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

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二、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体现。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但中医认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分辨,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辨别清楚,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则,应采用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根据“热者寒之”的护则,应采用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施护方法也不

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之邪(暑多挟湿),护理应采用一些祛暑化湿的方法。如果是冬令时节感冒,宜采用中药温热服,给生姜红糖葱白汤等热饮料以助药力,服药后覆盖衣被,使其周身微微汗出,而达汗出表解之功效。

所谓"异病同护",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如用黄芪、党参炖母鸡,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气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劳,以培育中气;采用针刺百会、关元、长强穴,以补中益气;保持会阴部清洁,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纳等。

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微笑护理

点击数:185 【大中小】

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理解与包容,为沟通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曾有人说过:拉开人生帷幕的人,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人,也是护士。是啊,漫漫人生长路中,有谁不会有个头疼脑热,小灾小病的,有谁能不需要护士的细致关心,悉心照顾呢?各行各业都讲究服务质量,微笑服务更是重要。神话中天使的美丽在于她的纯洁与善良,而白衣天使的美丽在于她的温馨与微笑。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做得越久,越可以感觉到护理在临床工作中所占的位置是多么重要而不可估量。人的感情都是有共鸣的,设想一下,当你独自一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很无助很迷茫的时候,看到一位微笑着的仁者,关心地问你遇到了什么麻烦,并愿意帮助你时,内心所感动的情怀,不用说你也能深刻地体会。每一个生病的患者,面对疾病,就如同在一个荒芜人迹的原野上,孤独无助,而

医护人员就是他遇到的那位仁者。在任何时候都要让患者觉得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在独自面对疾病,医护人员时刻都和他在一起,在关心帮助他。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对一位首次来院治疗的患者,护士微笑地迎接,给他一句简单的问候,会给病人莫大的安慰,使病人消除陌生感,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在日常治疗护理中,给患者一个自信而坚定的微笑,能使病人消除紧张,打消顾虑,更好地配合治疗。当患者病情好转和康复时,给予一个赞许的微笑,说一句鼓励的话语,能愉悦患者曾经伤痛的心。当面对处于临终或“回天无术”的病人时,除了做好必要的解释,坦诚自己的内疚和无奈之外,也不要忘记表达歉意与渴望谅解的微笑。

只要身穿护士服,头戴燕尾帽,工作在临床一线时就要面带微笑,这些微笑来源于护士健康积极的心态,来源于护士认认真真的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追求。这种微笑不仅是护士仁爱之心的自然流露,还是护士崇高价值追求的鲜明展现。微笑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护士在维护人们的生命健康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在认真地执行医嘱,默默无闻地爱抚着、慰藉着一个个痛苦的身体和呻吟的心灵,和医生一起把健康和幸福带给千家万户。护士总是悄悄地站在医生的后面,没有医生那么多的风光和赞誉,但是她的位置是多么重要而不可或缺。任何时候,她都是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即使口罩挡住了她的容貌,但她的微笑是挡不住的。难怪病人经常把护士们对错号,说戴上口罩都是一个样,那是因为护士们都是悄悄开放着的向日葵,有着阳光一样的微笑。

支气管哮喘(哮证)

点击数:319 【大中小】

【疾病慨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内在或外在过敏因素或非过敏因素引起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属中医“哮病”范畴。

【疾病知识介绍】

1、病因

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原因可由外源性过敏因素或内源性非致敏性因素引起,故可分为外源性哮喘

和内源性哮喘两种类型。

(1)外源性哮喘:由过敏因素引起,也称为过敏性哮喘。常见的过敏源有:

① 吸人性(最多见),如花粉、灰尘、动物皮屑及各种真菌。

② 食入性,如鱼、虾、蟹、蛋、奶等。

③ 药物性,如阿司匹林、青霉素、消炎痛等。

(2)内源性哮喘:由非过敏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呼吸道感染、刺激性化学气体、冷空气,剧烈运动等均可引起哮喘发作。

中医认为本病是宿痰内伏于肺,复以外感邪气,或饮食失当,或情志所伤,或劳倦等因素,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2、临床表现

外源性哮喘。常有发作先兆,如发作前出现鼻咽发痒,流涕,流泪。发作期出现喘息,胸闷,气短,平卧呼吸困难;缓解期喘息好转,咳出大量泡沫痰后缓解。内源性哮喘,常先有呼吸道感染,咳嗽,咯痰,低热。后逐渐出现喘息,胸闷,气短,多数病程较长。外源性哮喘病程中可合并呼吸道感染,致哮喘长期发作,不易缓解,称为混合性哮喘。哮喘持续状态,指哮喘严重发作,经常规治疗不能缓解,并持续24小时以上。表现为被迫坐位,张口抬肩呼吸,多汗,口唇指甲青紫。可致呼吸循环衰竭。

