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化生活 概念生活

智能化生活 概念生活

智能化生活       概念生活
智能化生活       概念生活

智能化生活概念生活

组长饶楠杰参与组员叶昉

如果说科技高新概念以及未来的生物智能前景让你满怀憧憬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一些现在你就可以得到却又同样是生活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真正的智能化生活在我的下一Part中将详细介绍。而生活,这些融合科技,自然,流行,人文内涵的创意用品不仅是当下人们对生活概念的最前沿认知,更能让你体会科技与你是如此之接近。

那种“任你天翻地覆,我自酣然入睡”的人,真是让人羡慕。这只Pillow

Mask双面枕头,枕套采用双层设计,你可以将自己的头塞进去,外层布料像眼罩一样罩住眼睛,可以减少外界光线的刺激,让你获得更加良好的睡眠环境。

也许你正在琢磨,这是一盒椰子粉?还是速溶咖啡?反正,它的形状离一台收音机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Flexio装置了调频接收器和超薄扬声器,通过太阳能板吸取能源。阳光暖暖的冬日午后,泡上一杯浓郁的咖啡,从钱夹里拿出Flexio,你就可以收听最喜爱的音乐之声。

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我们经常恍惚,今天到底几号了?

西班牙设计师Oscar Diaz用彩色的墨水伸展扩散在一张浮雕数字纸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墨水以精密计算过的速度扩散,逐日上色,直到月末。而且,季节更替,设计师还准备了不同颜色的墨水。

灵感来自于漫画绘本中的插画,用缤纷与绚丽融入了沙发的设计。如果您有一份活力的心情,不妨尝试一下“糖果”的味道。

Doshi Levien设计的My Beautiful Backside系列家具。灵感来源于Naveen Patnaik的书《the garden of life》中的插图。

如何解决报纸对环保不利的问题?这款IN概念电子报纸,由电子报纸阅读器和更新设备两部分组成,入睡前将阅读器放入更新设备插槽中,待到第二天,根据设定的闹钟时

间,电子报纸会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更新报纸内容,自动将新闻内容“打印”在阅读器上。

今后,不再需要浪费纸张,你可以随心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随时随地阅读。

Stephanie Bellanger设计的这款迷你太空船,由汽车拖动,当它沿着一个圆形轨道呈252°打开时,一套单身公寓所具备的全部功能在这里都能找到:卫生间、客厅、卧室、厨房,办公台,可移动墙和地板都可以很轻易地在轨道上滑动展开,白天不使用的时候还可以隐藏起来。

随时随心,诗意地栖居,其实并不难。

如果你以为

镜子只是镜子,那你就彻底OUT了。这款由意大利Stocco设计的镜子Maitre,在右下方集成了一个触摸屏,可以显示日期、时间和温度,并内置了收音机。更特别的是,镜面提供了一个iPod接口,能通过内置扬声器播放MP3,而且,它还兼具一般浴室用得着的气压计以及除雾器。

有了这样一款镜子,一个忙碌的清晨,你会更开心地度过。当然,它是防水的。

这是一款极具装饰性的

钟表。它的表盘上可以分离出几只蝴蝶,摆放在钟表的远端,不仅非常美观,而且还能提醒

你:时间正在慢慢飞逝……

这批来自德国LAPP(Light art performance photography)的哥们儿玩的不是摄影,是寂寞。其实也简单,只要用慢门进行长时间曝光,外加LED和激光等道具在镜头前挥动,就可以得到这些奇幻的“光学涂鸦”了。

