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量测实景影像

可量测实景影像

可量测实景影像
可量测实景影像

(网载)可量测实景影像的定义与应用以网格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Internet浪潮给信息化测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条件,而以人性化服务和给予用户最大创造性空间的Web 2.0对“按规范测量”的传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提供“按需测量”的空间信息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本文作者提出的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道路。以下将扼要介绍可量测实景影像(DMI)的获取方法及其与4D产品的集成应用。

一、信息化测绘的本质是为社会提供空间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和宇航定位技术的发展,地球空间信息学本世纪将形成海陆空天一体化的传感器网络并与全球信息网格相集成,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地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 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 Change),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即4W)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个人,服务到每件事(4A服务:Anyone,Anything,Anytime and Anywhere)。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测绘的建设。要在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测绘的体系上,抓好测绘生产内外业一体化、数据更新实时化、测绘成果数字化和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和测绘产品社会化。而信息化测绘的本质和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回答各类用户提出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二、现有的4D产品不能满足空间信息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测绘地形图是测绘的任务和目标,当前测绘成果称为4D产品,即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地图(DLG)和数字栅格地图(DRG)。这些产品是由作业员根据规范的要求从原始航空/航天影像上采集、加工制作的。它们是有限的基础信息,称为基础地理信息,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大量用户需要的与专业应用和个人生活相关的信息,如电力部门的电力设施、市政城管的市政设施、公安部门重点布防设施(消防栓、门牌号码)、交通部门的交通信息、个人位置要求的快餐厅等细小的信息,这些均无法涵盖在传统的4D产品中。

例如公安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来自4D产品的仅占20%,其余80%需

要通过实地调查来补充。又如武汉市城市网格化服务系统在1:500数字地图基础上,补充调查和采集了185万个物件。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主要问题由从原始的来自客观世界的影像经过测绘人员按规范加工后,只保留了基本要素,而将上述原始影像中包涵的大量信息给删除掉了。为什么不能将原始的可量测影像作为产品(连同量测软件)直接提供给客户,由用户按需求去量测呢?

三、可量测实景影像(DMI)的引入

作者认为,如果将原始的立体影像对(地面、航空或者航天影像),连同他们的外方位元素一起作为数字可量测影像(Digital Measurable Images)存储和管理起来,并在互联网上提供必要的使用软件,就有可能直接由用户根据其需要去搜索、量测、调绘和标注出他们所需要的空间目标的信息。

第三次Internet浪潮下Web 2.0理念以及相应技术体系(Grid、Ajax、CSS+XHTML)为空间信息服务带来全新的理念。Web 2.0要求为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具备体验性(Experience)、沟通性(Communicate)、差异性(Vari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和关联性(Relation)等特性。对空间信息服务而言,可视是体验性的基础(Google Earth、Microsoft Virtual Earth),按需可量测是创造性和差异性的保障,时空可挖掘则为关联性的专业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基于空间信息网格的服务平台可有效地融合集成Web 2.0技术(如Ajax),为用户提供互动的沟通服务。Web 2.0下空间信息服务需求体系如图1所示:

Web 2.0空间信息服务需求体系

可视可量可挖掘实景影像包含了传统地图所不能表现的空间语义,是代表地球实际的物理状况,带有和人们生活环境相关的社会、经济和人文知识的“地球

全息图”。因此,可视可量测可挖掘的实景影像地图所包含的丰富地理、经济和人文信息是聚合用户数据、创造价值、实现空间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数据源,是完全符合Web2.0模式的新型数字化测绘成果。

可量测实景影像是指一体化集成融合管理的时空序列上的具有像片绝对方位元素的航空/航天/地面立体影像(Digital Measurable Image,第5D产品)的统称。它不仅直观可视,而且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插件和API让用户按照其需要在其专业应用系统进行直接浏览、相对测量(高度、坡度等)、绝对定位解析测量和属性注记信息挖掘能力,而具有时间维度的DMI在空间信息网格技术上形成历史搜索探索挖掘,为通视分析、交通能力、商业选址等深度应用提供用户自身可扩展的数据支持。所以,DMI是满足Web 2.0的新型数字化产品,是体现从专业人员按规范量测到广大用户按需要量测的跨越。

时空序列上的航空/航天立体影像可来源于对地观测体系中4D产品库。但是,其垂直摄影与人类的视觉习惯差异较大,要实现可视可量测可挖掘需要进行专门训练,而且它不包含垂直于地面的第三维街景信息。而海量的具有地理参考的高分辨率(cm)地面实景立体像对符合近地面人类活动的视觉习性,并且包含实地可见到的社会、人文和经济信息,因此地面移动测量系统获取的可量测街景影像应作为可视可量测可挖掘实景影像体系的优选产品。

移动道路测量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测绘技术,它是在机动车上装配GPS(全球定位系统)、CCD(成像系统)、INS/DR(惯性导航系统或航位推算系统)等传感器和设备,在车辆高速行进之中,快速采集道路前方及两旁地物的可量测立体影像序列(DMI),这些DMI具有地理参考,并根据应用需要进行各种要素,特别是城市道路两旁要素的按需测量。

特别要指出的是,移动测量获得的原始影像数据与相应的外方位元素可自动整合建库,而上面的按需测量是由用户在网上自行完成的,所以移动测量获取的数据就不再需要专业测量人员加工,可直接成为上网的测绘成果。

因此,应当将这样的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作为城市空间数据库中4D产品的重要补充,构建城市新一代的5D数字产品库。根据已进行的试验,广州市的DMI数据量约为1TB。

