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法的行政解释

税法的行政解释

税法的行政解释
税法的行政解释

合理配置税收治理格局

一、税法解释的由来和现状

人类之所以主宰这个世界,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这个世界,并不断地创造性地解决横亘在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自卫与生存的需要产生了部落,进而产生了国家;对国家管理的需要产生了法律;由于法律适用的需要产生了法律解释。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生活在法律调控之中。社会生活变化万千,而法律的变化是相对滞后的。同时,语言表达上的复杂性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并非是一一对应和精确的。而为了解决法律失语和失能的问题,法律的解释显得充分而必要。

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税收法律、法规及规章如何具体应用所作的解释,也称税法执法解释。在我国,税法行政解释是税法解释的基本。税法行政解释在执法中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但原则上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直接依据,也不具备被解释的税收法律、法规相同的效力。我国税法行政解释权主要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行使,地方性税收法规解释权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行使,但是不得与税收法律,全国性税收法规、规章相抵触。

税法的适用离不开法律解释。《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税收核定权、税款征收权和税务检查权等,以及《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特别纳税调整权,无一不体现税务机关的税法解释权。为了加强税收征管,从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级税务机关均出台了大量的关于税收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各种形式发布的税收规范性文件。适用税法而不解释税法,是不可思议的。行政法学认为,执行法律而不解释法律,在任何行政执法领域皆不可理喻。税总发、税总函、财税字等文件,一案一议,直接提供税收构成要件认定规则,其实质是行使税法解释权。税收法定既要解决税收要素法定问题,也包含税法解释权的合理配置问题;税收法定并不当然排除税法行政解释权,税法解释权理应由立法、执法与司法机关共享。税务机关放弃税法解释权,即是失职。

二、税法解释的构成

我国税法解释如同其他法律法规一样,主要包括以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主体的立法解释、以司法机关为主体的司法解释、以负有相应职能的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地方解释和行政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以及行政解释三者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法律解释体系。

三、税法行政解释的定位和效力

税法行政解释具有法律规范性,且无论是抽象税法行政解释还是具体税法行政解释,其表现形式都具有法律规范性。

对于抽象税法行政解释,必定具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和特征,并且对规范领域内的不特定的对象普遍适用,从而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性特征。对于具体税法行政解释,虽然在外在的表现上是针对个案做出的,这种“一事一解释”、“一案一解释”的形式固然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但其内核仍然是规范性,

在实践中,这种解释一旦做出,不但对个案具有约束力,而且其他税务机关对同类情况也参照适用,从而使具体税法行政解释起到了类似英美国家海洋法系判例法的作用,并最终形成了实质性的法律规范的效力。实践中,有税法解释权的税务行政机关常常把具体税法行政解释以公文的形式向下级税务行政机关同时转发,从而产生了事实上的普遍效力。

四、税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税法解释存在的问题

1、行政解释处于垄断地位。目前,在我国税法解释中,立法解释虚置,司法解释弱化,而行政解释一枝独秀,并处于垄断的地位。这种状况在现实中存在很多问题并直接影响着纳税人的权益。因此,对税法行政解释进行系统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无论从法律解释制度设计者的设想,还是从解释制度的规定来看,税法立法解释都应处于主导性、决定性的地位。然而现实中情况恰恰相反,税法立法解释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不过,我国法律制度建设不到百年,认识不足情有可原。从立法机关的实际情况看,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法律的当然解释机关,但也是两个月才举行一次会议,且议事程序相对复杂;况且,就税法的特性来说,其学科发端于行政法,又和经济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经济性、复杂性、技术性的特点。对这样的一部部门法,立法机关对其立法很困难,如果还需要立法机关运作进一步的立法解释,简直是不可能完成胡事情。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截止到目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只对税法进行了4次立法,没有进行过一次税法立法解释。

税收是税务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照税法规定对纳税人进行税款征收和税务行政管理的活动,因此从性质上说,税务机关适用税法的行为,应当受行政法的制约。在税务机关的税收行政活动中,行政相对人是纳税人,如果相对人就行政行为产生争议而提起诉讼,那诉讼属于行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2款的规定,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诉讼事项,人民法院只能就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基于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所保持的一定程度的尊重,以后进行税法司法解释的可能性不大。

2、税法解释欠缺确定性。税收政策确定性,换成法学术语就是“税法确定性”,实际就是征纳双方在遵守、解释和适用税法中,对具体案件中课税要件事实达成税法共识的过程。税法缺欠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实践中,税法缺欠表现为规则空白、规则错误和规则模糊三方面,其原因是制定法滞后,无法涵盖复杂交易类型。随着交易的跨国化、复杂化、税基侵蚀、成本分摊和利润转移的全球化,税法确定性服务中的事先裁定服务、个案批复服务、税法解释与释明的服务,有强烈的现实需求。而针对具体的交易类型,提供专业的税法认定解读、指引或批复,有强劲需求。实践中,对于长期困扰的诸多税法适用和解释难题,各级税务机关解读不一,各行其是,造成企业税法遵从困难,损害税法安定性。

