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南江生态茶业科技园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四川南江生态茶业科技园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四川南江生态茶业科技园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四川南江生态茶业科技园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四川南江元顶子生态茶业科技园

规划建设方案

(草稿)

一、项目规划区域

项目规划区域以元顶山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涉及一场(元顶子茶牧场全部)、二镇(元潭镇的石寨子村、九泉村、五梁村,下两镇的东垭社区、碓盘村、七岭村)、一乡黑潭乡(南鹰村、元顶村),面积达到平方公里。

二、项目规划区现状(待补充)

1、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3、人文景观

三、园区规划原则

以现代生态农业理念指导,深度挖掘资源潜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一个“茶业主导,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多业融合,林、茶、牧三业循环;多元旅游,自然人文有机融合;产村相融,农业农村同步发展”的具浓郁川东北风情、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综合性园区。

四、园区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3~5年发展,建成一个“技术先进、生态优美、产村相融、避暑养生”的综合性现代生态茶业科技园,引领秦巴山区茶产业发展。(二)具体目标

1、茶业主导

(1)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南江大叶茶树品种选育与扩繁、生态茶园、现代加工、产品销售、茶文化休闲体验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2)茶叶产品合理搭配:“元顶子”品牌名茶为引领,优质茶为主体,深加工产品为补充。

2、多业融合

(1)林、茶、牧三业有机衔接,充分发挥山地森林、草业资源丰富特点,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茶间作,三业循环;

(2)第一、二产业与休闲观光、文化体验、避暑养生等多元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旅游业的互动促进,协同发展。

3、多元旅游

(1)充分利用区域自然景观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打造元顶山景区,发展原生态观光旅游;

(2)充分发挥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优势,发展茶文化展示、体验和休闲旅游;

(3)融合自然生态资源、茶园景观、地方民俗和人文景观,开展茶乡风情休闲旅游。

4、产村相融

按“产业支撑,村落美丽,茶文化休闲”要求对规划区的七个行政村的道路、村落进行改造,打造休闲宜居的风情茶村,实现茶产业富民,茶文化强村。

五、园区规划布局

(一)总体布局

园区规划涉及满园较大,区域内沟谷纵横,地形地貌变化明显,资源分布和产业基础差异较明显,因此在考虑园区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综合园区定位、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特色、产业现状和交通基础等条件,对规划区按“一极二核三区”进行总体布局(图1)。

(二)分区功能

1.一极

“一极”范围包括元顶子茶牧场及周边海拔1100m以上接壤区域,简称为元顶山。功能定位为“生态茶园+循环农业+茶文化休闲+自然观光+避暑养生”综合体。

2.二核

“二核”分别为元顶子现代茶叶加工园和石寨子现代茶叶加工园,其中元顶子现代茶叶加工园区位于现元顶子茶场场部,依托现有茶叶加工厂和

场部进行改扩建;石寨子现代茶叶加工园依托元潭镇石寨村小学(石寨村二社)原址新建。

功能定位:元顶子现代茶叶加工园重点开展名优绿茶的初、精制和深加工产品开发,为南江县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石寨子现代茶叶加工园重点开展名优绿茶与工夫红茶的初、精制,休闲旅游服务。

3.三区

(1)南部片区

由元潭乡石寨子村(一、二、三社),九泉村(四、六社)、五梁村(三、四社)组成,该区为新建茶区,按现代生态茶叶科技园标准建设。功能定位为名优绿茶、工夫红茶优质原料生产与乡村茶文化休闲体验。

(2)北部片区

由元顶子茶牧场的坳盘窝、下两镇东垭社区(童家寨茶场)、碓盘村(碓盘村茶场)和七岭村组成。功能定位为南江大叶茶原生种保护提升、新品种示范与繁育和名优绿茶初、精制。

(3)西部片区

由元顶子茶牧场的白鹤嘴茶分场和黑潭乡的南鹰村、元顶村组成。功能定位于南江大叶茶原生种保护提升、乡村茶文化休闲旅游和名优绿茶初、精制。

六、分区建设方案

(一)一极(元顶山)建设内容与方案

一极(元顶山)按功能由生态茶园、茶文化休闲、循环农业、自然景观

和避暑养生等五个功能组团构成。

1、生态茶园

范围及现状:包括元顶子茶场除坳盘窝、白鹤嘴两个分场外的其余6个分场和东垭社区的童家寨茶场。这部分茶园均为二十世纪70、80年代开荒种植的种子播种的茶园,建园时采用等高条植,未开梯,茶行布置较标准,但普遍存在失管现象,茶园杂草丛生,荒芜严重。