四、可量测地面实景影像与4D集成

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格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的DMI数据可以与传统的4D产品可以进行一体化无缝集成、融合、管理和共享,形成更为全面的、现时性强的、可视化并聚焦服务的5D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如图2所示。

基于这样的空间数据库,可以将移动测量系统沿地面街道获取的DMI数据与由航片/卫片加工的DOM、DLG和DEM按统一坐标框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完全可视化的地理信息数字库,实现空中飞行鸟瞰和街头漫步徜徉。同时,用户可以在图像上对地物进行任意标注,并将其链接到其他专业数据库(人口数据库、经济数据库、设备数据库、设施数据库等)中,真正实现地理信息、专业台帐信息和图片/影像信息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空间信息服务的使用功效。该集成模式可用于大范围的空间分析、通视分析、信号覆盖分析等等,并可将做好的预案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三维立体浏览,可广泛的应用于数字战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等。

五、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vLBS)

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被国际IT 业界认为是继短消息服务(SMS)之后的杀手级应用,具有上百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目前全球LBS 主要基于4D 产品,特别是采用了从粗到精的DOM 、DLG 和DEM 的集成,其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提供米级的分辨率,部分城市还采用了3D 房屋模型。其主要缺点是所提供的服务是需要判读和理解的二维地形图、影像图,即使三维城市模型也不具备可量测可挖掘功能,不能最有效地反映真实地球表面三维现实,也缺少厘米级的可视可量测实景影像。为此,作者建议采用DMI 与4D 产品集成的5D 产品来构建新一代的空间信息服务系统(简称vLBS )。

图3为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的一个界面。图中下方为DOM/DLG/DEM 的集成GIS 系统,上方为与鼠标位置相对应的可量测实景影像,右方为系统操作和属性显示界面。

在这样的系统环境下,用户可以从空中遥感进入地面,在高分辨率三维实景影像上漫游,去搜索兴趣点(POI),进而可查询图形、属性和实景影像。必要时可按需要在实景立体影像上进行立体测量(绝对精度0.8-1m 、相对精度3-5cm ),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和充实用户的参与感和创造力,也同时可以实现摄影测量的大众化。

这样的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无疑将明显优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Google Earth ,Virtual Earth 等一系列网上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图3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 Fig 3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ervice based on DMI

结束语

面对海量对地观测数据和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我们面临着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数据多到无法处理,另一方面用户需要的数据又找不到,致使无法快速及时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由移动道路测量技术获取的可视、可量、可挖掘的实景影像DMI可以达到细至cm空间分辨率,实现聚焦服务的按需测量,应作为第5D产品充实到国家地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的空间信息服务代表了下一代空间数据服务的新方向,并与空间信息网格服务、空间信息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服务有机结合,实现空间信息大众化,为全社会、全体公民提供直接服务,从而达到做大信息化测绘的目标。

可量测实景影像

(网载)可量测实景影像的定义与应用以网格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Internet浪潮给信息化测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条件,而以人性化服务和给予用户最大创造性空间的Web 2.0对“按规范测量”的传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提供“按需测量”的空间信息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任务。本文作者提出的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道路。以下将扼要介绍可量测实景影像(DMI)的获取方法及其与4D产品的集成应用。 一、信息化测绘的本质是为社会提供空间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和宇航定位技术的发展,地球空间信息学本世纪将形成海陆空天一体化的传感器网络并与全球信息网格相集成,从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地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 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 Change),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即4W)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个人,服务到每件事(4A服务:Anyone,Anything,Anytime and Anywhere)。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测绘的建设。要在已经建成的数字化测绘的体系上,抓好测绘生产内外业一体化、数据更新实时化、测绘成果数字化和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和测绘产品社会化。而信息化测绘的本质和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回答各类用户提出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二、现有的4D产品不能满足空间信息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测绘地形图是测绘的任务和目标,当前测绘成果称为4D产品,即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线划地图(DLG)和数字栅格地图(DRG)。这些产品是由作业员根据规范的要求从原始航空/航天影像上采集、加工制作的。它们是有限的基础信息,称为基础地理信息,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大量用户需要的与专业应用和个人生活相关的信息,如电力部门的电力设施、市政城管的市政设施、公安部门重点布防设施(消防栓、门牌号码)、交通部门的交通信息、个人位置要求的快餐厅等细小的信息,这些均无法涵盖在传统的4D产品中。 例如公安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来自4D产品的仅占20%,其余80%需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编制依据范围及设计概况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编制依据范围及设计概况 1.1编制依据 1.新建汉十铁路设计文件和图纸; 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 3.《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4.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工管办[2014]92#) 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6.《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1.2 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现行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规范、验标、施工规程和铁总最新规章制度等。 (2)以控制工程为主体,高度重视,合理组织,充分利用施工季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科学组织生产,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3)根据本工程特点,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类似工程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国外隧道施工和管理的成熟技术,结合以往施工经验,选择技术成熟、方法可行、措施可靠、风险可控的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并快速完成。 (4)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本着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比选施工方案,并合理配备资源,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使工程施工达到既经济又满足规范要求的目标。

