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歧义句

英语歧义句

探讨英语歧义句

1 英语歧义的类型 在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词汇,以及特定的语法结构(structure)等语言的不同层面来表达。因此,人们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常常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歧义现象。 英语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歧义类型主要有五种: (1)一词多义: I went to the bank. (银行/河岸); (2)词类不同: Please make her dress fast. (名词/动词); (3)层次不同:[beautiful (girl’s dress)]/ [(beautiful girl’s (dress)]; (4)语法关系不同: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定语—中心语/述语—宾语); (5)语义关系不同: 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 (the hunters为shooting的施事/受事)。 歧义类型中的一词多义和不同的语义关系属于语义范畴,本文不作详论。这里,我们主要讨论:词类不同、层次不同、语法关系不同这三种歧义类型。 2 英语歧义的句法分析 2.1 词类不同的歧义类型 一个词兼属不同的词类叫兼类词。句子里有兼类词,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这是引起这种类型歧义的主要原因。例如: (1)They were relieved. 本例中relieved 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宽慰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救济”。因此,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①“他们感到宽慰。”②“他们被救济。” (2)John was offended. 同样,本例中offended可以理解为两种词性:形容词“感到生气的”和被动形式的动词“被冒犯”。因此,句子就兼属不同的句式。翻译为:①“约翰感到生气。”②“约翰被冒犯了。” 这种类型歧义比较容易理解和辨认,只要留意一个词在词类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意义上的差异就可以。 2.2 层次不同的歧义类型 结构层次不同就是直接成分(immediate constituents)的划分不同。这类歧义在英语中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偏正型和并列偏正型。借助树形图,识别这种歧义就不是很困难。 (1)偏正型。 偏正型主要是多个修饰成分与中心语的不同划分而引起。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常见歧义句类型大汇总 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 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 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②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 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末句主语省略,可以指松下公司,也可以指索尼公司。)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 “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②他背着老师和班长去了网吧。(“和”若是连词,就是在老师和班长不知道的情况下,他 一个人去了网吧;“和”若是介词,就是在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班长去了网吧。)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②他走了一个钟头了。(一种意思是他离开一个钟头了;另一种意思是他一直在走,已经 走了一个钟头了。)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 ①她真好说话。(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②她可真难看。(读一声,意为她不听话;读四声,意为她长得丑。)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 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歧义句的八种类型 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 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 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 “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 ①她真好说话。(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 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他们” 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8、语法结构不同导致的歧义句 ①我要煮鸡蛋。(“煮”做谓语动词,表示动作,我要把生鸡蛋煮熟;“要”做谓语动词, 表示要的是煮的鸡蛋,而不是炒的鸡蛋。) 巩固练习 请消除以下句子的歧义: ①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晚”后加“一点”) ②状元都说自己贪玩是假话。(状元都说自己贪玩,他们说的是假话。) ③他批评你做的不对。(他批评你,他做的不对。) ④妈妈的同事看见我很高兴,就和我攀谈起来。(“很”前加“她”) ⑤村里人家的门都关着。(村里别人家的门都关着,我无处借米。) ⑥这个人连门卫老张都不认识。(这个人连门卫老张都不认识,又怎么能认识我们呢?) ⑦对于西方文化,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抵制,他同意这种主张。(末句改为:他倾向于前者。) ⑧不适当地留作业对学生不利。(不适当地留作业对学生不利。过多加重学生负担,过少学生知识掌握不牢靠。) ⑨三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三位工人的一条合理化建议。) ⑩张老师正在教室里上课。(张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 ⑾他的发理得好。(他的发理得好,在这一带早已远近闻名。)