比如,针对全面“营改增”中某些异常复杂的交易结构,如何基于民商法的法律关系分析技术,结合税法交易定性理论界定交易性质,分别进行税法分析和税法评价,十分欠缺。目前,全国各地省级税务机关各自为政,或有互相矛盾,

有损税法的统一性,其势必难以为继。最高财税主管机关,应该以法律思维替代政策思维,启动税法确定性服务的制度构造、机构设定和运行机制,并在深入研究各行业特定交易结构的基础上,将税法评价规则一般化,以为未来增值税立法打下良好基础。当然,这次《税收征管法》修改,强化税法行政解释的规制和制度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3、大量无法律效力但实际却起着作用的行政规则。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由税务行政部门出台的大量的对执行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的行政规则。这些行政规则基本上是由国家税务总局单独制定或者由几家部委联合制定的,其形式多为“通知”、“批复”、“决定”、命令等。从法理上说,这些解释在行政机关内部具有约束力,但不具备法律效力,对行政相对人应无效力。但是,由于这些行政规则是以抽象行政行为形式存在的,具有强制执行力,而司法机关根据行政诉讼法,不能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从而使这些行政规则起着实质性的作用。这些行政规则具有税法行政解释的外衣,也起着实际的作用,但并无法律意义上的效力。

4、对税法行政解释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途径。税务行政机关自己制定规则,又自己执行规则和解释规则。独享税法解释权,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税法行政执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在国际税收竞争与合作、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背景下,税法解释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决定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直接影响国家在国际税收竞争中的话语权。目前,我国最高财税机关是税收知识的最大提供者,缺乏更多权威部门的严格把关和收口管理,容易出现法律漏洞,或者不切合基层实际,造成实践困扰。实践中,税务行政诉讼案件较少,对税收规范性文件提出质疑或者挑战的案例也很少,如果税收政策思维压倒税法思维,税法规则的法律内涵被忽视,税收治理将偏离税收法治。

5、统筹与效率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对许多税收实体法进行授权立法。从专业性和实际化的角度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认同和遵从。不过,由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授权时进行了一些空白授权和概括授权,并未对授权进行严格限制。根据“谁立法谁解释”的原则,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在进行税法解释时没有得到制约,常常根据其政策的需要对那些应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规定或解释的税法基本要素进行解释,这些解释常常是行“补充规定”之实。虽然如此对于税收执法活动的效率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却破坏了税法的稳定性和安定性。

五、关于完善税法行政解释的建议

税法行政解释机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有效地弥补了法律相对于社会进步滞后的问题,保证了凡事有法可依。但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应该、也一定会随着深化改革开放的潮流而逐渐完善。对于税法行政解释机制和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制度自身的完善,另外也要把税法行政解释制度放在法律体系的大环境下进行统筹和考核,利用其它的法律制度对税法行政解释制度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从而实现税法解释的目的,更好地适用税法。

(一)税法行政解释制度自身完善

1、以程序规范实体,通过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来约束税法行政解释制度。

由于税法的专业性,对税法进行行政解释非常有必要。而为了让行政解释在有效的程序规则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务院应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行政解释的主题、对象、范围、制定和发布程序、备案制度、救济途径、违反的后果、法律责任等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定,从而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行政解释的法律地位进行明确,以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解释实践进行有力的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政解释的制定、出台程序合法。以上即为从程序上对税法行政解释进行规范。

2、规范税法行政解释的主体行为。制定税收法律规范的行政解释,只要两级解释制定主体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这两级解释制定主体分别是国家级和省级行政机关。这是按涉及到的税收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和效力范围划分的,应为我国的实体税法是按税种区分的,有的是中央级,有的是中央与地方共享,有的是地方级。

税法行政解释制定主体既是涉税法律规范的制定者,又是涉税法律规范的实际执行着,难免不考虑自己部门的实际利益,从而在进行解释时加

税法平时作业(一)

税法平时作业(一) (学生应在学习第四章内容后及时完成本次作业上交,由辅导教师进行批阅讲评。)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在权利义务关系上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2、税法对社会生产活动的调控,主要是从调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3、税法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流转税是以________为征税对象,选择其在流转过程中的特定环节加以征收的税。 5、我国现行的财产税法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凡是________和________归中央一级政府的税种,成为中央税,为中央财政收入。 7、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8、累进税率是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的增加所负担的税率也随之增加的一种税率。 9、按照增值税的征管方式,可将增值税的纳税人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我国《消费税条例》规定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是在中国境内生产、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种消费品。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在我国现行的税率中一般不采用的有()。 a.比例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2、将购买的货物用于下列项目,其进项税额不抵扣的是()。 a.用于产品的生产 b.用于机器设备的维修 c.用于职工集体福利 d.用于修建展览厅 3、下列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中,不能按次计算征税的是()。 a.工薪所得 b.股息红利所得 c.财产转让所得 d.稿酬所得 4、税法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包括()。 a.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率 b.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目 c.纳税期限、征税客体、税率