重点建设工程:(1)茶园恢复工程:通过除草、施肥和修剪等技术措施,使茶园面貌逐步恢复并投入正式生产。(2)完善茶园基础设施:按现代茶园管理要求对园区的支道、操作道、游步道、排蓄水设施进行整修。

2、茶文化休闲

茶文化休闲由科普、体验、品鉴、休闲等功能区组成。

(1)山茶植物科普园:对部分老包茶园(30亩)进行改造,收集保存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茶树资源及其它山茶植物和南江大叶茶资源,供游客参观了解山茶植物的多样性。

(2)茶叶加工体验:依托元顶子现代茶叶加工园开展茶叶加工厂观光,使游客了解现代茶叶生产工艺及流程;依托茶文化展示中心开展游客采茶、手工(小设备)制茶体验。

(3)茶文化展示与旅游服务中心:新建。其中文化展示采用实物、图片、光电等形式对华茶文化、南江茶文化和企业文化等内容进行展示。旅游服务主要由游客接待、产品展示销售等。

(4)茶叶品鉴中心:新建。主要是提供茶艺展示、游客品茶活动,

3、循环农业

在区域内建立“林下放养(南江黄羊、肉牛)+养殖场(元顶子黄羊养殖场)+茶园”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草、羊(牛)、茶”循环,获得高品质的茶和肉类产品。

4、自然景观

区域内自然景观丰富,其中老包、南天门、花岩壳等具有极高的观光价值。自然景观开发不在本规划内。

5、避暑养生

利用园海拔较高、森林覆盖率高、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远离城市等优点,开展夏季避暑养将具有较好前景。

(二)两核

1、元顶子现代茶叶加工园

(1)茶叶产品定位

该园区海拔较高,适宜生产高品质绿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本园区的产品定位为:“元顶子”牌高端名茶+高品质优质绿茶+超微绿茶粉为代表的深加工茶产品。

(2)加工厂建设

对元顶子茶厂按现代化、清洁化、连续化的食品加工厂标准进行改扩建,建设重点包括按产品分区加工、厂房及加工设施提质、加工能力扩容3个方面。扩建后厂区将实现名优绿茶初制、精制车间、深加茶原料初制和成品生产车间、仓储库房、检测检验中心等功能区分离;生产设施由目前单机组线到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能力提升到年生产120吨

毛茶、150吨精制茶、50吨深加茶的加工能力。

(3)产业技术支撑

建立南江大叶茶品质提升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南江大叶种老茶园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现代生态茶园优质高效栽培、茶叶质量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技术培训推广等。

2、石寨子现代茶叶加工园

(1)茶叶产品定位

该加工园位于南部片区,该区域内为新开发区,海拔相对较低。适宜生产名优绿茶和工夫红茶。

(2)厂区建设

在石寨子村小学原址按现代化、清洁化、连续化的食品加工厂标准新建加工厂,分区建立名优绿茶初制车间、红茶初制厂间和精制车间。新建厂的加工能力设计为年生产40吨名优绿茶和20吨工夫红茶。