(5)建立、健全消防、安全、保卫、健康体系,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施工过程实施GB/T28001标准,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保证职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 1.3编制范围 新建武汉至十堰铁路孝感至十堰段HSSG-9标段本管段里程为DK285+627.28~DK311+700,起于崔家营,后经襄阳南跨G207国道、二广高速,然后过黄家湾村、卧龙镇、杨家山隆中站往谷城北。汉十铁路HSSG-9标负责监控量测的隧道包括岘山一号隧道、岘山二号隧道、岘山三号隧道和黄家湾隧道。 1.4设计概况 1.4.1建筑限界及衬砌轮廓 汉十铁路为双线隧道,设计行车速度350km/h,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图1.0.6“高速铁路隧道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隧道衬砌内轮廓采用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衬砌》(通隧[2008]0301)内轮廓,主要有: (1)隧道内轨顶面有效面积为100m2; (2)隧道内设置贯通的双侧救援通道,救援通道宽1.5m (自线同侧线路中线外2.3m起算),净高2.2m; (3)隧道内设置安全空间,安全空间应设在距线路中

基于DMI的实景三维空间技术及应用

基于DMI的实景三维空间技术及应用 刘守军 (立得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本文详细的讨论了虚拟三维和实景三维的区别以及实景三维在行业应用中的优势,为了进一步扩展实景三维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测量系统采集的可量测实景影像的三维虚拟技术。该技术支持把虚拟对象放置于实景三维环境中,能够为各种虚拟演练、模拟布景、行动预案、城市规划等应用提供更好的可视化应用平台。 关键词:实景三维;可量测实景影像(DMI:Digital Measurable Image);移动测量系统(MMS:Mobile Mapping System) 1前言 移动测量系统(MMS:Mobile Mapping System)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尖端的测绘科技,它可以以1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完成360°道路GIS数据的采集。与传统测绘方式不同的是,它输出的数据成果既有矢量数据、属性数据,还有连续的可量测实景影像库(DMI:Digital Measurable Image),影像库中的影像由于带有绝对方位元素,因此可以实现影像中任意地物的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绝对测量的精度可达0.5米,相对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除纪录了地物的属性外,MMS还完整地纪录了摄影时刻测区的环境信息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等信息,这种真实反映地球物理状况和人类活动环境的数据,可形象地称之为“真图”(Turemap)。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三维城市的应用也在各个行业中发展起来。由于虚拟三维GIS数据的生产效率低、费用高、现势性差等问题,其推广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急需在三维GIS的应用模式上进行有意义的探讨。由于DMI的每张图片的每个象素坐标都与空间地理位置相关联,“真图”数据平台实际上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三维空间环境,即实景三维环境。那么能否开发一种技术,结合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把虚拟的模型对象放置在这个实景三维空间中,为城市规划、虚拟演练等应用提供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答案是肯

无人机航空摄影正射影像及地形图制作项目技术方案设计

无人机大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正射影像制作项目技术方案

1、概述 根据项目需求对项目区进行彩色数码航空摄影,获取真彩数码航片,并制作正射影像及地形图。 1.1作业范围 呼伦贝尔市北部区域约400平方公里。如下图:

飞行区域(红色) 1.2作业内容 对甲方指定的范围进行1:2000航空摄影,获取高分辨率的彩色影像。 1.3行政隶属 任务区范围隶属于呼伦贝尔市。 1.4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1.5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呼伦贝尔市地处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6.2万平方公里[2] ,占自治区面积的21.4%,相当于山东省与江苏省两省面积之和。南部与兴安盟相连,东部以嫩江为界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为邻,北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和西南部同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其中中俄边界1051.08公里,中蒙边界682.24公里。 (2)地形概况 呼伦贝尔市西部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北部与南部被大兴安岭南北直贯境内。东部为大兴安岭东麓,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边缘。地形总体特点为:西高东低。地势分布呈由西到东地势缓慢过渡。 (3)气候状况 呼伦贝尔地处温带北部,大陆性气候显著。以根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为北起点,向南大致沿120°E经线划界:以西为中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以东的大兴安岭山区为中温带季风性混交林气候,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为中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乌玛-奇乾-根河-图里河-新帐房-加格达奇-125°E蒙黑界”以北属于寒温带季风性针叶林气候。 1.6已有资料情况 甲方提供的航飞范围。 2、作业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3)《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3005-2010; (4)《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CH/Z3004-2010;

监控量测设计

监控量测设计 1.采用喷锚构筑法修建隧道,应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设计文件。作为施工工序中不可缺少内容,它不仅监测各施工阶段围岩和支护动态,确保施工安全,而且可为调整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确定二次衬砌和仰拱的施做时间,了解施工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提供反馈信息,作为信息化设计的依据;同时,积累资料为以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2.监控量测计划与内容 2.1 监控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开挖方式等制定。监控量测作业应根据图1所示的监控量测流程进行。 图1 监控量测流程图

监控量测计划的内容包括:量测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 施工中,当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修改量测计划。 2.2 监控量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掌握围岩和支护动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了解支护构件的作用及效果; (3)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 (4)将监控量测结果反馈设计及施工中; (5)了解隧道施工对附近建筑物的影响; (6)积累资料,作为以后设计,施工参考。 2.3 监控量测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必须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根据围岩性质、隧道埋置深度、开挖方式等条件确定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 (1)必测项目应包括下表1所列项目: 表1 必测项目 (2)选测项目应包括下表2所列项目: 表2 选测项目

(3)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实验, (4)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变形观测和记录。 (5)为围岩为土砂质时可对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内力、锚杆拉拔试验等进行量测。 (8)对一般硬岩质、软岩认为可以优化设计,减少支护结构数量时,可对锚杆轴力,围岩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等进行量测。 2.4 当浅埋隧道上方有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等,而且需要采用钻爆法开挖时,应进行爆破振动监测。 3. 监控量测作业 3.1 洞内观测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当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卡。在观察中如发现条件恶化,应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应急措施。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也应