税法简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6.简述税收按征税对象不同的分类 (1)流转税类,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增值税。 (2)所得税类,以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企业所得税。 (3)资源税类,以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资源税。 (4)财产税类,以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房产税。 (5)行为目的税类,以特定行为或特定目的为征税对象的税种,如印花税。37.简述增值税制度中对视同销售货物行为的销售额确定方法 (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3)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消费税税额 =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率) 38.简述消费税的纳税环节 (1)生产销售应税消费品环节。 (2)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环节。 (3)进口应税消费品环节。 (4)零售应税消费税环节,适用金银首饰和钻石及钻石饰品。 (5)批发应税消费品环节,适用于卷烟。 39. 简述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1)将纳税人区分为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 (2)在征收制度上实行分类征收制。 (3)在费用扣除上定额和定率扣除并用。 (4)在税率上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并用。 (5)在申报缴纳上采用自行申报和代扣人缴两种方法。 6.简述增值税出口退税的实质及其退税政策的基本形式。 我国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质是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避免对出口货物重复征税。(2分) 出口退税政策的基本形式有:出口免税并退税;(1分) 出口免税不退税; (1分) 出口不免也不退。(1分) 37.简述营业税征税范围的基本规定。 (1)在我国境内提供除加工、修理修配以外的应税劳务行为,如交通运输、建筑、金融保险、邮电通信、文化体育、服务等 (3分) (2)在我国境内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 (1分) (3)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行为 (1分) 38.简述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认定方法及其纳税义务。 居民企业: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1分),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介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1分)。 非居民企业: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1分)或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1分)。 居民企业就其境内、境外所得履行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仅就其境内所得履行纳税义务。(1分) 39.简述适用自行申报个人所得税的情形。 (1)年所得12万以上的个人 (1分) (2)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1分) (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个人 (1分) (4)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个人 (1分)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1分) 36.简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构成及适用范围 36.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为: 第一联存根联;第二联发票联;第三联抵扣联;第四联记账联。 专用发票适用于一般纳税人。 37.简述纳税人自用应税应税消费品税务处理的有关规定及从价计征的组价公式37. 纳税人自用应税应税消费品税务处理的有关规定, (1)纳税人将自已生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本企业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不征税。 (2)纳税人将自已生产的应税消费品用于其他方面,如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应视同销售计征消费税。) 从价计征的组价公式=成本×(1+成本利润率)÷(1-消费税税率) 38.简述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38.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有:按营业收入全额计算应纳税额外; 按营业收入差额计算应纳税额,营业收入差额=营业收入-允许扣除金额; 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营业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 39.简述居民纳税人、非居民纳税人的认定方法及其纳税义务 39.居民纳税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的;非居民纳税人,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是指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居民纳税人就其境内、境外所得履行纳税义务的;非居民纳税人仅就其境内所得履行纳税义务。 36.简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及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36.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1)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零售,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上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2分)(2)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上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2分)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采用购进扣税法,用公式表示为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当期进项税(1分) 37.简述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符合的条件及其消费税征收管理规定 37.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由委托方提供久旱主要材料;(2分) 二是受托方只收取加工费和供热部分辅助材料。(2分)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由受托方向委托方代收代缴消费费。(1分)38.简述营业税境内应税行为的判断标准 38.营业税境内应税行为的判断标准: (1)提供或接受应税劳务的单位或个人在境内。(1分) (2)所转让的无形资产(不含土地使用权)接受单位或个人在境内。(1分)(3)所转让或出租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在境内。(1分) (4)所销售或出租的不动产在境内。(2分) 39.简述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准予扣除的支出项目构成 39.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准予扣除的支出项目构成 (1)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1分) (2)费用,企业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1分) (3)税金,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支出。(1分) (4)损失,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营业外支出和投资损失。(1分)(5)其他支出(1分) 36. 简述增值税的类型及我国现行增值税的性质 36.增值税按法定增值额中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 (1)生产型增值税;(1分) (2)收入型增值税;(1分) (3)消费型增值税(1分)。 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消费型增值税。(2分) 37.简述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及税率。 37.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三税之和。(2分)税率按纳税人所在地区不同分为: 纳税人所在地为市区的,税率为7%;(1分) 纳税人所在地为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5%;(1分) 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税率为1%。(1分) 38.简述允许从销项税中抵扣的进项税规定。 38.允许从销项税中抵扣的进项税: (1)购进货物从销售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1分)(2)从海关取得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额。(1分) (3)购进免税的农产品,按农产品的买价和13%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1分) (4)购进和销售货物支付的运费,按运费金额和7%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2分) 39.简述确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项目 39.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项目: (1)收入总额;(1分) (2)不征税收入;(1分) (3)免税收入;(1分) (4)各项扣除支出;(1分) (5)以前年度亏损。(1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支出—以前年度亏损=应纳税所得额 36.简述我国增值税的特点。 36.我国增值税的特点: (1)道道环节课征但不重复征税;(1分) (2)实行价外税;(1分) (3)实行规范化的购进扣税法;(1分) (4)对不同经营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计征方法;(1分) (5)设置两档税率和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1分) 37.简述现行消费税的主要征税品目。 37.现行消费税主要的征税品目有: (1)过度消费会对人身健康、社会秩序、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品,如烟等;(1分) (2)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如贵重首饰珠宝玉石等;(1分) (3)高能耗消费品,如小汽车等;(1分) (4)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消费品,如汽油等;(1分) (5)税基广、消费普遍具有一定财政意义的消费品,如汽车轮胎。(1分)38.简述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免税收入的范围。 38.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免税收入的范围包括: (1)国债利息收入。(1分)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1分) (3)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1分) (4)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2分) 39.简述个人所得税适用自行申报的情形。 39. 个人所得税适用自行申报的情形包括: (1)年所得12万以上的个人。(1分) (2)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1分) (3)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个人。(1分) (4)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个人。(2分) 36.简述增值税制度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现行增值税的性质。 36.增值税按法定增值额中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1分) (1)生产型增值税;(1分) (2)收入型增值税;(1分) (3)消费型增值税(1分)。 我国现行增值税属于消费型增值税。(1分) 37.简述混合销售行为及其税务处理的规定。 37.混合销售行为是指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销售又涉及非应税劳务提供的行为,两者之间密切相连,且从同一受让方取得价款。(3分)其税务处理规定是:(1)从事货物生产、批发或零售的企业发生的混合销售,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1分) (2)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不缴纳增值税,而缴纳营业税。(1分)

