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北部。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在1140至1144年组织了其修院教堂唱诗坛的重建工作,他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而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体现同一风格的英国教堂还有建于1220年的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建于1245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当时巴黎已取代罗马而成为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天主教信仰的虔敬气氛,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强调的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思考去得到天主的感召等因素,都在高大、明快、奢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神学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得以表述和体现,所以这种艺术风格深受法国人的青睐。法国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成熟标志乃是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此外,1215年重建的夏特大教堂,建于1220年的亚眠大教堂和建于1225年的兰斯大教堂都是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典范。法国人在其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这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 表作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装修,风格设计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在欧洲开始流行的,这种建筑风格主要是在欧洲有比较多,其有独特的特点,但国人对这种建筑风格可能不够了解,这建筑风格的代表有很多,基本上都在欧洲,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2.尖肋拱顶是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3.飞扶壁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

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4.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1.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2.巴黎圣母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始建于1163年,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3.德国科隆大教堂造型古朴豪迈,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作品。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玫瑰窗

彩色绘画玻璃窗 具体特征是: 1.门窗由半圆拱形改为尖拱,更具向上的方向感。 2.柱子采用束柱,就是一根柱子做得好像几根细柱捆成一束,垂线感觉强烈。 3.拱顶则用尖券X形交叉式或六分肋拱作为承重构件,使大厅显得高耸而奇特。 4.飞扶壁在外墙与柱间的运用起到了斜撑的作用。同时,飞扶壁做得 很空灵,也起到装饰作用。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世纪末,德国的确康拉德·费德勒首先提出了“美学的根本问题与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不同”的新见解,把美学和艺术问题的研究区分开来,从而基本解决了建立艺术学学科的关键性问题,因而,人们称费德勒为艺术学之父。 2、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3、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三个特点。 5、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理论的著名画家是张璪。 6、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 7、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和现实主义画派鼻祖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家乔托。 8、“现代戏剧之父”是挪威的易卜生,他的《玩偶之家》揭示了娜拉的觉醒,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品。 9、法国18世纪评论家布封在《风格论》中提出“风格即人”的著名观点。 10、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的提出者,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11、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 12、法国艺术理论家泰纳提出决定艺术创作的“三因素”说,即时代、和种族和环境。 13、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建筑,细瘦高耸,具有崇高的艺术风格,这种建筑被称为哥特式建筑;而流行18世纪初的法国的一种建筑,富丽堂皇,装饰奇特精巧,富有动感,这种建筑被称为罗(洛)可可式建筑。 14、“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它是我国东汉时期的雕塑作品。 15、“情动于中形之于声”,由此可见,音乐最基本的属性是抒情性。 16、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或《艺术论》书中提出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17、关于“文化”的定义,自19世纪中叶以来,许多学者从自各不同的领域,以各自不同的方法对文化这一综合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关于文化的众多定义中,较有影响的是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 18、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艺术传播主体、艺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 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19、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