暂时说到这里,科技产品设计无疑是艺术生活与科技的完美结合,诠释了智能化生活的内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摘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审美不仅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本文试图探讨“日常生活审美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理论建树在哪里,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与其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关键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理论建树影响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最早提出来的。近年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话题开始在国内流行,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其中既有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的原因,又有着当前日常社会生活发展的现实背景因素。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其价值和合理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要以冷静的态度对其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并且结合中国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实际,对传统的理论和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者们的观点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结论,而不能简单地跟风或排斥。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建树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大概有两层含义:第一,艺术家们摆弄日常生活的物品,并把它们变成艺术对象。第二,人们也在将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某种审美规划,旨在从他们的服饰、外观、家居物品中营造出某种一致的风格。 依照这一界定,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指艺术活动的日常器具转化为艺术品,这的确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向。我们知道,现代主义艺术有一个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它的精英主义、纯粹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化取向,在纯粹性的追求中将艺术和生活剥离开来。而杜尚骇世惊俗的所谓艺术,显然是以一种棒喝的方式警醒人们,艺术并不只是那些精心雕琢、创意奇特的东西,也许艺术品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艺术品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器具。在美学史上,审美化一直是一个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未来目标。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学常常不是在早已逝去的古希腊时代寻找意境,就是对尚未到来的某种美好未来憧憬期待,严肃的美学似乎很难把审美化直接派付给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普泛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是,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以这种观点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作为一种社会审美的意识形态,显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论文摘要: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又一个新话题,同样它也是一个西方理论的舶来品。对它的讨论最初是源起于西方。博德里亚、杰姆逊等人对这一现象曾有过相应的描述。真正给予其命名的是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他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概括了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艺术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人审美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习。考察费瑟斯通的三种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就是在围绕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这三层含义其实隐含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自觉的冲破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人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生活;第三个时期是物质生活世界的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趋向。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的沟通与融合,

《1.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教案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判断命题的方法。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难点: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 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命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转引于中西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

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的确,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化”的时代,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法性。但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所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利益具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在当代商业社会,不仅波普艺术这样的先锋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古典主义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都被填平了。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探析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探析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系(院) 指导老师 2013年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在西方最先出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争论,观点层出不穷。然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中随之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它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艺术不再是纯艺术,文学不在是纯文学,生活也不在是纯生活,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三者的融合,它们间的界限已逐渐消失。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也成为一股洪流,席卷了每个角落。艺术与文学慢慢地发生转向。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融合,转向

目录 1.“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 1.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1.2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定义 2.1费瑟斯通的理论 2.2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相关因素的区别 3.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3.1艺术与生活 3.2文学与生活 3.3生活的

引言 自西方出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后,“日常生活审美化”呼之欲出,1988年费瑟斯通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一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中国的学者跟着也引入了这一理论,这不仅引来大批专家学者的热议,更重要的是已转变为一种思潮。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究竟“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真的使文学、艺术走向生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文学与艺术是否真的发生转向,走出高堂,走向大众化? 在当下,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一个结果,而并非偶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发生了变化。在消费过程中不只是物质消费,更多的是注重审美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美的生活化。生活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使文学与艺术也发生转变,拓宽了美学发展和研究的空间,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产生最先是由于西方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中虽然没有提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个名词,但是很明确地谈到了艺术、文学、生活间的界限的消失。界限的消失说明这三者走向了融合,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艺术与文学的生活化,艺术与文学中的审美也渗透到生活中去,走向大众化。 1.1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西方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更多的是对基础的、权威的迷恋。以卡迪尔、黑格尔等为代表,他们都坚持以主体性概念为基础,把主体性作为基础和中心。现代主义的文化也堪称为一种精英文化,保存着自身可贵的价值,具有权威性。自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出现后,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进行反抗,对现代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学界一时争论不休。美国著名的哲学家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比现代主义更“现代”,是现代主义的推进,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艺术所允诺的事,生活就会加以实践。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因此,后现代性是不可能存在的。[1]366-368随后很多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一争论,但无论他们的观点是怎样的,都不能阻止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这是一股推动

湘教版 作业 1.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1命题及其关系 1.1.1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一、基础达标 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2012是一个大数 B.若两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C.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D.a≤15 答案 B 解析A、D不能判断真假,不是命题;B能够判断真假而且是陈述句,是命题;C是疑问句,不是命题.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是空集 B.{x∈N||x-1|<3}是无限集 C.π是有理数 D.x2-5x=0的根是自然数 答案 D 解析x2-5x=0的根为x1=0,x2=5,均为自然数. 3.已知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命题“α∥β,且α⊥γ?β⊥γ”是正确的.如果把α、β、γ中的任意两个换成直线,在所得的命题中,真命题有() A.0个B.1个 C.2个D.3个 答案 C 解析把α、β换成直线a、b时,则该命题可改写为“a∥b,且a⊥γ?b⊥γ”,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该命题是正确的;把α、γ换成直线a、b时,则该命题可改写为“a∥β,且a⊥b?β⊥b”,它是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显然是错误的;把β、γ换成直线a、b,则该命题改为“a∥α,b⊥α?a⊥b”,显然成立.

