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内容提要]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经济福利。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而应用福利经济学更是必须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福利经济学应用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政策措施。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就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书中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西方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早期的福利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社会幸福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庇古(A·C·Pigou)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①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家多从另一角度给福利经济学下定义。英国经济学家李特尔(I·M·D·Little)认为,“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当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aul A.Samuelson)给福利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①

①庇古:《福利经济学》,1932年英文版,第733页。

②李特尔:《福利经济学评述》,陈彪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04页。

①参见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第13版,第748页。

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状态?如何才能达到最优状态?其二是国民收入如何进行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由于资源的最优配置意味着“效率”,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意味着“公平”,所以“公平”与“效率”既是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目标,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标。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福利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如何实现公平与效率、以及在这二者之间如何进行权衡选择的一门学科。福利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途径,至于收入均等化是否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福利经济学家们仍然见仁见智,意见不一。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因此,福利经济学把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进行评价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福利经济学提出如何通过政府的作用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纠正这些缺陷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福利经济学试图利用他们所提出的道德标准和福利理论作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概括地说,福利经济学是从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市场经济国家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所应当采取的政策措施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20年代,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的需要,哲学中的一个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在耶利米·边沁和詹姆斯·穆勒等人的影响下逐渐流行了起来,并成为当时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中的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西方福利经济学也开始形成以效用主义为主的伦理道德传统。效用主义认为,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应该是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在这样做时,人们只考虑他个人的福利,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普遍的福利,或者应该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效用主义反对歪曲个人福利,反对把社会福利仅仅看作是国王、贵族和教会等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利益。

西方经济学中的这一伦理传统到了19世纪70年代边际主义革命时期被很快地丢弃了。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边际主义革命。革命引入了边际概念,

使西方经济学能够很容易地处理增量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形式也变得简洁优美。结果,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对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代价的论证和说明,整个西方经济学界被吸引到了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上,而伦理方面的问题却被丢在了一边。因此,虽然边际主义革命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促进了西方经济学对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使数学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但是,不可否认,边际主义革命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使西方经济学几乎变成了工程学,所有人都被假定为理性人,所有的西方经济学问题都成为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化,至于效用本身有什么性质、个人效用与其他人的效用以及与整个社会的效用有什么关系,则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都不去考虑,他们都成了地道的工程师。这样,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丢掉了伦理学的传统,福利问题不再被关注,西方福利经济学走入了低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初。

20世纪20年代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打破了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的沉寂。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出版了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重新受到重视,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在此基础上,庇古提出了两个福利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庇古还定量地分析了当时英国社会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税收等。

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其主要特征是:(1)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MaterialWelfare)问题的。(2)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这样的效用概念基本上等同于生产能力,如人的健康状况等,它与人的生产能力有关,进而与经济效率有关。因此,这样的效用概念是客观的。(3)继承了英国效用主义伦理学的传统,认为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是可以进行人际间比较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但是,旧福利经济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旧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理论为基础,而当时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

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们最为忌讳;等等。这些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引起了一场大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新福利经济学取代旧福利经济学。

当时大争论的焦点是关于经济学分析中要不要规范分析、要不要加入价值判断的问题。这场争论以罗宾斯的胜利而告终。罗宾斯(1932)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价值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规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罗宾斯的观点很快流行起来。不久,约翰·希克斯从帕累托的原始理论中发现了能够使福利经济学避免基数效用的思想——这就是对两个社会状态之间的福利进行比较的思想——并把它加以重新表述,成为了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帕累托标准。在帕累托标准的基础上,希克斯和艾伦发展出了帕累托经济学或新福利经济学。因此,M·布劳格把新福利经济学的流行称为“希克斯——艾伦革命”(Hicks-Allen Revolution)。

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是:(1)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2)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概念,相对地更具有主观性。(3)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效用的人际间比较。(4)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5)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6)伯格森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

那么,为什么帕累托本人没有在自己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新福利经济学体系呢?Cirillo(1973)认为,帕累托本人很清楚,他所提出的标准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它使用序数效用,避开了价值判断问题,但它只是一个关于效率的标准,根本不涉及分配问题;而对福利问题的分析必定离不开分配问题。因此,这一标准对福利研究的意义并不大。Cirillo认为,帕累托这么想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帕累托一向认为:经济理论只能解决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问题;如果经济学家坚持严格的实证方法而不去分析分配问题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放弃了对福利问题的研究。因此,所谓的帕累托标准在帕累托本人看来根本没有什么重要之处。而这一点,西方福利经济学界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认识到。

