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历的科学知识

农历的科学知识

关于农历计年的常识

农历是我国的一种历法,又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天半,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中气”的月份则是闰月。

农历平年、闰年的月数、天数一览表

月数

大月天数

小月天数

全年天数

闰月设置方法

平年

12

30

29

354

大约19年中7个闰月

闰年

13

30

29

383(或384)

无中气月份为闰月

二十四节气中四季“节气”和“中气”一览表四季

节气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小寒中气

雨水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以便家事活动,所以农历实为阴阳历。

解读老黄历--节气年神

每年包含内容

①二十四节气交节日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②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一味地机械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③几龙治水

是根据每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为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如在正月初五,就叫“五龙治水”,在初六,就叫“六龙治水”,等等。据说,龙数越多,雨量越少,龙数越少,雨量就越多。民间自古就有“龙多不下雨”的谚语。

④几牛耕田

每年第一个丑日(丑为牛)在正月初几,就是“几牛耕田”。耕田的牛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⑤年神方位图及说明文字

以1990年庚午为例,其文字说明有:太岁压祭主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六生人下葬时避之吉;是年三煞在北五黄占离凡亥壬子癸丑丙午丁八山忌用余各山俱利;是年太岁姓王名清,天干属金,地支属火,纳音属土。岁德在庚,岁德合在乙……

年方位图的中央及向外第一圈的内容即是“九星配年方阵图”,上例文字说明中的的“五黄占离”“丁午丙”忌用就是来自这个“年九星方阵图”的应用。第二圈是二十四山(参见《二十四山》一文)第三、第四圈是年神随岁支游四方诸位神煞,上例“是年三煞在北”指的是北方亥位劫煞、壬位坐煞、癸位灾煞等三煞。

解读老黄历--月日时令

每月包含内容:

月历内容包括:月之大小;月建(1989年己巳十二月为例,月建丁丑);交节日时及本月起止;当月所值月宿(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宿为轸);月煞方位(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煞方位为东方);月星(1989年十二月为例,月星为九紫)……

每日包含内容:

日历内容最多最杂,真正的“大杂烩”就体现于此,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历日期;星期;当日时令(如上下弦、二十四节气、朔望、各种节日等);当日吉、凶神煞;农历初几;干支;纳音五行;八卦;每日卦运;所值九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直;当日宜忌;当日冲煞;当日胎神;当日吉、凶时等。现就某版本黄历的编排顺序将其所列内容简述如下:

①当日吉凶:凡遇岁破、月破、上朔、四离、四绝等大凶之诸煞值日者,无论其他所临神煞如何均为凶日,其余诸日根据所临十二建星(黄道黑道十二神)、二十八星宿和各类神煞情况判定为平或吉。

②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为十二建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为二十八星宿(参阅《黄道吉日》和《二十八星宿》文);甲子、乙丑、丙寅等为当日的干支纪日(有的还在其下注有“金”、“火”或“海中金”、“炉中火”字样,这些均为当日干支的纳音五行)。

③“天官辰时”、“喜神午时”、“日禄申时”、“天乙酉时”、“福星未时”等,这些均是

日干时神内容,是以当日日干而起的时辰贵神,由于“黄历”篇幅所限一般仅列其中之一。

④吉神“王日”、“要安”、“驿马”、“天后”等和凶神“月破”、“天火”等,均属月令系统的神煞。

⑤宜“结婚、祭祀、出行、动土”和忌“治病、词讼”等,为当日宜、忌内容,由当日所临的十二建、二十八星宿和诸位神煞推论得出。

⑥每日冲煞:如“冲猴,岁煞北”、“冲鸡,岁煞西”等。

“冲”即地支相冲,即子午相冲、丑未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再把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于是,凡子日,与午相冲,即为“冲马”;寅日,与申相冲,即为“冲猴”。黄历设立此款,是告诉人们,不要选用那些与自己属相相冲的日子。

岁煞,常居四季,成为“四季之阴气”,极其狠毒,能游行天上,所理之地不可穿凿、修营和移徙。不慎而冲犯这,家中子孙六畜将受伤害。然岁煞巡行的方位却极易寻觅。子日起正南,向东逆行,一日一位,四日一周,循环往复。

⑦当日“紫白九星方阵图”(有的还有太阴、太阳、孛星、罗睺、水星、金星、土星、木星、计都九方阵图)。

⑧“五不遇午时”、“五不遇辰时”等,为从日干而起时神,参阅《良辰吉时》一文。

⑨最后是当日的吉时、凶时

这些“子平、丑吉、寅凶”的字样,均是依据当日日干时神(日禄、喜神、五不遇等)、日支时神(日建、日合、日马、日破、日害、日刑以及青龙、明堂、天刑、朱雀等黄道黑道十二神)和其他时神(旬空等)推论得出。

端午节别称知多少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别称。

端阳节:五月正是仲夏,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历法、民俗说“盲年”

历史上使用过的历法,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盲年”是阴阳合历某种“置正”安排的结果。

阳历,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行,转动一周为一年——今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但古人的认识却相反。据学者考证,战国时还有太阳历,一年十个月,以天干为名,每月三十六日,分三旬,旬以地支为名,如此十个月三百六十日,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的“废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在那种情况下,节气的安排首先有“夏至”、“冬至”,继而又有“春分”、“秋分”,季节上的回归年先分春秋二季,后来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以至二十四节气。古代文献《管子》中有这种历法的痕迹,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与之有关。岭南民间至今还流传“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就是民间对这种历法的记忆残留。古人确实曾经以“一阳更始”的冬至作为元旦。这种太阳历的回归年,不会出现“双春”和“盲年”现象。

