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展,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 概述

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

代,多用于边关。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展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展,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根底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1]

安塞腰鼓 - 历史开展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说《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那么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击鼓助战用于战争,预示战争的开始。

鼓,不仅用于战争,而且成为民间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春秋战国后,以鼓为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就更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渐已出现。沂南汉画中的《百戏图》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其中伴奏的乐器有钟、

磐、鼓等打击乐器。在样式华丽的建鼓旁,一人着宽袍大袖衣,侧身向鼓,双臂高扬,正欲击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开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与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省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根底

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开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存着某些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使安塞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开展,成为亿万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象征,并被誉为“胜利腰鼓〞,遍与中华,载入了革命文艺运动的光辉史册。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外。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一样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经地区

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击鼓者赤膊,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安塞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我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开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

安塞腰鼓 - 由来介绍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那么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

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 [2]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地区的安塞县、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根底和悠久的开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根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一样,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与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那么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

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完毕,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那么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

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上下。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完毕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展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上下,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与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

地神后方告完毕。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安塞腰鼓 - 类别种类

安塞腰鼓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

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容。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单独表演。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

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完毕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小场节目完毕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完毕。

安塞腰鼓 - 风格特征

安塞腰鼓

1、鼓手有股能劲:是安塞腰鼓的根本特点之一。它主要指动律变化和舞者的心激情。表演时,舞者仪态潇洒,气概英俊,舞姿挻拔。加上舞者情不自禁微摇头、晃肩、扭腰,使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做到有机地统一,达到神形兼备,精气合格。

2、挥槌有股狠劲,着重指舞者双臂挥舞的动律。无论是上打、下打或者缠腰打,都要将鼓槌甩开。双手挥槌舞动时,做到狠而不蛮,挻拔浑厚。但又不失其细腻的风度,使双手交替击打出激动人心的鼓声和节奏变化。

3、踢腿有股蛮劲,安塞腰鼓的踢腿、跳跃动作很多。无论大踢、小踢和蹬腿,都要有股"蛮劲〞,以突出腰鼓的精犷动律。安塞腰鼓后起之秀白〔1960年一〕的击鼓风格,主要以蛮而著名。他的"单腿盖耳〞〔十梅花〕动作,在边踢、边盖的同时还要猛转身一百八十度,使动力腿在空中左右摆两下〔别人只能摆一下〕。他的动律复杂,技巧非凡,节奏欢快,难度特大。从这些高难技巧中,形象表现了安塞人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性格。

4、转身有股猛劲,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踢腿的蛮劲与转身的猛劲,构成了摆蹈表演的有机整体。在舞蹈中有蹲、有踢也有转、转身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快速地猛劲才能完成动作变化。因而,转身时的猛劲,突出安塞鼓表演的风格。

5、跳跃有股虎劲,安塞腰鼓的动律形态复杂,跳跃的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增强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上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緾腰过档〞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

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真有股龙腾虎跃之势,蛟龙出海之力。充分显示了舞者们具有顽强拼搏精神。

6、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安塞腰鼓以独特的风格,感人的魅力,丰富的动作和矫健的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让人听了情绪振奋,让人看了精神焕发。它所产生出那种"力〞与"美〞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

安塞腰鼓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随着历史的开展不断地演变着。特别是80年代《安塞腰鼓》经编创后首次搬上舞台,先后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获得大奖,表演一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闻名于世。1987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元旦、春节文艺晚会。参加电影《黄土地》,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的拍摄,以与1988年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和1990年在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表演,先后还参加了、澳门回归活动。而且对安塞群众性的腰鼓活动有了较大的促进和提高。当地群众在表演时,删除了"拉花〞,更突出了大型的纯男性的腰鼓表演,成为一种具有我

国西部粗犷、质朴、奔放的民间舞蹈,活跃的陕北黄土高原上。

安塞腰鼓 - 图案变化

安塞腰鼓的队形图案变化,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有机整体。丰富多变的队形图案,增添了表演珠气氛和阵容。安塞腰鼓的队形图案和陕北秧歌近似,特别是新秧歌运动后,群众创造了"红五星〞、"五〞等具有新的队形图案,丰富了腰鼓的图案变化,据初步统计传统的队形图案约有二百多种。其中反映古代战图的有"龙门阵〞、"出征〞、"万里长城〞等;反映民间祭祀有"神楼〞、"和尚游门〞;反映劳动人民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有"富贵不断头〞;还有反映人民生活用具和花鸟百兽,房屋建筑有的"房套房〞、"插花〞等真可谓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性。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织局部。

