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关于伏尔泰的简单情况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最后,附录了一份《伏尔泰生平和著作年表》,从这个表里我们能得到如下的关于伏尔泰的情况。伏尔泰的情况,用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人来比较的话,其作家的命运有点与李敖类似。李敖说,自己写了100本书,99本让政府查禁了,结果使他的书沦落到了与地摊上黄色书刊为伍的地步。伏尔泰的书,具体不知有多少(没数过),但基本上也全是被政府查禁的,有的甚至被政府公开焚毁。他的书在当时之所以出版,多数是在国外被出版或者在法国秘密出版。虽然没有沦落到与地摊上黄色书籍为伍的地步,但却深受盗版书的侵害。当年,《路易十四时代》在柏林匿名出版(1751年,伏尔泰五十七岁,此书之出版当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后面说到。),数日售罄,几乎同时,在爱丁堡、伦敦、普鲁士、荷兰等各地出现盗版。至于伏尔泰本人的命运,正好跟李敖相反,李敖几乎是一辈子在台湾,哪都没去。而伏尔泰则大多数时间流亡在国外,即使在法国呆着,也不是化名便是匿名,总之躲躲藏藏。伏尔泰的朋友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他的人;另一类是他帮助的人。帮助他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当时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后来直到现在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不大用说,因为就是启蒙运动那些,什么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孔迪亚克等等。帮助他的人应该说一下,首先是他的红颜知己夏特来侯爵夫人。他们相识于1733年的西雷城(应该是在夏特莱夫人的别墅),当时伏尔泰三十九岁,夏特莱夫人二十八岁,倾慕伏尔泰已久。而当时的伏尔泰仍然被迫流亡,此次回到法国是伪装返回法国。夏特莱夫人于当年夏季即向凡尔赛的王室疏通希望王室允许伏尔泰留居巴黎,结果未成。1734年,伏尔泰遭到法国政府通缉搜捕,此时夏特莱夫人收留了他,伏尔泰于是便在西雷的夏特莱夫人别墅留居,一留便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共同

读书学习,研讨学问,又现红袖添香之景,而成为一段佳话。著名的《风俗论》便是伏尔泰为夏特莱夫人写的,当时夏特莱夫人说,她读过好多历史书,但是没意思,原来的史书把历史全部割裂成了片段,好像这几千年就是那几个伟人的努力和一些无聊的战争组成的。也就是说历史完全没有了生气,像一潭死水。这样的历史当然没有意思,而我们现在读起历史来也常常有夏特莱夫人当时的感觉,但是伏尔泰理解的历史不是这样的,于是他准备写《风俗论》,写一部宏观、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便于他自己学习,也便于夏特莱夫人学习。这同样是一段佳话。其实伏尔泰为夏特莱夫人写的书和文章,或者因为夏特莱夫人而写的著作,还有许多。1737年,法国科学院有奖征文,伏尔泰和夏特莱夫人同时参加,分别准备,伏尔泰写的是《论火的性质》,夏特莱夫人写的是《论文:关于火的性质和火的传播》,结果伏尔泰只有荣誉而没有奖金,而夏特莱夫人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这是被当时的笛卡尔派所操纵,而把牛顿引力理论视为异端。人生能如伏尔泰如此幸运者又复几人焉?1749年9月,四十四岁的夏特莱夫人去世。当时法国当局对伏尔泰的态度已经很有缓和,在此前的三年,1746年,伏尔泰还当选了法兰西学院院士。夏特莱夫人去世的第二年,伏尔泰便离开法国前往普鲁士,去会见又一位帮助他的当时的牛人已经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时间如此巧合?还是伏尔泰对夏特莱夫人的特别情感驱使?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夏特莱夫人,这位用半生保护了伏尔泰的红颜知己撒手西去,让伏尔泰不自觉的减少了一些对法国土地的留恋。腓特烈二世确实帮助过伏尔泰,并在伏尔泰到达普鲁士之初给予了伏尔泰超乎规格的欢迎,腓特烈二世宫廷里的普鲁士文化精英悉数到场与伏尔泰会见,甚至在伏尔泰留在普鲁士的第二年,《路易十四时代》便在柏林匿名出版,这本一直无法在法国出版的书如此顺利地在普鲁士出版,恐怕一定有腓特烈

二世的支持。但是说实话,腓特烈二世与伏尔泰的情谊多少有些功利。在腓特烈二世还只是普鲁士太子的时候,他极其虚心的向伏尔泰写信请教各种问题,而伏尔泰也诚恳的予以解答,那时,他们是真正的师生之谊。但在腓特烈二世成为欧洲新兴大国的国王之后,除了最初礼遇伏尔泰,帮助伏尔泰在普鲁士出版法国的禁书,其后便是因为一些小问题埋怨伏尔泰过分使用普鲁士国王所恩赐的尊敬,伏尔泰何等聪明:既然你不待见,我就走人。1753年,伏尔泰离开柏林。其后,他与这位国王学生的联系时断时续,而腓特烈二世对这位曾经的老师一直比较冷淡。伏尔泰当年的高中同学,达让松,后来做到了法国政府的外交大臣,并积极向权势人物疏通,希望伏尔泰能够回到巴黎。这是在伏尔泰离开普鲁士无处可去的时候。而达让松也是后来的“百科全书派”非常尊敬的政府重臣。还有一位帮助伏尔泰的权势人物,是后来担任财政大臣的杜哥(1774年),伏尔泰当时已经八十岁,流亡瑞士多年,风烛残年的老人当然最希望落叶归根,杜哥是知道这一点的。杜哥当时主持他自己心目中的政府改革,诚恳地听取流亡国外的伏尔泰对此的意见,但是政府中的保守派对于杜哥的改革非常不合作并反对这种改革,作为非主流著名人士伏尔泰公开发表言论支持杜哥,这赢得了杜哥真诚的感动,但也更给主流的政府保守派以反对杜哥新政的理由:伏尔泰是什么人?!他支持的改革还能有好的吗?也使得杜哥的改革举步维艰。但是杜哥还是凭借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完成了伏尔泰最后的心愿。1778年,在杜哥等人的努力之下,伏尔泰终于重返法国,重返巴黎,当时伏尔泰已经八十四岁,而也是伏尔泰阔别巴黎二十八年的时间。2月13日,三百余名巴黎市民夹道欢迎伏尔泰回归,杜哥亲自前往迎接,在这些人群当中还有一位我们也很熟悉的人,那就是美国的建国元勋富兰克林,他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一起参与了见证伏尔泰回归的时刻。5月30日,周六,

午夜11时,伏尔泰在巴黎去世。距其重返巴黎仅仅三个月稍多。另外一点值得提及的是,伏尔泰是当时欧洲为数不多的中国问题专家,在《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都有许多章节涉及中国,而伏尔泰对中国的评价非常之高,当然,他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有不少低级错误,但看得出,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精神理解很到位,恐怕许多中国人,包括今天的中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也未必能比伏尔泰把握的准确。这是因为,伏尔泰那种理性和真挚的文化气质导致的,而这一点在伏尔泰的著作里非常的明显和清晰。伏尔泰1694年出生在巴黎,辉煌的路易十四时代末期。少习法科,后专力为文。1778年去世,享年84岁。

2011-10-07 13:09:31 回应第1页

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斗争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斗争,所有的根源都是15、16世纪之后兴起的基督教新教派与原来的统治世俗社会的天主教集团争夺世俗统治权的斗争。具体到路易十四即位之后,首先是因为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明目张胆的保护新教势力在法国的发展,惹起了天主教统治集团(主要是贵族和主教)的不满,所以导致他们发动内乱,这就是投石党运动。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教材都说这是资产阶级对封建社会不满的诉求,不甚准确。在各种妥协之后,投石党运动被平息,此时路易十四仍然幼小,于是出现了首相马扎然(通常译作马萨林)专政,他专政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这种宗教信仰引起的动乱不再发生,所以他采取的政策就是铁腕压制宗教派系武斗,进行宗教派系平衡,暗地里不禁止新教活动,明面上支持天主教集团继续统治世俗社会,而其主要精力是进行外交,参加欧洲大战,这样就进一步转移了国内宗教矛盾,使得在马扎然主政的八年里(1653-1661),法国没有再发生严重的动乱。马扎然1661年死后,路易十四亲

