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研究

一、对“圆锥曲线”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圆锥曲线”知识结构

圆锥曲线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安排在选修课程的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之中.

知识结构图:

圆锥曲线研究的图形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图形. 虽然在初中阶段学习函数的时候,同学们听说过抛物线、双曲线的名词,当时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直观的感受. 从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教师的授课,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叫做抛物线;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告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并且是以坐标轴为渐近线的.

对于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双曲线学生的认识仍然是一片空白. 只有学习了本单元内容之后,学生才会对圆锥曲线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本讲从轨迹方程的角度研究圆锥曲线.首先给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依据定义推导他们的方程,在此基础上,依据他们的方程研究三种曲线的几何性质.

虽然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属于平面图形,但是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很难研究的透彻.解析几何学科的特点和优越性从这个研究过程中开始有强烈的显现.在此之前用代数的方法研究直线和圆的教学,从学习方法上来说,为本讲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区别在于,尽管同样是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在研究直线与圆的阶段,平面几何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应用,利用了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有时可以

使得运算过程得到简化.

选修系列1和选修2系列对于教学的要求上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点:选修系列1中没有曲线与方程这一节的要求.这样安排教学要求的目的是,对于学习选修系列1的同学从理论的学习要求做了适当的降低.只要求直观的解决问题,直观的认识具体曲线的定义、性质.第二点是选修系列1中没有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教学内容,对于这一点的要求不同,我们建议教师还是应该予以适当的补充.从目前的考试要求以及高考试题看,在文科数学试卷中,对于这个内容还是有要求的.但是不会要求太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侧重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开展讨论,其他的曲线讨论可以轻描淡写的处理,体现出选修系列1和选修系列2的区别.

(二)如何把握圆锥曲线的定义

圆锥曲线的定义有多种形式,教师应该尽量的了解和知道.椭圆的定义学生首先接触的都是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

为什么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称为圆锥曲线?教科书中有详细的说明.建议教师不要忽视其中的原委.有些试题还是在考查该项定义.

当看到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长时,学生应该联想到椭圆的定义,学生能否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引导和适当的例题是关键. (三)圆锥曲线不同形式的方程

在选修系列4教学要求中,选修4-4是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将增加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形式和极坐标形式.

虽然只是一种初步的、带有介绍形式的,建议教师还是抓住机会与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具体建议稍后再详细说明.

(四)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圆锥曲线的教学重点是:三种圆锥曲线的方程与性质.在此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解析几何学科的特点,以及如何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本讲与之前的研究所不同的是,之前研究的对象是学生熟知的图形,直线和圆.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从知识上学生没有感到有新的收获,没有获得直线与圆的新的几何性质.然而本章研究的曲线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对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认识几乎接近空白.什么取值范围、对称轴、对称中心、顶点、离心率、渐近线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研究之前,学生对于曲线的这些性质处于无知或者是朦胧的状态,学习之后成就感明显的高于直线与圆的学习.

圆锥曲线的难点是: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特别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有关的综合题目,学生感觉难度较大. 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综合题,题目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不像三角函数、立体几何题目的呈现方式那样单纯,可以从模仿入手. 对于学生来说,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模式化的东西相对少一些.

二、“圆锥曲线”的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错误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

(一)正确认识曲线的方程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由于焦点的位置不同,方程的形式相应的不同.椭圆按照焦点在x轴上和焦点在y轴上,相应的有两个标准方程;双曲线也是按照焦点在x轴上和焦点在y轴上,相应的有两个标准方程;而抛物线则是按照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焦点在x轴的负半轴上、焦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相应的有四个标准方程.

确定曲线的方程,就是根据条件确定方程中的参数的具体数值.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使用数学中常见的待定系数法,通常可以确定参数的数值,换一个角度来说,曲线方程的确定也是方程思想的应用.依据条件,找到参数适合的方程或方程组,从本质上来说,与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相同的.

(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培养

前面已经提到利用方程的思想确定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方程. 其他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本讲中也应该积极的渗透.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数、形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相切、相离.如何描述直线与椭圆相交?从“形”的角度说,直线与椭圆恰有一个公共点;如果从“数”的角度来描述,将直线的方程代入椭圆的方程,得到一个关于x的(或者是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方程的判别式应该为0. 化归思想的应用对于本讲内容来说也是很好的渗透的平台.

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本讲学习中,也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分类讨论

的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许多的分类在解题之前是不明确的,在解题的过程中,依据算法、算理的需求,对字母的取值限制进行讨论.

化归是数学中对能力要求较强的一种思想方法.所谓化归,就是将复杂的问题、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悉的问题.对于解析几何的综合性问题,我们建议将解题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设计解题方案、实施解题方案的两个过程.