红外线热影像量测分析应用范例

????? 利用设备表面散发热源,经红外线热影像作全面温度差异分析,判断设备状况。 1.图像解析度高可清楚判定异常点 2.可作连续监测录影,避免遗漏。 3.全面快速检测不需逐点检测,迅速判定问题点节省检测费用。 4.采非接触检测,检测时不需停机,不影响设备正常运转。 5.属於非破坏性检测,不会损及设备使用寿命。 6.针对异常点可立即着手改善并验证改善效果增加维修效率 7.在危险场所,可远距检测,以确保检测人员安全。 ?电力系统? ?接触不良 ?使用之设备规格太小 ?绝缘材料耐压不足或破损?相位不平衡或过载 ?变压器绝缘油液位高低油浸式变压器接点接触不良的实例 热点温度达208度C 配电盘配线方式错误及接点接触不良的实例 热点温度达86度C 变压器绝缘油液位严重不足实例 热影像液位温差明显 空调冷却水塔散热效率检测实例 阀门泄漏实例 连轴器对心不良实例 ?空调系统? ?冷却水塔(散热片剥落、冷却不均) ?热交换器?? ?空调主机热分布 ?管路(保温、冷却绝缘包覆不良) ?锅炉系统 ?炉壁(耐火砖、断热材料、耐火泥松脱、崩落) ?炉管(管内侵蚀,硬水沈积或焦碳凝结,管外煤渣凝结)

?炉火(点火视测,炉膛温度检测) ?热电炉(位置确定) ?锅炉(保温、绝缘包覆不良) ?管路(保温、冷却绝缘包覆不良) ?蒸气水阀(不良泄漏) ?安全泄压阀(泄漏) ?蒸气加热滚筒(内部凝结水过多造成加热不均) ?机械系统 ?培林及轴承的磨损 ?皮带磨损 ?设备异常发热 ?改善案例 问题1:S相内部接点不良 左图-改善前(温度过高度C)?????????????????? 右图-改善後(温度正常度C)??问题2:一次侧开关接点接触面不良 左图-改善前(温度过高度C)?????????????????? 右图-改善後(温度正常度C)?问题3:一次侧R相接点接触面不良 左图-改善前(温度过高度C)??????????????????? 右图-改善後(温度正常度C)问题4:二次侧接点接触不良 左图-改善前(温度过高度C)??????????????????? 右图-改善後(温度正常度C)问题5:T相一次侧接点接触不良 左图-改善前(温度过高度C)??????????????????? 右图-改善後(温度正常度C)问题6:T相负载侧接触及压接不良现象 左图-改善前(温度过高度C)??????????????????? 右图-改善後(温度正常度C)问题7:接点接触不良 左图-改善前(温度过高度C)??????????????????? 右图-改善後(温度正常度C) 问题8:接点接触不良

实景三维数字城市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 概况 通过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职能局可以将政务基础信息数据上载到共享平台上,供其他职能局共享使用,为领导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也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提供的数据共享访问接口方式,支撑各职能局专业应用系统的开发,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节约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更是大大缩短了专业应用系统的建设周期,同时又有力地保障了系统建设的成功率。 1.1建设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高速宽带、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可扩展性强的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应用各类政府业务信息系统,积极推动政务基础信息资源数字化。对内,全市各部门能借助现有业务系统在共享平台上共享所需的各类数据和信息,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审批和决策;对外,能方便、快捷地向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政府信息公开。 1.2建设范围 在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范围的基础上,从城建口4个部门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市市政管理局扩展到旅游委、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民政局、计生委、统计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其他相关政府职能单位,建设一个全市统一,应用广泛的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交换,避免无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建设内容 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已建设的,将不列入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建设内容。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正在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城建口档案电子化建设、地下管线数据库及城建口相关应用系统建设。 1.4应用范围 可应用于至少37个职能部门,既要满足各部门内部业务应用,又要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该项目以城管执法、旅游、领导决策、应急指挥、城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户籍人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公共卫生、土地房屋管理、中小企业服务、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文化执法等领域的实际需要为驱动,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关服务(影像地图服务等)以及为政府提供信息公开窗口(政务基础信息公开查询等)。 2建设必要性 2.1建设背景 随着城市管理建设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数据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开展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实现对城建基础信息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 以满足各类空间地理信息的管理应用和城建口部门间共享的迫切;随后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要求,市政府决定将数据共享范围从城建口部门扩展到全市各职能部门,同时将城建基础信息数据范围从地理信息拓展到人口、法人、经济等领域,搭建起城建基础数据共享平台为基础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各部门存在“多系统、多平台、少共享”的现象。旅游、国土资源、工商、水务、住建、交通、交警大队、规划、城管、工商、卫生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或者平台。例如,系统方面已有数字城管、工商的企业管理系统、国土的电子政务平台、规划的办公业务系统、交警的视频