政。路易十四的依靠或者说统治根基是与传统一样的支持王室的宗教保守派,也就是天主教集团。因此路易十四一生,都是代表天主教集团的利益。对天主教集团非常不满的马扎然,路易十四自然要进行清算。清算的首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马扎然扶植的可能是新教徒的原财政大臣富凯一系的势力。路易十四首先将富凯调任为高等法院最高检察官的闲职,接着以贪污腐败堕落逮捕富凯(都是在1661年,马扎然去世的当年),三年之后,富凯被判终身流放,并全面打击富凯的党羽,富凯一系彻底垮台。而经过亨利四世渐渐深入到政治高层的新教从此被排挤出路易十四的统治之外。对这件事最为积极的就是天主教保守势力,柯尔伯、勒泰利埃和其子卢瓦,及掌玺大臣塞吉埃等朝中的核心成员。从此,天主教保守势力主宰宫廷,但是这个集团又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柯尔伯为代表的温和派,一派是以勒泰利埃、卢瓦父子为代表的强硬派。两派的共同点是绝对不容许新教势力进入政治高层。但不同点是,温和派主张在国内允许新教势力存在,在国民生产中积极使用新教势力的优势,比如其高超的技能;而强硬派则主张彻底把新教徒从法国赶走,国内就不允许新教徒的存在。因此出现了柯尔伯和卢瓦的矛盾。最后柯尔伯在1683年去世,1685年通过了废除亨利四世原来保护新教徒的《南特敕令》的命令。卢瓦一派战胜了柯尔伯一派,新教徒从法国全面流亡他乡,使法国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691年,卢瓦去世,路易十四时代开始衰落。路易十四时代的晚年,占主导力量的还是卢瓦的保守势力强硬派,但在卢瓦死后,政局一度不稳,此时,与卢瓦关系非同寻常的、路易十四的晚年最重要的女人曼特农夫人运用自己特别的影响扶植自己的亲信夏米亚尔担任首相和财政大臣,使得卢瓦集团继续统治。虽然夏米亚尔老去之后,柯尔伯的侄子德马雷重新获得了财政大臣的职位,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扭转强硬派的优势地位,这就是

路易十四一朝七十二年间的政治斗争形势和最后结果,即宗教保守势力强硬派主导政局。

2011-10-07 13:11:17 回应第1页

关于“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的大概情况关于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路易十四亲政之后因为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即开始征服西属佛兰德尔地区,(此地区位于多弗尔海峡对面,紧邻荷兰,面对英吉利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著名的敦刻尔克就是此地区的重要港口)西班牙不堪一击,就在此时,佛兰德尔的邻居,刚刚独立不久的荷兰出来显摆新教国家欣欣向荣而赢得的国际影响力,提出调停法西两国的矛盾,使战争平息。荷兰是新教国家,是路易十四和法国统治势力极为不齿的国家;而且荷兰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有前几代法国国王的支持(法国鉴于与西班牙的矛盾,支持荷兰独立);又而且,在法国对西班牙占尽优势,几乎全部征服佛兰德尔;此时荷兰打肿脸充胖子,对着当年帮助自己的法国,说调停,明显是死眼不看活眼,不识抬举,不知自己几斤几两的表现。路易十四很生气,但表面上和颜悦色的接受了荷兰的建议,签订了和约,从佛兰德尔地区撤军,但同时,路易十四已经下决心在不久的将来灭掉荷兰。准备时间两年(约1669-1671年)。因为荷兰与另一个新教国家,刚刚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而遭到复辟的英国结盟(顺便说一下,英王查理二世在英国复辟的支持者正是路易十四,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是表兄弟,查理二世的妈就是路易十四的姑姑。但是查理二世虽然复辟,英国的议会制度并没有消失,所以国王的权力有限,而英国仍然是一个新教徒——也就是英国的“清教徒”——统治的国家。),所以路易十四就派自己的弟媳,也就是查理二世的亲妹妹昂立亚特公主前往英国,以探亲为名,

实际是离间英荷结盟,昂丽雅特公主十分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使命,查理二世与荷兰结盟破裂,时间是在1670年左右。1672年1月,时值隆冬,路易十四以二十万大军入侵荷兰,荷兰只有孤军抵抗,荷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国土完全被路易十四占领,期间还有几次屠城,理由是新教徒。法军的野蛮行为激起荷兰人民的血性,而且出现了一个路易十四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对手领导荷兰人抵抗到底,此人就是荷兰贵族奥伦治亲王,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在英国完成“光荣革命”后继承英国王位的威廉三世。当时的荷兰只剩下阿姆斯特丹一座孤城,荷兰人跟丫法国人死磕,竟然挖开阿姆斯特丹的拦海大堤,水淹阿姆斯特丹,使阿姆斯特丹成为一个孤岛,法军因无法攻克阿姆斯特丹而寻求与荷兰谈判。荷兰当然是接受了一个屈辱的和约,但是路易十四也没能灭掉荷兰,而卢瓦最大的希望,将荷兰从地图中抹去也没有实现。(卢瓦是极端保守派,因为荷兰是新教国家,所以对荷兰的态度非常的凶狠)路易十四这次入侵荷兰把整个欧洲吓傻了,于是在荷兰和奥伦治亲王的积极奔走下,荷兰、德意志、奥地利、西班牙结成了反法同盟。正在此时,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继查理二世为王的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三世被推翻,奥伦治亲王跑到英国继承王位(因为奥伦治亲王是英国人的女婿,奥伦治亲王夫人是英国的公主,是詹姆士三世的女儿,所以有资格继承),这就是威廉三世,自此荷兰和英国实际都在威廉三世的控制之下,英国当然也成了反法同盟中的主力。路易十四虽然被动但还是强大,反法同盟又因为各种问题无法给予路易十四致命一击。此时身体不好的西班牙国王要立遗嘱,在把西班牙王位传给法国外甥还是奥地利外甥的问题上纠结起来没完,路易十四实用外交手段使他得小舅子西班牙国王相信如果西班牙的国王是法国外甥,法国绝对不会欺负西班牙,反而会保护西班牙不被其他列强兼并,于是西班牙国王决定让法国外甥来继承自

己的王位。此消息一出,奥利地外甥的家族就不干了,准备攻打西班牙,法国正好没借口跟奥利地打,而蠢蠢欲动的德意志、意大利封建领主,对法国仇视的英国和荷兰,一股脑全部参加战斗,全欧洲打法国和西班牙,这就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场战争打了十好几年,最终路易十四败北,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1685年《南特敕令》废除之后,上百万法国新教徒逃亡到了德意志、荷兰等新教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至少有几十万法国人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反对法国的战斗,而且战斗力甚至超过英国和荷兰的专业军队,因为这些法国人几乎都是因为路易十四(其实是勒泰利埃和卢瓦一党)迫害新教徒而家破人亡。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后,路易十四也已经老去,法国也已经疲敝不堪,几近崩溃,路易十四只好割地赔款,忍辱负重。这就是路易十四对外战争的基本情况。

2011-10-07 13:12:14 回应第1页

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斗争路易十四于1643年继位,1715年驾崩,在位时间长达72年,恐怕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了。但他继位时不满五岁,所以只能由“奥地利的安娜”太后垂帘听政。俗话说,女人不狠江山不稳。这句话用在幼小如路易十四身上十分应该,用在幼小君主又逢父王遗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的习以为常的历史故事上尤其的十分应该。可惜,奥地利血统的安娜太后一点都不像我们平常认为的具有铁血传统的德意志民族成员,她是一个女人,却不是一个狠女人,但又不得不面对“主幼臣疑,大臣不服”的混乱局面。这种局面本来不该由聪明贤惠的安娜太后负责,而是自从她的公公,号称伟人的亨利四世国王被极端宗教信徒于1610年刺杀于巴黎街头,她的软弱的丈夫路易十三即位之后,便已经开始了这种日益难以控制的局面,一个女人怎么能承受这样的重

担。路易十四此时仅是一个弱小的孩童,即使他天生睿智,有心拯救让人不能忍受的法国和同样让人无限同情的母后,他也不可能在此时有什么作为,但是,伟大的路易十四时代因为历史使命的缘故还是就这样无情的开始了。(一)路易十四早年国内的动乱根源及动乱性质1610年,让法国人民自豪的国王亨利四世被天主教旗下最忠诚的组织耶稣会中一名狂热的信徒拉瓦雅克教士(也译作拉瓦里亚克,拉瓦雅克为耶稣会教士见《路易十四时代》第三十七章“炸药阴谋”的小注①)刺杀于巴黎。刺杀的原因非常荒唐。因为亨利四世在即位之前非常青睐自路德宗教改革之后,燎原于整个欧洲的新教,并有信仰新教的嫌疑。但是新教无论是何宗何派,在以罗马为大本营,以欧洲封建王国为支撑的天主教及其信徒眼里,这些都是足以颠覆信仰毁灭世界而得不到基督救赎的异端邪教。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国之一,他的统治阶级和影响他人的英才们多数都是天主教的信徒,统治阶级中最重要的波旁王朝的贵族们,当然多数也是天主教徒。亨利四世继位之后,要想在王国内有所作为,以达到他政治上的宏图大志,必然要向天主教集团的世俗利益有所让步。于是出身新教的亨利四世,即位之后公开宣布改宗天主教。如果仅是这样,1610年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但是亨利四世在改宗天主教之后,并没有如天主教集团的心愿,彻底根除新教势力在法国的影响,反而在1598年颁布了著名的《南特敕令》。这道敕令所起的作用便是,允许新教在法国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和有限的传教布道。此令一出,在亨利四世之前已经愈演愈烈的法国新旧教派冲突,得到了极大的缓和,法国也因此欣欣向荣起来,但是这道敕令令天主教信徒非常不爽,于是狂热的教徒开始筹划刺杀亨利四世。见于记载的刺杀至少有三次,其中1594年的一次甚至伤了亨利四世的嘴唇。(这次刺杀在1598年《南特敕令》颁布之前,可见亨利四世自即位之后对待新教的