阴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与回归年无关。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它的一年中,也不可能出现“双春”、“盲年”。

阴阳合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小月、大月十二个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两者相比,相差约十一天。为了协调二者,古人采取“设闰”的办法来处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现在从商代的甲骨中还可以看到“十三月”的记载,就是设闰的明证。上世纪有学者报告,南方的瑶族还保存着“十三月”的叫法。现行“十九年七闰”的制度起源相当早。我国的历史,自《春秋》以下,就有干支历日可查,足以为证。

但置闰月,未必就造成一年两个“立春”,或没有“立春”。这里又涉及“置正”的问题,即以那一个月为正月。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种“置正”比较复杂:

夏朝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

商朝以今十二月为正月,建丑;

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建子;

秦朝以十月为正月,建亥。

汉朝建立,初承秦制,以为得水德,亦建亥;后来到武帝时,经落下闳

推算,又改成夏历,以寅月为正月。

不同“置正”,就有不同的新年起点。例如建寅的,就以寅月的起点为

元旦。这种办法,自汉武以来,二千年中,虽经不断完善,但大体沿用

不变。在各种“置正”中,以十月、十一月、甚至十二月为岁首的都不

可能出现上文所说的“双春”或“盲年”,只有以现在的正月,即“建

寅”时,才会这样。由此可见,“盲年”无春,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

不是什么历法都有的,它是人为安排的结果,与天无关,与运无涉。

但民间,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盲年忌婚”的习俗,此俗何来?此俗何时起源已不可考,至于忌讳的原因,则与农业和生育有关:古代以农为本,立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重要的节日,皇帝和地方官都举行“劝耕”仪式,民间至今还遗留“舞春牛”之俗。这一天的天气如何,关系到一年吉昌。河南民谣说“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说“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不少地方还有立春的种种忌讳,可见重视程度。试想,一年中这么重要的日子居然没有了,那不是让人忐忑不安吗?

更直接的是古人将“立春”与生育联系起来。春天是生殖的季节,春不立,则生殖不旺。但这种忌讳更可能起源于岭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谓卵曰‘春’,曰‘鱼春’,曰‘虾春’,曰‘鹅春’,曰‘鸡春’,‘鸭春’。”岭南的“蛋”叫“春”。古代北方人叫“鸡子”,岭南人叫“鸡春”。“卵”、“春”与“子”在这里是同义的,而“卵”向来是生殖繁衍的像征。“无春”,等于“无子”、“无后”,这是婚姻最大的忌讳。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数量往往决定宗族的生存,因此,人口增殖有最高的价值。传统婚礼上充满了生殖的像征,如花生(喻男女间生)、红枣(早子)、莲子(连子)、姜(喻孖生)、芋头(多子),榄子(揽子)、饺子(姣子)等等,都表现了对人丁兴旺的祈求。结婚最忌无子,“盲年”无“春”,自然就被视为不吉利了,反过来“双春年里结婚大吉大利”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但,这实在是一种附会。

“盲年”不吉,双春就吉利么?山东、河北有“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湖北、河南,还有岭南都有“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双春”既利生殖,为何独不利种豆、养牛?这里的道理也是讲不通的。至于“盲年”,老百姓也有办法对付:粤北翁源旧俗,“盲年”女子出嫁,带一袋熟鸡蛋,下轿时向人群一撒,大家欢呼:“新娘生春喽!”于是,诸事大吉,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由此看来,“盲年”不过是人们协调历法的一个平常结果,并非天定,也非不可避免,还有办法对付,“盲年忌婚”习俗的内核是人们对生育的追求,实际上更多的,只关乎“口彩”,没有什么道理。科学昌明如今日,还诸多忌讳,真是大可不必!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何谓朔望月上弦下弦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在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的西半边是明的,东半边提暗的,叫做上弦。

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这时月亮东半边是明的,西半边是暗的,叫做下弦。

怎样计算“伏天”?夏九九歌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体是怎样计算的呢?我国流行的“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的10天,有的年的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农历中的候应是怎么回事?

候是在24节气之后,我国人民又节气细化为候,是我国农历中的更小的阳历单位;最早,从立春开始以5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3候(最后一候为6天或7天)是一种简单的平候(类似平气);后来它和24节气相结合便去掉1候就成了从立春开始的72候即“一(节)气管3候”,成为节气的细化单位,这样平气对应平候;以定气对应的平候为半定候;古代历法家刘焯提出了定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黄道上每隔黄经5度就是1候,而不一定是5天了。

我国现行农历使用定气和定候;

以上各种候虽然不一定都是5天,但“候”作为时间单位就是5天。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种“规范候”,就象现在的“旬”一样,一气为三候,前两候为5天,后1候到下个节气日前1日。

候是节气的必要补充,它和24节气一起构成了我国农历中阳历成分,是我国农历中的特殊的太阳历系统,是我国农历的重要思想和我们精神财富。

如何在农历的初二确定本月的大小?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在初二的日落后(傍晚)观察西边的天空有没有很细的月牙出现,如果有月牙出现,则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晚,所以这个月应较长,是大月为30天;没有月牙出现就说明初一的日月交朔时刻发生较早,这个就较短,是小月,为29日;

这个方法在大多数都是准确的,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例外;农历大月时,月亮一般是十六圆(望日),小月时一般是十五圆(望日);

我国古代历算中的“三正”是怎么回事?