安塞腰鼓表演中,各种图案队形的变化和口衔接,全凭着伞头和头路鼓子引导,并根据演员的人数场地的大小,即兴式地率领腰鼓队员自如地开展变化。但必须突出队形图案的整体美和完整

性。

安塞腰鼓的音乐伴奏,由唢呐和打击乐组成。乐队一般由唢呐两支,大鼓一面,大镲一付,小镲一付,京锣一面、小锣一面等组成。唢呐音域宽广,音色明亮高昂,具有典型的陕北风味;大鼓音质浑厚、响度大,穿透力强,适于广场上表演,成为安塞腰鼓伴奏中的主要乐器。小锣、小镲等,均属色彩性乐器,使得整个伴奏更加热闹,富有活力。唢呐吹奏的曲牌有"得胜回营〞和"民歌〞之类。表演时根据舞蹈变化的需要,唢呐艺人可随心所人欲地吹奏。一首曲牌可连续反复,也可组织多曲联奏,以达到烘托腰鼓表演气氛和情绪为目的。

总之,安塞腰鼓和一切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伴随着社会的开展在前进,它随着时代节拍的奔腾。安塞腰鼓是有着广阔前景和无限的生命力的。

安塞腰鼓 - 音乐

安塞腰鼓的伴奏乐队编制为唢呐两支、大鼓、大镲、小镲、小锣、乳锣各一件,有条件地方,打击乐器可适当增加。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大,穿透力强,适用广场表演,是伴奏中的主要乐器。

小锣、小镲等均属色彩性乐器,使得整个伴奏热情明快,富有活力。唢呐可根据舞蹈情绪选择热烈欢快的曲牌。一首曲牌可反复演奏,也可与其它曲牌联缀,以达到与舞蹈严密联合,烘托表演气氛目的。

安塞腰鼓 - 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风格上有“文鼓〞、“武鼓〞之分,形式上有“列队鼓〞、“场地鼓〞之别。腰鼓队一般由“伞头〞、“踢鼓子〞、“拉花〞三局部组成。“伞头〞为腰鼓队之首,由两个人妆扮成“老者〞,各举一吊缀有花穗的长把“灯笼伞〞领队开路。“踢鼓子〞为男角击鼓队,鼓者上穿紧身箭衣,下着紧口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系红绸带,强悍威武。“拉花〞是女角秧歌队,

舞者着彩衣,饰彩头,舞红绸,且扭且唱,矫健风流。

“列队鼓〞以行进表演为主,边走边打。那鼓声,似春雷,在黄土高原的山山峁峁此起彼伏;那阵列,似彩龙,在黄土高原的村村寨寨腾舞游戈。可以说,惟有安塞的“列队鼓〞,才能释放出黄土高原奇伟的能量;惟有黄土高原,才能经得住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搏击。

“场地鼓〞以广场表演为主,分单打、对打、群打。场地腰鼓反映了北方民族剽悍、刚健、纯厚、豪爽的性格特征和精补风貌。动作凝炼、洒脱,领舞队员蹦、跳、翻、跃、踢、蹬、踏、跷,千姿百态,加上演员即兴的摇头摆尾、抖肩颤胯,使整个舞蹈显得雄浑强健,潇洒舒腿,高潮迭起。“文鼓〞鼓点清扬,动作娴雅,步态潇洒,节奏明快。单打单舞,对打对舞,多以即兴表演为主;群打群舞也是在统一的节奏和情绪中,随兴漫鼓漫舞,悠然自得。

“武鼓〞一般人数较多,有时可达数百人。场而宏大,气势)壮观,鼓点沉重激越,动作豪迈遒劲。打到高潮时,鼓声、歌声交融一起,惊天动地,给人以一种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的

感受。武鼓,是感情的渲泻,力量的爆发。挥槌,那股狠劲;踢腿,那股蛮劲;转身,那股猛劲;跳跃,那股虎劲。黄土高原养育出来的陕北人民,是那么喜欢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不可压抑的情绪啊!也许正因为这样,在安塞腰鼓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这种“武鼓〞了。