态度就一直为旧教狂热分子所不能容忍。)直至1610年刺杀成功,而所有刺杀的策划和执行都是耶稣会教士,法国也因此曾驱逐耶稣会教士出境。问题不在于刺杀这一行为,问题是亨利四世死后,原先缓解的新旧教派冲突一下子变得表面化了。有嫌碌碌无为的路易十三即位之后,教派冲突愈演愈烈,参加的人群范围也愈来愈大,路易十三的首相黎世留(也译作黎塞留)是位来自意大利的红衣主教,他十分强硬的镇压了法国国内的教派冲突,进而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外交上,试图强化法国和他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黎世留非常热衷自己在欧洲外交舞台上影响力),至于国内的宗教问题,黎世留则将其回避,模糊新旧的矛盾,并在法国工商业部门中继续雇佣新教徒,使之参与国家建设,而这势必引起波旁王朝的贵族——那些天主教信徒不满。黎世留死后,法国的局势便严峻起来,而尤其让人不放心的是,波旁贵族也终于按捺不住,他们不仅难以容忍王权旁落于外姓宰相,也不能容忍保护新教徒的《南特敕令》没有取消,就在此时路易十三驾崩,不满五岁的路易十四登基,太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安娜太后求助的人物是其一直信任的同样出身于意大利红衣主教的马扎然(也译作马萨林)。马扎然完全继承了黎世留的政策,与黎世留不同的是:黎世留为了个人名誉无所不用其极,而马扎然则是为了自己的个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马扎然的政策继承和个人作为正好为法国人心浮动的百姓和别有用心的是权势人物提供了反对新政府的理由,于是安娜太后听政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规模越来越大、局势越来越复杂并渐渐波及全国的动乱。此中新旧教徒和平民百姓,贵族和主教,接二连三,风起云涌地制造事端,扩大事件,无论是巴黎还是法国其他各地都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路易十四即位初期的全国动乱,即历史上著名的“投石党运动”,其根源是亨利四世施行保护新教徒的政策,及天主教对此政策的不满和反对。而黎世留和马扎然,

双双草率处理关系法国政局稳定的宗教问题,着力于外交上的国际影响力,舍本逐末,以至演变成不可收拾之局。而此次动乱的性质,不论参加动乱的阶级和其目的如何,归根结底,是新兴的新教徒与原本统治法国的天主教在世俗世界争夺世俗权力的斗争。(二)平息投石党之乱和马扎然专政1648年至1653年,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投石党运动”时期,也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1648年,是依然弱小的路易十四登基的第五年,路易十四十岁。此前的五年中,安娜太后宠信的马扎然红衣主教继承了当年黎世留的职位和政策,他着力和西班牙——这个法国身边的封建专制强国作对,争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但随着1648年与西班牙战争的结束,国内矛盾也随着战争进入尾声而走向高潮,此时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首相马扎然,然后是信任马扎然的安娜太后和路易十四。最先开始攻击马扎然的是巴黎高等法院的各位主教法官们,很快这些主教的同盟者便有了在法国地位显赫的贵族身影,贵族们尤其痛恨马扎然,许多人与马扎然好似有不共戴天之仇,国家的精英们对政府的不满和激烈情绪让巴黎市民对政治和自身的权益一下子热情高涨起来,他们也对自己可能并不甚了解的马扎然刻骨铭心的恨起来,于是在打着反对马扎然的旗号中,巴黎出现了暴动。应该说,这场暴动里,参与者十分广泛,相信事实上得到好处的新教徒公民也在其中,因为马扎然当时给人的印象是人神共愤,天怒人怨。天主教势力——大多数贵族、大多数主教和天主教信徒反对马扎然很好理解,但新教徒为何也要蹚这浑水令人觉得有些奇怪。因为马扎然与黎世留一样,并没有正式处理在法国已经很久的宗教问题,但是也没有如后来的路易十四一样,几乎是无情的压迫新教徒,他只是集中精力在外交上,从欧洲竞争者手中牟取法国和他自己的利益。但是这样做,不仅是天主教势力不能理解的,也是新教势力不会认可的,因为马扎然对待新教的态度比起

亨利四世国王时代来说实在太可恶了,所以他们也反对马扎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了。马扎然携带着安娜太后、路易十四和法国宫廷在少有的支持王室的实力派贵族孔代亲王(《辞海》中译作康迪亲王)和奥尔良公爵加斯东(路易十三的弟弟,路易十四的叔叔)的保护下,匆匆逃离巴黎。巴黎成了纯朴善良人(巴黎市民)的狂欢地,也成了投机奸诈小人(煽动动乱的主教和贵族阶级)的狂欢地,赶走国王的伟大业绩让鼓动和领导巴黎市民暴动的贵族和主教得意洋洋,但是他们太忽略阶级成分与他们一样的孔代亲王了。逃跑之中,马扎然无能为力,掌握兵权的孔代亲王就是救世主,安娜太后向孔代亲王泣求请他保护好年幼的路易十四,毕竟也是波旁王朝一份子的孔代责无旁贷,并凭借自己的杰出的军事能力,很快使得王室重返巴黎。但是孔代亲王同样是反对新教的波旁贵族,他保护路易十四是王朝血缘的使命,但对马扎然,孔代亲王没有这样的使命。孔代亲王勤王有功,与历史上经常见到的一样,在孤儿寡母的安娜太后和路易十四面前非常傲慢,并且会出言不逊,讥讽太后和马扎然。(孔代亲王甚至傲慢地怂恿一位侯爵向安娜太后求爱,并非难太后因此而生气,《路易十四时代》第四章,P55。按,无论这些记载是否属实,很容易让人怀疑这是事后出于对孔代亲王的政治责难而夸大或捏造的打击孔代的理由,这有点像清朝初期多尔衮和孝庄时期的情境。)但是这些即使是事实也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重返巴黎之后,孔代亲王与马扎然的矛盾已经不可避免了。孔代亲王是贵族,是传统的势力,而马扎然则是权相,尤其是他执行在天主教势力看来有利于新教泛滥的黎世留政策。与孔代亲王一样勤王有功的路易十四的叔叔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在勤王之始便对马扎然微辞甚多,回到巴黎之后当然更是把自己厌恶马扎然的情绪毫不保留的宣泄。这让马扎然,尤其是让马扎然说服下的安娜太后以为,孔代、加斯东会和巴黎市内仍然有

很大残余的投石党人结成联盟再次对付弱小的王室——但事实上,马扎然的担心是多虑的,投石党人中确实有不少贵族,其中还包括孔代亲王的弟弟,嫉妒孔代的孔蒂亲王,而在孔代亲王返回巴黎之后确实有一些原本支持投石党的贵族变成了孔代亲王的党羽,但是他们与投石党人完全没有合一,他们是所谓的“亲王党”——1650年1月18日,在马扎然主持下,孔代亲王和亲王党的重要成员孔蒂亲王(孔蒂亲王最初支持过投石党,但在孔代返回巴黎之后,孔蒂亲王转而支持自己的哥哥孔代,而成为所谓“亲王党”的重要成员)及他们的妹夫隆格维尔公爵在卢浮宫被捕(孔代亲王的妹妹即隆格维尔公爵夫人是马扎然的死敌,见《路易十四时代》P53小注②),马扎然以为孔代才是他最为强大的敌人,但他的这一举动立刻遭到了举国的反对,不仅亲王党的其余成员——那些贵族们,还包括投机分子极多的投石党人也指责政府毫无理由的抓捕孔代亲王等人的野蛮行为。安娜太后在马扎然抓捕孔代的时刻还和尚不太明白这一切的路易十四在上帝面前祈祷抓捕行动顺利,而此刻则不得不向人声鼎沸的反对舆论妥协,她根据若干人的意愿,罢免马扎然的首相之职,释放孔代亲王等人,时间实在1651年2月13日,即孔代亲王等被捕一年之后。出狱后的孔代亲王越发觉得投石党人反对政府和王室的合理性,而更要命的是,安娜太后天真的令人咋舌,在释放孔代亲王之后,她或许以为危机就这样被化解而又把马扎然立刻召了回来,重新担任了法国首相,这一举动直接促使了孔代亲王立刻进行他自己的复仇行动,而此前一直受马扎然之气的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在马扎然返回巴黎之始便招募军队,意欲杀马扎然而后快。同时,一直蠢蠢欲动的投石党人面对这一努力都未必能达到的理想条件,当然迅速继续他们反对马扎然和反对王室的平民暴动事业。法国内战就这样喜剧的开始,马扎然带着因他而遭受不幸——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