(3)休闲旅游服务

建立游客服务中心,为进入南部片区的游客或经由南部片区进入元顶山的游客提供旅游服务。

(三)南部片区

1、交通

主干线:建立元潭乡-字坪村-石寨子-九泉-五梁-灵山、九泉至土地垭的主干线,按现有路线进行改扩建,道路标准宽6.5m。

支道:按规划图分区建设,支道与主道相接,并连接聚居区(如到石

寨子三社、九泉到六社);宽度5.5m。

操作道(游步道):由沿山水平道路和纵向道路构成路网。水平道路宽2.5m,适宜小型农用车(区内农资及茶园机具运行),纵向道路宽2m,主要是园区人员及茶园机具运行。

2、水利

水源建设:分为主水源和次水源。主水源按每100亩建3000~5000m3左右的蓄水池作为主水源,主水源选择地势较高、水源较充足的地点建设,主要功能上水源保蓄。次水源按每50亩建1000m3左右的蓄水池作为次水源,用于日常管理用水。

排灌渠:分为纵渠和横水渠组成,水渠与水源相通,与道路并行,与茶园内排水沟相连,实现能灌能排。沟渠深度要在80cm 以上以利于梯级水稻田改茶园的排水。

3、茶园建设

(1)原则:“总体维持梯田面貌不变,适度调整地形”。

(2)技术要求:

水稻田:必须倒田埂,深开排水沟(包括背沟和顺沟,其中沟深60cm),采用挖机对园地进行40cm左右的深翻(打破犁底层,加强园地的排水)。对冷水田和常年易积水沟边田不适宜种茶,可建立荷田(但不能继续种水稻)。田埂保护以生物保护为主,工程建设为辅,以利于茶园排水。

旱地:按梯地现状调整,直接按标准开沟、施肥、种植。

种植标准:原则上采用双行单株标准种植。大行距离1.5~1.6m(沟心对沟心),每个种植沟种2行(小行距离0.3~0.4m),株距18cm左右。

(3)茶苗定植前的控制性要求

水稻田必须排水彻底,不能有积水或土壤粘湿;水稻田必须深翻破底;开种植沟施基肥(施肥量为300kg/亩菜饼或1000~1500kg/亩农家肥或市售有机肥),每亩配施30kg/亩磷肥+15 kg/亩钾肥。

4、乡村茶文化休闲体验

(1)依托现有农村居住特色打造乡村茶文化休闲体验区:

民居改造:建筑方面“两提升两不变”,一不改变村落居住现状、二不改变传统民居外貌风格;内部装修现代化舒适化提升和庭院环境;

特色庭院建设:乡村客栈、风情小院

公共配套:公用停车们建设(结合分户建设),村落内部便道建设,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

软件建设:村民茶文化(茶艺茶道)普及,卫生质量安全,乡土餐饮开发。

(2)生态观光带建设

九泉至五梁:花果结合,果以冬桃为主;花以三角梅

九泉至土地垭:路边三色紫薇+茶树;靠山种藤蔓性开花植物。(四)北部片区

1、交通

主干线:按已有道路走向建立由下两镇落山村-东垭村-元顶子黄羊养殖场-李子坪-落山村的环形公路,道宽标准宽4.5m。建成后实行单向环形通行。

支道:按规划图分区建设,支道与主道相接,并连接聚居区,重点建设东垭社区到碓盘村、坳盘窝到碓盘村2条支道,道路宽度4.5m。

操作道(游步道):由于该区域内主要为老茶园,操作道(游步道)只能根据茶园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整。。

2、水利

水源建设:该区域内沟谷较多,可在适宜汇水区建立小型水库或塘保蓄水,同时在部分地区建立小型蓄水池以保证茶园日常管理用水。

排灌渠:分为纵渠和横水渠组成,水渠与水源相通,与道路并行,与茶园内排水沟相连,实现能灌能排。

3、茶园建设

该区域多为老茶园或已定植3年以上的茶园。老茶园建设的重点是老茶园恢复管理和幼龄茶园的快速成园。

4、南江大叶良种示范繁育基地

示范繁育基地由良种示范园(兼母本园)、繁育基地、配套用房。

良种示范园:采老茶园改种换植方式在坳盘窝进行建设。先用挖机清除园内所有茶园,并按等高梯田或缓坡对园区的土形进行调整,使同一梯面或坡面基本一致。然后按新建园标准进行建园,技术方案见附件。

繁育基地:建立在蓄水池附近,以便于苗圃浇水。苗圃建设技术方案见附件。

管理与配套用房:对原坳盘窝分场管理房进行改建,建筑面积200m2.