税法 名词解释

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基于政治权利和法律规定,由国家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法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由国家认可、制定和解释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规范系统,它是国家政治权利参与税收分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确认和保护国家税收权益和纳税人权益为基本任务的法律形式,简而言之,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 税法解释是指由一定主体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对税收法律文本的意思所进行的解释和说明。 税法渊源是指税法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即税法的效力渊源,也就是说,税法由什么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因而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各种法律类别。 实体税法即税收实体法,是指以规定和和确认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职责为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程序税法即税收程序法,是指以保证税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的法律,主要规定征税机关的征管程序和纳税人的纳税程序等内容。 税收法律关系是指税法确认和保护的在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之间基于税收法律事实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税收法定原则是指税收主体的权利义务必须由法律规定,税法构成要素也必须且只能由法律明确规定,征税主体的权利义务只能以法律规定为依据,无法律依据,任何主体不得征税或减免税。 税权也称征税权、课税权,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赋予政府开征、停征、减征、免税、补税、退税,管理税收事物的权力的总称。 税收征管体制是指确认和保护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税权关系的法律制度,核心是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权限。 分税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事权范围划分税种和管理权限,实行收支挂钩的分级管理财政体制。 增值税是以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过程中实现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法定增值额是指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政策需要,在其增值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增值额。 理论增值额是指个人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包括工资、奖金、利息、利润和其他增值性费用。 增值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业务,进口货物的单位或个人。 消费税是对税法规定的特定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征收的一种税。 营业税或称销售税,是以纳税人生产销售经营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营业税的纳税范围是指在中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行为。 分类所得税制是指将纳税人的各类所得或各部分所得,每一类都按照单独的税率纳税。 企业所得税是以取得所得的主体缴纳的,以其存所得额为计税依据的一种税,是一种典型的直接税。 居民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成立(中国企业),或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预约定价安排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议。 关税是以进出关境或国境的货物或物品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某些财产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行为税亦称特定行为税,是以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 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变动转移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是买方税。 印花税是国家对纳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书立、领受应税凭证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按房产的计税余值或房产租金为计税依据,向房产所有人或使用人征收的一种税。 车船税是在中国境内的车船所有人或管理人按照《车船税暂行条列》应缴纳的一种税。 土地增值税是指对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的单位或个人,就其所取得的收入的增值