西方福利经济学在经过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徘徊时期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阿玛蒂亚·森的重要研究成果为起始标志。

流行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新福利经济学在50、60年代受到了阿罗不可

能性定理所带来的严重质疑。作为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帕累托标准有一个缺陷,即它只是一个关于效率的标准,根本不涉及分配问题。新福利经济学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提出了其他的福利标准,但是对这些标准的争议较多;另一种是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新福利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试图指出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是某些人的利益或效用,还是所有人的利益或效用?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或效用相冲突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利益或效用?遗憾的是,阿罗于1951年提出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指出:阿罗所定义的社会福利函数即阿罗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使西方福利经济学家们重新对古老的社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寻找避免悲观的不可能性结论的方法。“围绕阿罗的结论,福利经济学中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会选择理论)已经发展起来了。”(Jha,1998,p57)

到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有了重大进展,阿玛蒂亚·森等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导致不可能性结论的原因,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只适用于投票式的集体选择规则,该规则无法揭示出有关人际间效用比较的信息,而阿罗式的社会福利函数实际上排除了其他类型的集体选择规则,因而不可能性的结果是必然的。森的研究实际上说明:新福利经济学取代旧福利经济学的功过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采用序数效用的新福利经济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揭示了这种缺陷:在缺乏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只使用序数效用提供的信息进行社会排序是不可能的,因为序数效用无法提供相对充分的人际间效用比较方面的信息;而使用基数效用却可以获得人际间比较方面的充分信息,从而可以得出一定的社会排序。

这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福利经济学出现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而向效用主义和基数效用理论的回归趋势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例如新古典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提出,等等。阿玛蒂亚·森于1998年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一方面说明森的理论贡献,另一方面也说明: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已经受到了整个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相信在未来,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必定会对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应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应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家按照经济理论是进行实证(或事实)表述还是进行规范表述(或价值判断)把经济学区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描述经济事实和经济行为,它是研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科学。比如,当前失业率是否过高?多少人处于贫困状态?征收物业税对中等收入者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实证经济学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可以依据经验或事实来进行检验。所以实证经济学中的命题和结论是可以证实或证伪的。

规范经济学包含道德和价值判断,它用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经济事实或经济行为是“好”还是“坏”,是研究“应该”或“不应该”的科学。比如,政府应该建立失业保险吗?应当通过提高税收或减少开支来削减财政赤字吗?对于这些问题无法用事实来做出回答。这些问题是由政治决策而不是由经济科学来解决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是哪一类呢?目前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是规范研究。但我们认为,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而应用福利经济学更是必须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中国人来说,福利经济学还是“舶来品”,应用福利经济学不仅要把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还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由于市场经济的共性,我们可以充分引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理论,但若想成功地把这些基于与我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上的成熟态的市场经济理论框架直接套在中国的经济现实上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学者一方面要完整地把握西方经济理论,尤其是注意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另一方面要在扬其长、避其短的充分利用西方经济理论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大力强调实证研究精神。唯有立足于中国经济实践、进行认真老实的、全方位的实证研究,运用已有的西方经济理论分析工具,进行大胆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创立起能概括我国这些非成型、非规范态、极具特殊性的经济现象与问题的范畴、概念和理论模式,藉此建立起能合理解释、预测和指导我国经济实践的经济理论

框架,并藉此搭起一座通向经济学国际交流的桥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经济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规范经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初创时期,应在一开始就规范运作,此时,规范经济研究也十分重要。但这些规范研究的方法范式不是我国传统的规范法,而是与实证法协调互补、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规范法,规范研究的前提假设都应当是经过实证检验的。在我们这么一个曾经过份强调精神力量传统的国度里,对价值判断等规范之前提更应注重实证检验。

