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廊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但分区更明确,这也反映了阶级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城等。

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春秋末年越城——战国筑金陵邑城——三国建都城建业——晋改名建康

宰相谢安和大匠毛安人主持扩建、建“建康宫”——建军政中心东府城,建西州城安置诸王,形成宫城、东府城、西州城鼎足之势;三城之间是坊里商市;城共九门,每门三道,上有重楼;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寺园林新建。

建康城因位于长江岸边的丘陵起伏的地区,山湖河等地形较复杂,而且是各朝逐步扩建,因而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但其中宫城部分则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比较方正规则,坊市地区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情况。建康城实际上是一组城市形成的。

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经济中心转向长江流域;大运河开挖,沟通南北交通;国内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发展。

运河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三大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

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

长安是在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新建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对今后的城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城市规模,道路宽,坊里面积大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统一的强大威力。城市布局有一定数字的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城市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突出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任何城市。

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金的中都、元大都都间接受长安的影响。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如唐代位于中朝边境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吉林宁安),其布局方式基本与长安同。日本的古都平京城、平安京,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

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

城市规划布局:长安城的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洛阳主轴线偏于一侧,布局不对称。

皇城和宫城:长安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宫城南面是皇城;洛阳皇城宫城位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

坊里:长安城坊里面积超过实际所需;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二部分,南北均有坊,划分和形状方正规则。

道路系统: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相似,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道路网不像长安那样完全对称,宽度吸取长安经验比较适合交通需要,没有过多浪费用地;

市肆:长安城内有东、西二市;洛阳城内有三个比较集中的市。洛阳水运比长安发达,是物资的集散地。

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

10万户城市增加到40个;出现繁华的商业街;南方城市成为巨大经济中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大规模营建都城并继承汉族城市规划传统;集镇大大增加;有的发展为城市;城市防御工事加强,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关厢;坊里的封闭模式被打破。

五代及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当时都城的情况?

开封有三套方城,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最内皇城,第二重建城,最外罗城;城门名称有代表它联系的地区,各城门都有瓮城,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城垣平面形状不十分规则;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街景是在狭小的的街道两旁,尽是店面,有的张灯结彩,有的挂名贵的字画,有的建有欢楼,有各种招牌。反映了当时街道商业景象的繁荣。

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

1 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

2 改善旧城拥挤之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 制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绿地增加城市绿地

这个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南宋临安作为都城在宫城布局上有何困难?

河道多,集中的市,供行商住宿及储存货物的塌坊,商业街道通宵营业,寺院多;临安的地形复杂,城市完全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官署也多利用原有建筑分散各处,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就街道也完全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寺庙多。

宋刻《平江图》有何价值?从中反映出古代江南城市骨架的相对稳定性和空间的走向开放,如何解释?

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上也是较早的作品,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平江图》所绘的建筑物位置相对准确,说明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考古勘探确认苏州是在原址上不断重建的,与一般古代封建都城多舍弃原址决然不同,是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平江城平面不是很规则方正,这与水网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没有严格的里坊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城市就不会随意迁址。

宋元时代泉州城的发展有何历史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有何有利自然地理条件?

1 唐代统一全国后,国势强盛,经西域通西亚及欧洲的商路又恢复。

2 泉州及其附近地区手工业以很发达

3 造船业发达

4 唐宋以来,政府对贸易通商采取鼓励及保护的政策。

5 西亚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使欧亚交通畅通

宋代泉州港的范围很大,泉州湾上的后渚港是当时最大的港口。

泉州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元末以后泉州走向衰落的因素有哪些?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最早的城垣为子城,筑城时环城皆植刺桐,故泉州又名刺桐城。平面布局不规则,是由地形限制及逐渐扩建形成的。道路以十字街为骨架,城南码头商市。“蕃坊”无明显界线,更无防御,受中国当局管理,筑有清净寺。

海盗侵扰、海禁、帝国主义东侵、港口的逐渐淤塞。

元大都规划建设有何特点和成就?绘制平面简图。

是自唐长安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至今保留下来。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 完善的上、下水道。

4 规划和建设由刘秉忠负责,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

明代南京城规划中皇城与旧城的布局关系如何?绘制平面示意图。

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城、皇城三重。皇城及宫城布置完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又加以发展,皇城并未在六朝、南唐宫室的基础上修建,而是位于原金陵城

东门外,偏在应天府城东南隅,系填燕雀湖而成,主要考虑风水、形胜因素。应天府城即是现在的南京城。城墙按照河流、湖泊、山丘等地形,从防御要求出发修建,呈现不规则形。外城主要从城市外围防御要求出发,在应

天城的外围,利用天然土坡筑城。

明代北京城规划是如何利用和更改旧元大都的?绘示意图说明。明北京规划有何特点?