(三)对于参数方程处理方式的建议

参数方程的学习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原则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补充.但是对于椭圆的参数方程,还是建议教师更具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补充.主要是对椭圆上的点的坐标可以表示为,特别是对于一些最值有关的问题解决还是有益处的.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文科)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I)卷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文科)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 程(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过已知双曲线-=1(b>0)的左焦点F1作⊙O2:x2+y2=4的两条切线,记切点为A,B,双曲线的左顶点为C,若∠ACB=120°,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考点】 2. (2分)(2018·石嘴山模拟) 已知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以 为直径的圆与双曲线渐近线的一个交点为,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A . B . C . D . 【考点】 3. (2分) (2019高二上·四川期中) 已知圆:(为圆心),点,点 是圆上的动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交线段于点,则动点的轨迹是() A . 两条直线 B . 椭圆 C . 圆 D . 双曲线 【考点】 4. (2分) (2017高二下·新疆开学考) 过椭圆的左焦点F1作直线l交椭圆于A,B两点,F2是椭圆右焦点,则△ABF2的周长为() A . 8

B . 4 C . 4 D . 【考点】 5. (2分)(2017·常德模拟) 已知双曲线C: =1(a>0,b>0)的渐近线方程为y=± x,则双曲线C的离心率为() A . B . C . D . 【考点】 6. (2分)“”是“直线与圆相切”的() A .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 充分必要条件 D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 7. (2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考点】 8. (2分) (2019高二下·南山期末) 直线l过点且与双曲线仅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条. A . 1 B . 2

圆锥曲线综合试题(全部大题目)含答案

1. 平面上一点向二次曲线作切线得两切点,连结两切点的线段我们称切点弦.设过抛物线 22x py =外一点00(,)P x y 的任一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个交点为C 、D ,与抛物线切点弦AB 的交点为Q 。 (1)求证:抛物线切点弦的方程为00()x x p y y =+; (2)求证:112|||| PC PD PQ +=. 2. 已知定点F (1,0),动点P 在y 轴上运动,过点P 作PM 交x 轴于点M ,并延长MP 到点N ,且.||||,0PN PM PF PM ==? (1)动点N 的轨迹方程; (2)线l 与动点N 的轨迹交于A ,B 两点,若304||64,4≤≤-=?AB OB OA 且,求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3. 如图,椭圆13 4: 2 21=+y x C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 、B ,P 为双曲线134:222=-y x C 右支上(x 轴上方)一点,连AP 交C 1于C ,连PB 并延长交C 1于D ,且△ACD 与△PCD 的面积 相等,求直线PD 的斜率及直线CD 的倾斜角. 4. 已知点(2,0),(2,0)M N -,动点P 满足条件||||PM PN -=记动点P 的轨迹为W . (Ⅰ)求W 的方程;

(Ⅱ)若,A B 是W 上的不同两点,O 是坐标原点,求OA OB ?的最小值. 5. 已知曲线C 的方程为:kx 2+(4-k )y 2=k +1,(k ∈R) (Ⅰ)若曲线C 是椭圆,求k 的取值范围; (Ⅱ)若曲线C 是双曲线,且有一条渐近线的倾斜角是60°,求此双曲线的方程; (Ⅲ)满足(Ⅱ)的双曲线上是否存在两点P ,Q 关于直线l :y=x -1对称,若存在,求出过P ,Q 的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6. 如图(21)图,M (-2,0)和N (2,0)是平面上的两点,动点P 满足: 6.PM PN += (1)求点P 的轨迹方程; (2)若2 ·1cos PM PN MPN -∠=,求点P 的坐标. 7. 已知F 为椭圆22221x y a b +=(0)a b >>的右焦点,直线l 过点F 且与双曲线 12 2 2=-b y a x 的两条渐进线12,l l 分别交于点,M N ,与椭圆交于点,A B . (I )若3 MON π∠= ,双曲线的焦距为4。求椭圆方程。 (II )若0OM MN ?=(O 为坐标原点),1 3 FA AN =,求椭圆的离心率e 。

(完整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圆锥曲线 一、考点(限考)概要: 1、椭圆: (1)轨迹定义: ①定义一:在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椭圆,两定点是焦点,两定点间距离是焦距,且定长2a大于焦距2c。用集合表示为: ; ②定义二:在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个常数e,那么这个点的轨迹叫做椭圆。其中定点叫焦点,定直线叫准线,常数是离心 率用集合表示为: ; (2)标准方程和性质:

注意:当没有明确焦点在个坐标轴上时,所求的标准方程应有两个。 (3)参数方程:(θ为参数); 3、双曲线: (1)轨迹定义: ①定义一:在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两定点是焦点,两定点间距离是焦距。用集合表示为: ②定义二:到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个常数e,那么这个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其中定点叫焦点,定直线叫准线,常数e是离心率。 用集合表示为:

(2)标准方程和性质: 注意:当没有明确焦点在个坐标轴上时,所求的标准方程应有两个。

4、抛物线: (1)轨迹定义:在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定点是焦点,定直线是准线,定点与定直线间的距离叫焦参数p。用集合表示为 : (2)标准方程和性质: ①焦点坐标的符号与方程符号一致,与准线方程的符号相反;②标准方程中一次项的字母与对称轴和准线方程的字母一致;③标准方程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坐标轴,有别于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

二、复习点睛: 1、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结构: 2、椭圆各参数间的关系请记熟“六点六线,一个三角形”,即六点:四个顶点,两个焦点;六线:两条准线,长轴短轴,焦点线和垂线PQ;三角形:焦点三角形。则椭圆的各性质(除切线外)均可在这个图中找到。

专题圆锥曲线(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专题讲座)

数学专题复习系列 圆锥曲线 一、知识结构 1.方程的曲线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 )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那么这个方程叫做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 做方程的曲线. 点与曲线的关系 若曲线C 的方程是f(x,y)=0,则点P 0(x 0,y 0)在曲线C 上?f(x 0,y 0)=0; 点P 0(x 0,y 0)不在曲线C 上?f(x 0,y 0)≠0 两条曲线的交点 若曲线C 1,C 2的方程分别为f 1(x,y)=0,f 2(x,y)=0,则 f 1(x 0,y 0)=0 点P 0(x 0,y 0)是C 1,C 2的交点? f 2(x 0,y 0) =0 方程组有n 个不同的实数解,两条曲线就有n 个不同的交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曲线就没有 交点. 2.圆 圆的定义 点集:{M ||OM |=r },其中定点O 为圆心,定长r 为半径. 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圆心在c(a,b),半径为r 的圆方程是 (x-a)2+(y-b)2=r 2 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r 的圆方程是 x 2+y 2=r 2 (2)一般方程 当D 2+E 2 -4F >0时,一元二次方程 x 2+y 2 +Dx+Ey+F=0 叫做圆的一般方程,圆心为(-2D ,-2E ,半径是2 4F -E D 22+.配方,将方程x 2 +y 2 +Dx+Ey+F=0化为 (x+2D )2+(y+2 E )2=44F -E D 22+ 当D 2 +E 2 -4F=0时,方程表示一个点 (-2D ,-2 E ); 当D 2 +E 2-4F <0时,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已知圆心C(a,b),半径为r,点M 的坐标为(x 0,y 0),则

高考文科数学真题大全圆锥曲线老师版

试题解析:(Ⅰ)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2 213x y +=.所以3a =,1b =,2c =.所以椭圆C 的 离心率6 3 c e a = = . (Ⅱ)因为AB 过点(1,0)D 且垂直于x 轴,所以可设1(1,)A y ,1(1,)B y -. 直线AE 的方程为11(1)(2)y y x -=--.令3x =,得1(3,2)M y -. 所以直线BM 的斜率11 2131 BM y y k -+= =-. 17.(2015年安徽文)设椭圆E 的方程为22 221(0),x y a b a b +=>>点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 为(,0)a ,点B 的坐标为(0,b ),点M 在线段AB 上,满足2,BM MA =直线OM 的斜率为510 。 (1)求E 的离心率e; (2)设点C 的坐标为(0,-b ),N 为线段AC 的中点,证明:MN ⊥AB 。 ∴a b 3 231=5525451511052 222222=?=?=-?=?e a c a c a a b (Ⅱ)由题意可知N 点的坐标为(2,2b a -)∴a b a b a a b b K MN 56 65232213 1==-+=

a b K AB -= ∴1522-=-=?a b K K AB MN ∴MN ⊥AB 18.(2015年福建文)已知椭圆22 22:1(0)x y E a b a b +=>>的右焦点为F .短轴的一个端点为M ,直线 :340l x y -=交椭圆E 于,A B 两点.若4AF BF +=,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不小于 4 5 ,则椭圆E 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 ) A . 3(0, ]2 B .3(0,]4 C .3[,1)2 D .3[,1)4 1 19.(2015年新课标2文)已知双曲线过点() 4,3,且渐近线方程为1 2 y x =±,则该双曲线的标 准方程为 .2 214 x y -= 20.(2015年陕西文)已知抛物线22(0)y px p =>的准线经过点(1,1)-,则抛物线焦点坐标为( B ) A .(1,0)- B .(1,0) C .(0,1)- D .(0,1) 【解析】试题分析:由抛物线22(0)y px p =>得准线2 p x =- ,因为准线经过点(1,1)-,所以2p =, 所以抛物线焦点坐标为(1,0),故答案选B 考点:抛物线方程. 21.(2015年陕西文科)如图,椭圆22 22:1(0)x y E a b a b +=>>经过点(0,1)A -,且离心率为22. (I)求椭圆E 的方程;2 212 x y +=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专题-理科