现在,我们要向西方学习实证研究方法,固然要把握其引入数理统计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严密精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把握其实证精神。这种务实精神体现在经济理论研究当中,就是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互为基础,协调互补,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中国的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二、应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如前所述,应用福利经济学应用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政策措施。其基本内容涉及个人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所必须的条件以及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条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市场机制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这些研究中,既有现代福利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阐述,也有经济事实和经济行为的描述,还有好或坏的道德判断。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是好的,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是不好的,福利和道德标准是无法分开的。本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论与应用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书共11章,除本章之外,第2章阐述了应用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第3章阐述了社会福利经济制度,第4—11章阐述了应用福利经济学的一些突出问题或热点、难点问题,如收入分配、贫困、教育、失业与就业、人口、环境、社会保障等。我们相信,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理论界、决策层深化对现代福利经济学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福利制度变革,推进实践的发展。

[小结]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经济福利。庇古的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在帕累托标

准的基础上,希克斯和艾伦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福利经济学出现了一个大的发展时期,未来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必定会对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而应用福利经济学更是必须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应用福利经济学应用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政策措施。

[思考题]

1、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应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3、新福利经济学与旧福利经济学有何不同?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以及答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和统计学创始人的是(),福利经济学之父是(),提出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是()。 2、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理论是(),科斯论证了企业本质,并提出了()的概念,亚当?斯密在1176年完成《国富论》,它的基本思想是()。 3、亚当?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分别是()、()、()、()。 4、萨伊定律是指(),凯恩斯定律是指()。 1)中。2 3 4 D、拉弗 5、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 A、罗宾逊 B、萨缪尔森 C、卢卡斯 D、拉弗 6、亚当?斯密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是()。 A.政府管制 B.自由放任 C.宏观调控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7、古希腊思想家中谁区分了“经济”和“货殖”的不同()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色诺芬 D.苏格拉底 8、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着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B.《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9、魁奈认为,纯产品是() A.商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B.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 C. 1 2 3 4 5 6 7 8 9 ? 1 2 3 4 1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点是什么? 经济学说史期末复习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威廉?配弟、庇古、熊彼特; 2、均衡价格论、交易成本、经济自由; 3、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4、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需求会自行创造供给; 5、享乐递减定律、享乐均等定律、享乐扩充定律;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第一章概述 1.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 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2.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 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 4.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 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5.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 6.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 的分析。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 ●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 价值判断。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 作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7.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 ●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 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 8.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 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1.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 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反过来说,……)。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 2.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X、Y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 相等,即:MRS XY A=MRS XY B ●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L、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 者都相等,即:RTS LK C=RTS LK D ●生产和交换(综合)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 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即:MRT XY =MRS XY

国际经济学试题_期末试题_题库_试卷

2.根据相互需求原理,两国均衡的交换比例取决于() A 两国的a绝对优势 B 两国的比较优势 C 两国的相对需求强度 D 两国的要素禀赋 3.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a易发生于()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4.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将()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5.以下选项中,哪个选项不属于国际收支统计中居民的概念?() A 外国企业 B 非盈利机构 C 国际经济组织 D 政府 8.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间接投资的是() A 在国外设立分公司 B 在国外设立独资企业 C 在国外设立合资企业 D 购买国外企业债券 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d ) 2.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出现过,并且很难避免。()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相同的起因和特征,彼此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d ) 4.列昂惕夫反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保护。(d ) 5.按照技术差距贸易论,技术差距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 6.穆勒认为,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7.根据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从基期到报告期,通货膨胀的差异应该等于汇率的差别。() 8.牙买加体系基本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及黄金货币作用的削弱。(d ) 9.国民收入的国际差异会引起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d )