的王室一省一省的转移,安娜太后和年轻的路易十四再次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而这次比之前一次的出逃,所面对的是更加强大的孔代亲王和许多贵族,但是让人欣慰或者说让人尴尬的欣慰的是,这次保护王室的是另一位支持王室的波旁王朝贵族蒂雷纳,即后来的蒂雷纳亲王。蒂雷纳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孔代亲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蒂雷纳与孔代不同的地方是,蒂雷纳专心致志的效忠王室,而孔代则是效忠王室的同时表现出了对王室的傲慢。)面对反对国王的各种势力,蒂雷纳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仅仅只有蒂雷纳,法国王室也未必能很快恢复自己的尊严。此时被鼓动的法国平民忽然转变了自己的态度,法国平民只是对马扎然不能容忍,他们要求马扎然滚蛋,同时他们也厌倦了无休止的“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正是孔代亲王以及投石党中的领导者们——那些别有用心的主教们的制造出来的或许并非出于他们本意的效果。安娜太后也看到了此点,因此,1652年8月12日,马扎然又一次被免职,法国平民也因此没有了继续革命的动力,1652年10月,十四岁的路易十四被人民迎回巴黎。投石党的大佬雷斯红衣主教被捕,孔代亲王流亡国外,奥尔良公爵加斯东被贬他乡。至此,无论是“亲王党”还是“投石党”基本上没有了再次反对王室的实力,路易十四依然太年轻,蒂雷纳毕竟不是治国之才,安娜太后再次请回了马扎然,马扎然回到巴黎的时候对捧起他的法国人充满了鄙夷,这样的朝三暮四实在让这位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对这些轻浮易动的民众感到齿冷,于是第二次回到巴黎之后的马扎然开始了自己的铁腕政策,但他的政策实质仍然是黎世留政策的延续,即专力于树立法国的国际影响,严厉镇压国内宗教派系斗争,这一政策贯彻直至1661年他在法国去世。总之,从投石党之乱至马扎然专政这一最后结果说明,在亨利四世时代兴起的新教势力与原有的天主教势力的斗争发展到路易十三时代和路易十四早年未亲政之前这

段时间内,两派彼此之间都无法置对方于死地,无法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路易十四在第二次出逃期间已经渐渐长大成年,(1652年,路易十四返回巴里之时已经十四岁)在其后马扎然长达八年的专政时期里,所以能容忍这样一个权相也完全是因为国内的宗教派系彼此皆不能形成独大之势的局面。马扎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积极外事,转移国内矛盾,既树立了自己无限追求的显赫威名也变相团结了法国,使之无暇内斗。(三)根除富凯及其党羽1661年3月9日,法国显赫一时的权相马扎然去世。二十三岁的路易十四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亲政,其亲政的第一件事便是隆重、真挚地悼念了马扎然的去世,但这件事对路易十四来说不过是亲政前的一个小小序曲,他真正酝酿的大事首先是根除财政大臣(当时称财政总监)富凯一系的强大势力。富凯其实是有功的。无论对于法国的历史还是对于即将到来的真正的路易十四时代来说,都是基于在马扎然时期掌握财政大权而为法国积累起巨大财富的富凯的努力,路易十四也是享用着这笔财富进行四方征伐创建自己伟业的同时而清除掉了富凯及其党羽,执行路易十四这一意志的是在将来的路易十四时代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几位重臣:后来的财政大臣柯尔伯(也译作科尔伯)、掌玺大臣后来的国务军机大臣勒泰利埃和勒泰利埃的儿子后来的首相卢瓦。应该是在马扎然去世后不久,一定是在1661年的某个月份,原来的财政大臣富凯忽然被调任为巴黎高等法院总检察官(见《路易十四时代》第二十五章P345),这似乎是一个明升暗降的人事安排,这一职位可能风光无限但却远离了法国政治决策的核心,因为路易十四在没有亲政以前自己有限的活动范围内便以令人惊讶的强势剥夺了高等法院参政议政的权利。(不要忘了,投石党之乱便是起源于高等法院对政府和王室的不满。路易十四打击高等法院参《路易十四时代》第二十五章P337-338,原文作1665年。按,此事必非1665年,依据上下文意此事是

在马扎然专政时期,内乱平息不久,而马扎然去世在1661年,内乱平息在1653年,若在1665年,马扎然已经去世四年之久,路易十四亲政已经游刃有余,高等法院必早已屈服于路易十四,无由多此一举。)让如此之重臣富凯担任一个摆设的高等法院领衔之职,很明显,这是路易十四亲政之后对富凯采取措施的开始。以富凯这样资历的老臣,对政治行为应该是极其敏感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担任高等法院最高检察官之后的富凯仍然进行着豪奢程度甚至超过凡尔赛宫廷的社交游宴,因此,也是在1661年,富凯被柯尔伯极尽巧妙的设计抓捕。当然我们怀疑,因为豪奢超过国王的宴会而得知富凯原来是贪墨了国家的巨大财富而被捕的这一系列事件和因由不过是政治斗争需要而捏造或夸大的冠冕理由。论其个人财富的积累,富凯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他的顶头上司马扎然,路易十四能容忍马扎然为何会无法容忍富凯呢?对富凯的审判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公平,柯尔伯必欲置富凯于死地而后快(《路易十四时代》P347),国务大臣米歇尔·勒泰利埃是“富凯的最残酷无情的迫害者之一”(同书,P347,此点甚可注意,后面会谈到),“审判委员会主席、掌玺大臣塞吉埃,是审判富凯的法官中最激烈凶狠,最想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是对他最冷酷无情的人”(同书,P347)如果富凯仅仅是因为贪污国家公款而自肥,过着连国王都不能容忍的奢侈堕落的生活,柯尔伯等人应该不会如此残忍、冷酷和疯狂的对待这样一位重臣。审判了三年的富凯在审判的三年期间被分别多次拘押在巴士底狱和万森监狱,好像是怕别人能够准确地了解富凯的关押地点一样。三年之后,1664年,富凯被判终身流放(同书,P348),流放的地点是法国普罗斯旺海外的圣玛格丽特岛上的一座城堡(同书,P341)。富凯头戴铁面具,只有如贵为首相的卢瓦才能去探望,简直神秘之极。若干年后,富凯又被人秘密地从圣玛格丽特岛城堡带回到了巴士底狱,监狱长亲

自接待,并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狱中生活,直到1703年,富凯死去,死后,他被草草地埋葬。总之关于富凯的一切事一直被处理的非常秘密,卢瓦之后的首相夏米亚尔(此人后面也会提到)曾经说过“铁面人”的事是国家机密,他曾宣誓永远不泄露(同书,P343),而且夏米亚尔也是详细知道富凯事件的最后一个人。由于对富凯的处置如此离奇和诡异,导致了后来的“富凯研究”成了一段谜案,误解百出。以至许多人认为富凯在1680年已经死在了圣玛格丽特岛城堡的囚禁中。(《路易十四时代》第五章P70的译者注便赫然写着富凯的卒年为1680年,其实富凯这件事,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的叙述虽然比较隐晦,没有指名道姓的说“铁面人”便是被流放的富凯,但是稍一分析便能很容易的判断出圣玛格丽特岛城堡里的神秘铁面人必然就是富凯。在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成书后的二百多年,对富凯的死竟然还停留在相信路易十四捏造的舆论宣传上,作为历史研究实在让人震惊。)除了富凯之外,与富凯关系密切的同僚和党羽也各自有不同的结果。国务大臣盖内戈被法院追究,并没收其大部分财产;富凯担任财政大臣时的随员圣埃弗雷蒙——一位著名的才子,被判犯有叛逆罪而被迫流亡英国,直到他晚年,路易十四才允许他回法国,但他最终选择了客死他乡;(对富凯党羽的迫害见《路易十四时代》第二十五章,P349-350,盖内戈和圣埃弗雷蒙是其中地位比较高影响比较大的,这些迫害的执行者基本上都是出于温和的柯尔伯。)另一位是富凯曾经的首席秘书珀利松,但是他没有盖内戈和圣埃弗雷蒙的悲惨,反而从此命运转折。他背叛了富凯集团,投向了强大的路易十四宫廷,并在若干年后,路易十四决心彻底打击新教徒的时候,珀利松承担了分化(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用金钱收买)新教徒的秘密任务,而富凯的遗孀埃尔瓦尔夫人也汇钱给新教徒阻止他们改变宗教信仰。(同书,第三十六章,P529、P531。

原文是:埃尔瓦尔夫人出于任何时代的妇女都具有的宗教热诚,汇钱阻止人们改宗,其款额与珀利松用于劝人改宗的钱相同。按,不能排除埃尔瓦尔夫人有一颗虔诚的宗教信仰之心,但阻止珀利松的行为动机远不仅这些,而是源于富凯与路易十四、新教与天主教信徒之间的矛盾,详后说。另外,在《路易十四时代》第九章,路易十四征讨西属佛兰德尔的弗朗什孔泰地区时,有一个随军的历史学家也叫珀利松——见P115,不知此人是不是这个分化新教徒的珀利松,路易十四征讨弗朗什孔泰是在1668年2月之后,即根除富凯集团的六七年之后,此时的珀利松早已投靠宫廷,很有可能已经为路易十四服务,如果这个历史学家珀利松即为富凯首席秘书的珀利松,那么更能证明,在珀利松投靠路易十四之后,原本身居要职——财政大臣首席秘书的珀利松就像历史上常见的叛变归顺者一样,并不能人生得意,而是从事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职,再没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了。)但无论怎么说,比起盖内戈和圣埃弗雷蒙,珀利松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所有上述的一切可以看到,富凯及其党羽的不同命运,背后推手绝对不是简单的一般经济犯罪,不是简单的贪污国家公款,而是一系列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我们不禁要问雄才大略的路易十四、温文尔雅的柯尔伯、忠诚耿直的勒泰利埃和能力卓绝的卢瓦为何会对为法国积累了巨大财富、为光辉的路易十四时代打下坚实基础的功勋老臣富凯要下此毒手?首先,富凯是实行专政的前首相马扎然的心腹,其担任财政大臣是有马扎然的绝对支持,而马扎然的专政正是路易十四所否定和需要彻底根除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路易十四要在法国光荣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就不太可能继续马扎然的政治;其次,路易十四背后的强大支持精英群体几乎都是天主教信徒,这些人无论是温和的柯尔伯还是保守的勒泰利埃、卢瓦父子,对于日渐崛起并企图而且也已经渗入到法国政治核心阶层的新教信徒都

