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十章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十章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十章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十章外伤性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第一节脊髓损伤简介

一、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可由直接暴力(枪弹伤、直接撞伤、重物砸伤等)或间接暴力(高空坠落、交通事故、跳水意外等)引起,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障碍及大小便障碍。早期手术、药物等临床处理旨在挽救患者生命,整复骨折脱位,有效制动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早期预防各种并发症。康复治疗的一般原则为最大限度地保留所有残存功能,增强肢体肌力,增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ADL能力。最终目的为尽可能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重新开始自立的、创造性的生活,重返家庭和社会。

二、脊髓损伤的治疗:

常见的引起脊髓损伤的脊柱外伤包括椎体压缩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爆裂性骨折、骨折脱位等,均为直接或间接造成脊髓受压、毁损;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亦是通过颈椎的过伸伤导致颈脊髓受压。

针对具体受伤情况,脊柱外科医师会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包括椎管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椎间融合、植骨等。术后一般均须配合应用颈托、腰围或硬质背心等外固定技术以确保骨性愈合。

对于解除脊髓的压迫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主要采取手术方法;而对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依靠一些药物和康复治疗。

三、脊髓损伤的分类:

脊髓损伤分为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损伤,通俗的讲完全性的损伤即是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包括括约肌功能――大小便失禁或储留。不完全性损伤是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存留。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常见以下类型:

1. 脊髓前部损伤综合症:损伤平面的以下完全性瘫痪、痛觉迟钝,但因后索完整,所以深感觉存在。

2. 脊髓中央索损伤综合症:此类损伤在颈椎损伤多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丧失下肢的功能存在,或上肢功能丧失比下肢重,损伤平面以下反射亢进。

脊髓半切综合症:损伤平面以下对侧的痛觉和温度觉消失,损伤同侧的运动功能丧失、深感觉丧失。

3. 脊髓后部损伤综合症:损伤平面以下的深感觉、位置觉丧失,而痛觉、温度觉和运动功能存在。

4. 马尾损伤:表现括约肌功能损伤,双下肢运动功能不对称丧失,预后较好。

脊髓损伤的治疗目的是整复脊柱的骨折和错位,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解除脊髓的压迫,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

第二节脊髓损伤的特点和一般康复目标

脊髓损伤是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恢复功能和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一定的支具,尽量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其重新融入社会是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脊髓损伤的患者,伤后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改变,患者的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等精神的症状,对于这样的患者心理的治疗很重要,使其恢复健康的心理,患者才能积极的配合其他的康复治疗,患者才能得到全面的恢复。

第三节脊髓损伤术后康复治疗方案

一、脊髓损伤术后康复治疗的注意事项:

1. 请仔细听取医生或治疗师讲解并阅读康复方案后再行练习,新一阶段练习应在复查并经医生或治疗师许可后进行(如为外地病人,也应在开始新一阶段练习前进行电话咨询),以保证训练的安全性。

2. 本康复方案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损伤情况的不同,在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完成,要明确了解有些项目您没必要练习,有些项目您还不能练习。

3. 脊髓损伤所致功能障碍的恢复相对缓慢,且很难预测恢复时间及程度,因此要做好长期坚持练习的思想准备。

4. 肌力练习应分组集中练习,组间充分休息。练习次数、时间、负荷等必须按要求完成,以肌肉出现酸胀疲劳感但次日可缓解为宜,应无痛或仅有微痛。且勿为完成更多次数而增加休息时间,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5. 肌力练习中应注意均匀呼吸,不得屏气,以免心血管功能受损或使腹压增高,压迫脊髓。所有练习均应左右侧分别进行,但两侧强度未必一致,一侧状态不如另一侧时,切勿为达到相同的训练强度而勉强完成动作,以免导致组织损伤。

6. 功能练习应生活化、习惯化,能够独立完成的动作在生活中应尽可能独立完成,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否则将影响功能恢复的进程。

二、脊髓损伤康复方案:

1. 急性期:(术后0~2周内)

在术后0~2周内,脊柱的稳定性因外伤而遭到破坏,或虽经手术内固定或外固定制动,但时间尚短,尚不够稳定;对于合并有颅脑损伤、胸腹部损伤、四肢骨折的病人,生命体征仍不够平稳,需要相应的支持、对症治疗。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虽然此期患者的病情还不够稳定,需要卧床和必要的制动,但很多康复治疗在这一阶段已可以在床边开始进行。(1)正确体位摆放及体位变换:

所谓正确体位(或称“良姿位”),即指卧床等时候的正确身体摆放姿势,对于预防各种早期并发症有重要意义,伤后即应注意。

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详见第十二章第二节正确体位摆放和体位转移。

(2)呼吸及排痰训练

只要患者意识清楚,越早进行越好。

呼吸训练:

一般提倡腹式呼吸,即闭嘴,用鼻吸气,同时鼓腹;然后嘴微张呼气,同时收腹。30min/日,逐渐过渡至用手法加一定阻力于患者的膈肌上,或在患者上腹部放置沙袋作为负荷,沙袋的重量从500g开始,酌情增减,一般不超过2000g。对某些稳定性不够可靠的胸腰段脊髓损伤,可进行胸式呼吸训练,即吸气时扩胸,呼气时胸廓自然放松。

胸廓被动运动训练:

以手法适度压迫胸骨使肋骨活动,防止肋椎关节或肋横突关节粘连,10~15下/次,2次/日。(此手法比较专业,建议向专业医务人员学习后再自行操作)

排痰训练:

患者侧卧,配戴支具保护,头应略低于躯干,以利于痰液流动咳出体外。操作者握空拳,沿支气管走行方向,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依次拍打胸背部。(操作时可配合患者的呼吸,即让患者深吸气,呼气同时排痰,更利于痰液引出。(此手法比较专业,建议向专业医务人员

学习后再自行操作)

(3)膀胱功能训练

在生命体征尚未平稳时,因每日需要大量输液难以控制入量,应留置尿管。一旦停止静脉补液,即应马上开始膀胱功能训练。起初要夹闭尿管,定期开放,间期从2h开始,患者若有明显憋胀感,或可见尿液从尿管周渗出,即可尝试拔除尿管,让患者自主排尿;否则逐渐延长间期至4h(但应控制每次放出尿量在500ml以内),仍不能脱离尿管者则予间歇性导尿、改良间歇性导尿、反射性排尿训练(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或腹压排尿训练(逼尿肌无反射患者)。

提出注意的是,此类操作和训练应先向专业医务人员学习后再自行操作。

间歇性导尿:

拔除尿管,应用间歇性无菌导尿术或间歇性清洁导尿术,每4~6小时导尿一次,要求每次导尿时膀胱容量不超过500ml,根据残余尿量的多少调整导尿间期,残余尿量≤300ml 时,可每8h导尿一次;残余尿量≤200ml时,可每12h导尿一次;残余尿量≤100ml,即可停止导尿,但须每周复测一次残余尿量,防止膀胱功能反复。导尿操作既可由护士进行,也可训练家属、陪护或患者自行进行。间歇导尿期间须控制患者入量在2000~2500ml/d,最好为均匀摄入,100~150ml/h。有条件者应每周做一次尿常规检查,及时防治泌尿系感染。改良间歇性导尿:患者行间歇性导尿治疗之初,由于导尿间期较短(4~6h),给护理带来很大不便,可以将此方法改良为日间间歇导尿,夜间留置导尿。意即每天早晨拔除尿管,按常规行1~3次间歇导尿,最后一次导尿时留置尿管,直至次日同一时间再拔除尿管。