1 利用了元大都的街道作为基础,来建设明北京城的街道。

2 明代北京城依然分为三重,元明规划均遵循宗教礼法,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3 居住单元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

4 明代市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形成了繁华的商业区,大陆布局极不规整。

5 明代园林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在大内西部,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了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设置了景山公园。

6 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

1 充分体现传统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分为以宫城为中心的京城、皇城、宫城三重。

2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其长达8公里,经过9重门阙;直达外朝三大殿,内廷三大殿,经神武门,景山,地安门而达鼓楼,钟楼;

3 街道以元大都的街道为基础,东西交通因皇城居中而阻隔,外城出现新的东西干道;

4 市肆中心由元大都的鼓楼一带移至东四牌楼和城南正阳门外,出现集中商业分门类街道和定期集市。

5 居住区划37坊。内为四合院,内城为官宦贵族,富商。外城住一般市民;水系沿袭大都;但运河不再入城)

我国明代陆上和海上城寨防御手段从城寨平面上得到哪些反映?举例说明。

陆上城寨以杀虎堡为例:由于新旧两堡之间东西筑墙连成一体,杀虎堡仅留南门,门有瓮城,城内沿北墙正中建有玄武庙,平集堡有南北门,南门较大有瓮城,中间的夹城开东西二门。海上城寨以水城为例:水城由水闸引海水入城,为泊船之所。城内东西之间的街道为主要街道,西北东南向,偏西跨街建有鼓楼,与鼓楼对峙的还有钟楼,南北门之间也有街道但稍有错开,并不正对。

明代平遥城、太谷城繁荣的因素是什么?给城市建设带来什么成果?

平遥,太谷逐渐成为全国性票号中心城市,主要是由于晋商的崛起。

在城市建设方面平遥、太谷城内票号、店铺众多,票号建筑前为店面,中间为管理部分,后有客房,沿街建筑十分考究,内部装饰华丽。由于票号这种经济发展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内所以没有突破封建城市的布局,票号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只是反映在城内的建筑上,如高墙深院的住宅和装饰繁琐的店面。

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可分为那几个阶段?从这些阶段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说明其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

A 19世纪中叶至末叶。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租界”,这一时期“洋务派”采用资本主义技术开办工厂,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B 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马关条约》签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班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连年战争,谈不上什么城市建设,租界畸形繁荣。

C 20世纪20年代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名族资本主义有较大的发展。

D 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战以前。“四一二”事变后,正直中心在南京,经济中心在上海,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并制定过规划。

E 抗战期间至解放前夕。军事工业及资源的开发,是一些城市得到扩建和新建,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基本没什么建设,解放区着手改变一些旧城市的不合理状况。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的上海市规划三稿有哪些在二稿基础上的改进?应用了哪些当时较先进的规划理论?在中国近代城建市上有何价值?

进一步研究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是绿地占全市用地28%;研究了工业区的分布,并提出在工业区附近建立住宅区,以减少人流;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在对外交通方面,拟在吴淞藴藻滨建集中的引入式港口,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并在何家湾设新的编组场。进一步研究市际与市内交通问题,发现了上海存在的实际问题,如编组站的设置问题。“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速干道”。

与中国近代其他城市规划相比较,在工作方法和科学性上精细得多,在规划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调查资料,在近代新的规划理论的传播上也起了一些作用。

大连有何优越自然地理条件?俄日帝国的大连规划各有何主要特点和问题?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港湾原名大连,与旅顺相距40公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1900年帝俄规划分三区,即“欧罗巴区”“中国区”“行政区”。巴罗克式道路网,港口占大部分海岸,;预留的车站位置接近中心地区,以一条放射路连接市中心的“尼古拉广场”;192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平面图反应向西

部以方格网道路划分街坊。注重实际。特点:东部路网重对景,风格较统一街坊用地零碎,歧视中国人的分区。

旧中国在帝国主义独占下的城市规划有何共同点?如何评价?

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外国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严格分开。

3.引进外国建筑的形式。一般引进占据国本国的建筑形式。

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有过统一规划的城市,城市内各项物质要素的安排,比较合理,城市的面貌风格也具有一定统一性。在某些具体技术上,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建筑及道路充分利用及配合地形,建筑形式、色彩与地区的天然地形、环境良好的结合,道路对景的变化及城市轮廓的处理,绿化的细部处理,市政工程中的某些技术问题等确实值得汲取。

国名党政府1929年的南京‘首都计划’中的城市平面布局要点有哪些?从技术上讲有何问题?