(五)西部片区

1、交通

主干线:按已有道路走向建立由黑潭镇南鹰村-元顶村-元顶子茶场-白鹤嘴-南鹰村的环形公路,道宽标准宽4.5m。建成后实行单向环形通行。

支道:按规划图分区建设,支道与主道相接,并连接聚居区,道路宽度4.5m。

操作道(游步道):由于该区域内主要为老茶园,操作道(游步道)只能根据茶园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整。。

2、水利

水源建设:该区域内可在元顶村和白鹤嘴分别建立1个小型水库或水塘。其余位置均为缓坡或陡坡地,水源较差,需建立小型蓄水池用于茶园管理用水。

排灌渠:分为纵渠和横水渠组成,水渠与水源相通,与道路并行,与茶园内排水沟相连,实现能灌能排。

3、茶园建设

该区域多为老茶园或已定植3年以上的茶园。老茶园建设的重点是老茶园恢复管理和幼龄茶园的快速成园。

4、建立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聚积区

元顶村已有4家小型茶叶加工企业,以此为基础,建立元顶村中小型茶叶加工企业聚积区,政府在水、电、路、通讯等公用设施进行统一配套,吸引企业或投资商兴办加工企业。

5、乡村茶文化休闲体验

改造提升元顶村和南鹰村新农村聚居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推进庭院美化,实施茶园美化工程,将元顶村和南鹰村打造为西线茶乡休闲特色旅游线路。

附件一:

荒芜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一、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1.1 整修茶园、改良土壤

(1)清理茶园杂草

9-11月,组荒芜织人力清除在荒芜的茶园中进行荒芜茶园及周边杂草,清理的杂草铺在茶行内。如有条件可将先将杂草清后对茶行进行深翻剔除恶性杂草地下根茎。同时整修茶园中道路、排水沟、蓄水沟等。

(2)施基肥

深翻后开深15-20cm施肥沟,施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按菜籽饼300kg/亩或农家肥1000kg/亩施基肥,同时配施培肥30kg/亩磷肥+15 kg/亩钾肥。施肥时间在10月上旬至11月底。施肥结合茶园清草翻耕。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中旬初)按15kg/亩施尿素施催芽肥。有机茶园不能施肥化肥。

(3)封园

11月对茶园喷施封园药水,采用硫合剂(石灰1份、硫磺2份、水10份)200-300ml/亩或者矿物油250g/亩喷施,预防来年小绿叶蝉、螨类等病虫害。有机茶园也可以喷施。

1.2茶树树冠培养

(1)春茶结束后,在5月份上旬至中旬对低产茶园进行修剪,修剪采用重修剪(离地20-30cm)的方式,严禁采用台刈方式修剪。

(2)元顶子茶园中茶树鸡爪枝比较多采用深修剪方式(一般剪去离

树冠面10-20cm深的一层鸡爪枝配以边缘修剪和疏枝(树冠内部和下部的病虫枝、细弱枝、枯老枝);生长势比较好的茶树采用轻修剪剪去离树冠表层3-5cm。修剪枝还园作为茶园再生循环肥料,改良土壤肥力。

(3)2015年台刈过的茶树春茶不宜多轮次采摘茶,采摘1—2次后进行轻修剪(3-5cm)同时疏理长势较弱的枝条,保留长势旺盛枝条。待新茶枝长到15-30cm时进行一次定型修剪。

1.3修剪结束后,对茶园清除杂草,除草完毕后施一次尿素(15-30Kg/亩)有机认证茶园不施。

1.重修剪茶树新枝长到15-30cm时进行一次定型修剪,以后打顶轻采,留养结合培养树冠。深修剪茶树新枝长到5-10cm再剪一次,留养后进行打顶轻采秋茶,打顶叶可以加工成茶粉。修剪过茶园严禁套种作物。

1.5病虫害防治:5-9月份重点预防以下病虫

(有机茶园病虫防治不能施用化学农药)