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对英语歧义句的分析

收稿日期655 作者简介岳贵祥(—),男,山东诸城人,潍坊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对英语歧义句的分析 岳贵祥 ,赵 婷婷 ,王  灏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31) 摘 要:本文介绍了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成就和转换生成语法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分析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解决英语歧义问题的影响。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句法结构;歧义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 乔姆斯基(NoamChomsky)在大学时期所接受的语言学是结构主义的,所以他的第一部著作《句法结构》还没有完全摆脱结构主义的范畴。但是他发现,无论是传统的语法还是结构主义语法,都只能满足于描写语言。为了找到语言的本质,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吸取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广泛学习其它语言学家的观点,从而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 一、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及其对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继承 了解乔姆斯基的成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他在语法方面的贡献。1951年他获硕士学位。同年完成了《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然后在宾州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57年,他将自己的博 士论文缩写成《句法结构》,在荷兰出版。正是这本《句法结构》奠定了他在世界语言学史上的重量级地位。乔姆斯基首先善于观察语言现象,他发现儿童学习语言的共同特点,也就是无论儿童的所处环境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是何等的不同,但儿童都能够学到比较标准的语言,而且不是靠简单的模仿而得到的。儿童都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了一套完整的语言结构,用有限的手段表达任意的思想。即乔姆斯基发现了儿童语言的创造性。因此,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语言习得机制。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非常丰富,人脑的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人类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或“语言普遍现象”(linguisticuniversals)。实际上,在20世纪末,德国科学家证实已发现人脑中存在普遍语 言机制,这也从生理学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真实性。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东西。 乔姆斯基不但重视艺术天性因素,而且十分看重后天经验。他认为,从普遍语言过度到某种个别语法(particulargrammar)需要经验的“触发”。这种个别语法是什么?就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能力,既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人与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潜在的,只有在语言行为中才能被观察到;语言能力是长期的,稳定的。他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为不同的语言行为。乔姆斯基从心理学的角度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脑的特征之一。因此,语言能力是动态的,是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他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言语”而是“语言”,不是“言语运用”而是“语言能力”。研究语言能力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生成语法不是说话过程的模式,而是语言能力的模式,是对语言能力作出的形式描写,用一系列公式将其内容表达出来。生成语法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是凭借具体语言,探索语言的普遍规律,最后探知人类的认知系统,思维规律和人的本质属性。儿童认知是从普遍语法发展成为个别语法,而乔姆斯基是想从个别语法中找出普遍语法。从1957年到如今,生成语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五十年代到1915年为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主要内容体现于《句法结构》 6 第2卷第3期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Vol.2No.3 2006年9月Weifang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ep.2006 :200-0-1:1970:2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 2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 3 文本特征与高中英语阅读 4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5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6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 7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8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9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10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 11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12 On the Progressive Awakening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The Hours 13 从空间语言的角度分析中美隐私观念的差异 14 会话含义理论在英文广告中的应用 15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6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7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8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9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20 A Struggle for Survival and Mastery—on Buck’s Experience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21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22 Cultur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5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26 Analysis of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Major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27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2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29 快乐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0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31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32 探析国际贸易中的跨文化风险 33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34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35 论《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 36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37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 38 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小说《罗杰疑案》叙事独特性探究 39 影响英语阅读速度提高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40 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41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4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英语史上有最多歧义的句子

英语史上有最多歧义的句子 英语虽是当今的世界语,但依然充斥着歧义句,含糊不清,往往一句两解,不太明确。 英国近代两位文法大师Jocobs与Rosendbaum合著的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为我们提供了“一句六解”的例句,可说是当代歧义句子之中的最高纪录。 请大家细读这句有史以来最多解法的话: The Seniors were told to stop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暂时不要往下看,动一动脑筋,看看能列出多少个解法。 自我挑战,学思并重,也是提高中英语文水平的诀窍! 语文巨擘Jocobs与Rosenbaum说:非英语国家的学生能揣摩出三解就已很棒了!你试一试,可能也会觉得趣味盎然。 这个句子的第1解: (1)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and were asked, on campus, to desist. (高年级的学生在示威,校方在校园要求他们停止示威。) 第2个解法: (2)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and were asked to desist on campus (although they could demonstrate elsewhere). (高年级学生在示威,校方要求他们停止在校园中示威但可在其他地方示威)。 第3个解法是: The seniors were demonstrating on campus and were asked to desist. (高年级的学生在校园示威,校方叫他们停止示威。)