我国古代的“三正”一说是夏正(建寅的农历月份,就是现行农历的正月)殷正(建丑,即现行农历的十二月)、周正(建子,即现行农历的十一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上述三正实际上是我国周代各诸候国使用的三种历法。

另一说是在历算上有:天正(农历11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天增长;地正(农历12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人正(农历的正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是气温开始转暖,标志春天的开始。我们现行农历在历算上使用“天正”,在民用年上用“人正”。

中国虚岁与周岁的互换方法是什么?

中华虚岁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俗,它是以春节(农历新年)分界点的,而周岁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的;具体换算方法是: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 1;

农历中的杂节气都有哪些并如何计算?

1冬九九:从冬至日起一九,每九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

2夏九九:从夏至日起一九,每九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

3三伏:夏至日后(不含夏至日)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后(不含立秋日)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4入梅:芒种日起第一个丙日;

5出梅:小暑日起第一个未日;

6春社:立春日后第五个戊日;

7秋社:立秋日后第五个戊日;

此外,还有大小分龙,分龙雨,三时等,还有“花信风”

花信风和花朝是怎么回事?

这是我国江淮地区按农历的候以花开为指示气温和指导生产生活的杂节气:二十四候花信风──以梅花为首,楝花为终。自小寒至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如: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花,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蘼,三候楝花。

楝花排在最后,表明楝花开罢,花事已了。

花朝节:在我国以有花朝节的节日,民俗史上有花朝节之说,亦称花日,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各地花朝节的定日虽各有异同,但均在农历二月中的某日。如洛阳风俗,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苏吴之地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日;而浙越民间风俗多以“仲春十五”(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

古代的太阳月亮出没方位和定时口诀都有哪些?1、太阳出没方位和时刻:“正九出巳入庚方,二八出兔入鸡场,三七出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戍方,五月生艮属乾上,仲冬出巽入坤方,唯有十与十二,出辰入申细推详”。即是太阳每日出没方位,正月九月出巳入庚,二月八月出卯入酉,三月七月出甲入辛,四月六月出寅入戍,五月出艮入乾,十一月出巽入坤,十与十二月出辰入申。

2、月亮出没方位:“三辰五巳八午升,初十出末十三申,十五酉时十八戍,二十亥上记其辰,二十三日子时出,二十六日丑时行,二十八日寅时出,三十加末卯上轮”。即是初三、四日辰时,初五、六、七日巳时,初八、九日午时,初十、十一、十二日末时,十三、十四日申时,十五、十六、十七日酉时,十八、十九日戍时,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日亥时,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子时,二十六、二十七日丑时,二十八、二十九日寅时,三十日及下月初一、二日卯。

3、杂论:“太阳一年一周天,任天为不及,一度一岁之积,而恰与天会,故太阳有三道。北道,北至东井去极近,南道,南至牵牛去极远,东道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此三道极至于牵牛,则为冬至,极之北至于冬井,则为夏至,南北极中,则为春秋分,其行西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东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所以成阴阳寒暑之节也”。还有太阴出没的方位,“其行天之度,一月一周,天与日会辰次之所,以为一岁,十二会得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月之三百四十八分,而与

天会,是为一岁。故有九道,黑道二,立冬、冬至出黄道北,赤道二,立夏、夏至出黄道南,白道二,立秋、秋分,出黄道西,青道二,立春、春分出黄道东,并黄道,共为九道,故立春、春分从青道,分在甲度,立秋、秋分从白道,分在庚度,立冬、冬至从黑道,分在壬度,立夏、夏至从赤道,分在丙度”。

4、猫眼定时歌:“子、午、卯、酉一条线,寅、申、巳、亥圆如镜,辰、戊、丑、未枣核形。”

5、定寅时法

正九五更二点彻,二八五更四点歇,三七平光是寅时,四六日出寅无别,五月日高三丈地,十月十二四更二,仲冬纔到四更初,便是寅时君须记。

6、日上起时法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法,壬子是顺行.

7、年上起月法:甲己之年丙为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 丁壬壬寅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见,甲寅之上好追求。

现行公历和农历的优缺点有哪些?

一、现行公历(格里历)的优点:

1、公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官方通用,具有通用性;

2、公历属于平时间周期定义的平历,所以其算法简单,天数基本固定,置闰规则;

3、历年和历日协调的好,历年只有365日和366日两种;

4、历日与太阳高度(直射角度)基本对应,误差只有1至2日左右。

二、现行公历的缺点:

㈠,公元元年在人类历史中期,不便于推算人类历史早期;

㈡,岁首没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

㈢,历月的天数有28日,29日,30日,31日四种,并且排列不规则;㈣,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和罗马皇权留下的烙印,不利于不同文化民族的交流;

㈤,置闰法中400年97闰日没有128年31闰日简单和精确;

,只管太阳,没有月亮的内容,其日期也不反映月相,是单轨制的太阳历法,不利于保护世界上的月亮文化,也不利于被这些国家的群众的接受和认同;

㈦,由于历月的长度没有明显的天文学意义,所以人为因素很强,甚至可以被人随意更改;

㈧,由于其是平历,所以它的历日不能和它对应的天象----太阳高度一一对应。

农历的科学知识

关于农历计年的常识 农历是我国的一种历法,又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天半,所以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设置闰月的方法是:农历月份中无“中气”的月份则是闰月。 农历平年、闰年的月数、天数一览表 年 月数 大月天数 小月天数 全年天数 闰月设置方法 平年 12 30 29 354 大约19年中7个闰月