二、荒芜茶园恢复

2.1 清理茶园、翻土

(1)9-11月份对荒芜茶园里杂草、茶园周边的杂草、小灌木等清除工作,同时整修茶园中道路、排水沟、蓄水沟等事项。最好在清理杂草时边深翻茶地以剔除恶性杂草地下根茎,深翻深度30cm以上。完毕后,有条件的可以在茶行间铺上清理出的杂草。

(2)11月对茶园喷施封园药水采用硫合剂(石灰1份、硫磺2份、水10份)200-300ml/亩或者矿物油250g/亩,预防来年小绿叶蝉、螨类等病虫害。有机茶园也可以用。

2.2 茶园施肥

(1)施基肥:荒芜茶园基肥按菜籽饼300Kg/亩或者农家肥1000Kg/亩基肥同时配施30Kg磷肥加上15Kg/亩钾肥,施肥时间在10月上旬至11月底。

(2)追芽肥:春茶前(2月下旬至3月中旬初)按15Kg/亩施尿素作为催芽肥。有机茶不施。

2.3茶园树冠培育

(1)春茶结束后,在5月份上旬至下旬对荒芜茶园进行修剪培育树冠。修剪采用重修剪的方式(离地25-35cm),禁止采用台刈。修剪枝还园作为茶园再生循肥料。改良土壤肥力。

(2)茶园重修剪后进行除草、施肥。肥料品种复合肥按(氮、磷、钾3∶1∶1)常规复合肥采用尿素调氮,有机茶园施菜籽饼300Kg/亩或者

农家肥1000Kg/亩。

(3)当茶树新枝长到15-30cm时进行一次定型修剪,以后打顶轻采,留养结合培养树冠,打顶叶可以加工成茶粉。

2.4病虫害防治:同1.5

三、衰老茶园改换品种

茶园里普遍存在品种老化、退化、混杂、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应重新开垦茶园种植茶树新品种。

3.1清理地面:用小型挖土机清理老茶树,并运出园外。开始开垦茶地,开垦的深度要求80cm以上。开垦完毕后清理地里的树根、石块等杂物,并且平整地面。

3.2种植沟:采用双行种植标准(大行距1.5m、小行距0.4m)开种植沟。种植沟深度30cm左右、宽长40cm左右。

3.3底肥:底肥按菜籽饼400Kg/亩或者农家肥1000Kg/亩基肥同时配施30Kg磷肥加上15Kg/亩钾肥施于种植沟,后覆盖土壤20cm以上的土层。

3.4种植:当年9-11月份或者来年2-3月份按双行种植要求(丛距20cm每丛1株)进行种植,种植时注意不能把茶苗种的太深不要超过泥门,否则茶苗不会活,用脚踩紧茶苗根部的土,及时对茶苗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剪口离地面15cm左右,并且浇定根水。如果遇上连续睛天,茶苗必须每天要浇水直到下雨湿透土壤为止。

3.5铺草:如果条件允许茶地里可以铺上稻草、或者收割杂草,铺草厚度3-5cm.这样冬天可以保暖保护茶苗,夏天预防杂草、抗旱保苗作用。

3.6 品种:茶树品种应该是良种,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长势旺盛、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

四、茶园补缺成行

茶园种植时间不长,茶丛矮小,同时茶园里缺丛少行。应采用移栽茶丛补缺成行,变丛栽为条(行)栽,可以较快改变茶园面目

4.1清除茶园中杂草、灌木,清点茶园里缺丛数量,从缺丛最多茶行向缺丛最少的茶行补种,选和缺丛相邻茶树长势相当茶丛移植过去补缺。

4.2移苗补植

(1)移植时间最好在春茶结束后雨下天进行,这样可以保证茶树因水分蒸发后所需要水量。

(2)缺丛处深挖坑深度一般40cm左右、坑宽度应和移植的茶丛树冠相当,对移植的茶丛剪去主根及粗根,使移栽的茶丛树根尽量舒展开,尽量多带土移栽,用手扶牢茶丛填土,填满土后用脚踩紧茶丛根部的土壤,用手轻轻往上提茶树理顺树根。同时对茶丛修剪,剪口下面应留3-5张叶片,移植完后对茶丛浇水,如遇上连续睛天必需要天天浇水直到下雨湿透土壤为止。