中医将支气管哮喘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1)寒哮证:表现为喘促气逆,喉中痰鸣,咳嗽,痰稀薄,面色晦暗,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

(2)热哮证:喘气气粗,痰鸣如喉,咯黄黏痰,面赤,口苦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

3、特殊检查

(1)痰液检查。

(2)呼吸功能检查。

(3)血气分析。

(4)胸部X线检查。

(5)特殊性变应原检测。

【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指导

(1)室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2)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禁止吸烟,居室内不应摆放可能诱发本病的花草。做晨间护理时,用湿式扫床法,避免尘土飞扬。

(3)观察哮喘发作有无诱发因素,是否与饮食不当、劳累过度、嗜酒、吸烟或异味刺激有关,应当设法避免或消除诱发因素。

(4)急性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若气急喘促不可平卧者宜取半坐位,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

(5)哮喘发作时患者如汗出较多,应及时用毛巾擦干,必要时更衣。

(6)呼吸道分泌物多,且咯痰困难者,要经常协助翻身、拍背,以利于排痰,或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痰排出。

(7)病情缓解后,在喘息不重时可下床活动,活动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力制定。

2、用药指导

按医生嘱咐用药,尤其夜间及凌晨发作者要按医生要求临睡前或夜间按时用药。使用激素类气雾剂时应注意口腔护理,防止霉菌感染。使用气雾剂应掌握正确方法并严格掌握剂量。患者先吸气数妙,再缓慢呼气,每次吸入1-2口,每日3-4次。

3、心理情志指导

哮喘病实证患者常因起病急,症状重,喘促急迫,窒息等而产生恐惧心理。虚症患者因疾病延续日久,反复不愈而影响生活、工作,常出现悲观、焦虑、急躁情绪。这时医护人员要积极治疗,解除其痛苦,还应安慰、关怀、体贴患者。解释病情,让患者了解到哮喘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消除恐惧心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找出过敏源和诱发因素,遵循治疗方案,控制哮喘发作。

4、饮食调理指导

(1)饮食以清淡少盐、营养丰富易消化,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为原则。哮喘发作时,应进半流或软食,喘息缓解后,可给普通饮食,多食补益肺脾的食品,如百合、莲子、大枣、山药等。对于某些易诱发哮喘的食物,如海鲜、奶、蛋等均应予以禁忌。

(2)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食物,寒哮证可在饮食中加入豆鼓、生姜等调味品;热哮证可食丝瓜、冬瓜、黄瓜等。各证在恢复期可多选有补肺之功能的百合及有补肾之功能的食物,如松子、核桃等。

5、康复期指导

(1)本病应以预防为主。明确哮喘的诱发因素是预防哮喘复发的重要措施。主要诱发因素如下:①过敏源,特异性抗原如花粉、灰尘、尘螨;表皮致敏源(如狗、猫、马等动物的皮屑、羽毛制品)、霉菌、昆虫排泄物;非特异性因素包括工业气体、煤气、沼气、冷空气、硫酸等。②呼吸道感染。③

气候因素包括天气的突然变化、湿度过高过低、气压低等。④药物因素,如磺胺类、阿司匹林、青霉素等。⑤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均可诱发哮喘发作。⑥运动因素,因运动而诱发哮喘。

(2)患者应清楚哮喘发作的先兆征象,及时用药控制,以避免哮喘的发生。哮喘最常见的先兆为胸闷、咳嗽、过密性鼻炎、眼痒、流泪等症状为多见。出现胸闷时,可选用舒喘灵、异丙阿托品等气雾剂,应注意使用方法正确。

(3)一旦出现急性发作,应及时送医院。

(4)缓解期应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如循环渐近的跑步、太极拳、气功、游泳等。保持情绪舒畅,起居有节,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对控制病情有积极作用。

(5)积极治疗哮喘前期疾病,目前认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儿童湿疹均有可能发展为哮喘,应积极治疗。

(6)缓解期应坚持进行巩固治疗,如脱敏疗法、注射哮喘菌苗等,必须长期坚持,才可见效。

【食疗】

1、饮食原则

(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和铁。

(2)饮食中应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豆腐豆浆等。

(3)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一些新鲜蔬菜,不仅可补充各种维生素和无机盐,而且还有清痰去火之功能。一些果品类食物,不仅可祛痰止咳,而且能健脾补肾养肺。