安塞腰鼓 - 历史评价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解放的腰鼓〞!1942年的文艺整风之后,它随着新秧歌运动的普与,遍传各个解放区,此后,又随着解放大军的进军步伐,传遍了祖国。

安塞腰鼓——“胜利的腰鼓〞!1951年,在全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日子里,首都天安门广场上,滚雷般响起了安塞腰鼓那激情澎湃的鼓点。

安塞腰鼓——“友好的腰鼓〞!1952年,在布达

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中,它又获得特级嘉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好评。

安塞腰鼓---“新时代的腰鼓〞!1936年,安塞腰鼓以它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又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受到广阔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安塞腰鼓 - 中国第一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第一鼓〞,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在鼓乐中,最能代表黄土地特色。其表现力丰富,最能激荡人心,激起欢乐情绪。亚运会上,一曲安塞腰鼓乐,以快乐的节奏,铿锵的声响,恢宏的气势,壮美的形象,掀起了亚运会的序幕,便国人振奋,海外瞩目,被誉为黄河的精魂、民族的风骨、生活的旋律、时代的节奏。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又名“打腰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展,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课《安塞腰鼓》。安塞腰鼓 - 概述 安塞腰鼓,沉重、强烈的鼓声,欢快、健美的舞姿,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坦荡炽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国为最。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

代,多用于边关。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展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展,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今)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历千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根底的民间艺术。据调查,安塞县12万人口中,约有1万户人家有腰鼓,会舞弄者达五六万之众。[1] 安塞腰鼓 - 历史开展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研习课文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划出并概括层意。(显示结构图表) 2.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一股劲!") 3.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二)精读,重点突破。

陕北腰鼓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伞头唱时,

《安塞腰鼓》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教案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也是一篇自读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抒情散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奔放雄健的精神气质。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人们生活艰苦,但是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反倒是具有奇伟磅礴的能量。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又像一首抒情诗,文章运用大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且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包括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真实描写和想象描写,表现了西北汉子挣脱保守,冲破落后,撞开一切阻碍安塞发展的那股劲。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西北高原的风土人情,并进一步体会西北人蓬勃的生命力。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抒情散文,且熟悉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提升:本文重点感受铿锵有力且富有节奏性的语言,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面对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取多种方式朗读,老师结合具体例子点拨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为主。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识记,能正确读写“瞳仁、晦暗、束缚、羁绊、闭塞、磅礴、辐射、渺远”等字,理解并识记“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等词的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能读出文中高亢、热烈的情调,想象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西北人形象。(重点) 3.通过品析具体语句,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重点) 通过主题探究,体会作者对西北高原、西北人的深情歌颂。(难点)预习任务 一、识记重点字词 1. 字音字形:t?ng()仁恬()静亢()奋晦()暗

概括安塞腰鼓主要内容-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概括安塞腰鼓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源于陕西省安塞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音色和精妙的演奏技巧而闻名于世。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安塞腰鼓不仅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意义。 安塞腰鼓起源于古代军队的战斗乐器,最初是作为军营中的警号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塞腰鼓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的民间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庆典活动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庆典中。安塞腰鼓的演奏技巧独特,需要演奏者运用手、指、腰肢等多种技巧来表现乐曲的节奏和情感。通过奏响安塞腰鼓,演奏者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独特的音色也给人以独具特色的艺术体验。 安塞腰鼓的音乐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其音乐形式包括:舞鼓、击鼓、敲鼓等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安塞腰鼓的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欢快热烈的乐曲,也有悲怆凄美的曲调,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令人陶醉其中。

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安塞腰鼓不仅具备艺术价值,还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演奏和传承安塞腰鼓,能够不仅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安塞腰鼓的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音色和精妙的演奏技巧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乐器之一。安塞腰鼓的艺术价值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不可忽视,同时其发展也具备广阔的前景和潜力。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塞腰鼓的地位和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为人们带来更多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框架进行介绍,让读者对文章的组织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介绍文章结构时,可以简要概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和联系。对于本文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撰写: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