1城市分区。计划将城市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及住宅区。

2道路系统。计划中的道路系统模仿当时美国一些城市的方格网加对角线形式,计划不顾已有现实,生硬的将南北向道路系统插入,形成许多支离破碎的三角地带。还打算将古城墙改为“环城大道”,形式汽车,而且成为“风景路”。实际上南京城墙高出地面6~18米,转角多为锐角,高低不平,两边砌砖或石中间填土,不能承重。

“首都计划”主要目的在于政治宣传,因此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以后建设中,基本上没有按计划进行。

外国城市建筑史 复习

16-17学年《外国城市发展史》复习纲要 第一讲古代世界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典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简答题: 1.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二讲古代西方国家的城市文明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基本内容 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的主要论述。 3.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典型代表 4.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5. 罗马营寨城 图释题: 1.罗马帝国广场群 2.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模式图 3.古希腊广场 简答题: 1.简述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关于城市建设的主要论述。 2.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思考题: 1.绘图并分析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点。 2.古希腊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希腊——罗马 第三讲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中世纪城市的主要构成要素。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起源类型。 3. 中世纪西欧城市广场的形态类型及代表。 4.贝纳沃洛归纳的中世纪城市特色, 图释题:

1.佛罗伦萨教堂广场与西格诺利亚广场 2.坎坡广场 思考题: 1.分析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良好的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原因。 第四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城市 基础知识点掌握 1.文艺复兴时期用理性原则考虑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人。 2. 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用文艺复兴思想设计出城市蓝图(斯福尔津达)的人。 3.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王国的帕尔马诺瓦的设计师。 4.阿尔伯蒂“理想城市”规划模式特征。 5.文艺复兴建造或扩建的城市的典型特征。 6.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特征。 7.巴洛克的城市规划特征。 8. 巴洛克的城市设计思想的深远影响,城市。 9.巴洛克时期罗马改建规划的设计师。 10.绝对君权时期的广场典型案例。 11.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 图释题: 1.费拉锐特的理想城市 2.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市 3.罗马市政广场 4.圣彼得广场 5.圣马可广场 6.协和广场 7.波波洛广场 简答题: 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 2.简述凡尔赛宫的规划设计特征。 思考题: 1.巴洛克的城市规划思想的特征,并谈谈你的认识。 第五讲近代西方的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基础知识点掌握 1.工业革命后,各国政府采取消除城市环境卫生弊端的措施、法令。 2. 拿破仑第三时期巴黎改建计划的规划师。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城市建设史考试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一、填空、选择、判断: 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2、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4、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6、在原始村落后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烧制瓷器的陶窑区等。 7、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8、周代的周原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位于陕西的西安。周代的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从周原迁都丰京及镐京。 9、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10、商是第二个奴隶制王朝,统治600余年。殷商时代已出现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立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一定规划建设的城市。 11、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2、唐代国内最大的三个商业城市:南方海港广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广陵)、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 13、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①广州——羊城、楚庭、仙城,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古城。②泉州:城市平面是不规则形的,其港湾上的后渚港是当时最大的港口。③明州(宁波)。 14、辽金地区的城市:(P103) ①辽:上京--内蒙;中京--内蒙;南京--现北京。②金上京--黑龙江;中都--现北京。③元:上都—内蒙;大都—北京。④西夏:黑城—内蒙。 15、明清时期地区封建性统治中心城市(P143):成都城:“天府之国”、茶馆最多。 16、明代军事防卫城市:(P153)①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②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③“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驻榆林)、甘肃、宁夏、固原④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17、近代的中西部城市:①抗战时内地城市:1)内迁工业集中的城市:武汉、长沙、重庆、衡阳。2)交通发展引起变化城市:宝鸡。3)开采战略物资发展的城市:玉门。②革命根据地城市:红色故都瑞金,革命圣地延安。 18、“江南六镇”:苏州辖下的周庄、同里、甪(lu)直和浙江的乌镇(嘉兴)、西塘(嘉兴)、南浔(湖州)6镇。 19、旧城市的不同变化类型:①产生局部变化的封建城市:北京、南京、广州②开设“商埠”、“铁路附属地”而引起变化的城市:济南、沈阳、重庆、苏州③传统商业城市衰落:江苏淮阴、上海的嘉定。 20、变化中的传统城市--北京的四个表现方面:①教会建筑群与使馆区的出现②城市功能与结构的变化③封建帝王禁地的开放及新类型建筑的出现④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 21、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与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与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