(5)忌食海腥肥腻及易产气食物。

(6)鱼虾、肥肉、易助湿生痰;产气食物如韭菜、地瓜等,对肺气宣降不利,故均应少食或不食。

(7)饮食宜清淡,忌食刺激性食物。

2、食疗方

(1)豆腐500克,麦芽糖100克,生萝卜汁1杯,混合煮开,为1日量,分早、晚2次。此食疗方对肺热型的哮喘病十分有效。

(2)杏仁5克,麻黄6克,豆腐100克,混合加水煮1小时,去渣,吃豆腐喝汤。每天或隔天1服。此食疗方对哮喘病人也很有效。

(3)鲜嫩丝瓜5个切碎,水煎去渣后给予口服;或用丝瓜藤汁,每次口服30毫升,1日服3次,方法为取丝瓜藤离地面3~4尺处剪断,断端插入瓶中,鲜汁滴入瓶内,一天可集液汁500毫升。

(4)将干胎盘1只和干地龙100条共研细末,装入空心胶囊中备用,每次口服5~8粒,每天3

次,空腹温开水送下,10天1疗程。

(5)核桃对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可取核桃仁5克,杏仁5克,蜂蜜30克,将这3种物质混在一起蒸熟加生姜汁20滴,一次服完。每隔两日服上述药方一次,连服5~7次。或取核桃30克,生姜15克,猪肺250克。洗净猪肺加水放入核桃仁、生姜,炖熟。每日3次,在1~2日内服完。这样的食疗方适用于哮喘病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的肾虚患者。

急性肠胃炎

点击数:260 【大中小】

1、疾病概述

急性肠胃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病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电解质和液体的丢失。本病属于中医“呕吐、腹痛、泻泄”等病症范畴。

2、疾病知识介绍

⑴ 病因

急性肠胃炎是由于进食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如过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肠胃道粘膜的急性炎症性改变。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鸡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较为常见。

⑵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日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

⑶ 检查

大便常规检查、粪便培养;血常规检查。

3、健康指导

⑴ 生活起居指导

急性胃肠炎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⑵ 用药指导

①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摄人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晶,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对症治疗: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嗪25-100mg/l日。解痉药如颠茄合剂每次10ml,1日3次。止泻药如思密达每次1袋,1日2-3次。

抗菌治疗: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0.3g口服,1日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1日3次等。

② 中医药治疗

【肠胃湿热】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渴欲饮,心烦,尿短赤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泻。

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寒湿阻滞】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治法:散寒除湿,和中止泻。

方药: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生姜5克、甘草6克。

中成药:霍香正气液10ml,一日三次。

【食滞肠胃】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大腹皮10克。

中成药:保和丸,香连化滞丸。

【脾胃虚弱】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

面色不华,乏力倦怠,舌淡,脉弱。

治法:健脾理气,和胃止泻。

方药:人参10克、白术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12克、陈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3)饮食调节指导

① 急性期患者常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失水较多,在起病后8~12小时内,患者可吃流质食物,如大米粥、藕粉、鸡蛋面糊、细挂面、烩薄面片等。如腹泻严重或出汗较多,还应适当给病人多喝一些汤水,如米汁、菜汤、果汁、淡盐开水等,以补充体内水、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不足。

② 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喝牛奶和吃大量的糖,因这些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腹痛,增加患者痛苦。另外,牛奶中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的摄入。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及熏、腊的鱼肉,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刺激性强的饮料、食物和调味品。

③ 肠炎恢复期:由于胃肠道尤其是肠道病理生理的改变,此时肠道对食物非常敏感,因此,要特别注意节制饮食,饮食上宜吃些清淡、软烂、温热的食物,避免过早地进食肥肉、油炸、生冷坚硬的食品以及多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蒜苔等。恢复期后2~3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饮食进餐。

(4)情志指导

① 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② 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5)康复期指导

① 禁酒。

② 禁止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

③ 禁食不干净食物。

④ 进餐前先洗手。

⑤ 注意锻炼身体。

中医护理的特色内容

4.1畅情志、调心理: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所谓“七情”,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体对外

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精神反映,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适度的精神活动是身心健康的标志,过度

或不良的精神活动则导致疾病衰老的重要因素[1]。《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情志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和火的作用而致