安塞腰鼓字词拼音和解释

安塞腰鼓字词拼音和解释 引言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安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表演形式。这种 独特的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演奏方式而闻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安塞腰鼓的字词拼音和解释是了解这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安塞腰鼓的常见字词拼音和相应的解释。 基本信息 •安塞腰鼓(ān sài yāo gǔ) •安塞腰鼓,又称安塞大鼓、腰鼓,是陕西岐山县安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以鼓点紧凑、快速、有力、明朗,音乐旋律跳动活泼、欢快、激昂,舞蹈动作矫健、灵活、精神饱满为特点。 •安塞腰鼓通常分为独奏、重奏、合奏三个层次,以独奏为主、合奏为辅。 •安塞腰鼓的演奏者通过手腕的快速转动将鼓棒击打在鼓面上,以各种不同的节奏和力度展现出多样化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效果。 字词拼音和解释 1.安塞(ān sài):地名,指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安塞地区。解释:安 塞是岐山县下辖的一个地区,在当地人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安塞腰鼓的发源地。 2.腰鼓(yāo gǔ):乐器,一种形状独特的打击乐器。解释:腰鼓是 安塞腰鼓演奏中主要使用的乐器。它外形小巧,由鼓身和两个鼓棒组成。演奏者通过手腕的迅速转动将鼓棒击打在鼓面上,发出特殊的节奏声音。 3.音乐(yīn yuè):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节奏和旋律来表达情感和 传达信息。解释: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节奏和激 情四溢的演奏方式而闻名。安塞腰鼓通过特殊的音乐构成和演奏技巧,向观众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和震撼力。 4.表演(biǎo yǎn):艺术行为,通过动作、语言和演技来展示某种艺 术形式。解释: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独特表演形式的音乐演奏方式。演奏者 通过节奏感强烈的鼓点和矫健、灵活的舞蹈动作,将音乐的激情和节奏感完美地展示给观众。 5.节奏(jié zòu):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音符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排 列所形成的规律。解释: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节奏而闻名,鼓点紧凑、快速、

安塞腰鼓打法分解动作

安塞腰鼓打法分解动作 安塞腰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打法,而在打法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动作。下面将对安塞腰鼓打法分解动作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本姿势 在开始安塞腰鼓表演前,必须先掌握基本姿势。首先双脚并拢站直,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稍微弯曲膝盖,使身体重心放在双脚之间。接下来将上半身稍微向前倾斜,使两手自然抬起到胸前位置。 二、敲击动作 1. 单手敲击 单手敲击是安塞腰鼓表演中最为基础的动作之一。首先将鼓棒握在右手中央位置,然后用力向上提起棒头,并迅速向下砸击鼓面。这个过程需要注意力度和节奏感。 2. 双手交替敲击

双手交替敲击是比较常见的打法之一。首先将两只鼓棒握在手中,然 后左右手交替用力向上提起棒头,并迅速向下砸击鼓面。这个过程需 要注意两只手的协调配合和节奏感。 3. 双手同时敲击 双手同时敲击是比较难度较大的打法之一。首先将两只鼓棒握在手中,然后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起棒头,并迅速向下砸击鼓面。这个过程需 要注意两只手的协调配合、力度和节奏感。 三、旋转动作 旋转动作是安塞腰鼓表演中比较常见的动作之一,它可以增加表演的 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1. 单手旋转 单手旋转是比较基础的动作之一。首先将鼓棒握在右手中央位置,然 后用力向上提起棒头,并顺时针方向旋转鼓棒。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保 持节奏感和稳定性。 2. 双手旋转

双手旋转是比较难度较大的动作之一。首先将两只鼓棒握在手中,然后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起棒头,并顺时针方向旋转鼓棒。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两只手的协调配合、保持节奏感和稳定性。 四、舞蹈动作 安塞腰鼓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是整个表演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可以增加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1. 跳跃动作 跳跃动作是比较常见的舞蹈动作之一。表演者需要在敲击鼓面时随着节奏感跳跃,这样可以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2. 扭转动作 扭转动作是比较常见的舞蹈动作之一。表演者需要在敲击鼓面时随着节奏感扭转身体,这样可以增加表演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3. 翻滚动作 翻滚动作是比较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之一。表演者需要在敲击鼓面时