4.已知下列三个命题: ①若一个球的半径缩小到原来的12,则其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8; ②若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则它们的标准差也相等; ③直线x +y +1=0与圆x 2+y 2=12相切.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 C 解析 ①是真命题;②标准差除了与平均数有关,还与各数据有关,是假命题;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所以直线与圆相切,是真命题. 5.已知a 、b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且a ⊥α,b ⊥β,则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________. ①若a ∥b ,则α∥β ②若α⊥β,则a ⊥b ③若a 、b 相交,则α、β相交 ④若α、β相交,则a 、b 相交 答案 ④ 解析 ④中如果α、β相交,a 和b 可以相交,也可以异面. 6.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 ①若ab =0,则a 2+b 2=0 ②若a >b ,则ac >bc ③若M ∩N =M ,则N ?M ④若M ?N ,则M ∩N =M 答案 ④ 解析 ①中,a =0,b ≠0时,a 2+b 2=0不成立;②中,c ≤0时不成立;③中,M ∩N =M 说明M ?N .故①②③皆错误. 7.若x ∈Z ,给出下列语句: (1)x 2-2x -3=0; (2)x 2+1<0; (3)|x |>5; (4)x ∈R .

“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杭师:“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世纪以来,“设计”日显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而设计史的产生是“设计”在这个时间遭遇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设计发展和设计史的描述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新阶段,设计史的写作为此有了许多艰难和令人尊敬的回应,但相较其他传统人文学科来说,设计史的诞生仍然时间过短。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后现代的语境中,设计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必然、重要的逻辑时,设计史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当代设计回归本质。 广义上的“设计史”,指的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向生活的物质 制造方面的“进步”历史,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中心文化的产物。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似乎都在各个领域遭遇“被设计”。“设计”不仅视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屡屡提起,而且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时尚等产生密切关系的词汇,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计越来越被主流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良药,甚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秘方,“设计的历史”正代表为一种已经被西方证明了的、进步的、不容置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用一位中国著名设计家的话说,“设计师要做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理清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中如何从“设计”的产生到对设计发展进程的肯定过程,是评价 “设计至上”论的前提。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Pevsner Nikolaus)出版于1936年的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作为分水岭,1936年以前几乎没有“设计史”,只有包含在艺术史中的“工艺史”,它的重点是关注装饰艺术,而显然,当时的装饰艺术仅仅被视为是建筑的分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的《世界工艺史》(The Story of Craft)中基本的格局是陶器、金银器、家具、玻璃和其他器具的演变史,这其中,主要分析的是装饰纹样的演变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线索中,作为造物主体的人的设计行为在装饰艺术历史中几乎被忽略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威廉?莫里斯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主张,成为设计主体觉醒的最初声音,“尽管威廉?莫里斯深感以机器为特征和标志的变革力量,将艺术置于危险境地……但他总能迅速恢复信心。他清楚地预见到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新力量面前所形成的大片美术空白,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填补这种空白的工作中,

日常生活审美化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 1988年自费瑟斯提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之后这个话题就受到热议,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文学艺术不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也不再曲高和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并非是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的过程不仅仅是物质的消费,更多的是审美的消费,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将生活与审美融合在一起,使文学与艺术也发生转变,拓宽了美学发展和研究的空间,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整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简而言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生活中美的体现,将审美的态度引入现实生活,大众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所填充。美无处不在,服装、家具、电器、房屋、交通工具、广告牌、城市公共建设等等都显示出了审美生活化的力量,在各种设计中都留下了美的身影。甚至就连人体本身都脱离不了大众化审美设计,美容、美发、美甲到美体都是审美泛化的体现,由此可见在当代生活审美消费可以使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成为美的消费品。 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解了艺术作品的神圣性,造成了经典高雅文化艺术的衰落,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的时代,艺术成为上层社会所垄断,艺术的传播范围很小,艺术与日常生活和整体利益完全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