(完整版)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教案) 湖南岳云中学王丽纯 一导入 1、做脑筋急转弯题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错”) 2、猜字谜“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子”“一”) 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是语言的多义现象,运用得当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如:唐时汪伦想邀请诗人李白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游玩,于是寄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喜欢游山玩水和饮酒的李白,听汪伦说那里有遍地桃花,又有万多家酒店,十分向往,于是欣然赴约。谁知到达之后却看不到桃花,也见不到一万多家酒店。你说这是为什么?(原来酒店老板姓万,桃花潭方圆十里) 但大多数情况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歧义,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 先看报刊上的几个标题 A、四个三峡历史之谜被破解?(《文摘周报》) B、京城工地打工人(《中国青年报》) C、销售女强人(《湖南日报》) D、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病句分析(《语文月刊》) 二、考点: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 三、考查内容: 1、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 2、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 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 四、产生之因 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 1、这个人好说话。(“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 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 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89年高考题) 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 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没有把握) 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人都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说) 8、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

英语句法歧义句的认知模型

第26卷第5期2008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Quanzhou Nor m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26 No.5Sep.2008 英语句法歧义句的认知模型 黄怀飞1,2,李荣宝2 (1.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英语句法歧义句是一种既常见又复杂的语言现象。了解和熟悉建构在认知心理学中两大语言认知模型基础上的花园路径模型、基于制约模型和参照支持模型,将有助于更好地解读英语句法歧义句。 关键词:句法歧义;花园路径模型;基于制约模型;参照支持模型中图分类号:H 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8)05-0133)04 收稿日期:2008-03-22 作者简介:黄怀飞(1966- ),男,福建南安人,副教授,博士生; 李荣宝(1957- ),男,福建武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歧义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符号与意义并非一一对应,这必然导致在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语言的各个层面产生歧义现象。正因为在语言交际和语言表达中歧义现象的频繁出现,人们在描述歧义造成理解障碍时,经常引用William Empson 的话/A mbiguity is the enemy we have to watch 0。 由于句子的各组成部分可以根据不同的句法关系进行多种组合,传达多种意思,得到句法上可以接受的不同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句法歧义。比如,句1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句法歧义句,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听众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如图1所示: 1.Put the apple on the plate in the box. 图1 句法歧义树形图 遵照指令,则可能出现两种演示结果:有人把盘子上的苹果放进箱子里;有人把苹果放进箱子里的盘子上。英语的这种句子决非个例,不同的构成 结构、不同的句法功能、否定范围含糊、修饰关系不明,甚至省略、并列都可能导致出现句法歧义现象。在对句法歧义的各类研究中,语言哲学试图从语义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的矛盾解释句法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关于句法歧义的消除,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0和/树形图解法0来消除句法歧义中的表层结构歧 义和深层结构歧义;认知心理学研究句法歧义句的理解过程,认为这触及到认知模型问题。本文主要考察和对比句法歧义句的三种认知模型,讨论三种 模型对英语句法歧义句的加工理解过程的不同解释,探讨英语句法歧义句的有效解歧方法。 二、英语句法歧义句的认知模型 认知心理学对语言的认知存在两类基本模型:/自主模块模型0(the autonomous modular model)和/相互作用模型0(the inter active model)。Fodor