DMI可量测影像实景影像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

DMI可量测影像实景影像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 一、 DMI可量测影像实景影像的概念 1.DMI的定义 可量测实景影像(Digital Measurable Image,简称DMI)是一种以地面近景摄影测量立体影像文件及其外方位元素构成的基础地理信息产品,通过可量测实景影像提供的开发包可直接对立体影像进行测量、信息提取并与其他基础地理信息产品集成,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适应按需测量采集更新空间信息的一种新的产品。可量测实景影像主要由立体影像对、外方位元素描述文件和开发包组成。可量测实景影像可通过移动道路测量系统采集得到,并可以通过开发包与4D产品无缝集成,是对我国4D基础地理信息产品进行有效补充的一种重要产品。 2.DMI与4D产品比较 2.1现有的4D产品的不足: a)数据缺少社会类要素,不能满足大多数行业用户需求 4D产品,即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 )、数字线划地图(DLG)和数字栅格地图(DRG)。这些产品属于二维的平面投影数据,是由作业员根据测绘规范的要求加工制作的,在这个三维世界转二维地图的制图过程中,删减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因此4D产品是缩略的数据系统,信息量十分有限;4D数据只包括以点、线、面为基础的基本测绘类要素,缺乏社会类要素,例如:地址编码、兴趣点(POI)信息、建筑物几何信息和纹理信息、城市部件信息以及详细的城市环境信息等。而这些社会类要素对于公安、应急、城管、交通等诸多管理部门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缺少这类要素,就无法与其业务数据进行关联,也就无法搭建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于这些部门而言,4D数据仍然无法直接利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的行业用户仍然需要补采大量的社会类要素,并将之与4D数据及业务数据进行融合方能使用,而这一过程仍然需要专业测绘人员才能完成,并需要另外的大量投资。换言之,4D产品并未给大多数的行业用户提供一个足够的基础地理数据“框架”以满足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b)难以满足大众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 同样的原因,信息量极少的、且只有测绘专业人士才能读懂的4D基础测绘数据无法满足老百姓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POI查询、环境查询、事件报案、环境导航、精准出行位置服务等 c)时间精度差,难以满足用户对数据现势性的要求。 空间位置精度高但社会化属性信息少的4D数据主要适用于与基础测绘关系密切的规划、土地和房产部门,而对于大多数的行业用户及公众而言,并不需要高精度的位置坐标(例如:公安信息化需要的精度在2-10米即可),反而对地物属性信息的完整

隧道监测设计

隧道监测设计 隧道监控测量设计 隧道监控量测应达到下列目的: 1 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2 验证隧道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3 确定装配式衬砌组装方案; 4 监控工程对隧道周围环境影响; 5 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量测项目 该隧道的量测项目包括:管片的尺寸、螺栓接头、千斤顶顶力作用、隧道上浮、盾构的掘进(防止过大偏向)、衬砌管片的拼装、地表沉降及地面沉降和地下管线变化、拱顶下沉、周边净空收敛位移、衬砌管片的防水。 主要考虑因素有: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主要在水下);②隧道埋深、跨度、衬砌结构型式和施工工艺;③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现有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形状尺寸及与隧道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量测方法 本工程采取的监控量测项目、方法和频率详见下表。 监控量测项目、方法及频率 监测项目管片的尺寸监测方法和仪器现场观察监测频率对每一片管片尺寸、强度都要检测备注主要检测

螺栓接头是否因为承受的正负弯矩相差螺栓接头现场观察每个施工周期检测1到2次过大而引起的接缝张开量过大,导致止水带松弛漏水。水准测量的方法,千斤顶顶力作用水准仪、塔尺现场观察水准测量的方法,隧道上浮水准仪、塔尺现场观察偏向≥5mm/d,2次/d;偏向1~5mm/d,1次/d;偏向≤1mm/d,1次/3d 偏向≥5mm/d,2次/d;偏向1~5mm/d,1次/d;偏向≤1mm/d,1次/3d 防止管片受力不均导致接缝过大漏水盾构的掘进水准测量的方法,旋转角度≥1度/d,2次/d;水准仪、塔尺旋转角度≤1mm/d,1次/3d 在任何情况下一次纠编量不能过大主要检测组装时环面不平整积累过多引起较大的施工应力。管片衬砌管片的拼装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施工期间的对准安放。还有于盾构堆进时对衬砌施加了很大的顶力,可能发生螺栓连接松动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地表沉降及地面沉降和地下管线变化水准仪和水平尺 /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每10m到50m一个断面,每个断面7-11个测点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时1-2次/d 拱顶下沉水准仪、钢尺等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2B 时1-2次/d 周边净空收敛位移收敛计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d 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5B时1次/周

正射影像图制作技术方案

东莞市市域卫星数字正射影像图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03年6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3 二、项目预期目标-------------------------------------------------------------------------------------- 4 三、项目建设原则-------------------------------------------------------------------------------------- 6 四、用户需求-------------------------------------------------------------------------------------------- 8 五、项目的设计思想及可行性技术方案---------------------------------------------------------- 10 六、数据处理和制图质量保证措施---------------------------------------------------------------- 21 七、关于技术保障的进一步说明------------------------------------------------------------------- 22 八、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4 九、技术服务、售后服务计划及承诺------------------------------------------------------------- 26

桥梁监控量测实施计划方案

桥梁施工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五实施本项目监测大纲 1桥梁施工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1.1监测技术方案 1.1.1监测目标 坝溪大桥和马溪河大桥施工控制将严格按照审批后的施工程序和工艺进行,本桥施工控制实现的目标主要有:通过调整拱架立模标高,控制拱架和拱圈线形,以保证成桥线型光顺,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应使桥面线型在经过若干年的混凝土收缩徐变后也满足使用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拱架和拱圈的应力控制在预想和容许围,以保证结构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测量的应力同时可以校核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1.1.2监测容 对混凝土浇筑过程拱圈应力、变形进行监测坝溪大桥和马溪河大桥拱圈采用分次浇筑,在拱架荷载和拱圈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拱架关键部位的应力和拱架变形进行监测,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 1)拱架关键部位的应力监测 为避免拱圈浇筑过程中拱架应力过高导致结构破坏,需在拱架拱脚位置、跨中位置、1/4跨位置设置拱架应变计,随时监测这些关键部位应力。 2)拱架变形监测 为防止拱圈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拱架发生异样变形,需在拱架跨中