自考2013税法名词解释解答与论述

税收: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的,基于政治权利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 税法: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由国家制定、认可和解释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政治权利参与税收非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确认与保护国家税收利益和纳税人权益为基本任务的法律形式。 流转税:是指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为前提,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从量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特定的计量单位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种。 从价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标准征收的税种。 间接税:是指纳税人可以讲税负转移给他人,自己不直接承担税负的税种。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种。 税法的特征:1、税法是调整税收关系的法。2、税法是以确认税收的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法。3、税法是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法。4、税法是实体内容和征管程序相统一的法。 税法的调整对象:税收分配关系和税收征收管理关系。其中税收分配关系包括: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国家内部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其中的税收征收管理关系包括:税务管理关系、税款征收关系、税务检查关系、税务稽查关系。 税法的功能:税法的功能包括税法的规制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税法的规制功能包括:税法的规范功能(即三要素:评价、指引、预测)、税法的普遍约束功能和强制功能、税法的确认功能和保护功能;其中税法的社会功能包括:税法的阶级统治功能、税法的社会公共功能。 税法的作用:1、税法对纳税人的保护和对征税人的约束作用。2、税法对税收职能实现的促进与保证作用。(包括:税法对组织财政收入的保证作用、税法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税法对实现社会职能的促进作用、税法保证税收监督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职能的实现)3、税法对国家主权与经济利益的维护作用。4、税法对税务违法行为的制裁作用。 税法要素:又称税法构成要素或课税要素,一般是指各种单行税种法具有的共同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总称。 税法规则性要素:税法主体、课税客体、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法律责任。 纳税主体: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扣缴义务人:是指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连带纳税人:是指同一纳税义务,数人同负清偿或担保责任,或数人因共有而负有同一纳税义务,或经合并而负有同一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征税客体:又称课税对象或征税对象,是指税法确定的产生纳税义务的标的或依据。 税目:就是税法规定的征收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征税的具体根据。它规定了征税对象的具体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计税依据:又称税基,是指根据税法规定所确定的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亦即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每一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课税客体数额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率。它是衡量税负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税法的核心要素,反映国家征税的深度。 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客体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均按同一比例计征的税率。 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客体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税率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根据课税客体数额的不同级距规定不同的税率,对同一纳税人的课税客体数额按照不同的等级税率计税。 超率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客体的一定数额作为一个计税基数,以这个基数为一倍,按不同超倍数额采用不同的累进税率计征。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税客体直接规定固定税额的一种税率形式,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水中或某一税种的某些税目。 纳税环节:是指在商品生产和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又称纳税时间,是指纳税义务确定后,纳税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 纳税地点:是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向征税机关申报、缴纳税款的具体场所,它说明纳税人应向哪里的征税机关申报纳税以及哪里的征税机关有权实施管辖的问题。 税收优惠:是指国家为了体现鼓励和扶持政策,在税收方面采取的激励和照顾措施。

税法名词解释

税法名词解释 1.超额累进税率 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种税率,税率依次提高,但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则依所属等级同时适用于几个税率分别计算,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出应纳税款。个人所得税采用这种税率。 2.起征点和免征额 ①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②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制度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3.从价税和从量税 ①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或金额,按一定税率计征的税种。 ②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税收。 4.价内税和价外税 ①价内税:税金包含在商品价值或价格之内的税。 ②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 5.资源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从事应税矿产品开采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课征的一种税。 6.土地增值税 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取得增值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7.房产税 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照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8.车船税 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应缴纳的一种税。 9.印花税 是以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应税凭证的行为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10.契税 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税法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 2017年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负责人就实施条例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制定实施条例的背景是什么? 答: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税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环境保护税法,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求的重大举措,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障环境保护税法顺利实施,有必要制定实施条例,细化法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界限、增强可操作性。 问:实施条例对环境保护税法哪些方面的规定作了细化? 答:实施条例在环境保护税法的框架内,重点对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收减免以及税收征管的有关规定作了细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护税征收工作的实际需要。 问:对于征税对象,实施条例作了哪些细化规定?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所称其他固体废物的具体范围依照环境保护税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确定,即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二是明确了“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的范围。环境保护税法规定,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超过排放标准排放应税污染物的应当缴纳环境保护税,不超过排放标准排放应税污染物的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为明确这一规定的具体适用对象,实施条例规定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生活污水处理服务的场所,不包括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工业聚集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提供污水处理服务的场所,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自建自用的污水处理场所。三是明确了规模化养殖缴纳环境保护税的相关问题,规定达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规模标准并且有污染物排放口的畜禽养殖场应当依法缴纳环境保护税;依法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环境保护税。 问: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是如何确定的?实施条例在这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答:按照环境保护税法的规定,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计税依据,应税固体废物按照固体废物的排放量确定计税依据,应税噪声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确定计税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有关计税依据的两个问题:一是考虑到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设施、场所贮存或者处置固体废物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环境保护税,对依法综合利用固体废物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为体现对纳税人治污减排的激励,实施条例规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为当期应税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减去当期应税固体废物的贮存量、处置量、综合利用量的余额。二是为体现对纳税人相关违法行为的惩处,实施条例规定,纳税人有非法倾倒应

关于我国税法解释制度的思考(1)