(3)对移植后空出地方,重新开垦,开垦深度50cm以上、种植规格按新茶园标准开种植沟、施底肥等工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

代。 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生态意识是生态理论体 系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公民的生态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保关系,推进绿色发展。经济产业良好发展是 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在当前背景下,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生态监督力度。环境保护监管工作 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一、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相似处,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罔顾自然规律,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最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建设生态文明与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出现了诸多的社会生态问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

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思考

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 白塔镇泮怀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最方便、高效、环保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下谈一些个人对仙居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认识 1、生态宜居城市提出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2、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或解释是: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对城市的生态城

市概念进行了解读。生态城市的概念存在了几十年,二十世纪工业文明以后,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而提出的生态城市。邹院士指出,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城市是三大系统协调而且良性运行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3、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宜居城市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等。 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七届五中全会培训班讲稿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西峡县委党校党校王亚冰 这一讲我们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最年轻的建设。说她年轻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七大上才首次写入党代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这一讲我准备将四个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征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四个依据 三、近年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四、“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举措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什么是“生态”?“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什么是“文明”?我国古代人对文明做了各种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现代对文明的解释一般是:“文明”

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在这个文明阶段,人类对资源的采伐是有限的,除了捕猎一些动物外,几乎谈不上对生态有什么影响,并且所得到的资源还不够维持生命的延续,因此,人类的寿命是很短的。同时,人类无法理解自然现象,导致把自然现象视为神的造化,出现灵论、巫术、图腾崇拜等,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是一种原始的绿色文明。 2、农业文明(黄色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这个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加强,从简单的捕猎升级到种植和养殖,基本能解决一些温饱问题,并且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增长,私有制也开始出现。由于大量的烧山、砍伐森林,用于耕作,城建(森林与含水),致使资源逐渐在减少,但是这时候人类数量不多,虽说与自然的关系是轻、中度的掠夺与被掠夺关系,但是影响还不是很大。 3、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自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一切为了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人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时三百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化石能源的超速消耗,导致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2)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3)生物技术的不当应用,导致科学伦理、生物入侵等问题;(4)人口爆炸,导致更多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5)军事科学的发展,导致人类生存安全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宜居生态城市规划

宜居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充分有效地运用了各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肯定,这样才有助于全人类的长期可持续化发展,维护好整个生态系统。本文对城市规划和生态宜居城市间的关系及规划进行阐述,以期指导。 一、城市规划与生态宜居城市间的关系 1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生态宜居城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追求以人为本,符合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流思想。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新方向。城市建设由单纯的追求GDP高速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转变。生态宜居城市规划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是城市建设理论和发展的正确方向。生态宜居城市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协调人、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生态宜居城市理念将引导城市的稳健发展。 2城市规划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因素。建筑密度、城市交通、绿地率控制、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布局均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设施布局、城市细节设计和城市功能布局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交通通行和工作环境等,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建设枢纽的作用。城市规划能够统筹各个部门、协调多方力量,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而共同努力,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城市规划对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居民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规划便利、安全、景观宜人的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的户外运动。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原则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最直接的实践,是一项全局建设工程。将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健康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原则的出发点,并结合当地相关政策导向确立了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和面向大众的原则。将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二人人参与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应当广泛地动员单位、家庭等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人人参与规划建设的同时确保建设成果的共享。第三,坚持突出特色和夯实基础的原则。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和城市规划现状,探索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规划项目,并且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从而逐步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 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和居民的健康生活。采取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的策略,以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城市规划建设因素为切入点,制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总体控制的建设战略。首先,以项目建设带动生态宜居城市的整体发展。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当将相关项目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细化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内容和条目,从较为具体的建设项目出发,提高项目建设的针对性,促进生态宜居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建设内容越具体、越细致就越能促进规划建设的发展。项目可以是以某项内容为单元的专项城市建设项目,或是以地域范围为单元的整体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是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胞,只有局部功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建设,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将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的切入点。日常生活环境和相关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以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内容为依据,进行生态依据城市专向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从而达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的。 四、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 1区域绿地规划 改善区域绿地体系是区域绿地规划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区域绿地的控制力度,对区域绿