截面和1/4跨截面的上下游两侧均设置挠度观测点和轴线偏差测点,测量仪器采用水准仪和全站仪。 1.2监测实施组织 施工监控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计算或实践技术问题,它是一项牵涉到设计、施工、监理、监控等单位的综合性工作。为了保证施工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准确地按照监控单位提出的监控数据进行施工,并将施工结果及时反馈给监控单位进行误差分析,便于监控单位及时预报下一节段的施工控制数据,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施工监控实施组织,建议这一实施组织分两个层次开展工作,即成立施工监控领导小组与施工监控工作办公室。 施工监控领导小组组长由业主担任,设计、施工、监理、监控单位派员参加,负责组织、协调处理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施工监控工作办公室主任由监控单位常驻工地的项目负责人担任,具体负责处理施工监控的有关日常事项。 在这个组织机构中,各方密切配合,各行其责: 业主单位:统一协调各方关系,主持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设计单位:密切配合施工和监控单位的工作,对监控单位发出的主要监控指令予以确认,对施工中出现的需要变更的问题予以解决,及时调整或确认施工监控的目标状态,保证桥梁以理想状态投入营运阶段。 监理单位:接受监控单位提交的监控数据,向施工单位发布监控

移动测量系统及实景三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移动测量系统及实景三维技术的 发展与应用
周落根

韩聪颖
王星卓?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移动测量技术的发展概况,阐述了实景三维地理信息产业的
形成和发展, 分析了移动测量行业和实景三维地理信息服务的竞争格局, 对其未来发展进行 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测量系统 实景三维技术 地理信息服务
一 引言
移动测量技术是当今测绘界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 诞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 集成了全 球卫星定位、惯性导航、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地理信息及集成控制等技术,通过采集空间 信息和实景影像, 由卫星及惯性定位确定实景影像的位置姿态等测量参数, 实现了任意影像 上的按需测量。 移动测量的多传感器系统可加载于如航天航空飞行器、 陆地交通工具、 水上交通工具等 多种载体上,形成不同的移动测量系统,满足不同的测量需求。例如,陆基移动测量系统通 过车载平台上安装的 GPS、INS、CCD 等传感器协同运行,沿道路采集周围地物的可量测实景 影像数据。
二 我国移动测量技术的发展
在两院院士李德仁先生的推动下,我国从 1995 年开始对移动测量技术进行研究,由武 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对多个关键技术展开技术攻关并取得突破后, 于 1999 年完成移动测量系统样机的研制。 目前国内在移动测量技术领域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此外, 国内某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虽然在此领域有着较为深厚的学术底蕴, 但其技术水平
?
周落根,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聪颖,王星卓,立得空间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式测量仪

卧式影像式测量仪YVM-2010W 一、影像式测量仪用途 精确测量各种工件尺寸、角度、形状和位置,以及螺纹制件的各种参数,适用于机器制造业,精密工、模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行业、塑料与橡胶行业的计量室、对机械零件、量具、刀具、夹具、模具、电子元器件、电路板、冲压件、塑料及橡胶制品进行质量检测和比对。 二、影像式测量仪原理 影像测量仪使用本身的硬件(CCD、镜头和数据线)将所能捕捉到的图象通过数据线传输到电脑的数据采集卡中,之后由软件在电脑显示器上成像,由操作员用鼠标在电脑上进行快速的测量。 ●直接元素测量 能测量12种元素(点、直接、圆、圆弧、椭圆、矩形、槽形、O形环、距离、角度、开运线、闭云线)。测量方法多样(自动判别测量、采点测量,对比测量、公差对比测量,预置元素)。单点采集方法有多种:可鼠标采点,十字线寻边采点,放大采点,直线采点,鼠标自动捕捉。 ●间接测量 两元素之间的距离,两边夹角,多点构成平面的平面度等,都可以通过软件的构造功能来实现。可以构造的元素有:点,线,圆,弧,角度,平面等。 ●影像测量高度差

先在一个平面聚焦,软件会记录一个平面的最高点数据,然后在另一个面聚集,软件同样会记录下一个点的数据,软件通过亮点的坐标计算出两个面的高度差,误差小于0.005mm。 ●扫描功能 可以把一个工件的轮廓扫描出来,然后转到CAD进行编辑,得出了设计图纸,从而得到此工件的数据,实现二维抄数。 ●地图功能 可以可一个工件完整的图片拍出,在图片进行测量和标注。图片可以储存,在调出进行测量。 ●宏测量 宏测量功能就是,将一连串相同的"构造测量",构造命令关联到一个按钮上,点击按钮,即开始执行宏测量功能,宏测量功能会自动完成构造动作,减少用户操作鼠标次数,提高工作效率。 ●模板测量 模板测量方法,也是目测方法的一种,主要是通过用户眼睛目测,看是否合格,类似于投影仪上用到的标准规格板。 ●预置元素 软件可以在机械坐标系或者工作坐标系随便预置元素。 ●坐标系建立 可以随便建立多个工件坐标系,然后十字线随坐标旋转,因此不用去摆正元件。建立工件坐标系的还一个好处就是保持跟图纸一样的基准,这样测量时可以得到X和Y向距离。 ●数据输出 测量完的数据不需要用手去抄写,可以直接导出到Word、Excel、Tct、Cad 然后打印。 ●专业SPC统计分析 PROFESSIONALSPC STATISTICSANALYSIS 将测量数据导入SPC可以生成常用的管制图,计理值管制图有;平均数全剧管制图,平均数标准差管制图,中位数全距管制图,个别值与移动全距管制图,直方图,CPK推移图,规格与制程标准管制图,制程状态分析图,制程建议分析图等。对生成的图形可以利用八大判定规则进行判定,为用户对产品品质状态及时了解,对于计数值数据还提供了单质量监控,及时了解产品状态。