提升,人们衣食足而求美乐;市场经济的背景催生,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催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而消费文化比重的大幅度增加、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此奠定了发展的平台。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从“圣坛”走向“世俗”。 在当代商业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占据这个“场”的主导社会力量就是普通群众。这种普通群众的审美化诉求,却往往会作为某种普遍的社会和文化倾向呈现出来。精英的消费取向和生活方式,悄悄地转化为人所共有的某种生活样板。当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追求这样的审美化时,他们就认为是在塑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风格。他们所强调的是所谓的“个性”、“风格”、“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因而,消费文化中就充满了对差异的前所未有的强调和重视。也是因为这种差异形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新世界。 由于审美与日常生活、消费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不能片面的赞扬或否定,要辩证地看待和理解,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为日常生活注入了诗意和光亮,机械复制的出现使得艺术品被大批量的复制,突破了传统艺术欣赏的时空限制,其次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人们获得了审美的权力和审美愉悦的享受。但是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推动了艺术的商品化但同时大批量的复制艺术创作生产精致、灵性被淡化,艺术不再是精神性、饱含灵性的创作。日益流行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我们被

苏科版12.1定义与命题教案

怀文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初一数学(12.1定义与命题) 主备:叶兴农审校:陈秀珍日期:2013年5月16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了解命题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作出判断.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当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一、自主学习 在我们丰富的数学世界里有许多神奇的数.你听说过费尔马数、相亲数、圣经数、回文数、正直数、水仙花数吗?我先来介绍一下“水仙花数”吧!各个数位上数字的立方和等于其本身的三位数叫做“水仙花数”.比如153是“水仙花数”,因为13+53+33=153. 同学们,你们能从113、407、220三个数中找出“水仙花数”吗?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答案是407 根据是材料里的一句话——各个数位上数字的立方和等于其本身的三位数叫做“水仙花数”.因为43+03+73=407,所以407是水仙花数. (1)提问:你的根据是什么? (2)概括定义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名称或术语进行描述或作出规定就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展示 合作探究1:你能说出下列名称的定义吗?(1)平行线;(2)绝对值;(3)方程的解.合作探究2: 1.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6)0.33是无理数; (7)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提问: “鸟是动物.”与“鸟是动物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上述表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没有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0.33是无理数,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以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1203考试批次 《美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邹剑波学习中心江西会昌 学号100316436310004考号0019271 专业工商管理年级层次1003 专升本 2012年 3月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在人类历史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因为人不仅是社会的动物,更是审美的动物。追求美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使然,凡有记载以来的历史,无处不可以看到审美现象。审美地看待世界与审美地生活延续数千年,审美精神无处不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审美确实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其实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它就发生在我们中间,其 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了,借助大众传播、文化工业等,审美普及化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面对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中国学术界普遍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术语来概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 一个理念或者说美学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跟随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而兴起,它的出现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或文化事件,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日渐强大,物质力量的不断提升,人们衣食足而求美乐;市场经济的背景催促,文化生产的全面实践,催化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而消费文化比重的大幅度增加、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为此奠定了发展的平台。于是,审美从艺术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急速拓展,从“天国”降临“人间”,从“圣坛”走向“世俗”。 在我看来,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

湘教版 学案 1.1.1 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1.1命题的概念和例子 1.1命题及其关系 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 2.了解命题的特点,会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以及命题的真假性. 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许多数学命题,当时是如何定义命题的,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答: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命题. 如: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怎样判断命题的真假? 答:看命题是否正确,要看它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1.可以判断成立或不成立的语句叫作命题,成立的命题叫作真命题,不成立的命题叫作假命题. 2.暂时不知道真假的命题可以叫作猜想. 要点一命题的判断 例1下列语句是命题的是() A.x-1=0B.2+3=8 C.你会说英语吗?D.这是一棵大树答案 B 解析A中x不确定,x-1=0的真假无法判断;B中2+3=8是命题,且