反射性排尿训练:

每次导尿前半个小时,应用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寻找刺激排尿的触发点,建立反射性排尿。常用的触发点包括扣击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茎头部,扩张肛门,流水或口哨声刺激等。

腹压排尿训练:

每次导尿前半个小时,屏气或以手法挤压增加腹压以助排尿。手法挤压时,双掌根部置于同侧髂前上棘,双掌由近端向远端用力挤压腹部,直至有尿液流出。切忌胡乱挤压腹部,否则可使尿液逆流引起上尿路积水及扩张。

(4)关节活动度训练:

患者从术后当天麻醉消退后即应开始肢体各关节主/被动活动训练,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肌萎缩、挛缩以及继之而来的关节疼痛、畸形以及压疮和生活自理困难等。在急性期,由于脊柱的稳定性还不够可靠,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应注意佩戴支具。

被动关节活动:家属或陪护予患者四肢各个关节做缓慢、轻柔的被动活动,上肢依手-腕-肘-肩的顺序进行,下肢依趾-踝-膝-髋的顺序进行,以不引起关节疼痛或仅引起微痛为度,10~15下/关节,2次/日。

主动关节活动:未受累的肢体在麻醉消退后即应恢复正常活动,受累肢体若仍有部分主动活动能力亦应尽早开始以肢体远端为主的主动关节活动练习。

张手握拳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图解099):

用力、缓慢、全范围反复握拳-放松,5分钟/组,1~2组/小时。

腕关节活动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图解071):

手臂平放床上,手悬出床面之外,手心向下。张手同时手腕抬起;握拳同时手腕向下;五指并拢同时向左、右偏。缓慢用力至极限,保持10秒,而后缓慢放松,次间休息5秒,15~20次/组,2~4组/日。

踝泵(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图解088):

用力、缓慢、全范围反复屈伸踝关节,5分钟/组,1~2组/小时。

其他诸关节亦可自行缓慢活动,但要注意:急性期行主动关节活动练习时,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外展不宜超过90°,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的髋关节屈曲亦不宜超过90°。方法可参考第十三章第五节关节活动度练习图解进行。

(5)肌力训练

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原则下,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适度运动,以防发生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

握球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七节:图解117):

握垒球大小弹性小球,缓慢用力握紧保持10秒,放松2秒为1次,每次间隔5秒,10~20次/组,2~4组/日。

握棒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七节:图解118):

握住香蕉粗细的硬质小棒,缓慢用力握紧保持10秒,放松2秒为1次,每次间隔5秒,10~20次/组,2~4组/日。

肘关节屈伸练习:

平卧床上,手心向上握拳,肘关节缓慢做往复全范围屈伸运动,20~3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30秒,4~6小组/大组,2~3大组/日。手中可持物作负荷。

肩上举练习:

平卧床上,整个上肢伸直,手向天花板方向探出,保持至力竭,缓慢落下,4~6次/组,次间休息5秒,2~3组/日。可单侧进行,亦可双侧同时练习。

膝关节屈伸练习:

平卧床上,膝关节缓慢做往复全范围屈伸运动,20~3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30秒,4~6小组/大组,2~3大组/日。

直抬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18):

平卧床上,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4~6次/组,次间休息5秒,1~2组/日。

后抬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20):

俯卧床上(脸向下趴在床上),腿伸直向上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cm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4~6次/组,次间休息5秒,1~2组/日。

2. 早期(术后3~8周)

此期患者经过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的应用,重建了脊柱稳定性,危及生命的复合伤亦逐渐得到处理或控制,病情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康复治疗在急性期处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项目和强度。

(1)正确体位摆放及体位转移:

方法及注意同急性期。体位转移应在急性期处理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体位变换的内容和患者的参与程度。

卧位变换:

对上下肢均有一定肌力的患者,可以平卧床上,配戴支具,双腿移向一侧,双膝屈曲,双脚撑住,臀部抬起移向同侧,腿部放松,双肘撑住,双肩移向同侧,完成床上平移。而后该侧肢体屈曲,撑床,靠杠杆的作用将身体转向对侧,即完成仰卧-侧卧位变换,继续向前,即为侧卧-俯卧位变换(第十二章第二节正确体位摆放和体位转移)。按相反方向训练由俯卧位转为侧卧位,或由侧卧位转为仰卧位。早期训练时家属可视情况予以相应辅助。

对躯干及下肢肌群无肌力或肌力较差的患者,则须伸直双上肢,头、躯干协调向两侧摇摆,摆动幅度足够大时,向希望转向的一侧再用力摆动,方可完成体位变换(应注意保护及适当的帮助);也可以借助床栏扶手等完成翻身动作。

坐位训练:

在靠床坐位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床边坐位练习、坐位平衡训练及自由坐位训练,须在家属或陪护的看护下进行。

床边坐位练习:

配戴相应支具,双腿垂于床边,双脚略分开,踩踏地面或小凳等,双手自然放在双腿上或置于身体两侧以助维持重心。前方摆放一面镜子,患者可以自行对镜调整坐姿。持续时间15~30分钟/次,2~3次/日。

坐位平衡训练:

配戴支具,床边坐位,双手撑于身体两侧,缓慢、有控制地向一侧转移重心,直至极限,保持10秒钟,缓慢回到中立位,再转向对侧。15~30分钟/次,2~3次/日。

自由坐位训练:

可很好完成坐位平衡训练后,即可放松双手进行一些简单日常操作,如喝水、取物、进食等。

卧位至坐位的转移:

能够很好完成坐位平衡训练后,即可行此项训练。须根据患者身体条件和技能条件判断是否需要设备辅助后进行针对性训练,早期训练须配戴支具,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方法参见第十二章第二节正确体位摆放和体位转移。

无设备辅助时:

上肢肌力尚可的患者,可先侧卧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以该侧肘、对侧手撑床,转至坐位(方法参见第十二章第二节正确体位摆放和体位转移);按相反方向由坐位转向侧卧位。早期训练时家属或陪护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当辅助。若患者上肢及躯干肌群肌力欠佳,则卧-坐位变换较难进行,须在治疗师指导下个别指导。

有设备辅助:

可利用床栏扶手、绑在床脚的绳梯或固定在床架上的悬吊带进行,一手拉扯扶手、绳梯或悬吊带,另一上肢做支撑,逐步向脚端移动。

起立及立位训练:

撑物起立及床边立位训练:

斜床站立于90°位可持续30分钟以上时,即可开始床边站立训练。患者取床边坐位,双脚略分开,平行置于地面,双手撑于站立架上,手、脚同时发力,完成起立。前方置一镜子,自行调整站姿。15~30分钟/次,2~3次/日。(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图解108,109)注意:床边立位训练刚刚开始时,持续时间短于15分钟时,并不能完全取代斜床站立训练!自由起立及平行杠内立位训练:

能够很好完成床边立位训练后,即可坐轮椅推至治疗室,行平行杠内立位训练。轮椅推至平行杠一端,患者双脚略分开,平行置于地面,双臂伸直,双手交握,向正前方探出,双脚同时撑地,完成自由起立。前方置一镜子,自行调整站姿(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图解108,109)。15~30分钟/次,2~3次/日。

立位平衡训练((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图解108,109)):