正射影像地图的制作方法与应用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5期姜淼等:正射影像地图的制作方法与应用研究153 2)正射影像的生成 生成正射影像所需要的DEM,一般可以通过编辑视 差曲线来得到。由于DEM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成 的正射影像的质量,所以DEM要尽量的精确。 首先进行的是匹配前预处理。VirtuoZo摄影测量工 作站用于自动影像匹配前的预处理,主要是针对某些匹 配比较困难的地区所作的一些处理。例如:山脊、沟谷, 被黑影遮盖地区、大片居民区、水域等,还有一些影像质 量较差、色彩或灰度不一致的影像等,这些地方匹配结果 可能不好,在影像匹配之前作预处理,以获得更好的匹配 结果,从而可减少匹配编辑的大量工作,可大大提高效 率。预处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在立体模型上针对这些地 区,测出一些特征点、线、面。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匹配 结果和精度,还可以引入测图数据事.XYZ。 预处理结束后,就可以进行影像匹配以及对匹配结 果进行编辑。当自动匹配工作完成后,应利用VirtuoZo摄 影测量工作站中的模块对各个立体模型的自动匹配结果进行立体编辑。编辑程序提供了在立体模型中显示视差断面或等视差曲线以及系统认为是不可靠的点,以便发现粗差进行编辑。交互式机助编辑包括点、线、面等方式的立体编辑。需要进行编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①由于影像中常有大片纹理不清浙的影像,如湖泊、沙漠、雪山等地方出现大片匹配不好的点,则需要进行编辑。 ②由于影像的不连续、被遮盖及阴影等原因,使得匹配点没切准地面,则需要进行编辑。 ③城市的人工建筑物、山区的树林等,使得匹配点不是地面上的点,而是物体表面上的点,则需要进行编辑。 ④大面积平地、沟渠及比较破碎的地貌需要进行编辑。 根据影像匹配的视差数据、定向结果参数就可以得到生成正射影像的DEM。对于生成模型的DEM,可有两种处理方式: ①在单个模型DEM的基础上进行拼接:首先建立每个模型的DEM。再将这些模型的DEM拼接起来,建立图幅(或区域)的DEM。 ②直接自动生成大范围(含多个立体模型)的DEM。输入DEM的坐标范围(通常是图廓范围)及覆盖该DEM范围的全部立体模型(已作过匹配处理及必要的编辑),然后选择生成DEM,系统将自动建立各模型对应的DEM并将其自动拼接成用户所需的DEM。此方式将各模型DEM的自动建立、批处理功能及DEM自动拼接合在一步中,可以直接建立起图幅范围或更大范围的DEM,使得自动化程度更高,作业效率更高。 得到DEM后就可以根据DEM来对原始影像进行纠正,从而得到正射影像。VirtuoZo摄影测量工作站可以将单片影像通过镶嵌得到图幅。在生产中,按内图廓外扩图上2cm再取整来计算图幅范围。拼接后要求片与片之间的接边误差满足规范要求,无明显拼接缝,如图2所示。 图2城市数字正摄影像图 Fig.2Thedigitalorthophotomapinurbanarea 3)矢量数据的生成 ①等高线数据的生成。可利用DEM内插出等高线。其为二进制CNT文件。用于等高线生成的DEM格网间距要求比较严格,故数据量比较庞大。对CNT文件格式进行分析后,我们用C语言编程对等高线数据进行压缩,采用角度优先、距离为补的算法。经数据压缩后,极大的提高了后面测图的速度。等高线CNT文件可导人测图模块进行修测。 ②地物数据的生成。按代码分层,对地物进行分类,在立体模型上进行量测,形成DLG文件。一般只表示重要的要素,如重要道路、主要河流等。 ③文件的导出。将生成后等高线数据和地物数据以Dxf文件提供。 ④图像处理。对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进行PhotoShop图像处理。要求反差适中,影像清晰,拼接缝不明显。片与片之间无明显色差。其中的技巧要求较高。主要有反差处理、全图灰度均衡要求、水域处理、局部影像处理、拼接缝处理等。 ⑤图廓元素生成与套图信息。在AutoCADl4.0上我们利用ADS开发了针对影像合成的图廓生成程序,其提供了套图的信息。同时,也生成了图廓线、公里网线、图名、图号、比例尺、坐标系、编制说明、制作单位等信息。2.5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评价标准 1)精度’ 在正射影像图上。精度主要反映在像对之间的镶嵌误差,图幅之间的接边差是否超过一定的限度,影像是否存在局部模糊,影像是否重影,地物是否扭曲变形(主要看较大房屋的边线和直线道路)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外业所作控制点的精度会直接影响 到绝对定向的精度,而定向精度(包括内定向、相对定向、 万方数据