关于我国税法解释制度的思考(1) 税法解释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法定权限与程序对税收法律文本进行的理解和说明,在本质上属于立法活动的延伸与继续,它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以及司法解释。没有税法解释这个中间媒介,执法人员无法将税法从规范层面转化为实际操作层面,税收行政执法也就无从入手,无所依存。当前的税法解释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范。一、税法解释存在的问题 1.税法解释效力较低。目前,效力级别高的立 法解释与司法解释数量极少,行政法规和规章级的解释也并不多。大量的税法解释是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地方政府和省以下税务机关完成的,其解释多是税收规范性文件,而规范性文件在整个税法体系中的地位和效力较低,在司法审判中不被引用为法律依据。2.税法解释权限散乱。现实的税法解释权并非与税法的制定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制定 税收法律、法规的人大或国务院很少解释税法,主要授权税法的执行机关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进行解释。各有权机关之间的职责分工在法律上不是很分明,在实践操作中界限不是很清晰,同一条款“释”出多门,往往让人无所适从。由于有权机关对税法解释 不及时,各个解释之间不协调,地方政府及省以下税务机关往往越权解释税法,解释过多且过乱,造成税法解释内在的不统一、不规范。 3.税法解释形式不统一。税法解 释文本的名称和形式没有统一的规范。现有税法解释多是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以决定或命令的方式发布的,其名称多使用通知、答复、规定、批复等。同时,对解释的方法没有确定性的规定,对解释的理由无具体阐释,一般概括成“为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或者“为 规范税收执法”。此外,税法解释在内容与形式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性规定,从而造成税 法解释形式上的混乱。 4.税法解释操作性不强。税法解释应当贴近税收工作的实际,对税收个案事实的处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但是,从实际上看,有的税法解释十分抽象,没有详细而明确的规范和指导效用,缺乏操作性。 5.税法解释矛盾冲突。有权解释的各部门仅就自身管辖税种的税制要素进行解释,造成有些解释相互冲突或不相协调;有些解释不科学、不合理,没有周密考虑与税种相关联的其他事项之间内在的关系,造成解释与税收管理目标相互矛盾。以经营性公墓免征营业税为例,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殡葬服务免征营业税。该项税收优惠的内涵是以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为根本目标,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经营性公墓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117号)规定,对经营性公墓提供的殡葬服务包括转让墓地使用权收入免征营业税。致使该项税收优惠范围从殡葬服务的劳务免税扩大到全行业免税。这种解释不仅破坏了税收优惠体系的公平性、延续性和稳定性,而且与国家控制土地审批使用的宏观调控政策相悖。二、构建科学的税法解释制度和长效的税法解释机制 1.明确各有权机关行使税法解释 权的职责分工。以制度明确界定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在税法解释问题上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分工,对于应由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以法律或行政法规及规章形式出台的税法解释,应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和国务院进行解释。对于除此外的解释事项,鉴于我国目前的立法、执法与司法的现状,以及税收行政管理的需要,应加强对国家税务

房产税法讲解

第十章房产税法 第一节纳税义务人及征税对象(熟悉) 一、纳税义务人 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征税范围内的房屋的产权所有人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人经营的房产不适用房产税。 二、征税对象--房产 第二节计税依据和税率(掌握) 一、计税依据 1.从价计征--计税依据是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的扣除比例后的余值。 对房产原值需要说明的是--新增内容: (1)房产原值应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备或一般不单独计算价值的配套设施。 (2)纳税人对原有房屋进行改建、扩建的,要相应增加房屋的原值。 这里还有三个需要注意的特殊问题: 第一,以房产联营投资的,房产税计税依据应区别对待: (1)以房产联营投资,共担经营风险的,按房产余值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 (2)以房产联营投资,不承担经营风险,只收取固定收入的,实际是以联营名义取得房产租金,因此应由出租方按租金收入计征房产税。 第二,融资租赁房屋的,以房产余值为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租赁期内该税的纳税人,由当地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新建房屋空调设备价值计入房产原值的,应并入房产税计税依据计征房产税。 2.从租计征--计税依据为房产租金收入。

二、税率 1.从价计征:税率为%; 2.从租计征:税率为12%,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暂按4%税率征收房产税。 第三节应纳税额计算 【例题】 某国企业在其所在城市有房屋三幢,其中二幢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两幢房产帐面原值共为400万元,2001年12月对这两幢房屋进行了改建装修完工,支付费用50万元(当地政府规定允许按房产原值一次扣除30%);另一幢房屋租给某私营企业,年租金收入为20万元。该企业2002年生产、经营自用房应缴纳的房产税为()。 A.万元 B.万元 C.万元 D.万元 【答案】D 应纳税额=(400+50)×(1-30%)×%=(万元) 第四节税收优惠(熟悉) 一、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税 二、人民银行的房产免税

税法的行政解释

合理配置税收治理格局 一、税法解释的由来和现状 人类之所以主宰这个世界,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这个世界,并不断地创造性地解决横亘在面前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自卫与生存的需要产生了部落,进而产生了国家;对国家管理的需要产生了法律;由于法律适用的需要产生了法律解释。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生活在法律调控之中。社会生活变化万千,而法律的变化是相对滞后的。同时,语言表达上的复杂性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描述并非是一一对应和精确的。而为了解决法律失语和失能的问题,法律的解释显得充分而必要。 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税收法律、法规及规章如何具体应用所作的解释,也称税法执法解释。在我国,税法行政解释是税法解释的基本。税法行政解释在执法中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但原则上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直接依据,也不具备被解释的税收法律、法规相同的效力。我国税法行政解释权主要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行使,地方性税收法规解释权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行使,但是不得与税收法律,全国性税收法规、规章相抵触。 税法的适用离不开法律解释。《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税收核定权、税款征收权和税务检查权等,以及《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特别纳税调整权,无一不体现税务机关的税法解释权。为了加强税收征管,从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级税务机关均出台了大量的关于税收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各种形式发布的税收规范性文件。适用税法而不解释税法,是不可思议的。行政法学认为,执行法律而不解释法律,在任何行政执法领域皆不可理喻。税总发、税总函、财税字等文件,一案一议,直接提供税收构成要件认定规则,其实质是行使税法解释权。税收法定既要解决税收要素法定问题,也包含税法解释权的合理配置问题;税收法定并不当然排除税法行政解释权,税法解释权理应由立法、执法与司法机关共享。税务机关放弃税法解释权,即是失职。 二、税法解释的构成 我国税法解释如同其他法律法规一样,主要包括以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主体的立法解释、以司法机关为主体的司法解释、以负有相应职能的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地方解释和行政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以及行政解释三者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法律解释体系。 三、税法行政解释的定位和效力 税法行政解释具有法律规范性,且无论是抽象税法行政解释还是具体税法行政解释,其表现形式都具有法律规范性。 对于抽象税法行政解释,必定具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和特征,并且对规范领域内的不特定的对象普遍适用,从而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性特征。对于具体税法行政解释,虽然在外在的表现上是针对个案做出的,这种“一事一解释”、“一案一解释”的形式固然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但其内核仍然是规范性,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税法考试真题