于平行杠内站立,双脚分开,左右平行,与肩同宽,缓慢转移重心至一侧,直至极限,保持10秒钟,缓慢回到中立位,再转向对侧,是为左右平衡训练。能够很好完成左右平衡转移后,即行前后平衡训练:双脚分开,一前一后,缓慢转移重心至一侧,直至极限,保持10秒钟,缓慢回到中立位,再转向对侧。15分钟~1小时/次,2~3次/日。训练时前方务必放置镜子,以助患者随时调整姿势,保证重心为整体转移,避免耸肩、弯腰、抬臀等动作的出现。

(2)膀胱功能训练:

在急性期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训练排尿尽可能在坐位或立位下进行。

(3)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急性期训练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范围和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关节疼痛或其他因素导致主动关节活动范围不完全的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并不能够取代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另外,在保证颈椎稳定性的情况下,颈椎单方向活动练习可在早期开始(植骨者需6周以上,未植骨者需2周以上,均须拍片复查,临床医师确认)。此期患者在安全环境下及做关节活动训练时可去除颈托,但行坐位、立位、步行训练时仍需配戴颈托以确保安全。颈部前后活动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图解095):

头向前缓慢、用力屈至极限,停顿10秒钟,而后缓慢、用力抬起,向后伸至极限,停顿10秒钟,然后缓慢回到中立位。10~15次/组,1~2组/日。

颈部左右活动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图解096):

头向左缓慢、用力屈至极限,停顿10秒钟,而后缓慢、用力向右屈至极限,停顿10秒钟,然后缓慢回到中立位。10~15次/组,1~2组/日。

(4)肌力训练

在急性期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应逐渐增加肌力训练的项目、强度及时间,上肢肌力训练亦应从卧位转为坐位或立位进行。应注意上肢肌力训练并非仅仅针对颈脊髓损伤患者而言,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更应加强上肢肌力训练以进一步提高生命质量。

躯干相关肌群肌力的训练亦应尽早开始,以逐步增强脊柱在运动中的控制能力,增加稳定性及安全性。

抬腕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13):

手腕缓慢、用力向上抬起至极限,保持5秒,而后缓慢、有控制地落下,20~3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30秒,4~6小组/大组,2~3大组/日。手中可持物作为负荷。

肱二头肌(屈肘)肌力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09):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上臂下垂固定于体侧不动,手握哑铃,拳心向上,屈曲肘关节至极限,保持10秒再缓慢放下为1次,10次/组,2~3组/日。

肱三头肌(伸肘)肌力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10):

患者取坐位,上体前倾,手握哑铃,手臂伸直,于体侧向后伸直至与地面平行保持10秒再缓慢放下为1次,10次/组,2~3组/日。

前臂旋转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11):

患者取坐位,上臂自然放松,垂于体侧,屈肘90°位,手握哑铃,拳心向内将哑铃竖直,向内(拳心向下)-向外(拳心向上)缓慢用力旋转小臂。20~30次/组,2~3组/日。肩部肌力练习:

患者取坐位或立位,手臂伸直,手握一弹性皮筋一端,皮筋另一端固定于某处,向前侧、外侧、后侧用力牵拉皮筋至最大活动范围(可通过皮筋的松紧调节阻力的大小)。3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30秒,4~6小组/大组,1~2大组/日。

上肢PNF训练:

仰卧床上,手握一弹性皮筋一端,皮筋另一端固定于头上方床头处。抗皮筋阻力,屈腕的同时斜向内、向下牵拉皮筋,直至身体对侧髋部(胯骨处),保持5秒,再缓慢沿原路线放回皮筋。20~30次/组,2~3组/日。注意皮筋在整个动作中都应保持紧绷!

膝关节屈伸练习:

平卧床上,膝关节缓慢做往复全范围屈伸运动,20~3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30秒,4~6小组/大组,2~3大组/日。

继续直抬腿练习及后抬腿练习。

并开始侧抬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19):

患者取侧卧位,分向内、向外两个方向进行。每次将腿抬高约15cm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4~6次/组,次间休息5秒钟,1~2组/日。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沙袋等作为负荷。俯卧位“勾腿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21):

取俯卧位,小腿勾起至极限,保持10秒/次,次间间隔5秒,1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30秒,4~6小组/大组,1~2大组/日。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沙袋或皮筋等作为负荷。双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图解110,但改为双腿进行练习):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组,组间30秒,2~3组/日。

颈部肌肉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38):

双手交握,置于额前或枕后,颈部向前或向后用力与之对抗,持续10~30秒钟/次,次间休息5秒钟,10~20次/组,1~2组/日;将一侧手掌置于头同侧,颈部用力与之对抗,持续10~30秒钟/次,次间休息5秒钟,10~20次/组,1~2组/日,左右侧分别进行。“双桥”(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44(:

平卧床上,双腿屈曲,双脚蹬住床面,用力抬起臀部离开床面,尽量挺直身体,并保持平衡。保持10秒/次,间歇5秒,10~20次/组,2~3组/日。

空中“自行车”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47):

平卧床上,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的动作,缓慢用力。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沙袋等作为负荷。1~15分/次,2次/日。

仰卧举腿(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43):

仰面平卧,双腿伸直,同时抬起,离开床面15cm,缓慢屈膝,至大腿与床面垂直,再缓慢落下。保持10秒/次,间歇5秒,10~20次/组,2~3组/日。

肘膝跪位支撑(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50):

肘膝着地,跪撑于床或垫上,保持腰挺直及身体平衡,持续2分/次,次间休息5秒钟,4~6次/组,2~3组/日。增加难度时可前后左右摆动身体至极限。

坐位转体(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49):

患者取坐位,双侧上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双手在胸前握住一橡皮筋,抗皮筋阻力向一侧转体拉紧皮筋,保持10秒/次,间歇5秒,10~20次/组,2~3组/日。

(5)手功能训练:

在急性期拳泵、握力等练习的基础上,针对手各个方面的功能逐一练习。具体方法详见第十三章第七节:手功能练习方法及图解。

(6)体位转移练习:

转移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而言相对容易一些,早期在家属或陪护的扶持下即可完成。而对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各项转移均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方能完成,能够自行完成平面转移、床-椅转移或床-轮椅转移等对其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意义。

同一平面上位置转移:

是完成其他转移的基础。双下肢在平面上时,患者可用双上肢作支撑,利用髋-头关系抬起和摆动臀部,而后以一手支撑,另一只手牵拉下肢向支撑手一侧移动,头和上部躯干向相反方向用力以增加牵拉下肢的力量。双下肢在平面以下时,尽量放在地板上并与地面垂直,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腿负重,降低转移的难度。

床至椅转移:

首先将床的高度调至与椅子相同,床、椅之间呈夹角45°位摆放,患者取床边坐位,一手撑床,一手撑椅,抬起臀部移至椅上。头可朝下向床的反方向摆动,以起到杠杆的作用。此动作很好完成后,尚须将床调至不同高度或将椅子挪至床边不同位置、不同距离,以满足不同生活条件的需要,亦可为床-轮椅转移和地面-轮椅转移打下基础。

床至轮椅转移:

能够很好完成床-椅转移后,即可尝试床-轮椅转移。轮椅须与床呈45°夹角放置,动作同床-椅转移。但须注意避免轮椅扶手及足托等处刮蹭皮肤造成损伤。

地面至轮椅转移:

此项技术对患者在地板、草地上活动及跌倒后自行回到轮椅上至关重要。把轮椅摆好并刹住车闸,可从侧面、正面或后方各个方向尝试上下轮椅。由于这项转移的完成与患者的身体条件、残存肌力和控制能力、以及轮椅的好坏等因素均有相关,训练时个体差异较大,须在治疗师指导下完成。

(7)步行训练:

早期步行训练须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跌倒,造成脊髓的二次损伤。有可能恢复步行的患者,其步行训练亦先在平行杠内立位平衡控制良好的基础上,手扶平行杠,对镜练习;之后转至助行器辅助下走廊内步行;最后方可脱离辅助自主步行。需要用拐或助行器的病人,由于其步行训练个体差异亦较大,在此不作赘述。

(8)轮椅训练:

包括上下台阶、跨越障碍物、通过狭窄入口等,均须在治疗师指导及保护下进行训练,切勿盲目训练。

3. 中期(术后9周~1年)

患者经过复查确定脊柱稳定性可靠后,即可在前期各种基本能力及功能性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并应根据患者的预后判断进行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职业训练。须知脊髓损伤术后1~2年内患者的功能都有进行性恢复的可能,训练要持之以恒。

(1)强化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早期训练的基础上,可选择性增加训练项目及强度。

颈部环转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图解095,096,097,098):

头向前缓慢屈至极限,颈部顺时针环转一周,而后逆时针原路返回,抬头回到中立位。5~10次/日。

体侧屈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五节:图解129):

立位或坐位,上体正直,双臂自然下垂于体侧。身体向一侧弯曲,手尽量向下触摸,至动作极限保持10秒为1次,次间间歇5秒,10~20次/组,2~3组/日。

静蹲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22):

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次连续/组。2-3组/日。

单腿蹲起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图解110):

缓慢蹲下再缓慢起立,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10~20次/小组,小组间间隔30秒,2~4小组/大组,1~2大组/日。

跨步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六节:图解111,112,113):

患者正直站立,轮流向前后外侧各方向跨步,跨出后重心移至跨出腿上,同时屈膝,控制住身体后,用大腿力量蹬直跨出腿,收回至原位。左右腿轮流练习。10~20次/小组,组间休息45秒,2~4小组/大组,1~2大组/日。

提踵练习(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图解037):

即用脚尖站立,包括双足分立与肩同宽,足尖正向前、“外八字”、“内八字”三种姿势站立。2分/次,间歇5秒,10次/组,2~3组/日。

原地踏步练习:

原地踏步,高抬腿,至膝关节与腰部平,同时勾脚尖。5~10分钟/次,2~3次/日。(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即将所练各项技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进食、如厕等,患者和家属须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情境下训练。训练中可应用各种辅助器具帮助患者完成生活自理。(三)职业训练

有可能回到原工作岗位或转至其他工作岗位的患者均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遇到问题可咨询职业治疗师。

四、后期(术后1年后)

脊髓损伤后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终身过程,其间亦会有功能反复或由于并发症出现导致功能回退的情况,须重新设定目标,坚持各项功能训练,出现问题时应及时复查或电话咨询。

脊髓损伤康复病友经验

康复治疗潜力 脊髓损伤的患者有强大的恢复潜力。一般来说,早期恢复的过程在数天到6个月内完成。其后的2年左右患者也可以有进一步恢复的机会。出现远端肢体的早期活动,例如脚趾的主动活动,往往预示良好的恢复潜力。要注意痉挛的运动对预后没有价值。瘫痪部位有感觉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会较大。感觉正常的部位,运动能力恢复的可能性超过50%。积极参加功能锻炼是最强大的恢复因素。每个患者都要为1%的希望而做出100%的努力。即使病史很长,但是只要没有经过康复训练,就一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挥,这就是康复治疗的价值。 说说对喝水的理解(胸6、7、8 完全性) 喝热白开水给了我很大的好处,最直观的就是恢复了膀胱的储尿功能,我现在正常情况可储尿约1000ml,一日上三次厕所,约10分钟可将尿排尽。 能做到这一点,头功应记在白开水上。起初,我只是为了去掉导尿管,而大量喝水,这是个物理过程,就是让膀胱充分充盈,把尿路冲开。 02年,我第二次作减压手术,又插了导尿管,虽然每天都有冲洗膀胱的服务,可输液没几天,我的导尿管就堵了。换!这个方法肯定不好,容易尿路感染。喝水冲吧!我姐给我打了两暖瓶的开水,开喝!当然导尿管是开着的。我姐就不停地搓导尿管管壁,大约一瓶水下去才冲开,能看见白絮状的沉淀星星点点地流下,这就是输液沉积下的盐。第一天,我也只能喝两瓶水了。第二天,接着来,早晚各喝了两瓶,(不包括输的液,当然,得输完液一两小时后再喝水,别把药冲了。)到晚上,排出的尿很清。三天后就不用喝那么多水了,但输液后喝一瓶半还是需要的。后来不输液了,我还是坚持每天喝水冲膀胱,只是喝少些。住院三个多月,两次大手术,我只用了一根导尿管,没有感染,而且也没有便秘,当然也不是稀便。 出院后,我还是坚持喝水冲洗,开始觉察不到什么功效,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储尿功能越来越强。来到燕山,我发现有很多病友都有尿路感染的困惑,我怎么没有?我小时还得了肾炎?我家的医生们说:是你喝水喝的!特别是看到有的病友得了尿毒症,好心痛,现在让他们喝水,不知行否,因为他们已排尿困难了!!! 让我们想想,正常人就是不特意运动,也得上班、干话吧,他们要消耗很多的盐、糖,加上他们排尿顺畅,不会有太多的沉积。我们不同,因病排毒不畅,这里不只是排尿、排便、排汗,还因胃肠蠕动差,把很多废物分散地沉于体内不同部位,加上我们长期处于坐着、躺着姿态,再加上受伤部位以下又不出汗,这些废物就很容易沉淀,重了就会结石、感染。所以,我们必需外力排毒,喝白开水是最方便、很有效、无副作用的方法。 这里,我要强调,必需是白开水。为什么不能是茶、饮料、菜汤?首先,这些不是纯水,有渣滓,也要提取、吸收、排除;其次,茶、饮料都是凉性的,我们的体内寒湿重,血气不足(关于这一点,我另篇论述。),不要喝凉性的!!!另外,必需喝热开水,别喝凉开水,因为我们的体循环不好,凉水消耗体热,只能使循环更不好,达不到效果,如果能喝的出汗,不是更好吗,排出皮下毒素,少起豆豆啊! 等到你想喝水就喝水,不在乎多少;想排尿就能顺利排出,就不用刻意喝水了。但多喝水还是有好处的。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_韦荣