隧道的监控量测设计方案

监控量测 一、采用新奥法修建的隧道,应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中,并作为施工工序中不可缺少内容认真实施。监控量测不仅检测施工各阶段围岩和支护动态,确保施工安全,而且可为调整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确定二次衬砌的施工时机,了解隧道施工对附近既有构筑物的影响,提供反馈,并作为信息化设计的依据;同时积累资料,为以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二、监控量测计划与内容 1、监控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 和参数、开挖方式及机械设备等因素制定,并根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进行,监控量测作业应根据下图(图 1 )所示进行: 监控量测计划的内容包括:两侧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 施工过程中,当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修订监控量测计划。 2、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 1 )掌握围岩和支护状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或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3)确保隧道 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确 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4)将监控量测结构反馈与设计及施工中; (5)掌握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图1监控量测反馈程序图框 3、监控量测项目 (1)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 (2)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1。 (3)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

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2。 表1必测项目 表2选测项目

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1)

第32卷第5期 2007年5月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Geomatics and Informat 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 sity Vol.32No.5May 2007收稿日期:2007203222。 项目来源: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03242)。 文章编号:167128860(2007)0520377204文献标志码:A 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 李德仁1 胡庆武2 (1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2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市珞喻路129号,430079) 摘 要:讨论了面向第三代Inter net 和Web 2.0模式下的空间信息服务需求,提出了空间信息服务的数字地球影像体系,并给出了一种可量测实景影像数据获取、组织管理以及与4D 产品集成的技术途径。首次提出了可量测实景影像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对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的空间信息服务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空间信息网格;Web 2.0;按需测量;可视可量可挖掘;空间信息服务;实景立体影像 中图法分类号:P208 加速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及其网络 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将地理空间 数据与统计、人口、社会经济等非空间数据相结 合,全面服务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安、交通、 农业、水利和环境等行业已成为实现测绘事业大 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123]。当前,按规范进行的测 绘生产大多数按照多工序、大分工的作业流程,生 产周期较长,且按规范规定的目标和要素测量不 能满足全社会空间信息服务需求。在第三代In 2 ternet 下,空间信息与网络通信技术、增值服务、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民务紧密结合,空间信 息网格技术为海量可量测的航空、航天、地面立体 影像信息共享和按需测量空间信息服务提供了技 术支撑[4,5]。1 第三代Internet 下空间信息服务需求 互联网并不代表信息本身,它提供了一个共享、搜索和发布信息的平台。人类活动中80%以上相关的空间信息在网络服务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第三代互联网)、通信(3G)和网格计算(grid)技术的快速发展和Google Earth 的问世,使得原本只有专业用户才能使用的地理信息,让所有互联网用户能够在统一的空间信息服务平 台上开展各种工作。这种公众化空间信息服务将大大促进地理信息的应用和普及,并减少应用过程中资金的投入,从而拉动整个产业链爆炸式增长。全球地理信息共享在宏观上巨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前,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主要依赖于传统4D 产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空间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现势性对空间信息服务的效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空间信息服务要求的发展趋势来看,它正朝着大信息量、高精度、可视化(除了空间数据和矢量数据外,还需包含可量测真三维实景影像)和可挖掘方向发展。大量用户需要的与行业应用和个人生活相关的信息,无法涵盖在传统的4D 产品中,即使是4D 产品中包含了 这些信息,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现势性都存在 问题。 第三代Inter net 下Web 2.0理念以及相应 技术体系(Grid 、Ajax 、CSS+XH T ML)为各种商 业应用带来全新的运维体系。Web 2.0要求为用 户提供的服务具备体验性(experience)、沟通性 (communicate)、差异性(variation)、创造性(crea 2 tivity)和关联性(relation)。对空间信息服务而 言,可视性是体验性的基础(Google Earth 和Mi 2 crosoft Virtual Ear th),可按需量测是创造性和差 异性的保障,时空可挖掘则为关联性的专业应用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设计(项目部)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2) 第二章编制依据 (2) 第三章施工计划 (2) 第一节人员计划 (2) 第二节设备计划 (2) 第三节进度计划 (2) 第四章监控量测目的 (3) 第五章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3) 第一节量测期间及量测频率的确定 (4) 第二节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 (5) 第三节地表下沉量测 (6) 第四节拱顶下沉及周边位移量测 (6) 第五节数据分析与反馈 (8) 第六节隧道二衬施作 (9) 第六章监控量测管理 (9)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编制依据 1、XXX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XXX施工组织设计;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第三章施工计划 第一节人员计划 为满足隧道监控量测需要,项目部特进行以下人员安排。 第二节设备计划 第三节进度计划 本监控量测方案伴随隧道施工全过程。

第四章监控量测目的 现场监控量测是隧道按新奥法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场量测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进行日常的施工。 为了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使隧道结构既安全,满足其使用要求,又经济合理;在不良地质、突水、洞口浅埋等有特殊要求的地段或业主及监理认为有必要监控的地段设置监控量测断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 1、根据监测围岩变形和压力情况,验证支护衬砌的设计效果,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掌握围岩和支护的状态,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日常施工管理; 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的依据,通过监测数据的连续变化,分析支护结构的作用及效果,确定二衬和仰拱的施作时间; 3、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地层稳定性变化规律,预见事故和险情,为大变形发展情况及研究、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作为调整和修正支护设计参数及施工方法的依据,提供围岩和支护衬砌最终稳定的信息; 4、将监控量测结果及时反馈于隧道设计、施工、建设管理中,确定施工管理等级; 5、积累资料,供以后工程设计、施工参考。 第五章监控量测的内容及方法 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隧道监控量测,隧道监控量测流程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