闰年 13 30 29 383(或384) 无中气月份为闰月 二十四节气中四季“节气”和“中气”一览表四季 春 夏 秋 冬 节气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小寒中气 雨水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以便家事活动,所以农历实为阴阳历。

解读老黄历--节气年神 每年包含内容 ①二十四节气交节日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分在12个月里。 ②七十二候 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3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72候。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 七十二候的起源很早,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份,但对于了解古代华北地区的气候及其变迁,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当时确定物候的始见单位较小而气候的实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所以很难广泛应用。现在黄河流域物候现象已发生变化,其他地区的物候更是千差万别,必须不断发展物候学,制定新的自然历,否则一味地机械照搬古书是行不通的。

日历上的科学

北京四中 撰稿:杜艳雯责编:王升 日历上的科学 【主要内容】 历法、日历的组成成分、公历(阳历)、阴历、农历(阴阳历)的设置方法,二十四节气的指导和预告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十四节气和公历、阴历的关系。 难点:公历和农历的设置。 【知识讲解】 一、历法与日历 时间长河是无限的,只有确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确切位置,我们才能记录历史、安排生活。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用表格形式表示星期和每月、日期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特殊纪念节日,尤其是那些不同年份有不同日期的节日所在日期的一览表,叫作日历。 定出年、月、日的长度,是制定历法的主要环节;确定年首、月首、节气以及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历法的内容。 年、月、日是历法的三大要素。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年、历月、历日。因为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数,一个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数,历法中的一年、一个月又必须包含整数的“日”,为了生活的便利,只能取近似值了。 历法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类叫阳历(太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设置的,其中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月的日数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公历、儒略历等;一类叫阴历(太阴历),阴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设置的,其中月的日数约等于朔望月,而年的月数则人为规定,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另一类叫阴阳历,阴阳历结合了前两种历法特点,其中月的日数平均约等于朔望月,而年的日数平均又平均约等于回归年,如中国的农历、藏历等。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 又称格雷果里历,它是对儒略历进行修订后的阳历。 我国日历包括公历和农历两部分。公历属阳历,包括年、月、日、星期等;农历属阴阳历,农历中的日期几月初几、月相纪日(初一、十五等)和部分节日如中秋节等属阴历,农历中的24节气和部分节日如劳动节等属阳历,农历兼有阴历月与阳历年的性质。 例题1:我国日历中显示的2006年6月1日星期四,儿童节,五月初六,哪些属于公历部分,哪些属于农历部分? 分析:时间2006年6月1日星期四属于公历部分,儿童节时间固定在6月1日,也属于公历部分。五月初六属于农历(阴历)部分。 答案:2006年6月1日星期四,儿童节,属于公历部分。五月初六属于农历(阴历)部分。 二、阳历的设置

从阴历阳历农历谈科学性

从阴历、阳历、农历,看各自的科学性 阳历——是以“太阳”运行为根据制定的历法;阴历——是以“太阴”运行为根据制定的历法(古代把月亮叫“太阴”。实际上月亮对人的“干细胞”影响比太阳大。“干”读第四声,“骨干”之意)。 为了明确阴历,须得先说明“气节”等概念。 宇宙的各电磁场、信息场、引力场......都有各自运行“气势”的“气场”,“气场”也是遵偱“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气”是“量”,“节”是“质”;依地球接受日球的光照量计算,一年的“阳气”是从“冬至”(约1000个勒克斯的照度)开始“复兴”,经历“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约100000个勒克斯的照度)…… “冬至”这天的“阳气”始生,白昼也一天天增长,光照量在前半年的一天天的上升中,在夏至达到极点,物极必反,必然走向“阴气”轮回…… “夏至”这天的“阴气”始生,黑夜也一天天增长,光照量在后半年的一天天的下降中,在冬至达到极点,物极必反,必然走向“阳气”轮回…… 又开始寒热、阴阳……新的一年的轮回(回归)。 人们通常叫成二十四节气,其实不对,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只能算得上积储“气场‘量’”的“中气”,只有“数理性”意义;只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才是具有“气场‘质’”的“节气”,只有“节”才能代表冷热、阴阳气场的“物理性”意义。 阴历,是依月球(太阴)的“朔”(月没)定为初一、“望”(月圆)定为十五的,这样十二、三个月就是一年轮回(归于相同气候的一回归年);同时又吻合了日球(太阳)365.2422天的一恒星年。分出了黄道黑道。但阴历又分为:民间、国家用的“农历阴历”与命理学上用的“命理阴历”;比如,某某生于阴历二零零九年正月初九(阳历2009.2.3.)命理学上却是二零零八年腊月、日子是二零零九年正月的“初九”——因为要“初十”才“立

介绍农历的书籍

介绍农历的书籍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日历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日历之一。它以月相和太阳运行周期为基础,通过观测天象和计算方法确定日期。农历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广泛使用,对农业、节日和风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介绍几本关于农历的书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农历的历史、特点和应用。 《农历学》是一本系统介绍农历学知识的著作。该书详细解释了农历的历法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月亮的运行周期、闰月的确定以及节气和二十四节气的计算等。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农历在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和文化传统中的应用,使读者对农历有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农历历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农历历法发展的著作。该书以历法的演变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中国农历的起源、发展和变革。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引用,对于了解农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农历与中国文化》是一本从文化角度探讨农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书籍。书中介绍了农历对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历在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中的影响。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中国农历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揭示了农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厚联系。 《农历的世界》是一本介绍世界各地农历系统的著作。该书以农历