圆锥曲线专题 【考纲要求】 一、直线 1.掌握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点法向式方程、点斜式方程,认识坐标法在建立形与数的关 系中的作用; 2.会求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理解方程中字母系数表示斜率和截距的几何意义:懂得一元二 次方程的图像是直线; 3.会用直线方程判定两条直线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方向向量、法向量); 4.会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和夹角,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二、圆锥曲线 1.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并能由此利用代数方法判定点是否在曲线上,以 及求曲线交点; 2.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并理解上述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标准方程的 推导过程; 3.理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有关概念及简单的几何特性,掌握求这些曲线方程的基本 方法,并能根据曲线方程的关系解决简单的直线与上述曲线有两个交点情况下的有关问题; 4.能利用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判定,确定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 解析法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知识导图】【精解名题】 一、弦长问题 例1 如图,已知椭圆 2 21 2 x y +=及点B(0, -2),过点B引椭圆的割线(与椭圆相交的直线)BD与椭圆交于C、D两点 (1)确定直线BD斜率的取值范围 (2)若割线BD过椭圆的左焦点 12 ,F F是椭圆的右焦点,求 2 CDF ?的面积 y x B C D F1F2 O

二、轨迹问题 例2 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O ,O 是坐标原点,点A 在线段MN 上移动,x=4,y=t (33)t -≤≤上移动,点C 在双曲线 22 1169 x y -=上移动,求点B 的轨迹方程 三、对称问题 例3 已知直线l :22 2,: 1169 x y y kx C =++=,问椭圆上是否存在相异两点A 、B ,关于直线l 对称,请说明理由 四、最值问题 例4 已知抛物线2 :2()C x y m =--,点A 、B 及P(2, 4)均在抛物线上,且直线PA 与PB 的倾斜角互补 (1)求证:直线AB 的斜率为定值 (2)当直线AB 在y 轴上的截距为正值时,求ABP ?面积的最大值 五、参数的取值范围 例5 已知(,0),(1,),a x b y → → == ()a → +⊥()a → - (1)求点P (x, y )的轨迹C 的方程 (2)直线:(0,0)l y kx m k m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且在以点D (0,-1)为圆 心的同一圆上,求m 的取值范围 六、探索性问题 例6 设x, y ∈R ,,i j →→ 为直角坐标平面内x, y 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若向量 (2)a x i y j → →→=++,且(2)b x i y j →→→=+-且8a b →→ += (1)求点M (x, y )的轨迹方程 (2)过点(0,3)作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设OP OA OB → → → =+,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 ,使得四边形OAPB 是矩形?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详解【免费】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 结论+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以下方法: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r 1+r 2=2a 。第二定义中,r 1=ed 1 r 2=ed 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a r r 221=-,当r 1>r 2时,注意r 2的最小值为c-a :第二定义中,r 1=ed 1,r 2=ed 2,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 1,y 1),B(x 2,y 2),弦AB 中点为M(x 0,y 0),将点A 、B 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02 020=+k b y a x 。 (2))0,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l 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02 020=-k b y a x (3)y 2 =2px (p>0)与直线l 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2y 0k=2p,即y 0k=p. 【典型例题】 例1、(1)抛物线C:y 2 =4x 上一点P 到点A(3,42) (2)抛物线C: y 2 =4x 上一点Q 到点B(4,1)与到焦点F 的距离和最小,则点分析:(1)A 在抛物线外,如图,连PF ,则PF PH =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结论(最完美版本)

椭 圆 1. 点P 处的切线PT 平分△PF 1F 2在点P 处的外角. 2. PT 平分△PF 1F 2在点P 处的外角,则焦 点在直线PT 上的射影H 点的轨迹是以 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 点. 3. 以焦点弦PQ 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离. 4. 以焦点半径PF 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5. 若000(,)P x y 在椭圆22 221x y a b +=上,则过0 P 的椭圆的切线方程是00221x x y y a b +=. 6. 若000(,)P x y 在椭圆22 221x y a b +=外 ,则过 Po 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 1、P 2,则切点弦P 1P 2的直线方程是 00221x x y y a b +=. 7. 椭圆22 221x y a b += (a >b >0)的左右焦点 分别为F 1,F 2,点P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12F PF γ∠=,则椭圆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1 2 2tan 2 F PF S b γ ?=. 8. 椭圆 22 22 1x y a b +=(a >b >0)的焦半径公式: 10||MF a ex =+,20||MF a ex =-(1(,0)F c - , 2(,0)F c 00(,)M x y ). 9. 设过椭圆焦点F 作直线与椭圆相交 P 、 Q 两点,A 为椭圆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 和AQ 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 的椭圆准线于M 、N 两点,则MF ⊥NF. 10. 过椭圆一个焦点F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 两点P 、Q, A 1、A 2为椭圆长轴上的顶 点,A 1P 和A 2Q 交于点M ,A 2P 和A 1Q 交于点N ,则MF ⊥NF. 11. AB 是椭圆22 221x y a b +=的不平行于对称轴 的弦,M ),(00y x 为AB 的中点,则 2 2OM AB b k k a ?=-, 即0 20 2y a x b K AB -=。 双曲线 1. 点P 处的切线PT 平分△PF 1F 2在点P 处的内角. 2. PT 平分△PF 1F 2在点P 处的内角,则焦点在直线PT 上的射影H 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PQ 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4. 以焦点半径PF 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内切:P 在右支;外切:P 在左支) 5. 若000(,)P x y 在双曲线22 221x y a b -=(a >