是不能容忍和坚决排除的,而马扎然虽然模糊宗教矛盾,但在人事安排上往往给新教信徒以非常令人艳羡的机会,(《路易十四时代》第三十六章,P527,在马扎然专政初期任命的财政大臣——当时称财政总监——赫尔瓦尔特即是一位新教的加尔文派教徒)而富凯也是这其中的一员。富凯很有可能是一位新教徒。富凯的夫人埃尔瓦尔夫人具有“宗教热诚”的支持新教徒,阻止珀利松分化,说明了埃尔瓦尔夫人可能是一位新教徒,至少不是天主教徒。那么与埃尔瓦尔夫人朝夕共处的富凯也很有可能是一位新教徒,至少不太可能是天主教徒。这也能解释他为什么会得到马扎然的信任,让其担任新教徒赫尔瓦尔特曾经担任的财政大臣一职。不仅如此,就连富凯的首席秘书,以对富凯“忠诚而名驰遐迩”(同书,第三十六章,P529),后来又背叛富凯集团的珀利松也“曾经长期是加尔文派教徒”(同上)。这些说明富凯集团是名副其实的新教集团,是路易十四的手下所仇视的一派。有一个故事能充分说明路易十四与富凯的矛盾及富凯与马扎然的微妙关系。“国王有时向富凯要钱,富凯回答说,陛下,陛下的银箱是空的,但是红衣主教大人会借给陛下一些。”(同书,第六章,P92-93)这当然可以用来说明红衣主教马扎然大人手中有富可敌国的个人财富。但假若富凯说这句话的语气稍有不敬,高傲的路易十四必会以为这是富凯对自己的讽刺和向他宣告马扎然是何等的强大。因此,富凯在马扎然专政时期能够掌握十分重要的财政大权,很有可能是因为与马扎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马扎然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庇护新教的态度是为天主教信徒极其仇视的,天主教信徒的最大代表路易十四当然不会轻易放过马扎然之后有嫌作为新教徒旗帜的富凯。因此,这一系列对富凯的残酷迫害实际上是路易十四对马扎然政策的否定,而路易十四朝中的中坚力量,宗教保守派分子柯尔伯、勒泰利埃和卢瓦必然借着马扎然之死和路易十四亲政的有利时机大

举复兴宗教保守派势力而打击同情新教有新教信徒嫌疑的并采取平衡新旧宗教派系的执政实力集团。富凯是马扎然死后平衡派系中地位和影响力最高最大最重要的人物,无论是路易十四新朝新气象还是保守派大力复兴都是首当其冲的革命对象。而勒泰利埃父子是路易十四一朝中最为保守的保守势力,因此勒泰利埃对富凯恨之入骨。至于塞吉埃,虽然没有其他资料可以考证,但可以推断,此位必定是勒泰利埃、卢瓦父子的一党。富凯及其党羽的被根除实质上即是马扎然后平衡新旧宗教派系政策的破裂,宗教保守势力大肆复兴,天主教从世俗统治上,至少从表面上取得了对新教势力的胜利。(四)柯尔伯与卢瓦的矛盾富凯是马扎然之后唯一的政坛巨人,也是路易十四实践自己政治理想的一个最大假想敌,但在富凯倒下之后,路易十四的政治便成了宗教信仰保守派的天下。扳倒富凯出力最多的柯尔伯和勒泰利埃卢瓦父子主宰了法国的政治。柯尔伯如愿继承了富凯之前的财政大臣一职,(《路易十四时代》第二十五章,P350,新的财政大臣即指柯尔伯,亦可参同书第三十章。)而勒泰利埃卢瓦父子很快也成了路易十四非常倚重的人物,勒泰利埃由国务大臣升为掌玺大臣,卢瓦更在之后不久荣任路易十四的首相,调度路易十四的对外战争事宜。但是在柯尔伯和勒泰利埃卢瓦父子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没有扳倒富凯之前一直居于次要地位,但在富凯倒台之后,便成了影响法国内政和谐的最大阻碍。这就是柯尔伯与勒泰利埃卢瓦父子父子对于新教徒态度上的不同。无论是柯尔伯还是勒泰利埃和卢瓦,绝对不允许新教信徒插手法国政治,更不允许新教信徒渗入国家政治的决策层这一点上,他们是没有分歧的,这也是他们何以一致残酷迫害富凯的原因,但在富凯这个最大的敌人被翦除之后,柯尔伯终于又恢复了自己的温和本性,他主张有限地联合新教徒,让新教的普通信众参与国家建设,为国家缔造财富;而勒泰利埃

西服起源

西服的起源 西服,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想了解西服文化,就不能不重温一下西服的历史。西服是从国外传入的一种服装品种,在国外是男子的正统服装。 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服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它的式样变化很多,常穿的有平驳领、圆角下摆的单排纽式、抡驳领、平下摆双排纽式。西服还有套装和单件上装的区分,套装就是上衣和裤子用同色同料裁制,可作礼服用,若加上一件马甲就成为三件套套装。穿着正规的套装,要求系领带。单件上装可以和各种裤子配穿,可不必系领带,里面也可衬毛衣或套衫。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1670至1675年间,克罗地亚轻骑兵作为路易十四的近卫兵在巴黎服役,他们被称为“克拉巴特近卫兵”,其脖子上系一条亚麻布引起人们的模仿而成为男装领口不可缺少的装饰物,这就是现代领带的始祖“克拉巴特”。长裤是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 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徐锡麟于1903年在日本大阪与在日本学习西服工艺的宁波裁缝王睿谟相识,次年,徐锡麟回国,在上海王睿谟开设的王荣泰西服店定制西服,王睿谟花了三天三夜时间,全部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出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工艺未必超得过西方国家的制作水平,但已充分显示出“红帮裁缝”的高超工艺,成为中国西服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英国田园式的流行:1982年,田园式 八十年代是一个复古的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度复苏,西方传统的构筑式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视。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这时又回到传统的英国式造型上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个传统造型中追求舒适感;胸部放松量较大,驳头变大,扣位降低。单件上衣与异色裤子的自由组合很受欢迎。人们在稳重的传统造型中追求无拘无束的休闲气氛,以在宽松舒适的休闲味西服中寻找传统美的感觉。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用粗花呢制作的“田园式”非常时髦,从此,休闲西服日渐兴盛。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层社会,有许多礼仪讲究,特别是夜里的社交活动,男士必须穿燕尾服,需举止文雅谈吐不俗。晚宴过后,男士们可以聚在餐厅旁的休息室小憩,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抽烟、喝白兰地、开玩笑,也可以在沙发上躺卧,这时那笔挺的紧包身体的燕尾服就显得不和时宜。于是,一种宽松的无

欧洲历史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2013-1-17 法国历史的文化名人信息收集和简介

法国文化名人 作家 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 蕾舞喜剧的创始人。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 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 有《伪君子》等。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 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 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 母院》《悲惨世界》等.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 -1880)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就曾拜他为师。著名作品《包法利夫人》、《感 情教育》。 小仲马,全名为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24-1895)是法 国小说家、剧作家,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 1848年,小仲马发表了《茶花女》一举成名.小仲马共写了20多个剧本, 着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和两性关系上的腐朽和虚伪,从独特的角度 提出了妇女地位、私生子的命运及婚姻、道德等社会问题。 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 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 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游记三部。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我 的叔叔于勒》。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 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作为作家,他创作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 子》等作品,并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 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法国路易十四的历史简介

关于伏尔泰的简单情况在《路易十四时代》的最后,附录了一份《伏尔泰生平和著作年表》,从这个表里我们能得到如下的关于伏尔泰的情况。伏尔泰的情况,用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人来比较的话,其作家的命运有点与李敖类似。李敖说,自己写了100本书,99本让政府查禁了,结果使他的书沦落到了与地摊上黄色书刊为伍的地步。伏尔泰的书,具体不知有多少(没数过),但基本上也全是被政府查禁的,有的甚至被政府公开焚毁。他的书在当时之所以出版,多数是在国外被出版或者在法国秘密出版。虽然没有沦落到与地摊上黄色书籍为伍的地步,但却深受盗版书的侵害。当年,《路易十四时代》在柏林匿名出版(1751年,伏尔泰五十七岁,此书之出版当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腓特烈二世后面说到。),数日售罄,几乎同时,在爱丁堡、伦敦、普鲁士、荷兰等各地出现盗版。至于伏尔泰本人的命运,正好跟李敖相反,李敖几乎是一辈子在台湾,哪都没去。而伏尔泰则大多数时间流亡在国外,即使在法国呆着,也不是化名便是匿名,总之躲躲藏藏。伏尔泰的朋友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帮助他的人;另一类是他帮助的人。帮助他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当时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几乎都是后来直到现在的牛人。他帮助的这类人,不大用说,因为就是启蒙运动那些,什么狄德罗、卢梭、达兰贝、孔迪亚克等等。帮助他的人应该说一下,首先是他的红颜知己夏特来侯爵夫人。他们相识于1733年的西雷城(应该是在夏特莱夫人的别墅),当时伏尔泰三十九岁,夏特莱夫人二十八岁,倾慕伏尔泰已久。而当时的伏尔泰仍然被迫流亡,此次回到法国是伪装返回法国。夏特莱夫人于当年夏季即向凡尔赛的王室疏通希望王室允许伏尔泰留居巴黎,结果未成。1734年,伏尔泰遭到法国政府通缉搜捕,此时夏特莱夫人收留了他,伏尔泰于是便在西雷的夏特莱夫人别墅留居,一留便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共同