为线索,逐个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历系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以及印度、伊朗、犹太教等其他地区的农历系统。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农历特点和应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农历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和影响力。 《农历的科学》是一本介绍农历科学原理和应用的著作。该书详细解释了农历的天文基础和数学计算方法,包括月球运动、太阳运行、黄道和赤道等相关知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农历在农业、气象、天文观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农历对人体健康和心理的影响,使读者对农历科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介绍的几本书籍涵盖了农历学、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多个方面,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农历的内涵和应用。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农历的历法原理、计算方法和发展历程,以及农历在农业、节日和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读者还可以了解农历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样性和影响力,以及农历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农历这一古老而又重要的日历系统。

公历与农历的相关知识

公历与农历的相关知识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有着两种不同的日历制度,即公历和农历。公历也被称为格里历,采用的是阳历,是欧洲和西方国家所使用的通用历法,而农历则是中国独特的阴历,也是许多东方国家的历法。由于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两种历法系统仍然同时存在,成为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 公历是欧洲发明的,它是一种统一的、按照一年四季交替进行的日历,一年有365天,每年2月有28天,而且每4年有1天的闰日,每400年有97天的闰日。公历由太阳来标准,所以十二个月的第一天是太阳的日出,相对应的,月朔当太阳在地平线下沉的时候。常用的公历从公元前45年以前圣经时代开始计算,按照基督耶稣出生后算。 农历是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日历,它是基于月亮的变化来计算的,是一种以节气、以月作为基本单位的历法,其中每个月都有30或29天,有时会有30天,最长的一年有384天,最短的一年有354天。不同于公历,农历中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按照固定的节日定,而是根据现实情况随机推算而来的,一般是在新的月亮的第一天确定的。农历的标准是以每个月的朔望日来确定的,这是太阳和月亮在同一方位的日子。由于农历的时间的计算标准和公历不同,所以它的节假日与公历的节假日也不太一样。 公历和农历都是很重要的历法,它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分别反映了欧洲和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反映了两种文明的不同方

式。公历更加精确,它便于记录日期,而农历更加传统,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记忆、理解和记录历史。今天,公历和农历仍然是中国民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汉字的起源也与公历和农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字的形成始于公元前1400多年,它被称为“甲骨文”,是由形状像骨头的文字组成的。汉字起源于古代公历和农历,据说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古代元始天尊在黄河流域创建的王朝夏朝,开始使用了汉字。据说,夏朝的公民习惯用汉字来记录天文数据,而把这些汉字据称为“甲骨文”,以此作为日历的依据来算时间。这也成为中华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起源。 公历和农历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它们不仅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而且在中国千百年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今,公历和农历在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婚礼、节日、祭祀和其他仪式中,仍然根据农历来安排,以此来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综上所述,公历和农历都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关于农历中的科学的心得

关于农历中的科学的心得 一夜一清香,世界不同的文明,曾经孕育出不同的时间系统,这个系统就称为历法。 何为历法?历法是为计时之需,按一定法则将年、月、日等计算计时单位进行组合并形成单位间换算的方法。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有古埃及历、古巴比伦历、古希腊历、犹太历、儒略历、格里历、伊斯兰历、印度历和中国历朝颁布的多种历法。一般可分为三类:①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阳历,②以月亮朔望月为主要依据的阴历,③兼顾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阴阳历。 公历(阳历) 目前运行的公元历,简称公历,又称“阳历”、“西历”。公历也称格雷果里历,简称格里历,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今日世界的历法正统称做公历,就是采用最标准的阳历。我国辛亥革命后开始使用,但是多少年来,公历在我国从来没有独立运行过,我们使用的所有日历基本都是公历和农历结合的。这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为一年。共4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的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润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公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同时又规定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倍时,须被400除尽时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也就是400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规定每年都有12个月,每年的1、3、5、7、

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则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则为29天。 阴历(纯阴历) 顾名思义,所谓阴历就是根据月相(月亮)朔望变化周期来制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在古代,人类需要一个确定的周期来记录时间。而最直观的,准确的周期就是月亮的盈亏,所以,世界各国的古历法,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阴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周期大约是二十九天半,算作1个月,12个月为一年,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月是大月为30天,逢双月属小月为29天,一年共计354天。阴历每30年就须加入11个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月底多加1天,共计355天。用阴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是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但它唯一的优点是阴历的每一天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态。 阴历不能指导农耕,这实在是个太过致命的缺点,所以必须改革。因为阴阳无法协调,所以大多数单纯的阴历很早就被淘汰了,只剩下少数奇葩沿用至今,比如伊斯兰教的“回历”,在回历中,每年比阳历的一年少十一天,所以新年是逐年提前的,有时是在冬天,有时是在夏天,这样三十三年为一个循环。也就是说,每三十三年比阳历多出一年。他们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在我们的历法中其实是六十八岁。 在西方,人们使用的方法是放弃通过月亮的朔望来计月,而以一回归年为一年,再把一年人为地划分为十二个月,这就是纯阳历,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时间标志,它们以太阳直 射黄经的位置划分,反映了自然界中气候、物候和农事的变化。这些 节气的出现与地球运行、太阳高度角、气温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也 与生物的生长繁衍、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这篇文章中,将探 讨24节气的科学知识,从太阳、地球和自然界三个方面解析其原理与 意义。 一、太阳:节气与太阳直射黄经的关系 每年的冬至那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位于南回归线上,也就是南 纬23.5度。此后,太阳逐渐北升,直到夏至时达到北纬23.5度的位置。这两个极点分别被称为“冬至点”和“夏至点”,两者之间形成的直线称为“黄道”。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则正好位于黄道上,分别位于南北回 归线与黄道的交点上。因此,每个节气与太阳直射黄经的关系密切, 昭示着太阳能量的分配和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节气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天。地球 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周期为一年。这两种运动造就了 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四季交替。由于地轴倾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受到太阳光照的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形成了南北半球 之间的温度差异和季节分界。