高中数学解题策略专题精编--圆锥曲线

高中数学解题策略专题--圆锥曲线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是解析几何解答题的主要题型,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欲更快地解题,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1)条件或目标的等价转化;(2)对于交点坐标的适当处理。 一、条件或目标的认知与转化 解题过程是一系列转化过程,解题就是要将所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转化的基础是——认知已知、目标的本质和联系。有了足够的认知基础,我们便可化生为熟或化繁为简。 1、化生为熟 化生为熟是解题的基本策略。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中,弦长问题及弦中点问题是两类基本问题。因此,由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引出的线段间的关系问题,要注意适时向弦长或弦中点问题转化。 (1)向弦中点转化 例1.已知双曲线 =1(a>0,b>0)的离心率,过点A(0,-b)和B(a,0)的直线与原点间的距离为(1)求双曲线方程; (2)若直线(km≠0)与双曲线交于不同两点C、D,且C、D两点都在以A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求m的取值范围。 略解:(1)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2)由消去y得: 由题意知,当时,① 设中点 则C、D均在以A为圆为的同一圆上 又 ∴② 于是由②得③ 由②代入①得,解得m<0或m>4 ④ 于是综合③、④得所求m的范围为 (2)向弦长转化

例2.设F是椭圆的左焦点,M是C1上任一点,P是线段FM上的点,且满足 (1)求点P的轨迹C2的方程; (2)过F作直线l与C1交于A、D两点,与C2交点B、C两点,四点依A、B、C、D顺序排列,求使成立的直线l 的方程。 分析:为避免由代换引发的复杂运算,寻觅替代的等价条件:设弦AD、 BC的中点分别为O1、O2,则,故,据此得于是,所给问题便转化为弦长与弦中点问题。 略解:椭圆C1的中心点P分所成的比λ=2。 (1)点P的轨迹C2的方程为 (2)设直线l的方程为① ①代入椭圆C1的方程得, 故有故弦AD中点O1坐标为 ②①代入椭圆C2的方程得,又有故弦BC中点O2坐标为, ③∴由②、③得④ 注意到⑤ 于是将②、③、④代入⑤并化简得:由此解得。 因此,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 2.化繁为简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因此,解答解析几何问题有这样的感受:解题方向或途径明朗,但目标难以靠近或达到。解题时,理论上合理的思路设计能否在实践中得以实现?既能想到,又能

高二数学圆锥曲线专题((文科)

高二数学(文科)专题复习(十二)圆锥曲线 一、选择题 1. 设双曲线以椭圆19 252 2=+y x 长轴的两个端点为焦点,其准线过椭圆的焦点,则双曲线的渐近线的斜率为( ) A.2± B.34± ?C.2 1± D.4 3 ± 2. 过抛物线x y 42 =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 、B 两点,它们的横坐标之和等于5,则这样的直线( ) A.有且仅有一条 B.有且仅有两条 C.有无穷多条 D.不存在 3.从集合{1,2,3…,11}中任选两个元素作为椭圆方程122 22=+n y m x 中的m 和n,则能组 成落在矩形区域B ={(x ,y)| |x |<11且|y|<9}内的椭圆个数为( )?? A.43 B. 72 C. 86 D. 90 4. 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 1、、F2,过F 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 1P F2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 2 (B )12 (C)2 1 5. 已知双曲线22 163 x y -=的焦点为1F 、2F ,点M 在双曲线上且1MF x ⊥轴,则1F 到直 线2F M 的距离为( ) (A) ?(B ) (C) 65?(D) 5 6 6.已知双曲线22a x -22 b y =1(a >0,b >0)的右焦点为F ,右准线与一条渐近线交于点A, △OAF的面积为2 2 a (O 为原点),则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 )