历史年表(中外对照版)

历史年表(中外对照版) .国史大事国史朝代西元世界史分期世界大事备注 史前时代 前1500000年 前10000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埃及历法之始 黄帝前3000年上金字塔时代(前3000-2500) 夏禹治水夏(前2183) 前2000年1 巴比伦法典(前2100) 商代青铜器 甲骨文 商(前1751) 前1000年+ 周公制礼作乐 封建制度 井田制度 西周(前1111) 前900年+ 前800年 东周(前770) 前700年古建立罗马城(前753) 前600年 孔子(前551-479) 前500年佛陀诞生(前557-477) 前400年 孟子(前372-289) 屈原(343-277) 前300年 万里长城秦(前221) 前200年时 张骞通西域(前136-126) (前119-115) 佛教初传中国(前2)

西汉(前206) 前100年罗马并希腊(前150) 蔡愔求经(65) 张衡(78-139)造地动仪 蔡伦造纸(105) 新(9年) 西元元年罗马帝国始(前27) 耶稣诞生(前4年) 东汉(25年) 100年 三国(220年) 200年 西晋(265年) 300年日尔曼大迁徙 五胡乱华(311) 北朝(386-581) 东晋(317年) 400年代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379-395) 西罗马帝国亡(476) 南朝(420-589) 南北朝(420年) 500年中穆罕默德(570-623) 隋朝(589年) 600年 玄奘取经(596-664) 唐朝(618年) 700年 800年古 辽兴起(916) 五代十国(907年) 900年 北宋(960年) 1000年I十字军东征(1096-1099) 金兴起(1115) 南宋(1127年) 1100年时 成吉思汗兴起(1206) 蒙古西征(1218-1224) (1237-1242) (1252-1258) 元(1279年) 1200年VII十字军东征(1248-1254) 明(1368年) 1300年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400年代哥伦布进入西印度群岛(1492) 李时珍本草纲目(1518-1593) 1500年近麦哲伦绕航世界(1519-1522) 宗教改革(1517) 清(1644年) 1600年宗教战争 1700年工业革命(1769) 美国独立革命(1776) 法国大革命(1789)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第一章古典史学(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 一、名词解释 1、赫克泰阿斯 希腊史学的摇篮---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主要作品是《大地环游记》,其书的叙述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赫克泰阿斯在介绍某民族时力求从历史根源上加以说明,体现了他超越本民族界限的世界眼光。 2、色诺芬 色诺芬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成为过希腊三大历史家。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为《希腊史》、《长征记》,并且《长征记》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但是色诺芬的治史能力远不及他的前辈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色诺芬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军事史上一位颇有才干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色诺芬写史注重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故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色诺芬比其他人更重视社会经济生活,且作品内容富有文采。 3、李维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李维的史学作品文笔优美,且体现出他垂训的思想,并开创了通史体例。但是李维在写史时不但疏于对史料的考订和辨析,

而且包含着宿命论及迷信观念。 4、波里比阿 出身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族,著述颇多,但只有一部《通史》传世,而且残缺不全。《通史》是一部断代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通史。《通史》一书中体现了波里比阿关于真实的思想与获得真实的方法以及政体循环论和天命观的史学思想。但是《通史》一书也体现了波里比阿由于语言平直,夹论夹序,思考较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在价值评估和史料选择上暴露出一些主观以致歪曲事实、英雄史观等不足之处。 二、问答题 1、希罗多德及其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历史家的第一位史学家,出身殷实,并因生活环境使他毫无民族偏见,代表作是《历史》。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既是结束希腊幼稚的早期史学的最后一位散文记事家,又是希腊史学进入成熟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大家。希罗多德是自觉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研究特定重大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第一人,为希腊人科学地关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神的谱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是天命观和人本观的混合体,这反映了古希腊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 史学思想: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法国新闻史简述

第二节法国新闻史简述 一、官报占统治地位时期——法国王权对出版物的集权控制时期 (16世纪初——1789年) 1、特点:官报一统天下,早期报刊都经过国王特许发行 2、三大官报(教材109-110页): 《公报》(1631年5月由法国新闻之父勒诺多创办;1632年的“问讯处专版”,即今之“启事栏”,为现代报纸广告版的雏形); 《学者报》; 《信使报》 3、法国第一份周刊《各地见闻》,1631,巴黎,路易·旺多姆 法国第一张日报《巴黎新闻》,1777、1、1,巴黎,雅克·布 里索(非官报,但经官方批准,且接受新闻检查官的审查)二、政党报纸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时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的报刊(1789——1881) 1、特点:围绕新闻出版自由的确立,报刊政治色彩浓厚,政党报 刊渐增,并在革命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廉价报纸出现, 新闻出版管制随政局的变化松紧不同 (113页: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报纸被认为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的记叙”(伏尔泰),思想家们主要用书籍、小册子表达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报纸才开始真正参与反封建斗争。) 2、革命期间的报刊(1789-1799)

(1)第一次起义时期(1789-1792)松 1789、8、26《人权宣言》,人类历史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文件 马拉《人民之友报》(116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办得最出色、影响最广泛的报纸; 阿贝尔《杜歇老爹报》(118页) 德穆兰《法国布拉班革命报》(119页)。德穆兰: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新闻记者。 “社会俱乐部”《铁嘴报》 (2)第二次起义时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1792-1793)紧 吉伦特派掌权,取缔保皇派报纸,停止执行新闻自由政策“最黑暗时期” (3)第三次起义时期(1793-1794)紧 雅各宾派控制,罗伯斯皮尔实行恐怖政策 (4)热月党人政变时期(1794-1799)紧 督政府压制 3、革命后的报刊(1799——1881) (1)拿破仑执政时期(1799-181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紧 雾月政变 “一张报纸抵得上三千毛瑟枪”

2018版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本复习题考查标准分知晓、掌握和理解三个层次。 知晓: ●法国学者波普利尼埃尔在1599年出版《史学史》一书,成为西方史学史上把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 象的开山之作。 ●1913年英国史家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问世,这是一部对19世纪西方史学系统总结 的权威之作。 ●色诺芬是一位多产作家,代表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 ●老伽图以其著作《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用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 ●恺撒采用第三人称的形式撰写了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高卢战记》。 ●古罗马三大史家有李维、塔西陀和撒路斯提乌斯。 ●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古罗马时期希腊史家是波里比阿。 ●“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在基督教史学写作体系里,时间代表着线性发展,而不再是循环不已,这与古希腊罗马的时间观形成 显著差异。 ●为了与异教徒展开辩论,奥古斯丁撰写了《上帝之城》。 ●被后人称为“教会史学之父”的是巴勒斯坦凯撒里亚的主教攸西比乌斯。 ●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是欧洲早期教会史学名著之一。 ●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的艾因哈德代表作为《查理大帝传》。 ●被称为“英国历史之父”的比德最早用基督降生之年为基准,用“吾主纪年”来计算年代,这种做法 很快被其他基督教学者接受并沿用至今。 ●弗雷辛主教鄂图撰写8卷本《编年史》,因以《上帝之城》模式写成,因此又被称为《双城史》。 ●拜占庭史家安娜·康尼娜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女性史家。 ●马比昂撰《古文书学》、蒙福孔撰《希腊古文字学》,极大推动了西方古文献学的发展。 ●马比昂和蒙福孔代表了圣摩尔派的最高水平,圣摩尔派则代表了博学时代欧洲学术的最高水平。 ●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被称为西方近代文化史之滥觞。 ●休谟与罗伯逊、吉本一起,通称为18世纪英国三大史家。 ●哥丁根学派代表史家有加特勒、施洛塞尔和赫伦。 ●维科是西方最早系统提出历史理论的人,学术界倾向把他称作为历史哲学的真正奠基者。《新科学》 是维科最重要的著作。 ●赫尔德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蕴含在其代表作《人类历史哲学观念》一书中。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这成为19世纪德国学术复兴开始的标志。 ●《德意志史料集成》由德意志政治改革家施泰因倡导发起编纂,佩茨任主编,主要汇编了公元500-1500 年间日耳曼人的各类史料,对欧洲各国史学有较大影响。 ●《拉丁和条顿民族史》是兰克的成名之作。“史学的批判时代的开端” ●普鲁士政治史学派的精神之父是达尔曼,首席代表是聚贝尔,主要干将有德罗伊森和特赖齐克。 ●1902年,蒙森因《罗马史》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法式古典家具之巴洛克—路易十四