组hs-CRP含量(9.9?0.4)mg/L,中型组(13.6?2.1)mg/L,重型组(19.3?4.1)mg/L。中型组、重型组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295,P<0.05)。 3讨论 CRP是一种由白细胞介素-6(IL-6)刺激肝脏产生的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蛋白[3],CRP被公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的炎性反应标志物。与配体结合后的CRP能激活经典的补体系统,与免疫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相结合,并且能刺激与炎性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补体的分泌与表达,因此加剧了炎性反应性的缺血性的损伤。并且,CRP能刺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相关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炎性反应,CRP能与细胞核中的物质结合,损害细胞膜,诱导细胞凋亡。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高出(P<0.01),充分说明hs-CRP与脑梗死有关,考虑其机制与炎性反应促发斑块破裂和局部血栓形成有关。对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hs-CRP含量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hs-CRP含量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295,P<0.05)。血清CRP水平的增高,血液中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也增高,意味着体内炎性反应的强烈程度增高[4]。 以上研究表明,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因此降低血清hs-CRP水平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4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王爱民,周颖,肖波,等.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53. [4]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266. [收稿日期:2012-10-16编校:郑英善]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 韦荣(陕西省镇安县医院骨科,陕西镇安711500) [摘要]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效果。方法:将120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采用药物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与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观察,治疗组减少平均24h排尿次数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减少排尿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是临床上最为严重的损伤之一,是一种可导致终生严重残疾的非致死性损伤,多伴随有膀胱功能受损[1]。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建筑和采矿等工业的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在脊髓损伤初期,此时患者只需要一些形式的尿液引流,无需其他处理[2]。随着脊髓休克期的结束,逼尿肌反射逐渐恢复,但是需要加强早期康复训练[3]。笔者具体探讨了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2009年10月 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患者,入选标准:经脊髓CT/MRI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签署知情同意治疗书;年龄不限,男女不限。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龄16 71岁,平均(42.15?12.4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0.5 14)d,平均(3.01?0.61)d。病程1 7个月,平均病程(4.00?1.14)个月。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脊髓损伤流行学资料对比类似(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都给予神经药物、针灸、矫形器装配和心理辅导等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依据尿动力学的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寻找反射性排尿的“扳机点”;还可通过增加腹部力量,提高膀胱内的压力而引起排尿。患者身体前倾快速呼吸3 4次,延长屏气,增加腹压时间,之后深吸气1次,然后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 1.3观察指标: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使用ASIA2006《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ASIA 运动、感觉评分;②两组治疗前后记录平均24h排尿次数。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ASIA评分、平均24h排尿次数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对比:对照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平均24h排尿次数对比:经过观察,治疗组减少平均24h排尿次数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 628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5期

最新整理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护理教案资料

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功能改变,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可分为外伤性脊髓损伤和非外伤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主要是因直接暴力(砸伤、摔伤、刺伤、枪伤等)造成脊柱过度屈曲骨折、脱位伤及脊神经,其次是因脊髓感染、变性、肿瘤侵及脊髓因损伤水平和程度差异,可见损伤水平以下躯干、肢体、皮肤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脊髓损伤多造成严重瘫痪致残,胸、腰髓损伤引起双下肢和躯干的全部或部分瘫痪称截瘫,颈脊髓以上损伤,上肢受累则称四肢瘫。 据统计,我国SCI原因主要是高处坠落、砸伤、交通事故等。 一、主要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因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不同,引起的功能障碍也不同。常见的功能障碍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常有并发症,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异位骨化、压疮、关节挛缩等。 二、康复工作内容 脊髓损伤急性期的康复治疗目的是抢救患者生命,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应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的功能,最大限度使患者重新开始自理、创造性的生活。其康复治疗手段有入院前处理与院后急救、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呼吸保障。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借助轮椅独立或步行。其康复治疗手段有肌力训练、肌肉牵张训练、坐位及平衡训练、体位转移训练、轮椅训练、站立和行走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 三、康复护理措施 (一)配合抢救 配合医生现场抢救时,必须持续固定脊柱,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同时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防止窒息。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智、呼吸、心率、血压等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二)尽早开始治疗 脊髓损伤后早期(即伤后6~12小时)的改变往往局限于中央灰质,而白质尚无明显改变。此后由于出血压迫、水肿缺氧以及伴发的神经化学改变,使脊髓损伤逐渐加重。因此,应争取在6小时内开始治疗,如局部冷冻、脊髓减压、高压氧、激素及其他药物的运用等,以减少继发性损害,从而有利于脊髓损伤后患者的康复。 (三)体位处理 为防止挛缩畸形,患者宜卧于有垫褥的硬板床上。身体要保持正确位置,其要点是按照疾病的特点,将肢体安放在与挛缩倾向相反方向的位置上,而且瘫痪肢体不要受压。仰卧膝下不宜放枕踝足要用尺板、沙袋或小腿后夹板保持于功能性 中间位,并注意被褥下压的影响。要鼓励病人多采取俯卧位,逐渐增加俯卧时间,直到能在俯卧位睡眠,还不仅能防止和矫治下肢屈屈挛缩,亦有助于预防褥疮发生和促进膀胱的排空。对痉挛较明显的患者,还要在卧床或长时间坐位时经常用枕头、软垫等将两膝适当分开。(四)皮肤护理 必须经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已坐轮椅者要经常自己撑起身体。对有皮肤障碍者,尤其要注意预防褥疮,要经常视皮肤有无变红破坏。褥疮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处理,防止扩大,并促进早日愈合。已允许起床的患者,要注意在治疗和活动过程中避免烫伤和挫伤、擦伤。使用支具或夹板者要警惕压迫和摩擦损伤局部皮肤。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脊髓损伤的诊断与分级 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A B C D E四川省康复医院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科唐虹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

运动功能。1、上颈段脊髓损伤(C1-4) 此段脊髓上端与延髓相连,故损伤后部分病人可合并有延髓甚至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上颈髓损伤时,常有颈枕部疼痛,颈部运动受限。c1~2损伤时病人大多立即死亡,C2~4节段内有膈神经中枢,伤后多出现膈肌和其他呼吸肌麻痹,病人表现有进行性呼吸困难,损伤平面以下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不完全瘫痪。 2、下颈段脊髓损伤(C5-8) 此段损伤多引起肋间神经麻痹,膈肌麻痹,四肢瘫痪,双上肢为弛缓性瘫痪,双下肢为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丧失,C8~T1损伤可出现尺神经麻痹的爪形手和交感神经节受损的Horner征。 3、胸段脊髓损伤常有根性疼痛,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减退或丧失,大小便出现障碍,运动障碍表现为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Te以上损伤可出现呼吸困难。脊髓休克期中可出现交感神经阻滞综合征,即血管张力丧失,即脉搏徐缓下降,体温随外界的温度而变化,脊髓休克期过后可出现总体反射。 4、腰骶段脊髓损伤(L1~S2) 按其临床表现分为腰髓、圆锥和马尾损伤三部分。T10以下椎体损伤致脊髓损伤时,表现为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提睾反射、膝腱反射消失,腹壁反射存在,Babinski征阳性;圆锥损伤不引起下肢运动麻痹,下肢无肌萎缩,肌张力及腱反射无改变,肛门反射减低或丧失,肛周包括外阴部呈马鞍型感觉障碍,出现无张力性神经