第三章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批判

Stiglitz: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Whither Socialism?”,,MIT Press, 1994)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批判 在第三和第四章中,我们将回到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的讨论上。在本章中,我将指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有缺陷的。该定理认为竞争性经济是有效率的。与该定理描述的恰恰相反,竞争性经济几乎都是无效率的(下文将作详细论述)。下一章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做了类似的批判性分析。在这两章中,我将着重讨论由完全信息和完备市场体系的假设而引发的问题。其他问题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讨论,例如由缺乏内生性技术变动的假设而引发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每一个竞争性经济都具有帕累托效率。这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假说提出的一种现代说法: 人们总是需要同胞的帮助,然而一个人只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恩惠却是徒劳的。如果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利益与其他人的私利联系起来,并告诉他人出于他们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应为此人做些什么 那他要达到目的将会容易得多。……我们并不是靠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吃饭,而是他们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这些人才会给我们食物。我们告诫自己,他们只有私利而没有仁慈,不要和他们谈论我们所需要的,而只谈他们的私利。 斯密继续描述私利是如何导致社会商品的: 一个人所盘算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会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进而导致了一种非他本意的结局。对于社会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总是有害。他追逐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其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给人们对市场经济的信心提供了理论基础。像其他定理一样,它的结论则取决于假设条件的有效性。然而,进一步研究它则会发现,该定理与现代工业化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不吻合。 竞争性市场效率的格林沃德一斯蒂格利茨定理⑵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福利: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快乐程度,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指精神生活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 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用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者给予的货币量。 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者取走的货币量。 市场失灵:由于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公共物品及其特性: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即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具有受益非排他性,即不可能将拒绝为它付费的人排除在公共物品受益围之外。 平等: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者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福利经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福利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8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但是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来进行比较的 观点来自于() A. 新效用理论 B. 效用快乐论 C. 基数效用论 D. 序数效用论 2.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帕累托 B. 庇古 C. 凯恩斯 D. 马歇尔 3.旧福利经济学认为收入分配均等化会使经济福利增大,其理论依据是() A. 帕累托效率 B. 社会福利函数 C. 边际效用递减说 D. 卡尔多补偿原则 4.以下哪种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具备社会互助性?() A. 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B. 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C. 国家统筹型社会保障制度 D.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5.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层次单一,只有_______一个层次。() A. 个人储蓄保险 B. 企业补充保险 C. 社会互助保险 D. 法定基本保险 6.下列哪种理论是我国建立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的理论依据?() A. 社会保险权利平等论 B. 社会保险的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理论 C. 基本保险社会化理论 D. 劳动力个人所有论 7.在养老保险金给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享受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的高低与保险金开支规模 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 A. 同向运动 B. 反向运动 C. 没有关系 D. 既可能是同向运动也可能是反向运动 1

8.根据国际惯例,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______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属于老 年型国家或地区。() A. 10% B. 5% C. 7% D. 1% 9.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最终目标模式是() A. 直通型医疗保险 B. 大统筹型医疗保险 C. 两立型医疗保险 D. 分工型医疗保险 10.今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下降到() A. 40%~50% B. 50%~60% C. 60%~70% D. 80% 11.实行强制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的代表性国家是() A. 美国 B. 德国 C. 新加坡 D. 日本 12.由国家立法规定,带有强制性的由雇主缴费、社会统筹管理的工伤保险制度是() A. 私人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B. 雇主责任制工伤保险制度 C. 社会工伤保险制度 D. 商业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13.下列关于生育保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只有女性劳动者 B.生育保险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 C.我国生育保险实行社会统筹 D.我国规定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0% 14.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职工不需要缴纳的有() A. 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 生育保险 D. 失业保险 15.德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2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福利经济学期末复习 资料

福利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福利:指个人生活的幸福或快乐程度,不仅指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指精神生活的满足。 福利经济学:是20世纪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它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是众多学科交叉和多方面学术观点汇聚的一门社会科学。 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即实数来度量的效用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序数效用:是指不能用基数度量而只能排序的效用概念。(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卡尔多-希克斯补偿标准: 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李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补偿剩余(CS):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用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者给予的货币量。 补偿变差(CV):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剩余(ES):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等同变差(EV):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者取走的货币量。 市场失灵: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中的一份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控制和采取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的情形。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情形,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科斯定理:无论初始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交易费用足够小,效率结果相同,市场就可解决外部性问题。

孙月平-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内容提要]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经济福利。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是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而应用福利经济学更是必须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福利经济学应用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及其政策措施。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看作是“幸福”或“快乐”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在社会福利中,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叫做经济福利。经济福利就是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书中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福利。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西方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早期的福利经济学家把福利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社会幸福及其变化的经济原因的科学。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庇古(A·C·Pigou)认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①后来的福利经济学家多从另一角度给福利经济学下定义。英国经济学家李特尔(I·M·D·Little)认为,“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当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逊(Paul A.Samuelson)给福利经济学下的定义是:福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① ①庇古:《福利经济学》,1932年英文版,第733页。 ②李特尔:《福利经济学评述》,陈彪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304页。 ①参见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第13版,第748页。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AADCB 6—10:CAABD 11—15:ACDBB 16—20:ACAAD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 2、配第-克拉克定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会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且转移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3、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4、投入产出法: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5、次优理论:一个在某个或更多市场已包含垄断等不完全性、且对此已无能为力的现存市场中,如何得到最佳结果的理论。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2分) (2)具有以下特点:①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②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③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④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⑤衰退产业可能会“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共6分)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答:(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即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分)(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2分)(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2分)(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2分) 3、什么是主导产业?并简述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答: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2分) 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共6分) 4、什么是市场进入障碍,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市场进入障碍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2分) 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规模经济障碍;绝对费用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共6分)五:论述题: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共18分) 答案要点:企业兼并的动机多种多样,主兼企业和被兼企业的动机也不相同: (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人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7分)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5分) (3)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入壁垒的形成。 产业经济学试题库——试题1 一.名词解释 1.产业规制339

