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

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以宗教改革为内容的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中世纪后期的欧洲,教廷势力越来越大,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与世俗政权联系密切又彼此争斗,教廷和一些教士的腐化极其严重,各阶层民众对之日益不满。1517 年10月31日,德国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抨击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矛头直指罗马教皇,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20 年,路德又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敦促教廷和教会恢复使徒时代的廉洁和简朴。此后宗教改革运动迅速在欧洲展开。在德国,出现了一批支持路德主张的封建主和市民教会;在瑞士,出现了以加尔文、茨温利为首的激进改革;在英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原则,因信即可称义,教徒能够与上帝直接相通相遇;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宗教改革之后,西欧北欧各国的世俗君主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并把各国教会制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产生了脱离罗马教廷的基督教第三大派别即新教各宗派;在德国和北欧诸国有路德宗,法国、瑞士和苏格兰有加尔文宗,英国有安立甘宗等等,各种民族语言的《圣经》也相继出版。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会,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

西方文明史 宗教改革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 姓名:邓伟 学号:1314490009 班级:计算机国际班

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

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 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金钱上的赞助。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 ⑤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烈的变化。过去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 与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15~16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一、选择题 1.(2019·长春质监)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 A.强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2.(2019·滨州调研)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提倡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 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专制 3.(2019·天一大联考)卡西尔在《启蒙哲学》中指出:“18世纪哲学不满足于把分析仅仅当作获得数理知识的伟大的思想工具,它还把分析看作所有一般思维之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种观点在18世纪中叶获得了胜利。”这说明( ) A.启蒙思想摧毁了封建神学 B.哲学研究转向对社会的关注 C.理性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 D.启蒙哲学基于自然科学发展 4.(2019·福建质检)1777年出版的《百科全书》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郎贝尔、博物学家布丰、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撰。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体现了( ) A.自然科学逐渐摆脱神学束缚 B.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D.科普教育与科学救国的统一 5.(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马丁·路德认为,“不可否认,买卖是必需的……但是对外贸易从加尔各答、印度等地运回的商品,是贵重的丝绸、金器和香料,只供奢侈而别无用处,耗费了国家和人民的金钱;如果我们有统一的政权和君主,就不应该允许这种贸易存在”。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其建立民主政治的构想 B.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C.说明其认为欧洲应该完成统一 D.实际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6.(2019·海门调研)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B.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C.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2.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 解析:选C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即可获救,这被称之为“因信称义”,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德国史纲》中写道:“教廷的敲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D.宗教礼仪程序 解析:选C据“路德”“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可知此题考查“九十五条论纲”的意义。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因行称义”,宣传“因信称义”,直接改变了灵魂救赎方式,故C项正确。 4.(2016·蚌埠质检)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A.排斥世俗生活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同: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 (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宗教改革概况: (1)背景: ①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 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③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卷。 ④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过程: ①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揭开了教皇教会的枷 锁,套上了宗教的枷锁。 ②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主张: 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③扩展并形成多个新教派。 (5)影响: 教诲控制削弱,普通民众开始觉醒,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6)结果与意义: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学案26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程标准】 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①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以后,各国的____________思想十分活跃。③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十分严重,激起人们不满。(2)序幕: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张贴《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的问题。 (3)主张:____________,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4)性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一场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5)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______拉开了序幕;新教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2.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1)原因:受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的影响。 (2)内容:出版《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提出_____________,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3)影响:加尔文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加尔文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意义他们以_______________的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误区提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待宗教态度的不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叛;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把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二、启蒙运动 1.背景随着________________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的斗争也深入展开。 2.主要内容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曼德 有信仰不错,但有正确的信仰才是最好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信仰归正运动,是人类从人对神的掩盖、专断和践踏之中恢复上帝的荣耀及个人的尊严的运动。宗教改革被马克思主义渲染为打倒了神权,高扬了人权,标志着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世俗化的开始。这种观点影响了大多数国内知识分子。实际上真正了解西方史的人知道,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宗教改革不仅没有打倒神权,而且前所没有的强调了神权,这突出地表现在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中;宗教改革打倒的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士阶层的教权,所要树立的是个人信仰的至高与纯粹,以及由此衍发的民主自由社会的基石——个人主义。 我认为宗教改革对现代民主宪政自由市场国家的形成,至少有4点决定性意义: 1。高扬了神权,从而也高扬了人权; 2。因信称义的发现,促进了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 3。预定论强调神的主权和人的全然败坏、全然无力,抑制了人性之恶,为宪政、法治奠定了根基。