全国2018年4月自考税法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马克思指出,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是 A.发债 B.收费 C.赋税 D.罚款 2.以纳税人的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是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资源税 3.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和作用的客观对象。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税收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事件 B.行为 C.实物 D.货币 4.根据我国《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规定,企业发包给他人经营,承包人对外以发管人名义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其增值税纳税人为 A.发包人 B.承包人 C.由税务部门确定纳税人 D.由发包人和承包人协 商确定纳税人

5.我国目前消费税采用的税率形式是 A.定额税率 B.比例税率 C.定额税率和比例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6.我国在生产销售环节征收消费税的商品有 A.金项链 B.铂金手链 C.黄金镶钻戒指 D.翡翠手镯 7.一般认为增值税发端于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8.增值税的类型不包括 A.资源型增值税 B.生产型增值税 C.收入型增值税 D.消费型增值税 9.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依据是 A.不含增值税税额的销售额 B.含增值税税额的销售额 C.不含增值税和消费税税额的销售额 D.含增值税税额的销售额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10.某公司进口一批货物,因报关违反规定造成海关少征税款,海关可以追征的期限是自货物放行之日起的

A.6个月内 B.1年内 C.2年内 D.3年内 11.《企业所得税法》的生效时间是 A.2007年3月16日 B.2007年10月1日 C.2008年1月1 日 D.2008年3月16日 12.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准予在税前扣除的数额是 A.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5% B.不超过计税工资总额14% C.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5% D.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 13.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项目是 A.按国家规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B.向某特殊疾病患者捐赠10万元 C.赞助某大学生团队活动5万元 D.被劳动监察大队罚款l万元 14.依据税法规定,应当计入应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项目有 A.国债利息收入

税法基本原理.知识讲解

第一章税法基本原理 《税法Ⅰ、Ⅱ》考前须知 一、考试题型与要求:均为客观题型,具体题型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要求:只有1个正确,40×1=40分。 (二)多项选择题(60分) 要求: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30×2=60分。 (三)计算题(16分) 要求:2道题,每题4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2×4×2=16分;答案为单选。 (四)综合分析题(24分) 要求:2道题,每题6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2×6×2=24;答案为单选或多选;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二、情况汇总: 1、四种题型,均为涂卡题; 2、90个小题; 3、总分140分; 4、及格分数线140×60%=84分; 5、考试时间:2.5小时。 ※《税法Ⅰ》第一章税法基本原理 ◎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 ◎历年考题分析 第一节税法概述 一、税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税法的概念 (二)税法的特点 二、税法原则 (一)税法的基本原则 1、税收法律主义 2、税收公平主义 3、税收合作信赖主义 4、实质课税原则【例1】某乡镇财政所自行决定,凡购买该所商店的商品可以根据其购买数量的多少减免农林特产税,这种做法违背了()。 A.税收法律主义 B.税收公平主义 C.实质课税原则 D.法律优位主义 【例2】如果纳税人通过转让定价或其他方法减少计税依据,税务机关有权重新核定计税依据,以防止纳税人避税与偷税,这样处理体现了税法基本原则中的()。 A.税收法律主义 B.税收公平主义 C.实质课税原则 D.法律优位主义 (二)税法的适用原则 1、法律优位原则 2、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 3、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4、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5、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6、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例1】某纳税人1993年12月31日销售一批货物,则应按1984年通过的《增值税条例》(草案)征收增值税,而不按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征税。这样处理,符合税法适用原则中的()。 【例2】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对1999年10月31日前孽生的利息不征税。这样处理,符合税法