法式古典家具之巴洛克·路易十四式家具 17世纪后期,法国受到意大利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也进入了巴洛克时代。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移植和培育,这种艺术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法国巴洛克,并成为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发展中心。1661年法国路易十四开始亲政,这位欧洲君主专制政体中最有权威的皇帝,自称为“太阳王”,提出“联邦国家”,国王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国的巴洛克家具一般被称为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这时期的家具主要是宫廷家具,大多是精致华丽的雕刻,以及精巧的镶嵌细木工艺和青铜雕饰镀金银,非常生动豪华。 推动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风格发展的艺术大师有查里?拉?布尔、简?拉?包特和安得列?查里士?鲍里,尤其是拉?布尔是法国路易十四式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奠基人。他曾于1642年至1645年赴意大利罗马学习,吸取意大利巴洛克艺术营养,研究装饰艺术。回国以后,他担任首席宫廷画师,领导美术学院和葛布林缀织厂。1660年开始为王室担任装饰设计工作,把缀织厂、家具作坊等集中起来,改成专为凡尔赛宫生产室内装饰用品的工厂。 路易十四的凡尔塞宫: 一、椅类家具 路易十四时期的椅子, 都是当时宫廷及贵族 的旅馆、邸宅的前厅和 客厅所留下来的古典 家具。这些椅子精雕 细琢,非常讲究,非常 高贵,供统治阶级享 乐。宫廷中使用的椅子 有详细规定,表示不同 的地位和身份。路易十 四式椅子木构架都是 雕刻制作,多采用山毛 榉和橡木,遗留下来的 胡桃木椅子却很稀少。椅 子底脚或是有力的方形 栏杆、或是椭圆形旋木雕 饰、或是曲腿,带有凹槽、 花叶饰、带枝树叶等浅浮 雕装饰。底脚横撑为X型 或H型。靠背和座面用华 丽的葛布林织物包面。靠 背高高的,象征着地位和 权势。 路易十四时期的扶手椅,一般在笨重的靠墙桌旁使用,所有木构件都是雕刻装饰。强有力的栏杆腿上,有方形和蜜瓜形,布满了浮雕纹样;底腿横撑由腿部扭曲交织到中心,连结成X形;带凹槽的弯曲扶手,由靠背处向前顺势而下,与座面前部的扶手支撑柱连为一体,成为一个涡卷形,有很强的动势感。座面和靠背是华丽的葛布林织物包面,整件家具庄严、厚重、豪华,表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权势。

西方文论总资料

西方文论选择填空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易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提出美是和谐统一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火”提出摹仿论,是摹仿论自然说 3.德漠克利特的摹仿说 第一个提出摹仿社会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 第一个探讨天才,重视灵感和语言的人,美是快乐 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模仿的是人,神学目的论,美是有用的,美是善的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1.理式论摹仿说 ①理式的基本含义 ②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③理式论摹仿论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 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 ①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 ②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 ③,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 A,柏拉图为西方第一个重视自然美的作家 B,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要保留的是简单的,严肃的多里斯式和激越昂扬具有英雄气概的佛律癸亚式的乐调 C,柏拉图式西方第一个把理智和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的人,是第一个要求文艺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的人 3.灵感说 ①灵感的基本含义 ②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③,您敢说显示出柏拉图理论的矛盾及其价值,一矛盾三启发 亚历士多德的诗学,文艺本质论,《诗学》是西方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之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1.文艺本质论 ①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②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③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2.悲剧理论,本质在于行动的严肃 ①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点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②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a.亚历士多德提出了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b.亚历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性格

世界历史纪年表

世界历史纪年表 公元前: 约300、4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约200、300万- 1万年前:人类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流行,已使用火,晚期大量使用骨、角器。狩猎和采集业发展,血缘家族及母系氏族公社产生。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今中国元谋一带,已能制造和使用石器。 约70万- 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中国华北地区。 18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 约公元前3万- 前1万年:原始宗教出现。 约公元前1.2万- 前4000年:人类中石器时代。发明并使用弓箭,细石器广泛应用,狩猎业发展。 约公元前8000 - 前2000年:人类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光加工的石器流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 公元前6000年: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亚麻和羊毛织物。 约公元前6000 - 前1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希腊、罗马、印度和波斯等地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盛行。 约公元前5000年:亚洲西南部和中亚地区开始用冷锻法加工天然铜。古埃及已使用等臂天平秤,为已知最早的衡器。 约公元前5000 - 前4000年:古埃及出现以太阳和月亮为规律的日历。 约公元前5000 - 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公元前4000 - 前3000年:古埃及、西南亚、南欧、中欧和中国等地先后开始用矿石炼铜。前3760年:古代犹太人日历的首年。 公元前3500 - 前3100年:古代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出现陶轮制陶和塔庙建筑,创造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国家(诺姆)形成。出现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500 - 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开始使用轮式运输工具。古代埃及人已在农业中使用犁、耙和施肥。 前3372年:古代南美玛雅年表中最早的日期。 前3100年:古代埃及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初步形成统一国家。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 公元前3000年: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古埃及人已使用铜镜。古印度人发明了印章文字。 公元前3000 - 前2300年: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出现。 前2686年- 前2181年:埃及古王国时期。国家统一完成,大规模兴建金字塔。 前27世纪: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时代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形成。 前26世纪: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落成。 前2500年:古代苏美尔医学发现矿泉水有愈合特性,古代苏美尔人已使用燃油灯,学会烤制面包和酿制啤酒。欧洲出现编织机。 约公元前2500 - 前1500年:西亚古亚述时期。 前25世纪- 前23世纪:古代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发明在陶片上刻划地图。 前2378年- 前2371年:古代苏美尔拉格什国王乌鲁卡基那在位,进行世界最早的改革。

高考历史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介绍.doc

高考历史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介绍 高考历史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背景(1)国内:①革命前夕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森严。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③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尖锐的阶级对立是直接原因)。④财政危机严重,国王路易卜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条件成熟)。⑤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2)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原因:路易十六准备武力解散制宪会议) 2、第一阶段: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制宪会议立法议会 (1)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2)措施: ①反封建的八月法令: A.内容: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B.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因此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人权宣言》:

A.发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 C.意义: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对会君主专职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但实际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1791年宪法: A.颁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与《人权宣言》精神相违反 C.宪法颁布后,制宪会议让位于按宪法选举的立法议会 ④对外战争: A.原因:面临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的武装干涉 B.概况:1792年4月,法国对外宣战,从而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但战争开始时对法国不利,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 C.战争性质:战争初期阶段,对法国而言是正义战争 (3)统治结束:①统治危机:普奥等国武装干涉,联军攻入法国境内,革命处于危机中 ②结束的标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君主制度 3、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6月,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立法议会国民公会。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

路易十四的诞生当年被视为一项奇迹,因为他的父母结婚23年都未生育子女(另有 一说为路易十四是母亲安妮王后与人私通生下的孩子,且路易十四另有一名双胞胎兄弟被关闭在监狱,终身带着铁面具渡过余生,这是一种手法——避免引发王位继承人的更多纷争)。他五岁时(1643年)登基为王,但至23岁之前红衣主教马萨林是法国的真正统治者。 22岁时,1660年路易与西班牙公主玛丽亚·泰丽莎结婚。 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全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并亲自参加演出,先后在26部大型芭蕾中担任主角。他十三岁首次登台演出,三十岁时因身材过胖而退出舞台;曾经演出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后世尊称“太阳王”。这个时期宫庭组织了三位艺术大师——吕利、莫里哀和博尚专门负责芭蕾艺术的创作和演出,同时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十二个手位和一些舞步,皆以法文命名之,使芭蕾动作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体系。 1679年,路易十四发现与他十分要好的一位情妇蒙提斯斑女侯爵(Fran?oise-Athé na?s,marquis de Montespan)在1666年-1668年期间就开始利用巫术举行黑色弥撒——用婴儿当祭物来作法赢得国王的爱,驱使国王娶她。巫术被揭发之后,她与国王的关系旋宣告结束。去请女巫拉·瓦辛作法的仕女不计其数,被侦讯的就有218人。当时蒙提斯斑女侯爵将做法后的药物加在国王的餐饮里面,以致国王早上起床就会头痛。此后蒙提斯斑女侯爵被要求接受宗教感化。 1683年当皇后玛丽·泰丽莎死后,1685-1686年间他又与奥比尼 (Constant d'Aubign é) 家族之女——弗朗索瓦丝·德·奥比尼 (Fran?oise d'Aubigné)秘密结婚。她是一个虔诚的女人,虽然离过婚,但国王因为某些原因,仍愿意娶她。国王册封她曼特农(Maintenon)的领地,并封她为曼特农女侯爵(Marquise de Maintenon)。但是路易十四主要的目的只是要利用这些入宫的仕女开眼界,增加她们学识与机会,所以所生子女多是私生子。 路易比他的子女、两名孙子和两名曾孙在世时间更长,1715年他唯一的 后来盗墓者将他的心从他的墓中偷走卖给了英国的哈考特爵士,因为他被做成木乃伊,盗墓者只是利用里面的殉葬品,来跟英国人交易。 路易十四给法国留下了财政的混乱和各方面的衰退,不幸地路易十五没能克服这些财政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他的优柔寡断和不守信用。在凡尔赛国王和围绕着他的贵族们标志着颓废和君主制的衰落。更糟糕的是路易似乎意识到反君主政治力量在威胁他的家族统治,但是仍然没有做什么来阻止它。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中路易甚至预言道:“在我之后,洪水将至(Après nous, le déluge)。”一个严酷和准确的预言是路易十五唯一的预警措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数轴 (彩字版)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史约三四百万年前~21世纪初世界史约三四百万年前~20世纪初箭头上方为中国史,下方为世界史) (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B.C.356 后金改清