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后得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就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引起得脊髓结构、功能得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功能改变,导致相应得功能障碍。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可分为外伤性脊髓损伤与非外伤性脊髓损伤。脊髓损伤主要就是因直接暴力(砸伤、摔伤、刺伤、枪伤等)造成脊柱过度屈曲骨折、脱位伤及脊神经,其次就是因脊髓感染、变性、肿瘤侵及脊髓因损伤水平与程度差异,可见损伤水平以下躯干、肢体、皮肤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脊髓损伤多造成严重瘫痪致残,胸、腰髓损伤引起双下肢与躯干得全部或部分瘫痪称截瘫,颈脊髓以上损伤,上肢受累则称四肢瘫。 据统计,我国SCI原因主要就是高处坠落、砸伤、交通事故等。 一、主要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因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不同,引起得功能障碍也不同。常见得功能障碍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部分患者常有并发症,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异位骨化、压疮、关节挛缩等。 二、康复工作内容 脊髓损伤急性期得康复治疗目得就是抢救患者生命,预防及减少脊髓功能丧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应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得功能,最大限度使患者重新开始自理、创造性得生活。其康复治疗手段有入院前处理与院后急救、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呼吸保障。脊髓损伤恢复期得康复治疗目得就是为了让患者适应新得生活,提高患者得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借助轮椅独立或步行。其康复治疗手段有肌力训练、肌肉牵张训练、坐位及平衡训练、体位转移训练、轮椅训练、站立与行走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 三、康复护理措施 (一)配合抢救 配合医生现场抢救时,必须持续固定脊柱,保持脊柱得稳定性,同时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防止窒息。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得神智、呼吸、心率、血压等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 (二)尽早开始治疗 脊髓损伤后早期(即伤后6~12小时)得改变往往局限于中央灰质,而白质尚无明显改变。此后由于出血压迫、水肿缺氧以及伴发得神经化学改变,使脊髓损伤逐渐加重。因此,应争取在6小时内开始治疗,如局部冷冻、脊髓减压、高压氧、激素及其她药物得运用等,以减少继发性损害,从而有利于脊髓损伤后患者得康复。 (三)体位处理 为防止挛缩畸形,患者宜卧于有垫褥得硬板床上。身体要保持正确位置,其要点就是按照疾病得特点,将肢体安放在与挛缩倾向相反方向得位置上,而且瘫痪肢体不要受压。仰卧膝下不宜放枕踝足要用尺板、沙袋或小腿后夹板保持于功能性 中间位,并注意被褥下压得影响。要鼓励病人多采取俯卧位,逐渐增加俯卧时间,直到能在俯卧位睡眠,还不仅能防止与矫治下肢屈屈挛缩,亦有助于预防褥疮发生与促进膀胱得排空。对痉挛较明显得患者,还要在卧床或长时间坐位时经常用枕头、软垫等将两膝适当分开。(四)皮肤护理 必须经常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要定时为病人翻身,已坐轮椅者要经常自己撑起身体。对有皮肤障碍者,尤其要注意预防褥疮,要经常视皮肤有无变红破坏。褥疮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处理,防止扩大,并促进早日愈合。已允许起床得患者,要注意在治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07级临床一班陈依然90701114 1.摘要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损伤一般不可逆,较难治愈。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恢复情况,有针对性的正规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充分发挥残余功能,预防各种并发症,以期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 Abstract: Spinal cord injury is a seriou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amage. The damage is generally irreversible and difficult to cur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recovery, targeted and formal rehabilitation can help patients make the most of residual function, prevent complications, and enable patients to maximize self-care, return to family and society hopefully. Key Word: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 and training 2.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各种原因导致脊髓的结构与功能受损使患者受伤部位以下出现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或障碍,进而无法完成社会职能,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其家庭都造成严重影响。SCI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损伤一般不可逆,累及下肢功能者为截瘫,累及四肢功能者为四肢瘫。SCI多发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约为30岁,其中又以18-20岁者居多,各国报道每年新发生的SCI每百万人口为20-30例[2],其中车祸占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于医学水平的提高,SCI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寿命不断提高,借助康复手段进行的功能恢复对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便愈加重要。 2.1脊髓损伤的病因 SCI的病因主要有严重外伤如车祸、刀枪伤等、先天性脊髓发育不全如脊柱裂、后天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感染等,以及肿瘤压迫等。 2.2脊髓损伤的分类 1)脊髓震荡:脊髓神经细胞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生超限抑制,脊髓功能处于生理停滞 状态,脊髓实质无损伤。 2)脊髓休克:脊髓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后,断面以下脊髓暂时反射丧失,处于无 反应状态。 3)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保留某些感觉和运动功能,具有球海绵体反射。 4)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实质完全性横贯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的最低位骶段感觉、 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包括肛门周围的感觉和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运动。不出现球海 绵体反射。 5)脊髓圆锥综合征:当脊髓圆锥与腰骶神经根在同平面均损伤时,神经感觉运动障 碍平面在L1;当仅圆锥损伤时,支配下肢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存在,而会阴、 骶区表现马鞍区感觉障碍,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膀胱逼尿肌瘫痪,跟腱反 射消失,肛门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消失。 6)马尾损伤:腰椎以下椎管内为马尾神经,损伤后表现为周围神经损伤。 2.3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与合并症 不同平面节段的SCI,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就其共性而言,SCI的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体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肢体运动丧失;感觉麻木或异常,有时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血管运动、发汗反应等障碍。此外,C

最新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 一、脊能损伤(SCI )定义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 二、病因 外伤性脊髓损伤: 1.最常见:高处坠落。 2.其次:车祸和重物砸伤。 3另外:自然灾害(唐山和汶川大地震)。 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1.发育性疾病:脊髓血管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弯,脊柱裂,脊柱滑脱等 2、获得性疾病:感染(脊往结核,脊柱化脓性感染,横贯性脊髓炎),脊柱脊髓肿、脊往退行性痰病等. 三、临床表现 四肢瘫:指椎管的颈段脊髓神经受损,不包括臂从或椎管外的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为四肢和躯干不同程度瘫痪、二便障碍。 截瘫:指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椎管内损伤。上肢功能不受累,而损伤节段不同,躯干及下肢不同程度瘫痪、二便障碍。 四、并发症: 1.压疮:关键预防,采取措施1)定时变换体位,2)减轻骨突出部位受压,3)选择良好的坐垫和床垫,4)改善全身的营养伏况,5)皮肤的护理,6)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压疮的教育。 2、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统管理措施,1)尽早停止留置尿管,实行间歇导尿。2〕根据尿流动力学的结果应用恰当的排尿方式和药物使膀胱保持低压贮尿及低压排尿。3)定期检查 泌尿系超声、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流动力学。4)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5)可以口服预防结石的药物。6)对长期无症状性菌尿无需用抗生素,以避 免引起各种耐药菌的繁殖和感染风险。 3、痉挛:治疗措施:1)发现并去除促使痉挛恶化的因素,如邂免引起肌紧张的体位、控制感染、稳定.情绪、保持环境温度。2)物理疗法:ROM,站立、冷疗、水疗、交替电刺 激。3〕药物:巴氯芬。4〕局部神经阴滞:肉毒素注射。5〕脊髓后根切断术。 4、异位骨化: 5、下肢深静脉血栓:伤后48小时开始行预防治疗,1)机械预防法:静脉泵、弹力袜等。2}药物预防: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等。 6、直立性低血压 7. 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骨密度。治疗以早期的干预措施:被动的站立训练,功能性电刺激,脉冲电磁场。 8.截瘫神经痛:综合措施:药物治疗+物理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或高频电)+行为心理治疗. 9、植物神经反射;最严重的并发症,在T6以上节段损伤较常见。常见原因:下尿路受刺激(尿潴留、感染、尿道扩张、结石等〕,大便滞留。表现:面部潮红,损伤平面以上皮肤出汗,血压升高(比平常高40),心动过缓或过速。 10.呼吸系统并发症: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以通气障碍、肺不张、肺炎多见。 五、各损伤平面的康复目标 1.生活自理:对一个SCI患者指不需要依赖他人和特殊的辅助器具。包括床上活动,穿脱衣服,洗漱梳饰,进食,淋浴,大小便,阅读,书写,使用钱币,使用电话,操纵电器的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教学文稿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方案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 一、脊能损伤(SCI )定义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 二、病因 外伤性脊髓损伤: 1.最常见:高处坠落。 2.其次:车祸和重物砸伤。 3另外:自然灾害(唐山和汶川大地震)。 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1.发育性疾病:脊髓血管畸形,先天性脊柱侧弯,脊柱裂,脊柱滑脱等 2、获得性疾病:感染(脊往结核,脊柱化脓性感染,横贯性脊髓炎 ),脊柱脊髓肿、脊往退行性痰病等. 三、临床表现 四肢瘫:指椎管的颈段脊髓神经受损,不包括臂从或椎管外的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为四肢和躯干不同程度瘫痪、二便障碍。 截瘫:指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椎管内损伤。上肢功能不受累,而损伤节段不同,躯干及下肢不同程度瘫痪、二便障碍。 四、并发症: 1.压疮:关键预防,采取措施1)定时变换体位,2)减轻骨突出部位受压,3)选择良好的坐垫和床垫,4)改善全身的营养伏况,5)皮肤的护理,6)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压疮的教育。