浅析英语句子成分歧义

浅析英语句子成分歧义 【摘要】句子成分歧义是由于某些语词在句中可以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有时还会有不同的意义和归属,因而造成其句子成分或句法结构不明确从而引发歧义。其中主语、补足语歧义与定语的成分歧义比较常见。 【关键词】英语句子成分歧义unwashed在句中可以作 歧义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现象之一,是由于语言的有限形式与无限意义这一对矛盾产生的。歧义一般区别为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前者是指单个词具有两个或更多的意义而引发的歧义,后者指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所发生的不同组合关系,让人对句子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而引发的歧义。本文所探讨的句子成分歧义属于结构歧义,它是由于某些语词在句中可以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有时还会因此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归属,因而造成其句子成分或句法结构不明确从而引发歧义。 句子成分是表达句法关系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补语和状语。句子成分的划分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形式特征、语位词序、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话语特征诸多方面。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支配、表述、修饰或者补充,对句法关系进行分析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句子的结构或组织形式——句型。英语中的基本句型有五种:主谓S P、主谓宾S P O、主动补(即主系表)S V C、主谓双宾S P o O、主谓宾补S P O C。由于定语和状语不是句子的主干,因而没有被包含在基本句式之中,又由于其位置十分灵活,因此它们最容易引发结构歧义。接下来本文将从主语、补语和定语的角度来分析句子成分歧义。 一、主语/表语/宾语的歧义 由于某些疑问代词没有曲折变化,在句中反映不出其属格,因而造成其成分不清,产生歧义,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成分歧义对句子的意思影响不大。例如:(一)What is stenography?what在句中即能指代主格,又能指代宾格,1)作主语,句意为“何谓速记?”;2)作表语,句意为“速记是什么?”。 (二)Who is the murder? 由于who在句中既能指代主格,又能指代宾格,1)作主语,句意为“谁是凶手?”;2)作表语,句意为“凶手是谁?”。可能句1)意指凶手是其身边认识的人。 在比较句中,相同的词语经常被省略,但有时却因省略造成了比较对象不明确,因而引发歧义。例如:(三)IlikeLilybetterthanTom. 在句中,Tom1)作从句主语,句子意思是I like Lily better thanTom likes Lily.2)作从句宾语,句子意思是I like Lily better than I likeTom.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当主语是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语境,代词的所指很容易引发归属歧义,主语指代歧义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Jacktoldhisbrotherthatheshouldloseweight. 由于从句主语he指代不清,产生了3种理解:1)归属主句主语,指代Jack,意思是JacktoldhisbrotherthatJackshouldloseweight;2)归属主句宾语,指代hisbrother;意思是Jacktoldhisbrotherthathisbrothershould lose weight;3)另指他人,假设他人为Bob,句意为Jack told hisown brother/Bob’sbrotherthatBobshouldloseweight. 二、宾语补足语/状语/直接宾语的歧义 当句子成分较多,主谓宾之后还有词语,此词语的成分有时很难判定,人们不知它是宾语补足语,还是修辞谓语的状语。例如: (一)I left the bathroom unwashed. 1)方式状语,修饰主语I,其意为When I left the bathroom I was still unwashed“.我没洗澡就离开了浴室时。”;2)宾语补足语,修饰宾语bathroom。I allowed the bathroomto remain

英语歧义的语用分析

语言学论文 Titl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Ambiguity 题目:英语歧义的语用分析 学生姓名:闫丽娟 专业:英语 班级:070913 任课老师:石立林 二零一O年十二月

Abstract Ambiguit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s.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ny languages. Ambiguity i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inguistic structural form and its meaning. A structural form which conveys more than one meaning is ambiguous. It is the uniqueness—the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that makes ambiguity be of great vitality in language practice. In many linguistic situations,ambiguity is intentionally employed to achieve certain special pragmatic purposes.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expression of ambig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discussing the classifications,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mbiguity, and the way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Ambiguity; classifications; features; pragmatic functions