病,影响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行,使五脏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4]。由此可见,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展、

转归有着重要影响。中医对情志的疏理根据五行理论,不同的情绪调节可用于疾病的治疗,正如《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在中医护理实践中,护士根据患者性格特

征观察情绪的变化,努力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绪状态,综合应用移情、疏导、相制的矫正方法,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和行为,使患者保持舒畅、宁静的心理环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2合理膳食:膳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膳食在提高治疗效果上与医疗、药物、护理起着同样的重要作用。对食物的选择要认真运用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苦、咸、酸、辛、甘)、升降沉浮及药物归经等学说。如遇到热证或炎暑、湿热季节时,选择清热、泻泄的食物,达到“热者寒之”的作用;根据苦味能泻、能燥、能坚的作用,用来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病证;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来选食,如病在表、在上可选升浮食物,如胡椒、姜等;病在里、在下,可选用沉降食物,如萝卜、卷心菜等。膳食的合理搭配,才使机体获得足够的营养平衡,促进疾病恢复。我国著名营养学家侯祥川在学习《内经》配餐和饮食原则之后的总结是“五谷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当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而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无使过”[4]。在护理过程中,根据辩证结果,指导患者选择食物时,做到病食相宜,药食相辅,寒温相适,以促进病体康复。防止病食相违,药食相忤,寒温失当,气味过偏[5]。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针对性的食物以提高疗效,如有透疹作用的香菇、胡萝卜、黄花鱼;有驱虫作用的大蒜、南瓜子、乌梅;有润燥通便作用的核桃仁、芝麻、香蕉、蜂蜜等。

4.3合理给药:传统的中药治疗是根据药物所具有的若干特性所决定的,所谓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辛、甘、酸、苦、咸是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味道不同,作用各异。升降沉浮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四种不同趋向、性能。中药这种特性就要求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即要注意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又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及方法。

4.3.1给药时间与人体时间节律同步协调:在服药时间上,滋补药宜在饭后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用;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1-2h服;安眠药则应在睡前服[6];发汗药以每日午前服用为好;催吐药宜在清晨服。在中药的服药时间上,中医有丰富的内涵,护理人员要善于学习、总结以探索最佳的给药时间。

4.3.2服药方法因病情、剂型不同各异:治疗寒证疾病药宜热服、温服;治疗热证疾病药宜凉服[7]。对于解表发汗药要偏热服以助汗出;清热凉血、止血剂宜凉服;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胶囊装好吞服;膏剂用温开水冲服;危重病人要少量多次频服;昏迷、小儿、食道手术等不能口服时可采取鼻饲给药等。4.4“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一是指未病先防,无病先防,二是指既病防变。护理工作在疾病的预防保健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多方位、多层面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防疾意识和方法。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正气,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和维护“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从安来”的健康状态[8]。

4.5指导患者建立顺应四时与动静结合的生活起居习惯:一年的四季表现为春温而生,夏热而长,秋凉而收,冬寒而藏的四季特点,但实质上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凉;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获。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宇宙万物的固有规则。顺应四时,就要适应自然,避免外邪,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互相平衡。在一年中: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至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要利用自然,促进健康。人类具有能动性,不仅可以适应自然,也可能动地改造自然,使之更适合于生存,促进健康。在护理工作中,我们要指导病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在空气清新、纯洁的溪流或瀑布附近进行空气浴;利用山地、海滨进行气候康复;温泉疗法、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漫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病情及病症的不同阶段,采用动静结合、劳逸适度的生活节律。

为了弘扬中医文化,凸显中医特色,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我院于5月28日成立了以顾平副主任及龚秀琴科护士长为核心的中医特

色护理组。本着“中医为本、福泽民生”的办院宗旨,我院护理部紧紧围绕中医护理这一特色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体现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特色,运用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特色护理服务举措,中医特色护理组将在原有基础上逐步强化中医护理在临床科室中的应用,把中医技能操作、辨证施膳、情志调护、养生保健等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众所周知,中医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护理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

随着国内外护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临床工作需求,我院护理部完善了中医特色护理组的组织管理,构建了全院中医护理网络,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在中医护理领域造诣较深的资深护士长组成核心组成员,部分中医特色浓厚的科室资深护师组成网络成员。小组制定了工作职责、发展规划、学习计划等;将采取逐级培训、护理部统一质量控制、专家指导等方法对全院的中医护理进行科学系统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运用中医护理手段最大限度的降低病人痛苦。