是假命题;C不是陈述句,故不是命题;D中“大”的标准不确定,无法判断真假. 规律方法并不是所有的语句都是命题,只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才是命题,命题首先是“陈述句”,其他语句如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一般都不是命题;其次是“能判断真假”,不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是命题,如“x≥2”、“小高的个子很高”等都不能判断真假,故都不是命题.因此,判断一个语句是否为命题,关键有两点:①是否为陈述句;②能否判断真假. 跟踪演练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并说明理由. (1)f(x)=3x(x∈R)是指数函数; (2)x-2>0; (3)集合{a,b,c}有3个子集; (4)这盆花长得太好了! 解(1)“f(x)=3x(x∈R)是指数函数”是陈述句并且它是真的,因此它是命题. (2)因为无法判断“x-2>0”的真假,所以它不是命题. (3)“集合{a,b,c}有3个子集”是假的,所以它是命题. (4)“这盆花长得太好了!”是感叹句,它不是命题. 要点二命题真假的判断 例2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任何负数都大于零; (2)△ABC与△A1B1C1是全等三角形; (3)x2+x>0; (4)6是方程(x-5)(x-6)=0的解; (5)方程x2-2x+5=0无实数解. 解(1)负数都是小于零的,因此“任何负数都大于零”是不正确的,所以它能构成命题,而且这个命题是个假命题. (2)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是有条件的,本题无法判定△ABC与△A1B1C1是否为全等三角形,所以它不是命题.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

浅谈日常生活审美之我见当前随着文学中实利化倾向的泛滥,文学中想象的丧失和诗意的情感的缺失与错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于是有了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思考,一些文论大师开始把目光向形而下的层面滑落,也许,日常生活的琐碎中,的确可以窥视到一点点美的碎片。我们不禁思考:日常生活是否具备审美因素?我认为是具备的,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用审美眼光感受日常生活”。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够准确,它过多地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而忽视了艺术与生活之间距离消弭的客观事实。当前,我们的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不断地被审美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取决于无处不在的艺术精神、审美意识,而不仅仅是人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结果。 其次,出彩的“人生艺术化和审美化”。这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也是他长期追求的人生旨趣与艺术旨归。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应该包括审美的人生态度、大我的人生理想、超脱的人格追求以及冶情悦性的美学观念。朱光潜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创造一身的作品,因而芸芸众生都需要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这个解释,大大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层意义,它已经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是更深层次的感悟,是人类终极的指向,是人生

圆满的境界。一个人倘若能够透析到这一层面,能够奋然为人生而搏;泰然处人生而安;欣然品人生而达;超然观人生而悟,才称得上真正达到“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这个解释,超越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本身,因此,我认为它是不够贴切、精准的。 其三,“把日常生活的现成物品命名为艺术品,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看到这个解释,自己瞬间想到了法国画家——杜尚那以《泉》命名的小便池。当他把小便池送去展厅的刹那,小便池原有的实用价值早已消失殆尽。艺术的殿堂,崭新的视角、高雅的品味,诚然,小便池已与普通的生活用品区别开来,它被特异化、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它根本没能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因此,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正确的。 其四,“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随着高科技的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奠定了发展的平台。凭借手机、网络、电视等媒介载体,大量感官性、视像性、包装性为特征的虚拟化的审美文化现象应运而生。然而,当今日常生活的审美,并非都是“虚拟化”的状态,如时下炒的火热的iphone,人们对于iphone手机外壳的使用已经不仅仅限于保护手机这一单纯的目的,而融入了对各式各样手机外壳的审美欣赏。此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不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才特有的。早在社会发展的前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打破了审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界限。无论是精致实用的劳动工具、辉煌秀美的金钗珠簪、色彩斑斓的坛坛罐罐、瑰丽绚

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与艺术化生存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现象。“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到来, 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它不光涉及文艺学、美学等问题,也与当代大众群体的生存困境相联系。正如德国学者韦尔施所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包括“浅层的审美化”,又蕴含着“深层的审美化”。前者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一方面装饰美化了日常生活,使生活的外在形象充满审美的气息。另外,它也在促进大众文化的繁荣,促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以及提升人们的审美诉求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深层的审美化”更暗含着对主体精神追求和生存境遇的关怀。因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弥漫的时代里,随着审美泛化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审美的沉沦,日常生活中的大众主体在过分追求感官享乐的欲望满足中,丧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他们在当前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的盛行中,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因此,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就的大众主体感性异化的加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当代人的生存困境,我们应该秉持一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文化批判意识,从价值立 场上,以一种精神的高度来审视当下审美的泛化与沉沦。可以...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ent of consumerism,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has become a widely recognized cultural phenomenon.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the