浅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

浅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在广告中的应用 [论文作者:张孜婷] [摘要] 本篇论文从语音词汇语用的角度分析歧义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在广告中的使用和作用,以达到使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广告的用意。列举了三种类型的歧义现象: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用歧义,并且用现实中的广告实例对每种现象进行诠释。本文对英语中歧义现象的剖析不仅使人们加深对广告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使歧义更好的使用于书面广告中。[关键词] 歧义广告语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用歧义 一、引言 英语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歧义,虽然歧义现象在语言使用中有着消极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在诸如广告等特殊的语言环境中还有其积极的一面。由于歧义词,尤其是同形异义词具有两种甚至多种解释,故我们可将其充分、恰当地应用到广告语言中去,做到一语双关。这种双关风趣、幽默和俏皮,可谓语言上的巧夺天工,无疑会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奇妙的宣传效果。 二、语音歧义 1.同音异义词 现代英语包含了大量的同音词,因此同音词的语音歧义现象非常普遍。例如,“rain”和“reign”,以及“sighs”和“size”。这两组词的发音完全一样,但拼写和意思是不同的。广告制作人将类似这样的词语运用到英语广告中,达到不错的效果。例如:(1)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这条广告实际上是一条英语习语,中文意思为“结局好,全都好”。在这条香烟广告里,“end”有两个意思,作动词讲是“结束”的意思,作名词讲是“香烟蒂”的意思。这条广告灵活运用现成的英语习语,赋予了此习语新的意思,即“烟蒂好,烟就好”,让消费者感觉耳目一新。 (2)Trust us. 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 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从字面看,它说明该产品已经接受了广大消费者的考验,但单词“ears”和单词“years”发音是一样的,此条广告可译为“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的检验,有着5000多年的经验,充分说明了该助听器悠久的历史以及久经考验的上乘质量。 (3)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该广告可译为“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中,制作者巧妙运用了“sun”和“son”,“air”和“heir”这两对同音词。该广告构思精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相当高的语言艺术,因为它能唤起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让计划带儿孙旅游的消费者为之心动。 2.同音异义的词组和短语 同音词组指的是两个不同的词组发相同的音,甚至有的同音词组中的每个单词都发一样的音,但词组的意思相差甚远。同音词组的现象没同音词的现象普通,但在英语广告中也大量存在。 (1)It always runs fast because it is never two-tyred. 这是一条汽车广告,在此条广告中,词组“two-tyred”和“too tired”的发音是一样的。这个歧义现象突出了该汽车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有不止两个轮子,另一个是它的耐力很好可以跑很长时间并且保持很快的速度,不仅幽默而且形象。 (2)A deal with us means a good deal to you. 这是一条大型百货商场的广告,它的妙处在于短语“a good deal”的运用,一般来说“a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摘要歧义句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言现象。歧义句这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非常多见,其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并存。该文从同音异义词、词语轻重读法、含有多义词、含有多种词性、组合层次、语义关系、多个修饰语、含有动宾结构、指代不明九个方面论述了歧义句的类型;用变换、语境等方法消除歧义句。 关键词类型语义歧义句变换 歧义句是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也可称之为歧解句,指的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出的例子有4个意义: 叫“汽车,快点儿!”由叫字引进的一个命令句,对出租车说的 “叫汽车,快点!”两个命令句。对身边某人说的 “叫汽车/快点!”一个陈述句,叫汽车是主语,快点是谓语。 “叫/汽车快点!”是一个直接命令句。(对身边的人)。包含一个间接命令句(对出租车)。 很显然这几句话的文字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叫汽车快点”。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不同的。歧义句是语言系统错综复杂精细微妙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先进性。歧义句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语病,但是将歧义句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文章诙谐幽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 (一) 同音异义词的歧义句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条件,或者听话者又可以直接插话要求重复,但并不能说他就没有歧义的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义词的普遍存在,这种词主要的特点是共用一个音节,拥有同样的语音形式。这就给用