【语文知识点】安塞腰鼓课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安塞腰鼓课文及赏析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 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本文题为“安塞腰鼓”,但并没有写成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简单介绍,而是大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在描摹声音、舞姿的基础上,激情满怀地赞颂表演者的气质和伟力,赞颂黄土高原世世代代人民群众不屈追求和奋力拼搏的精神。 文章运用比喻、借代、比拟、排比、反复、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美和内蕴美。语言多铺陈和短句,与全文急促的节奏和强大的气势相适应。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 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的一种传统乐器,也被称为安塞县腰鼓。它是一种由玻璃纤维、木材和羊皮制成的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同 时演奏。安塞腰鼓被广泛用于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盛大场合,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 演奏技巧、曲目和文化意义。 起源 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自唐玄宗时期的洛阳鼓 舞演进而来。唐朝时期,鼓舞是一种重要的宫廷舞蹈,随着时间的 推移,这一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并与腰鼓结合成为一种特殊 的表演艺术形式,形成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风格。 演奏技巧 安塞腰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共同完成,每人手持一面鼓。演奏 者使用手、指、掌和手臂等部位敲击鼓面,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色。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技巧,使鼓声响亮而有力,节奏鲜明有力,给人 以独特的听觉享受。

安塞腰鼓的曲目多种多样,包括欢快的舞曲、婚礼曲、节日曲以及纪念活动曲等。其中,比较经典的曲目有《欢乐神州》、《陕北舞曲》和《共筑中国梦》等。这些曲目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陕北地区特有的风情和民俗文化内涵。 文化意义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当地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情感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安塞腰鼓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情,这也是安塞腰鼓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此外,安塞腰鼓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和弘扬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关部门在推广安塞腰鼓的同时,也注重培育年轻学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开展安塞腰鼓的教育推广活动,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人教版八下第三课安塞腰鼓场面描写

人教版八下第三课安塞腰鼓场面描写 安塞腰鼓场面描写 一、背景介绍 安塞腰鼓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乐器,流行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区。它是 一种以马骨做架子,用羊皮制成鼓面的打击乐器。 二、场景描写 1. 队伍整齐列队:在场地周围,长长的队伍早已整齐列队,等待着鼓 手的指挥。他们身穿传统的壮族服装,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 鼓声响起:随着鼓手的指挥,鼓声响起,一阵激烈的节奏跳跃在人 们的耳畔。整个场地仿佛被这股狂热的节奏所占据,人们不由自主地 跟着鼓点舞动起来。 3. 舞蹈表演:舞者们顺着鼓声的节奏,跳起了壮族传统的舞蹈。他们 的舞步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犹如一只只灵巧的飞鸟舞翔在蓝天之下。 4. 腰鼓表演:一名身着传统服装的腰鼓手走进场地,手中的腰鼓有着 金属的光泽和鲜艳的色彩。他手腕一转,腰鼓便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配合着舞蹈者的舞步,将场地气氛推向了高潮。 5. 腰鼓与鼓舞相融:腰鼓手不断变换着节奏和鼓点,配合着舞者的舞步,场地上的气氛越来越狂热,仿佛每一个人都融入了这股鼓声和舞蹈之中。 三、具体描写 1. 队伍整齐列队: “场地周围,排着长长的队伍,整齐划一,人们身穿五颜六色的传统服装,闪闪发光” 2. 鼓声响起: “跟着鼓手的指挥,鼓声逐渐响起,节奏激昂,如潮涌来,整个场地仿佛被这股狂热的节奏所占据。” 3. 舞蹈表演: “场地中央舞蹈演员们翩翩起舞,身姿优美,舞步富有节奏感,如翩翩飞鸟,在蓝天中舞蹈。” 4. 腰鼓表演:

“一位身着传统服装的腰鼓手走进场地,手中的腰鼓有着金属的光泽和鲜艳的色彩。他手腕一转,腰鼓便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和舞蹈者们的舞步相呼应。” 5. 腰鼓与舞蹈相融: “腰鼓手调整着鼓点,配合着舞者的舞步,场地中渐渐涌起了一股狂热。每个人都被这响亮的舞曲和鼓点深深吸引,舞蹈者和腰鼓手的默契配合,更是让在场的观众们陶醉其中。” 四、感受体会 在安塞腰鼓的表演中,舞蹈者的舞姿与腰鼓手的鼓点紧密结合,一股激情在场地上蔓延。整个场面除了动感和魅力之外,更有着一股壮族奋发向上的精神,让人们有了强烈的视觉享受和精神颤动。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安塞腰鼓是陕西安塞地区的一种民间乐器,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本课以安塞腰鼓为载体,展示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学习本课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安塞腰鼓的起源和演奏方式,还可以感受到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生动形象。以下是本节课的详细笔记。 一、大札令 1. 大札令起源于明代,是一种流传在陕西安塞地区的民间音乐。 2. 大札令中最重要的乐器就是安塞腰鼓。 3. 大札令分为五个乐曲,每个乐曲都有特定的节奏和表现形式。 4. 大札令常常在宴席、婚礼等喜庆场合演奏,以展现人们的欢乐和祝福。 二、安塞腰鼓 1. 安塞腰鼓又称“土鼓”,是陕西安塞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乐器。 2. 安塞腰鼓的形状和普通鼓类似,但是大小不一,通常用小荞麦面制成鼓面。 3. 安塞腰鼓演奏者手执两只鼓棒,以一定的节奏敲打鼓面,发出激烈的鼓声。