节气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立春是太阳直 射黄经为315度的时候,此时太阳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也就是 春分所在的位置。经过立春,北半球的气温开始回升,昼长夜短,温 暖的春天到来。同理,立秋也是太阳直射黄经为225度的时候,南半 球正好是春分的位置。此时,北半球的夏天过去,渐入凉爽的秋季。 三、自然界:节气与物候、气象现象的关系 每一个节气都与自然界中的物候和气象现象有关。例如,惊蛰是描 述春雷开始响起的节气。当太阳直射黄经为345度时,地球赤道以北 的地区开始进入春季,气候逐渐转暖,冻土开始解冻,昆虫苏醒,蛙 声蝉鸣,春雷随之而来,预示着春天真正的到来。 谷雨则暗示了降雨的重要性。太阳直射黄经为30度时,也就是谷 雨的时间。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值春耕播种季节,所需的降雨对农 民来说至关重要。谷雨节气的出现,标志着五谷丰登的希望和降水量 的增加。 节气与气象现象密不可分。入梅、入伏、白露、霜降等节气,都反 映了特定气象现象的出现。例如,入伏时,气温达到较高的峰值,进 而导致热带气旋的频繁发生。白露节气则意味着秋天临近,晨间的湿 气凝结成露水,给白天的作物浇灌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综上所述,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界变化的准确刻画,它 们凝结着人们对自然和时间的观察和感悟。这种观察和感悟代代相传,形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生活习俗。如何科学利用节气的变化,合理 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将继续是人们探索和探讨的重要

农历阳历的数学知识

农历阳历的数学知识 The intertwin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nar calendar and the solar calendar has been a source of fascination for many individuals. The lunar calendar, also known as the Chinese calendar, is based on the cycles of the moon, while the solar calendar, commonly known as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s based on the Earth's orbit around the sun. These two calendars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serve different purpos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农历和阳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是许多人着迷的对象。农历,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是基于月亮周期的一种历法,而阳历,通常被称为公历,是基于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这两种历法具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用途。 The lunar calendar has been traditionally used in many Asian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Japan, and Korea, for determining important dates such as festivals, holidays, and traditional ceremonies. It is deeply ingrained in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of these societie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ir ident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lar calendar is widely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 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在这篇 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立春 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 渐斜射。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 万物凋零。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 开始回升。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 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雨 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 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正是由于暖湿气 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而谷雨是春季的第 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 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 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 初夏季节。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 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 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 正是雨季的开始。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 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 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芒种时太 阳黄经达到7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气温进一 步升高,进入了农作物的生长繁荣期。芒种是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农民需要根据芒种的时间合理安排播种,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发育。 六、夏至与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夏至 时太阳黄经达到9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夏至后,由于太阳直射点开始南下,北半球夜晚逐渐变长,而白天则逐渐变短。

农历和阳历相关知识点总结

农历和阳历相关知识点总结 一、历法的定义 历法是人类用来测量时间的体系,它由年历、月历、日历三个部分组成,通过这三个部分 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时间体系。在汉语中,“历”是“日历”的意思,它是一个和时间有关的词汇,可以是“年历”、“月历”、“日历”三者之一。历法是用来制定和测算时间的规则和制度,以便人们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二、历法的发展 历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学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早期的历法是以农耕和宗教祭祀 为目的的,主要是太阳、月亮和星球的位置和运动规律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 时间的掌握和计算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历法也逐渐变得更加精密和完善。 三、农历的定义 农历,又称阴阳历、旧历、老历等,是以月相的变化为依据,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 月的天数则按照月相进行调整的一种历法。农历和阴阳历是同义词,表示指带阴历有别于 公历即阳历的那些历法。又称旧历、老历、中国历。公元1912年1月1日起中国改用阳历。阴阳历的年数以农历为准,阴历是依据月亮(即太阳有关)变化引起月接近地球的次数,每碰上秋分后农历阴历生的阳历就过了一年。 四、农历的发展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根据月相的变化来制定农历,最早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计算的,因为农民工作和生活都是依赖月相变化的,所以农历在古代就广泛应用。但由于古代 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对月相变化的精确度和规律掌握不够,因此早期的农历存在很多不足 和误差。 随着天文学、数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历的精确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现代的农历通过 复杂的计算和观测手段来确定月相的变化和规律,可以精确地预测每个月的大小月和闰月,使农历在民间和宗教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阳历的定义 阳历,又称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基础,将一年分为12个月,并根据太阳 的运动和地球的位置来确定每个月的天数的一种历法。阳历也被称为太阳历,通常以公元 元年(即基督之前)为始,以公元年为纪年的一种历法。在我国一直延续了许多年,直至1912年,国民政府开始施行阳历。 六、阳历的发展