4。预定论和天职(calling)观的发现,破除了偶像崇拜、烦琐的宗教仪式、遁世修行的修道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积极入世、全面征服全地的信仰雄心使整个国家与社会全然圣洁化、信仰化。 宗教改革是以两个伟人的思想为重要特征的。他们就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德国人,是他首先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狂飙。他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这些都成为宗教改革的旗帜。 在信仰上“惟独圣经”,就破除了政府、教皇、修士等等阶层的特权,让人单单敬拜神,在神之下就是单独的个人,实际上这就高扬了人权,使个体信仰权利逾越了世上一切专制权利的拦阻。“惟独信心”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心灵,告诉个人灵魂的救赎不能靠教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如苦修、弥撒、圣餐、捐钱、买赎罪券等才能实现,惟有人的信心,这标志着信仰上个人主义的发轫。“惟独恩典”强调了人信仰中上帝的主权,这在加尔文的预定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异同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三件大事,但学生往往对此容易混淆。现将三者对比一下。 从背景上来看,三者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在思想意识领域里的反映。但文艺复兴是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产物,而启蒙运动时期是欧洲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发展。 从反对对象和宣传内容来看,三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指向封建主义,体现了人文精神,注重了人的价值。但侧重点不同:文艺复兴本质是热爱人和自然,把宗教放在次要地位,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反对基督教神学世界观,追求现世的幸福。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天主教教会,但不反对宗教神学。它仍以来世观念为基础,将灵性置于物质之上,强调信仰和服从,承认和服从,承认神的存在,大都以“因信称义”为指导思想。而启蒙运动则更进一步,它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封建的王权、神权和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从性质上来看,三者都是工场手工业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但不同的是,文艺复兴是刚刚兴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和人性从宗教蒙昧状态下的觉醒;宗教改革则是不但是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

兴资产阶级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而启蒙运动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在继续发展过程中受到专制主义统治的阻碍后资产阶级一种公然的思想反抗和动员。 从形式上来看,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而宗教改革则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这两场运动都说明了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而启蒙运动则是一场资产阶级赤裸裸的、公开的反封建的斗争,不借助其它外衣,说明了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从群众基础上来看,虽然都是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但文艺复兴是一场贵族运动,宗教改革是一场民众运动,启蒙运动则是一场资产阶级各阶层都参加的思想大动员运动。 从运动范围上来看,三者都席卷了整个欧洲,但起源地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启蒙运动起源于英国,高潮在法国。 从影响上来看,三者都严重冲击了旧的封建统统治秩序,给封建主义以不同程度的打击,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启蒙,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世界意义。但不同的是,文艺复兴打击了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精神障碍,启导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而宗教改革则是打

2020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3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错因归纳: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时间、中心、批判对象、指导思想、主要领域、影响区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天津高考·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表现在威尼斯画派代表提香身上就是“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

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是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反映出其否定教会所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神韵写意属于中国画的特征,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8)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 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是人理性的一种体现,使人逐渐从宗教神学束缚中摆脱出来,故选B项;材料不能确定为人类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的标志,排除A项;专制等级更多强调外在的束缚,“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我创造了我自己”,更多强调精神领域的束缚,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及人性的解放,非本性的善恶排除D项。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最全版