语音表达意思的口语带来了麻烦。例如“zhi”这个音节就有“只、指、纸、支、直、之、址、趾”等多个汉字与之相对应。 例如:“听人模糊的说,老爷子商量什么‘费力’的大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班布尔善脑子‘翁’的一声,‘废立’已入奴才之口。” 这段话中的“fei li”这个音节就有多个词组。“费力”可以是费劲,不容易的意思。而“废立”则指的是废除当时的皇上,是掉脑袋的大罪。这没有一点关系的两个词语用在话语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一些书名和其他事物的名称相混。 例如:我喜欢“qiu ye”——秋夜《秋夜》 在这句话中,“qiu ye”这个音节可以是秋夜——秋天的夜晚,也可以是《秋夜》——书的名称。 (二) 词语轻重读法不同的歧义句 词语在语音方面“轻重”读法的不同引句子意思的变化,近而形成歧义句式。汉字读音方面的情况繁多,重音就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逻辑重音尤为重要,由于它的位置很活跃,我们运用它可以将大多数的句子变成歧义句。因词语轻重读法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是指在语言中可以读轻声又可以读本调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而产生的歧义。例如:我想起来了。[1] “起来”的两种不同的读法,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思。“起来”读轻声时作补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小,意思是对以前忘却的事情重新想起。“起来”读本调时作谓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大,意思是我准备起床了。 寻找回来的世界。 该句可以理解成述宾关系和定中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回来”一词既可以读本调,又可以读轻声,读本调时“回来”前停顿时间可以长些,即“寻找/回来的世界;”而读轻声时其停顿可放在“世界”前,即“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打开抽屉拿一支钢笔出来给我。 该句的“出来”一词,读轻声作补语,表示主语他有“打开”“拿”“交给我” 三个连续的动作;读本调作谓语动词,表明他有“打开”“拿”“交给我”“出来”四个连续的动作。 怕死的人。 这句比较复杂,其中由于“死”的轻重读法而导致歧义,读轻声时其停顿为“怕死的/人”;读重音时又有两种情况其停顿分别是“怕/死的人”和“怕死的 /人”。虽然读重音的后一种停顿与读轻声的停顿地方相同,但语义和结构关系不同,主要是“怕死”

歧义句类型分析及练习

歧义句类型分析及练习 一、误用兼类词造成 例: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锁”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这句话可理解为没有“锁住”,又可理解为没有“配锁”。消除办法:将兼类词改为要固定表意的词类。) 改正:1、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配锁。2、我这辆自行车没有锁住。 二、不慎用多义词造成 例: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是个多义词,既可指颜色,又可指内容。消除办法:将多义词化为一目了然的单义词。) 改正:1、这本书是黄颜色的。2、这是一本淫秽不堪的黄色书。 三、施事受事不明造成 例:开刀的是我父亲。(“我父亲”既可以是施事者,又可以是受事者。消除办法:明确施事、受事。) 改正:1、我父亲为病人开刀。2、医生为我父亲开刀。 四、含混使用数量词造成 例:两个学校的老师都来了。(“两个”既可表人,又可表物。消除办法:确定是表人或表物。)改正:1、学校的两个老师都来了。2、他们是来自两个学校的老师。 五、语言结构(短语结构)有歧义造成 例:咬死了猎人的狗。(既可理解为偏正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又可理解为动宾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 消除办法:肯定结构,用“把”字句或“被”字句。) 改正:1、猎人的狗被咬死了。2、狗把猎人咬死了。 六、语意含混造成 例:他谁都瞧不起。(这句话可理解为“他瞧不起所有人”,又可理解为“所有人都瞧不起他”。) 消除的办法有二:1、用反问。(1)、谁瞧得起他?(2)、他瞧得起谁?2、变语序。(1)、他瞧不起谁。(2)、谁都瞧不起他。 七、标点与本意不一致造成 例:“人多病少财富”就可有两种标点:1、人多,病少,财富。2、人多病,少财富。消除办法:明确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标点。如:为“稿件不用退回”标点。1、意在退稿:稿件不用,退回。2、意在不退稿经作者:稿件,不用退回。 练习: 1.今天来了几个出版社的编辑。 2.李玲同学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3.他知道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4.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5.两个学校的全体学生举行了联欢晚会。 6.小王的衣服做得真好看。 7.李明走了一个多钟头。 8.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浅谈英语歧义句产生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116708355.html, 浅谈英语歧义句产生的原因 作者:王敏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第07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英语歧义句的实例分析,初步探讨了产生英语歧义句的 三种原因。 【关键词】歧义;原因;分析 能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完整意思的同一语言形式称为歧义句(ambiguous sentence)。正确地辨别和理解英语歧义句是我们学好英语的一个方面,而了解英语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又有助于我们正确辨别和理解。本文主要通过实例分析来谈谈造成英语歧义句的主要原因。 一、词汇歧义 1. 一词多义英语句子中的多义词常常会造成句子的歧义。如下列句中的划线部分就会造 成句子的歧义: I scanned the book. (我仔细阅读了此书;或我粗略浏览了此书。) He is a criminal lawyer. (他是位刑事律师;或他是位犯了罪的律师) This morning I overheard their secret talk. (今天早晨,我偷听到了他们的秘密谈话;或今 天早晨,我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秘密谈话。) 2. 一词多性英语中有些词一词多性,而词性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歧义。 Fine for parking here. (fine作动词. 在此停车罚款。 fine作形容词,请在此停车。) He left home. (home作名词,他离家出走了。 home作副词,他走了,回家去了。) I’m an English student. (English作形容词,我是名英国学生。English作名词,我是名英语专业的学生。) 二、结构歧义 1.修饰语引起歧义 (1)同一个形容词修饰语可与句中两个以上的词相关联,构成不同的成分结构,造成歧义。