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2-12-4 李慧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与野蛮相对,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来看,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一、四川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 自然基础:四川地处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东南边缘,属长江、黄河上游地区。境内海拔从187 米到 7556 米,垂直地带性明显,以高山与高原为特色。总体上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多年平均降水量 1150 毫米。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率高。 2. 自然资源:2009 年全省拥有耕地 594.74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4.89%;林业用地 1912 万公顷;园地 71.7 万公顷;草地 1521.5 万公顷;湿地439.66 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 17.69 %,其中有高原沼泽草地 99.75 万公顷,是长江、黄河上游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水资源丰富,经济可开发量为 7611 万千瓦,均居全国之首。四川省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种类 132 种,探明储量的 90 种,钒钛及稀土矿均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四川是世界 25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254 种,占全国种类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63 种,有药用植物约 3000 多种,有 60 多种地方药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45 种,占全国总数的 39.8%,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 76%以上,是驰名中外的大熊猫故乡。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略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fers to a scientific and progressive eco-development awareness, healthy and orderly ecological operation mechanism. It also mean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tre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ood cycle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And thus it protec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human and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evaluation showed for people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deological strategy abo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explained in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 1.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pen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2.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extends the rang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3. Research for the effective way about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deological strategy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 城市发展 >> 城市建设 >> 内容阅读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作者:李炜来源:网络搜集添加日期:07年12月26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城市的功能:“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忽略了城市的主体———人,或者只注重城市精英的生活质量,而忽略了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正在向着它的本义回归。本文拟对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一点探讨。 一、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思考 1、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全球角度来看,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进入后工业阶段后,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般理论分析。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包括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安全这六个方面的内涵。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如下: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就确立了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思路。2001年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2004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6年,又历史性地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扬州综合实力的增长,是扬州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扬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体现。 二、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

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人类社会进入到物质文明丰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要在全社会确立这一思想和观念。 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和宣传生态文明,要通过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告诉广大民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成长的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规约人们的行为,推动人的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们环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环保工作者,常年奋战在环保工作第一线,为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全社会宣传环保,促进环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环保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不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方针政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料整理

解读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角度;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 4.制度属性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编辑本段核心要素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 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大建设的关系 1.与政治建设 既是因果关系,又是包容关系。政治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是由人类在特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社会活动引起的。有什么样的制度框架,就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也就有什么样的环境影响。因此,政治建设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政治建设着力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生态文明建设则着力于处理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政治建设被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面临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进行了思考。 1962年: <寂静的春天> 美国Carson 1972年: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之后,人们提出了新观念,新口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代人手里继承下来的, 而是我们从下代人手里借来的。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共同性: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三)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十分严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突出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二、我国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努力: 中央再三强调要实施科学发展观;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的社会;要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1、率先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2、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3、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5、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 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 南至静海县九宣闸, 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生态文明建设试题及答案

1.在我国,()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分) A.《“十二五”规划纲要》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D.十八届五中全会 2.()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的特别关税。(分) A.碳税 B.碳关税 C.环境税 D.资源税 3.()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分) A.十六大报告 B.十七大报告 C.十八大报告 D.十九大报告 4.截至2017年8月29日,38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中,审议并通过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关文件多达()份,涉及到全部()类生态文明制度。(分) ,6 ,8 ,6 ,10 5.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代产业园。(分) A.一 B.二 C.三 D.四

6.()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既包括向国家环境行政机关主张权利,又包括向司法机关要求权利保护。(分) A.环境资源使用权 B.环境状况知情权 C.环境参与权 D.环境侵害请求权 7.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文件是()。(分)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8.在世界范围内,先污染后治理的代表国家是()。(分)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9.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是()。(分) A.《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C.《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人类还有约()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分) 亿吨 亿吨 亿吨 亿吨 11.()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分) A.游牧文明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全文)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 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 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 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学划定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