立冬的科普知识与科学普及

立冬的科普知识与科学普及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1月7日 或8日之间。它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预示着天气逐渐变冷,大 自然进入休眠期。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关于立冬 的科普知识,还可以借此机会推广与传播相关的科学常识。 一、立冬的起源与意义 立冬这个名字源自于古代中国农耕文化。农业的兴衰与节气紧密相关,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被视为农历冬季正式开始的代表。在 古代农耕社会中,立冬是农民们准备过冬的重要时刻,也标志着农历 冬季的繁忙开始。 二、立冬的气候特征 随着立冬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冷的天气逐渐占据主导。立冬 之后,北方地区开始出现降雪和寒潮天气;南方地区则变得相对凉爽,日照时间变短。此外,立冬之后,气候干燥,风力加大,大气压力变低,对人体的影响也更大,需要特别注意保暖。 三、立冬的养生方法 在立冬这个节气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养生方法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首先,合理饮食很重要,可以多摄入些温热的食物,如姜汤、红枣、核桃等,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其次,要注意保暖,穿合适的衣物,及时增减衣物,并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此外,适量运动 也可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四、立冬与科学 立冬不仅仅是农历节气的名称,还与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在这个节 气里,我们可以了解更多与季节变化、气候环境等方面有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例如,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节气的变化;学习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适应与应对气候变迁。 五、推广科学常识 立冬这个节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社会推广科学知识的机会。我们 可以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立冬及其背后 的相关知识。除了专业机构,学校和社区也可以通过设置科学展览、 开展科普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提高科学素养和对大自 然的认识。 立冬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它不仅仅代表冬季的开始,还有着深厚的 文化意义。通过科普知识和科学普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立冬及其 相关内容,提高科学素养,并有效地适应和应对冬季的气候变化。让 我们共同关注立冬,保护好自己,并与他人分享这些有关立冬的科学 知识和养生方法。让科学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的生活 更加丰富多彩。

农历中的数学小知识

农历中的数学小知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历法之一。在 农历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小知识,如日月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时 刻计算、干支相配等。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索农历中的数学奥秘 吧! 农历中最为人熟知的要属农历新年了。农历新年并非每年的时间 都相同,而是根据农历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农历新年的计算主要是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来确定的。太阳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425天,而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7.322日。农历中的 一个月平均为29.5天,一年平均为354天左右。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精确地确定农历每年的新年日期。 农历中还包含着二十四节气的计算。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 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所确定的,用来指导农民农事活动的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节气、夏节气、秋节气、冬节气四个季节,每个季 节包含6个节气,共24个。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规律,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每个节气的时刻,以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农历中还包含着干支相配的知识。干支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一种 纪年方法,它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表示年份的。天干有甲、乙、丙、

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它们组合起来共有六十个天干地支。根据干支的相配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农历每年的干支纪年,以及人们 的干支命理。 农历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小知识,如计算新年日期、二十四节气 时刻、干支相配等。通过学习农历中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化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对农历中 的数学奥秘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篇示例: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历法,主要分为阴历和阳历两种,其中阴 历又称农历。农历是通过观测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确定一个月的长度, 一个年的长度也是通过观测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确定。在中国, 农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农历的基础上农历新年、节气、农事活动等。 在农历中,数学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农历中的数学知识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历的基本结构 农历的基本结构是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确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定。农历中一年的长度为354或355天,比阳历的365天要短,因此农历和阳历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

冬至科普小知识了解和普及

冬至科普小知识了解和普及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2020的冬至即将来临,你知道冬至的哪些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科普小知识了解和普及”,欢迎阅读与借鉴! 冬至科普小知识1 冷知识一:起源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本命:姬旦···),以土圭法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岁首。 翻译成人话,就是周公旦在地上立了一根杆子,把这根杆子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那天,也就是大约冬至日那天,定为新一年的开始。以冬至为岁首的习俗从周朝一直持续到秦,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开。因此,“冬至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概念,冬至则起源于周。 冷知识二:冬至=小年? 因为前人曾将冬至日当做新年的开始,所以冬至也有被称为小年的说法。但是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我们最常说的小年指的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节这一天,而非公历12月22日。 冷知识三:不完全向饮食辟谣 作为一个北的很彻底的北方人,小编很负责任的讲,北方人冬至确实是吃饺子的,但是混沌基本没有谁会特意在冬至这一天吃。依稀记得在学校时,每到冬至,孩子们热情到附近的某某快餐连锁饺子店老板哭着求下班··· 而山东人喝羊肉汤的说法,身后土生土长的山东小姐姐表示她并不知情。 另一位总哭着解释自己不吃狗肉的广西小姐姐透露,冬至这一天她们在家乡会吃鸡··· 冷知识四:历史的今天 1970年冬至,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华北会议 1971年冬至,孟加拉共和国建立。

1972年冬至,中国与新西兰建交。 另外,老干部靳东比尚雯婕大6岁,周华健比靳东大了16岁,而他们三个人都在冬至这天过生日。 冬至科普小知识2 冬至节气养生知识 冬至起居知识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冬至运动知识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冬至饮食知识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

从科学角度看,是农历先进还是公历先进呢?