7.直线y=x +b (b ≠0)交抛物线2 12 y x =于A、B 两点,O 为抛物线的顶点,OA OB ?=0,则b =_______. 8.椭圆22 1mx ny +=与直线10x y +-=相交于,A B 两点,过AB 中点M与坐标原点的 直线的斜率为 2,则m n 的值为 9.过抛物线2 4y 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若 12y y +=则AB 的值为 10.以下四个关于圆锥曲线的命题中: ①设A 、B为两个定点,k 为非零常数,||||PA PB k -=,则动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 ②过定圆C上一定点A作圆的动点弦AB,O为坐标原点,若1 (),2 OP OA OB =+则动点P 的轨迹为椭圆; ③方程02522=+-x x 的两根可分别作为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 ?④双曲线 135 192522 22=+=-y x y x 与椭圆有相同的焦点.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为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三、解答题 11.抛物线顶点在原点,它的准线过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 的一个焦点,且抛 物线与双曲线的一个交P( 3 2 点,求抛物线和双曲线方程。 12.已知抛物线y2 =2px (p>0)的焦点为F,A 是抛物线上横坐标为4、且位于x 轴上方的点,A 到抛物线准线的距离等于5,过A 作AB 垂直于y 轴,垂足为B,OB 的中点为M.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专题

高三数学-圆锥曲线知识点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平面内的动点P(x,y)到一个定点F(c,O)的距离与到不通过这个定点的一条定直线I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常数e(e >0),则动点的轨迹叫 做圆锥曲线。其中定点F(c,0)称为焦点,定直线I称为准线,正常数e称为离心率。当0v e< 1时,轨迹为椭圆;当e=1时,轨迹为抛物线;当e> 1时,轨迹为双曲线。

两点,则MFL NF. 1、点P 处的切线PT 平分△ PFF 2在点P 处的内角. 2、PT 平分△ PF 1F 2在点P 处的内角,则焦点在直线 PT 上的射影H 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两个端点 3、以焦点半径PF 为直径的圆必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 相切.(内切:P 在右支;外切:P 在左支) 1 (a >o,b > o )上,则过F O 的双曲线的切线方程是 ^2 a b 2 2 2 t — (1)等轴双曲线:双曲线 x y a 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 y x ,离心率e , 2 . (2)共轭双曲线:以已知双曲线的虚轴为实轴, 2 实轴为虚轴的双曲线,叫做已知双曲线的共轭双曲线.笃 a 2 2 y_ 互为共轭双曲线,它们具有共同的渐近线: 2 L o . b 2 (3)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 2 y b 2 2 0)的渐近线方程为笃 a 2 y o 如果双曲线的渐近线为 b 2 0时,它的双曲 2 线方程可设为二 2 a 0). 1. 点P 处的切线PT 平分△ PF1F2在点P 处的外角. 2. 以焦点半径PF1为直径的圆必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3. P o (X o ,y o )在椭圆 2 y 2 1上,则 过 P o 的椭圆的切线方程是 2 a x °x y o y 1 b 2 4. P 0( x o , y 0) 在椭圆 2 y 2 1夕卜, 则过 P 0 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为 P 、 P 2,则切点弦P 1P 2的直线方程是 辱 ^2 1. a b 5. 2 再 1 (a > b > 0)的焦半径公式 b 2 | MF i | a ex o , | MF 2 | ex o ( F i ( c,0) , F 2(C ,0) M(X o ,y 。)). 6. 设过椭圆焦点F 作直线与椭圆相交P 、Q 两点,A 为椭圆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 AP 和AQ 分别交相应于焦点 F 的椭圆准线于 M N 7. 过椭圆一个焦点 F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 P 、Q, A 1、A 为椭圆长轴上的顶点, AiP 和AQ 交于点 M AP 和AQ 交于点N,贝U MF 丄NF. 8. 2 x AB 是椭圆— 2 a 2 y_ b 2 1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 M (x o , y o )为AB 的中点,贝U k OM k AB b 2 二,即 K AB a b 2X o 2 a y o 9. 若P o (x o ,y o )在椭圆 -H-* 2 y x )x y o y 2 1内,则被Po 所平分的中点弦的方程是 与 乎 2 X 。 __2 a y 。2 b 2 2 2 x y 4、若P o (X o ,y 。)在双曲线r 2 a b 1. 【备注1】双曲线: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综合题型归纳解析