4. 演奏安塞腰鼓需要多年的学习和练习,技巧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大札令中的五个乐曲 1. 《霸王卸甲》 这是大札令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支乐曲,其典故描述了战国时期项羽为了扼杀刘邦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乐曲节奏激烈,气氛紧张而又深沉,完美地表现出兵戎相见的残酷和悲壮。 2. 《东陵卧疾》 这是一支表现中医养生知识的乐曲,描述了一位宫廷太医对病人进行养生调理的情景。乐曲节奏简单而舒缓,气氛柔和,表现出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深远意义。 3. 《生寿面》 这是一支表达民间欢聚的乐曲,乐曲以生日宴为背景,表现出人们在共度快乐时兴高采烈的情绪。 4. 《汉宫秋月》 这是一支表现古代王宫秋季宴会的乐曲,氛围恬静而神秘,表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瑰丽与壮美。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每次演出的阵容都很大,一般都有60名左右的鼓手。有时几个队连在一起,能拉开一两里路距离。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电影《黄土地》里的腰鼓手们穿着黑色,想必是为了渲染贫苦背景。实际上,过去上场表演的腰鼓手们,很少有穿皂服的。 安塞腰鼓场牌很丰富,花样变幻多端,较有代表性的有“童子拜观音”、“绵羊碰头”、“枣核掏心”等。腰鼓队过街表演时用鼓、锣、铙、钹和锁呐伴奏。领头的鼓手以哨子指挥,后面的鼓手们随其哨音变换动作。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鼓手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如龙腾虎跃,粗犷狂舒,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尤其是鹞子翻身时凌空扬腿的动作,令人叫绝。 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有如猛虎扑食,更似大鹏展翅。所以一场腰鼓打下来,连气壮如牛的后生仔也有休克的。 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北方的冬日地冻天寒,打腰鼓本身就是抗寒,而看那沸腾场面,又何尝不是驱寒的好办法因此,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为文艺表演了。 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多,他们总感到胳膊腿不能自如地配合。 我在北平时,每年“人日”一过,就常跑到丰台看农村走会,那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令我陶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打腰鼓,不过,北京的腰鼓显得单调,远远比不上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

初中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

初中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 初中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 初中语文说课稿《安塞腰鼓》1 一、说教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7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引发的对人生的认识与考虑。本单元的课文侧重于通过重点句段的分析^p ,对作者表达方式的认识,请学生联络实际,发挥自学才能领悟文章中的道理。语言丰富生动,富感染力。《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刘成章通过对安塞花鼓表演的描写,展现了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根本情况进展备课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根本词汇、修辞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他们也接触过。但由于生活经历较少,对散文这种文体的语言和情感的分析^p 还不够精准到位。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才能,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理论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才能。

三、说教学目的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进步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的: 1.知识与才能:正确读写“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考虑、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以安塞腰鼓为代表的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p 和教学目的的设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考虑、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气势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讨论法、PPT辅助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结构赏析