我院大力开展中医护理,是与时俱进之举,是便民惠民之措,将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热爱。我们坚信:“中医特色护理组”将会越办越好,中医护理事业将有更为广阔的明天!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这些技术易于普及,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中医技能操作是西医操作不可替代的,诸如穴位按摩、拔罐、刮痧、贴药、熏洗、艾灸等保健治疗项目,具有操作方便、适用广泛、疗效快捷、经济适用、容易接受等特点。

为了进一步在临床推广中医护理技能,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更多的中医护理,使我们的民族瑰宝更加地发扬光大,我院护理部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要求,多次组织了中医护理技能的专题学习和操作演练。通过理论学习和相互的操练,护士不仅掌握了操作流程,对相关的中医理论知识如经络与腧穴等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中医护理技能所带来的保健和治疗功能。

通过颈部的刮痧可以减轻颈椎病的症状,进行头部按摩(开天门)能够改善头昏失眠的症状。一些困扰患者多时的症状通过这些简单、安全的操作而迎刃而解,让住在中医院的患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医学的神奇,对弘扬祖国医学,加强中医护理内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人类追求返朴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医护理学基础100题

五禽戏的创立者华佗 被称为刚脏的是肝 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足阙阴与足少阳经 五化中,属于火的是长 治疗和护理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 恢复其相对平衡 失眠兼见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多为心肾不交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那种理论解释为宜阴阳消长平衡 下列不属于津液范畴的是痰饮 脾的生理功能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补肾法 七情致病的特点有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 机/情志变化与病势相关 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 目睛斜视多为肝风内动 与血液正常运行有关的因素有脉管的完整性/气的推动/气 的固摄/心肝脾等脏的功能/ 血液自身清浊 诊寸口脉,右寸候肺 与血液生成无关的是自然界清气 期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 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五脏中以升为健的脏是脾 在液为唾的脏是肾 属于六腑的有胆/胃/三焦/膀胱 数脉的主病是热证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

滞,主用/其性收引 湿证患者面色多表现为黄色 格阴的本质是真热假寒 过度安逸易导致的病理变化是气血运行不畅 均属于肝系统的是胆/筋/目/爪 脾在体合肉 下列哪项症状属于假神面赤如妆 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行气利水并用治水肿的依据是气能行津 与肺相表里的六腑是大肠 被称为百病之长的六淫邪气是风邪 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血 具有主决断的脏腑是胆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主病是痰饮证 五行制化关系中,异常的是相乘/相侮 宗气的盛衰可诊察虚里穴 潮热多见于阳明实证/湿温病/阴虚 证 卫气的生理功能是防御、温煦、调控 人体组织结构中,属于阳的是六腑 大实有羸状是指真实假虚 望络脉通用的年龄是3岁内 灰黑苔主病是热极或寒极 瘀血疼痛的性质多是刺痛 肝主流泄的功能体現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 行/调解情志/促进肠胃 运化 性质精纯, 灌注于脉中之气是营气 水火既济概括的是哪两个脏腑的关系心与肾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试题集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1华佗)。 2、《伤寒杂病论》开创了(1辨证施护)先河。 3、头有疮则(1沐),身有疡则(2浴)。 4、首创“麻沸散”的是(1华佗)。 5、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是(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6、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首创(药物灌肠)法。 7、中医护理是以(调养)为特色,它包涵(调理)和(护理)两种医护手段。 8、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专著。 三、选择题 1.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 2、开创了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3.最早记载了细葱管导尿术的医学巨著为(《千金方》)。 4、医疗体育的奠基人是(华佗)。 5、首创猪胆汗灌肠法的医家是(张仲景)。 6、在对自溢提出急救护理与现代人工呼吸法相似的医学巨著为(《伤寒杂病论》)。 7、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 8、首创汤剂的是(伊尹 9、首创中药灌肠法解决便秘的著作是(《伤寒论》)。 10、首创细葱管导尿术的著名医家是(孙思邈)。 11、(张仲景)创建辨证施护的理论。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叶天士 四、简答题 1、简述孙思邈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四、简答题 1、①妇、幼儿护理:孙思邈从妇人怀孕养胎,到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都做了详细的叙述;②重视食疗③生活起居④饮食护理⑤精神调养⑥老年人的护理⑦投药护理⑧护理操作技术:首创细葱管进行导尿。 2、《黄帝内经》这本医著主要从哪几方面描述了护理观点? (1)对饮食宜忌做了详细的说明,对中医临床饮食调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做好生活起居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3)重视情志护理,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或加重疾病。同时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第二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第三章整体护理 一、名词解释 1、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通泄症的病因本质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因瘀血内滞所致崩漏,但取攻下治护法,就是“通因通用”法。 2、寒因寒用: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但其实质塞证为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疗护宜取补塞。 3、辨证施护: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从而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或护理诊断。并在辨证的基础上,即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并按其实施,从而达到护理目的。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中职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医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中医护理方向的必修课。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术两大部分。基本知识部分涵盖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力求使学生对中医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护理技术部分则包含了有中医特色的饮食、情志、运动、用药和针灸调护等内容,教学过程以实验实训或临床为主,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生理、病理及诊治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为将来在中医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学》采用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实验实训及临床见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注重每一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说明本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的地位,适当对比现代护理理念,突出中医特点。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实验实训22学时,考试2学时。 (一)教学时间安排表:

(二)实验项目、性质与器材、学时安排: 第一部分中医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医护理原则与特点(2学时)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的含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概念和内容。技能目标:了解中医护理的起源、各朝代中医护理的发展。 态度目标:热爱中医事业,立志为中医而奉献。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护理在典籍中的体现:历代医著、医家对护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三)

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由冬至春到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阴阳的( ) A.阴消阳长过程 B.阳消阴长过程 C.寒极生热过程 D.相互对立斗争 2.肾精以养肝属五行的( ) A.相侮关系 B.相乘关系 C.相生关系 D.相克关系 3.以下不属肺生理功能的是(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通调水道 D.主宣发,肃降 4.与爪甲荣枯变化有关的是( ) 来源: A.心血的盛衰 B.脾气的运化 C.肝血盛衰 D.肾精的盛衰 5.老人骨脆易折,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多因( ) A.肾阴不足 B.肾阳不足 C.髓海空虚 D.肾精不足 6.两目干涩多因( ) A.肝血不足 B.肝火上炎 C.肝阴不足 D.肝经风热 7.血液的组成包括( ) A.原气 B.营气 C.宗气 D.卫气 8.元气根源于肾,通达全身须通过( ) A.经络 B.血脉 C.肺 D.三焦 9.寒邪的性质和特点之一是( ) A.其性开泄 B.其性重浊 C.其性收引 D.易伤肺 10.崩漏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给予腹部热敷的是( ) A.血热妄行证 B.气不摄血证 C.瘀血阻滞证 D.肾虚证 11.久病衰竭,突然精神兴奋,欲饮欲食是( )的表现。 A.有神 B.失神 C.假神 D.少神 12.望诊患者形体消瘦、手足心发热者一般多( ) A.痰湿 B.虚火 C.气滞 D.气虚 13.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属( ) A.脾肾阳虚 B.气血两虚 C.阴虚火旺 D.心脾热盛

14.苔灰黑、舌质谈白润泽的主( )证 A.大热 B.大寒 C.食积 D.气滞 15.患者口气酸馊多见于( ) A.胃热 B.龋齿 C.胃有宿食 D.口腔不洁 16.瘀血引起的疼痛以( )为主。 A.刺痛 B.胀痛 C.隐痛 D.重痛 17.黎明时腹泻多属( )证。 A.湿热证 B.虚寒证 C.肾阳虚 D.伤食证 18.脉形细小如线属( )脉。 A.浮脉 B.数脉 C.弦脉 D.细脉 19.患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按脏腑辨证属( )证。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四季养生网 健康饮食养生问题母婴保健养生小常识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热犯肺 D.风燥犯肺20.急性阑尾炎伴有弥漫性腹膜炎时的饮食要求应是( ) A.半流质饮食 B.流质饮食 C.禁食 D.普食 21.熟地、当归属( ) A.补阴药 B.补阳药 C.补气药 D.补血药 22.参三七、云南白药属( ) A.凉血止血药 B.收敛止血药 C.化瘀止血药 D.温经止血药 23.升浮的药物能( ) A.平喘 B.潜阳 C.发汗 D.利尿 24.风热咳嗽的代表方是( ) A.桑菊饮 B.止嗽散 C.泻白散 D.二陈汤 25.痰浊头痛的代表方是( ) A.川芎茶调散 B.桑菊饮 C.天麻钩藤汤 D.半夏白术天麻汤 26.阴虚阳亢之体须禁忌( )食物。 A.辛辣类 B.生冷类 C.油脂类 D.海腥类 27.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 B.辛 C.