初中数学最新-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教案 精品

22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定义、命题的概念. 2.能分清命题的组成,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学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 【情感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命题的概念及真假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阅读新华社酒泉2018年6月11日这篇报导: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6月11日上午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执行多天飞行任务.按计划,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行在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为200千

米,远地点高度为34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千米的圆轨道. 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 (2)什么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什么叫做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某一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 【教学说明】用熟悉的背景和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入,为下面给出定义的概念得以顺理成章.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定义 问题1:从以上两个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是定义吗?并举例说明. 【教学说明】通过思考、归纳得出定义的概念,并利用学生举例的形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归纳结论】证明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2.命题 问题2: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做了判断?哪些没有?与同学们交流. (1)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直角;

审美日常生活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殷红仙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美的本质是人在历史性劳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美蕴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着美的存在。同时人类也在劳动中创造着美。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激情、欢娱、痛苦、和性爱也都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蕴涵着社会生活本质规律和人们理想愿望,并给人以美的享受。“审美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是真和善的统一。从原理上说,审美是求真能力和求善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处处都能体验美的存在,人的审美“想象”和审美“直觉”等历史地形成感知方式来自由的构造、体验对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的只把具像的事物认知为美。对美的本身并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审美生活日常化”这个话题近年来开始在国内流行。那吗?什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个人修养与美育教育 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的途径才能实现。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因此,我们说个人的修养是与美育教育分不开的。在文革时期教育只是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恰恰忽视了美的发展。认为美育教育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被否定。从而使人们对美是什么产生了误区,有些人

甚至对美与丑的事物无法区分。这样就有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出现,导致我们常常会听到此人缺乏修养之类的话频频出现。什么是修养?修养就是在思想上、学问及控制情绪方面有相当的能力。通过对修养的解释不难看出,修养与教育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在德、智、体、美任何一面缺失都会影响个人的修养。同样在日常生活审美的视角中就会出现偏差。孔子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可见孔子自己也是很重视外表的美的。 日常审美的意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现今国内流行的话题,这一现象是于西方后现代理论影响和当今日常社会生活的发展背景相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华丽的装修、精美的包装、美丽的服装以及高档奢侈品所充实。人们的审美体验只是在视觉中产生的愉悦,但在真正意义上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专业:语言学姓名:朱冬雪学号:F13201049 指导老师: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摘要:在物质世界极度丰富的今天,物质文化的兴起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正统的文化和艺术,日常生活也正以审美化的姿态向人们展现出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理论已有一些卓有成见的学术结论,但这一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它自身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发展艺术审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韦尔施区分出两种审美化:浅表审美化和深层审美化。威尔士强调,“审美化的重要性不在于“美”,而在于其“可塑性和虚拟性”。.威尔士的深层审美化强调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中审美物质化的同时对愈识及现实理解等非物质因家的审美化。浅表审美化指物品的装饰、包装、外表的美化,以及流于表层的审美现象。深层审美化指的是:“审美过程不仅包裹了业已完成的、给定的物质,而且甚至决定了它们的结构,不光影响它们的外表,而且甚至影响其内核。”浅表审美化是不难理解的,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琳琅满目的物质外壳既可理解为浅表审美化,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追求不再是局限于其实用价值反而是更注重商品外在的审美价值,衣服除了遮羞御寒之外修身美体的功能是现代人们追求的重点,房屋的除了遮风挡雨之外,其内在的装饰装潢也是现代人生活的追求。如此种种,都说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中的浅表审美化已成为当今人们生活追求。而对深层审美化的理解人们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和困惑,在盲目追求物质外化的同时也有一批人同样重视审美表层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建筑物的外在设计是追求美观的需要,而外在设计在展现美感的同时也表达着一定的意义,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只看到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忽视了隐藏在其中的文化蕴涵。 中国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和讨论场域,大多源于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文中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做了一些详细的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是指“一战”以来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等艺术类亚文化。这些艺术流派一方面大肆攻击艺术光环的神圣性,对陈列于博物馆或美术馆的高雅艺术品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又将日常生活用品、偶发事件、即兴表演和身体活动等纳入艺术审美领域,宣称艺术无处不在,从而试图彻底跨越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固有界限。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就是这类艺术理念的完美注脚。这种反叛传统艺术风格、打破既定艺术范式的全新艺术观念,实际上源于战争带给艺术家们的恐惧和创伤———残忍的战争、无情的杀戮,令他们对支撑现代社会文明的理性与道德产生普遍的怀疑,进而借助有悖传统的艺术举动,以表达对现代性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