《安塞腰鼓》结构赏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入选教材以来,一直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安塞腰鼓作为“天下第一鼓”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更在于作家刘成章的生花妙笔。气势威猛、磅礴的安塞腰鼓,在作家的笔下,仿佛是掀起在黄土高原上的狂飘,让读者震撼,让世人瞩目。《安塞腰鼓》何以有如此惊人的表现力呢?目前的探究大多是从遣词造句方面着眼,对谋篇布局方面则关注较少、较粗。特别是对主体部分的行文思路,《教师教学用书》、相关的评论文章及课例,几乎都没有涉及。笔者以为,如何谋篇布局,是文本言语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安塞腰鼓》创作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 单看全文整体结构,它与我们平常所见的以观看表演为内容的同类文章并无多少区别,也可依据时问划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大部分,也是正面描写表演本身和侧面描写观众反应相结合。然而,稍稍留心便会发现,《安塞腰鼓》开头写表演前和结尾写表演后不只是为文章结构完整而写,还在于有意点染出“静”,以反衬腰鼓捶起来时鼓手的活力和鼓声的闹、猛、响。据常识,表演之前的现场观众云集,不大可能会是静的。但作者却将目光聚焦于鼓手及腰鼓,营造出一个狂舞、狂响之前的安静氛围。鼓手沉静,腰鼓也静。风吹动高粱叶子,吹动他们的衣衫,愈发衬出了“火山喷发”之前的宁静。作者的心也静,凝神谛听,静待震天的巨响骤然发出。末尾之静,则是持续的巨响突然中比的一瞬问所特有的感觉。那一声鸡啼,衬出的是世界的寂静,而这寂静又进一步衬托了刚刚结束的腰鼓声之响。 再看又会发现,开头、结尾也并非只以“静”突出主体部分鼓手的活力和安塞腰鼓的闹、猛、响,它还以干净洗练反衬了主体部分的浓墨重彩。本文开篇没有介绍铺陈,没有吊人胃口,开门见山便直写已做好充分准备的鼓手,暗示表演即将在这瞬间开始!这干净利落的风格与同一单元的《观舞记》迥异。《观舞记》中,冰心发挥女作家细腻多情的特长,一开头就用了一大串优美的语句来表达观舞后的惊喜、激动,极尽赞美之词,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才肯缓缓拉开舞台的序幕。为等待这一刻,读者简直望眼欲穿!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安塞腰鼓》的这份干脆爽快或许是更合意的吧,这也正合了陕北人的粗犷直率及安塞腰鼓的雄健豪放。对于看惯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类娇羞、含蓄之美的江南人,这该是别样的一种美吧!文末,也仅是用三言两语道出安塞腰鼓结束瞬间人的奇妙感觉,没有评论,没有补充。仿佛是

安塞腰鼓的简介

安塞腰鼓的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2009年国庆典礼,并赴日本等地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 安塞腰鼓的特点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充分证明当时在西北边塞腰鼓的盛行。安塞县文化馆里陈列着一块陕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砖上人物的打腰鼓动作潇洒刚劲,栩栩如生,证实包括安塞在内的陕北地区打腰鼓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安塞农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的的人都会打腰鼓。据安塞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安塞腰鼓在现代的发展起自延安时期。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极大地发展了安塞腰鼓,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这个古老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国,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中了腰鼓。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将起来。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摄制组的人们震惊了,陶醉了。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在场的人热烈鼓掌,激动得快要疯了。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黄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

关于安塞腰鼓教案四篇

关于安塞腰鼓教案四篇 安塞腰鼓教案篇1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__,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三、放教学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__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理解课文主旨 1、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⑴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⑵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⑶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结合这些感受再来琢磨__的语言,理解__的内涵: 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⑴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上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⑵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⑶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⑷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完整)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2012—05—29 20:39:52) 转载▼ 分类:名师领航——余映潮 标签: 杂谈 一、导入新课 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 鼓.(显示幻灯片1) 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 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 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 安塞腰鼓简介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

性。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感受鼓势(幻灯片3) 朗读感受鼓势 要求: ①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 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 师:舞动、跃动、跳动。 生6:通过《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上那些后生舞出来的狂热的舞蹈。就像黄河奔涌而出 师:认识挺深刻的,谈得非常到位。 这种气势、这种鼓势,体现在课文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 生:“隆隆,隆隆,隆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必知必会必背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必知必会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社戏 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piāo渺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不识好歹:成语,是好是坏都分不出来。 2.回延安 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炕kàng: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 脑畔pàn上: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3.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pò: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蓬勃:繁荣,旺盛。这里作动词。 捶:用拳头或棒槌敲打。 亢kàng奋:极度兴奋。瞳tóng仁:眼珠。 恬tián静:安静。 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元气淋lín漓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颤抖,发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