圆锥曲线综合题型归纳解析 【知识点精讲】 一、定值问题 解析几何中定值问题的证明可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证明过程可总结为“变量——函数——定值”,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变量——选择适当的量为变量; (2)函数——把要证明为定值的量表示成变量的函数; (3)定值——化简得到函数的解析式,消去变量得到定值。 求定值问题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1)从特殊情况入手,求出定值,在证明定值与变量无关; (2)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值。 二、求最值问题常用的两种方法 (1)几何法:题中给出的条件有明显的几何特征,则考虑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解决。 (2)代数法:题中给出的条件和结论的几何特征不明显,则可以建立目标函数,在求该函数的最值。求函数的最值常见的方法有基本不等式法、单调性法、导数法、和三角换元等,这是代数法。 三、求定值、最值等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三重视” (1)重视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优先考虑); (2)重视曲线的几何特征特别是平面几何的性质与方程的代数特征在解题中的作用; (3)重视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涉及弦长、中点要用)。 四、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根据已知条件及题目要求建立等量或不等量关系,再求参数的范围。 题型一、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思路提示】解决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问题要把几何特征转化为向量关系,并把向量用坐标表示。常见的应用有如下两个: (1)用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的问题: ①直角12120a b x x y y ?=+=r r g ; ②钝角10||||a b a b ?-<= == r r r r g r r g 。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解题技巧总结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解题 技巧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解圆锥曲线问题的常用方法大全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r 1+r 2=2a 。第二定义中,r 1=ed 1 r 2=ed 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a r r 221=-,当r 1>r 2时,注意r 2的最小值为c-a :第二定义中,r 1=ed 1,r 2=ed 2,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 1,y 1),B(x 2,y 2),弦AB 中点为M(x 0,y 0),将点A 、B 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 020 20=+k b y a x 。 (2))0,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l 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02 020 =-k b y a x (3)y 2=2px (p>0)与直线l 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有2y 0k=2p,即y 0k=p. 【典型例题】 例1、(1)抛物线C:y 2=4x 上一点P 到点A(3,42)与到准线的距离和最小,则点 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C: y 2=4x 上一点Q 到点B(4,1)与到焦点F 分析:(1)A 在抛物线外,如图,连PF ,则PF PH =现,当A 、P 、F 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高考文科数学圆锥曲线专题复习

高三文科数学专题复习之圆锥曲线 知识归纳: 名 称 椭圆 双曲线 图 象 x O y x O y 定 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21,F F 的距离的和为 常数(大于21F F )的动点的轨迹叫椭 圆即a MF MF 221=+ 当2a ﹥2c 时,轨迹是椭圆, 当2a =2c 时,轨迹是一条线段 21F F 当2a ﹤2c 时,轨迹不存在 平面内到两定点21,F F 的距离的差的绝 对值为常数(小于21F F )的动点的轨 迹叫双曲线即122MF MF a -= 当2a ﹤2c 时,轨迹是双曲线 当2a =2c 时,轨迹是两条射线 当2a ﹥2c 时,轨迹不存在 标准 方 程 焦点在x 轴上时: 122 22=+b y a x 焦点在y 轴上时:122 22=+b x a y 注: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断焦点在哪一 坐标轴上 焦点在x 轴上时:122 22=-b y a x 焦点在y 轴上时:122 22=-b x a y 常数 c b a ,,的关 系 2 22b c a +=,0>>b a , a 最大, b c b c b c ><=,, 222b a c +=,0>>a c c 最大,可以b a b a b a ><=,, 渐近线 焦点在x 轴上时: 0x y a b ±= 焦点在y 轴上时:0y x a b ±= 抛物线:

图形 x y O F l x y O F l 方程 )0(22 >=p px y )0(22>-=p px y )0(22>=p py x )0(22>-=p py x 焦 点 )0,2 (p )0,2(p - )2,0(p )2,0(p - 准 线 2 p x -= 2p x = 2p y -= 2 p y = (一)椭圆 1. 椭圆的性质:由椭圆方程)0(122 22>>=+b a b y a x (1)范围:a x b -a ,x a ≤≤≤≤-,椭圆落在b y ±=±=a ,x 组成的矩形中。 (2)对称性:图象关于y 轴对称。图象关于x 轴对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原点叫椭圆的对称中心, 简称中心。x 轴、y 轴叫椭圆的对称轴。从椭圆的方程中直接可以看出它的范围,对称的截距。 (3)顶点:椭圆和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椭圆共有四个顶点:)0,(),0,(2a A a A -,),0(),,0(2b B b B -。加两焦点)0,(),0,(21c F c F -共有六个特殊点。21A A 叫椭圆的长轴,21B B 叫椭圆的短轴。长分别为b a 2,2。b a ,分别为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椭圆的顶点即为椭圆与对称轴的交点。 (4)离心率: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a c e = ?2)(1a b e -=。10<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综合--求轨迹方程