中医护理学 简答

《中医护理学》简答、论述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2.辨证论治:辨证是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何证;论证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3.恒动观念:健康与疾病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要摒弃一切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动态观察,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 的运动变化中的。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呈现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时当阴阳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所以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出现质变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4.用于疾病的诊断:因疾病的发生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 5.用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 6.指导疾病的预防 四.五行的各自特性 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木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为火 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 属于土 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

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知识习题集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中医学极为重视护理工作,认为对待疾病要“三分________,七分-________。”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________,,系统的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________。 3.清代钱襄的________,是现存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其________和护理原则为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护理学________的原则,奠定了中医________的基础。 (二)选择题 A型题 1.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 A.华佗 B.张仲景 C.李时珍 D.孙思邈 E.钱襄 2.在现存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要方》 E.《侍疾要语》 3.中医护理学独立于哪一时期 A.远古时期 B.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C.战国至三国时期

D.晋至近代时期 E.新中国建立以后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治养 2.《黄帝内经》理论基础 3.《侍疾要语》侍疾理论 4.辩证施护临床护理学 (二) 选择题 A型题 1.B 2.E 3.E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名词解释 1.中医护理学 2.整体观念 3.辩证施护 4.同病异护 5.异病同护 (二)填空题 1.辩证是施护的________,施护是护理病人的________。 2.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的________、病理、诊断、治疗、________等理论体系中。

中医护理学基础习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学极为重视护理工作,认为对待疾病要“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系统的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 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 清代钱襄的,是现存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其 _________ 和护理原则为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 _____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护理学_______ 的原则,奠定了中医__________ 的基础。 (二)选择题 A 型题 1. 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护基本原则的医家是 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孙思邈E钱襄 2. 在现存中医古代文献中,最早最全面论述中医护理的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要方》 A.远古时期 B.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C.战国至三国时期

E.《侍疾要语》 3. 中医护理学独立于哪一时期 D.晋至近代时期E新中国建立以后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治养 2.《黄帝内经》理论基础 3.《侍疾要语》侍疾理论 4.辩证施护临床护理学 (二)选择题 A 型题 1.B 2.E 3.E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名词解释 1. 中医护理学 2. 整体观念 3. 辩证施护 4. 同病异护 5. 异病同护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 辩证是施护的 __________________ ,施护是护理病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报导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科。”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要提高正气,关键要增强体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精神的调摄、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护理、避免过度疲劳和适当的药物预防等方面。 ① 调摄精神。中医认为精神神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如过喜伤心、暴努伤肝、过思伤脾、恐惧伤肾等。在疾病过程中,情绪波动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均可导致疾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使气机通畅,气血和平,有利于疾病康复。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做好情志护理,保持精神上安定清静愉快,对提高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 加强身体锻炼。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说明经常进行身体锻炼,能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疾病,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锻炼,也有助于关节流利、气机通畅,达到早日康复。 ③ 生活起居护理。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的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亡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 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一、起居有常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的保养,更要注意神的调摄。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养形,是指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和护理;所谓养神,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劳逸适度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正常的活动可使机体精气充沛而神旺,经络通常,气血调和,肢节滑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护士应指导患者经常参加适度的劳作和运动,但不宜

中医护理学重点

中医护理学 1.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2. 辩证施护:从整体观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合,辨明病因、病机和病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的过程。 3.饮食调护:在日常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4.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和病位,对疾病做出判断的过程。 5.灸法: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6.拔罐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罐内燃烧或热蒸、抽吸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使施术部位产生淤血和药物透入,致使淤滞凝结之气血,负而吸达,动而通畅,改善局部及全身脏腑经络之营养,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达到疗病愈疮之功效。 7.耳穴埋豆法:在耳针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中医操作技术,是用胶布将药豆或磁珠黏贴于耳穴处,给与适当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8.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部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9.刮痧法:是指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和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 10.药熨法:将中药用白酒或食醋搅拌后炒热,装入布袋中,在患处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退运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的共同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通经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1.熏洗法:将药物煎汤开沸后,利用药液所蒸发的药气熏洗患处,待药液稍温后,再洗涤患部的一种外治治疗。 12.全身药浴法:将药物煎汤滤去药渣,趁热进行全身先熏蒸、后浸渍的一种方法。利用水的温热、按摩等物理作用,借助药液轻清之气,直透腠理,促使气血流畅,温通经络,达到治疗及保健的作用。 13.正治与正护法:又称逆治与逆护法,是指在疾病本质和现象相一致情况下,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疗护理的一种常用法则。 14.反治与反护法:是指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情况下的治护方法,即顺从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 15.同病异护: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症候不同,治疗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 16.异病同护: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症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护理方法。 第一章绪论 1.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神农百草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 3.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着。简历了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辩证施护开了先河,为后续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5.晋王叔和《脉经》,为护士通过脉诊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6.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为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发展和补充了各种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8.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开了中国医学伦理的先河。 9.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而饮食所伤、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为不内外因。 10.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倡导火热论,为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李杲(东垣),补土派;朱震亨(丹溪),滋阴派。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精选文档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协调、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万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不例外,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保持身体健康。(2)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