税收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直接税:纳税人不能把税负转嫁给他人的税种。 2.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享有法定权利,负有纳税义务、直接缴纳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3.课税对象:又称课税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收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4.税率:是税额和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例。 5.定额税率:是对课税对象按固定税额计征的税。 6.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数额时开始征税,未达到的不征税。 7.税收无偿性: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归国家所有,即不需要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8.中央税:又称国税,是由国家政府或国家一级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9.地方税:是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和使用的税。 10.税收原则: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或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11.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 12.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的归着点。 13.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 14.税收中性:不仅包括税收不应使消费者遭受额外效率损失,还包括不应对一切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如对劳动、储蓄、资本形成的影响。 15.税收负担:即“税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所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负担。 16.宏观税收负担: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总收入占当期社会新增财富的比重,是税收负担最重要的分类之一。 17.税收超额负担:政府税收导致纳税人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从而形成税外负担,引起效率损失。 18.税收成本:在实施税收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耗费。 19.税制结构:是国家根据集中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要求,设置各个税种从而形成的相互协调和补充的税收体系。 20.税收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反应,即税收的调节作用。 21.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22.营业税: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和单位或个人,就其取得的营业额计算征收的一种税。 23.消费税: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在特定的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24.销项税额: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或应税劳务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25.小规模纳税人: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26.混合销售: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27.纳税申报: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和内容向税务机关提交有关纳税事项书面报告的法律行为,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28.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财会专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专题一外币会计 一、名词解释 1、记账本位币——会计上记账所使用的货币; 2、外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3、外汇——外国货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4、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5、现行汇率——企业发生涉及外币业务时的汇率 6、历史汇率——企业以前涉及外币业务时所使用的汇率 7、记账汇率——企业发生外币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所使用的汇率 8、账面汇率——企业以往发生的外币业务登记入账时使用的汇率 9、买入汇率——银行向客户买入外国货币使用的汇率 10、卖出汇率——银行向客户卖出外国货币使用的汇率 11、中间汇率——银行买入和卖出汇率之间的平均汇率 12、基准汇率与套算汇率 13、外币业务——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款项收付、往来结算和计价的经济业务;14、汇兑损益——企业在进行外币业务会计处理时,由于所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折合成记账本位币的差额;14、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为了特定的目的,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为以记账本位币或规定的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的过程。15、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将以外币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成以记账本位币表达的财务报表时,由于报表项目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形成的汇兑损益。 二、简答题 1、外币统账法和外币分账法 外币统账法——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其他各种外币都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进行反映,外币金额在账上作为补充资料反映;外币分账法——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业务和外币业务均分别设置账户反映,平时不需折算,月末时按市场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金额,汇总确认汇兑损益。 2、一笔业务观 将外币交易的发生和随后的货款结算看成是一笔完整的交易,只是要经过两个阶段才算正式完成;其间由于汇率变动形成的折算损益被处理为对原有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的调整。 3、两笔业务观 外币交易的发生及随后的货款结算看作是两笔交易,所确认的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决定于当时市场汇率,其间的汇率变动不调整原有金额。 4、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目的 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特种报表;为编制合并报表服务。 5、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方法 现行汇率法、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 6、我国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具体规定 (1)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按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按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项目以折算后的利润分配表中该项目直接填列;报表折算差额在“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单列项目反映。 (2)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发生额项目按平均汇率或决算日市场汇率折算;利润分配表中“净利润”项目根据利润表该项目直接填列;“年初未分配利润”,以上期折算后该项目期末数直接填列;“未分配利润”根据折算后利润分配表的其他各项目金额计算填列。 三、本专题重要考点: 1、统账法下一笔业务观和两笔业务观账务处理; 2、外币业务分录的编制、期末汇兑损益

税法名词解释)

1.偶然所得 解答: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偶然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一律由发奖单位或机构代扣代缴。 2.税务行政赔偿的请求人 解答:是指有权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职务行为造成的损害提出赔偿要求的人。 3.税务行政处罚 解答:是指国家税务机关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税收法律规范、侵害税收征收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税收违法行为,依法给予一定的行政制裁的措施。 4.车辆购置税 解答:是指对在我国境内购置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按其所购车辆价格的一定比率一次性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5.收入型增值税 解答:是指征收增值税时,只允许在纳税期内扣除固定资产当期的折旧部分的增值税课征模式。 6.特别财产税 解答:又称特种财产税或个别财产税,是指对纳税人的某一特定财产单独课征的一种财产税。如地产税、房产税、车船税等。 7.自行申报纳税 解答:是指由纳税人在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取得的应税所得项目和数额,如实填写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按规定计算应纳税额,据此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种方法。 8.财产税 解答: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某些财产作为课税客体而征收的税收,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车辆购置税、遗产税等。 9.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解答:是指税收当事人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义务,有关国家税务机关采取法定的强制手段,强制当事人履行相应义务的行为。 10.超额累进税率 解答:是指把征税对象按其数额划分成若干等级,从低到高每一个等级规定一个税率,当征税对象数额增加到按高一级税率计税时,仅就其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税。 11.比例税率 解答: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征税数额的大小,都采取同一比例的税率征税,一般适用于对流转额等征税对象的征税。 12.税务行政诉讼管辖 解答:是指在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受理第一审税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分为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三种。 税法复习重点提示 1.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参与社会财产分配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特征: 一是强制性。主要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用法律、法规等形式对征收捐税加以规定,并依照法律强制征税。 二是无偿性。主要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三是固定性。主要指在征税之前,以法的形式预先规定了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等。 2.税法的概念和特征 (1)税法的概念: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以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两部分。广义上的税法,包括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