农历和公历是人类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时间计算方式,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探讨一下,究竟是哪一种历法更为先进呢? 我们来看看农历。农历是中国传统的时间计算方式,它以月相的变化为基础,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为29或30天。农历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传统节日、婚嫁等方面。农历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准确地反映自然界的变化,例如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运动来计算的,它们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吻合,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农历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这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都非常重要。 农历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农历是以月相为基础的,所以它的月份长度不一,这就使得农历和阳历之间的转换非常困难,这也是导致农历逐渐被淘汰的原因之一。由于农历的计算方式比较复杂,所以容易出现误差,这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公历。公历是现代世界通用的时间计算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基础,一年分为365天,每4年增加一个闰年,以保证日历与季节的一致。公历的优点在于它的计算方式简单明了,容易推算,而且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公历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且在国际交流、商业活动、科学研究等领域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公历也有一些缺点。公历的计算方式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基础的,但是地球的运动是不稳定的,这就导致公历的计算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公历的使用范围虽然非常广泛,但是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文化和宗教背景,例如教的日历就是以月亮为基础的。 农历和公历各有优缺点,它们的先进程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历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农历和公历都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时间计算方式,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应该从科学角度看待历法的发展和使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科学知识 24节气是中国古代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活所编制的一种历法。中国的24个节气可分 为四个季节,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 大寒。 1. 立春:在黄道带上,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称为“立春”。这时候,春天正式开始了。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开始起床早,因为天明时间逐渐延长。此时,一些人会到房 屋四周祭祀土地神和家神,以求平安。 2. 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二月十二日或十三日,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中国人就庆祝雨水节了。在这个节气里,大雨、暴雨会增多,天气会变得更加潮湿。 由于多雨,这个节气里适合种植一些水稻、梓树等植物。 3. 惊蛰:惊蛰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这是一年的第三个节气,在农历二月末或三月初,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称为惊蛰。这个节气里,天气渐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植物和昆虫开始苏醒。 4. 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季正式开始。它在阳历 每年的3月20日左右,此时天气变暖,百花盛开,生机勃勃。过春分节气后,昼长夜短,白天变长,黑夜变短。 5. 清明:清明节气在每年的农历三月15日左右,是24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温暖,万物开始萌发。此时,家人们会到坟前祭拜祖先,还会清扫墓地,洒清水, 整理清洁墓地和家中。 6. 谷雨:谷雨,位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记述,每年阳历4月20日左右。这个时期,中国南方进入早稻的收获时节,北方地区则是小麦和谷类作物的播种时节。谷雨节气 里的雨水多,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节气之一。 7. 立夏:立夏是24个节气之一,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称之为立夏。这时候,气温逐渐升高,雨水频繁,万物蓬勃生长。立夏节气此时正式标志着进入了夏季。 8. 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每年阴历5月21日或22日前后。小满节气所指的是夏季即将来临,气温也在不断上升中。农民们此时要开始播种夏收作物,如 玉米、豆角、南瓜等。 9. 芒种:芒种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阴历6月5日或6日左右。芒种节气里,五谷成熟,农民们会忙于收割庄稼。同时,夏季的各种疾病也逐渐增多,人们应注意饮食卫生。

关于农历的知识

关于农历的知识 农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历法系统,也被称为阴阳历或者旧历。它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来计算日期的一种方法。与西方的阳历不同,农历的计算方式主要基于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和相对运动。 农历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农历使用的是太阳历和月亮历的结合,以确定每个月份的长度。一个月份通常从新月开始,到下一个新月之前的一天结束,大致持续29.5天。然而,由于月亮的运动轨迹并不规律,农历月份的长度会有所不同,因此有时候会有闰月的存在。 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也称为农历新年或中国新年。春节是根据农历来计算的,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至2月中旬之间。除了春节,农历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与农历的特定日期相关,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农历还有一个特点是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是根据农历年份来决定的,每个生肖代表一个动物,包括鼠、牛、虎、

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相传,上古时期,黄帝通过十二种动物代表时间的流转和纪律,将它们用作农历年份的符号。 虽然农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现代社会中,西方的阳历已经成为主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公历来确定时间和日期。然而,农历在一些特定场合和传统活动中仍然非常重要,比如农历节日、农历生日等。 总之,农历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历法系统,以月亮的运动为基础,计算时间和日期。它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节日和生肖等元素,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时间和传统的认知。尽管现代社会更多地采用公历,但农历仍然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春节知识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春节知识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 引言 1.1 概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对春天的热切期待和欢庆的象征。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持续15天,以庆祝新年的到来。春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当时人们根据农事活动的变化来划分时间,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春节最初是为了祭祀神灵,祈求来年农业丰收和家宅安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家庭团聚、亲戚朋友相聚、分享美食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春节的习俗也随着地理和历史的差异而有所差异。然而,有一些传统习俗是每个年轻一代都应该了解的。比如,贴春联和挂灯笼是为了迎接新年的来临,而舞龙舞狮和放鞭炮则是为了驱邪祛病、吉祥如意。此外,春节期间还有拜年、互赠红包和团圆饭等传统活动,以及逛庙会、观灯会等民俗庆典,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快乐。 总的来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寓意着新的开始、团结亲情、祈福与希望。通过了解春节的起

源、历史和传统习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春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庆祝新年,更在于增进家庭和社会的亲密关系,促进人民的心灵交流,以及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 文章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春节进行简要概述,介绍春节的起源和重要性,同时提出文章的目的和价值。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春节的起源与历史。通过研究相关史料和文化资源,我们将介绍春节是如何演变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另外,我们还将探讨春节传统习俗的由来和背后的文化意义,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拜年等。通过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对于新春的喜庆和祈福之情。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春节的意义和价值,并强调春节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尽管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仍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传承和发展春节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保持春节的魅力和活力,同样重要的是,春节也是中国文化的使者,可以通过异域文化交流,加深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