中医护理学练习题

中医护理学练习题 绪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是(),包括()和()两部分。 2.()奠定了中医学和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3.中医四大经典是()()()()。 4.我国现存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第一部脉学专著()、第一部针灸学 专著()、最早的制药学专著()、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5.金元四大家()()()()。 6.温病四大家()()()()。 7.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是()()。 8.“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反映了()的精神实质。 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相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阴阳可以(),二是阴阳的()。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特性:()()()()()。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举例,第10页,全部熟记于心。 4.写出五行的相生、相克顺序。 5.五行之间发生的相乘、相侮的原因,均存有()()两个方面。 6.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具体治疗方法有() ()()()。 7.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具体治疗方法有() ()()()。 脏腑 1.人体脏腑按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分为()()()三大类。 2.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具有()()功能特点。 3.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具有()()功能特点。 4.心的生理功能()()。 5.《黄帝内经》称心为()()()。 6.心主血脉必须依赖三个条件()()()。 7.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四个方面反映出来。 8.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否正常,可表现于()()()()等方面。 9.肺有()()()之称。 10.肺的生理功能有()()()()。 11.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 12.写出肺宣发、肃降作用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 13.脾的生理功能()()()。 14.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是()。 15.脾气虚弱,导致各种出血,称之为()。 16.被称之为“刚脏”“将军之官”“罢极之官”的是()。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如有帮助,欢迎支持。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金华市中心医院孙肖姬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一)中医护理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 1、整体观念 中医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又相互影响。人体与自然界也有密切关系,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又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病人的全部护理过程中,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体由不同的脏器、器官、组织所组成,它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这些功能在生理上互相联系,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骨骸等全身各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是靠各脏器自己发挥生理功能,还要靠各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制约作用来维持。 在分析病理机制时,必需着眼于整体,即把局部病变和整体的病理变化统一起来。如头痛一证,不仅须从局部及其对周身影响加以分析,并应考虑全身脏腑气血等诸因素对头痛产生的影响。又如对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看到邪毒的局部侵入,还要考虑是否与其原有之消渴病有关。 人与自然界关系十分密切,自然界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机能,以致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正常情况下如反应在生理范围以内称为生理的适应性。如反应剧烈,超过了生理范围则成为病理反应,即可产生疾病。所以,我们在辨证施护时必须注意外界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护理。 昼夜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说明早、午、晚、夜半时人体阳气有生、长、收、藏的规律,与之相适应,病情有慧、安、加、甚的变化。我们在护理上了解这个规律,就知道夜间巡视病房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这条规律确实存在。发现许多心脏病病人在白天,特别中上午,一般病情都比较平稳,但是到了下午,特别是晚上、半夜发病的病人增多。 总之,我们护理病人,不但要全面掌握病情,正确认识疾病,还应重视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体育活动,以促使机体内外的环境统一平衡,增强抗病能力,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2、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就是按照中医的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

中医护理有哪些基本的特点.docx

中医护理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中医护理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 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 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 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 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 又有通调水道和朝百脉之功能等。但五脏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人体各脏器、器官和组织和生理上是互相影响,以维持其生理活 动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属阴。根据阴阳、水火升降理论,位于下 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而肾水必须上济 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心火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肾水凝聚,这 样就会出现以失眠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等“心肾不交”或“水 火失济”的病理表现。又如心与肝也有同样的关系,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 运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运也必然失常。说明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 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 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 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 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 使疾病早愈。如临床上见到口舌糜烂的局部病变,实质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因心 开窍于舌,心又与小肠相表里,病人除口舌糜烂外,还可有心胸烦热、小便短赤 等证候表现。在护理上除局部给药外,还须嘱病人保持情志舒畅,不食油腻煎炸 辛辣等助热生湿之品,宜食清淡泻火之物,如绿豆汤、苦瓜等。以通过泻小肠之火 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烂痊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 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