第15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⑴受①宗教改革的影响。 ⑵加尔文读大学期间受到文艺复兴时期②的影响。 ⑶1541年,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握了日内瓦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③。 2.内容 ⑴坚持《④》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⑵主张简化⑤。 ⑶提出⑥、⑦和⑧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⑷思想核心是“⑨”。主张选民应有⑩,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 ⑸主张建立?的长老制,建立?政权。 3.影响 ⑴改变了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和?。 ⑵镇压了其他信仰的?与个人。 ⑶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⑴新兴①和②的崛起。 ⑵随着③运动和④思想的传播,英国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⑶日益集权的⑤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 2.内容 ⑴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⑥的关系。 ⑵规定⑦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巨大权力。 ⑶没收修道院一切财产,转归⑧所有。 3.结果 ⑴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⑨。 ⑵教会成为⑩的工具。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实质:在①掩护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的②。 2.影响: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推动了③和历史进步。 3.表现 ⑴沉重打击了④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⑤的高涨和⑥的发展。 ⑵促进了欧洲⑦的发展。 ⑶否定了罗马⑧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课堂识真 1.观察图片《圣·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3日)》,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长期的争论和战争 ②信仰问题不能靠诉诸武力解决 ③世界和平需要宗教宽容 ④宗教改革是不同势力利益纷争的结果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主要体现了()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4.英国宗教改革中的清教徒们() ①主张纯洁教会,清除旧教影响②提倡勤劳俭朴的生活③遵奉严格的道德准则④要求建立长老制教会⑤要求改革国教中保留的旧教残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6.加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A“因信称义”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进化论” 3、课后见功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理念。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

宗教改革运动-

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2.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在世界上不能有一个头,世上也没有人能统治它,主教和教皇不能统治它,只有在天上的基督是头,也只有他统治。”该观点有利于 A.将人们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B.从根本上否定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 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摧毁教会组织,重建人的自由 3.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 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 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 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 A. 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 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 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 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5.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票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A.实现信仰自由、精神自由 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D.使教徒脱离教会控制6.路德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但是,信者就是上帝”。“上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使他的意念服从于我们的意志。”上述观点 A. 培育了精神生活中的个人自由倾向 B. 树立起了躬行勤俭的个人神职观念 C. 以人的无上价值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D. 强调依赖上帝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 7.据赎罪券价目表:“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A. 关心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 B. 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C. 各种活动都有明确的价格 D. 公开用欺骗方式榨取钱财 8.从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开始,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的加冕典礼必须由教皇主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A. 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 B. 王权神圣不可侵犯 C. 国王相信“君权神授” D. 教会主宰精神世界

宗教改革知识点梳理

13. 宗教改革 1.背景:(一句话概括:罗马教会的压迫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①思想上:文艺复兴使欧洲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②经济上: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政治上:罗马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实力最大,对德国的压迫最多。 2.根本原因:罗马教会的压迫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直接原因(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3.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说(核心:信仰得救) (1)内容:①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②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 免。 (2)评价: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影响: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4.意义 ①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 的新局面。 二 1.背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许多国家先后接受新教。 2.著作:1536年,《基督教原理》 3.主张: 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②提出“先定论” a.含义: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限定的,人的意志 无法改变。 b.地位: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c.影响:对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有积极作用。 4.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 理性。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三 1.影响 ①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主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实质: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B.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C.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2.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 解析:选C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即可获救,这被称之为“因信称义”,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德国史纲》中写道:“教廷的敲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解析:选C据“路德”“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可知此题考查“九十五条论纲”的意义。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因行称义”,宣传“因信称义”,直接改变了灵魂救赎方式,故C项正确。 4.(2016·蚌埠质检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A.排斥世俗生活 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解析:选D传统的天主教实行禁欲主义,排斥世俗生活,不是新教,故A项错误;新教主体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信仰自由的信息,故C项错误;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在事实上让更多的人摆脱了教会权威的干涉,但也加剧了对宗教信仰的狂热,故D项正确。 5.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综合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平泉模拟)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解析:选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项符合题意;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是文艺复兴,排除A项;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未被动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人平等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 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D.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解析:选C马丁·路德改革的重大意义就是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灵魂就能得到解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未否定宗教的作用,没有消除宗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垄断和把持翻译、解释《圣经》的权利,但在宗教改革期间,威克里夫和其弟子打破了这一规定,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这有助于人们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使人们可以自由理解《圣经》的教义,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B项正确,

浙江地区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五单元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学案

预习导航 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是两个无法 绕开的名字,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宗教改革。1517 路德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九十五条论纲” 贴在了维登堡教堂门口,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十 法国人加尔文发表了《基督教原理》 的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二者相比,马丁·路德的改革更多 知识点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加尔文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他曾发表《基督教原理》等论著,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2)1541年,瑞士支持宗教改革的派别掌握了日内瓦政权,邀请加尔文主持宗教改革。 2.概况 (1)提出新的宗教主张: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就能够与上帝对话,不需要教会的中介;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②其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所谓的选民或弃民。他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并且要具有高尚的美德。 (2)建立新的教会组织:

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规定长老由议会选举产生,独立行使教会司法权。 ②规定市议会负责世俗事务,教会负责宗教信仰和道德生活,建立起政教合一政权。 3.影响 (1)引起了日内瓦社会风气的变化。讲道和阅读《圣经》成为人们的日常宗教活动,其他信仰的教派与个人被镇压。 (2)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自主思考如何理解宗教革命运动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提示: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或弃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加尔文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成为日后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运动的旗帜。 知识点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1)16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崛起,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但罗马教廷仍然控制英国教会,不但掌握英国大片土地和大量财富,还干预英国的世俗事务。 (2)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教会情绪高涨,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也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神权的桎梏,建立为自己服务的本国教会。 (3)教皇在国际事务中偏袒英国的对手,还干涉英国内政。 2.概况 (1)从1529年起,亨利八世颁布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教会立法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国库;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2)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教会召开宗教会议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现行教规须经国王指定人员审查;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3)下令封闭修道院,没收其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3.影响 宗教改革使英国建立起了民族教会——英国国教,从此,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自主思考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主要目的不是出于纯洁信仰,而是出于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检测(二十八)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作业】

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解析: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这适应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2.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 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 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 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 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 解析:选A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 3.(2018·山西名校联考)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A.不承认罗马教廷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把新教作为国教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解析:选B材料中“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都体现了限制罗马教会权力的特点,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世俗王权,故B 项正确。 4.《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8:第3课 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教材整理1加尔文宗教改革 1.背景 (1)加尔文受过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2)加尔文发表了《》等论著,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3)1541年,日内瓦政权邀请主持宗教改革。 2.内容 (1)宗教仪式:主张简化。 (2)宗教思想:思想核心是“”。 (3)宗教精神:认为是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成功。 (4)教会组织:建立式的长老制。 3.影响 (1)讲道和阅读《》成为日内瓦人的日常宗教活动。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被称为“”。 教材整理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16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和开始崛起。 (2)政治:日益集权的力图摆脱罗马教权的控制。 (3)思想:随着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英国社会各阶层反教会情绪不断高涨。 (4)导火线:离婚案。 2.内容 (1)1529年的改革法令 ①教会立法须经批准方可生效。 ②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的年贡改交。

③取消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和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2)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①规定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 ②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修道院的财产归所有。 3.影响 (1)确立了英国基督教为。 (2)英国国教会成为的工具。 教材整理3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派别:、、英国国教。 2.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3.影响 (1)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欧洲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打击了西欧,有利于的发展。 (3)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加尔文派成为日后的旗帜,促使英国形成清教运动,开始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史论拓展】欧洲宗教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宗教改革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②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或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建立起适应本民族的宗教。 (2)影响 ①政治:a.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增强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力量。 ②经济: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 ③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课堂检测】 1.恩格斯说:“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33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33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标要求】 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备考指要】 1.掌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所贯穿的人文主义的光芒,人文精神的产生、复兴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及其对应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2.高考命题侧重于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仍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3.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精神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宗教改革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启蒙运动所体现的民主、自由、法制思想对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启示。 【自主学习】 考点1 文艺复兴 1.兴起条件 (1)经济基础(前提):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_____________。 ①时间地点:十四五世纪,意大利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市中。 ②原因:这些城市独立自主,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________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阶级基础: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________;他们希望创造财富,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文化基础: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4)政治基础:新兴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享乐,而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_______的安排,祈求来世的幸福。 2.性质: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新的___________的思想解放运动。 3.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_____________。 (2)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_______和冒险精神,崇尚_____和_____,追求知识。 4.成就 (1)文学三杰 ①薄伽丘: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________》,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_________。 ②但丁:代表作是长诗《_____》,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③彼特拉克:代表作是《_____》,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_________”。 (2)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_______。 5.意义 (1)在文学、艺术、_____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 (2)越来越多的人从_______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的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考点2 宗教改革 1.背景 (1)_______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2)天主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_______”。 (3)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