福利经济学简单题答案

第一章 二,简答 1、1、为什么说福利经济学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实证性? 答:::福利经济学又称为规范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规范问题较多的分支学科。实际上,福利经济学既有规范性,又具有实证性。从其研究社会经济变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来看,是属于实证性分析;从其对社会经济政策展开规范分析并作出最佳选择来看,属于规范性分析,因此,它的研究内容具有双重性。 2、个人福利与个人效用的关系:: 答:::个人福利是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效用通常是与福利等价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可相互替代,一般来说,从下面的几种情况下,而这是偏好的。(1)当个人偏好受到他人福利状况的影响的时候。(2)利他主力行为eg:公交让座。(3)固守不利的传统习惯(4)不理智的选择,eg,抽烟,酗酒。 3、3、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答:::(1)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和约翰穆勒;提倡社会改革福利经济学先驱霍布森(2)功利主义思想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认为人们本性是趋乐避祸,趋利避害(3)福利的创始人:庇古,他主张征收累进税制,(4)20世纪初40年代,柏格森和薛穆尔森分别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第二章帕累托&&&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一,什么是帕累托原理 答:::帕累托原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帕累托改进,属于动态社会资源配置判断标准;二是帕累托最优原理,属于静态社会资源配置标准。(1)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的一种状态,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如果一项社会政策变革使得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都有所改善,那么该项改革是最理想的,是可取的。如果一项社会政策变动,在增加一部分社会成员福利的同时,给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福利造成不利的影响,该项改革是否可取就难以确定了。(2)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会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此时达到了最优状态,不需要作任何政策变动;否则就会偏离资源配置最佳状态。 二,为什么说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能实现帕累托最优? 答:::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主要特点:1.市场主体极多,因此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均不能控制和影响市场价格;2.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3.无市场交易费用,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由于这些特点在现实中很难满足,真正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现实中至多存在某些市场特征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按照完全竞争市场的规律来进行分析。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可以总结如下:1.价格固定不变,P=MC=AC=AR=MR;2.低价高产出,消费者获得最大满足;3.生产者以最低成本生产,资源得到充分使用,不存在超额利润。 三、帕累托最优与产权分析 答:::由于建议费用的存在,因而产权界定对资源配置效率就有影响;并且不同的产权界定方式也会影响资源的最终配置效果。私产制度由于其交易费用最低,因而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产权制度。不仅每一种产权制度都有交易费用问题,而且一种产权制度向另一种产权制度的转变也存在变迁成本问题。因此,制度选择对于资源配置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引申开来,收入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制度,它与产权制度密不可分。产权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收入分配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补充。故在建议费用不为零的显示经济中,收入分配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与独立经济学第二定理的结论似乎相左,但实际上二者并行不悖。 第三章补偿原理 一、为什么说卡尔多补偿标准是潜在的帕累托改进? 答:::卡尔多补偿变准是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所谓的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是指对于经济政策改革前的状态A和政策改革后的状态B,不存在所有社会成员都一致的偏好B,但相对于原始状态A,均一致的偏好对状态B的一个重新分配,那么我们称B潜在帕累托优于A。卡尔多补偿变准与帕累托改进的关系很直

福利经济学归纳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

福利经济学期末终极复习 ——“学霸带你秒杀期末”系列第二季第1期 一、名词解释 1.福利:个人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也指幸福美满的生活。 2.社会福利: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或集合。 3.福利经济学:一门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改善的关系为宗旨的理论和应用经济科学,其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 4.帕累托改进(PI):这样一种状态,即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5.帕累托最优(PO):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得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6.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7.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从任何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8.卡尔多补偿标准: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就有所改善。 9.希克斯补偿标准: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10.李特尔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改革同时满足卡尔多补偿标准以及希克斯补偿标准,并且使收入分配更合理的话,那么该项社会改革就是可取的。 11.补偿变差(CV):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12.补偿剩余(CS):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13.等同变差(EV):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第四章 外部效应理论