2、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统管理措施,1)尽早停止留置尿管,实行间歇导尿。2〕根据尿流动力学的结果应用恰当的排尿方式和药物使膀胱保持低压贮尿及低压排尿。3)定期检查 泌尿系超声、尿常规、中段尿培养、尿流动力学。4)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5)可以口服预防结石的药物。6)对长期无症状性菌尿无需用抗生素,以避 免引起各种耐药菌的繁殖和感染风险。 3、痉挛:治疗措施:1)发现并去除促使痉挛恶化的因素,如邂免引起肌紧张的体位、控制感染、稳定.情绪、保持环境温度。2)物理疗法:ROM,站立、冷疗、水疗、交替电刺 激。3〕药物:巴氯芬。4〕局部神经阴滞:肉毒素注射。5〕脊髓后根切断术。 4、异位骨化: 5、下肢深静脉血栓:伤后48小时开始行预防治疗,1)机械预防法:静脉泵、弹力袜等。2}药物预防: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等。 6、直立性低血压 7. 骨质疏松:诊断金标准:骨密度。治疗以早期的干预措施:被动的站立训练,功能性电刺激,脉冲电磁场。 8.截瘫神经痛:综合措施:药物治疗+物理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或高频电)+行为心理治疗. 9、植物神经反射;最严重的并发症,在T6以上节段损伤较常见。常见原因:下尿路受刺激(尿潴留、感染、尿道扩张、结石等〕,大便滞留。表现:面部潮红,损伤平面以上皮肤出汗,血压升高(比平常高40),心动过缓或过速。

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预后

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预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年7月第4卷第4期 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预后 许光旭 (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210029)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神经恢复及行走功能预后,同时阐述运动损伤平面与功 能预后的关系及提高远期康复目标的新治疗方法.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预后;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1.2;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70(2007)04-0027-03 RehabilitationandprognosisofspinalcordinjuryXUGuang.H 1stAffiliatedHospitalof^ngMedicalUniversity,Nanfing210029,China) 27 【Abstract】Thisarticleputstheemphasisonintroducingtheprognosisofnervousrecover yandwalkingfunctionofcom—pleteandincompletespinalcordinjury.Italsoexpoundstherelationshipbetw eensportinjuryplaneandfunctionprognosisand thenewtherapiesforimprovinglong—termgoalsofrehabilitation.

【Keywords】Spinalcordinjury;Rehabilitation;Prognosis;Ways 脊髓损伤(SCI)的早期治疗需要外科和康复科医 生的合作.外科医生重在通过药物,牵引和手术纠正脊 柱及相关结构的不稳以阻止神经损伤发展.康复医生 则将重点放在SCI所累及的各器官的功能评估和维持, 达到功能恢复,替代,再塑的目标,最终使患者回归社 会….本文就SCI的病因,神经恢复,康复治疗方法,并 发症的处理进行全面阐述. 1SCI神经恢复的预测 1.1完全性,不完全性SCI的定义判断运动功能恢 复预后前首先要确定患者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SCI. 依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进行准确的体格检 查,SCI按严重程度由重到轻可分为A~E级,见表1. 表1ASIA脊髓功能损害分级 功能损害分级定义 完全:骶节段(s~s)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不完全: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节段(S~s)存在感 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不完全: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 关键肌肌力<3级 不完全: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 关键肌肌力≥3级

-脊髓损伤的护理

脊髓损伤的概述 (一)概述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是指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颈髓损伤造成上下肢瘫痪时称为四肢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下肢瘫痪而未累及上肢时称为截瘫。SCI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二)致病原因 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损伤、过重负荷等。 (三)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2.脊髓休克以迟钝性瘫痪为特征,病理反射消失、二便功能丧失,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通过X线片基本可确定骨折部位及类型。 2.CT检查有利于判定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及发现突入椎管的骨块或椎间盘。 3.MRI(磁共振)检查对判定脊髓损伤状况极有价值。 4.脊髓造影对陈旧性外伤性椎管狭窄诊断有意义。 (四)治疗原则 脊柱脊髓损伤治疗原则已有共识,即早期用药、早期手术(彻底减压、