热月政变 雾月政变 法兰西第一 发明蒸汽船 拿破仑帝国 旅行者号机车 西属拉丁美 英国宪章运动 拿破仑夺取 帝国 灭亡 诞生 洲独立 政权

六十~九十年代 洋务运动 左宗棠进 《申报》创刊 军新疆 唐胥铁路 新疆设立行省 公车上书 《万国公报》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大生纱厂 八国联军侵华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12四一二政变 .8.1南昌起义 .1国民党一大 .7广州国民政府 .4.18南京国民政 .8.7八七会议 .7.23中共 召开 国民革命军 府成立 建立井冈山农村 .5.4五四运动 一大召开 .5黄埔军校 出师北伐 .7.15七一五政变 革命根据地 中、美参加 .11同盟国战败 协约国作战 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4.21~6.2渡江战役 中共七大召开.9.12~11.2 .4.2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发表《论联合政府》辽沈战役.4海军成立.9 第一届政协筹备建国 .8.15日本投降.6 .6 .11.6~1949.1.10 淮海战役.10.1开国大典 土改结束 《土地改革法》朝鲜《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中…国宪法》三大改造完成 镇压反革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届全国人万隆会议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 解放军进军西藏西藏和平解放第一个五年计划民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求同存异”陈镜开首破世界记录人民公社化 文化大革命开始.9.13九一三事件(林彪) 尼克松访华 ~1961三年困难时期战略导弹部队人造卫星26届联大恢复中《中美联合公报》 容国团世界冠军原子弹、导弹成立“东方红一号”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简介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简介 (1850年1月-11月1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 历史背景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著作,写于1850年1月至11月1日。原是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写的连载文章,总题目叫《从1848年至1849年》。1895年,以《法兰西阶级斗争》为名在柏林出版单行本,恩格斯为单行本写了导言,另外还增添了第四章《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使这部著作更加完整了。 马克思写作这部著作时,震撼欧洲的1848革命已经失败,各国的反动势力先后重新掌握国家政权,对革命者进行疯狂镇压,使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潮。法国是近代革命典型国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有典型意义。在法国,革命正沿着下降的路线发展,金融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的代表——秩序党掌握了议会、内阁和军队大权。路易·波拿巴则依靠农民的支持当上了法兰西的总统,依靠自己秘密流氓组织“十二月十日会”进行篡夺军政大权的活动。秩序党伙同资产阶级共和派镇压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抗,以后秩序党击败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由于秩序党的反人民性和内部各集团利益的尖锐矛盾,在与路易·波拿巴争权夺势的斗争中归于失败,使路易·波拿巴最后政变成功。波拿巴黄袍加身,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中心思想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的阶级斗争,分析法国1848年革命的原因、性质和动力,。马克思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国的阶级结构以及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对其政治态度的影响;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法国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变,清晰地分析这些事件中各阶级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在总结这一时期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社会革命的基本理论。 基本内容 这部著作共有四章,有简短的前言,在前言中,马克思首先指出,1848年革命沿着下降的趋势发展,这一时期编年史中每二重要的篇章都题名为“革命的失败!”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真正灭亡的不是革命,而是革命前的传统的残余。促使无产阶级革命向前发展的不是它获得直接胜利,而是在同强人敌人斗争中才能发展成真正革命政党。 第一章分析法国1848年六月革命,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概念。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之前,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七月王朝是纯粹的金融贵族专制,法国金融贵族只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集团,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处于无权地位,它一方面是金融贵族的反对派,另一方面对无产阶级充满恐惧和仇恨。法国的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不仅被排斥于政权之外,而且也排斥于选举权之外。 法国七月王朝不过是剥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它的经济政策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政治上极端反动和腐败,就其致富方式来说,它不过是流氓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上层的再生罢了。它在对外政策方面积极地站在反动神圣同盟一边,让法国人的民族感情遭到一系列的凌辱。七月王朝的反动统治激起了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是法国二月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加速革命爆发的有两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经济事件,1845年和1846车的马铃薯病虫害和歉收。这个经济事件加强了人民中的普遍激动。另一个促使革命暴发的经济事件是英国的工商业总危机。这两个损害工商业经济的瘟疫,使金融贵族的统治变得更不堪忍受,终于发生了1848年二月革命。 无产阶级在二月街垒战中,迫使七月王朝让位给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中的绝大多数是资产阶级代表,工人阶级只有两个代表,二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窃取了。 无产阶级决心把革命推向前进,迫使临时政府,并通过临时政府在全法国实行共和制度,它以独立政党的姿态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但同时也就招致了整个法国的资产阶级和它作斗争,他们没有获得自身的解放,仅得到了为自己解放而斗争的社会条件。相反,建立二月共和国却使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为更加全面的统治一切有产阶级和金融贵族一样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由部分金融贵族的统治、变成真正的资产阶级全体的政权。而普选权的实施,已把法国命运交给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掌握。马克思指出,在法国七月事变中争得了资产阶级君主国,而在二月事变中工人又争得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每次胜利工人阶级都力图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但是法国工人阶级没有能力完成自己的革命。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国工业资产阶级还没有在全国范围

制造路易十四个人读后看法

制造路易十四个人读后看 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制造路易十四》评介 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对历史的“真实”表达了质疑。其认为历史是可以被“操纵”的,这并非毫无道理。今日一些我们看到的过往记载甚至所谓的“信史”,恰恰是最应该被怀疑的。在历史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太阳王”自居,其光辉形象深入人心。但英国学者彼得·伯克通过对塑造路易十四形象的研究,逐渐解构了围绕在国王头上的光环。伯克向我们表明,所谓“太阳王”的荣耀,很大程度上是彼时当政者及其支持者有意“制造”的结果,后世所见的“路易十四”并非真实,其研究即体现在《制造路易十四》1一书中。作者以其言简意赅、通俗精炼的写作风格,将路易十四的形象在“后台”加工的过程生动的展示了出来。其目的不在于探求真实的路易十四,而是揭示路易十四及其支持者们有意通过各种方式包装甚至是操纵来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至少作者提示我们许多与路易十四相关的记载和描述与国王本人相差较大。在本书中,作者独辟蹊径,从文化对政治的作用、艺术与权力的角度出发,关注国王的形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在艺术与权力的纠缠中,政治权威被神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却又非常重要。 一 本书最初完成于1991年,正值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流行于西方学界的时候。新文化史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为简单的将图像或文本视为对于社会现实的模仿感到不满,“因此,将‘表象’视为现实的‘建构’或‘生产’来加以思考和讨论,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2在这种情形下,一些学者“谋求通过语言、图像和象征符号等重建表现为‘接受’、‘发明’和表象斗争上的文化实践”3,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也比过去更频繁的谈论起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甚至社会本身的‘发明’与‘建构’”。4这种学术范式的变化影响到了许多史学家。夏蒂埃坦诚,他的研究历程即“表现为从以非常强烈的统计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文化社会史转向接受的历史、实践行为的历史和意义重建的历史”。5这种“预流”的做法,多少反映出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影响。 在此种研究语境下,本书亦有浓厚的文化史研究趋向。这种“制造”类的选题无不在回应着研究语境;而作者关注看似不重要的“表象”而不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制度与政策,也有新文化史研究的影子;在200多页的书中,插图有88幅,甚至成为作者分析论述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作者逐步揭开图像背后的隐喻。因此,尽管从书名上看,这似乎是不折不扣的政治研究,但方法论上与文化史关联。同时,作者的研究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伯克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对统治者的形象制造这一想法广受关注。传媒经常讨论它们自己制造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的方式方法问题”,类似的事件多少影响 1 [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版。 2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3 [法]米歇尔·伏维尔:《历史与表象》,沈坚译,载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4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第90页。 5 [法]罗杰·夏蒂埃:《过去的表象——罗杰·夏蒂埃访谈录》,沈坚译,载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第136页。

西方哲学家年表大全

西方哲学家年表大全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公元前二世纪 泰勒斯(Thales,约前624-约前547,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米利都学派创始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os,约前610-前546,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约前588-约前525,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约前500,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约前565-约前473,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第一个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约前540-约前480与470之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爱非斯学派创始人,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克拉底鲁(Kratylos,前五世纪,古希腊爱非斯学派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六世纪末-约前五世纪中叶之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埃利亚学派唯心主义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留基波(Leukippos,约前500-约前44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说奠基人之一) 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前500-约前428,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芝诺(埃利亚的)(ZenonEleates,约前490-约前436,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

尼德的学生)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约前490-约前43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修辞学创始人) 高尔吉亚(Gorgias,约前483-约前375,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前481-约前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留基波并称原子说创始人) 安提西尼(Antisthenes,约前435-约前370,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创始人) 亚里斯提卜(Aristippos,约前435-前360?古希腊哲学家,昔勒尼学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著有《希腊哲学史》《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第欧根尼(锡诺帕的)(DiogenesoSinopeus,约前404-约前323,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