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历史 2019.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纪念劳动节专刊出版。专刊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 B.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问题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劳工和妇女的地位得到改善 2. 1923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发表演说:“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吾党欲求真正之成功……要靠党员的成功,不专靠军队的成功。”“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 A.全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B.创立革命政党,推进民主革命 C.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两党合作 D.组建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 3.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先后攻克汀泗桥与贺胜桥,率先攻人武昌城,俘虏守敌1万余人,基本上歼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两湖战事胜利结束。这表明 A.国民革命在闽粤等省兴起 B.共产党开始掌握革命武装领导权 C.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D.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取得了成功,但1927年中国共产党却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这体现了 A.农民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C.毛泽东的党内领导地位确立 D.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5.右图为1935年5月7日《新民报》刊登的“华德牌”电灯泡广告。 这一广告反映了 A.近代生活方式得到了普及 B.国货畅销取代了外国商品 C.家电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中国民众反侵略情绪高涨 6.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某次会战,关于 这次会战说法正确的是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八路军在会战中取得平型关大捷 C.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胜利 D.会战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首先,我今天跟汪哥交流了一下,他说,你们最好不要都抄这一份答案,最好自己改改,要不都一样的话,分数都不给你们很高,恩,大家好自为之吧。。。。还有这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了,汪哥说,把这份资料背下来就可以了,觉得还不够详细的,你们自己去问汪哥要卷子吧。。。 一、名词解释4×5(分)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8、罗马营寨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篇(1—8章) 第一章 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P2) 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P7)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城廓均是防御性的。奴隶主贵族居城,一般人民城外廓。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P14) 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P15) 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 1、曹魏邺城的规划 (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 复原图特点: (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 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2)长安城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 缺点: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

中外城建史2 (1)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时期。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3、我国最早的居住单位是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6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是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都有 座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11、罗马市政广场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庙宇等共同 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 (本题2分)。 16、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瓦子出现在中国的什么朝代( BBDBA DDBAB ) A西周B北宋C元朝D明朝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作品 A米开朗琪罗B柯布西埃C密斯凡德罗D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A马面 B角楼 C翼城 D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时期改建的 A、文艺复兴运动 B、巴洛克时期 C、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我国唐代边远地区把马面用做仓库用途的城市是() A、统万城 B、高昌城 C、交河城 D、北庭城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镇() A、汉口 B、佛山 C、朱仙 D、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A、南通 B、济南 C、嘉庆 D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仑 D、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A、市中心设置广场 B、密集的道路网 C、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产生的过程; ●《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 ●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 ●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汉长安的布局特点; ●理解汉代军市、陵城; ●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 ●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 ●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 ●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 ●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 ●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 龙泉府等); ●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 ●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 ●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 ●后周世宗柴荣颁布的汴梁改建诏书的主要内容? ●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 ●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 ●泉州的基本格局;

●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 ●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 ●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 ●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 ●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 ●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 ●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 ●南通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 ●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的含义; ●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 ●明清时期成都格局; ●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 ●何谓票号城市?明清时期票号城市的发展概况;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试根据景德镇或自贡的发展说明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发展特点; ●示例说明明清时期一般市镇的发展概况; ●说明归绥明清时期的发展、原因及城市的基本格局; ●大理、迪化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的分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总体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系统的布局形式与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变化。 ●宋代景德镇、明代兰州和大理、宋元泉州、北宋杭州的城市性质。 ●1、中国古代居住模式发展过程。 ●2、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城市的艺术内涵。 ●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 ●4、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与防御体系。 ●马面、角楼、瓮城、翼城、战棚含义;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两大类型; ●近代大连规划建设的特点;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7、简述周王城制对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有何影响? 答:(1)周王城的规划意匠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井田的基本单位——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2)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3)当时已会定水平并运用简单的天文知识来定朝向方位。(4)轴线对称布局。(5)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6)建筑的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8、简述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答:(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地。(2)共和时期广场建筑连续形成不相协调,帝国时期通过柱廊得到统一。 (3)广场由开敞走向封闭,有自由走向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 (4)共和时期广场组织较乱,帝国时期通过多个彼此垂直轴线组成一个整体。10、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2)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3)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12、试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主要内容及两者的差异。 答: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雅典宪章》:(1)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3)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2)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3)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者的差异: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 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 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城与廓的概念 P14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城 ●防御性 ●阶级分化 ●城与市的概念 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 ●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 五、使用教材: 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 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 六、参考书目: 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的城市 (二)中古的城市 (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四)现代城市 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部分 (二)近代部分 (三)现代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