美学发展新趋势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摘要:近年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我国掀起了一阵热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鸣。本文主要谈及一些主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在中国的表征以及国内学界对此的主要争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按照时兴的说法是,“与西方社会相似,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它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与审美活动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审美、文艺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审美与艺术活动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也不再局限在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它借助现代传媒,特别是电视普及化、‘民主化’了,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1】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消费主义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命题引介到中国,至今已历十数载。①尽管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发生的各种争论此起彼伏,一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或不置可否,但当代中国社会日益明显的消费主义文化表征和审美泛化的事实,却也使得“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现实层面上日趋澄明,因而讨论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资源主要是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和韦尔施的《重构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e)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间隔,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一、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者,在其代表性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他着重从三个维度来谈论“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日常生活泛艺术化”

摘要:论文对中国学界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反思涉及到“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本身,重点展开则在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基本表征,以及汉语学界所谓“美学”学科两个层面。 关键词:日常生活泛艺术化;中产阶级;新型文化媒介人;审美;艺术哲学 自陶东风先生2000年在扬州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来,中国学界对其所展开的讨论已持续了八年之久。这种讨论还逻辑地引发了对中国现代美学、文艺美学学科理论的再反思。总观这些讨论与反思,笔者认为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尚需深入思考:第一,用“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来表征(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相关实践恰当吗?第二,中国当代社会所发生的“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基本表征到底是什么?第三,对于汉语学界的所谓“美学”学科,我们到底应该从何处着手进行反思?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已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泛艺术化”符号》①一文中进行了清理,并在清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新命题。对于后面两个问题,笔者力图尝试性地在本文中作出梳理与阐释,同时由于学识所限,也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一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基本表征反思 其实,笔者在此想问的是“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及实践”这个中国学界长期以来未曾较好解决的问题,就本节所涉论题来说,就是“日常生活泛艺术化”与中国文化结构、社会历史语境本身的纠结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清理,从而使中国本土的“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基本特征未彰显出来。相关论述多是对西方理论较为简单的梳理与演绎,或者化用西方理论搔痒似的谈论中国问题与实践(当然也不乏作得较好的先行者)。 提到中国本土“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基本表征,有两个问题值得再思考:第一,“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主体是“中产阶级”吗?第二,中国当代社会“日常生活泛艺术化”实践的状况到底是怎样的? (一) 第一个问题不仅涉及“中产阶级”(middle class)这个西方外来概念的界定,而且关涉到上述第二个问题。 对于“中产阶级”的专业研究,主要发生在经济学界与社会学界,使用则包括文艺界。综观他们的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使用的模型与评价标准很不统一,得出的结论也不太一致。在此,笔者无意也无力作出类似的政治学或文化学的新探讨,而在意于他们的研究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李路路、李升两学者基于“再分配→市场”转型的二元分析框架,把中产阶级分为“内源中产阶级”与“外生中产阶级”两种类型,前者更多延续再分配体制特征,后者则主要在市场化的体制中产生。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对这两种类型在“代际延续性”、“政治意识”和“消费意识”三个方面的特征的分析,指出它们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表现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中国中产阶级不同的社会功能,暗示着中国中产阶级群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群体”②。在文中,他们还用统计数据表明,当代中国“内源中产阶级”的比率(81. 6% )明显高于“外生中产阶级”(18.4% ),前者居于高收入层的比率也比较高。李培林、张翼两学者的分析则是问题大于结论③。他们以对中国目前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影响较大的三个指标(收入水平、职业类别和教育资本)作为测量指标,把符合这三个指标的人群定义为“核心中产阶级”,符合其中两个指标的定义为“半核心中产阶级”,符合一个指标的定义为“边缘中产阶级”。统计分析显示,“核心中产阶级”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2%,“半核心中产阶级”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