第4章外部效应理论 外部性也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来调整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 4.1 外部效应的界定 4.2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 4.3 外部效应的矫正 4.1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就是指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却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得到补偿的现象。 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在理解外部性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这种外部影响是否是故意的。 如果是故意给别人造成的损失不能称为是负外部性。 ?要与“金钱外部性” 区别开,金钱外部性不是真的外部性。 经济学家将因某种物品或服务需求量或供给的变动而以价格升或降形式给现有消费者带来的影响,称作“金钱的外部效应. ?当补偿(或者赔偿)行为发生时,不能说不存在外部性,而只能说减少了外部性。 外部性的类型 ◆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4.2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 当存在外部性问题时,市场资源的配置是低效的,主要表现在负外部性引起产量过剩,正外部

性造成产量不足,都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外部性的存在,形成了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收益的 差别。 区分几个重要的概念: 私人边际成本:单个经济主体所承担的边际成本。 社会边际成本:经济中所有个体所承担的边际成本。 不存在外部性,私人边际成本就是社会边际成本; 私人边际收益:单个经济主体所取得的边际收益。 社会边际收益:经济中所有个体得到的边际收益。 不存在外部性,私人边际收益就是社会边际收益; ◆外部性的经济计量: 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边际外部成本 社会边际收益=私人边际收益+边际外部收益 社会最优效率原则要求产量或消费量符合:社会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收益 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以生产钢铁为例:钢铁的社会成本曲线在供给曲线之上,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污染成本(负外部性成本)。 如图负外部性造成产量过剩 P Q O P 2P 1 Q 1(市场量) (最优量) 生产钢材的市场量>最优量。 原因:市场均衡仅仅反映了生产者的私人成本另外一部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生产机器人为例:由于这种生产活动具有正外部性,所以生产的私人成本>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为生产活动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

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福利经济学试卷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福利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 00286 一、(本大共15 小,每小 1 分,共 15 分 ) 在每小列出的四个中只有一个是符合目要求的,将其代填写在后的括号内。 、多或未均无分。 1.物品的效用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但是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来行比的 点来自于() A. 新效用理 B. 效用快 C. 基数效用 D. 序数效用 2.新福利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帕累托 B. 庇古 C. 恩斯 D. 歇 3.旧福利学收入分配均等化会使福利增大,其理依据是() A. 帕累托效率 B. 社会福利函数 C. 效用减 D. 卡多原 4.以下哪种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具社会互助性?() A. 投保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B. 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C. 国家筹型社会保障制度 D. 制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5.我国原有的社会保制度次一,只有_______一个次。() A. 个人蓄保 B. 企充保 C. 社会互助保 D. 法定基本保 6.下列哪种理是我国建立个人的社会保制度的理依据?() A. 社会保利平等 B. 社会保的公平主兼效率的理 C. 基本保社会化理 D. 力个人所有 7.在养老保金付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享受养老保的退休年的高低与保金开支模 的大小之的关系是() A. 同向运 B. 反向运 C. 没有关系 D. 既可能是同向运也可能是反向运 1

8.根据国际惯例, 65 岁及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______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属于老 年型国家或地区。() A. 10 % B. 5% C. 7% D. 1% 9.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最终目标模式是() A. 直通型医疗保险 B. 大统筹型医疗保险 C. 两立型医疗保险 D. 分工型医疗保险 10.今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将下降到() A. 40 %~ 50% B. 50%~ 60% C. 60%~ 70% D. 80 % 11.实行强制储蓄型医疗保险制度的代表性国家是() A. 美国 B.德国 C. 新加坡 D. 日本 12.由国家立法规定,带有强制性的由雇主缴费、社会统筹管理的工伤保险制度是() A.私人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B.雇主责任制工伤保险制度 C.社会工伤保险制度 D.商业保险型工伤保险制度 13.下列关于生育保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只有女性劳动者 B.生育保险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 C.我国生育保险实行社会统筹 D.我国规定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0% 14.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职工不需要缴纳的有() A. 养老保险 B. 医疗保险 C. 生育保险 D. 失业保险 15.德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