浅析英语句法歧义

收稿日期:2005 06 30;修回日期:2005 11 06作者简介:顾 奎(1977 ),男,安徽宿州人,教师,硕士生,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第6卷第1期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6No.12006年3月JOU RNAL OF ANH UI T ECH NICAL COL LEGE OF WAT ER RESOU RCES AND H YDROEL ECT RIC POWER M ar.2006 浅析英语句法歧义 顾 奎 (安徽大学大外部,安徽合肥 230039) 摘 要:文章从语法角度出发,从句法结构的3个层面对英文句子的歧义的一些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词;短语;从句;歧义 中图分类号:H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221(2006)01 0088 03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syntactic ambiguity GU Kui (Colleg e Eng lish Department,Anhui U 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In this ar ticle,the author analy ses the featur es and the law of the Eng lish ambig uity from the view of syntactic structure. Key words:lex eme;phrase;clause;ambiguity 歧义(ambig uity)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诸多语言层面中。因此,多年来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歧义下了不同的定义。如:含混,两可,曲解,模糊,晦涩等。其中Fro mkin 和Rodman(1983)对歧义的定义更具概括性:当一个词或句子缺乏清晰性,意义模棱两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那么这个词或句子就是歧义的。 许多因素,如语言、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标点等都可以触发歧义的产生。据此,歧义可以具体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结构歧义,语用歧义等不同种类。歧义的生成有很多种因素:如交际双方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心理因素等等人的因素。 1 歧义产生的3个层面 歧义根本上是一种语法现象,语句和语义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必须不囿于词句的结构形式,进入句子的深入分析,才能发现歧义,达到正确理解。本文主要从句子结构的3个不同层面:词(w ord),短语(phrase)和从句(clause),来探讨句子歧义产生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的. 1.1 词层面 (1)英语中的词首或词尾辅音与相邻元音的快速连读和省音容易引起歧义。 (2)同音异义词也常造成语音歧义。例如: I haven't made a sale all w eek. I haven't made a sail all w eek.

常见歧义句类型

常见歧义句类型 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想起来了。(“起来”读qǐlá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á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2、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苹果味道不好) 3、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他在天然居宾馆前一站下车。(A、未到宾馆;B、过了宾馆;C、宾馆对面) (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例如:这局棋我不赢。(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4、词语含义的多义性造成歧义 (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租”兼有施动和受动意义,因此可理解为: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再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 (3)多义词产生歧义。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 再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再如:他的小说看不完。(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5、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劳动公园。(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再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句意失去了确定性,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理解的句子。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如: ①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锁”既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 ②这个人好说话。(“好”即可读作hào,“爱好”、“喜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如: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如果在“15

日”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那天去汇报;如果在“15日前”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日以前去汇报。)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如: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前面提到“搜集史料”、“鉴定和运用史料”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如: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皮包”的是张原,还是老人?) 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如:

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是李老师还不认识许多同学,还是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李老师?) 6、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造成歧义。如: 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动词“否认”的宾语是“外星人莅临N城”还是“外星人莅临N城是有根据的”?) 7、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如: 至于对厂长的意见,我说不出什么。(介词“对”的宾语是厂长,还是“厂长的意见”?)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