圆锥曲线综合--求轨迹方程 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圆锥曲线综合--求轨迹方程 求轨迹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 (2)代入求轨法(坐标平移法或转移法):若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 1,y 1)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 1,y 1) 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 、y 的代数式表示x 1、y 1,再将x 1、y 1带入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3)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x 、y 之间的关系,构成F(x,y)=0,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 (4)待定系数法:所求曲线是所学过的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曲线的方程, 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可 (5)参数法:当动点P (x,y )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 、y 均 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1、(1)一动圆过定点)0,1(A 且与定圆16)1(2 2 =++y x 相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2)又若定点)0,2(A 定圆为4)2(22 =++y x 呢? 2、△ABC 中,B (-3,8)、C (-1,-6),另一个顶点A 在抛物线y 2=4x 上移动,求此三角形重心G 的轨迹方程.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2,{},2,{-=+=y x y x 8=+。求动点),(y x M 的轨迹C 的方程; 一、填空: 1.平面内到点A (0,1)、B (1,0)距离之和为2的点的轨迹为 2.已知M (-2,0)、N (2,0),动点P 满足|PM |-|PN |=4,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 3.已知lg(2),lg |2|,lg(16)x y x -成等差数列,则点(,)P x y 的轨迹方程 __ 4.P 是椭圆15 92 2=+y x 上一点,过P 作其长轴垂线,M 是垂足,则PM 中点轨迹方程为______ 5.点M 到F (3,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x+4=0 的距离小1,则点M 的轨迹方程是 6.动点p 与定点A(-1,0), B(1,0)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1,则p 点的轨迹方程是 。 7、动圆与x 轴相切,且被直线y=x 所截得的弦长为2,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 8、倾斜角为 4 π 的直线交椭圆42 x +y 2=1于A 、B 两点,则线段AB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9、理)两条直线ax+y+1=0和x -ay -1=0(a ≠±1)的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二、选择: 10、,a b 为任意实数,若(,)a b 在曲线(,)0f x y =上,则(,)b a 也在曲线(,)0f x y =上,那么曲线(,)0f x y =的几何特征是( ) (A )关于x 轴对(B )关于y 轴对称 (C )关于原点对称 (D )关于直线x -y =0对称 11、方程2 2 2 2 (1)0x x y ++-=的图象是( ) (A )y 轴或圆(B )两点(0,1)与(0,-1)(C )y 轴或直线y =1±(D )答案均不对 12、若一动圆与两圆x 2+y 2=1, x 2+y 2-8x+12=0都外切,则动圆圆心的轨迹为: ( ) A 、抛物线 B 、圆 C 、双曲线的一支 D 、椭圆 三、解答 17、已知动点p 到定点F (1,0)和直线x=3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p 点的轨迹方程。 18、抛物线y 2=x +1,定点A (3,1),B 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 在AB 上满足 BP :P A =1:2,当点B 在抛物线上运动时,求点P 的轨迹方程并指出轨迹是什么曲线? 19、理)过原点作直线l 和抛物线642 +-=x x y 交于A 、B 两点,求线段AB 中点M 的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经典例题(含答案)

专题: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一) 【学习要点】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以下方法: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r 1+r 2=2a 。第二定义中,r 1=ed 1 r 2=ed 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a r r 221=-,当r 1>r 2时,注意r 2的最小值为c-a :第二定义中,r 1=ed 1,r 2=ed 2,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设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A(x 1,y 1),B(x 2,y 2),弦AB 中点为M(x 0,y 0),将点A 、B 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则 有 020 20=+k b y a x 。 (2))0,0(122 22>>=-b a b y a x 与直线l 相交于A 、B ,设弦AB 中点为M(x 0,y 0)

历年高考数学圆锥曲线第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数学试题圆锥曲线 一. 选择题: 1.又曲线22 221x y a b ==(a >0,b >0)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若P 为其上一点, 且|PF 1|=2|PF 2|,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B A.(1,3) B.(]1,3 C.(3,+∞) D.[)3,+∞ 2.(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 = 4x 上,那么点P 到点Q (2,-1)的距离与点P 到 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 A ) A. ( 41 ,-1) B. (4 1 ,1) C. (1,2) D. (1,-2) 3.如图所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在月球附近一点P 轨进入以月球球心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Ⅰ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 点第二次变轨进入仍以F 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Ⅱ绕月飞行,最终卫星在P 点第三次变轨进入以F 为圆心的圆形轨道Ⅲ绕月飞行,若用12c 和22c 分别表示椭轨道Ⅰ和Ⅱ的焦距,用12a 和22a 分别表示椭圆轨道Ⅰ和Ⅱ的长轴的长,给出下列式子: ①1122a c a c +=+; ②1122a c a c -=-; ③1212c a a c >; ④ 11c a <22 c a . 其中正确式子的序号是B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若双曲线22221x y a b -=(a >0,b >0)上横坐标为32 a 的点到右焦点的距离大于它 到左准线的距离,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B ) A.(1,2) B.(2,+∞) C.(1,5) D. (5,+∞) 5.已知1F 、2F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满足120MF MF ?=的点M 总在椭圆内部,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C A .(0,1) B .1 (0,]2 C . D . 6.已知点P 是抛物线22y x =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 到点(0,2)的距离与P 到该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 A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