合理固定和有效融合)、早期康复。脊髓损伤24小时内属于急性期,此期内治疗都属于早期治疗。 早期用药 由于脊髓血运障碍及代谢产物等对脊髓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是可以阻止或预防的,临床常联合应用药物来阻止或减少继发性损害,或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 1.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急性SCI经典有效药物。冲击疗法是指利用极短时间内超过通常口服剂量约20倍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充分发挥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强烈地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趋化分子等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阻断炎症细胞活化及其黏附和在组织中的聚集,使炎症反应得到控制。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轻水肿,增加脊髓血流量,抑制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增加NaK依赖式ATP酶的活性增大静息电位和脊髓运动纤维的兴奋性,促进脊髓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快速、强大,甚至在若干小时内病情可以得到改善。 尽早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进行冲击疗法可预防脊髓水肿及缺血造成的继发损伤。脊髓损伤时不能用于低于L2或马尾神经的损伤。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规定,对脊髓损伤进行治疗必须在8小时之内,3小时最好,持续24小时。 (1)方法如下:[准备好输液泵→前15分钟按30mg/kg的剂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进展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进展 发表时间:2019-08-22T16:19:31.93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5期作者:刘晶 [导读] 治疗脊髓损伤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脊髓的再生、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 刘晶(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 摘要:脊髓损伤是世界医学的难题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脊髓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脊髓损伤后继发性病理损伤的预防和逆转;脊髓损伤后受损部位结构完整的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的再生或脊髓移植。 关键词:脊髓损伤;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31-01 现在,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外伤及运动性损伤的增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呈增加的趋势,且SCI 患者多为青壮年, 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打击,极大的危害着人类健康。由于SCI后的特殊性神经功能障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一直持悲观态度,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脊髓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有了较大的进展。 最新脊髓损伤康复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SCI。实验研究表明:损伤后6~8小时之内手术恢复的机会较大,椎管狭窄压迫脊髓神经是阻碍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手术解除压迫,同时对骨折进行复位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及康复创造最有力条件。 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前路、后路手术。前路手术是近年来新的进展,它的优点在于能直视下直接切除压迫物,充分进行椎管减压,并同时进行复位固定和融合。用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椎间融合器械在椎体间支撑植骨融合,恢复椎体高度并使融合区获得稳定,为SCI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现在前路内固定器械较多如 Z-plate 、TSRH 、ORION、APOFIX器械等。但前路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骨科医师来操作。后路手术操作较容易,对椎管前方的压迫小于50%的胸腰椎骨折,通过后路手术撑开椎间隙,可使骨折块达到满意的间接复位。椎管后方咬除椎弓根可获得椎管后外侧减压,或行椎体次全切除获得半环状或环状减压。传统手术通过椎板切除完成椎管减压。但椎板切除后脊柱稳定性受到破坏,因为脊柱的前、中柱已受到破坏,再将后柱破坏,使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加重, 目前后路手术器械非常完善,短节段的钉棒系统,固定节段短,可达到三维复位与固定,对脊柱的影响较小,必要时结合椎间植骨融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但后路手术创伤较大、出血多,且未解除来自椎管前方的直接压迫。所以若椎管前方压迫超过50 %或有游离骨块,应考虑前路手术。 脊髓损伤后脊髓出血、水肿、受压,手术减压可以改善脊髓的血循环,防止脊髓变性,保留残余的脊髓功能。马尾神经损伤后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残存神经根,可部分改变下肢的运动感觉及排尿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已为临床医师所接受。 康复工程技术的介入,大大的提高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并提高了生活质量,比如:截瘫步行矫形器,可帮助截瘫患者独立行走;减重步行训练装置可增强不全性截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训练效果;环境控制系统及护理机器人可极大的帮助四肢瘫患者生活自理。综合应用各种康复手段综合采用各种康复措施为脊髓损伤患者服务,加强临床应用的研究,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更大程度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小结 总而言之,治疗脊髓损伤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脊髓的再生、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但总的来讲,还需基础与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屈平义.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及预后效果探讨[J]. 当代医学, 2016, (4): 94-94. [2]Jiang WY, Ma WH, Gu YJ, et al. [French door segmented laminectomy decompression for severe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omplicat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Zhongguo Gu Shang, 2017, 30(9): 844-848. [3]曾周景, 叶建华, 唐桂阳, 等.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Ⅳ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4): 384-385. [4]何正兵.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7, (28): 145-147. [5]Yang F, Tan MS, Yi P,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 Zhongguo Gu Shang, 2018, 31(1): 30-36.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进展 中文摘要:随着现代交通事故的增加,脊髓损伤(SCI)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患者因脊髓损伤留下严重的残疾、并发症,故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尤其重要。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损伤会并发以下并发症:呼吸衰竭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道的感染和结石、褥疮、体温失调等,为此积极发展SCI康复技术对SCI患者进行康复,对于预防和减少脊髓功能进一步损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残存的功能尽可能地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患者重新开始自理的、创造性生活、重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就近年SCI的康复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l建立完善的SCI康复评定方法 这主要包括对SCI严重程度的评定方法和对SCI后功能恢复进行动态观察的方法的完善,主要有新修改的ASIASCI神经功能分类标准、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标准、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生活自立能力评定,以及用抑郁状态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来评定抑郁和虑;另外一些新的检查方法也用于SCI的评定.如脊髓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肌电图、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等,当然有的评定方法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如经颅运动诱发电位可能会刺激损伤局部的大脑皮层;总之,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康复评定更加标准化、定量化。 2 SCI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 Sepherd脊髓研究中心1997年临床结果显示,伤后,伤后2周内开始康复者,住院康复时间最短仅30天,功能自立评分(FlM)增高达40分,伤后85天开始康复者住院时间平均35天.而功能独立评分仅增加22分。其研究结论是SCI患者功能的恢复和住院时间与受伤至康复计划实施的时间呈负相关,伤后康复实施越早,所需住院时间越短,经费开支越少,而所获取的功能恢复越多,相应的并发症越少[2];现在很多学者普遍认为SCI后患者病情稳定就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3 关于SCI的康复治疗方法 3.1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治疗 在早期脊髓损伤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已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据统计,急性脊髓损伤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67%,其中又以通气障碍,肺不张和肺炎等最为常见。尤其在脊髓损伤早期,脊髓休克使损伤节段以下的神经传导中断,脊髓与高级中枢之间联系的重建耗时较长,因而容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且大多数死亡者也是因此并发症所致。戴力扬等[3]收治863例急性脊髓损伤中早期死亡24例,其中20例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20例中除1例外均有脊髓的损伤,说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脊髓损伤的节段有关,损伤节段越高,对呼吸系统及其功能的影响也就越大。对于SCI后卧床患者坚持呼吸医疗体操和鼓励咳嗽、改善排痰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明显减少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病率。有学者研究发现在13例C4~C7 SCI的男性患者中,将一磁圈放置于患者T10一Tll间皮肤表面刺激,结果发现可提高患者的最大吸气末压、功能残气量及用力呼气流速,且与自主用力呼吸相比分别提高18%、69%和lO%,此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分别支配膈肌和肋间肌的膈神经和脊神经有关,并且此疗法与以往的电刺激相比有易耐受、无痛苦等优点,故认为此治疗可作为恢复SCI患者肺功能的有效措施之一;另有学者发现SCI后吸气肌抗阻力训练能够明显减轻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呼气困难,并且能够减少呼吸系统感染和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从免疫学角度.有研究发现给SCI患者注射肺炎双球菌疫苗后,患者至少可获得一种血清抗体,并可维持12个

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通过对40例脊髓损伤患者精心治疗与早期康复护理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8~70岁,平均49岁,高位截瘫11例,不全瘫23例,无截瘫6例,高空坠落24例,交通事故10例,打击伤6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20例痊愈,好转18例,2例未愈,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心里康复指导:脊髓损伤后患者多因突然遭受巨大伤害,失去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常常出现自暴自弃,悲观厌世,担心家庭经济窘迫及家庭嫌弃等诸多心理问题,应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消除消极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调整角色转换并正确接受残疾,尽快认同新的社会角色,发现并积极开发自己的潜能。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告知患者并参与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同时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特别是亲人的理解和鼓励,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协助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治疗,起到相互协调、共同面对疾病的作用[1],让患者体会到人间充满温暖,消除绝望、悲观心理,重新塑造自我。 2.2 呼吸系统的康复护理:颈髓损伤后,可因延髓呼吸中枢受损或受刺激而致呼吸抑制,亦可因膈神经、肋间神经功能受损而使呼吸运动受限或发生肺不张。同时,由于截瘫患者卧床或呼吸运动障碍,咳嗽动作减少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亦可引起肺部感染。 2.2.1 保证脊柱的稳定性:颈椎骨折的患者用颈托或颈领制动、颅骨牵引治疗,呈中立位或10~15度防止颈部过仰。也可在颈两侧放置沙袋或小圆枕,以防止颈部左右转动加重损伤脊髓神经。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翻身时应保持躯干上下一致。 2.2.2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1)用吹气球法、缩唇呼吸法、深呼吸法锻炼肺功能;(2)吸气训练,护理人员用手掌轻压患者紧靠胸骨下面的部位,帮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内容清晰)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疼痛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心理障碍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8)痉挛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